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50年前天津武清區叫什麼縣
擴展閱讀
桂林杭州哪個好玩 2025-07-11 08:07:17
天津防爆燈有哪些 2025-07-11 07:53:07
廈門哪個醫院腰椎盤突出 2025-07-11 07:42:45

50年前天津武清區叫什麼縣

發布時間: 2022-09-01 18:48:27

❶ 武清和楊村到底是啥關系

武清是武清縣,楊村是楊村鎮,楊村鎮屬於武清縣。
1、武清區位於天津西北部,地處京津兩市之間。面積1574平方公里。全區村以上集體工業企業1700餘家,具備了40個行業2000多種產品的生產能力,形成了紡織、服裝、工藝美術、地毯、製鞋、化工等骨幹行業。
2、楊村鎮位於武清區境東南部,京津塘高速公路與京山鐵路之間,夾河成鎮。聚落呈長方形,南北走向。面積25平方公里。北運河、京津公路縱貫鎮中.地勢中間高,東西兩側低,一般海拔6米。 1948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10月縣治遷此。1982年10月建鎮。鎮原轄7個自然村,一個鎮。

❷ 武清為又什麼叫楊村

武清是武清縣,楊村是楊村鎮,楊村鎮屬於武清縣。

武清區是天津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天津市西北部。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相連,南與天津市北辰區、西青區、河北省霸州市比鄰,東與天津市寶坻區、寧河區搭界,西與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接壤。總面積1574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清區常住人口為1151313人。

武清區位於京、津兩大直轄市的中心點,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譽,是京津冀三省市的交匯點,是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核心區和橋頭堡。武清是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之一。

武清區致力於發展成為京津綜合發展主軸上的國際化功能區和京津之間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❸ 武清縣是在河北還是天津

武清區是在天津,以前叫天津市武清縣,十年前已經叫天津市武清區了
,他是屬於天津四郊五縣里的

❹ 1950年天津地區屬哪個省

應該是河北省吧!

❺ 清末民初時期天津縣 縣志

《天津縣志》是由(清)朱奎揚,(清)張志奇編寫,天津圖書館出版的書籍。

《續天津縣志》,清同治9年(1870)出版,現館藏於天津圖書館。

其他題名xu tian jin xian [同治] 二十卷,首一卷,圖一卷

責任者(清)吳惠元

其他責任者(清)蔣玉虹,(清)俞樾

天津市

天津,簡稱津,又稱津沽、沽上、直沽、丁沽、津門、三津、瀛津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天津市位於北緯38°34'至 40°15',東經 116°43'至118°04'之間,地處華北地區海河五水匯合流入渤海處,北與首都北京毗鄰,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天津處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是目前中國北方的海運與工業中心。市域總面積15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0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人口1024萬人,市區人口484萬。2006年,天津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天津獲評「2013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

天津市-名稱來源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個懸念。雖經多方考證,目前尚無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而正是這些爭議,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郭鳳岐介紹,天津之名的由來,目前流傳較廣的有四種說法。

一、是星官說:《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志》卻雲:「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縣志》收記了以上諸條,並把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二、是緣河說:《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有之。

三、是關口說:據《天津縣志》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雲天津口。」

四、是賜名說:這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築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五、七十二沽:天津舊時的別名又叫津門、津沽、沽上。稱津門是因為明朝初年設軍事衛戍之地天津衛,它正處京畿門戶,所以叫「津門」。又因天津古時名直沽,所以設天津衛之後,也稱津沽。而津沽、沽上的名稱更與河流的名稱有關。沽是一條古河名。沽河故道在今通縣以東,並有東西之分。東沽河即今潮白河、薊運河等,西古河即今北運河、海河。所以沿沽河兩岸的村莊名稱多帶有沽字,像三岔沽、小直沽、大直沽、塘沽、漢沽等。天津自古有「七十二沽」之說。實際上不只這么多。如果把天津、寧河、寶坻、薊縣、玉田、豐潤諸縣叫沽的地方加起來,共有81個沽。

天津市-發展歷史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趙國和燕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 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天津市行政區劃

1949年1月15日,天津下設11個行政區。

1949年3月,塘大市劃歸天津市,改為塘大區。

1949年10月1日,天津市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4月21日,天津縣劃歸天津市,塘大區改為塘沽區。

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將原行政區合並為8個行政區。

同時,將市區農村部分劃歸天津縣,將原天津縣的灰堆地區劃入市區。

1953年5月14日,天津縣行政建制撤銷,設立了東郊、西郊、南郊、北郊4個郊區。

1953年7月4日,漢沽市劃歸天津市,更名為漢沽區。

1956年1月1日,天津將市區以序數排列的一至八區分別更名為:和平區、城廂區、河北區、河東區、新華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

1958年2月11日,天津市劃歸河北省,作為省會所在地。

1958年10月1日,天津將市內8個行政區調整為6個行政區,撤銷了城廂區和新華區,同時將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並入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加上和平區及塘沽區和漢沽區共轄8個行政區。

1958年12月27日,天津專區與滄州專區合並,劃歸天津市。另外,唐山專區的寧河縣劃入漢沽區。至此,天津市除原8個行政區外,還轄有武清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河間縣、滄縣、黃驊縣、交河縣、獻縣、鹽山縣、吳橋縣、寧津縣等12個縣。

1960年6月25日,漢沽區劃歸唐山專區,薊縣、寶坻縣劃歸天津市。

1961年7月17日,天津專區從天津市劃歸河北省,薊縣劃歸唐山專區。

1962年2月1日,恢復天津市東、西、南、北4個郊區。

1962年11月6日,漢沽區又劃歸天津市。

1963年2月2日,北大港從黃驊縣劃入天津市,建立北大港區。

1967年1月1日,天津市從河北省劃出,恢復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至保定。

1970年1月,撤銷北大港區,將其並入南郊區。

1973年8月10日,河北省的薊縣、寶坻縣、寧河縣、武清縣、靜海縣5個縣劃歸天津市。

1979年11月6日,北大港區從南郊區劃出,成立大港區。至此,天津市共轄18個區縣,其中中心區6個,即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環城區4個,即東郊區、西郊區、南郊區、北郊區;濱海區3個,即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縣5個,即薊縣、寶坻縣、寧河縣、靜海縣、武清縣。

1992年2月12日,東、西、南、北4個郊區分別更名為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

2000年6月13日,撤銷武清縣,建立武清區;

2001年3月22日,撤銷寶坻縣,建立寶坻區。

2006年,天津市轄15個市轄區、3個縣。

2009年11月9日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❻ 天津四郊五縣都是哪裡

天津四郊是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五縣是武清區(武清縣)、寶坻區(寶坻縣)、靜海區(靜海縣)、寧河區(寧河縣)、薊州區(薊縣)。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地區:

1、西青區

西青區,是天津市的市轄區,是天津四個環城區之一。原名西郊區,1992年3月易名為西青區,政府駐地楊柳青鎮。西青區位於天津市西南部,東與紅橋區、南開區毗鄰,南靠獨流減河與靜海區隔河相望,西與武清區和河北省霸州市接壤,北依子牙河。

2、津南區

津南區,是天津市四個環城區之一,位於天津市東南部,海河下游南岸,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稱。總面積387.84平方公里。

3、寶坻區(寶坻縣)

寶坻區,天津市市轄區之一,位於中國天津市中北部、華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脈南麓,屬於華北平原北部的一部分,地處京、津、唐三角地帶,臨近渤海灣。

4、靜海區(靜海縣)

靜海區,天津市市轄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開放區之一。靜海東北、東南分別與天津市西青區及濱海新區接壤,西北與河北省霸州市交界,西部和西南分別與河北省文安縣、大城縣相接,南部是河北省的青縣和黃驊市。

5、寧河區(寧河縣)

寧河區,位於天津市東北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區核心區域,位居京津唐和曹妃甸工業區中心地帶。寧河是天津的東大門,地處京津冀城市群幾何中心,區域面積1296平方公里。

❼ 建國前,武清,薊縣屬於河北省還是天津市

解放前,1930年11月~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天津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薊縣隸屬河北省。
武清縣也隸屬於河北。
解放後
武清縣和薊縣都隸屬河北省,為省轄縣。
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
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

❽ 天津武清的行政歸屬問題(屬於河北管轄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民國初年
1912年(民國元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1913年4月,撤銷天津府,只保留了天津縣。 ——此時天津與武清是平級的。

民國中後期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37年7月底,日軍佔領天津。英法意三國租界成為孤島。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佔英租界。
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政府同時正式收回各國在天津的租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月15日,經過激烈戰斗,解放軍林彪部攻佔天津。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中央直轄市至今。

❾ 天津市武清區 幾個鎮

截至2019年8月,武清區有24個鎮。

武清區是天津市轄16個區之一。古為泉州,別稱雍陽,建置於西漢,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為武清,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

區域總面積1574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24個鎮,即:楊村街道、徐官屯街道、下朱庄街道、黃庄街道、東蒲窪街道,大良鎮、崔黃口鎮、梅廠鎮、南蔡村鎮、河西務鎮、河北屯鎮、大鹼廠鎮、

下伍旗鎮、城關鎮、黃花店鎮、石各庄鎮、王慶坨鎮、汊沽港鎮、東馬圈鎮、泗村店鎮、大孟庄鎮、上馬台鎮、大王古庄鎮、陳咀鎮、白古屯鎮、高村鎮、豆張庄鎮、曹子里鎮、大黃堡鎮。

(9)50年前天津武清區叫什麼縣擴展閱讀:

武清區的區劃沿革:

武清區舊為武清縣,是華北最古老的縣之一。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縱貫武清。古書有載:「潞水繞其左,渾河衍其西,北拱神京而層巒迭障,南窺潭海而萬物朝宗。當水路之沖衢,洵畿輔之咽喉。」正是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新石器時期,先人們就在這里生產、放牧。戰國時期,武清有廣袤千里的雍奴藪,屬燕國管轄。

秦漢初年,始設泉州、雍奴二縣。泉州縣城遺址,在今黃庄街道城上村北500米處,今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經注》明確記載,泉州是以城周圍有水而得名,「歷水泉八十里,取泉流即清之意。」雍奴縣城在今後巷鄉大宮城村東側,在一次海浸中,人走城空,故名大空城。後人覺得不吉,改名大宮城。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撤泉州縣,並入雍奴縣。此時雍奴縣城已遷到今泗村店鎮舊縣村,該村南尚有稱「四方檯子」的縣城遺址。古人雲: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雍奴縣城在雍奴大澤之北,故稱「雍陽」。

唐天寶元年,雍奴縣更名武清縣。關於「武清」兩字的由來,據《郡縣釋名》中解釋:「武清取武功廓清之義也」。自此,武清縣名一直沿用下來,直到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武清區。

2001年,撤銷聶莊子鄉,並入梅廠鎮;撤銷後巷鄉,並入崔黃口鎮;撤銷雙樹鄉,並入大良鎮;撤銷北蔡村鄉,並入南蔡村鎮;撤銷大沙河鄉,並入河西務鎮;河北屯、大王古庄、陳咀等鄉撤鄉設鎮。

鄉鎮區劃調整後,武清區轄6個街道(其中有農業街道6個)、19個鎮、5個鄉:運河東街道、運河西街道、南湖街道、北嵐街道、鳳河街道、泉州街道,大良鎮、崔黃口鎮、梅廠鎮、南蔡村鎮、

河西務鎮、河北屯鎮、大減廠鎮、下武旗鎮、城關鎮、黃花店鎮、石各庄鎮、王慶坨鎮、汊沽港鎮、東馬圈鎮、泗村店鎮、大孟庄鎮、上馬台鎮、大王古庄鎮、陳嘴鎮,白古屯鄉、高村鄉、豆張庄鄉、曹子里鄉、大黃堡鄉。

2004年初,武清區轄6個街道、19個鎮、5個鄉:楊村街道、運河西街道、徐官屯街道、下朱庄街道、黃庄街道、東蒲窪街道,東馬圈鎮、黃花店鎮、石各庄鎮、王慶坨鎮、汊沽港鎮、陳嘴鎮、

梅廠鎮、上馬台鎮、崔黃口鎮、河北屯鎮、下伍旗鎮、大良鎮、大鹼廠鎮、南蔡村鎮、大孟庄鎮、泗村店鎮、河西務鎮、城關鎮、大王古庄鎮,豆張庄鄉、大黃堡鄉、曹子里鄉、高村鄉、白古屯鄉。

2013年,撤銷豆張庄鄉、曹子里鄉、大黃堡鄉、高村鄉、白古屯鄉,設立豆張庄鎮、曹子里鎮、大黃堡鎮、高村鎮、白古屯鎮(津民復[2013]6號)。

調整後,全區轄6個街道、24個鎮:楊村街道、下朱庄街道、東蒲窪街道、黃庄街道、徐官屯街道、運河西街道、梅廠鎮、大鹼廠鎮、崔黃口鎮、大良鎮、下伍旗鎮、南蔡村鎮、大孟庄鎮、

泗村店鎮、河西務鎮、城關鎮、東馬圈鎮、黃花店鎮、石各庄鎮、王慶坨鎮、汊沽港鎮、河北屯鎮、上馬台鎮、大王古庄鎮、陳咀鎮、豆張庄鎮、曹子里鎮、大黃堡鎮、高村鎮、白古屯鎮。區政府駐運河西街道雍陽西道1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