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院系調整中調入天津大學的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二手三輪車哪裡買 2025-07-07 23:52:44
廣州東到上沖要多久 2025-07-07 23:37:33

院系調整中調入天津大學的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08 00:56:53

1. 津沽大學的津沽歷史

1921年,法國政府商請羅馬教廷批准,由當時管理天主教直隸東南教區的法國耶穌會士在天津馬場道清鳴台,創辦了一所教會學校,初名「天津農工商大學」,復定名為「天津工商大學」,在教會內部稱為「天津聖心學院」。這是天主教在華辦學的一項重要舉措,填補了中國北方尚無天主教建立大學的空白,與南方的上海震旦學院遙相呼應。
1923年,學校開始招生上課。作為一所專科大學,大學設工商兩科及神學系,並以法文為主要課程;共有48名學生,9名教師。1927年,大學開辦工學院和商學院。1931年學校初具規模,注冊的學生人數增至600餘名。 當時的羅馬教廷與在華傳教人員的信函,清楚地說明了建校的目的:「中國還是一個非公教國家,奉教的很少。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在中國占優勢。為打進這兩個階層,必須成立高等學校。」首任院長於溥澤其後歷任院長如裴百納、主任尚建孫勛、裴化行等及絕大多數教授均為法國神父,學生則多為天主教徒子弟及資產階級出身的青年。
另一方面,工商大學雖然是教會為傳教而建立的,但主持建校的人員,卻是天主教中一些熱愛科學,崇尚進步的著名學者。學校奉利瑪竇、南懷仁等前輩傳教士為楷模,實事求是,崇尚科學。在學校主樓正廳,懸有二人畫像,牆壁正中懸掛著南懷仁繪制的巨幅《坤輿全圖》。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學輸入中國,耶酥會士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所以,這所學校一開始就打上了鮮明的科學印跡,恰恰滿足了當時社會民眾科學救國、工商富國的願望與要求,校訓中的「實事求是」由此而來。在校園內,還建有著名的北疆博物院——當時在世界上影響很大的科研機構。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大學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比肩並立於北國津城。這里的治學態度,深刻地影響了工商大學的學生。 學校成立初期,兩位法國神父擔任了校長。他們嘔心瀝血,為工商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為學校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1年7月21日,於溥澤神父被任命為天津開辦大學代理院長,即為天津工商大學校長。於溥澤(1862—1930年)出生於法國,文學博士。1921年7月25日,他到達天津,精心選擇,勘定馬場道清鳴台校址,並承羅馬教廷批准興建。工商大學校舍主體工程基本上在其任內完成。購置設備,延聘教授。
1925年7月,法籍耶穌會士裴百納神父擔任天津工商大學第二任校長。裴百納,法國里爾人,法國里爾大學文學學士,哲學博士。1923年到天津工商大學任教,擔任方言、哲學、數學教授。1925年7月,他擔任耶穌會天津會長、天津工商大學校長。
裴百納精通英語,博通數學,富於天資,誨人不倦,對待學生態度和藹,當時頗受學生欽仰。為謀工商大學發展的救濟金及解決教育等有關問題,他曾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歐美考察,參觀各國,以資借鑒,長途跋涉不辭勞苦。每至一地,他都要參見拜訪各地要人,以聯絡感情並宣傳工商大學的成績。考察期間,他多半時間在法國,所到之處認真搜集、研究教育、查閱有關資料。在巴黎逗留的三日里,他馬不停蹄采購各種新式理化試驗器具,並與當地名人學者探討社會經濟問題,並聘請法國著名社會經濟學者P.Dubois主持工商大學教務,同時聘請了數名法國知名教授來華任教。之後他又到羅馬覲見教宗以及到耶穌會總會呈報天津大學工作成績及發展計劃。裴百納神父歐洲之行後,先後與歐洲數十所大學結成友好學校,事後這些學校把大量的教材參考書贈送天津工商大學,為天津大學的發展和國內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31年,裴百納因病辭去校長職務回國修養,1946年再次來華在天津工商大學任教,1950年迫於政治原因返回法國,1962年病逝葬於法國布隆爾。 1921年,工商大學建院工程破土動工。1922年,北疆博物院、教師宿舍落成。1926年,教學大樓和校長樓建成。1927年,圖書館、藏書室及學生宿舍也相繼竣工。
其中,1924年開始建築的教學大樓由法國永和工程司建築師慕樂設計,最具獨特風格。教學大樓為三層混合結構帶有地下室,建築面積呈工字形,為中心對稱布局,坐南朝北,正面臨馬場道,主門廳居於正中。一至三層,主要是教室、備課室及辦公室。西翼是教堂,並設有單獨入口,將教堂設在教學樓內的做法比較少見。建築外形採用法國鼎盛時期文藝復興樣式,正立面構圖歸整對稱,中軸線突出,立面豎向劃分為古典三段式,二三層為清水磚牆,砌工精細,以平券窗為主,窗間設橫向凹槽分格的磚垛扶壁,為簡化的古典柱式,中央四角穹頂極為典型,兩翼檐口為三角山花。 從學院到大學的歷程
國民政府成立後,學校向國民政府教育部申報立案。1933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第7923號訓令,正式批准立案,因所設系科未達「大學」三院九系之標准,故將學校更名為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學院」。由大學降為學院,這對建校不久的教職工而言,無異於一次精神上的打擊。但是,當時學校的教職工一心想把這所學校,辦成一個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大學,此後學校加強了系科建設。
1933年,工商學院之工學院與商學院內部建置基本完成:工學院分土木工程、建築2個系;商學院分會計、財政及國際貿易2個系。
1935-1939年,又相繼建成物理實驗室、材料實驗室、電機實驗室、商品實驗室、金工廠、木工廠等實驗基地。
1939年該院曾設法律系,轉年停辦,學生多轉入商科。
1943年9月,添設女子文學系,招收新生90名,由教育家孫家玉主其事。1945年4月增設史地、家政2系,組建女子文學院。至此,學校規模擴大為3院7系。時任天津工商學院院長劉仁兼任主任,侯仁之任史地系首屆系主任,孫家玉任家政系主任。聘請李奎耀、齊思和等一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教授學者執教,可謂人才濟濟。1946年8月,女子文學院招生男女兼收,取消女子二字。
1945年抗戰勝利後,學校在工科添設機械繫,在商科添設工商管理系,達到3院9系。1947年,大學總共有761名學生和91名教授。
1948年10月,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工商學院改名為「私立津沽大學」。消息傳來,校園內一片歡騰。那凝聚著多少師生心血的夙願與夢想,頃刻間化為一種流火般的熱情,沸騰了!此後文學系又分為語文、外語兩系,成為3院10系,教職工達109人,在校學生630人。 抗日戰爭時期,平津淪陷,華北地區的名校如清華、北大、南開等紛紛南遷。一時因環境所迫無法隨遷,而又不甘心任職敵偽高校的教授們紛紛來津。二戰期間,歐洲捐款及經費來源斷絕,教會打算停辦工商學院,裁減員工,遭到師生反對,於是校友會發起募捐。
1943年7月,劉仁擔任工商學院院長,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真正具有管理這所學校的權力。他抓住這一特殊的時機,大量吸納專家、學者,侯仁之、齊思和、翁獨健、袁賢能、胡繼瑗、張華倫等知名教授學者,都吸納到天津工商學院,使該校一時名流雲集,聲名鵲起,成為津門最有吸引力的高校。使學校有了快速發展,許多著名學者相繼來到學校任教。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日凌晨,侯仁之等20餘人先後被捕,1942年出獄後,居留在天津避難。為避免敵偽干擾,他轉到法國天主教創辦的工商學院任教,並兼任該校新設女子文學院史地系主任,妻子亦來支持參加教學。
避難期間,侯仁之仍堅持個人學術研究,勤奮治學,首先完成的是計劃中關於北京歷史地理專題之一的「北平金水河考」,並珍藏3年,終於得以公開發表在燕大復校後首先出版的《燕京學報》上。他還把研究課題定為天津,經過兩年的資料查閱和實地勘察,逐漸形成天津歷史地理的完整概念。時市女青年會以天津地理為題邀請侯先生演講,繼而天津工商學院的學生俱樂部再邀講述此題。侯先生根據兩次講稿,從晚8時動筆,至次日晨5時半暫歇,寫成《天津聚落之起源》專著。該文由天津商學院列為專刊,在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時正式出版。
在天津工商學院任教期間,侯仁之曾經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寫給畢業生的贈言:
在中國,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出路,似乎不成問題,但是人生的究竟,當不盡在衣食起居,而一個深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應以個人的豐衣美食為滿足。他應該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業,就是他生活的重心。為這件工作,他可以忍飢、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飢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結果,卻愈發使他覺得自己工作之可貴、可愛,可以寄託性命,這就是所謂獻身,這就是中國讀書人所最重視的堅忍不拔的「士節」。一個青年能在三十歲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獻身的事業,努力培養他的「士節」,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國家和社會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諸君就要離開學校了,職業也許是諸君目前最關心的問題,但是職業不過是求生的手段,而生活的重心卻要在事業上奠立。願諸君有堅定的事業,願諸君有不拔的士節,願諸君有光榮定的獻身。
他們以高尚的情操、可貴的民族氣節頂住了當時權貴的拉攏引誘,寧肯在工商學院過著清苦的生活……
高鏡瑩(1901—1995),水利專家。抗戰爆發後,高鏡瑩到天津工商學院任教,以淵博的知識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學生,深得學生的愛戴。在任土木系主任期間,他親自編寫教材,並首次為土木系增設了高等結構工程、水利工程學等課程,使土木系名蜚北方,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建設人才。
吳玉如(1898—1982),著名學者、書法大師。1939年,吳玉如執教於工商學院,任中文系主任。「米鹽區事朝飢忍,炊爨勞人夜讀閑。身際承平復何憾,浮沉世味我無關。」在津沽大學任教期間,吳玉如素以記憶力過人著稱,《說文解字》里許多字他都能透徹講述其根源出處,不少古人的姓名、別名以及生平事跡,也都記得十分詳盡,從無舛誤。然而奇怪的是他於自家生日卻往往錯記,自己兒女的年齡也不甚清楚。有學生向他開玩笑問:「您有幾個兒女?」他一時答不上來,竟板著指頭點名兒統計一番,而實際上他只有五個兒女。
沈理源(1890—1951),我國建築業的先驅。1938—1951年,沈理源任國立北京大學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學院及津沽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在大學教學中,除擔任建築設計課的教學任務之外,他還向學生們講授西洋建築史。
齊思和(1907-1980),歷史學家。1942 年,齊思和到工商學院執教,同年9月10 日《工商生活特刊》評價他說:「齊思和先生為我國歷史學界之權威者,曾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為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我校擔任現代史一課,當為我校歷史放光榮異彩。」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津沽大學校董會請求,批准「津沽大學改為公立,校名仍稱津沽大學」,同時「私立達仁學院停辦,全部學生轉入津沽大學商學院」,「天津土木工程學校合並於津沽大學工學院」,還批准「以津沽大學原有文學院為基礎,籌建師范學院」。國立津沽大學由著名物理學家張國藩任校長。
1951年9月25日,舉行了「津沽大學改為國立接受典禮暨開學迎新大會」。參加大會的有馬敘倫、曾昭掄、黃敬、李燭塵、周叔、楊石先、張國藩、孫冰如等。11月19日,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視察天津,特地來到津沽大學看望師生。此時的津沽大學已擴大為工學院、商學院、師范學院3院13系,在歷史、水利、財經、外文、哲學、美學方面具備最高水平,教師增至192人,在校學生達到1253人。 1952年春,天津市成立天津、南開、津沽三大學院系調整委員會。國立津沽大學撤銷,8月津沽大學工學院並入天津大學,商學院並入南開大學,並以其師范學院為基礎在原校址與天津市教師學院合並組建天津師范學院,天津市委文教部長梁寒冰兼任院長。這次院系調整增強了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實力,而由津沽大學改建的天津師范學院只剩下了十分簡陋的普通物理、化學兩個實驗室,和一些殘缺的儀器設備。面對搬遷一空的校園,一些教師蒙生了去意,教師隊伍受到重創。
為了重振學校,中央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在經費和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學校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58年,教師由108名發展到338名,在校生由976名發展到4662名。實驗室由2個發展到21個。著名學者顧隨、雷石榆、裴學海、馬灃、胡毅、張弓、焦敏之、藍英年等先後來校任教,學校成為華北乃至全國較有聲望的師范院校之一。
1958年6月,師范學院擴建為「天津師范大學」。1960年夏,改為綜合性大學,定名為「河北大學」。 1970年11月,河北大學由天津遷至河北保定,原校址改建為天津外國語學院,2010年更名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2. 天津市十五所有哪些

天津市五所:
南開(計劃532,擇校526左右),
一中(計劃529,擇校526),
耀華(計劃528,擇校525)
新華(計劃520,擇校517左右)
實驗(同新華)

3. 天津大學合並過嗎

其前身為北洋大學。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即西南交通大學)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即北京交通大學)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並入天津大學。

4. 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的八大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中央有關部門選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設「學院區」,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單一的專科性高等學院,合並包括教職員工、在讀學生、教學設備以及圖書資料等,並於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開學。這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把該地區稱為「八大學院」的歷史由來。這八所學院今天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由清華大學航空系、四川大學航空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合並組成。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並組成。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由清華大學礦冶系、北洋大學礦冶系、唐山鐵道學院礦冶系、中國礦業學院合並組成。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由北京農業大學、河北農學院、平原農學院森林系合並組成。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由北京工業學院、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工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業學院采礦、鋼鐵機械、天津大學采礦系金屬組合並組成。 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由清華大學石油系、化工系為基礎,匯聚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部分師資合並組成。 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建院並更名為北京醫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由北京農業大學機械繫、北京機耕學校及農業專科學校合並組成。

5. 母國光的個人履歷

1931年1月出生於遼寧錦西。
1949年考入北洋大學物理系(現天津大學),後經院系調整調入南開大學,
195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系,留校任教。
1956年-1957年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進修應用光學,1959年任南開大學物理系講師,兼光學教研室主任,
1978年任副教授,
1980年-1981年在美國密西根維恩州立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及亞拉巴馬大學訪問研修,
1982年任南開大學物理系副主任,
1983年任教授,1984後任系主任,
1985年任副校長兼光學研究所所長,
1986年-1995年任南開大學校長、博導、研究生院院長,並兼中科院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0年入選美國光學學會Fellow,兼該會國際顧問。
1991年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Fellow。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國際光學委員會(ICO)副會長。
1994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逝世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原理事長,天津市科協原主席 ,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4月12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1歲。

6. 天津211大學有哪些

天津的211大學一共有四所

分別為:1、南開大學 2、天津大學 3、河北工業大學 4、天津醫科大學

7. 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的其他高校

1952年院系調整前,清華大學擁有五個學院(理、工、文、法、醫)。
清華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並入北京大學。
2)理學院並入北京大學。
3)法學院並入北京大學。
調整後的清華大學只保留工學院,北京大學工學院、燕京大學工科各系均並入清華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前,同濟大學擁有五個學院(理、工、文、法、醫)。
同濟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並,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強大的醫科。
2)、文學院、法學院等調入復旦,後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3)、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並入武漢大學。 工學院著名的機械繫、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並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等學校,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
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河海大學。
4)、理學院生物系並入華東師范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並給復旦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並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學校。
調整後的同濟大學調入交大、復旦、聖約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遂成為國內最大的以建築土木工程為主的工科大學。 從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高校的有關系科陸續與復旦大學合並,具體是:
1.中文系:由復旦大學和滬江大學等四校的中國語文系合並組成。
2.外文系:俄文組即原復旦俄文組;英文組由復旦大學、滬江大學等四校合並組成。
3.歷史系:由復旦大學歷史系和滬江大學等校的歷史系合並組成。
4.新聞系:由復旦大學新聞系和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合並組成。
5.數學系:由復旦大學數理系數學組及浙江大學等四校的數學系合並組成。
6.物理系:由復旦大學數理系物理組及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五校的物理系合並組成。
7.化學系:由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等七校的化學系合並組成。
8.生物系:由復旦大學和其他三校的生物系及浙江大學的人類學系合並組成。
9.經濟系:由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九校的經濟系合並組成。
10.經濟研究所:原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
這次調整,連同1949年8月以來的調整,新復旦共由19所高等學校有關系科合並組成。復旦是全國院系調整中組合高校最多的大學。
與此同時,復旦大學一些系科也從復旦調出,與其他院校合並或組建新的學院,具體是:
1.復旦大學財經學院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銀行、貿易和合作六個系及統計、貿易、銀行三個專修科調出,組成上海財經學院。
2.農學院農藝、園藝、農化三系調至東北沈陽,新建沈陽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
3.法學院法律、政治兩系與九所高校的法律、政治等系合並組成華東政法學院。社會學系撤銷。
4.復旦大學外文系德文組調出,並入南京大學。
院系調整以後,復旦大學成為一所文理綜合的大學,復旦的圖書儀器設備有了很大的增加。圖書館的藏書數量達到解放前的4倍。理科各系實驗室大為擴充。生物系擁有160餘台顯微鏡;化學系的實驗室由3個增加至9個,可容納200人同時做實驗;物理系的儀器擴充了9倍,有專供教師使用的X光實驗室、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等。 院系調整前,四川大學擁有六大學院(文、理、法、工、農、師范),共幾十大學科。在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四川大學情況如下:
1)、四川大學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雲大航空系),後與清華航空系(清華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廈大等航空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終共同組建成立北京航空學院,後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世界上僅存有兩架P-61夜間戰斗機又稱「黑寡婦」,一架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空軍博物館,另一架在中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館。此飛機曾經為四川大學所有,也是當時國內高校唯一一架研習飛機,1952年隨四川大學航空工程系一並劃歸當時的北京航空學院)
2)、四川大學土建鐵道專業調往參與組建中南土建學院,後中南土建學院分化為長沙鐵道學院和湖南工學院,分別為現中南和湖大的淵源之一。
3)、四川大學化工、農產等系與兄弟院校組建四川化工學院,1952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化工學院和在上海成立的華東化工學院是新中國最早的兩所化工專業高校,至今仍保持了強大的化工學科實力。
4)、四川大學工學院剩餘部分獨立,以其為主體獨立建院成立成都工學院,成為當時全國八大主要工學院之 一,是西南地區側重建設之工學院。
成都工學院擁有1956年全國首批國家二級教授8人(在當時全國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學和工學院中處於前列,也是西南地區第1名),其中2人於1959年升為國家一級教授。
5)、成都工學院與四川化工學院合並,仍名成都工學院。成都工學院發展為後來的中科院、國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在與四川大學重新合並之前,成都科技大學的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科研經費等重要指標,均雄踞當時的西南地區所有高校第1位。
6)、四川大學政法學院師生400餘人調往重慶參與組建西南政法學院,即後來的西南政法大學。調入組建西政的師生中,川大人數均為最多,實力最強,法學歷史最有悠久,是當時組建西政學術貢獻最大的高校。
7)、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植物病蟲害、蠶桑、農化四個系的教師26人,學生165人於1952年調整到西南農學院。調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駒、張文湘、李隆術、劉佩英、劉明釗,趙烈、王道容等。並從西南農學院、雲大農學院等調入小部分師生。西南農學院後為西南農大,現並入西南大學。80年代初重慶高校共有3個首批博士點,其中之一是西農土壤學博士點,領軍人物就是當時從川大調過去的侯光炯院士。
8)、四川大學農學院剩餘部分,獨立建院,全遷雅安,成立四川農學院,後為211院校------四川農大。彭家元、曾省、程復新、李蔭楨、張松蔭、佘耀彤、陳之長、劉運籌、王善佺、陳朝玉,楊允奎,楊鳳、楊志農、周開達、顏濟、夏定友、榮廷昭、郭萬柱等川農的頂樑柱級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農學院時期。人才濟濟的川大農學院時期為後來的四川農大在國家科技獎勵等科研學術上取得優異成績提供了強大的人才資源。
9)、四川大學師范學院本科部分調往西南師范學院,現並入西南大學,西南師范學院的主要優勢學科教育學科和心理學科的知名開創性的大師級人物,大多都來自當時的實力雄厚的四川大學師范學院,如普施澤、張敷榮 、葉麟、何其愷、張增傑等。
10)、四川大學師范學院專科部分調往當時的四川師院,後該校又分化為四川師院(今川師大)和南充師專(後為南充師院/四川師院/西華師大)。先後擔任四川大學教育系主任及教務長的國內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的劉紹禹教授(創建當時西南地區唯一的心理實驗室),於50年代調任四川師院院長。
11)、四川大學地質系調往重慶大學,而後重大地質系參與組建成都地質學院,即成都理工大學。
12)、四川大學地理系,與浙大地理組,金陵女子大學地理系共同調入南京大學地理系。
13)、四川大學經濟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為四川財經學院籌建小組主任,領導創辦了四川財經學院(之後又調回了川大),彭先生向西南局提出的唯一條件,就是要從四川大學經濟系帶些人過去,協助籌建四川財經學院.西南局同意了彭先生的要求,於是在1951年10月,劉詩白,柴詠,何高著,高成庄,羅經先,稅顯光和歸潤章等一批教授隨彭迪先教授從四川大學來到了光華園,協助創建四川財經學院(即今西南財經大學),1952~1953年,四川財經學院由當時西南地區17所學校的財經系科合並成立。
此外,等等,還有一些個別系科從川大調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機構。
至此,川大隻剩下了文、理兩大學科。一些本應加強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學科和師資外調。 取消山西大學建制。
文、理兩院(含中文、歷史、外語、教育、數學、化學、生物7個系及中文、史地、數學、理化、生物、體育5個專修科)合並,改稱山西師范學院。
醫學院(含醫學系)獨立建院(今山西醫科大學)。
農學院獨立成立學院
法學院改稱財經學院(含經濟、工商管理、會計3個系),後劃歸入中國人民大學。
原法學院法律系已於此前的1949年並入北京大學。
工學院(含土木工程、采礦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紡織工程7個系)中冶金工程系劃歸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紡織工程系和采礦工程系並入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
工學院其餘部分(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個系)獨立建校(今太原理工大學)。
1954年山西師范學院由太原市侯家巷遷入現校址。1959年,再度組建山西大學。
1961年與山西師范學院合並,仍定名為山西大學。
這座昔日全國知名的高等學府從此成為一所默默無聞的地方性省屬綜合性大學。 1951年, 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校,仍名為山東大學(地址在青島)。
1952年院系調整前,山東大學擁有五個學院(文、理、工、農、醫)。
山東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文學院政治系,遷至濟南組成山東政治學校。
文學院藝術系戲劇組,遷至上海參與組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上海戲劇學院)。
文學院藝術系音樂、美術兩組,遷至無錫參與組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南京藝術學院)。
2)、理學院的地礦系遷至長春,與有關院校系科合並,組建成長春地質學院(長春大學)。
3)、工學院和土木系,和原山東工學院的土木、紡織系合並,組建成青島工學院,後又
並入武漢測繪學院(武漢理工大學)。
工學院的機械、電機兩系組建成新的山東工學院(山東工業大學)。
4)、農學院農藝、園藝、植物病蟲害學三系,並入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
5)、醫學院1956年獨立,擴建為青島醫學院(青島大學醫學院)。
調整後的山東大學保留文理醫學院。56年醫學院獨立。 1912年,以信陽商城人林伯襄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開封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1896年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及西安交通大學,1911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今清華大學,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之一。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名為國立河南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前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
調整後:
1)農學院組建河南農學院(1984年改名河南農業大學)
2)醫學院組建河南醫學院(1984年改名為河南醫科大學,2000年合並組建新的鄭州大學)
3)行政學院組建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10年參與組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4)信陽分院成立信陽師范學院
5)理科他遷新鄉,名河南師范學院二院 (1985年6月改名為河南師范大學)
6)水利並入武漢大學
7)財經並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化工並入鄭州工業大學(2000年合並組建新的鄭州大學)
9)植物病蟲害並入華中農業大學
10)畜牧獸醫並入江西農業大學
11)生物並入河南師范學院二院
調整後的河南大學,僅保留文、法兩學院,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 (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0年合並開封師專、開封醫專,組建成新的河南大學。) 1952年重大醫學院調入當時的華西大學,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後來又被並入四川大學;
1952年重大文學院並入四川大學,部分老師調入當時的西南師范學院
1952年重大鐵道工程專業調入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
1952年重大商學院調入當時的西南財經學院和四川財經學院,即西南財經大學;
1952年重大法學院組成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即的西南政法大學;
1952年重大體育系科調入西南師范學院,即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7月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組建西南大學);
1952年重大農業系科調入西南農學院,即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7月與西南師范大學合並組建西南大學);
1952年重大化學化工系調入四川化學工業學院即成都科技大學,後來又被並入四川大學;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築組成後來的重慶建築大學,重慶交通學院後又從建築大學中分離,2000年重慶建築大學重回重大;
1953年重大理學院並入四川大學;
1955年重大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即北京郵電大學;
1956年在重大地質系的基礎上成立四川地質學院,就是後來的成都理工大學;
1952年調入重大有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和川南工業學院機械科和電機科,石油專科學校鑽探和機械科,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機械科
1952年調整中,文,商,法,醫學院全部調入他校,工科專業有進有出,理學院暫時保留未動
1952年9月20日,以何魯教授為主任委員的重慶大學院系調整委員會開始著手搬遷事宜。從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個半月的時候,調整搬遷工作基本結束。
但是對重慶大學的調整遠沒有結束。
1953年理學院全部調入四川大學,1955無線電系全部調出 ,1956地質系全部調出,
1952大調整中,工學院是唯一保持了較強實力的學院,因為此時整個重大隻剩下一個學院--工學院。工學院自身也受到重創,無線電系和地質系全部遷出,土木建築系也全部遷出,1958年重大曾增設了國防科技專業的6個新系,1962年時這6個新系又被調整組合,重大僅保留了無線電專業。第一次調整後工學院所存在的6個專業為:機械製造系,動力系,電訊系,采礦系,冶金系,地質系。第二次調整後所設置專業為:機械製造系,動力系,電機系,采礦系,冶金系。至此,風雨飄搖中顛簸著艱險成長的重慶大學只有5個專業。 1952年秋季,遵照中南第三次高教會議的決定,文教、法商兩院暫停招生,增設了鐵路勘測專修科、輸配電專修科和師范專修科,學制分為一年制和二年制。招生名額597人。
根據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會議擬定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其中決定將廣西大學礦冶系、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湖南大學礦冶系、南昌大學采礦系、中山大學地質系、北京工業學院冶金專修科調整出來,在湖南長沙.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將廣西大學土木系及農田水利專修科與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並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奉命撤銷,改為工科專門學校,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在原址成立。前一些調整工作已經開始進行了。1953 年湖南大學被撤消。在湖南大學舊址上,以原湖南大學土木系和基礎教育部為基礎,合並其他一些大學的相關院系,組建中南土木 建築學院。1958 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擴充後更名湖南工學院,
湖南大學的各專業系科去向如下:
1950年4月,教育學院音樂系和音樂專修科師生調往武漢中原大學(原國立河南大學,院系調整後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工程學院水利系師生調往武漢大學。
1951年3月,農業學院調出與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組成湖南農學院(即湖南農業大學)。
1952年10月,工程學院礦冶系和礦冶研究所師生調往長沙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即中南大學)。同年11月,工程學院化工系師生調往廣州成立華南工學院(即華南理工大學)。
1953年10月前,從湖南大學調出去的各院系師生陸續離校的是:自然科學院的數學(部分)、物理(部分)、化學(部分)、生物,文學院的中文(部分),社會科學院的歷史(部分)等6系325名學生和13位教師,於10月2日出發,前往武漢大學。
1953年10月3日,財經學院的會計、統計、企業管理、財政金融、合作等系師生527名以及社會科學院經濟系師生部分去中南財經學院(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去武漢大學。文教學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會科學院的歷史(部分),自然科學院的數學(部分)、物理(部分)、化學(部分)等系,師范專修科的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師生調出成立湖南師范學院(即湖南師范大學)。文教學院外文系大部分師生、歷史系一部分師生去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地理系大部分師生去中山大學,一部分師生去河南大學。 社會科學院的政治、法律兩系師生調往武昌成立中南政法學院(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學院的電機、機械兩系師生及有關實驗設備全部調往武昌成立華中工學院(即華中科技大學)。
工程學院的土木結構組、電機系的電機組共7位教師和135名學生調往成立華南工學院(即華南理工大學)。
自然科學院礦化專修科師生調中南礦冶學院。師范專修科的地理師生調往成立華南師范學院(即華南師范大學)。廣西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華南工學院(鐵道系與土木系)、南昌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四川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武漢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河南大學(數理和土木系)、雲南大學(鐵道系與土木系)並入。
這次調整中,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湖南大學被「肢解」,只有土木建築學科得到加強。對於一直倡導建設綜合性大學的湖南省和湖南大學而言,受到「重創」,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湖南大學贏得了土木建築學科的春天,一舉奠定該學科日後在全國的頂尖地位。與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並稱為中國土木學科中的「三駕馬車」。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增設機械、電機、化工三系,更名為湖南工學院。1959年,湖南工學院恢復為湖南大學,增設文、理科,設十二個系,重新確定文、理、工綜合性大學發展模式。1960年,湖南大學鐵道建築、橋梁與隧道、鐵道運輸三個系和部分公共課教研室分離出去,另闢校址成立長沙鐵道學院(即中南大學鐵道學院)。
1962年,湖南大學中文系、生物系並入湖南師范學院(即湖南師范大學)。

8. 天津津南區有本科大學幾個

天津津南區有本科有5個,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和「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治學方針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相關信息介紹:南開大學擁有一支陣容整齊、結構合理、學術精湛、銳意創新的師資隊伍。在1773名專任教師中有博士生指導教師548人,教授642人,副教授66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人。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大學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開大學

9. 天津大學的前身是什麼大學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百川歸海 西沽重興(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初下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置與工學院關系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基礎學科系。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應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采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 回頁首... ]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 回頁首... ]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

[ 回頁首... ]

百川歸海 西沽重興(理工結合時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北洋廣大師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復國立北洋大學的強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

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復校後的國立北洋大學,在原來工學院的基礎上,增設了理學院,從此北洋大學進入理工結合時期。工學院初下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電機、航空、機械、化學工程學系八系,後增設建築工程學系和紡織工程學系;理學院設置與工學院關系密切的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學四個基礎學科系。復校後,北洋大學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為宗旨,制定了「決不忽視窮究學理,同時注重科學應用,使理工有機結合起來」的教學方針,並積極付諸實施;同時,成立土木、水利、采礦、冶金和化學工程等五個工程研究所,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並著手招收研究生,以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和研究人員,被各界譽為「科學建國的堡壘」。

[ 回頁首... ]

改天換地 北洋新生(建設多科性工業大學時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復課。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學隸屬中央教育部直接領導。此後,北洋大學師生積極配合新中國的高等教育改造,進行了增強教師陣容、課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學校的新民主主義改造。改造後的北洋大學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學校設立理學院、工學院,共設有物理、數學、冶金、土木、水利、采礦、機械、化工、航空、紡織、建築工程、地質工程等12個學系,學系下設水利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還設有機械實習工廠與紡織實習工廠。同時,北洋大學的科學研究和培養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後也取得了充足的發展,設有冶金、土木、采礦、水利、化工等5個工程研究所,成為當時我國培養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定名為天津大學。

在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北洋大學為祖國培養了數千名高級專門人才,成為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棟梁,為我國采礦、冶金、石油工業的創建,為機械、水利、土木工程的開拓,為紡織、化工、航空、電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數學家秦汾、礦冶學家王寵佑、法學家王寵惠、詩人徐志摩等傑出人才都曾就讀於北洋大學。革命先驅、廣州起義總指揮張太雷烈士也是北洋大學早期畢業生,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法學家趙天麟、教育家張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學校長。機械專家石志仁、化工專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餘名專家、學者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天津大學設土木、水利、采礦、紡織、冶金、機械、電機、化工、地質、數學、物理共11個系。

院系調整中,南開大學工學院,津沽大學工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化學工程系,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工程系等院系並入天津大學;天津大學數學系、物理系並入南開大學。此後,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還有:抽調地質組組建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抽調冶金系、采礦系金屬礦組組建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抽調采礦系採石油組並入清華大學;抽調采礦系採煤組至中國礦業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抽調電信系至北京郵電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抽調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至武漢水利學院(現已並入武漢大學);抽調土木工程系測量專業至武漢測繪學院(現已並入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調唐山成立河北礦冶學院;紡織工程系調出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今天津工業大學);化學工程系造紙專業調往天津輕工業學院(今天津科技大學)。1958年又從天津大學抽調力量重新組建河北工學院(今河北工業大學)。

經過全國規模的院系大調整,一方面,天津大學集中了並入院系的優勢,成為全國重點工科大學;另一方面,從天津大學調出的科系歷史悠久、優勢突出,把北洋大學的優良傳統帶到了祖國各地,為新中國工業體制的建立與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調整後,天津大學遷入南開區七里台新校址,下設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紡織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個工科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另設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業學校。此後,經過幾年的調整、發展,天津大學已逐步形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格局,並在此基礎上闊步前進,將學校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之一;1955年天津大學重新招收研究生,著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天津大學,並就學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1958年末在北京舉行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展覽會」上,天津大學展出的項目居全國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59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天津大學被定為首批16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此前後,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也先後來校視察工作,對天津大學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1966年,天津大學設有無線電電子工程、光學與精密儀器、水利工程、機械製造工程、動力與自動化工程、土木建築工程、化學工程等7個系、38個專業。在隨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影響了學校事業的正常發展。1977年全國恢復統一高考後,天津大學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科研秩序,教育質量日益提高,並於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學第一批恢復了文革前直屬教育部領導的重點高校地位。

校史沿革
——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大事年表——

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學校座落在天津的高校園區南開區七里台,校園佔地面積14657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

肇基學府 洋洋大風(初創時期)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於中日甲午海戰之後。當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紹,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並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從此,誕生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大學。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堂校舍為敵兵所霸佔,設備、文檔案卷遭毀壞,學校被迫停辦。以後不容學堂復課,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學堂方在西沽正式復課。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教育部,1913年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此後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止。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開創就是名符其實的大學,並以高水平的新式大學出現。創辦之始就援照美國模式辦學,在功課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學堂設立頭等學堂(大學本科)、二等學堂(預科),學制各為四年,經過八年,培養出專門人才。同時,資送頭等學堂畢業生出國留學也是學堂創辦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學堂開學復課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三個學門,後應外交需要附設法文班、俄文班,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開辦師范科,至此北洋大學已成為包括文、法、工、師范教育諸科,初具綜合性的新式大學。

[ 回頁首... ]

篳路藍縷 窮理振工(專辦工科時期)

1919年原采礦冶金學門又分為采礦學門、冶金學門。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並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並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教育上試行大學區制,北洋大學改稱「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不久大學區制廢止,北洋大學暫稱「國立北洋工學院」。

從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學專辦工科,設有土木、采礦、冶金三學門;後學門改稱系,至1935年北洋工學院設有礦冶、土木、機械、電機共四個系(內分七個工程組);為了提高學術及技術水平,北洋工學院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組織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經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開始招收研究生,首屆研究生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畢業,並被授予碩士學位。

[ 回頁首... ]

三工連理
薪火相承(抗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而成,學院設在陝西固縣古路壩,初設土木、電機、化工、紡織、機械、礦冶、水利、航空八個系,後又增設工業管理系。

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藉此相聚之機,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籲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為國立英士大學,將其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與之相呼應,李書田於1944年春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下設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兩系,並以北洋治學精神主持西京分院,分院學生刻苦攻讀,奮發讀書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