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古時天津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古時天津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9-09 12:13:05

⑴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歷史上天津用過海津鎮,直沽寨,天津衛這些名字。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築城設天津衛。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後改衛為州,升州為府。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天津的名稱沒有變化,一直延續「天津」的稱呼。

(1)古時天津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⑵ 古代天津的舊稱

直沽是天津的舊稱
海津鎮是元時天津的舊稱,

⑶ 天津以前叫什麼

天津以前叫直沽。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後來直接稱之為天津市。

⑷ 天津古稱是什麼

津沽、津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國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地理位置

天津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

天津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和畿輔門戶」之稱。

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濱海新區翟莊子滄浪渠,南北長189公里;東起濱海新區灑金坨以東陡河西乾渠,西至靜海縣子牙河王進庄以西灘德乾渠,東西寬117公里。天津市疆域周長約1290.8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

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天津、網路-天津衛

⑸ 天津的古稱是什麼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⑹ 天津在唐朝時叫什麼

天津古稱「薊縣」,也叫「漁陽」。現在天津也保留著「薊縣」這個縣名,唐朝時叫過「薊州」。

⑺ 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麼

1、北京的古稱——大都、薊、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汗八里、北平、順天府、京師。

2、南京的古稱——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城。

3、杭州的古稱——臨安、錢塘、武林。

4、蘇州的古稱——姑蘇、吳郡、平江。

5、揚州的古稱——淮上、江都、廣陵、淮揚。

6、紹興的古稱——會稽、蠡城、越州。

7、西安的古稱——長安、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

8、開封的古稱——大梁、汴梁、汴州、東京、汴京。

9、洛陽的古稱——雒陽、斟鄩、洛邑、洛州、京洛、東洛、司隸、三川。

10、沈陽的古稱——盛京、奉天。

11、成都的古稱——錦官、益州、芙蓉城。

12、福州的古稱——三山。

13、荊州的古稱——江陵、郢都。

14、贛州的古稱——虔州、虔城、宋城。

15、長沙的古稱——星城、潭州。

16、天津的古稱——津沽、津門。

17、邯鄲的古稱——鄴城、磁州、洺州、大名府、廣平府。

(7)古時天津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古代城市名稱由來

1、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2、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3、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4、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5、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6、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⑻ 天津古代時候叫什麼名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直沽寨;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改名為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⑼ 天津以前叫什麼

天津以前叫天津衛。

天津的城牆重修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第二次是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最後一次是雍正皇帝登基三年(1725年)。天津城牆外有城壕環繞著。 現在有的人仍將天津城叫「天津衛」。

其實,天津衛來源於明代,當時的天津城與軍事城堡的性質。明朝在天津周圍設立了三個衛,即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指揮機關設在城中。

其主要功能為築建城垣、戍守衛城、監督保護漕運、修建和保衛糧倉,以及屯田和軍事訓練。明朝遷都北京後,天津成為拱衛首都的門戶。

天津地形地貌

天津地質構造復雜,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積物覆蓋。地勢以平原和窪地為主,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漸下降。北部最高,海拔105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3.5米。全市最高峰:九山頂(海拔1078.5米)。地貌總輪廓為西北高而東南低。

天津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平原約佔93%。除北部與燕山南側接壤之處多為山地外,其餘均屬沖積平原,薊縣北部山地為海拔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靠近山地是由洪積沖積扇組成的傾斜平原,呈扇狀分布。傾斜平原往南是沖積平原,東南是濱海平原。

⑽ 元代之前天津叫什麼

可能稱作直沽寨吧。其實在元代之前,天津一直沒有真正名稱,到元代時設為了「海津鎮」,成為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那麼之前天津的狀況和之後天津名稱的發展演變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

雍正年間升為天津州後又升為天津府,清朝年間天津一直作為保衛京師的軍事重鎮,清末,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是以此為政治中心。在近代,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後,天津被迫開始開放,天津出現了列強的租界,如今成為了天津文化旅遊的重要一景。國民黨統治期間,天津成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一開始屬於河北省,後於1967年改為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