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財神廟對外開放嗎
暫不開放。
天津財神廟於2021年10月31日起停止對外開放,恢復開放時間等待另行通知,可以關注天津本地寶公眾號以便第一時間獲取開廟時間。
財神廟在寶成博物苑景區內,這里供奉的文財神和武財神,其中,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關羽。
財神廟作為十八廟之一,十八廟指的是天津葛沽鎮的十八座廟宇,分別是灶離廟、東白衣庵、玉皇廟、關帝廟、太虛宮、三官廟、長壽寺、文昌廟、地藏庵、西白衣庵、娘娘廟、海神廟、財神廟、馬神廟、東土地廟、西土地廟、葯王廟、慈雲閣。
『貳』 請問天津的寺廟
掛角寺,又名雲封寺。位於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交界的梅嶺上。梅嶺上有劃分江西跟廣東邊界的梅關,原寺在關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塊塗湘過嶺的詩碑。雲封寺有聯雲:驛使暫停花下騎 寺門深掩嶺頭雲
今日雲封寺已移於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創寺弘法。於是他雲游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捨銀錢,還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里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正一無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後便拉著正一,再回財主家施討。那財主見了他們二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捨,只要你們能連基搬去,就算我的施捨。」呂仙此時迫問:「不是戲言吧?」財主哪裡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決不悔言。」於是呂仙便作法,把這100間房屋,用根木棍挑起,騰空而飛。將飛越梅嶺關口時,恰好又竄出另一個和尚,向呂仙討房子說:「你也留一間給我在這里修行吧!」因此呂仙便敲下一間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掛角寺。其餘99間就放在丫山,成為靈岩寺。掛角寺有聯日: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像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可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 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 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叄』 天津 道教,有道觀嗎,像大悲院那種有人祭拜的,呂祖堂變成文物了吧
天津地區幾乎沒有道觀,這是早成定局的。有呂祖堂,天後宮,玉皇閣三處。其中天後宮,玉皇閣為正一道,呂祖堂為全真道。解放後成立道協。文革時受到打擊,道協被迫解散。這三處地方也荒廢了。這幾年正一道在天津設了聯絡處而已。
天津道教史簡介
一、 歷史沿革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天津市境內道教的出現至遲不晚於唐代。在今薊縣上倉鄉高家套村,唐代就已建有道教真武廟。寶坻區城內在金大定年間建有三清觀,觀內存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三月元命真人所刻碑文一處。元初邱長春真人曾於1223年6月和1226年兩次接受其徒王志謹的邀請到薊縣盤山傳道。
在今天津市區境內,據天津史志記載,出現道教宮觀的最早時間為元代。如河東大直沽天妃靈慈宮,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年間,現存的天後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元代史建的還有西門外三皇廟、與小稍口福壽宮。明初天津設衛以後,道教空前發展,有籍可查者,明代始建、重建的道教宮觀有32座。據統計,元代以來。在天津境內僅天後宮就曾有過16座,分別於大直沽、東門外、陳家溝、丁字沽、鹹水沽、賀家口、葛沽、泥沽、東沽、蘆北口等處。其中以大直沽天後宮(又稱東廟、天妃靈慈宮)和小直沽天後宮(又稱西廟)。清初,雖有一些道教宮觀的修建、重建或始建,但其數量和規模已遠不如明代。
明初,應妙真人李德晟(道號天希)來天津小直沽天後宮擔任住持,為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的開山祖師,是天津市區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道士。明正統十年,禮部行文給此廟道士邵振祖,令他領道藏一部,此後這部道藏一直珍藏在小直沽天後宮藏經閣內,凡五百餘年,於1957年舊歷重九前運京,送給白雲觀中國道教協會收藏。
民國初年的著名道士、中央道教總會會長陳至彬曾在天津道院修道,後入北京白雲觀任方丈。陳大師對清末民初天津道教的發展曾產生過一定影響。
清末民初,興廢廟辦學之風,天津城鄉許多道教宮觀改為學堂,其間,也有一些道教宮觀改作其他公共事業處所,道士和道教信徒人數日益減少,道教活動的規模大大縮小。
二、 道教派別
天津境內道教早期派別較多,近代以來主要有三個宗派:
清微正乙派,又稱天師派。屬正一教派的一個分支宗派。此派留半發,可娶妻生子繼承父業,所以亦稱「伙居道士」,在天津勢力最大,居統治地位。天後宮、玉皇閣、帝君廟、玉皇廟等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張修華、張修培、陳省銘、胡承勛、胡清泉、張清信等。
龍門派,龍門派屬全真派的七個分支宗派中流傳人數最多的一派。此派開壇放戒,不婚,素食,蓄全發,師徒相承。福壽宮、水月庵、凈業庵等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劉教壽、方理清、曲理和、馮宗岳、張宗義、徐宗錄等。
華山派,屬全真派之一,呂祖堂、城隍廟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李智遠、李智深、李信普(毓麟)、李信常等。
三、 廟宇與道士
建國初期(1950年),市區(郊縣宮觀數據尚未統計)共有道教宮觀16座,計大直沽天後宮(東廟)、天後宮(西廟)、龍王廟、三清觀、玉皇廟、呂祖堂、玉皇閣、城隍廟、圓通觀、帝君廟、凈業庵、水月庵等。。1956年市區內道教宮觀減至12座。至1966年只剩天後宮(西廟)、呂祖堂和玉皇閣3座。
建國後,多數道士陸續轉業還俗,剩下的大多年老體弱,道士人數逐年減少。1950年統計,天津市區有道士60人,到1958年,市區僅有道士24人;1976年,減至8人。到2005年只有兩位健在。
四、組織與管理
天津道教的管理機構,明清時代在中央設道錄司,在天津府設道紀司,在天津州設道正司,在天津縣設道會司,這些均為中央或地方政府機構,負責管理道教事務。天津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的官職,一直由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小直沽天後宮的住持擔任。李惟彬、薄惟誠、孫希敏、郭希山、郭最正、劉希彭等人曾任天津縣道會司;郭惟源曾任天津府道紀司都紀。
1913年9月北京白雲觀方丈陳至彬在京成立全國性道教團體「中央道教會」,同年12月7日,直隸道教總會在天後宮舉行成立會,30餘名會員到會。宗旨標榜「表彰道脈,力挽頹風,增人群道德,永享共和幸福」。事務所設在天後宮,福壽宮住持劉教壽任會長。1934年天津道教會改名為天津特別市道教會,陳省銘、張修華分別任正、副會長,會址設在玉皇閣內。1942年在日偽政權操縱下,成立華北道教總會天津分會,董政國(曾任吳佩孚部師長)任會長。1946年3月天津「華北道教總會天津市分會整理委員會」成立。7月改選董事會,理事長陳省銘,常務理事張修華,張永年。同年9月改名為「天津市道教會」。1948年4月天津市道教會重新改選,選舉張修華為理事長,張永年、呂永翔為常務理事,此外還選出理事12人,監事2人。以迄新中國建立。
解放後,道教界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組織道士進行政治學習。1958年在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組織道士參加生產勞動,成立了「道教生產社」。道士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愛國愛教的道路。
1956年11月,中國道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在北京召開,天津市道教會理事長張修華作為發起人之一代表天津道教界應邀出席。會後,於1956年12月14日至15日,天津市道教會召集全市(指今中心市區)道士(中心市區共26人,其中25人出席)在玉皇閣召開了「中國道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傳達報告大會。會上改組了天津市道教會,選舉張修華為理事長,李智深為副理事長,馮宗岳為秘書長,胡承勛等為常務理事。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成立,「天津道教會」亦改名為「中國道教協會天津分會」。會址最初設在玉皇閣,後遷至天後宮(西廟)。文化大革命期間,道教界人士遭到迫害,中國道教協會天津分會被迫停止活動。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恢復。
五、主要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
道教為多神教,其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很多。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農歷二月二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農歷九月初九九皇聖會(北斗會),這些都是天津道教的主要節日。在天津市區的道教宮觀中,清微正乙派的宗教活動影響最大,歷來參加的人數也是最多,其活動主要集中在天後宮和玉皇閣。天後宮在每年的農歷正月、三月、五月有三次廟會,八月和九月還有兩天宗教活動。玉皇閣在每年的正月初八日祭星、九月初九攢斗,道士作北斗會。歷代天津民眾每逢豐年佳節、太平盛世均匯集於天後宮、玉皇閣舉行盛大的廟會。農歷三月二十三天後聖誕廟會,原稱「娘娘會」,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路過天津,曾親臨過一次廟會,從而改稱「皇會」。龍門派的宗教活動主要集中在福壽宮,每年農歷三月三日西王母誕辰,都要在福壽宮舉行蟠桃盛會。華山派的主要活動集中在呂祖堂和城隍廟,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都要在呂祖堂舉行齋醮活,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還要在城隍廟舉行「鬼會」。
【天津道教主要場所】
【天妃靈慈宮】
天妃靈慈宮,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大直沽天後宮」,俗稱「東廟」。坐落於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始建於元代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是中國北方最早的媽祖廟,也是天津發現的最早的寺廟,被史學界稱為「天津第一廟」,與福建湄州的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齊名。該廟是遵《地藏》和堪輿之說,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式地形營造的道觀。廟門向南朝海河而立,海漕入海河後,舟人於漕船上即可朝拜。該廟為磚木結構,宋代風格,氣勢恢宏,巍峨壯觀。在元泰定元年,一場火災焚毀了原有的靈慈宮。兩年後,在三岔河口又建了一座新的天妃宮(後升為天後宮),成為後來的中國三大媽祖廟之一。而焚毀的靈慈宮也於元至正年間得以重修,與三岔口的那座(西廟)形成了歷史上祭祀媽祖的東、西廟。在明代天妃宮仍有重修,直至清代一直香火興盛不衰。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後宮」的詩句,描寫了江海船工祭祀天後的熱鬧情景。清末八國聯軍時,天後宮毀於入侵的俄軍手中。1902年,雖有當地居民集資重修了三間大殿,但終未能逃脫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下的命運。
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天妃宮遺址進行發掘,現已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目前,天妃靈慈宮重建工作正在籌備當中,年內將完成重建。
【天津天後宮】
天後宮(天妃宮西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西廟」、「娘娘宮"。現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為火災焚毀了原有的靈慈宮後,在三岔河口又建的一座新的天妃宮(後升為天後宮)。明以後曾多次擴建修葺。建築物有戲樓、幡竿、山門、牌坊、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清人崔旭《津門百吟》有首詩對祀奉天後的情形帶有總結性:「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後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這首詩算是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後的歷史。
1985年天後宮進行了大修,市政府將此辟為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等。現為目前天津保存最為完整的道觀。天後宮附近還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俗活動繁華之處,現已闢建為富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異常。
【天津呂祖堂】
天津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始建於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後,改為呂祖廟觀,定名為「呂祖堂」。後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和五仙堂,佔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呂洞賓,後殿供奉北斗元君,兩側有葯王和葯聖。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靜海一帶義和團來津,在此設總壇口,領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為中國惟一保存較完整的義和團總壇口遺址。新中國成立以後,義和團呂祖廟壇口遺址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保護。1962年被列為天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修復後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對外接待觀眾。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紀念館。
【天津玉皇閣(清虛閣)】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曆年間重修。玉皇閣原為道教建築群,建築包括牌坊、山門、鍾鼓樓、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虛閣,原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道觀。現在僅存觀內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坐西朝東,面對海河。上層內供玉皇銅像,周圍有迴廊欄桿,可登臨遠眺。舊時每逢「九九」重陽節,男女老少都會佩戴茱萸,登高賞菊,而玉皇閣高大雄偉,便是極目遠眺、欣賞風景的絕佳之處。清代天津詩人周自邰曾有詩篇《九日登清虛閣》 「此日無風雨,清虛閣上游。天寒欺短發,地闊豁雙眸。萬井魚鱗屋,千帆鷁彩舟。登臨情未已,不負菊花秋。」詩人通過登高遠眺,描繪出海河秋色的動人景色。
【寧河天尊閣】
天尊閣是天津歷史上道教三大閣之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該閣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唐初始建和明代始建等多種說法。據《豐潤縣志》等文獻和倖存至今的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重修天尊閣,咸豐八年(1858)曾進行油漆、彩塑。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三檐歇山式木結構樓閣建築,上下三層,通高17.4米,巍峨挺拔、氣勢恢宏。由山門、配殿和該閣組成,曾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場所,又名太乙觀。下層稱三清殿,面闊5間,進深4間前出廊;中層為王母殿,面闊5間,進深4間;上層名天尊閣,面闊5間,進深2間前出廊。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惟天尊閣巍然屹立,為震中地區僅存的古代高層建築。
日前,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恢復原狀」的古建築修繕原則,對天尊閣的主建築、部分支柱、木地板等進行了維修和更換,並實施綠化。目前,修繕工作已經全部結束,使天尊閣重現遠古風貌。
【天津福壽宮】
福壽宮是明清天津衛著名道觀之一。位於西青區西營門街小稍直口村。始建於元泰定年間,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再次重修,原有大殿三座,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恢弘,風格古樸。殿內主要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慈航真人、呂祖、關公、柳二太爺等神祇。每年農歷三月三日西王母誕辰,福壽宮都要舉行蟠桃盛會,一時商賈雲集,朝客萬千,香火極為興盛。民國初年著名道士、中央道教總會會長陳至彬曾在福壽宮修道,後入北京白雲觀任方丈。1949年解放天津時福壽宮被國民黨先遣軍燒毀,解放後遺址被改為了校舍。現福壽宮僅存青石台階,抱鼓石、石牌坊基礎,幡桿夾桿石和古槐一株。夾桿石雕成精美的石獅,高1米。
『肆』 天津在市內離火車東站很近的一個寺廟叫什麼名字
應該大悲寺吧
『伍』 天津孔廟的具體地址
天津孔廟就是天津文廟。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里,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大殿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後經明天順、萬曆,清康熙、乾隆等各代重修、擴建。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因而廟東側為府廟,西側為縣廟,均有照壁、拌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等。府廟主體建築的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二柱三樓式牌坊兩座,明代建造,萬曆、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天津文廟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東馬路東門里
位置圖
http://map..com/#word=%CE%C4%C3%ED&ct=40&bs=022&sid=MAPPXMYPTPZMYATPTMYBT&st=1&
『陸』 天津大一點的寺院
天津有哪些寺廟?寺院是一個培福修慧的地方,燒香拜佛的意思在於可以表達對佛陀的敬意、感激和懷念,可以達到去染成凈,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境界。本文盤點了天津十大著名寺廟,快來看看在天津拜佛去哪裡最靈吧!
天津十大著名寺廟
1、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又名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佔地面積為4.2萬平方米。大悲禪院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幾經修葺擴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玄奘法師經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等建築。其中大雄寶殿內珍藏有從魏晉到明清各代的佛、菩薩造像幾百尊。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生救苦,此「大悲禪院」之命名也。曾供奉過唐代名僧玄奘法師的靈骨。現任方丈為智如法師。
2、獨樂寺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於中國天津市薊州區,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聖宗統和二年重建。民國十九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並公布而聞名海內外。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
3、掛甲禪寺
掛甲寺位於天津市河西區中環線鄰近海河的地方。原名叫慶國寺,改稱掛甲寺的原由,說起來,要上溯到一千多 年前的唐朝了。掛甲寺在天津的歷史上可謂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修建年代,可以肯定的是在明朝時該寺已經存在,如果按照民間傳說,掛甲寺可能修建於唐朝以前,果真如此,掛甲寺將是天津最古老的寺院。可惜,即使在史書中,也只是記載據傳說修建於距今1300多年以前的隋唐時期。
4、薦福觀音寺
薦福觀音寺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津塘公路與大直沽中路交口處,佔地面積8400平方米。大直沽是天津的發祥地,歷史上有30多座寺院庵堂,又稱「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薦福觀音寺是位於大直沽的葯王廟遺址上修建的,是由佛教薦福庵異地重建的新道場。位於小孫庄的薦福庵是民國時期修建的,河東區文物保護單位,現常住尼僧20人。
5、葯王古寺
山葯王古寺坐落在大寺鎮王村,西臨津淄公路,始建於唐代永淳二年(公元683年),經過歷史變革,1997年再次重修,附屬有葯王湖公園和珍禽觀賞園,現為3A級旅遊景區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廟由山門、前殿、中殿、後殿、東西配殿及鍾樓、鼓樓幾部分組成。雖歷經滄桑,祭祀活動卻從未中斷,每逢廟會(農歷四月二十至二十八),華北地區及東南亞僑胞常來朝拜。
6、天津潮音寺
潮音寺,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作為海河下游最為著名的寺廟——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和天津建衛同年,也有六百年歷史,它朝向大沽海口,是全國少有的座西朝東的廟宇,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沽街道境內,是大沽街道對外開放的文物古跡。潮音寺是由當地居民集資興建的廟宇,明嘉靖皇重修,御筆更名題匾「潮音寺」。
7、天津蓮宗寺
蓮宗寺位於天津市和平區保安大街,是1949年後天津僅存的一座尼僧寺院。創建者際然法師在開山時所發的願言「來僧不趕,去僧不留,自己不親度徒眾」的願言,使此寺十方叢林的清嚴道風名聞遐邇。此道風被際然尼師的接班人聖慧法師繼承至今,並將作為蓮宗寺的傳院家風而保留。
8、天津萬佛寺
萬佛寺原名「石佛殿」,位於盤山南坡、石趣園西門。由照壁、天王殿、鐵鍾、大雄寶殿等四大部分組成。盤山萬佛寺萬佛殿,殿內供奉有中國最大的三聖佛石雕,塑有10960尊佛像。1993年,韓振帶領玉石庄人依託豐厚的文化底蘊,將石佛殿重建於原址西1公里處,並更名為「萬佛寺」。它背依陡峰,下臨危崖,是京東、津北惟一的佛、法、僧三士俱全的佛門聖地,數十里外即清晰可見。
9、天津天成寺
天成寺,位於盤山下盤區,舊名天成福善寺,又稱「天成法界」,以「奧穴」獨特景觀享譽京東。其始建於唐,遼、明、清數代均曾擴建重修。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江山一覽閣、古佛舍利塔、卧雲樓等。江山一覽閣,原為乾隆皇帝替身僧雲海法師所建;卧雲樓因「彩雲穿窗」而得名。古佛舍利塔,遼天慶年間建,據碑中記載,塔內藏神龍親奉舍利三萬余顆。兩棵近千年的銀杏樹見證了盤山的風雨滄桑。
10、天津萬松寺
萬松寺位於天津市薊縣盤山風景名勝區,舊稱「李靖庵」,唐初名將李靖曾在此居住,故名。清初詩人宋犖認為前賢不宜直呼其名,改稱「衛公庵」。清康熙年間又改稱「萬松寺」,沿用至今。明萬曆、崇禎和清康熙時擴建重修,抗日戰爭時期,冀東軍分區十三團團部駐此,1942年被日軍梵毀,但所有佛殿石基和《重修李靖庵碑》保存尚好。1985年修復,大殿、耳房等煥然一新。
『柒』 天津市最大的觀音廟在哪
天津市最大的觀音廟是薦福觀音寺,薦福觀音寺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津塘公路與大直沽中路交口處,佔地面積8400平方米。
薦福觀音寺開放時間是上午8:30至下午4:30。薦福觀音寺具體地址: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27號,附近公交:大直沽後台-公交車站。途經公交車:92路,608路,642路,668路,673路,678路,860路。
薦福觀音寺寺內圓通寶殿前有一株六百餘年之古槐樹(寺院三寶之一)。滄桑流逝,古槐猶在,它是直沽寨悠深歷史的佐證。人們都贊譽為「神樹」,確是直沽人的祖輩。六百年樹王菩薩將供奉在古槐樹前,護衛著寶剎。圓通寶殿供奉四面千手觀世音菩薩(寺院三寶之一),通高8.6米,為香樟木、日本按金庄嚴,殿內還將懸奉九龍匾等32塊大匾抱柱,殿內塑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壁畫,獨具特色,殿內可容納450人同時課誦。圓通寶殿前天井將聳立高10米9層的千佛寶塔,塔上雕刻有1028尊釋迦牟尼佛像。高大巍峨、無比庄嚴。為直沽古剎又添一景。
薦福觀音寺中軸線由宋代牌樓、山門殿、天冠彌勒殿、圓通寶殿組成。兩側建有東方三聖殿、西方三聖殿、護法殿、地藏殿、葯王殿、樹王菩薩殿、藏經閣、五觀堂、念佛堂(同時容納300人)、講經堂(即電教館、同時容納400人)、佛教賓館(即上客堂)、電腦室、僧寮、庫房和大型會議室。圓通寶殿地室將修建國內獨一無二的「報恩堂」在主殿的地室里供養三世如來和地藏王菩薩,並可以同時供往生長期牌位10000尊,每逢初一、十五本寺僧眾為亡靈超度迴向,離苦得樂、早生凈土。寺院鍾樓、鼓樓將對外開放,內懸5噸銅鍾(寺院三寶之一)和直徑兩米的雷音鼓,鍾鼓樓上方還建有宋代風格的四座涼亭,是靜坐禪修的好去處。薦福觀音寺的修建以古樸、典雅、別致、凝聚、雄偉、裝觀為基調,既體現歷史面貌,又顯示現代風格,與近在咫尺的元明清天妃宮交相輝映。必將成為獨具特色的佛教活動場所、北方較大的比丘尼叢林和旅遊觀光勝地。
『捌』 天津有幾個文廟
兩座文廟。
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天津衛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後清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衛改天津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另置天津縣。衛學亦改為州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府學兩側增建縣學,形成府、縣學宮並列的格局,後在府學東側擴建明倫堂,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文廟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群。
文廟又稱孔廟,是尊崇和紀念孔子的廟宇,因與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相對,故稱文廟。文廟也是天津的學宮所在。明、清兩代曾多次對文廟進行修繕、增建,其中規模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順、萬曆,清朝康熙、乾隆等幾次,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
文廟的平面布局,承襲了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由南至北分別由萬仞宮牆(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東、西兩側配殿等組成。其中有些建築名稱是文廟所特有的,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於《周禮》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在清代,對考取秀才的稱「入泮」。欞星門是一座巍然挺立著四根沖天大柱的牌坊。傳說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靈,通過欞星門,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
大成殿是天津市文廟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全廟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殿內供奉著孔子及孟軻、顏回等四配十二哲人的牌位,顯示出孔子之學後繼有人,學子濟濟一堂。舊時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在此舉行,它是整個祭孔活動的中心。在天津按照舊時的規定,對於孔子,每年農歷春秋各舉行一次祭典。農歷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生日,這時所有的學校都要放假,要集體向孔子行禮,還要吃一頓撈面,聊表紀念「孔誕」之意。另外,東、西兩側配殿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及歷代的名宦、鄉賢等。
崇聖祠就是後殿,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東門內的兩座過街牌樓也是文廟整體建築的一部分,此牌樓為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奇特。橫額上有鎏金雕龍華板,精巧的斗拱支撐三座「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加之華士奎書寫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墨寶點綴,使牌樓既氣勢雄偉,又玲瓏秀麗。這也是對孔子的頌揚之詞。
文廟作為天津的名勝已保存500餘年。在津門,孔子作為聖人也被祭祀已數百年。
1954年,天津市政府公布文廟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又撥巨款多次進行復原保養維修。1985年市政府撥款90萬元修茸並重建縣廟影壁、泮池和欞星門。1987年成立了文廟博物館並與同年十月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府廟大成殿復原陳列》和《孔子生平展》,館內現藏文物主要是祭孔禮、樂器。比較重要的有編磬、古琴、古瑟、建鼓、應鼓、搏鼓以及銅爵、竹篚、竹籩等等,這些藏品表現了中華兩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館內還不定期舉辦「祭孔古樂演奏」。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稱孔廟。薊縣文廟,位於縣城西北隅城關小學院內,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泮池、登瀛橋、欞星門、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建築,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薊縣的文廟始建於隋,證據有三。其一隋朝曾下詔「令州縣立廟」,薊縣是當時三十六郡之一的漁陽郡,自然應有此設;其二,開科取仕制度自隋唐開始,薊縣作為北方重鎮,文人顯達多得益於儒學;其三,儒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因此,修文廟也被視為培風脈、紀地靈、壯人文、正風俗的義舉。薊縣作為北方重鎮,自然要「衙署齊備,廟堂俱全」;興建文廟,亦屬必然。
金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間和東、西廡。金正隆元年(1156年)漁陽知縣史享吉對文廟進行了修繕;現存當時的《重修宣聖廟碑記》。明朝時,文廟有大成殿、東、西廡、欞星門、戟門、宰牲房、神廚、神庫等建築及設施。明洪武九年重修,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州汪溥,守備馬宣,重建大成殿九間,新塑聖賢遺像。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欞星門。明末文廟毀於兵火。(《康熙薊州志》有載)到了清朝,歷任知州於際清、胡國佐、董廷恩、余時進、張朝琮、趙錫蒲等屢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門、欞星門和東、西廡,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橋、名宦祠、鄉賢祠、啟聖祠、節孝祠、尊經閣等建築。民國期間,又整修大成殿、東、西廡和欞星門。欞星門外東、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兩座,跨越廟前通道(今文安街)。
在民國以前,薊縣文廟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動,各種禮儀在清道光《薊州志》和民國《薊縣志》中均有詳細記載。
薊縣文廟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五間,前後出廊,用七檁。頂部為硬山筒瓦,台基為條石壘砌。殿前有月台,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台前石階、甬路與戟門相接。戟門面闊三間,用五檁;頂部硬山筒瓦;台基石料均為大青石。東、西廡台基與月台平,各五間,硬山合瓦。大成殿、東、西廡與戟門構成四合院。院內有五棵古松,雖院落不大,卻給人以寬敞精緻、堂堂正正之感。戟門東側有名宦祠,面闊三間,牆壁上鑲有趙孟書《醉翁亭記》碑。東側為鄉賢祠,戟門前有泮池,池上有並排石拱橋三座,稱登瀛橋,建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泮池前有欞星門、石質、四柱三門。
薊縣山川靈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達,擅美京東。相傳上古之廣成子修煉於城北崆峒山,黃帝曾兩次問道於此。漢初韓信的謀士蒯徹,三國時隱士田疇均出自薊縣。隋唐以來開科取仕,薊縣更是人文薈萃,榮耀一時;有五代時「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趙普。在明、清《薊州志》中,列入進士、舉人、貢生、監生名錄的人數達785人。至今,在薊縣城中的魁星樓、文昌宮、學宮、書院、考棚、進士牌樓等舊名遺跡及文物建築,無不反映了古代薊縣人民尊儒奉孔之風尚。
『玖』 武清有和尚的寺廟在最近的什麼地方
有個雲海寺
天津雲海寺原址老爺廟,老爺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由山西省固城縣關雲祥同鄉後裔所建。
寺院分前後兩殿,耳房相稱,前殿供養關老爺和左右護法,後殿供養觀世音菩薩,廟門前古槐參天,廟東有古道直通口外。
武清區,隸屬天津市。位於天津市西北部,海河水系中下游。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香河縣為鄰,南與天津市北辰區、西青區和河北省霸州市相連,東與天津市寶坻區、寧河區搭界,西與廊坊市安次區接壤,總面積1574平方千米。
2020年,武清區戶籍人口107.72萬人。截至2021年10月,武清區共轄6個街道、24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