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李建成退休前任什麼職務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天津李建成退休前任什麼職務

發布時間: 2022-09-09 21:57:51

⑴ 歷史上真正的李建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真的人品很不堪嗎

提到李建成這個人,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聽說過。尤其是看過《隋唐演義》之類文學作品的朋友,應該更是對其了解很多。


史書上對於早年李建成曾經出任過的職務,沒有任何記載。但從後來李建成的表現,以及當時的貴族傳統來看,李建成應該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出仕,正式開始為官。等到李淵調任山西,並且開始准備逐鹿天下的時候,李建成已經有了很豐富的經驗,足以獨當一面了。

⑵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兒,後來怎麼樣了

很多人都知道,李世民的寶座來的並不光彩。他的兄弟們李元吉二人因為他去世。雖然登基為帝的李世民,也給了他們追封,給他的女兒們,賜了縣主的封號,然而,一直有人認為他們的後代生活不好,或者他們造謠聲稱這些縣主比皇帝自己的女兒找的夫婿更好。

而這段來之不易的婚姻,對於文安來說,並不是很好。依據相關的調查記載,段儼的第一任夫人在幾年前去世,所以文安縣主嫁給段儼,只是第二任妻子,婚後的文安也沒有留下一個孩子,才26歲的時候就早早去世。

一般來說,在他們二人的的女兒被任命為縣主之後,雖然嫁的人的排名有高有低,但他們至少是皇親- 這是李世民唯一可以為這些縣主所做的事情。但是,縣主的地位從來都不是幸福婚姻的可靠保證,婚後夫妻關系如何取決於個人。所以相比其他的公主們,他們也沒有什麼特殊待遇,或者是像大家想的那樣被虐待,都是嫁人的嫁人,生子的生子。

⑶ 真實的李建成,是不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太子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太子詛咒:凡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太子,或者是那些比較出名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太子往往都很難順利即位,多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算能順利即位,往往也做不了幾年皇帝,然後就因為種種原因掛掉了。

⑷ 李建成、李元吉、姚崇歷史介紹

李建成
(589~626)
唐高祖李淵長子。小字毗沙門。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起兵反隋,密召他與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義寧二年(618),李淵即位,立建成為皇太子。他雖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績卓著,人心所歸。他清平劉黑闥的反叛,以求立功樹威。後又與其弟李元吉合謀,加毒於世民酒中,世民未死。世民於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之罪,翌日李淵召二子入宮,同眾大臣審核,至玄武門,建成被世民所殺。元吉為尉遲敬德所殺。世民繼位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隱」,史稱「隱太子」。

李元吉
(603—626)
唐高祖李淵第四子。李淵自太原起兵反隋,大軍入關,留他守太原。唐建國後,封為齊王。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南侵並州,他棄太原歸長安。後與長兄建成合謀殺李世民。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元吉與建成同遇害,五子均被殺。

另:

李元吉

父高祖李淵,母皇後竇氏。公元626年6月4日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終年24歲。有五子:梁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並坐誅。太宗即位後,追封元吉為海陵郡王,謚曰剌,以禮改葬。貞觀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謚如故,復以曹王明為元吉後。詳細內容請見《舊唐書·列傳·高祖二十二子》、《新唐書·列傳·高祖諸子》。(李元吉有一個女兒被封為和靜縣主(親王的女兒為縣主,從二品),她嫁給了薛道衡的孫子、薛收之子薛元超為妻。參考書籍《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

姚崇

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則天時,因與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說是改名元之)。開元元年(713年),因避年號諱,又改名崇。陝州硤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歷事武則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諸朝,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長官,為唐朝前期一名臣。開元九年(721年)卒。

才幹出眾 兩登相位

張柬之、桓彥范等相互串聯,一舉剪除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迫使武則天交出政權,傳位中宗。時姚崇任靈武道大總管,並掛有宰相的頭銜,恰好回到了洛陽,參預了這一事變,並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為梁縣侯。武則天既已退出政治舞台,被遷到上陽宮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問安,大家都歡欣鼓舞,相互慶賀。可是姚崇卻獨自嗚咽流涕,哭了起來。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很是詫異,對他說:「今天難道是哭的時候嗎?你恐怕要從此招禍了。」姚崇很是坦然,他說道:「事奉則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離開她,發自內心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參預你們組織的誅殺凶逆之舉,是盡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說有什麼功勞;今天與舊主告辭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應有的節操,由此而犯罪,實乃心甘情願。」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縣)刺史。後來有人認為,這正是姚崇的聰明之處。意思是說他預見到朝廷的這場斗爭並沒有結束,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渦,就如此這般地玩了個脫身之計。當然,不排斥包含有這種可能。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言談和舉動表明,他對武則天也是懷有深厚的感情的。

為什麼姚崇對武則天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呢?這只有從他的經歷、他同武則天的關系以及他對武則天的看法中尋找原因。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他才幹出眾。進入仕途後,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武則天時,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級官員)。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禦,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幹,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復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裡,處理得干凈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里。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崇的才幹,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當於今天國防部的副部長)。這種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動心!武則天的器重,對姚崇也是一種鼓勵,他的才幹到後來又得到進一步發揚。他在出任宰相的時候,往往兼任兵部尚書,所以對兵部的職掌非常熟悉;舉凡邊防哨卡,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他都熟記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帶頭裁減冗員,整頓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制度,職責分明,指揮靈敏。他與廬懷慎同為宰相,他死了兒子,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廬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見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託於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很快裁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稱贊他長於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可以直接參預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對朝臣們說:「前些時候,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到朝廷大臣,說是他們反叛;國家法律擺在這里,我怎麼能夠違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懷疑有冤枉,是濫用刑罰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監獄中去審問,及得到他們手寫的狀紙,都是自己承認有罪,我就不懷疑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就聽不到謀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殺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職,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故對這方面情況比較熟悉;他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壞人,濫殺無辜,然尚未完全被壞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並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他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垂拱(685—688年)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誣。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情況比漢朝的黨錮之禍還要厲害。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於保全,怎麼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過來,誅殺了壞人,朝廷才安定下來。從今以後,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懇求陛下,今後要是收到告狀,只是把它收存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後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願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對於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現得很高興。她說:「以前宰相順著既成的事實,害得我成了個濫行刑罰的君主。聽了你所說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並賜給他銀千兩。至此,姚崇與武則天的相知又更進一步。

過了一年,姚崇受任為宰相。後來,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臨行前,武則天要他推薦一位宰相,他就推薦了張柬之。以前,狄仁傑曾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張柬之每被推薦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終未登上宰相的寶座。這一次姚崇再次推薦,張柬之很快就當上了宰相,時年已八十。

清除積澧 以為已任

中宗時期,姚崇做過好幾任州刺史;睿宗時,他也做了好幾個州的刺史或長史。在做方官的時候,他政績卓著,有的地方還樹立碑刻,記載他的功德。然而這在姚崇一生中不佔重要地位,對當時的大局也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在武則天的時候,姚崇做過相王府長史。相王就是後來的睿宗。睿宗立即任命姚崇為宰相。這時,太平公主幹預朝政,而且頗有勢力。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妹妹,武則天的親生女兒,長得也特別象武則天,一貫深受武則天的寵愛。她也要走武則天的老路,要當女皇帝。為了防患於未然,姚崇與宋景聯名上奏,建議將太平公主搬到洛陽去住,並將幾個掌握兵權的王派到地方上去當刺史。昏庸無能的中宗,竟如實地將這些話轉告給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即後來的玄宗)慌了手腳,就爭取主動,指控姚崇等挑撥皇上與兄妹之間的關系,應加懲處。於是,姚崇被貶為州刺史。

太平公主的勢力越來越膨脹,活動也越來越肆無忌憚。玄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乃瞞著睿宗,一舉將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清除掉。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到新豐(治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講武(類似現代的軍事檢閱)。按照傳統,皇帝出巡,方圓三百里內的州郡長官都得到行在(皇帝行營)去朝見。這時姚崇任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刺史,而且又得到玄宗的秘密召喚,是非去不可的。姚崇到的時候,玄宗正在打獵。玄宗問他會不會此道,他說,他從小就會,到二十歲時,常以呼鷹逐獸為樂,所以人雖老還能行,於是就參加了玄宗的打獵行列。他在獵場上馳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處處都使得玄宗滿意,喜歡。罷獵之後,玄宗徵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他侃侃而談,不知疲倦。玄宗聽了,說道:「你應當做我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較寬廣,而且銳意圖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沒有立即行禮謝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說:「我有十點意見要上奏,陛下考慮,如果做不到,那我這個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說出來看看。

姚崇所說的十條,大意是:第一,自你當皇帝以來,朝廷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請求聖上,改成以仁義先行,可以嗎?玄宗說:「我衷心希望你這么做。」第二,朝廷自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戰敗以來,從來沒有後悔之意;我請求在數十年內不求邊功,可以嗎?玄宗說:「行;」第三,自從則天太後臨朝稱制以來,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發言;我請求今後不要讓宦官參預公事,可以嗎?玄宗說:「這個問題我考慮很久了。」第四,自從武氏諸親竊據顯官要職,繼之以韋庶人(中宗的皇後,被清除後去掉皇後稱號)、安樂公主(中宗、韋庶人的女兒,與韋庶人一起被鏟除)、太平公主用事,官場秩序混亂;我請求以後不準國戚在朝廷要害部門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銷不算,可以嗎?玄宗說:「我老早就立志要這么做。」第五,近來,親近佞幸之徒,觸犯法律的,都因為是寵臣而免予懲處;我請求以後依法辦事,可以嗎?玄宗說:「對於這種現象,我早就是切齒痛恨的。」第六,近年以來,那些豪家大族,『憑著同鄉的關系,向上送禮行賄,以至公卿、方鎮們也這么干;我請求除租、庸、調等賦稅而外,其它一切攤派都要杜絕,可以嗎?玄宗說;「願意這么做。」第七,武後造福先寺,中宗造聖善寺,上皇(睿宗)造金仙、玉真觀,皆耗資巨萬,坑害百姓;我請求禁止建造寺觀宮殿,可以嗎?玄宗說:「我一看到這些現象,心裡就不安,又怎麼敢再這樣干呢?」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損於君臣之間互相筍敬的常禮;我希望陛下對臣下以禮相待,可以嗎?玄宗說:「事情就應該這么辦,有什麼不可以的呢?」第九,前朝大臣直言進諫者,有的就丟了性命,從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請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顏直諫,無所忌諱,可以嗎?玄宗說:「我不但能夠容忍臣下這樣對。待我,而且還可以按照忠言去做。」第十,西漢與東漢,外戚亂政,後世感到寒心,而我們唐朝的外戚專政,則更加厲害;我請求陛下將我朝的這種事情寫在史冊上,永遠作為前車之鑒,成為萬世不能重犯之法,可以嗎?玄宗聽了,情緒久久不能平靜,說道:「此事誠可謂是刻肌銘骨之事啊!」第二天,就正式任命姚崇為宰相。

宋朝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對姚崇的上述言論持半信半疑態度,所以只極為概括地提了幾句,這未免有點過分拘謹。姚崇在武則天時,就做過相王府長史,早就認識相王的兒子李隆基,他在得到他的密召之後,將自己多年的親身感受,略加整理,並當面陳述,是完全可能的,不應當懷疑。而且前節所說他對武則天的態度,那主要是就肯定方面而言的,其實,他對武則天並不是一概肯定,而是也有否定的一方面。特別是對於韋皇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及她們的黨羽們的胡作非為,他更是深惡痛絕。他是唐王朝的一個忠臣,也是一個頭腦清醒、注重實際、懷有理想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看來,唐朝要振興,就必須清除掉那些多年積存下來的流弊,這樣國家繁榮才有希望。

求實務實 政績可觀

姚崇不是一個高談闊論的理論家,而是一個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實幹家。

唐朝佛教盛行,其次還有道教及其它宗教。上自皇帝、皇後、達官貴人,下至豪紳富戶,無不利用宗教撈取好處。因此,在宗教的旗幟下,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許多社會流弊。對此,姚崇深為不滿。在武則天時,張易之要將京城有名望的佛教高僧十名,調往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去私建新寺,高僧們不願意去,向朝廷苦苦哀求。姚崇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同意他們不到定州去。張易之一再堅持要調他們走,姚崇始終不改變主意。結果,得罪了張易之,不久就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中宗時,公主、外戚得到批准,可度民為僧、為尼;有的人還私造寺廟。這樣,一些富戶強丁,乃紛紛出家,因為當時制度,凡出家人,即免除賦役。姚崇在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後,就提出要改變這種狀況。他提出的理由是:對佛教的信仰,主要是在內心的虔誠,而不在於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權貴,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貞要心懷慈悲,做的事有利於人民,使人民得到安樂,就是符合於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壞人為僧尼,反而破壞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下令有關部門,暗中進行調查,將一萬二千多冒充的和濫度的僧尼還俗為農。對於這種宗教流弊,姚崇直到死的時候,也還是持反對態度。他在遺囑里猛烈地抨擊了佛教,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戳穿了佛教僧徒所宣揚的一些預言;他堅持佛即是覺的觀點,信仰在乎內心,只要行善不行惡,就行了。他無情地揭露了那種將佛教僧侶的宣傳當作事實的無知行徑,那種抄經寫像、破業傾家、施捨自身、為死人造像追福等愚昧風俗,指出,這都是「損眾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餘」;他嘲笑了那些所謂通才達識之士,也不免於流俗,成了上述種種怪現象的俘虜,;他認為佛教的宗教活動,乃是有害於蒼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們警惕,不要上當,在辦他的喪事時,即使不能完全擺脫佛教陳規陋習的束縛,在齋祭、布施方面,也只能略事敷衍,不能鋪張浪費。他也順便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虛,不談趣競;只是由於受到佛教的影響而變了樣。這種著眼於實際的求實精神,對宗教所持的否定態度,離無神論已不太遠了。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泛指華山以東之黃河流域)蝗害成災,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縛,不敢捕殺,而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坐視莊稼被蝗蟲吞食。姚崇上奏,引《詩經》及漢光武詔書,證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歷代以來,有時候所以捕殺不盡,那是由於人不努力,只要齊心協力,就可以除盡。他說:「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於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玄宗說:「蝗是天災,是由於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殺,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姚崇又說:「捕殺蝗蟲,古人行之於前,陛下用之於後,安農除害,是國家的大事,請陛下認真考慮。」玄宗被說服。但當時朝廷內外,都說蝗蟲不能捕殺,玄宗說:「我同宰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誰再反對、,即行處死。」於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揮老百姓焚埋蝗蟲。結果頗見成效,當年農業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第二年,山東又發生蝗災,姚崇按照老辦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殺。朝廷議論又起,多以為蝗蟲捕殺不得。玄宗也猶豫起來,又同姚崇進行商量。姚崇說:「這些庸儒們死摳書本,不懂得變通之道。凡事有時要違反經典而順乎潮流,有時要違反潮流而合權宜之計。」接著他列舉了歷史上一再出現的蝗災,後果都很可怕。又說:「今山東蝗蟲,孳生之處,遍地皆是,倘農田沒有收成,則人民就要流移,事關國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規。即使除之不盡,也比養了成災好。陛下好生惡殺,此事不煩你下詔,請允許我下文處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又一次把玄宗說服了。

由捕蝗而引起的軒然大波,至此尚未平息下來。姚崇的同時代人張鷲在其所著《朝野僉載》中又對姚崇進行攻擊,說什麼蝗蟲「埋一石則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蓋地?;上天要是不靈,則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災,蝗會越埋越多;對於蝗災,應該修德慎刑,以報答上蒼的懲罰,為什麼不修福以免災,而要逞殺以消禍呢!這一通指責,也還是老生常談,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新意。沒有見到姚崇對這一批評的反駁,但在他以往批駁別人的言談中,已包含有反駁這種偏見的內容。在一個被腐朽的精神力量統治著的時代里,要想辦點事情也真是不容易!姚崇捕蝗的決心、勇氣、才乾和堅持到底的精神,今天提起來,也有點令人肅然起敬。

姚崇在圍攻中取得了捕蝗的勝利,但既未立功,也未受賞,而是在不久之後就從宰相的寶座上跌了下來。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姚崇的一個部屬犯了法,玄宗要懲辦,姚崇想保護他過關。恰好遇到京師大赦,玄宗特意把這個人排除在赦免之外。機智的姚崇發覺,玄宗此舉,目的已不在這個罪犯,而是在他本人了。於是就請求辭去宰相職務,並舉宋景以自代。

開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決定到東都洛陽去,這不完全是為了巡幸,而是因為關中收成不好,糧運要增加,』皇帝到了東都,就可以減輕這方面的負擔。正在這時,太廟的房屋倒塌,這在當時又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召見宰相宋景、蘇頤,問他們這是什麼緣故。他們解釋說,太上皇死還不到一年,三年的喪服未滿,不應該行幸;大凡災異的發生,皆為上天的告誡,陛下應當遵守禮制,以答復上天,不要去東都了吧!玄宗聽了大約有點不以為然,又把告退的姚崇找來,問道:「我臨近從京都出發時,太廟無故崩塌,這是不是神靈告誡我不要去東都呢?」其實,太廟殿本是前秦苻堅時建造,隋文帝創建新都,將北周宇文氏殿移到這里,建造此廟,唐朝又利用了隋朝的舊殿,積年累月,朽蠹難支,故而倒塌。姚崇先向玄宗介紹了這一實際情況,接著又說:「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於崩塌,年久朽木,自應摧折。這次太廟倒塌恰好與陛下東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為陛下要出行而太廟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為家,東西兩京,相距不遠,關中收成不好,增加糧運,人民勞苦,故陛下出於對人民的愛護而行幸,並非無事籠絡人民。何況東都各部門已都作好准備,不去將失信於天下。」最後他提出:一、將神主移到太極殿;二、重新建造太廟;三、皇帝東行計劃不變。玄宗聽了,很是高興,說道:「你說的正合我意。」

開元九年(721年),姚崇以七十二歲高齡死去。臨終前立下遺囑,告誡子侄們。說他自己知止、知足,從宰相高位退下來之後,優游於田園之間,甚感滿足;人總是要死的,他之死乃自然的歸宿。其次,他將田園事先分好,子侄們各得一分,為什麼要這么做呢?他說,他所「見到的一些達官貴人,身死之後,子孫失去庇蔭,多至貧困,於是互相爭奪起來,搞得水火不相容,不但本人有失體面,而且也玷污了先人,無論是曲是直,都要受到別人的譏笑與譴責;莊田水碾,既然是大家共有,於是互相推委誰也不管,以致荒廢。所以仿效前人,將遺產預先分好,以絕後爭」。第三,要薄葬,他指出,厚葬非但無益,甚至是會招禍,「死者無知,自同糞土,何煩厚葬,使傷素業」。第四,是反對宗教迷信,這在前面已經作了介紹,要指出的是,他不但自己反對宗教迷信,他也要求自己的子侄們及子孫後代也走他這一條路,其用心可謂深遠。姚崇遺囑說的雖都是個人及家庭私事,但針對的卻是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實際上也是篇針砭時弊的檄文。

好弄權術 為人權譎

作為救時宰相,姚崇敢於面對現實,勇於沖破傳統觀念,堅忍不拔,政績可觀,是很值得稱道的;但在涉及到他的為人品德方面,就不那麼始終如一、那麼厚道了。所以史書批評他「權譎」,就是好弄權術,滑頭,耍小動作的意思。

開元元年(713年),姚崇從同州到新豐見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為宰相。現任宰相張說知道此事,出於嫉妒,指使別人對他進行彈劾,玄宗不聽。張說又指使人向玄宗建議,派姚崇去當河東總管,又被玄宗識破,提建議的人差一點丟掉腦袋。姚崇當上宰相,張說恐慌起來,想走玄宗的一個弟弟岐王的後門。姚崇要抓住這件事對張說進行報復,但又不直接加以揭發。一天,已經罷朝,朝臣們都已離去,姚崇獨自跛著腳作有病狀,玄宗叫住他,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我的腳壞了。」又問:「不很痛吧?」答道:「我心裡有個憂慮,痛苦倒不是在腳上。」玄宗又問這是什麼意思,他說道:「岐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佐大臣,他們秘密乘車出其家門,恐怕要壞事啊!所以我很擔心。」張說宰相當不下去了,被貶為相州(治所在今河)匕臨漳縣西南)刺史。在姚崇的同時代人中;張說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可是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勾心鬥角的。據傳說,姚崇臨死前,還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張說與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後,出於禮節,他必來吊喪,你們可將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寶器皿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們就要作好准備,滅族之災就將來臨了;如他看這些東西,那就預示沒事了,你們就將這些東西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得到他所撰碑文後,立即謄寫,報呈皇上,並准備好石頭,立即刊刻。他比我要遲鈍,數日之後,定要反悔;他如派人來索取碑文,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刊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姚崇死後,張說前往吊喪,見到所陳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諸子如姚崇所囑辦理,得到了他所撰寫的碑文,並使他索回碑文的計謀落空。張說氣憤至極,說:「死姚崇猶能算計生張說。」

⑸ 為什麼太子李建成身邊,沒有什麼頂級的文臣武將

我是賞心樂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樓主的這個問題是有部分是錯誤的,太子李建成身邊其實並不缺少頂級的文臣謀士,其中就有王圭、魏徵等後來的貞觀名臣。自古以來古代都是立長不立幼,李淵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戰爭的過程中,都各自擴大了自己的力量,逐漸形成了唐政權中的兩大集團,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李建成周圍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勢力,也為後來的“玄武門之變”留下了伏筆。

自李淵建唐以後,經過六七年的奮戰,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實現唐政權對全國的統治。在統一戰爭中,李淵的得力助手便是他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這兄弟二人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李淵對他們是格外信任和重用,命他兩分領左、右軍,他們功業卓著,才能非凡,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戰爭過程中,他們各自擴大力量,漸漸形成了唐政權中的兩大集團,為“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那麼,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長期的明爭暗鬥,高祖李淵傾向於哪一方面呢?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種看法。

總結:李淵雖然沒有親自安排在玄武門殺死建成、元吉,可是在整個建成與世民爭奪太子位斗爭中,李淵深謀遠慮,既沒有傾向建成,也沒有保持中立,而為李世民登上皇位定下了基礎。並暗中支持了世民顛覆建成的活動,在主觀和客觀上為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事變的勝利創造了條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⑹ 歷史上的李淵和李建成的功績和能力怎麼樣

李淵是唐王朝的建立者,是開國皇帝。李建成是大唐的第一任太子,也是開國太子,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被刻意弱化,他們的能力和貢獻都在李世民之下,也因為李世民的存在,讓李淵特別是李建成的功績被弱化甚至是隱藏。

在現在,很多人對李淵的印象是這樣的:窩囊,愛聽枕邊風!在如今不是關於隋唐的電視劇中,李淵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喜歡聽枕邊風,當初晉陽起兵的時候,還是因為李世民逼得他沒有絲毫退路,最終李淵才起兵造反,建立了大唐,我們看到這里,就會明白,突出的是李世民,大唐建立是因為李世民,李淵只是逼迫無奈起兵,這樣看來,李淵沒有什麼功績,但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是篡位,他得位不正,得位不正意味著輿論不會支持,那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盡量抹黑自己的父親和大哥,將他們塑造成一個不怎麼樣的人,然後再說李世民的偉大,這樣一對比,李世民當皇帝確實應該呀。

李淵和李世民悲哀就悲哀在這里,李世民作為皇帝確實一個明君,也正是如此,他們兩個顯得黯淡無光、

⑺ 李建成有哪些心腹,實力不輸秦瓊徐茂公

人們只知道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著手下的文臣武將取得了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建成也有很多自己的心腹,其中就有實力不輸秦瓊徐茂公的人,比如王珪、羅藝、馮立等人。但是成王敗寇,李世民最終取得了成功,而這些追隨李建成的能人沒淹沒在了歷史之中。

馮立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員猛將,他有太子李建成所提拔,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士兵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將軍,他是李建成的死忠,在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殺害後,他積極抵抗,並且表示要至死追隨李建成。後來馮立的手下阻止了他與李世民對抗,馮立因感念李建成的恩德,在李建成死後他也辭去一切職務,成為了一介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