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年味有什麼習俗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天津年味有什麼習俗

發布時間: 2022-09-10 14:01:13

Ⅰ 天津的年文化民俗

春節說是從大年三十開始,其實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准備了,二十三過小年,有個順口溜具體是什麼忘了 只記得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有 大概就是說的從23開始准備過年的 過年春節守歲 出一鄰居拜年 初二回娘家 初五剁小人,天津都有臘月二十九貼吊錢兒的習慣 對聯 福字 家裡還要貼年畫 三十晚上包餃子 十二點時放炮迎新年 臘月有一天祭灶要吃糖瓜 意味粘灶王嘴。太多了 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Ⅱ 天津人過年有什麼講究

從50年代到前幾年,天津人在春節時對親戚朋友大都送點心(糕點)。大年初二,姑爺送媳婦娘家,那時因無「的」可打,幾乎人人的自行車後衣架上,都是點心盒子。這才發生「點心盒子大旅行」現象,親友間以致發生「禮品還家」的趣聞。這兩年變成了西點,但仍不出糕點的范圍。可是,從前天津人送年禮卻不只集中於點心、鮮貨。

天津人送禮一貫講究應時到節,新鮮可心。既是新春到來,就要有春天氣息,因此就有送鮮花的舉動。那年頭兒,不重西洋禮節,沒有送折枝(剪枝)鮮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臘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紮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條編成扁圓的嬌黃花盤,似有蜜蜂徘徊飛翔;臘梅、海棠則紮成大圓球形,團團似火,春意盎然。這種禮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兒,送盆花,沒有買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時來取老根兒。

這年時寒風凜冽,天津冬季「三珍」正當其時,因此,送銀魚、紫蟹、鐵雀做禮品也成風氣。花錢不多,卻是時鮮,顯出送禮人的拳拳之心。再有,是送暖窖的韭黃(應該叫做黃韭菜)。彼時,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這種鮮嫩細菜,也會令受禮人動情。此外,也可送茶葉 (天津人講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豐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戶戶貼滿猩紅的春聯、吊錢,屋內鮮花怒放,時鮮清香,這種年味兒真令人神往。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娘娘宮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義。以前幾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時會朝拜娘娘,觀念中將媽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貴子,求取一個泥娃娃作為自己的孩子。如果一年之中沒有生育,會將泥娃娃抱到娘娘宮「洗澡」,也就是換一個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長」一歲。如果生育了孩子,會尊泥娃娃為「大哥」,自己行二。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稱「二爺」,沒有叫「大爺」的,因為大爺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和北京人的風俗不同,北京人認為「二爺」都是管家或門房,互相都尊稱「大爺」)。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過年時從天津人家門口路過,你會被家家戶戶門窗上的紅色吸引住。這是一種叫「吊錢兒」的東西。吊錢兒是用紅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吊錢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實物形,如口叨著元寶,身馱著聚寶盆憨厚可愛的「肥豬拱門」等。一種是圖案類,長方型紅色,花卉中加著吉祥話,下綴橢圓形的散穗。因為各種圖案都要上方刻有銅錢的圖案,俗稱吊錢兒。吊錢兒年三十貼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所以,女人們結結實實地貼好吊錢後,無不絮絮叨叨地囑咐孩子,別弄壞了門窗上的吊錢兒。 紅色在天津人眼裡不僅艷美,更是驅邪避災、保佑平安的吉祥色。他們崇拜紅色,比如過年時,要給「本命年」屬相的親人買紅腰帶、貼身穿的紅色衣物,從新年開始穿上,以保平安。 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為什麼天津民間崇尚紅色的習俗這么濃厚?主要緣由是對從天後宮里供奉的海神天後娘娘的崇拜擴展而來。因為據史傳記載,天後娘娘林默生前酷愛紅色,「嘗衣朱衣,飛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後屢顯神靈。傳說遇險船戶向天後呼救時,天後娘娘便化為神燈示佑於船桅頂端,或化為一條小紅船,或一根紅纜繩,或一片紅雲,引導人們脫險。老漁民傳說這紅纜是天後娘娘從紅衣上撕下的。所以,在天津市對紅色崇尚的緣由來源於沿海。 當然,現代天津人對紅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經淡薄,婦女穿戴紅色衣物,多是出於愛好。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鬧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而元宵節過後,年味兒這才漸漸散去......

Ⅲ 天津春節習俗的風俗特點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價值取向就是「闔家歡樂」,其社會意義是保證宗法社會下父系家庭的團圓。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從臘月十五開始,天津的年貨攤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貨全部上齊,把所有吃喝玩樂的商品都擺上販賣。天津的年貨市場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帶。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倒有」的天津俗語也體現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備過年的特點。現在意義是從二十三開始,天津人正式拉開春節准備工作的序幕。 臘月二十三
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買糖瓜兒並等到夜裡十二點祭祀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到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換「灶王碼子」。
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五
掃房子就是至舉行過祭灶後,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意義就是表達人們除陳、除舊的意願。掃房子是「內功」,糊窗戶可是「外面」。老年間,糊窗戶可講究了,不僅要糊窗戶,還要裱頂棚,全家上下無不是煥然一新。糊完窗戶還要再貼上各式各樣的窗花。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八
「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起,吃的主題就該登場了,一直到臘月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
臘月二十九
「二十九,貼倒酉」,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們往往貼好紅春聯、「倒有」和「倒福」、紅剪紙「掛千」、貼「吊錢兒」等等。其中,吊錢兒是一種用彩紙或者紅紙剪刻成的圖案,天津人民將其貼在門窗的玻璃或者橫棱上,一般正月二十五才會揭下,這一天為填倉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十二點過後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初一一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現在一般為酒(久)和糕點(高)。而且在這天還禁止灑水、掃地、倒垃圾等行為,因為天津人往往將水、土視為「財氣」,將垃圾、糞便看做「肥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會把「財氣」掃走。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從微觀上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從宏觀上說,人和百業興,和諧春節年味濃,民俗飲食溢鄉情。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可能舊原詞為思舊,後民間訛傳)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與天津人過年期間。
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

Ⅳ 過年習俗有什麼

春節習俗-祭灶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占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神農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五皇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牆上,上書「東主」、「人間監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春節習俗-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產都要清洗傢具,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新春。這一習俗,由來已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

春節習俗-貼門神,貼春聯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古時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很迷信,認為人體的病痛頑疾,都是鬼在作祟,所以在除夕之夜要驅鬼。於是,就在門上刻畫神茶、郁壘二神的形象,並於門上懸掛葦索,供二神縛鬼喂虎之用。到了宋代,門神逐漸演化成了年畫,多畫歷史人物,或以五穀豐登、春牛、兒童、風景、花鳥等為內容。明末清初,出現了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濰縣的著名年畫。

春節習俗-放鞭炮

除夕之夜,無論城市與鄉村,華街與陋巷,處處是爆竹的聲音,此起彼落,競相歡唱。放爆竹始於漢代,那時是用燒烤竹節,發出巨響,本意是驅鬼。為了祝福明天,驅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

Ⅳ 正月初二習俗天津姑爺送面條嗎

正月初二凌晨,鞭炮響了,因為這一天是家家「接財神」的日子,商家尤其重視。這一天,按照舊俗舉家吃打鹵撈面,民諺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天津現在的俗令是大年初二稱為「姑爺節」,這是女婿陪女兒回娘家拜望岳父岳母的日子。
天津大年初二「姑爺節」——這在國內,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節日。近二十年來,大年初二回娘家已成為天津衛風吹不倒、雷打不動的新俗。為什麼選擇初二回娘家,這倒沒有什麼更深的講頭,主要源於天津人愛湊熱鬧的性格。人多紅火,年味足,老人孩子都高興。
初二吃撈面,在機器壓制面條出現以前,天津的主婦還是自己擀麵條。天津人每逢喜壽大事就愛吃撈面,特別是大年初二迎接姑爺款待女婿時,按照天津「老例兒」,一定要擺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鹵面,這獨特的「四碟撈面」在其他地區難得一見。「四碟」指的是一碟海鮮菜、一碟酸甜口的菜、一碟炒雞蛋和一碟菜碼。

Ⅵ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6)天津年味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Ⅶ 天津過年走親戚習俗

正月初一至初四,都在走親戚。正月初五一般不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宗同族的長輩,一大早起床,放完鞭炮就到長輩家拜年。
正月初二,媳婦回娘家,孩子去姥姥家。這一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民間有種說法,認為嫁出去的閨女大年初一回娘家不吉利,會讓娘家變窮,因此,成了人家媳婦的女人們,必須得在婆家過大年初一,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回娘家帶什麼?起碼得備上四樣禮:一塊禮肉,一般是五花肉,分量要足,至少得5公斤,上不封頂,越多越好;一瓶好酒,最好是陳年佳釀;一包糖果,一盒點心,都得挑爹娘喜歡吃的。當然,這四樣禮品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若爹娘的喜好特殊,「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 某某金」那就得適當變通一下,換個花樣。但是,不管送什麼禮,皆以四種為宜,名曰「四色禮」。
大年初三、初四,依然是串親戚的好時機。可以是禮節性的拜訪,可以是感謝性的拜訪,就借著拜年之機,買些禮物送過去,聊表謝意。串親戚的閑暇,那些沒結婚的大姑娘、小夥子們,會到街頭站一站,眉目傳情,順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新衣裳。有那毛躁的小子,見哪個閨女長得好看,就會點燃兩個大紅炮,扔到姑娘的腳邊,好叫那脆生生的炮聲,引起意中人的注意。是以,過年這些天,一街兩行,鞭炮不斷,串親戚的人走得急,也走得小心,生怕鞭炮崩到新衣裳。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這一天,人們會端出一盆臟水潑掉,寓意把一年的晦氣都潑掉,名曰「潑污」,後來可能被念轉了音,成了「破五」。這天,一要「送窮」,二要放炮。這「窮」,指的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鬼是也。老百姓先用掃帚掃,再用鞭炮炸,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務必把「窮」趕盡殺絕!送窮」送到哪裡去?送到門外去,送到路口去。
由於初五送窮,所以不走親戚,防止別人認為自己把窮帶到親戚家。

Ⅷ 天津的年味還有么都有什麼習俗

小年吃糖瓜,掃房,蒸饅頭,吃餃子,貼吊錢,放鞭炮,拜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