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津是一座沿海城市,基本地形以什麼為主
天津是一座沿海城市,基本地形以什麼為主?基本上是在海上運輸為主。
② 天津市的交通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天津市的交通發展狀況:
1、公路
天津公路網是以國道和部分市級干線為骨架,以放射狀公路為主的網路系統,以外環線溝通各條放射公路的聯系。通過天津的國道主幹線有4條:京津塘高速公路、京福一級汽車專用公路、拉丹高速公路和拉丹高速公路津唐支線;國道5條:京哈、京塘、津同、津榆公路和山廣公路。市級干線有:津圍、津北、津沽、津岐、津漢、津靜、金鍾、津霸、津永、津楊、津淶、津港等公路。截至2016年,天津公路通車里程為4243公里,高速公路143.85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1273.8公里。
2、鐵路
天津不僅處於京滬鐵路、津山鐵路兩大傳統鐵路干線的交匯處,還是京滬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津秦客運專線、津保客運專線等高速鐵路的交匯處,是北京通往東北和上海方向的重要鐵路樞紐。
8、有軌電車
天津有軌電車於1904年由比利時世昌洋行修建,1906年6月白牌環城有軌電車開通運營,天津成為中國第三個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1964年至1973年天津有軌電車線路相繼全部拆除。2006年12月6日天津有軌電車在濱海新區再次開通。
9、軌道交通
天津軌道交通規劃總體分為M(中心城區線路)、B(濱海新區線路)、Z(市域快速線路)和C(海河中游線路)四部分線路。
天津地鐵1976年1月試運行,天津成為中國第二個擁有地鐵的城市。2012年,地鐵1、2、3號線的最大客流超64萬人次,全年3條地鐵總客運量總計約8000萬人次。地鐵2、3號線和9號線的開通形成了天津軌道交通網路化的新格局,給市民出行帶來了方便。
2016年12月31日,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通車運營,運營區間為南孫庄至南翠屏。
③ 天津的簡介
法人代表只萬民目無法律欺壓善良的員工
-----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津津制葯廠
天津市津津制葯廠位於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成立於1993年,企業性質:集體企業,於2005年9月改為私有制,企業性質:民營企業,法人代表:只萬民。
1999年7月,在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政府的幫助下,天津市津津制葯廠開始招聘本科以上學歷大學生,為留住人才,只萬民口頭承諾,本科以上學歷大學生只要結婚就給房子,干滿8年房子歸個人。雙職工分偏單,單職工分獨單。至2004年底,企業陸續招聘本科以上學歷40人,在他的許諾下,結婚後的大學生確實分得了房子,並為自己的房子增添了所需的傢具。
2005年9月只萬民通過運作將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在此之前,2005年4月他打著大學生的名義,協同張家窩鎮房建共同建樓房一棟,聲稱:為了公平將舊房子收回,給大家分新房子。同時,他徹底否定了干滿8年房子歸個人的說法,(因為到2005年有很多人已幹了6、7年了,房子成為個人的馬上就可以變成現實了)並要求大學生個人出錢將房子買下,無奈之下,大學生們只好拿錢將房子買下。同時簽訂了購房協議,從張家窩鎮政府領取了房屋所有權證。
2006年1-3月,三個月的工資僅有200元,由於公司和個人之間都並未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基本生活無法保證,陸續有4人(熊寧波、張海峰、鄧淑艷、周長娣)提出辭職,公司同意解除工作關系。辭職人員願意按照購房協議,返還公司房子升值資金的50%,而只萬民卻不講信用,企圖廢除已簽訂的購房協議,要求已離職和在廠的大學生重新簽訂購房協議。
2005年3月17日,只萬民單方提出了第二份購房協議,陳雅婷、侯文峰、劉艷輝、劉雲波、萬仲柏、鄭愛紅、展曉飛7人由於對第二份協議有異議,所以離職,願意按照購房協議,返還公司房子升值資金的50%。
以上11人與公司已事實解除勞動關系,要求調動人事關系及檔案,只萬民以「房子問題」為借口不予開證明,並不準調動人事關系。
無奈之下,2006年4月份,共11人向西青區勞動仲裁委員會請求勞動仲裁。要求將人事關系及檔案調出,誰知仲裁結果是一塌糊塗,明顯偏袒於只萬民,仲裁結果是:待雙方「未盡事宜」解決完畢後方可調檔。我們詢問西青區的勞動仲裁委員會:「未盡事宜」指的是什麼?西青區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的回答竟是:「不予解釋」
對於公司未和我們簽訂勞動合同他不予追究,對於我們與公司事實解除勞動關系,卻不承認。只要不存在勞動關系就不應該扣留我們的檔案,有任何其他糾紛,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和檔案無任何關系。
至今,這11人也分別找到了新的工作單位,但由於我們的人事關系未能調出,同時被新單位視為不穩定人員,影響個人待遇,各種勞動保險及住房公積金未能繳納,這些損失誰來承擔?
④ 為什麼天津的路是斜的
天津的發展是以水路運輸才起來的,天津河道發達,過去天津普通老百姓主要是以苦力為生,依靠水路運輸貨物來養家糊口,依河道行走,依河道搬運,逐漸沿著河道做點小買賣,慢慢發展成商業區,比如古文化街,大胡同,都在三岔河口附近,由於河流眾多造成天津地勢不平,過去天津也是水災多發的城市,所以居民在選擇宅基地上,也要考慮地勢等等因素,所以,居民區也是不規則的形狀,通過居民區的道路也是不直的。過去只有一條正南正北的街道就是以前的金融一條街解放路,依河而建,向南延伸,背靠大河,象徵坐擁滾滾財源延綿不絕,這也是由房屋坐北朝南衍生來的。所以由於長期沿河行走,以及造屋居住需要考察地勢等等,造成了天津凡事與河流有交口的道路,凡事穿過有一定年代居民區的道路,都不是正南正北的,也不是直的過去的市中心在紅橋河北一帶,你看那裡很少有路是直的,而現在,南開區,以及河西區南部,相比較道路基本上比較直
⑤ 天津河海運輸的歷史發展
天津境內的大運河以海河為界,北為北運河,接河北省香河縣;南稱南運河,連河北省青縣,全長174公里。
作為城市,天津的歷史雖然並不悠久,但其商業的興盛卻是從元代就開始了。「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漕船不僅載糧,而且帶有貨物。侯家後、估衣街一帶,當時已成為天津最繁華的所在。 明代,隨著河海交通的發展,天津的商業貿易日漸繁榮,成為我國北方商品的集散地。舊城東門外和北門外的沿河地區,在明中葉已成為商業中心。明清之交,天津的繁盛已如(康熙)《天津衛志·序》所說:「天津去神京二百餘里,當南北往來之沖,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舟揖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雜處……名雖曰衛 ,實在一大都會所莫能過也 。」
追溯港史,天津港作為沿河近海、水陸交通樞紐的初期始於金代後期,地當三岔河口附近的「直沽寨」,遂為海河最早的水旱碼頭和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元至元九年(1272),元王朝改金中都為大都定為京城。「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元史·食貨志》)從江南調運的大批漕糧在進入京城前,都要在三岔口交卸轉運。
日前,記者隨全國政協京杭大運河保護和申遺考察團在天津了解到,為保護京杭大運河的歷史遺產,天津對南、北運河的整治進行了整體規劃,運河整治規劃包括:
——按照北運河不同河段的功能要求分三段進行綜合治理。通過採取堤防整修、河道清淤、截污綠化等措施,結合建設橡膠壩、水庫等工程,逐步解決河道淤積、水源短缺、水質污染、濕地修復等問題,將北運河建成一條集防洪、調水、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河道,並視水源情況逐步恢復其通航功能。
——繼續推進南運河的全面治理。對九宣閘至上改道節制閘段44公里蓄滯洪區圍堤和河道按輸水、排水、恢復通航等要求,進行綜合整治和區域配套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特色民風民情,建設生態防護林帶,並適當配以景觀布局。對下改道閘至外環線尚未治理的25公里河道繼續按排水、休閑、旅遊、恢復通航和生態景觀的要求進行綜合整治。
——實施歷史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工程。進一步加強運河沿岸的宋代古船、古城遺址、古墓葬以及九宣閘等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積極搶救、保護、整理民間花會「推碌碡」、「小車會」、「打冬網」、運河船工號子、運河民俗、民間傳說、諺語等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運河傳統文化世代相傳。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海河全長73公里,它穿越天津市中心,東入渤海,早在公元三世紀以前,海河作為天然河流,就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水運通道。(東漢時期曹操開挖河渠工程,將海河平原上的300多條大小河流由分流入海改為眾流歸一,初步形成了成扇面型的海河水系),隋朝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了全長1400多公里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的聯系,奠定了天津四通八達、航運樞紐的地位,為天津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天津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地區(金代稱直沽)是天津聚落、城市形成的發源地。在宋、遼時期,這里只是一個人口很少的臨河小村落,由於潞水、御河在此合流後東入渤海,這里水路交通方便,距大都(今北京)也只有一百二十多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到了金代,這里便發展成為軍事、交通要地,金政府在此設直沽寨。貞佑元年(1213),金政府調武清縣巡檢完顏佐,柳口鎮巡檢完顏咬柱為正、付都統,戍直沽寨,此為直沽見書,得名之始。元代建都大都(今北京),由於連年戰亂,使得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抑制,根本不能自給,而南方地區由於遠離戰亂,加之氣候條件適宜作物生長,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因此,元代政府所需糧米軍需供給需由南方地區供給。由於元代陸路交通尚不發達,大量糧米都需從水路到北方,有河運,也有海運,這種由水路運輸糧米的活動古代稱之為「漕運」。漕運是我國古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經濟活動中的——項重要內容,各朝政府均對漕運十分重視。元代漕運起初由內河運輸,因其勞費不資,後改行海道。直沽(元代稱海津鎮)是當時海運、河運的終點,大批糧米運到直沽後再從陸路或換成小船從運河轉輸大都
⑥ 天津明清時期的繁榮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有以下幾個方面
天津發展的主要因素
漕運是推動天津商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政府規定,允許漕運運軍隨船附帶一定數量的各地土產貨物出售,且給予免稅優待:天津既是漕運據點,故有大量各地土產貨物湧入市場,刺激天津商業日趨繁榮。
因大運河航運之便,南北商賈亦頻繁往來販運.致大批商品流入天津市場,並以此為集散地,進行交流。這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天津市場的商品貨源,加強了天津與各地的經濟聯系,而且也為天津向吞吐四方貨物,調節南北商品中心城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其次,是天津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更為商業繁榮增添了動力。天津地區盛產海鹽,經過明代的大力經營,制鹽業的發展更為迅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量日高,供銷范圍也廣,已成為促進天律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他手工業也隨時因勢逐漸日趨發展。
工業經濟的發展對繁榮地區商業也是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的。基於這些原因,所以明代天津商業益呈蒸蒸日上之勢,特別是明中葉以後,其發展尤為可觀,雖名為「衛」,實已躍居一大商業都會的地位了。
清代為利於漕運,承明制不僅允許運軍附載各地土產轉販,而且更許其乘漕船放空之際運載商貨。運河沿線各地商賈,也借運河航運之便,大量雇商船販運各地產品來津門。
天津三汊河口附近地帶一時帆檣絡繹,商賈雲集,各方貨物在此交易,形成「繁華勝兩江」的鬧市。加之清代開放近海海運,天津海運事業也發展起來,天津奉天之間貿易往來甚為繁盛,而致天津出現「萬商輻輳之盛,亘古未有」的興旺景象。
不僅如此,南方閩粵海船亦大量載運各種商品湧入津門,政府還在政策上給予種種優惠,以示鼓勵。繼之,江浙海船亦紛紛北上天津。可見海運事業的發展,更為天津商業增添了異彩。
鑒於天津地位日益重要,且城之性質實已在積極轉化中,故清政府於雍正三年(公元1752年),將天津衛改為天津州,隸河間府。
州乃行政區劃,正式明確城之性質已非軍事衛城而是一級地方行政建制的治所城,是兼具政治經濟雙重職能為主體的城市,從而擺脫了軍事建制對城市發展的制約。
繼之,又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再提升為天津府。所轄領域擴大,更為天津的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
⑦ 天津港口的地理優勢
1、天津港是中國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是在淤泥質淺灘上人工挖海建港、吹填造陸建成的。隨著港口治理泥沙回淤技術的發展,人工港在深水化建設上的優勢逐漸顯現,為天津港躋身世界深水港行列奠定了基礎。
2、天津港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天津港處於京津城市帶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交匯點上,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北京經海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90%以上經天津港下水。天津港也是環渤海中與華北、西北等內陸地區距離最短的港口,綜合運輸成本最低。隨著我國經濟由南向北的梯次發展,天津港在北方地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3、天津港經濟腹地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天津港能夠服務和輻射的范圍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區的14個省、市、自治區,總面積近50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52%。天津港70%左右的貨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進出口貨值來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區,對腹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較強。隨著環渤海經濟的振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天津港腹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為天津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天津港依託優勢明顯。天津港所依託的天津市城市載體功能強大,現代交通體系比較完善,金融、貿易、保險、信息等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為天津港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依託。
5、天津港對外聯系廣泛。天津港處在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地位,距離日本、韓國的海上運距最短,距中亞、西亞的陸地距離最短,是蒙古、哈薩克等臨近內陸國家的出海口,是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的紐帶。天津港的國際交往廣泛,目前已同世界上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每月集裝箱航班400餘班。
⑧ 國內公路運輸比較發達的10個城市是哪些
以客運周轉量(萬人公里)為准,客運依次是:
廣 東、江 蘇、山 東、浙 江、安 徽、河 南、廣 西、河 北、四 川、湖 南
以貨運周轉量(萬噸公里)為准,貨運依次是:
山 東、廣 東、河 北、河 南、湖 南、內蒙古、安 徽、江 蘇、遼 寧、浙 江
以換算周轉量為准,綜合排序依次是:
山 東、廣 東、河 北、河 南、江 蘇、湖 南、安 徽、內蒙古、浙 江、遼 寧
相對而言,這些省的省會城市也就是該省最發達的道路運輸城市。
客運:廣州、南京、濟南、杭州、合肥、鄭州、南寧、石家莊、成都、長沙
貨運:濟南、廣州、石家莊、鄭州、長沙、呼和浩特、合肥、南京、沈陽、杭州
按換算周轉量綜合排名應該是:濟南、廣州、石家莊、鄭州、南京、長沙、合肥、呼和浩特、杭州、沈陽
具體數據請參見交通部網:統計數據
⑨ 天津經濟地位
天津屬於輕工業發展城市。。。因為是沿海城市。。又是全國最大的物流基地。海外投資的也比較多。。日本 。韓國。台灣有很多公司在天津合資辦廠。如煉鐵,煉鋼,天津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周邊地區用的鋼材大部分都是天津出的。。
⑩ 天津港主要的區位優勢
一、配套交通發達
天津港是中國華北、西北和京津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對外交通十分發達,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立體交通集疏運體系。
天津港與京哈鐵路、京滬鐵路、京津城際鐵路三條鐵路干線交匯,並外接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包鐵路、京承鐵路、京通鐵路、隴海鐵路、包蘭鐵路、蘭新鐵路等干線與全國鐵路聯網。
天津港公路成網,四通八達,與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晉高速公路、形成輻射狀公路網路,連接了北京、天津及華北、西北地區各省市。
二、市場廣闊
天津港地處環渤海及京津冀經濟圈,腹地深厚,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市場廣闊。京津冀位於東北亞中國地區環渤海心臟地帶,是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
三、國家政策支持
中國將打造新亞歐大陸橋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深化對外開放的重點,而天津港正處於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地位同時又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戰略城市。
隨著東北振興、中部端起、西部大開發戰落的實施,天津港所輻射的腹地經濟不斷發展,北京經濟圖、京津冀城市群、天津自貿區等相關概念的提出,使得天津港處於帶動北方,乃至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10)天津以什麼運輸發達擴展閱讀
天津港的歷史沿革
東漢時期,封建王朝出於軍事上運送兵員、轉運漕糧的需要,徵集民夫,開鑿河渠,使諸河相通,合流人海,形成了以海河為主體的內河航運網。
唐代,天津港形成。
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將直沽賜名「天津"。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津港對外開埠,成為通商口岸。
民國26年(1937年),經歷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入侵中國,接管了在天津和塘沽的大部分碼頭,天津港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內河外貿港口。
民國34年(1945年)天津新港因日本投降和國民黨軍隊撒離時遭到破壞,變成了百孔干瘡的死港 。
1951年8月24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修建塘沽天津新港。
1959年,天津港因中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物資供應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開始第二次港口擴建工程。
1952年10月17日,天津港重新開港。
1966年,天津港新建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吞吐量一舉突破500萬噸,結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卸萬噸巨輪的歷史。
2005年,天津港完成10萬噸級航道和大型油碼頭的建設,建成深水大港和集裝箱中轉港及中國北方的航運、物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