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益海嘉里集團旗下品牌有哪些
1、「金龍魚」,產品:食用油、大米和麵粉
2、「口福」,產品:食用油及豆奶粉
3、「豐苑」,產品:飼料粕
4、「金鸝」,產品:特種油脂
5、「花旗」,產品:食用油、麵粉及特種油脂
6、「銳龍」,產品:油脂化學品
7、「香滿園」,產品:食用油、大米、麵粉和穀物
8、「元寶」,產品:大豆油、大米和麵粉
9、「胡姬花」,產品:花生油及調和油
(1)天津有哪些榨油廠擴展閱讀
益海嘉里集團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在深圳、青島、天津、秦皇島、連雲港、營口、廣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張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漢、岳陽、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資設立了40多家工廠和20多家貿易公司,成為國際知名的糧油加工、貿易商,並成功的塑造出「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國內著名品牌,2006年集團旗下的嘉里糧油被選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食用油獨家供應商。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益海嘉里立足中國,積極參與中國糧油產業建設,發展現代化的中國糧油事業。通過整合並延伸產業供應鏈,實現壓榨、精煉、小包裝油、特種油脂和油脂化工等整個食用油脂供應鏈的整合,挖掘規模,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依靠國內糧食種植優勢,大力發展水稻循環經濟及雜糧產品,設立種業公司發展,從種子的研發、良種的推廣、訂單種植、訂單收購一條完整的鏈條,提升傳統農產品價值 ,提高農民收入,積極支持國家三農政策的實施,建設中國農業強國。
參考資料
益海嘉里官網-集團介紹
⑵ 中國食用油的十大品牌是哪些
這個要看是什麼品種的食用油。
茶油領域:湘天華
大豆油領域:金龍魚
玉米油領域:西王
葵花籽油領域:福臨門
⑶ 中國油脂行業是怎樣逐步被外資控制的83
中糧集團是中國糧食進出口的官方代表,最初的發展靠的是計劃經濟所賦予的特權。中國油脂行業的發展和逐步與國際接軌要從曹萬通掌門的時代說起。隨著中國的改革,中國的油脂行業也需要深化,滿足老百姓更多的食用油需求。藉助外資成了一條捷徑。中糧在80年代中期開始與嘉里集團接觸,並在80年代末與嘉里集團在香港合資成立鵬利公司(其中嘉里51%,中糧49%)。由鵬利公司與中糧在國內合資(鵬利80%,中糧20%)建立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從資本結構上中糧控股。南海油脂僅僅是一個精煉廠,投資規模小,在深圳蛇口保稅區內以精煉進口大豆毛油為主。但南海油脂賺到的錢卻是投資的無數倍,或者說嘉里糧油通過這個廠賺到了大把的銀子。途徑是走私。
因為當時國內外油脂差價非常大,國內大概買到3.5---4元每市斤,而國外當時的油脂價格大概在4000元每噸,也就是2元左右每市斤。而棕櫚油更是只有2000元不到每噸。南海油脂由於處在保稅區內,其進口毛油精煉後如果在境內銷售就必須補交高額的關稅,而出口則可以免徵關稅。
舉個例子:進口一噸4000元每噸的毛油,精煉費200元么噸。成本是4200元每噸。如果在境內銷售需要交40%左右的關稅,而出口的話則一分錢不用交。走私的利潤就在這40%的關稅。如果交了關稅,批發到零售的差價在國內就是正常的。
南海油脂將毛油精煉加工後,報關出口,出口給嘉里糧油在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公司,而實際上這些油在蛇口港裝船後根本就是在海上兜一圈就回到一些偏僻的海邊,由事先聯系好的境內走私人員卸貨,然後在國內銷售。當時的走私規模是空前的,一些廣州的農民主要是潮汕和新塘地區的農民通過走私成了億萬富翁。而參與走私的還有當時國營的各省市油脂公司,他們從走私販手中購買走私油,然後再內地各省市批發零售,賺取差價,獲利不菲。走私油脂的高峰在94年前後,南海油脂造就的走私千萬富翁無法統計,也就是在那幾年,因為走私油猖獗,內地的榨油廠無法與之抗衡,紛紛停止生產轉而成了走私油的精煉廠或者中轉地。而當初山東河南一些種植大豆的區域逐步放棄大豆,以至於到今天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已經很難看到有大豆種植,而這里在90年前曾經有著規模的大豆種植。
為什麼作為國有企業的中糧不制止這種損害國家利益的走私,因為南海油脂雖然中糧控股,但經營權實際上是一致在嘉里集團手中。最初掌門人郭孔峰(郭鶴年的侄子)後來成為新加坡威爾瑪公司的創始人,如今是國內最大的大豆進口商。後期掌門人李福官也為南海的發展付出了幾乎是自己的半生。功過無法評估,因為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身就不是黑和白那麼簡單。而南海油脂已經無可爭議的成為中國油脂貿易行業的創始者,曾經一年銷售50億在95年排在北京吉普和貝爾電話之後名列中國合資企業第三名。中糧對於南海油脂的失控最終導致了嘉里集團的走私失控以及金龍魚品牌的所有權丟失。
南海油脂事件讓曹萬通的中糧學到了一些國際油脂貿易的規則,也培養了一批人才(中糧曾經派過一批人在南海油脂工作,後被嘉里系人馬驅逐),而且當時的中糧仍沒有與國際農產品巨頭也就是大豆貿易商有直接的合作關系。於是最終在香港成立嘉銀國際(實際是中糧在香港的子公司)並與中糧合資在天津塘沽成立北海糧油,從而開始直接面對國際上的貿易商。並注冊福臨門品牌,開展小包裝銷售。
隨著與國際大豆商的接觸和國內市場的日益膨脹,以美國政府為背景的國際農產品巨頭開始了中國的布局,中糧成為其中一枚重要棋子。此時的中糧已經進入周明臣時代。中糧被國家推入市場大潮中,進入市場的中糧首要任務是賺錢,而只有精煉車間的北海糧油遠遠不能滿足中糧對於利潤的追求。而國際大豆商也需要中糧的背景展開在國內的布局,於是雙方一拍即合(ADM和中糧),成立了後來巨無霸的東海糧油張家港有限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榨油工廠。由於中糧沒有榨油廠管理經驗,新加坡威爾瑪公司作為合資一方承擔了工廠初期建設和啟動的管理方。(威爾瑪公司的老闆就是南海油脂第一任掌門人郭孔峰)。
不過這一次中糧沒有重蹈南海油脂的覆轍,在企業剛剛進入正常運轉的1999年(工廠97年開始投產)就安排張東風接管了工廠的管理權。而東海糧油也成為中糧油脂項目最賺錢的投資。也是周明臣在中糧難得一見的亮點之一。而周明臣此時並沒有看出國際大豆巨頭的險惡用心,在第一輪的布局完成後(收買了嘉里集團和扶植威爾瑪作為其進入中國的一個代理人以及打著合作的名義完成將中糧轉換為其國內代理人),開始了第二輪的布局(橫掃國內中小型榨油廠,然後進行並購),於是有了2002到2003年的大豆暴漲暴跌行情。當時中國榨油行業幾乎全軍覆沒,除了中糧船大抗風浪,在巨虧之後扛住以及九三集團因為大部分原料為東北大豆外,全部崩潰。如果不是中國政府臨時成立轉基因辦公室限制轉基因大豆進口,從法律上給予國內大豆商賴賬的理由,恐怕國內大部分進出口貿易商都要跳樓。而此時,中國政府乃至中糧才開始有所覺察。而周明臣的下課與此恐怕不無關系。
寧高寧在04年空降中糧開始了中糧的寧時代,選擇寧高寧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其美國留學經歷和香港華潤的操作基本能達到與國際接軌的標准。但單從寧高寧入主中糧以來的所作所為,證明外行指導內行畢竟還是有些問題。尤其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糧食產業。寧高寧的高調並不足以彌補其在戰略上的失誤。
1. 國內中小型油廠被威爾瑪(國內的益海集團)收購。其實在02-03危機之後,中糧有足夠的資本和機會去收購國內的中小型油廠,從而壯大自己的力量。而中糧的裹足不前(也許是根本沒有認識到)為威爾嗎和國際農產品貿易商提供了機會。在03-05年兩年的時間里,威爾瑪收購了國內不下30家中型油廠。
由於前期的巨虧,這些油廠為了生存亟待有資金的注入盤活。而威爾瑪公司幾乎用很小的代價(甚至一些工廠只需要威爾瑪提供原料作為啟動資金就可以轉讓股權甚至管理權)。一些國際大豆商也借機收購了一些油廠開始直接進軍中國市場。
而這些本來是中糧擴張的機會。因為地方政府可能更願意與中糧這樣由政府背景的企業合作。
在去年和今年這一輪的漲價過程中,威爾瑪和如邦吉這樣的大豆商已經可以在國內市場施展影響力,推動價格不斷上漲。從而為國際價格上漲製造借口(中國需求)。07年10月,發改委曾經聯合中糧希望能平抑油價(發改委補貼,秘密進行),但中糧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夠從而使那次價格干預直接流產。
此次漲價預計對中國的影響不會是最大的,但絕對會影響到國內小型油廠,為國際大豆商在中國的布局創造第二次機會。而此次中糧的應對似乎仍盯在具體的商業操作行為上。
⑷ 關於寧波的歷史
寧波歷史
寧波歷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時
期,寧波一直為越國轄地;戰國中期以後,寧波為楚國所據。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置鄞、鄮
、句章三縣,屬會稽郡。
兩漢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縣轄地未變。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三縣與餘姚合並,名為句章
縣,縣治置於小溪(今鄞縣鄞江鎮),仍屬於會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定州治於
三江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明
州,下轄鄮、慈溪、奉化、翁山4縣,州治在小溪。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由小溪遷往三江口
,並建城築池,為日後寧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朝建立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的諱,改稱明州為寧波。從此寧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道台,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寧波人在北京經營的名店———同仁堂。「寧波幫」,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
、定海六個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商
人都湧向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經商,形成了商幫,當時較著名的商幫有「廣幫」、「徽幫」、「閩幫」等,
但有些商幫逐步衰落,銷聲匿跡,而「寧波幫」歷久不衰,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
「寧波幫」企業家,更是舉世聞名。
肇始———壯大———鼎盛:寧波幫的發展
1 . 「寧波幫」的肇始時期。寧波,地處東海之濱,居全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海道輻輳。寧波有眾多
的優良港灣,從寧波港起航,商船可藉助海潮和風力往來南北,是我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陶瓷
之路」的出發港,在秦代商貿活動已相當活躍。唐時,寧波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外貿事業頗為
興旺,唐開成四年至天佑四年( 8 3 9 —9 0 7 年) ,中日往來貿易船舶3 7 次,其中通過明州( 寧波)
放洋,有確切記載的達7 次,唐會昌二年( 8 4 2 年) 至咸通六年( 8 6 5 年) ,海商李鄰德、張支信、
李延孝分別率領商幫從明州望海鎮( 今寧波鎮海) 出發,7 次赴日本進行商貿活動,每次去的人數在5 0
人左右,規模頗為可觀。日本的遣唐使節、留學生及高僧等也從寧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 9 9 0 年
) ,寧波設市舶司,同廣州、杭州的市舶司合稱為「三司」,除與日本繼續交往外,與朝鮮的往來顯著增
加,專設高麗使館,沿途設有「航濟亭」、「高麗亭」,接待朝鮮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時,又與真里富(
今柬埔寨) 、占城( 今越南) 、�婆( 今印尼) 、大食( 今阿拉伯) 等國進行貿易往來。元時,設慶元(
今寧波) 市舶提舉司,直隸中書省,海運事業
非常興旺,海運戶達1 0 0 0 余戶。明朝和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以前,較長時間里實行海禁,
寧波的合法海外貿易一度停滯,但走私商貿活動仍非常活躍。在明末清初期間,寧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
沿海的城鎮發展,在北京的寧波商人,經營的主要行業是葯材和成衣。明崇禎年間,寧波的葯材商在北京
建立起「鄞縣會館」。清初寧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會館」。乾隆、嘉慶年間,寧波商人在漢口建立
了「浙寧會館」。在清嘉慶二年( 1 7 9 7 年) ,寧波在滬商人錢隨、費元圭等發起募捐,籌建以行幫為
基礎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 1 8 3 1 年) ,又有方亨寧等發起重修,這時期的「四明公所」以辦
理同鄉善舉為主。咸豐三年( 1 8 5 3 年) ,得到鎮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進行重建,作為同鄉集
會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寧波人集合起來,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上述這些,標志著寧波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2 寧波歷史
商幫已開始形成。
2 . 「寧波幫」發展壯大時期。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勢力入侵我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
上海被辟為通商口岸,上海以其地處長江流域終點,腹地深廣,交通便捷的優勢,逐漸成為全國內外貿易
的中心,各省商幫都雲集上海,寧波商人以甬滬交通僅一水之隔的優勢,大批湧入上海,據估計清末在上
海的寧波人已達4 0 萬人。他們當中,既有地主、商人,也有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城市居民、苦力者
,他們在上海經營南北洋的埠際貿易及顏料、鍾表、糧油、海味、煤炭、棉布、葯材、西葯、棉紗、銀樓
、五金、機械等行業,並經銷洋貨,開展對外貿易。上海最早受外商僱用的洋行和銀行的買辦多數是寧波
人。有些寧波商人既是金融買辦,又是貿易買辦。寧波商幫在我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經濟中急劇
崛起,形成自己的實力地位。成為我國民族資本的一支重要力量。寧波商人基於發展需要,在上海相繼組
成各種行業小團體,在商業行幫中有同善會( 漁業) 、崇德會( 海味業) 、濟安會( 酒業) 、永興會( 南
貨業) 、敦仁堂( 豬業) 、喻義堂( 葯業) 、誠仁堂( 肉業) 、永濟堂( 洋貨業) ;手工業行幫有長壽會
( 石作業) 、年慶會( 木業) 、同義會( 銀匠
) ;勞工團體有四明長石會、水手均安會等。這類小團體具有同鄉和同業的雙重結構,它以維護幫會利益
、互濟互助為目的,是「寧波幫」的重要組成部分。清宣統
元年( 1 9 0 9 年) ,在上海的寧波商人籌建四明旅滬同鄉會,成為上海最早的地域性同鄉會組織,1 9
1 0 年改名為「寧波旅滬同鄉會」,作為同鄉人彼此交往、相互照應、休戚與共、同鄉人謀取共同利益的
自治社團組織,又是聯絡旅滬寧波人的紐帶。1 9 2 0 年—1 9 3 5 年間,還分別建立了鎮海、定海、奉
化、象山等地以縣為單位的旅滬同鄉會。從「寧波幫」在上海商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到集合同鄉力量的組成
,標志著「寧波幫」趨於成熟階段。
3 . 「寧波幫」的鼎盛時期。民國時期,「寧波幫」臻於鼎盛階段。隨著財力的積聚、業務的擴大、
人員的增加,「寧波幫」以上海為基地,將活動地域伸向漢口、天津、蘇州等大城市。1 8 5 8 年漢口開
埠,寧波商幫很快向漢口擴展,漢口成為上海以外寧波商幫較集中的地區,主要經營水產、銀樓、航運、
火柴、水電、雜糧、洋油、五金、銀行等行業,其中石油行業幾乎全部被寧波商人所佔,長江夾板船航運
業皆屬寧波商人所經營。有許多寧波商人還充任洋人在漢口的洋行、銀行的買辦。在天津的寧波商人,遠
在清中葉閉關自守時代,就經營航運業,代清廷南糧北運及民間的南北貨運輸,以6 艘船為一小隊,1 0
艘船為一大隊,成群結隊往來於寧波、上海、天津之間,最多時達六七十艘,主要經營戶為鄞縣的秦氏、
吳氏,慈溪的孫氏、董氏,鎮海小港的李氏、樂氏。天津開埠後,寧波商人進一步向天津發展,1 8 4 0
年以後,寧波幫在天津的勢力日益擴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機構。除繼續經營航運業務外,還在天津
開展進出口貿易、銀行保險業、綢緞呢絨業、金銀眼鏡業等。民國時期,在天津商業中心勸業場一帶有不
少名店,都是寧波商人經營的。一批實力雄厚
的寧波商人,分別在天津開設錢庄、金店、綢緞庄、五金商號、洋行、房產公司、輪船公司等,還代為洋
人在天津經營豬鬃、皮毛、山貨、棉花等進出口業務,成了洋人在天津的買辦。
開拓———創業:足跡遍布全球
從「寧波幫」的活動地域看,寧波商人的開拓創業精神的確令人驚嘆。從《鄞縣通志》記載的旅外同
鄉會的情況看,寧波商幫的主要活動點除上所述外,還有南京、杭州、蘇州、常熟、溫州、無錫、揚州、
徐州、蕪湖、南昌、沙市、長沙、重慶、廈門、汕頭、青島、煙台、鄭州、大連、沈陽、臨海、蘭溪、建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3 寧波歷史
德等地。寧波人所到之處,那裡的商業活動就繁榮起來。寧波人在各地還經營了許多名店、大店,如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仁堂、童涵春、蔡同德等著名葯鋪,亨得利、亨達利鍾錶店,都是寧波人經營的。
寧波大慎木行金廷蓀在福建設坐莊,置有寧波南船和大北船各三四十艘。在上海經營五金機械進出口業務
的,絕大多數都是寧波人,僅葉澄衷( 鎮海人) 一人,就在上海開設了老順記、南順記、義昌順、新順記
、瑞昌順等5 家。虞洽卿( 鎮海人) 、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資創辦寧紹、三北、鴻安、長和、永利、永
安、舟山等輪船公司。這些輪船公司,由於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長江各埠「寧波幫」的大力支持,在外
國輪船公司的傾軋下,不僅屹立存在,並且有所發展。僅三北輪船公司的船隻曾佔全國民族航運業噸位的
1 / 7 。「寧波幫」還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機器
軋花廠、第一家榨油廠、第一家火柴廠、第一家機器製造廠和第一家銀行,為我國近代經濟的發展,作出
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寧波幫」不僅聞名於國內,且足跡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凡有寧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
明公所」、「寧波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如新加坡寧波同鄉會,其會員每月聚會一次,4 0 余年來從未間
斷,他們的後代,至今鄉音未改。目前,寧波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和港澳同胞有7 . 3 萬人,遍布香港
、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5 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也
涌現了一批善於經營的「寧波幫」企業家。包玉剛( 鎮海人) ,原在上海一家銀行工作,到香港後繼續經
營銀行和航運,1 9 5 5 年以7 7 萬美元購買8 2 0 0 噸舊油船1 只起家,開創航運事業,經過2 0 多年
的努力,至1 9 8 0 年3 月,已有船舶2 0 2 艘,2 0 5 3 萬噸,在世界各大港埠設有2 0 余家子公司或
代理公司,包玉剛成為當時世界上擁有船隻最多、噸位最高的「船王」。香港1 0 大首富中「寧波幫」占
了3 個。
商會———冒險———鄉情:歷久不衰的秘訣
「寧波幫」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力壓群雄,成為上海諸商幫的巨擘,它有以下3 個主要特點。
一是,上海總商會是控制上海金融貿易和影響全國商業的商人團體,「寧波幫」能獲得較快發展,稱
雄商界,一個重要因素是上海自有商會組織以來,基本上由「寧波幫」掌握著上海商會的實權。他們還通
過銀業、錢業兩公會,控制和影響上海工商界各業公會。1 9 0 2 年上海商業會議公所成立,首任總理是
慈溪人嚴信厚,1 9 0 4 年改稱上海商務總會,嚴又繼任會長。從1 9 0 2 年—1 9 4 6 年的4 0 余年期
間,「寧波幫」中的一批頭面人物在上海商會中任職的有:朱葆三( 定海人) 、周晉鑣( 慈溪人) 、虞洽
卿( 鎮海人) 、秦潤卿( 慈溪人) 、宋漢章( 餘姚人) 、李厚佑( 鎮海人) 、傅筱庵( 鎮海人) 、袁履登
( 鄞縣人) 、俞佐庭( 鎮海人) 、勵樹雄( 鎮海人) 、方椒伯( 鎮海人) 、金潤庠( 鎮海人) 、盛丕華(
鎮海人) 等人。「寧波幫」中這些人物能在較長的時間里控制上海商會,反映了「寧波幫」在上海商界的
地位。另一方面,「寧波幫」在上海經濟界擁有相當權力的商會中任職,保護了寧波商幫的利益,促進了
「寧波幫」在上海的經濟發展。
二是,「寧波幫」所以能聞名於世,這與寧波商人富有開拓冒險精神有關。如「寧波幫」原來掌握著
沙船業,鎮海的李也亭、慈溪的董耿軒家族都是以沙船業起家發財。鴉片戰爭後,輪船興起,寧波商幫仍
抓住航運這個優勢,發展輪船業,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興辦寧紹輪船公司,虞洽卿獨資辦三北輪埠
公司,敢於同外輪競爭。三北公司總噸位達9 萬噸,為當時我國三大民營輪船公司之一。上海的錢庄業,
「寧波幫」勢力最大,9 個主要錢業資本家家族集團,「寧波幫」就佔6 個。但後來感到錢庄久居外資銀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4 寧波歷史
行的附庸地位不妥,1 8 9 7 年由嚴信厚、葉澄衷發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虞洽
卿、李雲書等籌辦了四明銀行。後來實力較強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以及
墾業銀行等都由「寧波幫」所掌握,實現了從落後的錢庄業到先進的銀行業的轉變。鎮海人方液仙,不願
繼承方氏家族祖業,吃現成飯,而去搞化學工業,父親反對,不給資金,母親和舅舅給的錢全部賠光,都
沒有動搖他搞化學工業的決心,從而創辦了中國化學工業社。從經營的行業上看,「寧波幫」經營了許多
新興的行業,如經銷五金、顏料、洋油、洋布、西葯等暢銷貨。還有許多寧波商人從事進出口貿易。這一
切都反映了寧波商人能審時度勢,及時開拓新的領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三是,寧波商人重鄉情鄉誼,同鄉扶助觀念特別強,能風雨同舟,共同抵禦經營風險。如寧波商人合
資創辦的寧紹輪船公司,與英商太古公司和法華合資的東方公司抗衡。當時票價斗爭十分激烈,寧紹輪一
開航,就在船上掛牌「立永洋5 角」,以示永不漲價。同時減免貨運費,這樣一來大家爭著去乘寧紹輪,
使太古輪乘客銳減,有時甚至放空。資本實力雄厚的太古公司,把票價從1 元降到3 角,以圖壓垮寧紹輪
,大批旅客又湧向太古輪。資本微薄的寧紹輪入不敷出,難以維持。緊急關頭,寧波商幫的方樵岑、朱葆
三、秦潤卿等組織了航運史上罕有的「航業維持會」,集資1 0 余萬元。給寧紹公司每票補貼2 角,使寧
紹公司也能以每票3 角的低廉價格與太古公司競爭。同時,虞洽卿還發動同鄉會會員,讓貨物盡量交付寧
紹公司承運,使寧紹公司和外輪競爭中取得勝利。寧波人還有「愛鄉而又不戀故土」的特點。寧波人外出
經商自古有之,一般男孩到十四五歲,家中就挽親托眷找人介紹職業,到外地商店、工廠當學徒,否則就
會被人視為沒有出息而遭受非議。男子背井離鄉出門到外地,父母也不因戀子之情而加以阻攔。學徒3 年
備受艱苦,故在外經商、務工多有所成就。許多「寧波幫」的著名人物,如虞洽卿、葉澄衷、秦潤卿、盛
丕華、金潤庠等,都由親戚、同鄉介紹當學徒而發跡致富。
民諺說:無寧不成市,阿拉(我)寧波人做生意頭子活絡,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萬里遠,只要有市面,
都有寧波人。
在上世紀,在中國,有十大商幫,而這
十大商幫中,「寧波幫」是一大勁旅。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人做過一次調查,旅居上海的外來移民中
,以廣東人和浙江寧波人最多。在這些移民中出現的有
影響的工商界人物,廣東幫佔一成,其他各幫佔二成,而寧波幫佔了七成!寧波幫在工商業、金融業等領
域不但影響了江浙、上海的進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影響
了中國工商業、金融業的進程。 被稱之為「寧波幫」的,是一個什
么樣的「地域群體」呢?歲月的風塵肯定已經湮沒了太多的歷史細節,但有一個數字仍足以引起人們長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華人68萬,而其中寧波
人竟佔40萬人之多。以上海作為一個最大的集散地,寧波人,寧波幫,這群從小聞慣了海風腥味的人們,
這一傳統儒學教化之下的新興商幫,帶著商人的精明開闔
卻不失書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從傳統商業到現代商業的轉型,真正在中國的近代經濟舞台中脫穎而出。
一
在海外的寧波幫中,包玉剛是一位有號召力的人物。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
北京會見了一位香港來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剛。
1984年8月1日,鄧小平說過一句對後來影響深遠的話:「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
在鄧小平的講話鼓舞下,包玉剛行動起來了,他無償捐資1000萬美元建了一座飯店。對此,他沒有別的要
求,只要求用他父親的名字命名「兆龍飯店」。鄧小平為飯店題寫了店名,這在鄧小平一生眾多的題詞中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5 寧波歷史
,為一家飯店題寫店名並不多見,足見鄧小平對此事的看重。
而在眾多的捐款中,也許人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他為家鄉寧波捐資興建寧波大學。
1984年月12月19日,是個大吉大利的好日子。這一天,中英兩國正式簽訂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也
就在這一天的晚上,包玉剛與當時的寧波市長耿典華簽訂了籌建寧波大學的正式協議。這真是歷史的巧合
。
1985年10月29日,寧波大學破土動工,僅用了13個月,新建的寧波大學就迎來了她的開學典禮。
鄧小平的重要講話,包玉剛的率先垂範,這對海外寧波幫不啻是巨大震動。趙安中、曹光彪、李達三、顧
國華、湯於翰、黃慶苗、朱綉山等一大批海外「寧波幫」紛紛捐資,包氏家族也繼續出資捐建寧波大學。
一個在故鄉辦學的熱潮,在海外的寧波幫中蔚然成風。
今天,當人們走進寧波大學的校園,你會發現這座優美的校園稱得上是「捐資助學博物館」。每一幢樓都
訴說著寧波幫人士對「百年樹人」的深刻認識;銘刻著寧波幫人士對家鄉的赤子情懷。「要真正富裕起來
、強大起來,就靠教育,就靠人才」,這正是他們的共同認識。
寧波大學的成長,寧波幫的慷慨助學,
激發了更多的寧波有識人士辦教育的熱情。寧波萬里教育集團又走出了一條中外合作辦學的新路子。
2004年4月15日,浙江萬里學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聯合舉辦的寧波諾丁漢大學在寧波舉行了奠基儀式,這
是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大學,從此中國的
學子們可以在家門口直接「留學」世界名校了。 二
寧波人辦教育是有傳統的。它又與一位年輕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連在一起。正是他指給了寧波人又一條出
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慶歷七年的秋天,27歲的年輕知縣王安石從今江西臨安風塵僕僕地踏上了寧波的土地
。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執著而務實的人,他把離衙門不遠的一處破舊的廟宇改建為縣學,並親自從深山尋找到
五位知書識字的老先生出山執教。這五位人物,便是日後在浙東學術史上著名的「慶歷五先生」。
寧波文化的種子播種發芽了。從此寧波有了作為學子科舉考試的專門場所「考試院」。十餘年後,當王安
石以參知政事的身份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時候,寧波的第一代進士也產生了。那些農人商民的孩子經過十
年寒窗開始成才,不久,即產生了寧波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
這些原本安放在寧波孔廟里的歷代的儒學碑,無不頌揚著王知縣當初的開蒙之功。王安石的意義並不在於
使少數的民間子弟通過讀書做官而從閉塞的小城走向全國,他的更為重要的影響恰恰在於他從此倡導了一
種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傳家、商儒並生的傳統。
寧波人士諸孟家說:「我太公就是對我們講不能求官,只能求學,有學才可以以後經商。你沒文化我跟你
做生意做不來的。就是以前毛澤東講的沒有文化的軍隊就是愚蠢的軍隊。我那祖宗也是這么講,有文化我
們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經商。」
這以後寧波出了2432名進士、12
名狀元,出了數萬名舉人和數十萬名秀才童生,更為重要的是,王安石開創的那種「田家有子皆習書,士
儒無人不織麻」的社會氛圍,那種尚文尚禮、崇信崇義的地
方文化精神,成為了一代代寧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這以後,從寧波走向全國的基本上就是兩種人:
商人和學人。 所以,從19世紀末以來,包括包玉剛在內的眾多寧波幫一直都盼著在自己的家鄉有一座屬
於自己的大學。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他們美好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只有在新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年
代,包玉剛們的抱負才得以實現。
三
唐宋(618-1279)以來,寧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開始轉向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假舟楫之利的寧波商人,開
始與日本、高麗、東南亞沿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而與寧波毗鄰的上海,更成為他們活動的主要區域。
當三北鹽鹼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過杭州灣來到上海的時候,黃浦江邊還僅僅是一大片灘塗地,一個小小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6 寧波歷史
的縣城蜷縮在今天的南市。
三江匯流的寧波,是中國最早開放的貿
易口岸之一。開放帶來的商業文明,使寧波人擁有了一種闖盪天下的勃勃雄心。聳立在寧波江濱老碼頭上
的雕塑,成了這座城市某段歷史的注腳。它所表現的,正是
印記在一代代老寧波記憶里最常見的情景。當地的口語,向來把外出經商形象地稱為「跑碼頭」 。 當時
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記爹娘。」早期的寧波商人,正是沿著一條「沙船之路」駛向了上海。
沙船是當時的南方最常見的一種商船,盡管這種只有三尺闊的平底木駁船,常常經不起海濤的顛簸,但與
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碼頭」的寧波商人,卻似乎少了一些悲涼,多了一份放達。
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已經有很多寧波商人走出故鄉的四明山,來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個交通並不
快捷的年代,鄉音成了遊子心中最溫暖的慰藉。1797年,寧波人在上海的第一個同鄉團體「四明公所」建
立了。
對於當時旅居外地的寧波人來說,組織
同鄉團體不僅僅是出於一種自然的鄉情紐帶,更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1819年,寧波籍的號商和船主在
上海建立了「浙寧會館」,而在上海乾手藝活的寧波籍
下層民眾,也本著「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精神,於1831年建立了「水木業公所」,會眾基本上是泥、
木、石、雕、鋸的匠人。以上兩個同鄉團體,前者是同
鄉的互誼組織,而後者則是同鄉的行業協會。 另一種更具特色的同鄉性的行業,也在這時出現在寧波人
聚居的上海灘。裁縫,也就是成衣匠,這也是用沙船帶過來的寧波手藝。不過寧波的成衣匠不是一些只會
使用剪刀的尋常工匠,他們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紅幫裁縫」。
寧波裁縫因為專門給當時被叫做紅毛人
的外國人做西裝,因此就被稱作「紅幫裁縫」。據說他們的祖師爺寧波人張尚義,是一個在橫渡杭州灣時
翻船的倖存者。這位當年的寧波小裁縫因為抱住了一塊破船
板,經過數天的漂泊竟得以到達日本的橫濱。在言語不通、滿目都是陌生人的異國他鄉,他居然憑手藝找
到了自己的職業,為停泊在那裡的俄國船員修補西裝。心靈
手巧的張尚義很快成了西裝裁剪的高手,多年以後,他的兒子張有松回到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
——福昌西服店,並向寧波同鄉廣為傳授手藝。 「紅幫裁縫」作為一個群體,最早
是依託上海灘才得以揚名,以後他們的足跡逐漸遍布了大江南北。這些出身卑微的寧波裁縫,成了中國近
代服裝改革的先驅,由他們所創造的中國服裝史上的很多個
第一,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論著
作,都是出自寧波人之手。 中山裝的設計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
說:孫中山先生提出來了,(袋口)要用筆架形,那個時候我父親問他,為什麼要用筆架形,因為筆架形做
起來比較麻煩啊,圓的做起來簡單啊,他說呢,這里有意
義的,什麼意義呢?就是我們的革命要用知識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後,孫中山先生來了,(這種款式
)稱為國服,具體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
寧波裁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壟斷
了各地的西服製作業,日後上海南京路上涌現的最有名的西服號,幾乎都是寧波人所開。後來的事實證明
,「紅幫裁縫」的影響並沒有隨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而消
失,即使在1949年以後,毛澤東等新中國領導人身上的服裝,幾乎都是由「紅幫裁縫」的傳人巧手製作的
。 今天,這個中國東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實的服裝之都,在國產的每十件服裝中,就有一件是從這里
生產出來的。
四
隨著寧波商人北渡上海,並從上海輻射
到北京、天津、漢口等各大城市,葯材商的足跡也如海鷗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寧波商人經營的著名葯鋪,
如上海的童涵春、馮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
達仁堂,都是這些城市的葯業名店。今天我們仍可以看到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見絲毫褪色。 京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復此發言
--------------------------------------------------------------------------------
7
⑸ 為什麼食用油用船裝
大型食用油企業生產實際上是分成3部分運作的:榨油廠、精煉廠、分裝廠;榨油廠專門負責榨油(靠近原料產地或原料進口的港口,如深圳、上海、天津等),精煉廠專門負責將榨油廠的毛油精煉,分裝公司專門包裝、貼標等等,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也有的3部分在一個地方,也有榨油與精煉在一塊的,有的精煉廠與分裝在一塊
大型企業如中糧、嘉里(金龍魚)等的榨油廠每天產能都是千噸、萬噸級別的,這中間就存在榨油廠往精煉廠運輸,精煉廠往分裝廠運輸,船舶運輸量大,運輸成本低,當然也有陸運,用槽罐車拉油的(類似油罐車)
也有的企業自己不榨油,買別人的,自己只要分裝線,買別人的油也要運輸
夠詳細了吧,請採納啊
⑹ 中糧集團旗下產品有哪些
1、福臨門
1993年10月18日,第一桶福臨門食用油在天津下線,懷揣著振興中國糧油事業夢想的中糧人,開始了矢志不渝的造福國民事業。作為中糧集團在糧油食品行業的戰略品牌,福臨門依託國家發展,開啟了中國人的健康幸福時代。
2、長城干紅
中國第一瓶干紅、干白和起泡葡萄酒均誕生在「長城」品牌。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東方葡萄酒領導品牌,「長城」葡萄酒在巴黎、布魯塞爾、倫敦等多個國際專業評酒會上捧得最高獎。
「長城」葡萄酒原料基地覆蓋沙城、昌黎、蓬萊以及寧夏賀蘭山、新疆天山五大產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信賴,產銷量和市場綜合佔有率連續多年領跑行業。
3、孔乙己
孔乙己」為「紹興酒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釀造於酒鄉紹興鑒湖之畔 ,在恪守傳統手工釀造工藝同時,導入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所產黃酒色如琥珀、芳香怡人、醇厚甘甜,適合大眾消費者的需求,位居行業前列。
「孔乙己」曾榮獲中國國際烈酒及葡萄酒品酒會銀獎,並被選定為2014年APEC會議指定黃酒品牌。
4、中茶
中國茶葉旗下的「中茶」牌是新中國第一個茶葉品牌,具有60餘年的悠久歷史。作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中茶」連續多年獲評茶行業百強榜首。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茶產品多次作為國禮飄香海內外,「中茶」品牌獲得了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同和信賴,成為中國茶葉的象徵。
5、五穀豐登
五穀豐登是中糧飼料旗下全系列飼料產品主品牌,產品涵蓋畜、禽、水產,銷量遍布全國各地。五穀豐登源於中糧產業鏈保障。
基於對生命科技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尊重動物的健康成長,以最優質的原料,提供最優的動物營養配比,和養殖企業一起,為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營養的食品源頭保障,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
6、蒙牛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99年,總部設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搭乘內蒙古自治區經濟飛躍的「千里馬」和改革開放的「順風車」,蒙牛以18年逾1400倍的銷量增長速度,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乳品企業。
⑺ 天津近代工業發展
天津近代工業,始於洋務運動中清朝政府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等。此後,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設河北新區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業企業。包括周學熙等實業家在天津創辦了一批「官督商辦」性質的大型產業。到20世紀初期,中國民間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鹼廠,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其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的象徵」。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設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以及中國第二大工業和金融商貿城市。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繁榮期和日佔時期等四個階段。由於天津近代工業發展繁榮,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業博物館。
萌芽期
天津近代工業的萌芽期是開埠後的洋務運動時期。從1866年開始,受洋務運動影響,清政府在天津及周邊地區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產業。為應付對外通商事務,清政府又於天津設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天津成為李鴻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區,這一時期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初期。
洋務派創辦的軍工業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開始興辦近代以軍工產業為代表的官辦產業。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東18里賈家沽道附近覓得土地22頃,在周圍挖壕溝,建造長1500餘丈的圍牆,建成天津機器局東局,是天津機器局火葯廠,俗稱為「東局子」,是當時中國北方最早、最大的軍工產業。該局為北方諸省提供軍需的槍支、彈葯,在北洋水師建成後,又負責提供北洋艦隊所需的軍需物資。在崇厚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主持天津機器製造局,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機器製造、金屬冶煉、鑄造、熱加工、基本化學、船舶修造等規模可觀的大型軍工企業。天津機器局的東局子被稱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機器局之一。
清政府為加強海防,又於1880年由李鴻章在天津創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是近代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與旅順軍港、威海衛劉公島並稱北洋水師的三大基地,用於修理北洋水師的軍艦,1890年始造軍火。
「官督商辦」產業的創辦
為配合近代軍工產業的發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電報線和中國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並創辦開平鐵路公司和開平礦務局,開平礦務局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大型煤礦,以保證軍工產業所需要的能源物資。 1878年由李鴻章委派買辦唐廷樞創辦開平礦務局,起初原擬官辦,後因清政府財政支絀,才改為官督商辦。 1879年,以直隸總督府為起點,經天津機器局東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營之間架設電線之間的電報線,是中國最早的電報線。此後又鋪設了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路。後在天津設電報總局,下設電報東局、電報北局、電報南局三個分局。天津電報局雖是「官督商辦」,但凡洋務、軍務電報,均為「頭等官報」,發報順序又定為「先官後商」。
而始建於1880年的唐胥鐵路,後經李鴻章建議,延長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於開平煤炭的運輸和北洋海防調兵運輸軍火。1887年李鴻章將開平鐵路公司更名為中國天津鐵路公司(又稱津沽鐵路公司)。津唐鐵路建成後,李鴻章考慮到北洋防務,以天津為中心,修築了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除上述為軍工產業服務的「官督商辦」近代產業,為方便南北貿易往來李鴻章早在1872年就創辦了輪船招商局,總局在上海,設津局位於天津的紫竹林南。
早期的外資企業
外資在天津最早經營的近代企業是1874年英國的大沽駁船公司,但比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要稍遲一些。外國資本是在1871年才獲准在天津經營駁船運輸業務,須經清政府規定試辦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資興辦的大沽駁船公司成立了,資本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駁船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為50萬兩。」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資企業,英、德兩國佔16家。在19家外資企業中,以對外貿易的企業為主,其中打包廠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國資本多為小型民用工業。
民間資本產業的創辦
天津的民間資本產業較外資產業還晚,1878年由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每年獲利六七千兩,此後又有民間資本添沒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兩,足見銷路日旺。這些在19世紀90年代新設的機器磨坊,缺乏具體的歷史記載,目前可以明確考證的有大來生機器磨坊、天利和機器磨坊和南門外瑞和成機器磨坊3家。
1884年,廣東商人羅三佑創辦的德泰機器廠是天津第一家民間資本創建的鐵工廠。機器製造產業方面,天津還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內開辦的萬順鐵廠。此外,德泰機器廠、萬順鐵廠都設在毗鄰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帶。20世紀初,這里又設有熾昌鐵工廠等。因此與當時天津租界的發展是相適應的,海大道一帶是天津早期民族資本機器製造業的發源地。天津早期民間資本創建的機器加工產業,還有三條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鐵廠。其他的產業則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來水公司、1897年創辦的北洋織絨廠、1898年創辦的北洋硝皮廠,都是當時的著名買辦吳懋鼎在天津投資興辦的,也是當時天津乃至北方同類行業中最早的。
天津近代工業初始期重要產業有三十餘家,十九家為外資企業。其餘十七家家民族工業中,六家為官辦或官督商辦產業,這六家產業多與軍事相關,即使為官督商辦性質,也多為官僚所控制。民間資本產業投資較晚,規模較小,類型也並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業主要以軍工產業為主、規模較大,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具有開創性價值。如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火葯廠——天津機器局東局;中國第一所工業技術學校——北洋電報學堂;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第一條電報線——「北塘—大沽—天津」軍用電報線;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等都與天津息息相關。
發展時期
主條目:河北新區
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是從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初年。1902年前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突出表現在河北新區的建設、近代工業教育的繁榮以及民間資本產業的發展。
「官督商辦」產業的發展
20世紀初袁世凱在天津推行的「新政」為天津近代工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902年,周學熙受袁世凱之託創辦北洋銀元局,取得成功後又於1906年創建了北洋勸業鐵工廠等重要的官督商辦產業,河北新區一度成為重要的工業區。同時,河北新區還創辦了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考工廠、實習工場等教育機構,成為重要的工業教育基地。
周學熙又於1906年接手唐山因產品質量差而倒閉啟新洋灰公司,該公司前身為1889年唐廷樞創辦的唐山細棉土廠,是李鴻章委派招募民間資金創辦的。周學熙接手後引進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水泥生產設備——丹麥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轉窯,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創了中國水泥工業的先河。
軍工業的轉型
主條目:大沽船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天津大型的官辦軍工產業受到侵略軍的嚴重破壞。天津機器製造局的東局子被八國聯軍佔領,後被用作法國兵營,天津機器製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機器局則被完全破壞。在1901年被日軍佔領,西局子的舊址被作為日本兵營之用。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於1900至1902年被俄國佔領達兩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塢作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投入生產,並將原大沽船塢的炮廠劃為憲兵學堂之用,大沽船塢此時已成為官助商辦的產業。
商辦產業發展
「新政」時期天津的民間資本得到了發展,河北新區的建設,天津造幣總廠、直隸工藝總局、北洋勸業鐵工廠等相繼建成,加上天津的機器工業本身具備一定的基礎,三條石大街一代逐漸發展成機器製造工業的中心。同時,工業區的范圍由河北新區沿三條石大街向天津舊城西部蔓延。從1902至1911年,天津出現過的工業企業總計為139家,涉及礦業、水泥、機器製造、紡織、化工、食品等行業,其中紡織行業居首41家,化工行業(含火柴、皮革、化妝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業(含煙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產業結構初步形成。著名產業如大紅橋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於1905年,紀鉅汾1908年創辦卷煙公司。這一時期的穩步發展為辛亥革命後民間資本工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興盛時期
民國初至日軍侵佔這段時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興盛期,這段時期主要表現在商辦產業的興盛。麵粉、火柴、紡織、化學、製革等類型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工業中心,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
紡織業
自「北洋新政」期間起,周學熙作為北洋實業的奠基人,創辦了直隸工藝總局,並倡導「大興工藝」並大力開辦工廠和工業教育。1904年,實習工場下設織機、染色、提花等科目,開始了機器織布工業。此後,天津及周邊地區興辦了數十家機器織布工廠。1915年由周學熙創辦的天津第一家機器紡紗廠直隸模範紡紗廠建成,1916年章瑞廷創辦恆源帆布有限公司,後與直隸模範紡紗廠合並,改名為恆源紗廠。1916年,周學熙退出北洋政府後,致力於實業,創辦新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華新紗廠,又在青島、唐山、衛輝三地設分廠。1918年至1922年間,裕元、裕大、北洋、寶成等紗廠相繼建成。六大紗廠初具規模。此外,天津市區還有單織廠87家。至此,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近代棉紡織業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織廠在津建成,1934年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建廠投產,天津近代毛紡織工業自此開始形成。仁立、東亞是天津馳名的兩大毛紡廠。東亞毛呢紡織公司的取「抵制洋貨」諧音的「抵羊牌」毛線成為中國第一個國產毛線著名品牌,也是當時實業救國的代表。
糧油加工
1878年,天津已經出現使用機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資在天津意租界內創辦壽星麵粉公司,產品旺銷。直到1919年,「抵制日貨」活動興起,該公司因有日資介入遭抵制而停產。1925年,該公司重組,更名為壽豐麵粉公司,後逐漸發展成華北規模較大的麵粉企業,下設三個分廠。大豐麵粉公司建於1921年,為二分廠,民豐麵粉公司建於1923年為三分廠。其他較為著名的麵粉企業還有福星麵粉公司,建於1919年,生產「蝙蝠牌」麵粉,嘉瑞麵粉公司建於1924年,生產「牧牛牌」麵粉。
海洋化工
主條目:天津鹼廠、久大精鹽公司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
天津地區古代就有鹽業,屬「長蘆鹽」。但傳統的食鹽製作粗糙、質量較差,精鹽製作已成必然趨勢。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鹽務專家景韜白的支持下,集資在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得到了眾多社會名流的大力支持,發起及贊助人有梁啟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學鈐、胡浚泰、劉揆一等。
范旭東從日本采購機器,購地建廠。起初購鹽為原料,後自置鹽田,作為原料。使用重結晶法工藝生產出精鹽,產品商標為五角形的海王星。純鹼和硫酸的生產水平是20世紀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指標之一。范旭東另一貢獻就是創建了永利鹼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進口鹼的數量急劇下降,中國人民只能食用「土鹼」,並且許多以純鹼為原料的工廠也被迫停工。范旭東等人決定採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蘇爾維制鹼技術生產純鹼,1917年著手創辦永利制鹼公司,於1923年完成鹼廠基本建設,於1926年6月29日生產出雪白的純鹼,定名「紅三角牌」。精鹽和純鹼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填補了中國化學工業的空白。同時,「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
製革工業
1898年吳懋鼎在天津創辦北洋硝皮廠後各地紛紛設廠,到民國9年農商部統計全國有新式製革廠3l家。1931年統計天津有新式製革廠11家,以裕津為最大,華北、鴻記為次之。裕津廠雖為中日合資產業,但廠內主要權力歸日本人,產量占天津皮產量半數以上,主要產品有花旗、法蘭、箱皮、馬具皮等。華北廠在天津是華商經營的最大皮革廠,初期以馬皮為主,年產約2萬張,後來專心研製花旗,法蘭兩種皮革。鴻記廠建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蘭、鹿皮3種產品,是天津的名牌產品。利生廠是中國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廠,該廠從製革開始,自己縫制籃球、足球等皮製球類產品,後逐步增設木工部、製革部、制弦部、營業部,是中國體育用品製造業中規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約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開大街、南大道、華家場一帶。
機器加工業
清末機器加工業就開始萌芽的三條石地區經過「新政」時期的發展,到1914年這一地區有鐵業作坊、工廠17家。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到1937年前,三條石地區從事鑄鐵和機器製造的工廠已達300家左右,成為當時有名的「鐵廠街」。三條石地區鼎盛時期較為著名企業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機器廠,在當時已經注冊了商標;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興機械廠。
其他工業
主條目: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國電燈房
天津近代民族資本產業在興盛期除了紡織業、糧油加工、機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規模產業外,還有很多類型和著名產業品牌。如天津丹華火柴公司,是1917年華昌公司與北平丹鳳火柴廠合並形立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柴廠。丹華火柴公司與同時期的天津北洋、中華、榮興等三家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佔領了國內各地主要市場。1921年周學熙創辦的耀華玻璃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玻璃企業,董事會和總事務所設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時方出專利權,工廠設在秦皇島。1929年,陳調甫等人創辦天津永明油漆廠,首先製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後,經研發陸續生產醛酸纖維素漆、硝基纖維素漆;1948年又研製成功醇酸樹脂漆,即可刷、可噴、可烘的「三寶漆」。天津油漆工業長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僅1912至1928年,天津民營資本廠家就有2471家,總資本額約8242.7萬元,涉及66個行業。其中,紡織1407家,總資本額為2687萬元,占當時天津民族工業資本額的30%,無論是廠家數,還是資本額均居首位;化工企業有280餘家,資本總額1100餘萬元;食品工業130餘家,資本總額855萬元。從1900至1937年間外資企業在天津也得到發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設廠約90家,資本總額約3000萬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個國家在天津投資建廠217家。其中較為著名的外資企業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時的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法國電燈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日軍佔領天津及華北後,成立專門統籌華北地區內城市建設事務的華北建設總署,多次制訂「華北開發計劃」並強調資源的開發與交通運輸事業建設兩大原則。而天津在計劃中被規劃成向日本本國輸送物資的交通樞紐。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侵華戰略為適應戰爭需要發生了改變,天津除了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之外,也成為華北進行長期工業建設的城市之一。為此,日本先後在天津制訂了《天津都市計劃大綱》、《塘沽都市計劃大綱》和《大天津都市計劃》等規劃。1939年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別市公署下達的《天津市都市計劃大綱》,其方針是使天津成為華北貿易大港、商業都市和工業基地。
在天津淪陷後,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啟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業企業被日本侵華軍隊佔領。永利鹼廠、久大精鹽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由天津暫遷香港,工廠便帶領技職人員和工人技術骨幹撤往四川。北洋水師大沽船塢被日軍佔領後,變成「軍事勞工監獄」。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後成立了塘沽運輸公司、天津船舶運輸會社等機構,其造船部在大沽有東、西兩廠。東廠系新建,西廠即是大沽造船所,為軍管工廠委託經營。天津六大紗廠先後被官僚資本和日資所兼並。恆源紗廠和北洋紗廠分別於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資本的誠孚信託公司接管。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先後於1933年和1935年被轉賣給日資東洋拓殖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會社合組之大福公司。裕元紗廠和華新紗廠也於1936年被拍賣給日資鍾淵紡績株式會社,分別改為公大六廠和公大七廠。此外,日資在天津又新建成裕豐、上海、雙喜、大康等4家紗廠。
在抗日戰爭時期天津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為提供軍事侵略所需物資,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設了部分與軍事相關的企業,如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鋼業所等6家鋼鐵企業。在此期間,日本設立的重要企業還有北支自動車株式會社、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等。侵華日軍佔領時期,天津機器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工業結構,提高了技術構成。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時,天津已有300餘家機械廠。
日後,這些工廠以及下屬的研究機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鋼業所解放後更名天津鋼廠,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更名為天津化工廠,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今天的動力機車廠。原日本在華的紡織企業被接收後成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永利制鹼公司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日後,將社中一切財產和所有工作人員並歸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⑻ 天津市五福臨門糧油有限公司怎麼樣
天津市五福臨門糧油有限公司是2017-03-14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天津市寧河區東棘坨鎮東棘坨村南500米。
天津市五福臨門糧油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20221MA05NPRK0C,企業法人王蘭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天津市五福臨門糧油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大豆、葵花籽、花生、芝麻榨油加工;食用油、預包裝食品銷售;糧食收購、銷售、儲存;水稻、玉米、高粱脫殼、研磨。(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天津市五福臨門糧油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⑼ 金龍魚是哪個國家的品牌
金龍魚是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品牌。金龍魚是世界500強公司豐益國際旗下著名糧油品牌,作為中國小包裝食用油行業的開創者,金龍魚積極倡導國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營養得科學消費理念,立志為國人打造世界最安全的餐桌食品。
金龍魚28年,累計銷售小包裝食用油52億瓶,瓶瓶首尾相連排列長度相當於183條萬里長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9)天津有哪些榨油廠擴展閱讀:
金龍魚以非轉基因原料,研製上市了金龍魚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稻米油、油茶籽油、芝麻油等23種非轉基因食用油,並保持著非轉基因油銷量遙遙領先的市場態勢。
金龍魚凝練成「金龍魚大米產業鏈創新技術」,該項技術通過「稻種培育」、「訂單農業」、「專家田間管理」、「優質優價收購」、「低溫儲存」、「科學加工」、「充氣保鮮」、「稻殼發電」、「米糠榨油」、「稻殼灰提取」等方法。
實現了金龍魚大米的種植、加工、儲存一體化,確保了大米的美味、安全和環保。稻殼被輸送到電廠轉化成熱能實現火力發電,燃燒後的稻殼灰經高科技研發變成白碳黑和天然助濾劑活性炭;米糠被送到車間提煉出米糠油,再經過加工,變成優質、營養價值極高的稻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