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語言文化有什麼特徵
擴展閱讀
官渡到廣州汽車要多久 2025-07-04 19:48:33
廣州最深的樓是什麼 2025-07-04 19:41:45

天津語言文化有什麼特徵

發布時間: 2022-09-20 16:32:44

⑴ 天津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文化天津 歷史名城

從1404年設衛建城以來,憑借著河海聯運的優勢地位,天津迅速崛起為商業重鎮,在經濟逐步走向繁華的同時,天津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明清的天津城,天津畫家成為光緒的御用代筆者,天津書法界有華孟嚴趙四大書家,天津的崑曲、評書、相聲、時調、評劇令世人關注,北方著名的曲藝之鄉在近代就已形成。近代的中西文化合璧更是讓天津城的文化具有主流文化與市民文化並舉的特點。其實,從天津文化發展的脈絡上看,天津文化具有明顯的海洋文化的吸納與包容的特點,所以,天津也成為全國少有的幾個展示近代文明的櫥窗和傳播近代文明的基地;所以,天津人對舶來的交誼舞等西方近代文明接納很快。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圖書、檔案事業成績斐然。目前,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科技館19個,博物館16個,公共圖書館31個。而天津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的相繼建成,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從1949年成立第一份地方黨報《天津日報》,到現在津報集團的成立兩周年,旗下的十報兩刊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全市現有廣播節目7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近200萬戶。近年來,天津成功地舉辦了「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老年文化藝術節、家庭文化藝術節、濱海藝術節等大型文化頻頻出手,而「海河之春」等大型文化活動更是充分地展現了天津文化藝術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面貌。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民間文化活動備受關注,從天津的普通工人中產生了一批歌唱家、作家、曲藝家等文藝工作領域的專家。建國後先後建立的第一工人文化宮、第二工人文化宮、第三工人文化宮等場館設施讓群體活動得以充分施展。社區內居民自發的「消夏納涼晚會」、「飛雪迎春文化演出」等活動,讓民間文化活動有了固定的展示陣地。

天津的民間文化得以發揚,在曲藝方面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戲曲領域包括話劇、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崑曲,另外包括越劇、北方越劇、豫劇、曲藝劇其他劇種在天津也有發展的空間。這些不同曲藝種類讓市民們能夠盡情領略天津文化的風采。近年來,天津更是推出了京劇《華子良》、芭蕾舞劇《精衛》、話劇《為你喝彩》等一批藝術精品,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天津文化的深厚內涵。而連續多年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也讓全國認識到天津近年來文化建設上的輝煌成就。一批天津民間文化的傳統項目如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等都較過去有了長足進展。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媽祖文化旅遊節更是把全世界受到媽祖文化熏陶的華人目光聚集在了天津。

作為中國較早的歷史文化名城,借海河大開發的東風,正在打造的海河文化帶更是向世人展示天津文化的歷史底蘊。「古文化街」重建,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來客前來參觀,領略天津特有的民俗文化風情。一批名人故居的修復或重建,讓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有了全新的認識。

⑵ 天津方言特點是什麼

一般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很有地方特色。
哎(ai二聲):天津人常用的發語詞,尤多見於爭吵,有京劇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講理呢?

⑶ 天津話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語言,海納百川,不說官話,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語境准確,干凈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話為什麼干凈利落?人忙,潮起潮落,規定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走在街上頭也不抬,永遠匆匆忙忙。自古以來,馬路上有天津人看打架,卻很少見天津人站在馬路邊兒上扯閑篇。相聲大師侯寶林,概括天津話的特點,一句話,絕對兩個字:「誰呀?」「是我。」「幹嘛?」「尿尿(sui)」。這里的人說話高嗓門,為什麼?怕你聽不清,沒時間為你重復。天津人評論是非,一個字:「哏」,既是獎,也是褒,既是贊,也是貶。公理人心皆在一個「哏」字之中。
天津話能從全國眾多方言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知名品牌」,跟天津這些年出了不少相聲演員恐怕不無關系。尤其當年馮鞏主演的電影《沒事偷著樂》,一經上映,天津話一時風靡大江南北,廣受追捧,涌現出無數「業余愛好者」。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能煞有介事地來上兩句:「說你是佐羅吧,你又沒帶槍……」

天津話另一廣為人知的特點,就是把陌生女子統稱為「姐姐」。用《實話實說》現任主持人阿憶的話說,就叫「到了天津,就沒有妹妹」。六歲那年,母親領我去商店,櫃台後面的阿姨指著我叫:「這小姐姐……」

父母是西北人,早年因工作調動來津。他們所在的單位地處郊區,由於規模龐大,基本自成體系,與外界少有聯系。廠區內的職工來自天南海北,普通話才是那裡的通用語言。父輩們或許是出於對故土某種變相的懷念,對天津話大都持保留態度,在他們看來,天津話太粗,不好聽。

我也直到後來上學去了市裡才慢慢改變了這種觀念。日常接觸的,除了老師同學,什麼便利店老闆、理發店師傅、賣水果的、攤煎餅的……差不多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操一口地道的天津口音。

上學的時候懶,經常睡到很晚起來,披頭散發,睡眼惺忪地跑去買早點,一邊等著小賣部的兩個阿姨給熱牛奶或是煎雞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們閑聊。兩個阿姨都健談,尤其喜歡問問你的家世出身,或者有無男友,總是喜眉笑眼。偶爾有來打電話的女孩,跟男朋友吵架哭鼻子,她們就拉到一旁掰開揉碎地勸,勁頭很像居委會大娘給小兩口勸架。我聽慣了她們拖著長音兒的「哎,我說」、「你呀」,凡此種種,久而久之也聽出一種別樣的溫柔。雖然不似江南女子那般柔聲細氣,倒也格外透著一股難得的親切熱絡。

然而同樣一種語言,從男人嘴裡說出來,則全然換成另一種滋味。天津的老少爺們兒,似乎個個生就的高門亮嗓,聲若洪鍾。天津梨園界花臉行也自來是人才輩出,威震海內。就連路旁擺攤兒的,吆喝起來都別具特色。干這一行的也是男子居多,不論賣什麼,大大咧咧往地上一堆,叉腰站在一旁亮開嗓子一聲吆喝,四坊八街的,就都湊攏過來。天津人買東西愛論堆兒,似乎心理上總覺得這樣才便宜實惠。不信,您拉一車蘋果去天津,精精細細碼放整齊,前面放塊小黑板寫上「1元1斤」,絕對不如胡亂往地上一堆,找個天津小夥子鉚足了精神替您喊幾聲「5塊錢4斤」賣得更快。有時趕巧了幾個攤兒連在一起,大家摽了膀子一塊兒來,那聽起來絕對是很有氣勢的。

一次我在公車站問路,一個大爺跟我比劃了半天,我走出去仍舊一頭霧水。隔了兩條馬路,就聽見他在後面氣急敗壞地大喊,訓自家孩子一般,聲音大得方圓幾里之內的人都扭過來看。我紅著臉,按他說的轉身掉頭,心裡老大的委屈。走出去幾步,想想又笑:算了,算了,換作是我,就未必肯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著這樣大的急,上這樣大的火。

轉眼來北京工作已經幾年,我自己都練就了一口標準的京片子,關於天津話的若干記憶早在心底塵封、上鎖,似乎真的將一切全部忘卻。前一陣放假,忽然心血來潮想逛天津勸業場。坐火車過去,一腳踏出天津站,迎面就撞上來一個的哥,劈頭一句「姐姐,要車嗎」,硬邦邦磚頭一樣砸將過來,砸得我好一陣頭暈目眩,半天緩過神,心底的閘門霎時打開,無限往事噴薄而出。我忍不住大樂:「要!師傅,您領我轉轉,往熱鬧地兒去!我就是想再聽聽這天津味兒……」

有一個相聲段子,說的是各地的方言,這裡面在說到天津話的時候,相聲演員說天津話的特點,就是兩個字一句。譬如一個人夜裡起來,要到院里去小解,驚動了他哥哥,於是他哥哥就向外面問道:「誰呀?」這時,弟弟就回答說:「是我。」哥哥又問:「幹嘛?」弟弟就答:「尿尿」(niàosuī),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當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是這樣說話,也不是所有的天津話都只有兩個字,如果是那樣,那也就太滑稽了。但語言簡練是天津話的一大特點,有一些本來不是兩個字的話,天津人也能把它簡練成兩個字。譬如,天津最有名的勸業場,天津人就說成是「勸———場」,那個「業」字,就不發聲了。
天津人說話齒音重,譬如把「事情」說成是「四情」,把「說」說成是「梭」。有一個笑話,天津人說話,原來是說一個面團「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長了。」經天津人一說,就成了「一優優短了,一參(cēn)參(cēn)長了。」這就是因為天津人把聲母r,讀成了聲母y,把聲母ch,讀成為是聲母c,這就是天津人說話齒音重的原因。
正因為天津人說話語言簡練、齒音重,再加上天津人說話大嗓門,所以人們都認為天津人說話粗野。確確實實,無論是在火車上,還是在輪船上,人們說話時,只有天津人說話最剌耳,更加上有的天津人說話愛指手畫腳,這一下,就更顯得天津人愛咋呼了。最近以來,一些天津年輕人,外出不說天津話,這倒也實在是顯得斯文多了。只是有的天津人齒音重得已經不好改正了,如此,以重齒音說普通話,那就還不如不說普通話了。
天津話和普通話,除了語音上面的區別之外,更重要的是,天津話還有許多天津方言,這些方言,外地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說一段地道的天津方言,看大家能夠理解多少:「夜格雀蒙眼的時候,老爺兒早就下去了,打窪里上來一個老爺們兒,一見面就鬧炸貓子,說了歸齊也沒嘛過不去的來,就是他這人各色,總跟人犯矯情,早晚我拿大鞋底子摑他。」你說說這是一句什麼話吧?這句話是說,「昨天晚上天快黑的時候,太陽早就下去了,這時候從鄉下來了一個人,見了面就鬧個沒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他這人和別人不一樣,總和別人吵架,遲早我用鞋底子打他一頓。」
自然,如今這類很土很土的天津話,就是你在天津也已經是聽不到了,但是其中的個別詞彙,你還可能會聽到,什麼「各色」呀、「歸齊」呀,直到現在天津人也還在用著。曹禺先生在話劇《日出》中,用了許多天津話,什麼「大果人」呀,就是大花生,「你這孩子也『各色』」等等等等,聽來就頗有些天津情趣。
推廣普通話,天津人說是「甩京腔」。隨著生活進步,天津人的普通話已經是越說越地道了,如今,你到小學校,孩子們說普通話,你已經聽不出他們的天津口音了,如今的天津人說話,齒音也不那麼重了,天津獨具特色的話只在上年紀人的口中才能聽到。

⑷ 你們誰是天津人總結一下天津的語言特點.

我不是天津人,我是安徽宿州人,呵呵

天津話同周圍的河北話有較明顯的差異,據說,明初時以安徽籍人為主的朝廷軍隊大批駐扎在天津並在此繁衍生息,故此也可以說天津是一個在河北方言區內的一個較大的安徽方言島,也可以說天津話是安徽話(宿州一帶的話)與河北話的合成作品。

看過沒事偷著樂,裡面話80%和宿州話發音一樣,多拍點天津話的片子,我們也能跟著思鄉,呵呵

出處見網頁

⑸ 最能代表天津特點的的文化有哪些

一·天津方言
天津話是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天津地區各處方言仍有些許區別。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在比較了天津話與周邊方言的特點後,認為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提出了「天津方言島」學說。即天津話不是由周邊的方言演變而成,而是被周邊相似方言包圍的,像一個孤島一樣的獨立的方言區。他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天津話與以宿州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區的方言最為接近,並認為,天津話脫胎於此。 蚌埠、鳳陽一帶方言只與天津話的陰平(一聲)都讀低平調,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特別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而蚌埠、鳳陽的方言都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宿州地區的方言則與天津話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話與當地人對話中,當地人甚至沒能認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見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勝
全市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盤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薊縣(1991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樂寺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樓教堂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
南開學校舊址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勸業場大樓
天津市中國大劇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三·曲藝文化
1.相聲
相聲是北方曲藝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劇性藝術。在相聲形成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藝術手段。語言明快幽默,模仿維妙維肖,諷刺犀利辛辣。相聲一般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位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位演員出台,一問一答。群口又稱「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員表演。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2.評書
曲藝曲種。形成於清初,第一代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詳。評書只說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評書藝術以結構嚴謹取勝,一部長篇包括幾個「柁子」(段落),一個柁子可分為幾個「梁子」(故事),一個梁子又分為若干「和子」(懸念)。
說書技巧主要有四種:一是「開臉兒」,表現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二是「擺砌末」,描述人物活動環境;三是「賦贊」,贊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稱「串口」,誇張地描繪人物、景物及事件。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氣氛,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評說書中人物作為的,叫「評」。天津評書藝人有王致久、張傑鑫、常傑淼、陳士和、姜存瑞等.
3.單弦
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4.天津快板
本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曲目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為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省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後經河北省高陽縣藝人馬三峰創新使這一曲種日趨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為一人站演,說唱並重,演員自擊鼓板,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層板腔體,有三種板式。說唱語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語,唱腔朴實,曲調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幾個主要流派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趙(玉峰)派、馬(增芬)派。
天津還有兩個西河大鼓藝術世家:郝家(郝英吉、郝慶軒、郝艷霞、郝秀潔等)、田家(田士傑、田起山、田蔭亭等)。著名演員還有王艷芬、艷桂榮、陳鳳雲等。

⑹ 天津人為啥都會說相聲

一幫朋友出去吃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天津人在場,那其他人可能只有聽的份了。畢竟,誰也沒有天津人說話有意思,免費相聲,有誰不愛聽?

不光民間,專業圈子也是如此。別看這些年德雲社帶動了不少外地人學說相聲,但如果非得評選一個地區獲得「相聲界半壁江山」的稱號,那只可能是天津,沒有第二個選項。

而打有相聲那天起,成名成腕的相聲藝人里,天津籍的更是數不勝數。

老一代的,有馬三立、楊少華、蘇文茂、劉文亨、高英培、范振玉、王文玉、王鳳山、黃鐵良、尹笑聲、魏文亮、黃族民……中間一代的,除了挑頭的郭德綱,還有趙偉洲、馮鞏、劉偉、劉亞津、高峰……

再者,這幾年參加相聲選秀節目的年輕一代更能說明問題,比如著名的《相聲有新人》,天津穩坐選手籍貫排名的第一位置,甚至連張國立、郭德綱兩個導師都是天津人。天津之所以有這么多成功的相聲演員,沒別的,就是因為天津人對相聲的熱情實在太高了。



自建國以來,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相聲也不再僅僅糊口的手段,更成為了天津人由內心認同的一種健康的業余愛好。加之天津作為曲藝之鄉,又特別重視文化建設,氛圍好,學相聲的人也就更多了。現在回頭看,你一定明白了,「天津人為什麼擅長說相聲」這個問題。

方言是外在基礎,文化是內在性格,歷史是祖輩傳統,經濟是促成原因。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津人的樂觀。

就是因為相聲的樂觀屬性,契合了每一個天津的性格,不管你高低貴賤。

對於天津人而言,與其說他們都「會」說相聲,倒不如說相聲這門藝術,是老天專門為天津人定製的禮物。

⑺ 天津方言口頭禪是什麼

介叫嘛似兒呢,尬嘛呀,神神叨叨,甭來介套,真哏啊,德性。

天津話,屬冀魯官話保唐片天津小片,與中原官話信蚌片亦有關聯,特指以天津老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方言,即天津話。

語言介紹

天津話作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話干凈利落,活潑俏皮,充分體現了天津人率真豪爽、親切包容、幽默詼諧的性格特徵。

與普通話比較,天津話最主要的是語音和聲調的不同:從聲母上看,天津話一般是將普通話的舌尖後音zh、ch、sh,分別讀為舌尖前音z、c、s,如「中」讀為「宗」、「山」讀為「三」,「吃」這個音比較特殊,仍然讀「chi1」,等;i和r混用,如:「人」讀「銀」,「肉」讀「又」;如果是開口韻母自成音階時。

就要在前加聲母「n」,如「愛」讀「耐」,「鵝」讀「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語詞,如用途很廣的「嘛」即什麼、「哏兒」即有趣、「打擦」是指開玩笑等等。

最能體現天津話特點的是聲調: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每個聲調的實際讀音上卻有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陰平聲調上,普通話讀為高音、高平調,天津話則讀為低音、低平調。

⑻ 天津市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游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後,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沖,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里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並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借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庄、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閑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庄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採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每遇熟人在飯庄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腌、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艷麗,雍容華貴。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系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松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復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系則重視母親家族,「娘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娘等干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接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接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致。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官員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夫「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游獵於近郊。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⑼ 天津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市的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從對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和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具有五大特點:
1、吸納從業人員效果良好。2004年底,天津市文化產業共有從業人員13.63萬人,佔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2.6%,這一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1.7%)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從業人員在萬人以上的行業有4個,依次是: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行業6.55萬人,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行業2.29萬人,文化休閑娛樂服務行業1.57萬人,其他文化服務行業1.08萬人。
2、人均產出水平遠高於全國。天津市文化產業人均創造增加值4.91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81萬元/人)高出74.7%。其中相關層人均創造增加值6.02萬元/人,產出效益最好,核心層為4.51元/人,水平居中,而外圍層僅為2.49元/人,效益欠佳。
3、發展潛力巨大。從總量看,2004年天津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6.91億元,北京2002年實現163.50億元,上海2003年實現368.44億元;從比重看,天津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3%,北京為5.1%,上海為5.9%。這表明目前天津市文化產業的總體規模偏小,今後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4、相關文化產業較為發達。天津市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行業是全市文化產業的主體,其從業人員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53.2%,比全國水平(49.4%)高出3.8個百分點,實現的增加值佔到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65.3%,比全國水平(52.0%)高出13.3個百分點。
5、新興文化產業有待發展。天津市文化產業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主導部分所佔比重偏低,核心層、外圍層、相關層三者的增加值之比為24.6∶10.1∶65.3,全國平均水平為24.7∶23.3∶52.0,從中可以看出,天津市文化產業的主導部分――核心層與外圍層構成的「文化服務」僅佔34.7%,而全國水平為48.0%。其中,核心層比重與全國水平相當,而外圍層比重比全國水平低13.2個百分點,直接影響了全市文化產業的規模,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採取措施,推動諸如網路文化服務、旅遊文化服務、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以及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

⑽ 為什麼天津話的聲音特別像說相聲的

天津人說話特別的幽默有趣,一般人都是比較喜歡挺天津人說話的,覺得聽起起來特別的有意思,就像是在聽說相聲的感覺是一樣的,和他們在一起說話的時候你也會覺得特別的愉快,因為他們天津人說話很幽默,不自然的就想讓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