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有沒有道觀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靜海一帶義和團來津,在此設總壇口,領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為中國惟一保存較完整的義和團總壇口遺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修復後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建於清康熙年間,咸豐年間重修,是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天尊閣通高17.4米,宏偉挺拔,為三檐歇山式木結構樓閣,下層是天尊閣,中層是王母殿,上層是紫微殿,九脊歇山頂。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惟天尊閣巍然屹立,為震中地區僅存的古代高層建築。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曆年間重修。玉皇閣原建築包括牌坊、山門、鍾鼓樓、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虛閣,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道觀。觀內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上層內供玉皇銅像,周圍有迴廊欄桿,可登臨遠眺。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娘娘宮"。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以後曾多次擴建修葺。建築物有戲樓、幡竿、山門、牌坊、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1985年進行了大修,辟為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等。天後宮附近還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俗活動繁華之處,現已闢建為富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異常。
天津地區雖然自古以來就有散居的先民,但作為一座城市的形成,卻與漕運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於漕運的發展,使天津最早的兩個居民點——大直沽和三岔河口相繼發展起來。自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開通海運,南方的漕糧從江南的劉家港啟程,經海上至大沽口進入海河,以海河東岸的大直沽為終點,再由北運河轉入大都。開通海運不到十年,元政府便在大直沽設置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又在延佑間為滿足漕運船工祭祀的需要建造了「天妃靈慈宮」(後改「天後宮」,即東廟)。接著又在三岔河口附近建造了另一座天妃廟(即西廟)。
兩座天後宮建設之初,都是為了祭祀漕運船工們所信仰的閩粵一帶護航女神——林默而建。林默為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她死後自宋代屢受皇封,先後封為靈惠夫人、天妃等,至清代又封為天後。天津人稱天後為娘娘,所以這兩廟又俗稱為「娘娘宮」。最初都是由僧人主持,在元代還有互派活動(見元危素《大直沽天妃宮碑記》),後來怎麼改成了道士,至今仍是一個不可解之「謎」。據《天津衛志》等書記載,明正統十年(1445)「禮部札付道士邵振祖領道藏一部」,可知那時已由道士掌管。但此兩廟都不是嚴格意義的道觀,這與天津居民對宗教的態度有關,他們「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又不分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哪管什麼如來佛、觀世音、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財神、葯王、關帝、濟公、王三奶奶、白老太太……一律視為神仙,皆為求拜的對象。天後傳至天津也進入這些神仙行列,日久天長兩廟所供奉的神靈為順應這種要求也繁雜起來。由於天妃為女性,又轉變為少婦幼兒的保護神,衍化出多種娘娘,從中又形成天津民俗的特有現象——拴娃娃,還成為舊社會受損害最重、受折磨最酷的妓女朝拜對象。並對農業的旱澇、商人的致富、遇難者的求救、百姓祈福等無所不包,祭祀天後的廟會多年來成為融信仰、娛樂、商貿為一體的民俗活動,對天津民眾發生了多方面的聯系,成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㈡ 在天津市北辰區有個寺廟。最前面是彌勒佛。一進門們兩邊分別有兩顆4.5百年的槐樹。據說牆都快被槐樹壓
西堤頭鎮東趙庄村的永壽寺 住持太興師
㈢ 天津有個寺廟,叫大悲院,為什麼叫這個名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生救苦,此「大悲禪院」名稱的由來。曾供奉過唐代名僧玄奘法師的靈骨。現任方丈為智如法師。大悲禪院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㈣ 天津市區的寺廟有哪些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天津大悲禪院 [地圖] [出遊參考] 大悲院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 天津獨樂寺 [地圖] [出遊參考] 獨樂寺坐落在薊縣城內,是全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代統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萬厲、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乾隆... 天津潮音寺 [地圖] [出遊參 http://www.51766.com/www2009/area/list_ent_view.jsp?prov_id=10012&tag_id=12132
㈤ 天津道教寺廟有多少
有呂祖堂,天後宮,玉皇閣三處。其中天後宮,玉皇閣為正一道,呂祖堂為全真道。解放後成立道協。文革時受到打擊,道協被迫解散。
㈥ 天津的寺廟都有哪些
1、獨樂寺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位於中國天津市薊州區,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兩座建築物山門和觀音閣,皆遼聖宗統和二年重建。
民國十九年,獨樂寺因相繼被日本學者關野貞以及中國學者梁思成調查並公布而聞名海內外。獨樂寺雖為千年名剎,而寺史則殊渺茫,其緣始無可考,寺廟歷史最早可追至貞觀十年。
㈦ 天津 道教,有道觀嗎,像大悲院那種有人祭拜的,呂祖堂變成文物了吧
天津地區幾乎沒有道觀,這是早成定局的。有呂祖堂,天後宮,玉皇閣三處。其中天後宮,玉皇閣為正一道,呂祖堂為全真道。解放後成立道協。文革時受到打擊,道協被迫解散。這三處地方也荒廢了。這幾年正一道在天津設了聯絡處而已。
天津道教史簡介
一、 歷史沿革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天津市境內道教的出現至遲不晚於唐代。在今薊縣上倉鄉高家套村,唐代就已建有道教真武廟。寶坻區城內在金大定年間建有三清觀,觀內存有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三月元命真人所刻碑文一處。元初邱長春真人曾於1223年6月和1226年兩次接受其徒王志謹的邀請到薊縣盤山傳道。
在今天津市區境內,據天津史志記載,出現道教宮觀的最早時間為元代。如河東大直沽天妃靈慈宮,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年間,現存的天後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元代史建的還有西門外三皇廟、與小稍口福壽宮。明初天津設衛以後,道教空前發展,有籍可查者,明代始建、重建的道教宮觀有32座。據統計,元代以來。在天津境內僅天後宮就曾有過16座,分別於大直沽、東門外、陳家溝、丁字沽、鹹水沽、賀家口、葛沽、泥沽、東沽、蘆北口等處。其中以大直沽天後宮(又稱東廟、天妃靈慈宮)和小直沽天後宮(又稱西廟)。清初,雖有一些道教宮觀的修建、重建或始建,但其數量和規模已遠不如明代。
明初,應妙真人李德晟(道號天希)來天津小直沽天後宮擔任住持,為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的開山祖師,是天津市區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道士。明正統十年,禮部行文給此廟道士邵振祖,令他領道藏一部,此後這部道藏一直珍藏在小直沽天後宮藏經閣內,凡五百餘年,於1957年舊歷重九前運京,送給白雲觀中國道教協會收藏。
民國初年的著名道士、中央道教總會會長陳至彬曾在天津道院修道,後入北京白雲觀任方丈。陳大師對清末民初天津道教的發展曾產生過一定影響。
清末民初,興廢廟辦學之風,天津城鄉許多道教宮觀改為學堂,其間,也有一些道教宮觀改作其他公共事業處所,道士和道教信徒人數日益減少,道教活動的規模大大縮小。
二、 道教派別
天津境內道教早期派別較多,近代以來主要有三個宗派:
清微正乙派,又稱天師派。屬正一教派的一個分支宗派。此派留半發,可娶妻生子繼承父業,所以亦稱「伙居道士」,在天津勢力最大,居統治地位。天後宮、玉皇閣、帝君廟、玉皇廟等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張修華、張修培、陳省銘、胡承勛、胡清泉、張清信等。
龍門派,龍門派屬全真派的七個分支宗派中流傳人數最多的一派。此派開壇放戒,不婚,素食,蓄全發,師徒相承。福壽宮、水月庵、凈業庵等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劉教壽、方理清、曲理和、馮宗岳、張宗義、徐宗錄等。
華山派,屬全真派之一,呂祖堂、城隍廟均屬此派廟宇。近代主要道士有李智遠、李智深、李信普(毓麟)、李信常等。
三、 廟宇與道士
建國初期(1950年),市區(郊縣宮觀數據尚未統計)共有道教宮觀16座,計大直沽天後宮(東廟)、天後宮(西廟)、龍王廟、三清觀、玉皇廟、呂祖堂、玉皇閣、城隍廟、圓通觀、帝君廟、凈業庵、水月庵等。。1956年市區內道教宮觀減至12座。至1966年只剩天後宮(西廟)、呂祖堂和玉皇閣3座。
建國後,多數道士陸續轉業還俗,剩下的大多年老體弱,道士人數逐年減少。1950年統計,天津市區有道士60人,到1958年,市區僅有道士24人;1976年,減至8人。到2005年只有兩位健在。
四、組織與管理
天津道教的管理機構,明清時代在中央設道錄司,在天津府設道紀司,在天津州設道正司,在天津縣設道會司,這些均為中央或地方政府機構,負責管理道教事務。天津道紀司、道正司、道會司的官職,一直由天津道教清微正乙派小直沽天後宮的住持擔任。李惟彬、薄惟誠、孫希敏、郭希山、郭最正、劉希彭等人曾任天津縣道會司;郭惟源曾任天津府道紀司都紀。
1913年9月北京白雲觀方丈陳至彬在京成立全國性道教團體「中央道教會」,同年12月7日,直隸道教總會在天後宮舉行成立會,30餘名會員到會。宗旨標榜「表彰道脈,力挽頹風,增人群道德,永享共和幸福」。事務所設在天後宮,福壽宮住持劉教壽任會長。1934年天津道教會改名為天津特別市道教會,陳省銘、張修華分別任正、副會長,會址設在玉皇閣內。1942年在日偽政權操縱下,成立華北道教總會天津分會,董政國(曾任吳佩孚部師長)任會長。1946年3月天津「華北道教總會天津市分會整理委員會」成立。7月改選董事會,理事長陳省銘,常務理事張修華,張永年。同年9月改名為「天津市道教會」。1948年4月天津市道教會重新改選,選舉張修華為理事長,張永年、呂永翔為常務理事,此外還選出理事12人,監事2人。以迄新中國建立。
解放後,道教界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組織道士進行政治學習。1958年在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組織道士參加生產勞動,成立了「道教生產社」。道士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愛國愛教的道路。
1956年11月,中國道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在北京召開,天津市道教會理事長張修華作為發起人之一代表天津道教界應邀出席。會後,於1956年12月14日至15日,天津市道教會召集全市(指今中心市區)道士(中心市區共26人,其中25人出席)在玉皇閣召開了「中國道教協會發起人會議」傳達報告大會。會上改組了天津市道教會,選舉張修華為理事長,李智深為副理事長,馮宗岳為秘書長,胡承勛等為常務理事。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成立,「天津道教會」亦改名為「中國道教協會天津分會」。會址最初設在玉皇閣,後遷至天後宮(西廟)。文化大革命期間,道教界人士遭到迫害,中國道教協會天津分會被迫停止活動。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恢復。
五、主要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
道教為多神教,其宗教節日和宗教活動很多。農歷正月初九玉皇誕辰,農歷二月二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農歷九月初九九皇聖會(北斗會),這些都是天津道教的主要節日。在天津市區的道教宮觀中,清微正乙派的宗教活動影響最大,歷來參加的人數也是最多,其活動主要集中在天後宮和玉皇閣。天後宮在每年的農歷正月、三月、五月有三次廟會,八月和九月還有兩天宗教活動。玉皇閣在每年的正月初八日祭星、九月初九攢斗,道士作北斗會。歷代天津民眾每逢豐年佳節、太平盛世均匯集於天後宮、玉皇閣舉行盛大的廟會。農歷三月二十三天後聖誕廟會,原稱「娘娘會」,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時路過天津,曾親臨過一次廟會,從而改稱「皇會」。龍門派的宗教活動主要集中在福壽宮,每年農歷三月三日西王母誕辰,都要在福壽宮舉行蟠桃盛會。華山派的主要活動集中在呂祖堂和城隍廟,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都要在呂祖堂舉行齋醮活,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還要在城隍廟舉行「鬼會」。
【天津道教主要場所】
【天妃靈慈宮】
天妃靈慈宮,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大直沽天後宮」,俗稱「東廟」。坐落於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始建於元代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是中國北方最早的媽祖廟,也是天津發現的最早的寺廟,被史學界稱為「天津第一廟」,與福建湄州的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齊名。該廟是遵《地藏》和堪輿之說,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式地形營造的道觀。廟門向南朝海河而立,海漕入海河後,舟人於漕船上即可朝拜。該廟為磚木結構,宋代風格,氣勢恢宏,巍峨壯觀。在元泰定元年,一場火災焚毀了原有的靈慈宮。兩年後,在三岔河口又建了一座新的天妃宮(後升為天後宮),成為後來的中國三大媽祖廟之一。而焚毀的靈慈宮也於元至正年間得以重修,與三岔口的那座(西廟)形成了歷史上祭祀媽祖的東、西廟。在明代天妃宮仍有重修,直至清代一直香火興盛不衰。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裡如雲舶,部禱靈慈天後宮」的詩句,描寫了江海船工祭祀天後的熱鬧情景。清末八國聯軍時,天後宮毀於入侵的俄軍手中。1902年,雖有當地居民集資重修了三間大殿,但終未能逃脫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下的命運。
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天妃宮遺址進行發掘,現已建成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目前,天妃靈慈宮重建工作正在籌備當中,年內將完成重建。
【天津天後宮】
天後宮(天妃宮西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津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稱「西廟」、「娘娘宮"。現與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中國三大媽祖廟。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為火災焚毀了原有的靈慈宮後,在三岔河口又建的一座新的天妃宮(後升為天後宮)。明以後曾多次擴建修葺。建築物有戲樓、幡竿、山門、牌坊、鍾鼓樓、前殿、正殿、後殿,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築。清人崔旭《津門百吟》有首詩對祀奉天後的情形帶有總結性:「飛翻海上著朱衣,天後加封古所稀。六百年來垂廟饗,海津元代祀天妃。」這首詩算是概括了600多年來從朝廷到民間敬奉天後的歷史。
1985年天後宮進行了大修,市政府將此辟為民俗博物館,展示天津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等。現為目前天津保存最為完整的道觀。天後宮附近還是天津早期商業和民俗活動繁華之處,現已闢建為富有中國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樸典雅,熱鬧異常。
【天津呂祖堂】
天津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是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觀。始建於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當時為永豐屯屯中祠堂。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修葺後,改為呂祖廟觀,定名為「呂祖堂」。後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民國九年(1920年)三次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和五仙堂,佔地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呂洞賓,後殿供奉北斗元君,兩側有葯王和葯聖。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天津興起,"乾"字團首領曹福田率靜海一帶義和團來津,在此設總壇口,領導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為中國惟一保存較完整的義和團總壇口遺址。新中國成立以後,義和團呂祖廟壇口遺址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保護。1962年被列為天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1985年修復後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對外接待觀眾。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紀念館。
【天津玉皇閣(清虛閣)】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萬曆年間重修。玉皇閣原為道教建築群,建築包括牌坊、山門、鍾鼓樓、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虛閣,原是天津市區規模最大的道觀。現在僅存觀內主體建築清虛閣,是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坐西朝東,面對海河。上層內供玉皇銅像,周圍有迴廊欄桿,可登臨遠眺。舊時每逢「九九」重陽節,男女老少都會佩戴茱萸,登高賞菊,而玉皇閣高大雄偉,便是極目遠眺、欣賞風景的絕佳之處。清代天津詩人周自邰曾有詩篇《九日登清虛閣》 「此日無風雨,清虛閣上游。天寒欺短發,地闊豁雙眸。萬井魚鱗屋,千帆鷁彩舟。登臨情未已,不負菊花秋。」詩人通過登高遠眺,描繪出海河秋色的動人景色。
【寧河天尊閣】
天尊閣是天津歷史上道教三大閣之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該閣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唐初始建和明代始建等多種說法。據《豐潤縣志》等文獻和倖存至今的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重修天尊閣,咸豐八年(1858)曾進行油漆、彩塑。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三檐歇山式木結構樓閣建築,上下三層,通高17.4米,巍峨挺拔、氣勢恢宏。由山門、配殿和該閣組成,曾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場所,又名太乙觀。下層稱三清殿,面闊5間,進深4間前出廊;中層為王母殿,面闊5間,進深4間;上層名天尊閣,面闊5間,進深2間前出廊。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建築全部倒塌,惟天尊閣巍然屹立,為震中地區僅存的古代高層建築。
日前,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修舊如舊恢復原狀」的古建築修繕原則,對天尊閣的主建築、部分支柱、木地板等進行了維修和更換,並實施綠化。目前,修繕工作已經全部結束,使天尊閣重現遠古風貌。
【天津福壽宮】
福壽宮是明清天津衛著名道觀之一。位於西青區西營門街小稍直口村。始建於元泰定年間,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再次重修,原有大殿三座,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恢弘,風格古樸。殿內主要供奉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慈航真人、呂祖、關公、柳二太爺等神祇。每年農歷三月三日西王母誕辰,福壽宮都要舉行蟠桃盛會,一時商賈雲集,朝客萬千,香火極為興盛。民國初年著名道士、中央道教總會會長陳至彬曾在福壽宮修道,後入北京白雲觀任方丈。1949年解放天津時福壽宮被國民黨先遣軍燒毀,解放後遺址被改為了校舍。現福壽宮僅存青石台階,抱鼓石、石牌坊基礎,幡桿夾桿石和古槐一株。夾桿石雕成精美的石獅,高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