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磚雕有哪些
擴展閱讀
後門到廈門坐高鐵多久 2025-07-08 04:52:34
福州哪裡賣粉紅色花瓶 2025-07-08 04:51:55

天津磚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23 02:10:04

1. 磚雕的分類

唐語磚雕為例,主要分為三類,這也是更適合現代環境的分類方法。

第一類是影壁掛件,主要掛在牆上,如圖:

這是弧形的回紋線,非常適合用在月亮門的邊框,非常好看。

2. 天津有什麼民間藝術式樣

藝術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作用於生活,民間藝術尤其如此。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既是一個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又是一個擁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在這片以海河文化為依託的沃土上滋養著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既有繪畫類、雕塑類,又有傢具器皿類、游藝玩具類等等。琳琅滿目、紛彩異呈。其中尤以素有「天津四大民藝」之稱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板年畫、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雕藝術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天津四大民藝」為依託,探討天津民間美術所特有的題材選擇、形態及色彩造型以及技藝傳承方面的獨特文化特徵。
據《天津衛志》記載,「天津去神京二百餘里,當南北往來之沖,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舟楫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雜處……」。自隋朝大運河開通之日起,天津之地便創建起水陸碼頭,至元朝時就已經成為重要的軍鎮和糧運中心,明代永樂年間始設天津衛,成為重要的防務重地和港口碼頭。漕運的發展和大量軍人群體及隨軍人員的往來,帶動了天津地區的物流、商業的大發展,到清代中期的時候天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業中心和第一大港口碼頭。軍旅文化、商業文化,再加上海河漕運文化,共同滋養著天津大地,為天津民間美術的興起與繁榮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文化基礎和商業基礎,也造就了天津民間美術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獨特性。
1963年,郭沫若先生為泥人張展覽會題詞,題曰:「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表達了對泥人張彩塑藝術的極大肯定和贊揚。天津泥人張,源起於160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從泥人張第一代張明山算起,到現在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張昊、張凡雲,再加上非血緣傳人楊志忠、鄭於鶴等的共同努力下,泥人張彩塑藝術得以傳承至今並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重要民間美術種類之一。泥人張彩塑在題材選擇上立足民間,廣泛而自由,不拘一格。其中以民間廣為流傳的古典名著、典故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為主,題材內容都具備一定的情節故事性。在形式特徵方面,泥人張彩塑注重以形寫神,傳神是其最大特徵和藝術理想追求。另外,把表現對象的情感精神巧妙地融入生動的形體之中,充滿繪畫性特徵的大量線條的使用也是泥人張彩塑在造型上的另一大特點。除了具備大多數民間泥塑所共有的體積表現的同時,輔以大量極具形式美感和藝術表現力的線條,更加准確生動的塑造出鮮活的藝術形象。在色彩運用方面,泥人張彩塑始終遵循著隨類賦彩、和諧統一的色彩表現原則。在保留傳統民間色彩喜好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色彩的冷暖、樸素與華麗、強烈與淡雅等色彩對比手法塑造更具藝術表現張力的藝術形象。正是由於泥人張彩塑在造型及色彩表現上的特色追求與表現,才塑造了無數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民藝精品,泥人張藝術才得以發揚光大,並深為國內外大眾所喜愛。泥人張彩塑在具體的技藝傳承方面,採取的是理論經驗加實踐的方式,除了塑型和彩繪的技藝實踐傳承外,還輔以大量言簡意賅、合轍押韻、易於記誦的口語化藝決。比如塑型時的表情決:「塑人笑——眉開眼彎嘴上翹;塑人哭——眉落眼垂口如弓;塑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縱;塑人愁——垂眼落口皺眉頭」等等;以及彩繪時的塑彩決:「紅要鮮、綠要嬌、白要凈,紅配紫一堆死,紅配綠似美玉,紅配黃亮堂堂,綠配黃暖洋洋」等等。
素有「南桃花,北楊柳」之美譽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集中代表了中國北方民間木版年畫的鮮明特色,與南方江蘇的桃花塢年畫一起撐起了中國民間木版年華的大旗,為中國民間美術的輝煌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早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興起節日張貼門神「神荼郁壘」的習俗,而木版年畫的真正流行則大約始於北宋年間。如《東京夢華錄》中曾記有「貼灶馬於灶上」和「近歲節市井皆賣門神、鍾馗、桃板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等。楊柳青木板年畫興起稍晚,約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楊柳青一帶大約有年畫作坊百餘家,從業人員達三千餘人,以戴廉增、齊健隆為首的大型畫店十餘家,其銷售門市遍布京津、內蒙、東北各省,甚至進入皇宮大內,盛極一時。
楊柳青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上非常廣泛,主要有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小說傳奇、師祖神像、戲曲情節或人物、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時樣節景等等,體現了巨大的包容性。在造型特徵上,楊柳青年畫緊抓時代審美特徵,如女性造型體現「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等時尚造型,而且善於運用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段造型,使得主題形象大而生動,造型豐滿。在色彩運用上則擅長濃淡結合,故而艷而不俗。製作工藝上以半印半畫為一大特色,嚴格遵循著「勾、刻、印、畫、裱」五道基本程序,使年畫中的刀刻版印的質感和繪畫細膩柔和巧妙的融合,相得益彰,展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魅力。在技藝傳承方面,依然採取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遵循著實踐加口訣的民間藝術長傳承方式。比如色彩搭配方面的「紅靠黃,亮晃晃;粉靠綠,人品細;黑靠紫,色發死」以及造型方面的「寫物要抓神,寫神先畫人,畫人不可離法度」等技藝口訣。
天津風箏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已經廣泛流行於民間,放風箏成為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活動,風箏製作也成為天津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天津也成為中國比較著名的「風箏之鄉」。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天津「風箏魏」風箏。「風箏魏」風箏興起於清代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創始人魏元泰。「風箏魏」風箏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改革傳統風箏製作的弊端,最終形成 「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於攜帶」的五大特色,成為天津風箏界的翹楚。「風箏魏」風箏在製作工藝技巧方面,把木工工藝中的打眼榫卯工藝,金屬工藝中的銅箍連接工藝巧妙的應用於風箏製作,製成可折疊拆展、便於攜帶的特色風箏。色彩運用方面,「風箏魏」風箏在仔細觀察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基礎上,把中國建築彩繪以及天津民間繪畫技法應用於風箏彩繪製作上,從而塑造出色彩逼真的藝術效果。同時,「風箏魏」風箏還注重仿生學的研究,在觀察鳥類飛行的基礎上,巧妙運用風力傳動等機械物理原理,提高了風箏飛行的平衡控制水平,從而實現了風箏平穩飛行並能進行一定的空中特技動作的獨特技藝特徵。「風箏魏」風箏從功能類別上來講可以分作裝飾風箏、放飛風箏和綜合型三大類,尺寸大小不等,小到火柴盒般大小,大到上百米長。根據造型特徵又可分作動物型、器具型及人形風箏等。另外,「風箏魏」風箏還獨創了「蒲綳」絕活,通過以蒲草作為弦,在放飛風箏時可以發出聲響,又稱鳴叫風箏。「風箏魏」風箏的製作大致要經過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等八大工藝流程,面料以真絲織物為主,骨架則為上等毛竹,既具有觀賞性,又具備放飛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磚雕也是天津民間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其中「刻磚劉」的磚雕藝術更是天津刻磚界的集大成者。刻磚在天津俗成「刻花活兒」,興起於清代道光、同治年間,依託於天津地區傳統的青磚建築,如寺廟建築、老四合院以及其它青磚民居等,屬於建築雕刻的一種,廣泛應用於建築的牆體、門樓、影壁等,藉以展示建築主人的地位和品位。「刻磚劉」源起於清道光時期的馬順清,後發揚光大於其外甥劉鳳鳴,「刻磚劉」的名聲亦是由劉鳳鳴而來。「刻磚劉」的刻磚藝術題材選擇廣泛,其中尤以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為主,融花鳥、山水、人物、書法藝術於一體,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而「堆磚法」是「刻磚劉」不同於其它刻磚的最顯著特徵之一,採用多層立體粘貼法,在一塊較大的磚面上,用以松香、黃蠟等熬制的特殊粘合劑粘貼以若干小磚塊,然後在上面加以雕刻,從而使整個磚刻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而層次分明,極富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效果。從藝術風格上看,「刻磚劉」磚雕藝術構圖飽滿,造型古樸而生動、傳神,結構嚴謹、含蓄而極富裝飾性。現存留於天津大悲院的「九獅圖」就充分展現了「刻磚劉」磚雕藝術的高超技藝和藝術風采。

3. 天津都有哪些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或紀念品多少錢

天津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修竹齋空竹(商標就是劉海戲金蟾,所以又叫劉海空竹)、蔡氏貢撣、「
磚刻劉」磚雕、薊縣紫砂壺、天津木雕
、天津剪紙、天津地毯
這些在古文化街都能買到,至於多少錢你自己問吧!

4. 天津磚刻的天津劉記磚刻

劉鳳鳴(1889-1978),天津人。天津早期磚雕藝人馬順清之外孫。天津的民間磚雕藝術自清代天津成為商埠以後就很發達,天津老城廂眾多的宅第,其門樓、影壁、屋脊、山牆等都飾以磚雕。天津的藝人馬順清獨創的「貼磚法」,即先雕好小型單個磚雕,再粘貼到磚面上。劉鳳鳴作為馬氏磚刻藝術的繼承人,15歲跟外祖父學藝,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人們譽為「刻磚劉」。他的刻磚作品氣勢雄渾,刀法細膩。他獨創的「堆貼法」加大畫面空間,遠、中、近景層次分明,提高了刻磚的藝術魅力,確定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
新中國成立後,劉鳳鳴被安排在工藝美術廠工作,並加入了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被選為天津市人民代表。這時的劉鳳鳴已65歲了,但他以極高的創作熱情,先後創作了《九獅圖》《龍鳳》《三國演義》《游園》《水滸》《草原套馬》等作品。以「刻磚劉」為代表的建築裝飾磚雕,使天津刻磚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建築工藝。
劉鳳鳴是馬順清的外孫,由於早年喪母,很小年紀就跟著外公、舅舅學習刻磚。他的作品構圖豐滿,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既生動、含蓄,又富有裝飾性,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劉鳳鳴還繼承和發展了「貼磚法」,從貼一塊磚增加到貼數塊,使磚面的起伏更大,更明顯,即所謂的「堆貼」。據傳,廣東會館和大悲院仍留有劉鳳鳴的真跡。
大悲院的天王殿如今還能看到《九獅圖》的原貌。而廣東會館正在閉館修繕,何志華先生陪同記者繞到廣東會館正廳山牆下邊尋找「刻磚劉」的真跡。果然,牆面上方有一組《菱形牡丹》磚雕。而更為惹眼的是《菱形牡丹》磚雕下方的《正龍戲火珠》。所謂正龍,是說龍頭為正面雕刻,騰於空中,龍身在行雲、雲片、團雲之中。整幅作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5. 天津的古文化街中有沒有磚雕藝術,木雕藝術,麵塑藝術,他們的具體聯系方式如果沒有,請問天津哪裡

安徽黃山有很多呀,路途有點遠,不過通過物流也挺方便的!好像有家 祁門古韻磚雕還不錯!你自己網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