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鈴鐺閣最早指什麼
擴展閱讀
深圳除夕夜哪裡有年夜飯 2025-07-09 01:46:45
廈門人一般在哪裡趕海 2025-07-09 01:39:35

天津的鈴鐺閣最早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23 17:10:12

A. 誰能告訴我天津鈴鐺閣街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據天津市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澍偉介紹,鈴鐺閣,是一種俗稱,原來是一座「藏經閣」。始建年代其說不一,有說始建於唐代,有說建於元代,有說建於明代。乾隆《天津縣志》卷八附「壇廟」:「稽古寺,在西北門外西北隅,萬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經閣。」這里的藏經閣,便是鈴鐺閣。同治《續志》:「海會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明萬曆年間重建。」顯然,這兩條記載有不同之處。但天津著名地方誌學家高凌雯卻用他的解釋,解決了兩者的矛盾:即萬曆時所建的稽古寺在海會寺旁,元朝時建海會寺,在明末時傾圯,並入稽古寺。《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觀」說:「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旁為稽古寺,明萬曆七年建。其後,海會寺圯,以地並入稽古寺。」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並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庄嚴華麗。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掛48隻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聲音可飄揚二、三里,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閣里藏有十六櫃佛經,其中的《大藏經》包括了幾乎全部的漢語佛教經典,還有貝葉經,這些經典版本是很珍貴的。康熙年間,由天津道署捐資重修稽古寺,請來江南名匠,仿照黃鶴樓修葺一新。同時,擴建了平房數間,以作考文之需。

閣內的藏書樓中,書箋大部分是當時的名流所捐贈,多為稀世之珍。海內孤本達數百種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餘種)以及六朝寫經四十卷最為珍貴。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為「曬經節」。到了那一天,閣內的全部藏書均置於陽光下曝曬,蛀蟲防腐;同時藉此良機任人閱覽,以饗讀者。當時津門的一些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先睹為快,一時盛況空前。

天津鈴鐺閣
鈴鐺閣位於紅橋區南部,在西北城角,鈴鐺閣大街東端南側,其原址現為鈴鐺閣中學

。鈴鐺閣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經閣。主體建築兩層,磚木結構,雕梁

畫棟,庄嚴古樸。閣樓頂部屋脊房椽頂端系掛銅鈴百餘個,清風吹拂,鈴聲悅耳,距離閣

樓二三里的人們都可聆聽。天津民間流傳俗語:「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g

ǎo)。」在普通市民的口語中,「鈴鐺閣」大有名氣,而「藏經閣」這個正式名稱卻無人

知曉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經閣一律統稱「鈴鐺閣」了。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

津知府在稽古寺內設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築及藏

書遭焚毀。光緒二十七年,在鈴鐺閣舊址創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普通中學堂,

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址為鈴鐺閣中學。

鈴鐺閣早已焚毀了100多年,但這個名字卻長久流傳下去,因為由它派生出諸如鈴鐺閣

大街、鈴鐺閣北胡同、鈴鐺閣大胡同、鈴鐺閣西胡同、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小學、鈴鐺閣

街道辦事處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紅橋區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關大街之間,原有一條

閣(gǎo)外大街,這個「閣」是指供奉觀音的過街樓閣。這條街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9

95年拆除,建成芥園道。

B. 關於天津鈴鐺閣的資料、書籍、圖紙,別復制百度百科的。最好是書上的資料,要書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4b7050102dwdo.html
鈴鐺閣位於紅橋區西北城角,其原址現為鈴鐺閣中學,它也是我曾就讀的天津三中的前身。鈴鐺閣始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經閣。主體建築兩層,磚木結構,雕梁畫棟,庄嚴古樸。閣樓頂部屋脊房椽頂端系掛銅鈴百餘個,清風吹拂,鈴聲悅耳,距離閣樓二三里的人們都可聆聽。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內設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築及藏書遭焚毀。至今,只留下由它派生的一系列地名,諸如鈴鐺閣大街、鈴鐺閣胡同、鈴鐺閣小學、中學等。

C. 天津鈴鐺閣的名稱來歷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並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庄嚴華麗。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掛48隻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聲音可飄揚二、三里,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D. 天津衛三寶 是什麼

天津三寶是天津在明清時代的三座主要建築,天津俗語稱「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鼓樓坐落在天津舊城中心,建於明弘治三年(1492年),四面開門,城中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在鼓樓交匯,原名鍾鼓樓,是舊城內最高的建築,上有對聯為「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鍾聲」。1953年因擴建舊城道路,以其妨礙交通被拆毀。21世紀初,改造舊城建築,除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外,舊城中平房全部拆除,道路加寬,又在原址重新建一座新鼓樓,新鼓樓式樣和原來鼓樓一樣,但更為高大,改為綠色琉璃瓦頂(舊中國只有清真寺用綠色屋頂),並增加了漢白玉欄桿(以前只有皇家建築和「敕建」的寺廟才允許使用漢白玉)。 炮台在現在南開區炮台庄,建於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年),為防止滿人入侵,清代時已經沒有什麽作用,失於維修倒塌。 鈴鐺閣原來是舊城西稽古寺的藏經閣,建於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因為飛檐四齣,風鈴丁冬,俗稱鈴鐺閣。光緒年間因附近板場失火被波及而焚毀,民國期間在原址建鈴鐺閣中學。 所以天津人在上述俗語中還經常接上一句:「鼓樓拆,炮台倒,大火燒了鈴鐺閣」(天津話將「閣」發成「皋」音)。 取自" http://www.wiki.cn/wiki/%E5%A4%A9%E6%B4%A5%E4%B8%89%E5%AE%9D"

E. 誰知道天津三寶

天津三寶是天津在明清時代的三座主要建築,天津俗語稱「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鼓樓(南開區,東、南、西、北四趟馬路包圍,老城廂一帶)、炮台(在塘沽,南疆大橋附近)、鈴鐺閣(紅橋區,芥園道與西馬路交接一帶)

F. 天津有一所高中叫什麼閣 也不算是高中吧,就是多少分都能上,只要報名就能上的,叫什麼閣 謝謝好心人!

鈴鐺閣中學始建於1901年,距今有106年的歷史。1901年在西北角稽古書院建成了天津普通學堂開學授課,共招學生100餘名,聘有英、漢語教師。1902年,學校改為公立,名「官立中學堂」(後改名鈴鐺閣中學),是天津開辦最早的公立學校。

G. 天津鈴鐺閣的簡介

所謂「天津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閣」不讀gě,而讀為gǎo)」。
明萬曆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齣,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1901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創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址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H. 雄縣鈴鐺閣的由來

鈴鐺閣位於天津縣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內存有《大藏經》全卷。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建藏經閣,重檐四齣,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公元一九零一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但由於習慣大家叫它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I. 請問天津三寶中的鈴鐺搞指的是哪個地方的什麼東西

天津的「三寶」至少有兩種。
一種是專指特色建築的「三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閣發搞音)」其中除了鼓樓在去年重新修建以外,另兩種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而盪然無存了。
還有一種是專指特色飲食的「三寶」:「螞蚱、銀魚、炸鐵雀。(雀發巧音)」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正是這具有悠久歷史,又頗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