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名人都愛去哪裡
擴展閱讀
蘇州和廈門冬天哪個冷 2025-07-22 01:47:25
深圳到安慶有哪些物流 2025-07-22 01:45:13
廣州疫情持續多久解封 2025-07-22 01:44:19

天津名人都愛去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0-07 13:47:34

① 為何天津有那麼多的近代名人故居

你好!
因為中國近代史都離不開天津,天津是中國近代史的窗口,所以你能找到好多名人故居
如有疑問,請追問。

② 求天津市內名人故居具體地址。越多越好。十一出去玩。有回答好的會加分的。

飲冰室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導人之一,廣東新會人。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飲冰室位於河北區民族路46號。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周國賢舊意租界西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於1914年。主樓為水泥外牆,塑有花飾,異型紅色瓦頂,石砌高台階,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書齋"飲冰室"為淺灰色兩層洋樓,建於1924年。首層為其書房,二樓做卧室和會客。梁啟超後期著述均於此完成。"飲冰室"系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專為其設計,造型別致典雅。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
吉鴻昌故居

吉鴻昌故居坐落法租界40號路(今和平區花園路5號),是一座三層小洋樓。初建於1917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設計,共有樓房11間,平房2間,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紅機磚清水牆。

吉鴻昌,河南省扶溝人。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1913年從軍,歷任團、師、軍長,寧夏省主席、二十二路軍總指揮等職。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因反對內戰,拒絕執行蔣介石向紅軍發動軍事進攻被迫解職,攜眷出國考察。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之戰爆發後毅然回國。1933年與馮玉祥、方振武在察哈爾組建抗日同盟軍,任前敵指揮,曾收復多倫。

吉鴻昌於1930年以有餘堂名義買下法租界40號路這座樓房。1933年抗日同盟軍在蔣介石與日本侵略軍夾擊下失敗,吉鴻昌返回天津住在這里,繼續進行抗日活動。他在這所住宅樓內籌措經費,搜集武器,進行秘密革命活動。為了適應地下工作需要,將這所樓房進行改造,將二樓的三個門改成七個門,使樓內門門相通,間間相連。樓上南側做客廳,牆壁上懸掛吉氏親筆所書條幅:松間明月長如此;身外浮雲何足論。三樓是地下黨秘密印刷室,樓下為接待地下黨員住房。院牆爬滿藤蘿,使這座紅樓熠熠生輝。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東北講武學堂畢業,歷任旅、師、軍長,軍團司令、東北保安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北平綏靖主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西北「剿匪」總司令等職。1936年張學良與西北軍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雙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全民抗戰基礎。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佔地面積1.495市畝。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台;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採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先後有兩處。一處在河北大經路天津市政府內後院(現河北區金鋼橋醫院);另一處在英租界倫敦道(今和平區成都道60號)。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生於光緒十七年(1891),宣統三年(1911)考入天津法政學堂,1914年從軍,曾先後任西北軍團、旅、師長,開封軍官學校校長。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犯長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張氏率三十八師在喜峰口、羅文峪大敗日軍。七七事變後,張又化裝出走後方,任五十九軍軍長,在臨沂、台兒庄戰役中功勛卓著,後升為三十三集團軍司令,轉戰鄂西、豫南等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線截擊日軍主力,身陷重圍,壯烈犧牲。

張氏在任天津市長期間,於1936年8月以慶安堂名義購得英租界倫敦道厚德堂川記空地一塊,計4.356市畝,建成樓房一所(成都道60號)。主樓三層,後樓二層,共16間,院內另有平房14間,建築總面積1400餘平方米。主樓一樓有會議室;二樓設兩座平台;三樓有屋頂平台;後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書房。進大門右側平房也設有會議室,左側平房為傭人住房及門房。這所住宅現為天津市民政局辦公宋哲元故居

宋哲元,字明軒,山東樂陵人,光緒十一年(1885)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從軍,北京武衛右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歷任團、旅、師、軍長,方面軍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並先後兼任熱河、陝西、察哈爾、河北省長,平津衛戍司令兼北平市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宋氏在九一八事變後於1933年率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擊日寇,取得重大勝利。七七蘆溝橋事變,宋哲元率部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此後轉戰平漢、津浦沿線。

宋氏在津住所有英租界17號路與29號路兩處(今和平區新華路231號與南京路86號)。其中17號路(今新華路231號)是宋哲元於1932年以明仁堂名義購自英商先農公司經營產業,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樓房,有樓房21間,平房8間,廈子兩條,建築面積763平方米。該樓沿新華路一側從上到下帶玻璃窗。宋氏於1932~1937年來津期間,攜夫人及子女即寓居此處。

此外,南京路86號(英租界29號路)是宋氏於1934年以德蔭堂宋名義購自義品公司,佔地2.326市畝,是一所帶地下室的西式平房,共11間,過道5間,地窨子10間,磚瓦平房2間;磚木平房4間,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院內有花壇,廣植樹木,是宋氏專做會客、開會與小憩之所用房。
周學熙故居

周學熙故居周學熙,安徽至德(今安徽東至)人,同治四年(1865)生,近代著名實業家。曾任開灤礦務局總辦、直隸候補道。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委派周氏創辦銀元局、直隸工藝總局、高等工業學堂等。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唐山創辦啟新洋灰公司、灤州礦務局。光緒三十四年( 1908 )又在北京創辦京師自來水公司。辛亥革命以後於1912年與1915年兩次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創辦華新紡織公司,在天津、青島、唐山、衛輝創辦四個華新紗廠。

周氏故居在英租界32號路(今南京路)及38號路(今澳門路)。該處系周氏於1912~1921年先後購買三塊地皮約12市畝,修建成三組住宅(今南京路三多里及澳門路1-3-5-7號),人稱「周公館」。
孫仲凱故居
孫仲凱,天津人,光緒十九年(1893)生。天津「新八大家」之一(辛亥革命後,天津流行「新八大家」的說法,其中如元隆孫家、敦慶隆紀家、周益興范家、瑞興益金家等多屬於新興資產階級)。孫家以經營棉紗致富,是天津著名的綢緞庄——元隆東家。1921年後又開辦慶生棉紗店,包銷裕元紗廠全部棉紗,並先後投資元聚、元裕、通成興、隆生等棉紗庄及普豐、祥豐、慶益等銀號、慶義米面庄等,是天津著名的商業資本家。

孫氏故居在法租界樊主教路(今和平區新華路120號)。1933年孫家在這里購得空地一塊,計3.96市畝,委託中國工程司閻子亨建築師設計。

孫氏故居有一個大的院落,大門為屋字式門樓,門洞前後側設計為古典式雙圓柱。東西向長方形庭院,按坐北朝南順序排列三幢三層(局部四層)樓房,磚木結構、大筒瓦頂(局部為平頂),機磚清水牆(局部為混水牆),木樓板。除中樓正面外檐為玻璃門窗、混凝土樓梯外,其餘均為菲律賓木門窗、樓梯。室內裝飾豪華,設備齊全。中樓底層中間部突出,頂子做成紅缸磚面層,作為二樓門廳的平台,兩側有弧形單跑仿青石刷石階梯。院內建有門房、車房、廚房、儲藏室及一座小花園。
石元仕故居

石元仕故居石元仕是天津著名的八大家之一(「八大家」是天津近代的巨富豪門。相傳在咸豐年間開始流傳有關「八大家」的口訣:「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韓是指天成號韓家;高是指益德裕高家;石是指楊柳青石家;劉是指土城劉家;穆是指正興德穆家;黃是指振德黃家;楊是指長源楊家及益照臨張家),人稱「楊柳青石家」,是一個大地主兼大資本家。

石家大院位於楊柳青鎮估衣街--河沿街,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其後又陸續擴建,形成一所大的莊院,佔地6000平方米,南北長96米,東西寬62米,有房屋200餘間,建築面積2960平方米。

石家大院建築宏偉。在院中間以四角垂花門樓串通的甬道為中軸線,把整座建築分割為
東西兩部分,排列成五進院。西部由北往南第一進院是北客廳;第二進院是串廊院,與南面鴛鴦樓相接;第三進院有戲台一座,並建有南客廳;第四進院南面為花廳接待貴賓,北面大廳陳設古玩、字畫;過月亮門進入第五進院建有外帳房。迎面南門有一座磚雕大影壁。東部由北往南第一進院為內帳房與北客廳;第二、三、四進院為住宅和女客廳;第五進院是南書房。通過東部院子的東側甬道,建有廚房、車棚、馬廄、傭人住房等。

石家大院全部建築均採用楠、樟、柏等優質木材;石料為大青細石,建築主體是磨磚對縫,彩繪油漆、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工藝裝飾除我國傳統風格外,還兼收西方造型,使整座建築顯得色彩斑斕。

曹錕故居

曹錕,直系軍閥首領。1938年5月在天津病故。他是北洋政府的最後一個大總統,在天津有四處豪華住宅。

其一,在河北五馬路、黃緯路,叫「曹家花園」,這所住宅原系買辦孫中英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所建。1922年轉賣給曹錕後又大興土木,增建廊廡、亭池、島榭,建成一座豪華的園林別墅。佔地面積200餘市畝,樓、平房4000多平方米。

其二,在英租界19號路(今和平區河北路211號),1922年建,有前後兩道院。前院建中西結合二層帶地下室主樓一座,磚木結構,高台階;後院建三座二層小洋樓,並列建一座花牆將前後院分開。三所小樓中右側是少爺樓;左側為小姐樓;中間是賓客樓。靠兩側院牆建兩座條形帶地下室小樓,是男女傭人住房。中有一個地下室建有水牢(男牢)、旱牢(女牢),整所住宅共有樓房78間,平房27間,建築面積2370平方米。

其三,在英租界43號路(今和平區洛陽道45號)。1923年建,為西式二層磚瓦樓房,帶地下室,共有樓、平房42間,建築面積1153平方米。主樓前檐有四棵鋼筋混凝土立柱,塑有花紋。外牆鑲黃色瓷磚,內部裝飾考究,全所樓房富麗堂皇。

其四,在意租界二馬路(今河北區民主道27~29號),1919~1920年修建,前後共兩幢二層帶地下室磚木結構西式小洋樓,佔地面積5.66市畝,共有樓、平房月間,建築面積2468平方米。

③ 天津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步行街

天津是一座著名的城市,這里和北京很近,自古以來就是天子的渡口,曾經有很多的名人在這里居住,例如張學良、梁啟超等名人都在此居住,而且天津曾經還被作為租界出去了,所以在天津還有一些異域風情,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所以在天津還有不少的名勝古跡。如果說最能展現老北京風味的是胡同,那麼展現天津的是什麼呢?就是天津古文化街。

其實曾經的古文化街有很多的古建築,但是因為一些原因沒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修復後的。在街上無論是古玩字畫,還是一些小物件,小東西,都在這條古文化街中被展現了出來,所以這里才是天津最受歡迎的文化街,而且這里還是一處5A景區,而且免費開放。很多人都說我國的兩大良心景區,一個是西湖,另一個就是天津古文化街了。

總之天津是一處非常不錯的旅遊城市,而天津古文化街又是天津最值得一去的景區,這里的古文化、歷史,還有老天津的魅力,無不吸引著人們前往遊玩。這里的交通便捷,無論是自駕游還是乘坐公共交通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那麼你去過這里嗎?你對這里有什麼看法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留言評論。

④ 天津都有那些名人故居

吉鴻昌故居

吉鴻昌故居坐落法租界40號路(今和平區花園路5號),是一座三層小洋樓。初建於1917年,由沙得利工程司設計,共有樓房11間,平房2間,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紅機磚清水牆。

吉鴻昌,河南省扶溝人。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1913年從軍,歷任團、師、軍長,寧夏省主席、二十二路軍總指揮等職。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因反對內戰,拒絕執行蔣介石向紅軍發動軍事進攻被迫解職,攜眷出國考察。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之戰爆發後毅然回國。1933年與馮玉祥、方振武在察哈爾組建抗日同盟軍,任前敵指揮,曾收復多倫。吉鴻昌於1930年以有餘堂名義買下法租界40號路這座樓房。1933年抗日同盟軍在蔣介石與日本侵略軍夾擊下失敗,吉鴻昌返回天津住在這里,繼續進行抗日活動。他在這所住宅樓內籌措經費,搜集武器,進行秘密革命活動。為了適應地下工作需要,將這所樓房進行改造,將二樓的三個門改成七個門,使樓內門門相通,間間相連。樓上南側做客廳,牆壁上懸掛吉氏親筆所書條幅:松間明月長如此;身外浮雲何足論。三樓是地下黨秘密印刷室,樓下為接待地下黨員住房。院牆爬滿藤蘿,使這座紅樓熠熠生輝。

霍元甲故居陵園

精武元祖霍元甲,以其精湛的武術技藝、強烈的愛國精神享譽中外。天津西青區小南河村的一座農舍便是霍元甲的故居。這是一個青瓦土坯牆普通農舍式的院落,內有一明兩暗的三間土坯房,房屋內陳設著當年的生活用具及當時情況的簡介,堂屋內霍元甲的遺像是19O9年在津拍攝的,兩側的唁聯「一生俠義、蓋世英雄」是他的次子霍東閣所寫,東屬為霍元甲生前的卧室。

霍元甲(1869-1909年),出生於天津的武術世家,自幼苦練武功。他的武功不僅繼承了祖傳絕技,而且旁參各派,博採眾長,練就了超群武藝,曾打敗了當時號稱天下無敵的俄國大力土和英國大力士,力挫日本柔道隊,大振國威。為了強國強民,他在上海創辦了上海精武體育會,孫中山曾為之題寫「尚武精神」幾個大字。後來,霍元甲被人以治病為名投毒害死。他死後,其弟子扶樞歸里,將他葬於小南河村南。霍元甲雖英年早逝,但是他所倡導的精武精神卻得以流傳和發揚。

目前,精武體育會已遍布國內外,尤其在東南亞等地更為盛行。為了紀念這位精武元祖,家鄉人民為他修建起陵園,在墓前的漢白玉牌坊上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尚武精神」四個金字,霍元甲的半身塑像屹立於陵園的花木叢中。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東北講武學堂畢業,歷任旅、師、軍長,軍團司令、東北保安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北平綏靖主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西北「剿匪」總司令等職。1936年張學良與西北軍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雙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全民抗戰基礎。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佔地面積1.495市畝。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台;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採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
徐世昌故居

徐世昌,字卜五,天津人,咸豐五年(1855)生。清末曾兩次出任軍機大臣。辛亥以後,於1918年任北洋政府大總統,1922年被曹錕逼迫下台隱居津門。

徐氏在津置有多處房產,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購得空地一塊15.3市畝,修建了九所樓房共計181間,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座樓房雖然建在一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氏自住一所,其餘為眷屬分住。

徐氏自住的是一個獨立大院,佔地6.35市畝,共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層樓,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磴台階、平台,紅缸磚砌面,一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卧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

此外,徐世昌還有一所住宅,在英租界咪哆士道(今和平區泰安道),是他在1927年化名徐弢喬購買漢森洋行宅地9市畝,修建成西式磚瓦三層樓房一座,計27間,平房17間。這所建築是花園住宅,造型美觀,庭院內有假山、亭子、魚池、花窖等。

黎元洪故居

黎元洪,湖北黃陵人,同治三年(1864)生。辛亥武昌起義後被擁戴為領袖,藉此聲譽,先後於1916年與1922年出任民國政府大總統。下台後隱居天津,他在津有兩處住宅。

其一,在英租界盛茂道(今和平區河北路219號)是他1912與1918年先後以黎大德堂名義購自英租界工部局,土地共三塊8.096市畝,後又購自張金鑒堂上地4.69市畝。黎氏在買進這些土地後,委託一個外國建築師,先後建成東樓、中樓、西樓、戲樓與花園等,共建房171間,建築面積8516.5平方米。其中樓房150間,平房21間。東樓房是一所西式二層帶地下室混合結構,機磚、瓦頂,雙槽門窗,菲律賓木地板;西樓為法式三層樓房,高台階,樓上有平台、涼亭、裝飾富麗堂皇。中樓又叫鴛鴦樓,也是一所西式二層樓房,前後被花園圍繞。戲樓有休息廳、客廳,一些著名的演員在此唱過堂會。

其二,在德租界威廉路(今河西區解放南路256號),是黎氏1917年以宋卿府君名義購置的一塊3.72市畝房產,經拆除後修建成一所花園住宅,共有房44間,建築面積1878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層洋樓,磚混結構,混水牆,砂石面,尖形瓦頂,大理石台階,整座建築與室內裝飾都十分講究。院內有噴水池、方亭、石雕仙人像等,黎氏於1928年即死於這寓所。以上兩所住宅幾經拆改建,原建築不復存在。

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戊戍變法主要成員之一,與康有為齊名,近代史稱「康梁變法」。辛亥革命後曾先後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部長等職。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很有影響的人物,一生著作甚豐。他於民國初年在天津意租界西馬路(今河北區民族路)購得一塊地皮,面積約4市畝,於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此後又建一所書齋--飲冰室,住宅為二層西式樓房,前後共有兩幢。前樓為主樓,帶地下室。一、二層各有9間居室。整體建築分為兩部分,東半部為梁氏專用,有小書房、客廳、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屬住房。後樓為附屬建築,有廚房、鍋爐房、貯藏室、傭人住房等。前樓與後樓有走廊、天橋連接。整所建築面積1100餘平方米,主樓為磚木結構,水泥罩面,塑有花紋,異形紅色瓦頂,石砌高台階,雙槽門窗,整所建築相當講究,有花園、汽車房、傳達室。

飲冰室在今河北區民族路46號,與住宅(民族路44號)相連,建於1924年,是一所淺灰色兩層小洋樓。樓內正面有三個小拱廳,門前兩側是石台階,當中有蓄水池,池中雕一座石獸,口中噴水常年不斷。一樓正中為大廳,大廳周圍5間房子除1間為雜房外,其餘為書房和圖書室。二樓靠西北角也是1間大廳,靠東南角有幾間主要作卧室或圖書資料室。梁氏後期就住在這里從事著述。

梁氏的飲冰定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為天井外廊式帶封閉罩棚。建築造型別致,正中大廳實際是天井院的罩棚,罩棚高出屋頂,用花玻璃鑲成。該所建築共有房34間,建築面積949.5平方米。
張自忠故居

張自忠故居先後有兩處。一處在河北大經路天津市政府內後院(現河北區金鋼橋醫院);另一處在英租界倫敦道(今和平區成都道60號)。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生於光緒十七年(1891),宣統三年(1911)考入天津法政學堂,1914年從軍,曾先後任西北軍團、旅、師長,開封軍官學校校長。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犯長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張氏率三十八師在喜峰口、羅文峪大敗日軍。七七事變後,張又化裝出走後方,任五十九軍軍長,在臨沂、台兒庄戰役中功勛卓著,後升為三十三集團軍司令,轉戰鄂西、豫南等地。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襄河一線截擊日軍主力,身陷重圍,壯烈犧牲。張氏在任天津市長期間,於1936年8月以慶安堂名義購得英租界倫敦道厚德堂川記空地一塊,計4.356市畝,建成樓房一所(成都道60號)。主樓三層,後樓二層,共16間,院內另有平房14間,建築總面積1400餘平方米。主樓一樓有會議室;二樓設兩座平台;三樓有屋頂平台;後樓一樓為餐廳,二樓為書房。進大門右側平房也設有會議室,左側平房為傭人住房及門房。這所住宅現為天津市民政局辦公用房。

天津靜園

靜園位於和平區鞍山道70號,建於1921年。主要建築為前後兩幢磚木結構二層西式小樓及書房、庫房等,佔地3360平方米,建築面積2062平方米。其內部裝修為日式住宅。園內曲徑長廊,怪石清泉,設有地燈。周圍庄牆環繞,裝飾講究,顯示出一個「靜」字。該建築原名乾園,是民國時期參議院議員、駐日公使陸宗輿的住宅。1929年7月,清帝溥儀攜婉容、文秀由張園遷此居住。因溥儀的「靜觀變化、靜待時機」,故得名靜園。靜園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人,出身富商兼書香門第。自幼酷愛文學藝術,以擅長書法、繪畫、音樂、篆刻而聞名中外。後來他目睹北洋軍閥禍國殃民,心灰意冷,出家為僧,法號弘一,世人尊稱「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位於海河岸邊的河北區糧店後街60號院內。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築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紀念這位生長在天津的中國近代文化大師,1990年10月23日李叔同書法碑林河北區宙緯路揭幕。碑林系古典園林式建築,鐫刻著大師中晚期書法80多件,一座1.2米高的大師銅塑像巍然矗立其間。碑林還刻有眾多著名書法家的詠懷之作。

⑤ 天津著名景點

天津著名景點有以下幾個:

1、天津之眼。天津之眼是天津市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也是一處網紅景點,景區坐落於天津市紅橋區三岔河口永樂橋下,而摩天輪轉到最高點的時候,相當於35層樓的高度,能夠俯看天津城區的景觀,摩天輪運營一圈大約30分鍾,可以緩慢舒適的觀賞周圍開闊的景色。

⑥ 為何天津有那麼多的近代名人故居

因為天津因漕運而興起,1404年12月23日就正式築城。

自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英法等九國在天津設立租界,清廷洋務派亦在天津興辦實業,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在領風氣之先的同時,天津近代工業、商業、金融業等發展迅速。由天津開始的軍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訊、工業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在天津開埠以前,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曾先後數次發動針對大沽口的戰爭。1858年5月,英法聯軍向炮台側面登陸,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聯軍士兵近百人。然而直隸總督譚廷襄棄守逃亡,使南北炮台陸續被攻佔。清政府被迫與俄英法美四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由於這些種種歷史原因,天津出現了很多的近代名人。

⑦ 天津這10個游覽地,每一個都值得去參觀!看看你去過幾個

說起天津,我覺得算是中國城市裡比較低調的了,有資本卻不張揚,好像天津人也樂於安安穩穩悠然自得過自己的小日子,發生什麼大事,也不急不慌,半天慢條斯理地來一句「我當嘛事兒~」。天津算是比較獨特的,有很多歐式建築,當年不少名流居住在這,熱鬧非凡,如今繁華褪去,這些保存完好的建築成為人們參觀之地,用以了解那段 歷史 。

1、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全稱天津永樂橋摩天輪,跨海河連接河北區與紅橋區,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用,是天津的地標之一。

摩天輪高度為120米,輪外裝48個透明座艙,每艙可乘8個人,艙內舒適寬敞,有空調調節溫度,可同時供384人觀光,依據季節不同安排運營時間。摩天輪依靠電力驅動,勻速旋轉,約30分鍾左右旋轉一周。座艙到達最高處時,乘客能看到方圓數十公里的景緻,海河風貌盡收眼底。

摩天輪轉動速度並不快,可以看到兩側的車輛疾馳而過,挺好玩的,很適合帶孩子來~

天津之眼,除了白天好玩,晚上更是別具風情!夜色璀璨,燈光迷人,和愛的人在摩天輪最高處牽手許願,說不定願望會成真哦!

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自疫情結束恢復營業後至2020年12月31日,天津之眼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行免門票。

去之前最好提前預約,免得排長隊哦!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三岔河口永樂橋上

2、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東、西向並列著以成都、重慶、大理、睦南及馬場為名的五條街道,是迄今天津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群,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 五大道地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建築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其中最具典型的300餘幢風貌建築中,英式建築89所、意式建築41所、法式建築6所、德式建築4所、西班牙建築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庭院式建築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築等,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苑。除了各國建築之外,五大道還有無數名人故居。2011年,五大道被天津市規劃局確定為五大道 歷史 文化街區。

這里每座建築都承載了一段讓人魂牽夢繞的故事,那故事是一個人一生的風起雲涌。

3、五大道博物館

五大道 歷史 博物館為一家小型私人博物館,共有九個展廳,近千件來自五大道的文物,還原了上世紀初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場景。

這里有從當年英國本土運來的柚木雕花長台;有出自某軍閥家庭藏有暗道的壁爐和古董掛鍾;有式樣奇特洋味十足的百年前歐式傢具等等。此外,博物館再現了百年前豪邸的內部場景,從電門開關,插銷門把手,到水龍頭、地板和磚瓦都是五大道豪門中曾經使用過的舊物。

在館中漫步,聆聽講解,了解五大道的 歷史 與變遷。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民園廣場二樓

4、孫殿英舊居

孫殿英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帶地下室),紅瓦坡頂,清水磚牆。建築高大舒展、富麗堂皇、錯落有致,拱券窗、矩形窗以及絞繩狀雙柱等諸多立面裝飾均有體現,帶有折衷主義建築特徵。

孫殿英故居為英國古典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物的外形高低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在私人別墅里是比較考究的。它共有四層樓,二樓的平台有八根白色的立柱直頂到三樓,顯得古樸典雅,三樓的中間四個房間朝南處有四個門通向平台,四樓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平台。

自「天津小洋樓」開篇以來,恐怕沒有哪個小洋樓的主人像孫殿英這樣充滿爭議,也沒有哪座小洋樓像睦南道20號的孫殿英舊居這樣,有過如此不堪回首的 歷史 。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0號

5、張作相舊宅

建於1929年,西洋古典風格,三層磚木結構樓房,多坡瓦頂,坡式台階,帶地下室,外檐牆凹凸多變,鑲嵌水泥花式,三層方窗和拱形窗形成對比。一樓客廳60多平方米,有羅馬柱、拱券、花式柱頭,牆上鑲有比利時生產的巴洛克式大玻璃鏡。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4號

6、慶王府

慶王府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始建於1922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特殊保護等級的 歷史 風貌建築,也是天津五大道文化 旅遊 區的知名景點。

慶王府為清宮太監小德張所建,後被寓居天津的慶親王載振購得,俗稱「慶王府」。該建築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帶地下室),首層和二層均設通敞柱廊。建築形體簡潔明快,室內裝飾豪華,富有中西合璧的韻味。

這座小型展覽館,對慶王府的 歷史 進行了圖文並茂的中英文介紹,分為「小德張建房」、「慶親王寓居」、「變遷與傳承」三個板塊,同時還展示了一些物品,值得駐足細看。

五大道的 歷史 名流故居遠不止這些,您不妨停留幾天,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天津的 歷史 底蘊。

乘坐馬車游覽五大道感覺好像回到了上世紀,很有特色;除此之外,還可以乘人力車或電瓶車,當然全程都有講解~如果一個人閑來無事時,騎輛自行車穿梭於各座洋樓中,也很有趣;要是壓根不著急,那建議您步行,慢慢逛~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

7、意式風情街

天津意式風情街位於天津市河北區,原義大利租界,由河北區五經路、河北區博愛道、河北區勝利路、河北區建國道這四條河北區的道路合圍起來的四方形地區統稱為義大利風情區,保存完整的歐洲建築近200餘棟。

天津意式風情街以體現濃郁的義大利風情為宗旨,將風情區建設成為集 旅遊 、商貿、休閑、 娛樂 和文博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區。景區緊挨著海河,有大量義大利風情建築。逢春夏秋三季,天津的義大利老租界的新意街變成了不夜城。

這里義大利風格的小洋樓成群,和解放路的銀行大廈截然不同,讓您感覺彷佛置身於馬可·波羅故鄉的古老小鎮,溫馨又隨和。其實,街區中心噴水柱的圓形廣場的名字,就叫馬可·波羅。在義大利老租界里,還有梁啟超的飲冰室、曹禺故居、李叔同故居、袁世凱及馮國璋的府邸等。白天遊人不多,很適合參觀拍照。

這里有不少名人故居,有空慢慢逛~

8、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及「飲冰室」書齋坐落在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46號,佔地2500平方米。2002年10月在梁啟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啟超紀念館」。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社會 改革家和網路全書式的學術大師。1912年在結束了長達15年流亡生活歸國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

梁啟超紀念館由兩部分組成。展覽設在「故居」樓內。以「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為主題,分12個展室。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戰爭、巴黎和會等,最後一間展室展現的是梁啟超的家庭及其九個子女成材的故事。圖、文、物並貌,內容豐富。復原書齋「飲冰室」,「飲冰室」為兩層半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風格建築。一樓為梁啟超工作區,書房為主題。二樓是梁啟超生活區,室內陳設中西相兼,融華夏書香與西洋氣魄為一體。這是梁啟超最後兩年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國文化史》、《儒家哲學》、《辛稼軒年譜》(未完)等著名文章的誕生地。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

9、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故居原位於河北區糧店街60號,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餘間,佔地1400平方米。院內建有游廊和小花園,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書房,取名「意園」,是李叔同1910年從日本學成重返故里時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圖的意願。院內花園游廊環繞,雕梁畫柱交輝,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宜人。

後來,由於住戶繁雜,年久失修,糧店後街60號逐漸失去了本來面貌。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糧店後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後又對故居內部進行了裝飾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紀念館」,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

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分為園林景觀和故居兩部分。

李叔同即弘一法師,平湖人,是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同時也是知名的佛教高僧。他出身書香世家,通古博今,曾東渡扶桑,專攻音樂和繪畫,創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並主演了《茶花女》、《黑奴籲天錄》等名劇。後來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並南下福建泉州,窮其一生潛心鑽研佛經戒律,終成一代宗師。李叔同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0號度過了青少年時代,20歲後才離開。正是在那裡,他積累夯實了自己的文學、藝術基礎。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糧店後街60號院內

10、曹禺故居

曹禺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主道東側。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始建於清末。東至民主道21號院牆,西抵民主道27號院牆,北起南臨民主道23院牆。現有小院狹窄,二層小樓,五間平房。23號院(前院)坐南朝北,有過道二層,前後兩個獨立小樓。

23號院佔地面積510.89平方米,建築面積483.29平方米。25號院佔地面積401.55平方米,建築面積343.82平方米。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民主道7-9號

⑧ 天津意風區的名人舊居有哪些呢大家有什麼遊玩建議嗎

意式風情區內包含河北區進步道、河北區民族路、河北區民主道、河北區民生路、河北區自由道、河北區光復道、河北區光明道等多條道路,是義大利本土之外最大的意式風格建築群,有梁啟超、曹禺、張廷諤、曹錕、袁世凱、齊耀珊、張學銘、曾國藩家族、馮國璋、李叔同、湯玉麟、等多處中國名人故居。天津意式風情區,前身為義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界,是亞洲唯一一處具有義大利風格的大型建築群。您可以白天在意式風情區拍拍照,逛逛名人故居,天津市規劃展覽館也在那兒,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晚上可以在酒吧吃點東西聽聽歌。

⑨ 天津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遺址和文化現象

文化名人和遺址:梁啟超的飲冰室,在河北區意式風情街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 袁世凱馮國璋故居在民主道 出了周和溫兩位總理 南開中學百年老校 鞍山道上的靜園 末代皇帝溥儀的故居 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鞍山道上的 孫中山的故居張園 現為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59號院。
李叔同故居和書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師,是天津出生的中國文化名人,被譽為"津門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區糧店街62號。 李純祠堂 清代王府 第三文化宮 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南豐路。

文化遺址:
【巨葛庄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南津南區巨葛庄
【圍坊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圍坊
【西釣台貝殼墓】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北
【邦均西周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面積約6萬平方米。
【張貴庄戰國墓】位於天津市東麗區張貴庄南2.5公里處貝殼堤上
【田莊坨先秦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東北寧河縣田莊坨村,面積25萬平方米。
【秦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縣辛務屯潮白河北岸~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城上村。
【邦均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邦均鎮盤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分布范圍約1平方公里。
【西釣台古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西釣台村。
【鮮於璜墓】位於天津城北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南。
【別山漢墓群】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別山鎮。
【東灘頭墓地】位於天津城西南靜海縣東灘頭村東。
【軍糧城遺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鎮西。
【黃崖關古長城】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綿延於天津城北薊縣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建於北齊天寶初年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天成寺】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蓮花嶺北。又名福善寺。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天成寺塔。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主峰--掛月峰頂,海拔864米。
【獨樂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
【漕運遺址】位於天津城西北武清縣河西務鎮西北3公里處東倉村和西倉村一帶。
【御衣局記碑】現存天津市薊縣文物保管所。
【天後宮】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區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三岔河口西岸。
【潮音寺】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內。
【玉皇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玉皇閣大街。
【文廟】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
【漁陽鼓樓】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牆門洞之上。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座鍾鼓樓建築。
【文昌閣】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
【大悲院】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26號。
【天尊閣】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城東北寧河縣豐台鎮。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大寺前街。
【呂祖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
【大沽口炮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海岸南岸。
【望海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獅子林橋口北端,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立。
【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舊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岸。
【魯班廟】坐落在天津城北薊縣縣城。佔地8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
【廣東會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門內大街。
【西開教堂】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西口。建成於1916年。
【覺悟社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大革命前後天津革命基地之一的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義慶里21號。
【中共天津地委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長春道普愛里21號。

【中共中央印刷廠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唐山道47號。
【五村農民反霸斗爭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五村"即現今天津市河西區的小劉庄、小滑庄、東樓、西樓和賀家口,以前曾是5個毗鄰的村莊。
【吉鴻昌舊居】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區花園路4號。
【中共北方局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里19號。是一樓一底的普通樓房。
【盤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薊縣盤山。
【王蘭庄抗日救亡運動義務宣教點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王蘭庄。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葯王廟東大街2號。
【名聯堂】位於天津城北薊縣黃崖關關城東牆處一院落。

⑩ 天津哪家商場東西的性價比最高

樓上的,人家問的是商場,曙光里,大胡同是商場么?!
年輕人最愛逛的商場當然是津樂匯了,陳設的特別好,一進去就有逛街、買東西的慾望。
麥購是時尚年輕人的首選,4~5樓的小店更是鍾愛有佳。
有點經濟基礎的去逛伊勢丹和伊都錦是不錯的選擇。伊都錦里超多牌子我都十分中意。
買運動裝備最好的去處就是友誼新天地了,牌子比較齊全。
樓主問哪個商場的DD性價比最高,就是看哪個商場優惠活動最值。百盛是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有活動的,但是牌子太少了,又小,轉的很不過癮。新世界不錯,平時活動也不少。
這兩天商場一般都是買200減100,津樂匯買300減158,這樣看來是不是稍微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