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舊天津的江湖藝人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上海去刀傷疤哪個醫院好 2025-07-21 04:17:01

舊天津的江湖藝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0-20 21:50:16

⑴ 天津相聲演員都有哪些

說起天津的相聲演員那可多了。
宗師級的人物馬三立先生,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等等
郭德綱、曹雲金、張雲雷、郭麒麟、馬季、高峰、劉偉
常寶華、師勝傑、牛群、馬志明、周煒、張磊、常寶霆謝天順、劉文步、劉俊傑、尹笑聲、郭榮起、李立山黃族民、裘英俊、馬志存、王謙祥、趙偉洲、於佑福馬敬伯、郭天翼、郭榮啟常貴德、李鳴宇、楊化然、杜國芝、於寶林、楊少奎
閻笑儒、李如剛、陳鳴志、高笑林、寇庚儒、連仲
回婉華、鄭福山、劉全剛、朱永義、王大寶、劉西雨
張毅賢、朱相臣、薛永年、閆雲達、張奎清、謙哥、劉文亨、張金銘
喝著茶,嗑著瓜子,聽著幽默的段子,看著相聲演員的出色表演,還有什麼比這更讓您著迷的呢?

⑵ 天津京劇院都有哪些演員

張派青衣雷英、張派青衣王蓉蓉、葉派小生李宏圖、老生名家杜鎮傑。

京劇最重要的「大碼頭」有三個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

天津青年京劇團曾經是國內的頂尖院團之一,經過老市長李瑞環牽頭成立,並且還匯集了許多的京劇名家對青年京劇演員進行集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百日集訓」。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確實名角林立,但是也走了許多位,有些人走的甚至於至今不知原因。

李派老旦蘭文雲為什麼離開了京劇舞台,就是這么多年也沒有公開消息。程派青衣李佩紅離開天津去上海看似謀求發展。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

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

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

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⑶ 舊天津南市"三不管"地區有那些變戲法的藝人

天津衛「三不管」的由來

天津曾有一塊地方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齊名,就是當年南市南邊的「三不管」。 早年天津的商業中心在北門外「侯家後」一帶,後來毀於八國聯軍的兵禍。當時日本租界正在興建街肆,有些商販便來到靠近日租界邊緣的地方,擺攤售貨,賣一些食品和零星百貨。後來攤販佔地逐漸擴大,日本人原想把這塊地方納入它在天津的租界內,但因各帝國主義之間有矛盾,其企圖並未得逞,而昏庸的天津官府竟不敢在那裡行使主權,使那裡亂埋亂葬死人屍骨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這地方成為「三不管」。後來天津警察廳雖在這里設立警察署,縱橫開辟了幾個街道,興建了商店和住宅,而「三不管」地名卻一直流傳下來。

民國後期,是「三不管」的鼎盛時期,原在「侯家後」的大飯店和妓院,多已遷到那裡去了,又新開設了「華林」、「群英」、「權樂」幾處小戲館,「三不管」從而畸形繁華。先後有許多說書的、說相聲的、賣唱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算命相面的,其中出名的有買葯糖的王保山,買布頭的白傻子,治瘊子的「瘊子劉」等等。

天津三不管——南市

北京有天橋,南京有夫子廟,天津有「三不管」,都是解放前黑社會人物的樂園,罪惡的淵藪。

天津舊城(現在天津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構成的方圈兒,就是舊城基址)城南一帶,康熙時人查蓮城曾說:地勢注下,夏秋是沼澤,冬天則水面凍結如鏡。這里說的舊城城南,包括了三不管這塊地方,原來是無人居住的。因此,在清代光緒十年(1884)出版的《津門雜記》、光緒二十二年(1897)出版的《天津縣地理教科書》,和劉瑞清所繪天津城區示意圖中,都沒有「三不管」這個地名。它的出現與八國聯軍的侵略天津有直接關系。

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以前,天津的繁華區在馬頭(北大關)一帶,所以清代人的詩文中就有「繁華要數估衣街,宮南宮北市亦佳」的說法。而侯家後一帶,茶樓、戲院、酒館、飯庄、澡堂、妓院密集,是當時天津的游樂場所,被稱為「銷金鍋子」。

1900年,八國聯軍與義和團作戰,宮南北大街、估衣街一帶,成了一片焦土;城牆也被拆毀。天津海河兩岸的外國租界地,竟達到了九個,即:英、法、德、美、俄、日、意、奧、比。大關河沿,侯家後、北門外的繁榮,一落千丈。王仁安的《天津政俗沿革記》上說:「南門外一望荒涼,向多積水。自庚子(按即1900年)後,外人租借地逼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歌樓酒肆,叢錯其間。」當時,在『東興市場』原址附近那片窪地(約百餘畝),就逐漸形成了低俗露天游樂場所。包括在大窪里「撂地」的,有賣大力丸和假葯的,賣「折羅」(飯館剩菜剩飯)的小吃的,剃頭打辮子的,拉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在「撂檔子」當中,首推四大生意,行話叫:「金、批、彩、掛」,依次就是「相面」(算卦)、說書(唱戲)、戲法(魔術)、打把式(賣武藝)的。這些生意最早是在鹽運衙門對岸,相當於現在估衣街東口(文化街西口對面)那片空地上;以後延續到北大關以東的南運河南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就都挪到大窪來了。人們叫這塊地方:「三不管」。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種說法是:「亂葬崗子(隨便埋死人)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另一種說法是:「這塊大窪在中國城區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三個國家對這塊租界地發生的案件都推諉不管,因而叫「三不管」。總之是當時警、法所管不到的地界兒。這是開始時的狀況。隨著天津整個市區的繁榮發展,三不管的范圍日益擴大,後來就成了「南市」。

南市地方不算大,卻是三教九流、「耍巴人兒」的活躍的地方。原來侯家後有什麼,這里也有什麼。。南市集中了天津的茶園、戲院、飯館、旅店、鞋帽服裝、糕點糖果、大煙管等等店鋪,而東興市場附近(原大窪),仍然保存了「三不管」的原貌,是江湖藝人「撂檔子」的地方。像練武場(如「霸州李」,即武林名師李文貞一家,在市場內)、摔跤場、大力丸(如高大楞、砸石頭的穆祥鳳)、打彈弓(專吃生羊肉的孫玉清)、賣羊腸、豆汁和說書清唱的,應有盡有。

由於三不管變成南市,趨向繁華,地皮價漲,末代皇帝溥儀的岳父榮源、江西督軍李純等等,在辛亥革命後,都在這里低價買進土地,建房出租。從現在的「榮業大街」、「東興大街」,還可看出與「榮業房產公司」(榮源等人所有)、「東興經租處」(李純所有)的密切關系。南市這個小地方,最多時曾有20多家大小飯館,十幾家影劇(曲藝)院。白天這里人來人往,叫買叫賣。人夜燈紅酒綠,鑼鼓喧天。反動軍警、特務、流氓都在南市逞凶做惡。雜霸地頭子袁三(袁文會)、張八(張春榮,是增興德餃子館掌櫃),橫行南市三十年,為反動統治作倀,無惡不作。 由於南市的特殊地位,在30年代,登記注冊的報館就有《大中時報》、《天津午報》、《白話晨報》等20餘家。有的小報以專登「艷聞」(桃色新聞)而臭名遠揚。

⑷ 天津出生的明星有哪些

黃海波
1976年11月25日生於天津市薊縣。中國大陸男演員、歌手。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
代表作品:《媳婦的美好時代》飾餘味、《永不磨滅的番號》飾李大本事、《咱們結婚吧》飾果然。
午馬
原名馮宏源,1942年5月28日出生於天津,中國香港影視男演員、導演。後移居香港。
代表作品:《笑傲江湖》飾劉正風、《武林外傳》飾婁知縣、《大宋提刑官》飾老禁子。
郭德綱
1973年1月18日出生於天津,著名相聲演員,電影和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
代表作品:《濟公傳之活佛登基》飾濟公、《夢回唐朝》飾殷浩/大剛、《大宅門1912》
張國立
1955年(乙未年)01月17日生於天津,在陝西長大,國家一級演員、導演、製片人。
代表作品:《一九四二》飾范殿元、《一聲嘆息》飾梁亞洲、《唐山大地震》飾王德清、《鐵齒銅牙紀曉嵐》飾紀曉嵐。
王茜
女,中國著名影視演員。1968年5月14日出生於天津,籍貫吉林。
代表作品:《重案六組》飾季潔、《走出硝煙的女人》飾吳娘娘、《商之痕》飾俞詠沁。

⑸ 有人說侯寶林除了唱外,說學逗三門都不行,您覺得呢

我是馬三爺的粉絲,但我從來不覺得候大師說學逗不行,有我這種觀點的不住少數吧?個人覺得提問者多少有點挑事之嫌。

說侯寶林大師對相聲四門三門中的說學逗不行,說明此人根本就不懂相聲的說學逗唱。而且根本就沒有看侯寶林演過的相聲。侯寶林的相聲無人相提並論,他有很多相聲流傳至今,也成了相聲的教課書。如:《夜行記》,《戲曲與方言》,《改行》,《關公戰秦瓊》等等,這些段子充滿了說學逗唱!




[贊][贊][笑哭][笑哭]

一派胡言。你是說不如郭大師?你不是總提問郭大師比肩馬三立,侯寶林嗎?

侯寶林最開始學的就是唱戲,只不過他並不是坐科,而是跟著一個叫顏澤甫的街頭藝人學戲。

這就有點像《霸王別姬》里,小石頭還沒成角兒的時候,跟著關師父在街頭賣藝的模式,說是唱戲,其實跟雜耍差不多,道具服裝也很隨意,還時不時要被地痞惡霸欺負。

當時撂地的藝人為了給自己解心寬,把自己表演的場子稱為「平地茶園」,就在北京天橋三角市場。畢竟對於一個江湖藝人來說,能夠進茶園表演,那就是畢生的追求。當時侯大師跟師父在撂地的藝人裡面都沒什麼地位,只能跟著「雲里飛」搭班,因為雲里飛在撂地藝人裡面算是比較闊的,他還有一套自己的行頭,雖然這套行頭也夠慘,帽子是紙糊的(香煙殼,還印著各種商標),戲服是用孝袍子改的,台幛也印滿了各種廣告。而且雲里飛也不是光唱戲,那玩意兒養不活自己,一邊唱戲一邊說書,順道賣葯糖,

即便這么寒磣,雲里飛還是很多撂地藝人倒貼,而且不敢得罪的大牛。比如侯寶林的師父跟雲里飛鬧翻以後,直接連侯寶林都失業了,沒辦法再撂地唱戲。當時恰巧趕上侯大師母親去世,顏澤甫也扔下他去了山西,之後侯寶林才走上相聲之路。

正因為侯寶林不是正經坐科,而是學的是段兒戲,撂地也唱不了整出戲,所以侯大師會得很多很雜,生旦凈末丑就都會(青衣比較差),鑼鼓傢伙也都能使,所以跟老師分開後,侯寶林去鼓樓打零工,也能養活自己。但也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而且只能打下手,所以侯寶林靠唱戲只能勉強維系生活。

侯寶林正經開始說相聲,也是一次巧合。當時鼓樓那裡相聲場子是比較受歡迎的,當時常寶臣王世臣都在那裡說過,只不過因為掙的錢不多,所以有名的相聲藝人都呆不久。而侯寶林經常去聽免費相聲,聽著聽著就會了。後來某天相聲場子一個藝人都請不到,於是十幾歲的侯寶林自告奮勇去說一段《雜學》,也就是侯大師後來的把桿活《戲曲雜談》,這塊活正好把侯寶林的戲曲底子發揮出來,雖然打的錢不多,但也給了侯大師不少信心,證明了自己是吃這碗飯的材料。

侯寶林後來拜師朱闊泉,是因為他從鼓樓去了西單商場,給朱闊泉湯金誠打下手,朱闊泉覺得他是這塊材料,所以有意賞他一碗飯,於是侯寶林拜門成了朱闊泉弟子,其實兩人也沒什麼傳授關系,侯大師的活基本上都是自學來的。

在西單笑林五傑(高德明、張傑堯、湯金城、緒德貴、戴少甫)之外,朱闊泉跟侯寶林基本可以排第六,如果侯寶林只會唱不會說和逗,那也成不了大名了。後來天津燕樂戲院來北京請角兒,侯寶林就是去替戴少甫的,後來成為天津五檔相聲之一,侯寶林憑的也是「文明相聲」,而相聲藝人能夠在劇場攢底,侯寶林是繼李德鍚之後第一人,連張壽臣都誇侯寶林「 對相聲有功。

當時天津能夠跟小蘑菇趙佩茹齊名的,也就侯寶林郭啟儒這一檔了,馬三爺當時還不成氣候,他成為火檔也是侯大師回北京以後的事情。

連對曲藝情有獨鍾的天津觀眾也認可侯大師的相聲,誰還能說他只會唱不會逗?

而且侯大師在海里一共說了一百五十多段相聲,現在侯大師留下來的段子,大多是在海里的錄音。他的《關公戰秦瓊》精彩到偉大領袖當場讓再演一遍,這種待遇即使馬三立常寶堃也沒有。如果侯寶林只會學唱跟唱,那他也成不了新中國唯一一個有「大師」稱號的相聲藝人,馬三立都只是泰斗,而某班主也只能稱為營銷教主而已。

而且相聲行業比較權威的理論書籍《相聲溯源》,也是侯大師跟薛寶琨教授一起創作的,裡面對於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有著獨到而且極其專業的見解,真正要了解相聲的話,此書是必讀刊物。

綜上,侯大師不是只會唱,只是他的唱太尖,相比其他幾門功課過於突出而已。

此問題提出,大有挑撥馬、侯兩派是非之疑。馬三立大師的相聲演義風格還真僅表現在「說、逗」方面為強,特點突出。而侯寶林大師的相聲演義風格卻在說、學、逗、唱方面功夫了得。如:《關公戰秦瓊》以唱、逗為主;《醉酒》以學、逗為主;《戲曲與方言》以學、唱、逗為主。………!總體講,馬三立先生除了在相聲領域輩分高些以外,其相聲四門功課不見得「功力」強於侯寶林先生。僅僅是馬三立先生多佔天津為「域」,而侯寶林先生卻在「北京」為「域」,從新中國成立後的「相聲創新」上,侯寶林先生所做的貢獻要遠大於馬三立先生,同時侯寶林先生的影響力也大於馬三立先生。總之,兩位大師對中國相聲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創新都付出了不可小視的貢獻。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兩位藝術家的功績。希望大家不要拿馬三立先生與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功夫」強弱說事。故人已逝!讓他們能夠安息才是當下人的本份。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侯寶林是真正的能稱為大師的相聲藝術家。相聲四門基本功,說學逗唱,如候大師只會唱,怎能配的上大師的稱號。說這種話的人可能你對候大師不了解,那你就多聽聽他的相聲,如果你要是別有用心,那就是睜眼說瞎話找罵。

我以為德雲社及其幕後黑粉只是搞臭姜昆就達到目的了,誰知道其志不在小,接二連三把黑手伸向了京劇,影視,甚至上下一心妄稱要取消曲協。現在居然猖狂到要搞垮侯寶林等老一輩相聲表演藝術家。口口聲聲尊師,以江湖義氣仗義執言自詡,竟然口是心非,暗地裡行欺師滅祖之時實。

看來,江湖不平靜,山雨欲來啊。


相聲講究的是平底扣餅,對面拿賊,那個年代過來的老藝人,基本功都是相當扎實的,否則根本沒有生活的空間。說學逗唱作為相聲的四門功課,藝人們一般會主攻一門,有能力的多攻幾門,要說侯老先生唱最好,說學逗不行,那隻是相對的,可以這么說:唱最拿手,說學逗相對差點。但我也不認可這種說法,唱最拿手,逗難道不好嗎?學差在哪了?說的代表作相對少,但不能說差。應該說老先生幾方面都很均衡的,而且在相聲界是頂級的。

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表演風格,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過去的事情。比如現在郭德綱的風格,如果放在過去,那還能生存嗎?

有人說,什麼人說?候大師的相聲水平沒有公論嗎?我覺得說學逗唱,白沙寫字,各方面都有相當高的造詣。在全面性上還可以說後無來者。有人說你就別說了,顯得沒事找事。

真正懂得欣賞相聲的人絕對不會這樣說。

⑹ 低分!竇天寶的原型是誰謝謝

竇天寶傳奇中竇天寶是一個江湖藝人.

25集電視劇《竇天寶傳奇》於2010年10月11日在天津衛視播出。該劇由郭德綱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了20世紀三十年代相聲藝人的傳奇故事。已經離開德雲社的李菁也在劇中出演一個角色。《竇天寶傳奇》原名《相聲傳奇》,全面展示了舊社會江湖藝人的喜怒哀樂,也展現出藝人們台前幕後的點點滴滴。劇中涉及相聲、鼓曲、戲曲、評書、魔術、雜耍、摔跤等各個藝術門類,郭德綱出演的竇天寶,本是軍閥的兒子,無奈家道破落。之後他苦學評戲、河北梆子、京劇、鼓曲,最終從藝相聲,歷經坎坷後終成為觀眾喜愛的「小萬人迷」。這個人物很有女人緣,經常會惹出緋聞,但由於他善良聰明、熱情似火,江湖上朋友眾多,使身處逆境的他都能化險為夷。

於謙在劇中扮演京城一霸梁大元,為人亦正亦邪,但酷愛相聲、曲藝,是竇天寶兒時的玩伴。由於家庭的變故導致二人明爭暗鬥,梁大元欣賞竇天寶的藝術,總想控制竇天寶。而老演員李丁此次在《竇天寶傳奇》中出演了竇天寶的師傅一角,在竇天寶被天津相聲同行欺壓的時候,力排眾議收其為徒

⑺ 有哪些娛樂圈明星是來自天津的

到底有哪些大明星是天津人?
馬三立,1914年出生/石揮,1915年生於天津/郭振清,1927年年生於天津/趙麗蓉,1928年生於天津寶坻縣/袁闊成,1929年生於天津/李光曦,1929年生於天津/楊少華,1932年生於天津/林兆華,1936年生於天津
馬志明,1945年出生/鮑國安,1946年生於天津/蔣大為,1947年生於天津/牛群,1949年生於天津/師勝傑,1953年生於天津/陳道明,1955年生於天津/張國立,1955年生於天津/陳寶國,1956年生於天津/方舒,1957年生於天津/馮鞏,1957年生於天津/劉佩琦,1958年生於天津
崔永元,1963年生於天津/劉歡,1963年生於天津/黃志忠,1969年生於天津/張子健,1968年生於天津/於謙,1969年生於大港/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李小萌,1985年生於天津

馬三立/趙麗蓉/袁闊成
那麼問題來了,天津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大明星?
五六十年代的天津娛樂文化有天津近百年的歷史傳承依託,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津人之所仍能在娛樂領域居於重要位置,則是因為天津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那一代人中仍具有支撐作用。生於五六十年代的這批天津明星,其家庭特有的人文背景,讓他們有別於同時代的其他藝人。比如陳道明的父親畢業於燕京大學,解放前曾當過天津美國救濟總署的翻譯,陳家一直住在重慶道的一幢小樓中。陳道明中學時會畫畫,會拉手風琴,可見家庭教育對他的的影響至深。
天津城市史專家羅澍偉說,20世紀初以來的天津文脈可以分為兩條線索,一是租界地的西洋文化,二是由老城廂區域沿革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早在1888年4月,英國的漢彌爾頓劇團便登上了天津英國俱樂部蘭心戲劇院的舞台,這也使天津成為中國最早出現西方職業劇團演出的城市。在那次演出之前,英租界的僑民便已經開始組織業余劇團了;而從李叔同開始,到張伯苓將話劇從歐美移植到天津,創建南開新劇團,誕生了曹禺這樣的戲劇大師級人物,這條線索則可以代表天津人對舞台藝術的最初探求。」

陳道明/張國立/陳寶國
曾任天津人藝院長的著名編劇、導演許瑞生說:「藝術家生在天津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中國近代史的大事都和天津有關系,比如戊戌變法、小站練兵等等;另一方面,1905年嚴復在天津辦《國文報》,也引發了人們在思想意識上的覺醒。天津這地方給我們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很廣闊的創造空間。」
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城市之一。當時猶太人在上海和天津建立了初期的院線體制,放映美國最新的電影。從1925年至1936年間,法租界先後興建起的影劇院達40多家。以平安電影院為例,該影院建築豪華,有座席1000多個,當時靠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招徠觀眾,獲利頗豐。1929年,該院第一次在天津放映了有聲電影《唐璜》。
眾所周知的一種說法,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演員必須要過天津觀眾這一關,才敢稱之為「角兒」。梅蘭芳、馬連良等大家都將天津當做他們的重要市場。1936年,馬連良為當時全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劇場——中國大戲院開業剪綵,並演出了《群英會》《借東風》等京劇。隨後,梅蘭芳、周信芳、尚小雲等名角連台演出達1個月之久。當時的京劇演出市場,基本上形成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分天下,缺一不可的局面。

⑻ 天津都有哪些歷史名人啊

天津歷史名人 天津名人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天津人。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字樹君,號吟齋。天津人。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名長林。天津人。泥人張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天津人。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張兆祥】(1852~1908)畫家。字和庵。天津人。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嚴修】(1860~1929)教育家。字范孫,號夢扶。天津人。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字緝之,別號止庵。安徽東至縣人。1894年中舉。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張相文】(1866~1933)學者。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人。光緒丙戌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後棄科舉,殫心新學,尤喜中外地輿科學。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專攻史地,後轉該校教習。1901年編寫初、中等地理教科書。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堂長,出版《地文學》,將生物界納入地理學,有開創意義。與張伯苓、吳鼎昌等創辦中國地學會,任會長,編輯《地理雜志》月刊。1920年從事佛學研究。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塞外,考證秦長城之舊址所在,發現成吉思汗陵寢故址及其碑誌,糾正當時歷史學家之誤,對學術界頗有貢獻。著作有《佛學地理》、《南園叢稿》等書。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廣東新會人。1890年入京會試得識康有為,拜為師,並接觸西學。1895年從康有為入京,協助其發動公車上書,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風靡大江南北,與康有為並稱康梁。1898年再次進京,辦理保國會,參與新政,多次上書請廢八股、設編譯局、獎勵工藝製造。7月光緒皇帝召見,命其籌備京師大學堂,主持譯書局。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漢報》、《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參加保皇會。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津創辦《庸言》月刊,後在袁世凱政府任職。察覺袁的復辟野心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同年袁謀稱帝愈急,梁啟超策動其學生蔡鍔回滇起義,親自在寓所草成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送滬發表。袁倒台後梁啟超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辦《改造》半月刊,並在清華、北大任教。此後即脫離政界在津專心著述,完成《清代學術概論》、《墨子校譯》、《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及寓所書房飲冰室講學授課。著述收入《飲冰室合集》,共148卷,約1400萬字,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許多學科,時間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頗有見地的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之戰,憤然立下教育救國大志。1903年隨嚴范孫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學的組織方式。1919年,由江蘇督軍李純贈50萬銀元,張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帶購地400畝,建造校舍,創辦了南開大學。1923年創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又建南開小學,從而完成了南開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後來,又於1931年成立南開經濟研究所,次年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1936年在重慶成立南渝中學。1938年任國民參政員並當選為副議長,1945年出席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襄】(1876~1965)學者。字綸閣,號?室。天津人。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所著《?室殷契類纂》、《?室殷契文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還著有《流沙墜簡勘誤記》、《秦前文字韻林》、《古文源流臆說》、《古陶今?》等書。王襄的書法也頗具功力。1949年後任《甲骨文會集》編委,天津文史館館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原名文濤,法號弘一。天津人。童年讀詩書,喜好舊詩詞,擅長書法金石。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與音樂,並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組春柳劇社,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回國後曾執教於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全國教音樂、西洋畫的教師,多得其親傳,豐子愷、劉質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書法篆刻家,均有名作問世。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專研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僧。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曾影印成書。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名仁聲。天津人。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馬千里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擔任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抵制日貨委員會主席,發動群眾罷課罷市,請願示威。大革命前後,馬千里積極支持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周恩來旅歐時常與馬千里通信往來。馬千里還將周恩來寫的《警廳拘留記》、《檢廳日錄》在自己創辦的《新民意報》上發表。1921年,馬千里創立天津達仁女校,積極支持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女星社,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還曾擔任葯王廟小學校長、河北省立一中校長、南開校友總會主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曾兼任天津紅十字會幹事長和副會長,一生忘我工作。

【劉奎齡】(1885~1967)畫家。字耀辰。天津人。南開中學首班畢業生,自幼學習郎世寧畫法,研究五代、宋、元諸家,尤其是明代呂紀、清代沈銓的畫技,並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於中國傳統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自然,以《孔雀圖》最為著名,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回族。天津人。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安徽懷寧人。蒙古族。1931年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開大學理學院院長。1947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天津科協主席。是中國有機農葯研究事業的開拓者,曾在1956年參加周恩來親自主持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先後發表過40餘篇論文,研製成功10多種農葯,並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河北保定人。回族。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師從國醫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譽津門,在中醫診治和理論研究上造詣頗深,尤擅長婦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創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聯合診所,又遵照周恩來親自指示,創建天津中醫學院,為教育和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付出畢生辛勞。其醫術之精、醫德之高蜚聲中外,所診治過的患者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層領導或海外政要,無不交口稱贊,臨終之前還堅持為群眾義診

⑼ 100多年前威震清朝的女英雄,為何在電影中被黃飛鴻痛扁

1900年,中華大地上曾經發生過一次震動世界的義和團運動。面對西方列強的鯨吞蠶食,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卻腐朽無能,毫無還手之力,被逼到了懸崖邊的清朝百姓們,為了生存和前途,用生命和鮮血對外國侵略者發出最後的決死抗爭,自發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民團武裝,與侵略勢力展開殊死拼殺。

無論怎麼說,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黃蓮聖母”林黑兒,作為一個弱女子能挺身而出,以大無畏的勇氣和膽略,與外國侵略者展開殊死拼殺,堪稱100多年前的一位女英雄。但遺憾的是,“黃蓮聖母”形象在現代一些功夫電影中,卻受到莫名其妙的誤解歪曲,被武林高手黃飛鴻痛扁一頓,令人遺憾不已。

⑽ 天津的名人有哪些

天津名人眾多,簡單介紹幾位:
1.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覆師、威海易幟之辱,奮然立教育救國之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嚴修之聘,教其子弟,遂與嚴修成為天津最早提倡民辦教育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鹽商王奎章家館。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嚴修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合並嚴、王二館,辦起一所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不久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1907年校名改為「私立南開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伯苓代表直隸赴美參觀漁業博覽會並考察教育
2.曹錕 民國十大軍閥,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中華民國主要領導人
3.李純 北洋直系軍閥 (1874~1920)
4.劉趕三,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丑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
5.卜庸,原名汝宣,號榮久,1908年出生於河北省薊縣城關鎮板橋(現屬天津市)一個世代勤勞苦做的貧寒之家。由於反動政府昏庸腐敗,封建軍閥混戰頻仍,地痞惡霸敲榨0,卜庸一家掙扎在死亡線上。為了改變家境,含辛茹苦的父母節衣縮食供卜庸上學。卜庸牢記父母的囑托,每天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勤學苦練,手不釋卷,就連往返的路上,都在默默地背誦課文。當時的薊縣,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鄉村裡可見到的書籍十分稀少,卜庸每得到一本書,總是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地閱讀。1922年春,他以各科均優的成績升入薊縣唯一的高等學堂——薊縣完小。
6.馮鞏,出生於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於相聲演員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
7.王毓寶(1926- ),著名天津時調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採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並形成了自己質朴、爽朗、甜潤的風格。
8.郎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1960年12月10日出生於天津市,中國籍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與美國名將弗羅拉·海曼、古巴名將米雷亞·路易斯並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現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
9.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