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師傅是台灣的
康師傅是從台灣過去的喔!
摘取維基: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0322、台證所:910322),前稱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台資工業公司,由台灣彰化縣魏姓四兄弟創辦[1],中國大陸的公司總部設在天津。主要業務是在中國製造及銷售速食麵、蛋糕、餅乾及飲料等食品,尤其以速食麵和飲料兩者為主,各占約45%[2]。
康師傅是中國最大的台灣公司,並同時擁有台灣主要食品公司之一──味全企業。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主席為魏應州。2009年營業額為50.81億美元,純利3.83億美元。2008年6月,富比士公布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州家族財富凈值26.5億美元,高居是年台灣第九[3]。
B. 康師傅方便麵和冰紅茶,是中國哪產的
康師傅方便麵:中國陝西 西安市新城區
康師傅冰紅茶那個地放都產的
今麥郎方便麵:
今麥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銷售、科研開發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食品企業,公司憑借一流的方便食品生產水平和「今麥郎」、「華龍」等知名品牌而享譽華夏。
公司現員工總數3萬人,總資產達50億元,分設制面、麵粉、餐飲、飲品、綜合五大事業部,下設28個分公司。在全國建有河北隆堯、邯鄲、正定、徐水、秦皇島、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山東兗州、河南許昌、湯陰、湖南平江、安徽天長、陝西扶風、浙江嘉興、廣東東莞、四川成都、北京密雲等18個生產基地,形成方便麵年產能120億份,年轉化小麥180萬噸的龐大生產規模,這樣的轉化量相當於60多個縣的農民的商品糧,制面、制粉規模躍居世界前列。
營銷公司分設華北部、華中部、華東部、華南部、東南部、四川部、西北部、東北部、江安部(江西、安徽)、西南部和直營部(直轄市)等11個營業部,下轄47個辦事處60萬個營業網點。
公司旗下的今麥郎系列、東三福系列、小康家庭系列、六丁目系列均受到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尤其是以今麥郎為代表的產品更是以「勁道爽滑,營養可口」的優勢受到消費者的追捧。2004年華龍日清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
今麥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河北華龍面業集團是1994年3月創建成立的一家股份制企業。以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范現國為首的決策者,始終將「產業報國,造福社會」作為企業的崇高理念,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領先水平的專業優勢、門類齊全的配套優勢、優越的產品性價比優勢、國內高覆蓋率的市場優勢,實現了企業的超常規發展,創造了中國食品界企業超速成長的「奇跡」。短短十年,企業規模與綜合實力擴張了1000多倍,品牌價值飆升至82.8999億元,產品暢銷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美國、加拿大、德國、捷克、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業界譽為是國內方便麵行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之一。
今麥郎集團的崛起,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直接解決了兩萬以上人口的就業問題,並帶動了種植、養殖、包裝、運輸、建築、服務等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的格局。舉例來說,今麥郎一個企業年轉化小麥量相當於60多個縣的農民的商品糧,每年可以使農民增收一億多元,集團生產基地周邊的專業化蔬菜種植基地已達10萬余畝,帶動著蔬菜深加工的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僅辣椒深加工企業當地就有八家,年轉化干辣椒數千噸,生產辣椒色素150噸;此外公司每年需購進新鮮蔬菜3萬噸、脫水蔬菜3000噸、牛肉5000噸、辣椒1000噸、雞蛋2500噸及其他一些原材料。今麥郎的騰飛為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繁榮農村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9年,「華龍」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00年,華龍面業集團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榜第37位;
2002年8月,華龍「甲家」牌小麥粉,獲得「國家免檢產品」榮譽稱號;
2003年1月,華龍面業集團被國家九部委聯合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
2004年1月,「華龍」牌方便麵獲得「國家免檢產品」榮譽稱號;
2004年9月,華龍「甲家」小麥粉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榮譽稱號;同月,集團榮獲「2004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單位年度十強企業」。
C. 康師傅是台灣的嗎
1988年台灣頂新的魏氏兄弟看到大陸的發展機會,進入內地生產頂好清香油等產品。1991年頂新集團決定生產方便食品,並選擇了具有超前服務意識的天津經濟開發區作為第一個生產基地,1992年第一碗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誕生。到目前為止,頂新集團僅在天津的投資就達到50億元以上,納稅超過20億元人民幣。
D. 魏建軍的資料誰有
魏建軍成就國內汽車首富
魏建軍,極為大眾化的三個字,估計是近幾周來香港資本界最炙手可熱的名字。媒體用這樣的大字標題:「潛水十三年,一朝上岸,魏建軍狂卷港幣78億。」
12月15日上午9時30分,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333)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掛牌交易,這是內地民營汽車企業首次在境外上市。股價一路飆升,當日收盤價格為17.05元港元,當日交易額達到14.67億港元,位居成交榜首。一日之內,長城汽車股票創下了77.6億港元的市值。
作為長城汽車董事長,按魏建軍及其家人持有的43%股份計算,魏建軍家族的財富接近33.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5.4億元,這個身價在今年的「百富榜」中可以排進前15位。國內汽車界首富就此誕生。
用13年時間一手締造了中國第一大民營汽車企業長城集團的魏建軍,此前一直不為人所知。而如今回顧長城汽車在魏建軍帶領下的13年歷程,如同看到一個企業創業—擴張—到資本市場的完美鏈條。
創業
13年前的長城汽車,還只是一個總資產不足300萬元,職工不足60人的輕型客車改裝廠,1990年,時年26歲、高中文化,之前在汽車行業的經歷幾近空白的魏建軍承包了這個集體小廠。
從當時國內冷門的皮卡開始,魏建軍填補了一個空白,在隨後的幾年內,長城一舉成為國內產銷皮卡老大,到2002年銷量已增至近10萬輛,占據皮卡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魏建軍似乎與生俱來的市場觸覺和資本意識,原來都和其企業家的父親有關。
其父魏德義,在1998年就有著近億元資產的家族企業集團———保定太行集團。按照承包合約,魏建軍當年以214萬元的資金第一次購入了公司25%的股權。隨後,魏家父子又共同分兩次出資1603萬元購入公司30%的股權。這樣一來,魏氏家族共計出資1817萬元掌握了公司55%的股權,其中魏建軍持有46%的股份,魏德義持有9%。長城汽車剩下的45%的股權中,44%為保定南園鄉政府通過南園經營中心持有,1%為公司員工持有。
上市
盡管長城目前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如素有「鯰魚」之稱的吉利,但以其去年26億元的銷售額和今年1至9月超過4億元的利潤額,事實上,長城已經成為國內最大、實力最強的民營汽車企業。其中在皮卡市場的佔有率已連續6年名列榜首。2003年上半年其純利潤已達人民幣2.9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純利,預計2003年全年的純利將達到人民幣5.12億元。
魏建軍選擇了最便捷的香港H股市場。極富中國企業運作經驗的法國巴黎百富勤被選為長城的上市承銷商。
為了此次上市,百富勤派了一個近20人的小組在長城汽車駐扎了半年,和長城汽車的一個十幾人的小組共同為上市做種種准備。一年之後,魏建軍認為時機已成熟。
11月24日,包括董事長魏建軍、總經理王鳳英、財務總監李鳳珍在內的國際路演團前往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路演。
在此期間,獲公眾超額認購683倍,凍結資金1050億港元,遠遠超過市場預期,一舉超過2000年Tom.com(8001)上市時凍結510億元的紀錄,如此盛況可謂已多年未見。同時,在國際配售部分也獲得很大超額認購,共募集資金15億港元以上。
魏建軍這樣評價長城汽車的被熱捧:這反映了無論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均對長城汽車競爭優勢和增長潛力充滿信心。這是企業和保定政府的雙贏。」
疑惑
而最新的消息卻令新富豪的身份蒙上陰影:長城汽車公司及部分香港證券公司近日被香港證監會調查,原因是「懷疑長城汽車股價異常高開」。
相關資料稱,在長城汽車首日掛牌正式交易前的集合競價時段,香港竟有證券經紀行掛出高達400元(比招股價高29倍)沽盤的「奇景」,而競價的最後結果是長城汽車以22元全日最高價開市。盡管周一當日恆指處於調整態勢中,但長城汽車卻絲毫未受影響。
最新消息顯示,經紀行在長城汽車開市前競價時段的行為,已引起香港證券監管機構的高度關注。聯交所12月17日發布通告重申,他們決不容忍經紀行在新股開市前胡亂開價的行為。另外,香港證監會還表示,他們將對開出「天價」沽盤的證券經紀行進行追查,看看開出的沽盤究竟是來自客戶還是證券經紀行本身在「坐莊」。若屬於證券公司坐莊行為,香港證監會將有可能就此事件是否違反專業操守而採取紀律查訊措施。
雖然,香港證監會還沒有就此事發表任何調查結果,但據記者了解,截至17日,長城汽車(2333)股價跌了近7%。
E. 康師傅創始人:四兄弟五肚皮,家大業大不分家!
康師傅創始人:四兄弟五肚皮,家大業大不分家!
成功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只要肯靜下心來做好手邊的事,不要一下子就想取得成功。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想好現在該做什麼,然後努力地去完成,你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康師傅創始人:四兄弟五肚皮,家大業大不分家!,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族企業的衰落必然伴隨兄弟相爭,同室操戈,而關於家族企業基業常青的管理理念也並不少,頂新基團董事長魏應行最近接受了《羊城晚報》的采訪,他們的'做法更具實踐性。
「康師傅」的創始人是台灣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四兄弟性格鮮明:大哥魏應州身兼父職,撐起家業,是十足的工作狂;老二魏應交是業務員出身,擅長交際,很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老三魏應充做財務出身,作風低調,很少與媒體來往;老四魏應行個性隨和,能說會道,有他在的場合總是笑聲不斷。
魏應行分享「四點」心得:
1、我們(兄弟)不管做什麼工作,賺的錢要盡量交回家族基金。4個家庭每家每月領3萬元人民幣生活費,十年不漲。子女的學費全部由基金支付。
2、兄弟合作的前提是家有千口核心一人,我們很慶幸有一個好大哥。大哥無私地領導,三兄弟緊密團結在大哥周圍,這是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兄友弟恭、天倫無價,這一信念轉化成日常合作的基礎。
3、分工、分業、不分家,不能讓其中一個沒活干,但相互分工、分行業,核心是不分家。
4、我們兄弟四個家庭來自5個肚皮,其中4個兄弟來自一個肚皮,另外4個太太來自4個肚皮,大家的意見很難統一……要經營一個共同的企業,要實現最大價值,始終有舍有得。所以我們期望太太還是把家看好,讓先生無後顧之憂。
康師傅於1996年2月在中國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兩大股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和三洋食品株式會社分別持有該公司33.27%及33.18%的股份。2011年,康師傅營業收入達到78.67億美元,但出現了6年來首次的凈利潤下降,飲品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業務,但方便麵是最大的利潤業務。
;F. 光匯集團老闆是誰
創富核心很多人以為「康師傅」的老闆姓康,其實不然。「康」代表健康,念起來很響亮;「師傅」是大陸最普遍的尊稱,既是專業、好手藝的代名詞,同時又顯得非常親切。再配上笑容可掬、造型憨厚的「胖廚師」形象,是一個很具號召力的品牌。早在1991年,當時適逢天津開發區招標,四兄弟便選擇在天津開創他們的事業,「康師傅」在開發區內注冊了頂益食品公司,經過在祖國大陸十餘年的發展,「康師傅」已從當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麵生產廠家之一。「抓住胃就是抓住了錢」,這是「康師傅」四兄弟談到自己創業成功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榜樣特質關鍵詞·商業敏感台灣魏氏四兄弟1988年到大陸創業時,做過他們熟悉的食用油,也推出過「康萊蛋酥卷」,這些產品都因為太超前而失敗,差點讓魏氏兄弟血本無歸。直到一次出差時,老大魏應行發現一同搭車的人對他從台灣帶來的方便麵十分好奇,經常有人圍觀甚至詢問何處可以買到。魏應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商機,也成就了康師傅今天的規模,其實任何偉大的事業,它的發端通常的「不起眼」,就看你是否能有「見微知著」的本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商業敏感。榜樣亮相:「康師傅」四兄弟性格迥異「康師傅」的創始人是台灣魏氏四兄弟: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和魏應行。1958年,四兄弟的父親魏德和在台灣彰化鄉村辦起了一個小油坊,起名「鼎新」。從小時候起,四兄弟加上三個姐姐就在油坊幫忙。當時姐姐們負責照顧全家,有時候還要兼顧油鍋,老二、老三和老四負責第一次炸油,老大負責第二次炸油。盡管非常辛苦,但油坊的規模一直發展不起來。上個世紀70年代末,魏德和去世,兄弟幾人算一算,父親留下的家產共有1000多萬元新台幣,但負債也是1000多萬元,萬事還得靠他們自己。當時由於三個弟弟都在當兵,老大魏應州身兼父職,撐起一大家子人,他很嚴肅也有些霸氣,但無論干什麼事都相當投入,是個十足的工作狂。老二魏應交是業務員出身,擅長交際,很容易就和別人打成一片,在四兄弟中風頭最勁,講話也很有說服力,因此他是公司籌集資金的最佳人選。老三魏應充是干財務出身,作風低調,很少與媒體來往,平時他說話雖然不多,但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老四魏應行個性隨和,能說會道,每當有他出席的場合,氣氛總是十分熱烈,經常使台上台下笑聲不斷。可以說,兄弟四人個性差異頗大,但在創業的過程中,這種差異卻發揮了優勢互補的作用。目前,四人各管一攤,魏應州負責「康師傅」控股公司,魏應交負責樂購生活購物中心,魏應充掌管台灣味全,而魏應行則經營德克士炸雞連鎖店。尤其難得的是,他們並沒有因為企業的發展而忽略了兄弟間感情的維系。雖然他們分住在兩岸,但每年都會定期聚會。直到現在,四兄弟還把賺來的錢都集中放在一個家族基金中,每個家庭每月固定領取一筆生活開銷,子女的學費則全部由基金支付。創富靈感:從兩箱方便麵看到巨大商機由於島內發展空間狹小,魏氏兄弟決定赴祖國大陸投資。1988年,魏應行帶著全家人的重託,從香港轉道來到大陸。那時,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切都不熟悉。因為水土不服,在飯店裡捂著濕毛巾睡覺還直流鼻血。魏應行在各省輾轉奔波,因為家族企業是油坊,他自然而然想到要在大陸開發一種食用油。許多人可能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這則廣告。台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的女主角吳敬嫻那句「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的廣告詞可謂深入人心。但遺憾的是,魏家的買賣並不好,以當時大陸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根本還沒達到「要面子」的程度,產品滯銷不可避免。後來,頂新又先後推出了「康萊蛋酥卷」和另外一種蓖麻油,和清香油一樣,廣告雖然出色,但也犯下了高估市場的致命錯誤。到1991年,魏應行帶來的1.5億元新台幣幾乎全部賠光。就在他准備打道回府時,方便麵讓他嗅到了新的商機。魏應行一次出差旅行,因為不習慣火車上的飲食,就自帶了兩箱台灣產的方便麵,沒想到這些在島內非常普通的方便麵引起了同車旅客的極大興趣,大家都覺得又好吃又方便。就是這次經歷,讓魏應行發現了翻身的機會。於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大陸的方便麵市場,發現呈兩極化:一邊是國內廠家生產的廉價面,幾毛錢一袋,但質量差;另一邊是進口面,質量好,但五六元一碗,大陸人消費不起。如果有一種方便麵物美價廉,一定很有市場。看準後,頂新集團再次振作起來,並給准備投產的方便麵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康師傅」。有了品牌,資金到哪兒去找呢?這時,老二魏應交想起了戰友的父親。原來他當兵時,結識一好友,並認識了對方的父親。這位老人家一見魏應交就相當有好感,還對自己的兒子說,如果魏應交以後要做生意,絕對值得投資。魏應交幾經周折後,給好友的父親打了電話。沒想到對方只問了一句要多少錢,就二話沒說將上億資金匯到他的戶頭上。有了品牌和資金,接下來就是怎樣開發符合大陸人口味的方便麵了。頂新集團經過上萬次的口味測試和調查發現:大陸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較偏愛牛肉,於是決定把「紅燒牛肉麵」作為主打產品。1991年,適逢天津開發區招標,「康師傅」便在區內注冊了頂益食品公司。與此同時,其廣告宣傳也全面鋪開,「康師傅」一推出,立即打響,並掀起一陣搶購狂潮。頂益公司門口甚至一度出現批發商排長隊、一麻袋一麻袋訂貨的壯觀場面。迅速擴張:每年廣告投入不低於1億元在這種情況下,頂益迅速擴大生產規模,頂新集團也第一次嘗到了投資大陸的甜頭。為了應付產品供不應求的熱銷局面,康師傅不得不投入巨資至流通領域,同時用提前收來的訂金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招募人員。從第一碗面上市後的半年內,康師傅生產線上的工人即從三百多人猛增到三四千,生產線則擴大到了天津之外的多個城市。此後,康師傅又連續投資在各地設廠,搭建生產線,以超常規的速度急馳。康師傅的生產布局規劃是,直徑500公里內要有一個方便麵生產基地,以把運費控制在銷售價格的5%以內,由此實現新鮮度、銷售價與成本的最佳組合。這種超常規的發展其實也隱藏著一定的風險,一度使康師傅的資金鏈非常緊張,卻讓康師傅很快占據了當地市場。與此同時,康師傅的廣告宣傳也全面鋪開。不得不佩服的是,康師傅從一開始就具有極強的廣告意識。這一次,康師傅一改前兩次用真人做廣告的作法,根據名字塑造了一個比較容易記憶的動畫人物。當時台灣對大陸觀眾還很有吸引力,為了迎合觀眾心理,給品牌定位為「康師傅,來自台灣!」配合紅燒牛肉麵口味濃、份量足的特點,上市廣告詞設計為「香噴噴,好吃看得見」。1992年,當國內企業還沒有很強烈的廣告意識時,康師傅的年廣告支出就達到了3000萬。當時大陸的電視廣告費用相當便宜,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插播廣告只需500元人民幣。為了將一句「好味道是吃出來的」的廣告詞鋪滿大江南北,康師傅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每年的廣告投入從不低於1億元。康師傅認為,「廣告就像朋友,你不打招呼,人家就把你淡忘了」。成功秘訣:「抓住胃就是抓住了錢」企業發展初期,大陸的生產配套設施尚不完善,於是「康師傅」著手建立一個生產包裝配件的「頂正」公司,同時對外承攬業務。自此,公司開始向多元化發展。1996年,頂益(開曼島)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同年,「康師傅」開始投入到茶飲料的生產中,當時推出的是檸檬茶和菊花茶,隨後兩年又相繼推出了冰紅茶、綠茶和烏龍茶。1997年,「康師傅」的注意力又轉移到物流上,翌年,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第一家樂購生活購物中心,進軍大型超市賣場。此外,「康師傅」還於1996年並購了德克士炸雞連鎖店。十多年來,魏氏兄弟靠獨特的經營理念打下了這片江山。價格是「康師傅」成功的關鍵,「抓住胃就是抓住了錢」。每碗面的價格為1.8元—4.5元,老百姓絕對吃得起。為了讓方便麵真正方便,魏應州最重視的就是消費者反映的意見。知道了「向店員開口要筷子很不方便」的說法後,他馬上研究改進。於是,面碗里獨創性地出現了一根叉子,真正達到了「只要有開水,哪裡都能吃」的方便。此舉迅速成為一種潮流。對面的品質,魏應州更是以身作則,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他都會試吃方便麵。一有新產品問世,他也是親自試吃,直到確認味道口感都對了,才正式上市。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魏應州吃過的方便麵不下一萬碗。2002年康師傅在香港股市增值最佳的股票中,位列前三位。2004年上半年營業額為6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20%。而擁有康師傅品牌的台灣頂新集團2004年年銷售額已高達200億元人民幣。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食品商務網創富總結康師傅如何逼近持續成功100多年前,紐約證券交易所創立時掛牌上市的公司,目前碩果僅存的是GE。但是,看一看現在的GE與發明家愛迪生創立的GE,業務范圍毫無共同之處。除了公司名稱沒變,幾乎什麼都變了。現在的企業家都在談要做百年企業,GE就是百年企業的典範。GE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年企業,就在於它在每次環境變化的關鍵時刻重塑金身,把握了變化的方向感。康師傅之所以能走向成功,也是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能准確地把握住的企業的發展方向。通過對持續成功企業的研究,發現他們從成功走向成功的基因,而不是經驗。在企業永續經營方面,康師傅確實是一個傑出的範例。第一,康師傅是適應市場變化程度極高的企業,幾乎每次市場環境的重大變化,康師傅都率先做出反應。康師傅在營銷變革期的市場動作,幾乎已經成為快速消費品行業的風向標。第二,康師傅成功地進行了品牌延伸,拓寬了業務層面,顯示它在核心產業飽和時向其他產業延伸的能力極強,因為永續經營的企業絕不會隨著產業的飽和而停止增長,更不會隨著產業的消亡而消失。第三,康師傅已經進入系統營銷階段,它已經不再依靠單項因素競爭。不同數量級的競爭對手已經無法模仿它。中國企業的成功遵循著這樣的邏輯:創業企業的成功,通常擅長運作單一營銷要素取得市場突破,甚至可以把單一營銷要素發揮至極致;企業的持續成功,則依賴系統營銷要素,沒有明顯的破綻。第四,康師傅已經非常成熟,既不像一些剛出道的企業那樣有股「誰也不服」的勁頭,也沒有一些小有成功的企業那樣有股「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氣概。康師傅雖然是快速消費品行業的領頭羊,但它並不是一個特別張揚的企業。內斂,可能是成熟的一種表現。因此,中國企業在前一段時間陷入了一場是細節決定成敗或者是戰略決定成敗的爭論時,康師傅在快銷品營銷界的持續成功,無疑說明了這一問題。創富延伸康師傅進軍中式快餐中式快餐眼下成了吸引方便麵巨頭們的「香餑餑」。去年8月,國內方便麵「老大」台灣頂新集團的「康師傅私房牛肉麵」的全國首家連鎖店在北京安貞橋附近的陽光樂佰商廈開業,這也是頂新集團旗下繼德克士、牛樂亭之後的第三個餐飲連鎖品牌。據了解,該店總投資100萬元,主推產品是頂新特殊調制的牛肉麵包含10多種私房獨有風味,並網羅了各門各派的小菜和冰品,牛肉麵價格從16元到98元不等。有趣的是,10多年前為頂新打下江山、並奠定頂新在國內的方便麵老大地位的正是康師傅紅燒牛肉麵。據介紹,康師傅私房牛肉麵自試營業以來,每天銷量都在1000碗以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康師傅遠景目標是10年內通過特許加盟的形式在全國開到1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