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大著名的祠堂
如下:
1、洪洞大槐樹·百家姓祠堂: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民祭聖地,六百多年來,一直被當作「家」、稱作「祖」、看作「根」,被譽為「根祖聖地,華人老家」。祭祖堂是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為洪洞大槐樹景區的一個祠堂,總共供奉著向南遷徙的1230個姓氏牌位,是全國最大的姓氏祠堂,也是中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素有「天下華人民祭第一堂」美譽。
『貳』 李純祠堂之謎
南開區白堤路西側,有一處天津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這就是「李純祠堂」。每天過往的行人也許不會想到,這一「祠堂」的「前身」竟是一座王府,它是當年由北京清庄王府原樣不動「移居」天津的,操作者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李純李督軍……
讀冠軍背後的故事 走入香港夢想之都
大型休閑游戲燃燒戰車 盛夏靚麗風景線
滄桑庄王府 天津重再生
李純祠堂的名字有些陌生,不過,提起天津的那個「舊書市場」,卻是大名鼎鼎。每到周六、日,這里人來人往,前來淘寶尋書的人絡繹不絕。前些天,舊書市場從這里消失了,裡面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此時踏進這一深宅大院,不難體會王府建築的宏偉氣派。
從白堤路邊的高台階走上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寬大的院落。南北相對的大殿居中而建,兩側較小的東西配房規模略小,曲折蜿蜒的迴廊伸入後院深處。地面的方磚還是那麼完整,有些地方由於經常被人踏過而有些發亮,四角牆邊,綠油油的青苔不知何時爬上牆基。抬頭觀望,大殿上的綠琉璃瓦整齊地排列在屋脊之上,屋脊兩端的大吻與垂獸、跑獸,安詳地守衛在它們永久不變的位置上,它們忠於職守的「信念」似乎並沒有隨著年代的久遠而略有改變。
天津市文物專家魏克晶告訴記者,眼前的李純祠堂是王府式的建築,絕非祠堂家廟的格局。1914年,江蘇督軍李純在北京西直門外以20萬元購得前清庄親王府(原為明朝大宦官劉瑾舊宅),拆建後改為居民住宅出租,拆下的建築部件、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畫棟、牆磚、石雕等)則拆運抵津,並於1923年在此建成仿古建築,其建築結構與當年的王府建築一模一樣,故有天津「王府」之稱。
布局顛倒建 花園在前面
按照魏克晶的考察,這座李純祠堂是按照坐北朝南意圖設計的,所以正門應該從宅院南邊的照壁開始。「很多人以為坐落在白堤路上東南角入口是正門,那是不對的。」
「雖然說李純祠堂的建築都是王府的建築,但當年重建時,把原先的王府建築布局顛倒了過來。原來庄王府的布局與其他王府應該一樣,先是住宅,後是花園。但李純祠堂正好相反,把花園建在了大門口,而把其他四進院子(原為四進院落,現最後一道院已經被建為新式樓房)建在花園以後,這也是有人誤以為前面的那個門是此宅正門的一個原因。」李純祠堂歷時10年建成,佔地2.56萬平方米,為矩形建築布局,由花園、照壁、石牌坊、石拱橋、大門、前殿、中殿、後殿、配殿和迴廊組成。整座建築色彩絢麗,碧瓦朱欄,宏偉壯觀。
整座建築的照壁雖然還在,但已經被一些後來興建的平房遮擋住,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只有把守大門的兩尊石獅依然蹲在那裡。摸著光滑的石獅,魏克晶告訴記者:「這兩個石獅是明朝留下的,想必是庄王府承襲劉瑾的住宅時一並收納了。沒想到幾百年後又到了天津。」魏克晶先生說,第一代庄親王是努爾哈赤的親兄弟,清軍入關後,庄親王的王府就是明朝大太監劉瑾生前的住宅。
過了一進門的牌坊,後面便是馱碑的贔屓,偌大的漢白玉石碑竟然沒有一個字刻在上面,儼然一塊無字碑。馱碑的動物叫「贔屓」,傳說龍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個,因其壽命長而且擅於負重,所以古人在建築中大多用它來馱石碑。現在還流行著「摸摸頭,什麼也不愁;摸摸背,一輩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來啥;摸摸尾,一輩子不後悔」的說法。
建宅頗大膽 門前金水橋
走過花園,橫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橋,略呈拱形的石橋下還保留著窄窄的護庄河。走過小橋,就是李純祠堂的正門了。本想隨意地從橋上跨過,沒想到魏克晶卻止住了腳步。「你覺得這小橋有什麼特殊嗎?」魏克晶先生問道。「沒有呀!」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小橋還是很簡單。「北京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大家都看到過吧,李純祠堂前的這座橋就是那樣的設計,實際上就是一個縮小了的『金水橋』。過去只有皇宮的門前才能有這樣的小橋,其他住宅要有這樣的建築都是違禁的。」
幸虧李純祠堂是在民國以後建的,不然就要被殺頭了。當年李純在此處建宅,張揚的場面恐怕政府的高官有所耳聞,據說袁世凱還過問過此事。也可能是因為袁世凱的壓力,李純才把它對外稱為是李家的祠堂,沒敢說是自己居住的住宅。
落魄王爺家
缺錢賣王府
當年魏克晶在考察李純祠堂時,李家後人曾依稀記得這座宅院是1914年開始興建的。這一年,剛好是清皇室退位三年以後。雖然八旗子弟、王公大臣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但再怎麼說也不至於淪落到賣住宅的窘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何況王爺家呢?
天津社科院羅澍偉教授揭開了王爺府落敗之謎。「第十代庄親王載勛,約出生於1856年前後,1879年襲庄親王爵。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他力主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後對外宣戰,經載漪奏請,命載勛與剛毅為統率京津義和團的團練王大臣。載勛借機在府中建壇。各地義和團到北京後,先在庄親王府掛號編伍,載勛自己也是頭裹紅巾,身著短衣。團首有自稱關羽的,載勛竟然跪迎,不敢仰視;不久又被任命為京師步軍統領,就是九門提督,懸賞捕殺洋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對抗洋人的指揮所———庄王府遭到破壞,大半部分被毀,只有後院得以保存,所以李純購得的庄王府也並非全部。」
載勛更倒霉的日子在後面,及至「和議」開始,載勛被各國指為「禍首」。先是被革去官職,就近在山西蒲州(今永濟)府派員管束,擬隨後交宗人府發往盛京圈禁。但各國對這一處理方案並不滿意,慈禧太後不得不於光緒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1901年2月13日)發布上諭:「已革庄親王載勛,縱容拳匪,圍攻教堂,擅出違約告示,又輕信匪言,枉殺多命,實屬愚暴冥頑。著賜令自盡……」翌年正月初三(1901年2月21日)葛寶華蒲州,先懸白帛於載勛所居行台後的古廟內,然後宣旨。載勛告別親眷,纏帛於頸而死。
因為庄王載勛是有罪之人,其家屬的各項待遇也變得十分有限,民國以後,日子更加舉步維艱,李純兄弟出20萬元購買這個王府,當然能夠成交了。羅澍偉教授告訴記者,此前有說法認為,1916年,李氏兄弟聽說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購買北京東單三條的清豫親王府,在修建協和醫學院和附屬醫院時,從地下挖出了大批的銀子,兄弟二人怦然心動,於是開價20萬元現大洋買下了庄王府,並用庄王府的材料籌建住宅。
顯貴李督軍
誇富建私宅
李純,字秀山,天津河東人,1874年出生在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一家數口以賣魚糊口。為生計所迫,李純15歲即入營當差,17歲被保送天津武備學堂。因其為人精明干練,畢業時以精於德國操法而留堂任教。中日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在小站操練新軍,李純任教練處提調,備受青睞。不久即出任北洋陸軍第六鎮第十一協協統(旅長)和隨營學堂監督,從此成為袁世凱的親信。辛亥革命後,李純在江西助袁世凱平「二次革命」,遂被委任為江西都督兼民政長。袁世凱稱帝失敗,李純又被任命為江蘇都督兼浦口商務督辦。
李純一生兩任南方省都督,生財有道,據說他的財產有1000萬元之多。李純有生之年拿這些錢幹了兩件有據可查的事。
一件是資助學校。他所以熱心教育,曾在天津的河北、河東捐建了三所「秀山小學」,日常開銷也全部由他負擔;同時應教育家嚴修、張伯苓之請,捐助南開學校基金50萬元,在八里台南開大學建了「秀山堂」。
另一件便是在京津兩地廣置房地產,天津有東興里經租處,北京有平安里經租處,均由其弟李馨負責。現在的這座李純祠堂,就是當年開價20萬現大洋,買下了坐落在北京西城的庄親王府,然後將保存完好的後半部分全部拆除,樑柱磚瓦運到天津南開區,施工數年建成,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同時庄王府原址另建為平安里、志興里等處房產700餘間,由平安里經租處負責出租。
專家考證 李純祠堂是家宅
羅澍偉教授認為,李純祠堂的建築格局,基本保持了庄王府的原貌,如戲台上的蟠龍藻井等等,均系王府舊物。由北京拆遷到津,雖是李純兄弟的個人行為,卻涉及了那個時代的兩段歷史。北京的王府能夠完好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而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在外地的,在全國來說也是僅此一座。
能夠證明李純祠堂的建築取自王府的,還有許多證據。魏克晶指著二道院大殿屋脊上綠琉璃瓦說,過去皇帝居住的房屋可以用黃色的琉璃瓦,王爺的住宅只能用綠色琉璃瓦,低於王爺級別的大臣住宅用其他的顏色。這一點足可說明李純祠堂取自過去王府的建築。另外,大殿的台階上有一塊御路石通到大門口,如果不是王府,誰敢有這樣的台階?
李純祠堂院內,盡管各個建築的威武氣勢還在,但漆皮剝落的建築外觀讓人感到一絲惆悵。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許多木質結構已經開裂,露出深深的木紋。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殿外部彩繪已經風化嚴重,很多地方都已經痕跡全無。建築在主要木質結構上都採用榫卯結構,不用釘子。也正是這樣,才有了組裝重建的可能。
魏克晶告訴記者,庄王府如果從第一代甚至更早幾十年算起,恐怕至少有300年以上的歷史,即使當年李純遷建庄王府時,肯定也花費了不少工夫。由於所有的建築為木結構,當年遷建的難度肯定不小。只不過,過去的工匠都掌握這些木結構建築的拆裝技巧,將大件、整件的木料經過編號運到天津,然後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組裝,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當年他在考察李純祠堂時發現,所有的斗拱、立柱以及其他小木料的材質均為同一年代,所以當時肯定是原拆原建,與原來的王府房屋一致。
李純為了避人耳目,對外稱修建祠堂,那麼這里的布局是否真的是祠堂的布局呢?魏克晶認為,從各道院兩邊的迴廊來看,這里應該是住人的住宅,因為家庭住宅才有建迴廊的必要,而祠堂卻不必要。另外,從考察發現來看,現在李純祠堂旁邊的一片土地,當年也是被李純所購買,那片地在如今「李純祠堂」的西面,按照中國傳統建築的講究,祠堂要建在住宅的西邊。所以說,現在稱為「李純祠堂」的建築,應該是李純的住宅。
1920年10月12日夜,李純突然在江西都督府里暴卒,引起了社會廣泛猜測。據他的參謀長齊燮元說,李純是因「憂國憂民」而自殺的。另一說法則是,其妾與李純的馬弁有染,為李發現,李被該馬弁槍殺。只是由於李純莫名其妙地早亡,「李純祠堂」的功用才沒有被證實。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使在李純死後,也沒有證據表明李家曾經將列祖列宗的牌位擺放到「祠堂」中。
『叄』 《深宅大院的故事》最新txt全集下載
深宅大院的故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二節(1)
二
話說王家福在李家大顯身手,他使盡渾身解數,大辦商業,使得李家家業越鬧越大,幾年間便將商業做到了省外。
這使*壽非常高興,他見李家從一個小財主變成了名貫三晉的大家,也就產生了光宗耀祖的想法。
那是在武昌首義之後,滿清政府風雨飄搖,宣統皇被逼無耐,在無法之下只好正式退位,戀戀不舍地離開北京的皇宮,帶著一些清廷殘余,逃到了天津。孫中山在南方成立了臨時革命政府,改元民國元年。整個國家都變了,山西也革命了,太原起義成功,閻錫山當上了山西省都督府大都督,山西軍政府也成立起來。
*壽心想,他父親白手起家,從二畝地開始鬧騰,辛辛苦苦四十來年置下了這些家業,很不容易,他從光緒二十九年去世,到明年正好十周年。現在家業大了,在這個變革的時期,何不為父親搞個隆重的紀念儀式呢?堡則鎮的李家祠堂原來規模不大,又年久失修,很不體面。現在他已經家資宏厚,何不將李家祠堂進行返修,並擴大規模?特別是他想乘此機會,……
需要別的再問
『肆』 我家老輩是天津鹽商李家後人,叫李耀慈,字叔揚,出生在1900左右。但不知道是哪一家的
前面所說天津老輩的李家人,可能涉及多個李姓望族,或盡管是一家,會有先後輩的情況。據知「茶葉李」的後人有一輩人是「普」字輩,下面一輩人是「建」字輩,這個從同是天津望族的韓家後人回憶家事中得到了求證。「普」字輩的上一輩人可能是「舫」字輩,上兩輩人可能是「蔭」字輩,這兩輩人的排字也在後人回憶家事中有所提及,是否准確不得而知。天津多個李氏舊族涉及的領域很多,包括:鹽業、茶業、教育、礦產和房地產,所以僅僅從行業無法准確知道到底談及的是哪個李氏家族。從姓名上也是有名和字的區別,更是有名和字哪個使用更廣泛,更出名的問題,所以更是很難從名字中准確說清是哪個李氏家族的哪一輩人。
『伍』 長治轄境都有哪些值得一逛的元代古建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其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66處,數量居全省第二。其中:古建築60處、舊址2處、石窟寺及石刻2處、古墓葬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處。長治還是我國木結構古建築的密集地,素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稱,
1、潞安府城隍廟
位於長治市大北街廟道巷
規模宏大,布局奇特,是國內現存府級城隍廟中較完好的一座。碑文記載,該廟始建於元朝初期,距今已有近800年的 歷史 ,明清兩代曾多次擴建重修,成為一座具有重要 歷史 價值的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2、觀音堂
位於長治市大辛庄鎮梁家莊村
因懸塑而聞名,觀音殿內的三面牆壁及屋頂梁架之上、門窗頂部,皆是描金彩繪的泥胎彩塑、懸塑。小小的三間殿堂之內,現存約五百尊塑像,彩塑、懸塑相間,儒、釋、道三教共融,或坐壇上、或依山牆、或懸椽望,他們有的雄健威武,氣勢逼人;有的雍容典雅,富麗華貴;有的安靜慈祥,泰然自若;有的神情俊逸,儀態萬千,可謂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3、潞安府衙(上黨門)
位於長治市西大街北端的高崗上
潞安府衙,是一處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庭式古建築。潞安府衙坐北朝南,現存大門、鍾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築。大門與鍾鼓二樓平行排列,台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
4、馬廠崇教寺
位於長治市郊區馬廠鎮故驛村
寺內遺存的金、明兩座殿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突出的風格特點,表現出兩個時代的建築風格,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建築藝術。是古代建築美學、建築藝術發展變遷的實物例證;是建築史學和古代建築科學研究的實物史料;是傳統建築科學研究的重要實例;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具有 社會 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
5、關村炎帝廟
位於長治市郊區老頂山鎮關村
正殿為元代遺構,其它附屬建築為清代建築。
6、洪濟院
位於武鄉縣東良候村
東良洪濟院正殿
洪濟院千佛塔
洪濟院千佛塔,也稱千佛造像碑,為北朝時期遺存。千佛塔為平面方形,座落洪濟院正殿西側,高約二米,碑身上保有頂蓋,每邊寬零點八米,各面浮雕坐佛一千餘尊。此千佛塔形制特殊,只是風化嚴重,局部剝落。與洪濟院古建共同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7、武鄉縣大雲寺
位於武鄉縣城西25公里故城鎮故城村
大雲寺原為東漢涅氏縣治所,後為岩靜寺,北宋治平元年改稱大雲寺。寺院坐北朝南,佔地79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觀音殿、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其中大雄寶殿為金代原構,余為明清所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
8、會仙觀
位於武鄉縣城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因南宋昔羽道士賈志韜會仙於此而得名。此地峰巒疊嶂,澗水潺潺,林木映襯,山明水秀,風景十分優美。創建於南宋紹定二年,明正德七年重修,至明嘉靖七年(1528)竣工。
9、武鄉真如寺
位於武鄉縣城東40公里的韓北鄉士河村中
真如寺不僅保存了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而且還是一處革命舊居。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軍總部野戰衛生部、總部醫院、總部衛生學校曾駐扎在武鄉東部山區的土河坪村。總部衛生部、醫院和衛生學校駐扎在真如寺內及附近群眾家中。
10、平順金燈寺石窟
坐落在平順縣玉峽關鄉背泉村東
金燈寺石窟中的佛、菩薩、金剛、天王、羅漢以及佛教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形體秀美,裝飾富麗,承唐、宋圓潤風格之遺風,獨具明代俊俏嫻靜的特色,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金燈寺石窟群,規模宏大,雕造精美,是中國石窟造像尾聲中的巔峰之作。
11、平順天台庵
位於縣城東北三十餘公里的王曲村
天台庵始建於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築之一,因而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平順龍門寺
位於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俯瞰龍門寺
五代建築西配殿
龍門寺寺史久遠,規模宏大。在中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是僅存的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築於一寺的建築群,具有很高的 歷史 、科學、藝術價值。寺內西配殿懸山式木構建築中國僅此一處,堪稱「中華之最」。
13、平順佛頭寺
位於平順縣城東北50公里的陽高鄉車當村中
佛頭寺大殿
佛頭寺壁畫
佛頭寺,因後靠山形似佛頭而得名。創建時代不詳,原有兩座院落,現只存一座,為一佛殿,從斗拱,梁架等特徵來看,宋建築明顯。
14、平順夏禹神祠
位於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
為晉東南地區比較典型的山區小廟,規模較小,只一進院落:山門後有倒座戲台、正殿及東、西配殿。正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因為歷代修葺,所以結構混雜,但部分木作和構架仍保留了元代的風格。
15、平順回龍寺
位於平順縣陽高鄉侯壁村
回龍寺建築有許多獨特乃至孤例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宋、金時期地方建築的多樣性和民間工匠的創造性。現僅存金代風格佛殿一座。
16、平順北社三嵕廟
位於平順縣北社鄉北社村
創建年代無考,現存大殿為元代遺構,余皆清代建築。
17、平順北社大禹廟
位於北社鄉北社村西北
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築物的北社大禹廟,創建年代不詳,明、清皆有修茸。現存一進院,中軸線上自南依次有山門(上為倒坐戲台)、獻殿、大殿,兩側有夾樓、廊房、配殿、耳殿。
18、平順北甘泉聖母廟
平順縣苗庄鎮北甘泉村
北甘泉聖母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一進院,佔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台)、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19、平順西青北大禹廟
位於平順縣北社鄉西青北村村
西青北大禹廟是一座廟,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561平方米。
20、平順淳化寺
位於平順縣城東北50公里的陽高鄉陽高村中
四翼起翹,飛檐凌空,宋式風格顯著,專家測繪分析,定為金代建築。 殿左側方丈院內豎立石幢兩座。高約3米。
21、明惠大師塔
位於平順縣城東北35公里的虹梯關鄉虹霓村
明惠大師塔,全由石質雕造。總體造型仿照木構建築,均採用柱枋椽飛等構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與長子法興寺燃燈塔一樣,是研究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和雕刻藝術及為珍貴的實物遺存。其造型優美,精巧華麗,形制典雅。高寬比例適度,雕刻內容豐富,細部裝飾雅緻,雕刻技藝純熟,雖非巨構,但藝術價值極高,被視為唐代石塔建築中的珍品和獨特範例。
22、九天聖母廟
位於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
看點: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築集於一廟。二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碑中記載,在宋代重修聖母殿的同時就創建了舞樓。這說明在宋代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且與宗教文化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互為依存,共同發展。記載戲劇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國內極為少見。目前所知除沁縣城內關帝廟宋代建起戲台的記載外,就數平順九天聖母廟了。三是獻亭作廡殿頂形制的也尚屬少見,這是超規模的設計與安排。
23、平順大雲院
位於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龍耳山中
現存山門,天王殿,後殿及兩廡,均是清代建築。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殿紅樓,流雲環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現出神姿仙態。扇面牆正面繪觀音,勢至二菩薩。飛天乘雲遨遊長空,姿態飄逸。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畫11平方米。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爐,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咸平二年(994年)石經幢以及石雕羅漢一尊。寺內歷代碑刻甚多。
24、長子縣法興寺
位於長子縣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寺中有三絕,第一是唐代舍利塔。第二是唐代的燃燈塔。第三是圓覺殿。
25、長子縣崇慶寺
位於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紫雲山山麓
崇慶寺的普賢菩薩泥塑
整個寺院,彩塑華貴而莊重,建築古雅而幽靜,院內正殿階前甬道兩旁,各有一叢千年牡丹花。如果四月到此游覽,還會欣賞到鮮艷盛開、芳香四溢的宋代牡丹。
26、長子縣義合三教堂
位於長子縣城南13公里義合村中
現存一金一元兩座大殿
27、下霍護國靈貺王廟
位於長子縣丹朱鎮下霍村下轄的八里窪自然村
下霍護國靈貺王廟坐北朝南,東西長12米,南北寬24米,佔地面積約288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存碑載: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重修,現存正殿為金代遺構,其餘建築為清代建築。
28、長子縣天王寺
位於長子縣城內南大街
長子天王寺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 歷史 。天王寺建築群規模宏大,設計講究,廊廡森嚴,是長子縣城唯一的一座佛教文化活動場所。
29、韓坊堯王廟大殿
位於長子縣大堡頭鎮韓坊村
廟院內現僅存戲台、正殿,正殿為金代遺構,戲台為清代遺構。
30、長子崔府君廟大殿
位於長子縣城東大街長子一中校內
坐北朝南。據《潞安府志》和現存各版長子縣志以及廟內現存題銘記載,崔府君廟修建年代不晚於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此後歷代屢有重修。原有山門、舞樓、獻亭、大殿、寢宮等建築,現僅存大殿,解放後為長子中學使用至今。
31、小張碧雲寺大殿
位於長子縣城北9公里小張村
小張碧雲寺大殿為宋代建築,是「三普」中新發現的珍貴文物,被國務院直接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坐北向南,現存大殿、東西配殿和廂房等殿堂15間,其他建築已無存。
32、前萬戶湯王廟
位於長子縣丹朱鎮萬戶村
前萬戶湯王廟正殿是元代風格建築,三間六椽懸山頂,枓栱非常精彩,四朵柱頭鋪作用了兩種形式的斜栱,不僅前檐,內槽同樣用斜栱。
33、布村玉皇廟
位於長子縣東南約十五公里的慈林鎮布村
布村玉皇廟沒有發現任何可以准確斷代的碑刻題記,所有建築只能根據建築形式推斷其建造年代,其中後殿為金代,後殿的東朵殿是元代建築,獻殿、舞樓及兩廂等都是清和民國以後的。全廟以前殿最古,2012年「愛塔傳奇」推斷前殿為唐代建築,其建造年代很可能是在唐中期或更早。
34、大中漢三嵕廟
位於長子縣城西8公里大中漢村
正殿元代,戲台、配殿等清代
35、中漳伏羲廟
位於長子縣城以東十公里的中漳村
現存正殿、朵殿、獻殿及兩廂等建築,其中正殿三間四椽元代風格,其他建築都是清代補建。
36、長治縣正覺寺
位於長治縣城北10公里司馬鄉看寺村
始建於唐大和年間(827 835年),金代重建,元、明時期均予重葺。現存建築後殿為金代遺構,東西配殿為元代重建,過殿為明代建築。
37、長治玉皇觀
位於長治縣城南17千米南宋鄉南宋村
長治玉皇觀,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均有修葺。現存建築觀前為東台,側有東西廂,門廡為五鳳樓,左右為鍾鼓二樓,東西配殿,享亭,左右齋舍,玉皇殿,二垛殿等,布局靈活,體形富於變化。
38、北和炎帝廟
長治縣城2.5千米的北呈鄉北和村西隅
該廟創建年代不詳。相傳始建於唐代,元代重建。
39、沁縣大雲院
位於沁縣城西13公里郭村
現存一進院落,山門是清代建築,正殿為宋代遺構。其東100米小學內有元代建築清和觀。
40、普照寺大殿
位於沁縣城西7.4公里的開村
現僅存大雄寶殿,為金代建築。
41、南涅水洪教院
位於沁縣城北30千米的南涅水鄉南涅水村北隅
在洪教院西北200米處,保存著一座觀音閣,俗稱水閣涼亭。
該院坐北向南,現存三進院落,佔地面積1522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山門、前殿、戲台、大雄寶殿組成,左右配以韋馱殿、觀音堂、廂房、耳殿等。
42、南涅水石刻
位於沁縣縣城南二郎山上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即舊漢縣治)。1959年在一處古寺遺址中出土,共計1100餘塊,為稀有之物。
43、襄垣縣靈澤王廟
位於縣城以西十五公里的太平村中
是一座保存完整,集金、明、清各代建築為一體的建築群。
44、昭澤王廟
位於襄垣縣城南街
正殿為元代遺構,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前乳栿對後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45、襄垣永惠橋
位於襄垣縣城北門與北廓門之間
永惠橋俗稱北關橋。據清乾隆縣志載:永惠橋始建於金天會九年(1131年)。歷經明成化年間,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十九年(1838年)多次維修。現存永惠橋及附屬文物五龍廟山門、正殿、樂樓。
46、襄垣文廟
位於襄垣縣城新建街第二中學內
現存大成殿為元代建築
47、襄垣五龍廟
位於襄垣縣城北門外西側
永惠橋北岸是襄垣五龍廟,只存一座大殿,元明風格。
48、黎城縣長寧大廟
位於黎城縣東陽關鎮長寧村
長寧大廟是一處綜合元、明、清風格於一體,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正殿保留了大量的元代建築構件,選材考究,用材宏大。獻殿和戲樓式山門有明代風格,廂房又是清代特色,整體布局嚴謹,傳統規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營造手法
49、辛村天齊王廟
位於黎城縣東陽關鎮辛村東部
辛村天齊王廟坐北朝南,一進院,東西32米,南北42米,分布面積1344平方米。據廟內存碑載:創建元至正元年(1341),明清屢有修葺,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戲樓為明代遺構,其餘為清代建築。
50、西周黎侯墓群
位於黎城縣黎侯鎮西關村塔坡水庫.黎城城隍廟西1.1公里
經對銘文解讀和專家論證,黎城在西周時期為黎侯國,這個墓地就是當時的黎國墓地。後經國家文物局認定並公布,該考古發掘被列為2007年中國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51、黎城城隍廟
座落在黎城縣城河下街
廟內前有山門、後有正殿,東西廂房左右配置,殿宇巍峨,飛檐凌空,紅牆綠瓦,莊重古樸。歷為黎邑一大勝景。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52、潞城市原起寺
位於潞城市東北22公里的鳳凰山下
據記載寺內大雄寶殿和青龍寶塔都是宋構,寺廟周邊環境不錯。
53、潞城余庄昭澤王廟
位於潞城東北的余庄村
余庄昭澤王廟的正殿元代風格,戲台和東西配樓都是清代建築,十分精彩。
54、東邑龍王廟
位於潞城市東邑鄉東邑村
現存主要殿宇屬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55、李庄文廟
位於潞城市黃牛蹄鄉李庄村西
整座建築除大成殿保有金元風格外,其餘殿堂均為清代遺構。
56、李庄武廟
位於潞城市黃牛蹄鄉李庄村中
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其餘為清代遺構。
57、屯留縣石室蓬萊宮
位於屯留縣城東北方向的路村鄉石室村
蓬萊宮為一進院布局,院內存明、清石碑4通。戲樓梁架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題記。正殿為元、明遺構,聖母殿與祖師殿為明代建築,其餘為清代建築。
58、屯留縣寶峰寺
位於屯留縣路村鄉姬村
寶峰寺創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88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分布有水陸殿、五方佛殿、廂房,其中五方佛殿為元代早期遺構。相傳,本村一位姬姓宰相的母親想到皇宮看看,姬宰相為滿足母親的要求,就模仿皇宮樣式在村中建了一個建築群,後被人告發,將此建築群改為廟宇才倖免於難。
59、先師和尚舍利塔
位於屯留縣城西北25公里的三嵕山(老爺山)北峰頂金禪寺內
此塔風格具備唐代早期密檐式磚塔的特點,與宋塔的風格完全不同,塔的修建應在唐代。
60、壺關縣庄頭天仙廟
位於壺關縣晉庄鎮庄頭村
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鍾鼓樓、過亭、香亭、正殿等。正殿為元代遺構,余皆明清建築。
61、真澤二仙宮
位於壺關縣城東南45公里的樹掌鎮神郊村
真澤二仙宮俗稱二仙廟、奶奶廟,坐北向南、五進院落,佔地9600平方米。始建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五進院建築格局。中軸線上有牌坊、山門戲樓。當央殿、子孫殿、後宮殿、兩側有望河樓。
62、壺關三嵕廟
位於壺關縣黃山鄉南陽護村中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為金代遺構,香亭與鍾、鼓樓為明代遺構,余皆清代遺構。
63、靈空山聖壽寺
位於沁源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
聖壽寺的現存殿宇已經不是唐代架構了,主要建築均為明清風格。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榮登「國保」之列當之無愧。
64、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
位於長治市沁源縣關鎮閻寨村
舊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組成,通面寬60米,通進深22米。建築依山開鑿窯洞10孔,主體8孔,坐北朝南。窯洞總佔地面積215平方米。
65、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位於武鄉縣東部的王家峪和磚壁村
磚壁村距武鄉縣城45公里,處於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環繞,地勢險要。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總部就設在村東玉皇廟內及周圍的李家祠堂、佛爺廟、奶奶廟等一組建築群中。王家峪村位於磚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條峽谷中,八路軍總部曾設在村北三座相連的民宅中。
66、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位於黎城縣黃崖洞鎮上赤峪村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兵工部將原先設立在榆社縣韓庄村的兵工廠總部修建所轉移到黃崖洞,並且擴建為當時華北敵後我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這就是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
位於山西省南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長治市不僅當代經濟比較發達在古代更是是繁榮之地。到目前為止,長治發現的古建築有3580座,其中66座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木結構古建築全國有440處,山西佔350處,長治擁有191處,全國第一。位於市中心的潞安府城隍廟,是長治游必去的景點之一,也是傳統的廟會日。
始建於唐大和年間的正覺寺位於長治縣城城北,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也是當去之處。
始建於唐末天佑四年的天台庵,位於平順縣城北,是目前僅存的唐代四大木結構古建築之一,也是國的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平順縣城北的龍門寺 歷史 久遠、規模宏達,是集五代、宋、元、明清於一寺的古建築群。
『陸』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准備工作,導游詞可以幫助旅遊者欣賞景觀,以達到游覽的最佳效果。怎樣寫導游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1
李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李家大院。推開李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20xx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築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綉三晉的表裡山河之中。
於是李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李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後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於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佔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築群落。李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築群落,將磚木石雕陳於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於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李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牆,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於嘉慶十年,也就是20xx年的建築群落。佔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築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築,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築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築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後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綉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築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2
晉南獨一無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於運城市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西臨209國道,東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鹽湖,堪稱風水寶地。
李家大院景區佔地面積100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笑話博覽園六大部分組成,是一個集吃、住、游、娛樂、購物、健身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旅遊勝地。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整個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
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著晉南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走進李家大院,尤如投進吉祥的懷抱,那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青磚高牆、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樣、精妙絕倫的磚木石雕;千姿百態、無所不備的字畫、碑帖;展室里的創業、經商、善舉史等等,既讓人大飽眼福,又令人回味無窮。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向中外遊客展示其永恆的魅力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3
李家大院位於山西省萬榮縣閻景村,是晉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
整個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其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和文化特點,又因李子用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因災荒從陝西省韓城縣(今韓城市)逃荒至山西省萬泉縣(今萬榮縣),辛勤勞作,耕讀傳家,後由農入商,創辦企業,成為當地巨富。李氏家族以農為本,以商賈興,以誠信立,以慈善而名揚天下,演繹了一個白手起家、誠信經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傳奇。李氏家族的發展史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其以傳統農業聚集資本,進而轉入商業領域。又由封建商人積極進取,成功進入近代工業領域,轉化為民族資本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家族經濟發展的三個跨越,這在同一時期並不多見。李家大院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實物見證,彌足珍貴。
李家白手起家,以農聚財、以商致富、以工興盛,而尤為難得的是富不忘本,廣做善事,歷世相繼,在當地廣為流傳,在當地被稱為「李善人」。
李家經過10餘代努力,逐漸成為晉南首富。為富不仁者不在少數,李家偏偏為富行善。萬榮是個多災多難之地,突出表現在乾旱,旱起來就是赤地千里,莊稼絕收,無數人被餓死。在此緊要關頭,李家站出來大行善舉,拿出錢來買糧食,廣設粥棚,接濟窮人。而且李家的粥棚有標准,就是筷子插到粥里不許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輩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輩里的李文階、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輩的李敬修,都做過這樣的好事,救活無數災民性命。光緒三年,萬榮縣(那時叫萬泉縣)大旱,許多災民是在李家的周濟下活過來的。光緒二十年,孤峰山上發大水,閻景村房倒屋塌,糧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幫災民度難關,不讓一人受飢餓。1928年和1929年,山西接連大旱,死人無數,李家「道」字輩再設粥場,災民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飽為止。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牆」,用不同字體書寫著365個「善」字,這是李家要求自己及後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4
李家大院景區位於山西運城市區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閆景村。走進李家大院,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漢族傳統民居,青磚高牆、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磚木石雕、字畫、碑帖等遍布景區。
景區布局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景區佔地面積近100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五大部分組成。
整體構造
主體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通風透光。
院落特色
傳統的四合院藏風聚氣,精緻的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築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有晉南地區漢族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等吉祥含義,體現出晉南的漢族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因西院院主李道行(李子用)曾留學英國,並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為漢族地方特色民居中的獨例。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5
山西「大院」比較多,到運城後才聽說此地有一「李家大院」,說明他的名氣不夠大,也說明宣傳的力度不夠。譬如「喬家大院」的名頭,就得予以張藝謀先生導演的電影「場景」,加之後來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更是家喻戶曉。
山西的大院――喬家、王家、常家。各家大院都有不同,各有特點和風格,又有各自的故事。雖說各家大院相似的東西很多,但是卻不能說「大同小異」,如果真是這樣認為的,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沒有看到他們的「實情」或者說不識大院的「廬山真面目」。藉助網路把我拍攝的李家大院的照片貼出來,一同與大家分享。
李家大院位於山西萬榮縣,佔地近千畝,建於清末民初,是以「慈善世家」名揚天下的晉南富商李子用私人宅院;步入大院,宛如走進晉商文化、慈善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時光隧道,勝賞其間,可以觸摸到院落里鍾靈毓秀的品格和含而不露的文化底蘊。有句流傳遐邇的名言: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萬榮李家在清代以販布為主業,足跡遍布豫晉陝甘與京津等地,光緒初年,李家商業發展至鼎盛。為緬懷先祖恩惠,昭示後輩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輩李敬仁、李敬修、李敬倫、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6
中國國粹之一的傳統書法,在李家大院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匾額、對聯,內容豐富,字體工整,洋洋大觀,是書法愛好者的學習寶庫,近年來受新體書風的影響,真正靜下心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工整字的人更是如此,傳統文化的丟失已經很嚴重了,年輕人大多數都不會寫漢字,不用說繁體字,簡化字都不會寫了,完全依賴電腦。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對聯:「知道詩人賦綢繆,止丘黃鳥葉綿蠻」。這是一幅與教育有關的聯,上聯「知道詩人」是指通曉大道的詩人,這當然是指學識博深的老師,下聯的「止丘黃鳥」指幼小學生,「綢繆」二字《詞典》是「緊密纏縛貌」,指老師在身傳嚴教,「綿蠻」二字《詞典》是「小鳥貌」,指學生朗朗書聲。
以上解釋可以講的通,但是作者的原意並不只如此,因為「綢繆」和「綿蠻」兩詞出自《詩經》、《唐風》和《小雅》作者引用了兩篇的篇名,「綢繆」篇寫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間相遇,男主人十分興奮,遇到了容貌漂亮的'心上人,在思索著如何對待這么美麗的佳人。這里私塾聯的上聯指老師對自己可愛的學生感到滿意,特別喜歡,在想如何善待自己的學生。「綿蠻」寫一個行役的年輕人,疲勞不堪,路上遇到一位貴族,這位貴族給他飲食,教導他並讓他乘上自己的車,全詩以唱的形式寫出,這里的貴族當然指老師。老師在贊美自己的學子,學生也在愛戴自己的老師,老師「賦」意吟誦詩篇,學生「葉」意即讀唱。師生之間和睦相處,穆雍相待,互動交融和李家大院的和諧氣氛很合拍,是師生之間的一首贊歌。如果沒讀過《詩經》的人就不會體會到如此深層次的內含,此聯掛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書法是傳統的漢字,很見功力,是我們學習傳統書法很好的臨摹標准,所有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准確,修辭精妙,簡直是文學藝術博物館。
另外李家大院的負責人講現在正在編寫《李家大院》電視連續劇,我們期待繼《喬家大院》、《走西口》反映晉文化優秀的電視劇之後再一次拍出轟動全國的《李家大院》經典之作。
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7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00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築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綉三晉的表裡山河之中。
於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後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於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佔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築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築群落,將磚木石雕陳於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於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牆,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於嘉慶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築群落。佔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築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築,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築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築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後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綉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築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位於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後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庄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築群早於東堡院100年,是建於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
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柒』 磚壁村的歷史事件
磚壁村地勢三面臨崖,一面靠山,東靠境內的小松山,並與安樂庄村接壤(新華社舊址),南鄰韓北鄉土河坪村(總部衛生院舊址),北接本鎮煙里村(總部政治部舊址),村北為通往鎮里和縣城的唯一縣鄉公路。村內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無任何自然資源,耕地多在狹窄的台塬山坡上自然條件較差,無霜期只有131天。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至1942年),八路軍總司令部曾三次在此駐扎。據說,因為該村被三條大溝所阻斷,背靠大山,這種易守難攻的獨特地形,才被選定作為八路軍總部。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在村東北一組由玉皇廟、佛爺廟、娘娘廟、李家祠堂組合的建築群中,坐北向南,佔地一萬平方米,具有北方傳統建築風格。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副總參謀長等八路軍領導人曾在這里生活、戰斗,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為華北各解放區的指揮中心。1940年7月,彭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羅瑞卿主任和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呂正操等八路軍領導人,在此部署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囚籠政策」,牽制了敵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軍進攻我大後方的後腿,遏止了當時妥協投降的暗流。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磚壁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李家是什麼堂
李家祠堂。。。。
『玖』 李家祠堂在那裡
南開區白堤路西側,有一處天津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佔地兩萬多平方米,這就是「李純祠堂」。
『拾』 天津市李純祠堂(南開人民文化宮)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李純,民國初年曾任江西都督、江蘇督軍,利用搜刮的民財,將北京西直門外原明代大宦官劉瑾的府邸買下,拆卸後運津重建。因整座建築與紫禁城中路相似,為掩人耳目,稱為李家祠堂。李純祠堂,也稱「津門庄王府」,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白堤路南豐路附近。現闢作南開人民文化宮。是天津市規模最大的仿古建築。從白堤路邊的高台階走上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寬大的院落。南北相對的大殿居中而建,兩側較小的東西配房規模略小,曲折蜿蜒的迴廊伸入後院深處。過了一進門的牌坊,後面便是馱碑的贔屓,偌大的漢白玉石碑竟然沒有一個字刻在上面,儼然一塊無字碑。馱碑的動物叫「贔屓」。走過花園,橫在眼前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橋,略呈拱形的石橋下還保留著窄窄的護庄河。走過小橋,就是李純祠堂的正門了。李純祠堂正門兩側,雄踞石獅一對,面對正門有照壁、橫障,兩側原有的「翁仲」(即石人、石馬、石碑)已不復存,但幾株翠柏仍肅立於門前。進入正門,玉石牌坊首當其沖,牌坊後東西矗立「華表」一對,前行有玉帶河,跨河有玉石橋,石雕精細,實際上就是一個縮小了的「金水橋」。往北,院分三進:頭道院的迎面為前殿,東西有配殿相稱,規格略小。院內是祠堂的 花園,園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角門和二道院相通,二道院是祠堂建築的主體,中殿左右有配殿陪襯,東西有廂殿相對。南面是戲台,戲台頂部有「玉龍戲珠」的大 浮雕。第三道院的布局與二道院相同。兩道院的四周,皆有游廊環繞,兩道院之間,有夾道通連。庭、堂、殿宇皆為古典形式的磚木結構。殿頂覆以彩色琉璃瓦,重檐斗拱,五嵴六獸,頂板描金,方磚鋪地,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李純祠堂(南開人民文化宮)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