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在元朝時稱作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有哪些葯酒 2025-07-17 10:42:54
深圳年殘保金在哪裡申報 2025-07-17 10:34:06

天津在元朝時稱作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18 09:34:38

1. 天津為什麼叫天津

這個問題不錯,我查了一下,天津之所以叫天津,主要是明朝設置了天津衛。其實,據我所知,從秦漢到宋元,歷代在天津地區挖渠開河,主要是運糧建寨,弄一些魚鹽業生產等活動。

不過天津的 歷史 很復雜,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所以天津地位日顯重要。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別名津沽、津門等。我看 歷史 書上說,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這里離北京近,朱棣到過這里,就被叫做「天子的渡口」,「津」就代表渡口,所以叫「天津」,加上又是天子渡口,所以就叫天津了,這個回答你們滿意嗎?

還有需要補充一點,明永樂二年,這個地方築城設衛,於是就叫「天津衛」。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想必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

自從叫了天津,這個地方就慢慢發展起來。天津有多厲害,我查了一下,如今的天津是我國北方重要港口,是首都北京出海的門戶。天津港現有2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雜貨吞吐量和港口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一、二位。

這還不算,你們知道嗎?天津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不少人都說天津是「九河下梢」、「河海要沖」。這樣一來,天津就有很多河鮮和海鮮,比較滋補,歡迎大家來天津玩啊!

天津即天子渡口,是我的家鄉,天津衛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到2017年,建城已有613周年。

具聽說 天津 市區的天津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安徽當兵的後代。 明朝初期,燕王帶領大批「燕兵」,殺光河北省的百姓後,在天津建衛,民間稱作「燕王掃北」。這些安徽兵及安徽軍戶成為了最初的天津人,並一代一代的在天津居住到今天。 有很多天津的市裡人,承認自己的祖上是隨「燕王掃北」定居到天津。 市區的天津口音,就是安徽固鎮的方言。

我來貢獻一波一百多年前天津的照片,這些地方如今還能找得到。我愛我的家鄉。




有次在火車上,旁聽了一個南方人和列車員(天津人)的對話。因為,這列火車上的列車員大都是天津人。他們在火車上走動,彼此之間也說的是天津話。而這位南方老哥自詡走南闖北,卻對這種方言比較陌生。他猜來猜去的,沒什麼把握,就問一個列車員:你們是不是安徽的?

「安徽?嘛安徽?」

「可我聽你們說話,和安徽宿州那邊差不多。」

「差遠了……」列車員走了,留下一臉懵逼的南方老哥。


其實,不光這個南方人困惑,連很多北方人也不理解。為什麼天津明明在北方,天津話卻與周邊口音不同——除了滄州某些地區的口音是受到天津的反向影響。


天津話,被稱作一個方言孤島。而造成這個現象的,與明朝初年的燕王掃北有關。

現在一提朱棣,都知道靖難之役。其實, 在靖難之役以前,朱棣在北方經營了十多年。 也確實在掃 滅北元殘余、安定人心 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畢竟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算起,到元朝滅亡,北方就相繼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占據,長達432年。

這段時間也被稱之為燕王掃北。

據說,朱棣剛到北京時,城外一片荒涼,根本沒有人。 沒人就沒有稅賦,所以只能從山西遷來人口,充實京畿地區。所以,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人口很多都是山西移民。


而天津是個例外,都知道這是「天子津渡」的簡稱。實則其保衛天子的作用更強。 天津在永樂二年才開始興建。因為,此地距離北京很近,又鄰近渤海,水陸交通發達。這樣一塊地方,必然有拱衛京城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派兵把守。而負責保衛天子的兵卒,也必然是天子親兵。什麼人最親?必然是老家人。朱棣是安徽人,他在北上時也在安徽宿州招過兵。

所以,當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在天津建城,設立了天津三衛。最初的天津,實際上是軍事組織,包括: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

明朝的衛所,每一個衛相當於一個旅,共五千兵。天津三衛就是一萬五千兵。再加上隨軍的家屬,當時初建時期的天津人口,可能已經達到了十萬人的規模。


這十萬人具體是從哪裡來的? 據說,朱棣的招兵地點在安徽宿州。也就是說,隨著朱棣北上的宿州兵被安置在了天津衛。

宿州話也就是天津話的原始版本。

如果人口少,一兩代人之後,必然會入鄉隨俗的跟著說當地人的方言,口音也就變了。但這么大的人口規模,又是在本就荒涼的土地上建立的,他們的方言,也就保留了下來。

隨著年長日久,不斷也有其他地區的人遷居此地。比如郭德綱家族,就是從山西汾陽過來的。馬三立家族是從甘肅過來的。但這些北方人由於是零零碎碎的進入的天津,不具備人口優勢,也就只能入鄉隨俗的說起了天津話。不過,天津話之所以是天津話,必然與宿州話有些區別。比如天津話的調門比較高,而宿州話則比較平。


這個問題很好呀,天津最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的叫法 叫天津衛,最初的來自明朝。請聽嘮叨嘮叨:

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風俗的第一本竹枝詞(淺顯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姓名。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朱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分,為了穩固朱家的實力,把我國的土地按塊分封給他的下一代人,叫做「分藩」,我國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他朱家的人「稱王稱霸」統轄。正本,他怕外姓人起來造朱家的反,奪走朱家的皇帝帝位,沒想到朱家親屬內部卻起來爭權奪勢。朱棣當地封在北平(今北京),稱為燕王。他在私自擴大自己的開裝,加強自己的實力。朱元璋死的時分,並沒有把皇帝位傳給兒子這一輩,而把皇帝帝位傳給子孫子朱充炆(建文帝)。燕王朱棣野心很大,不滿意自己折侄子當皇帝,就想打倒朱充炆自己當皇帝。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們也有思想准備,看到這些王爺一個個野心很大,就想方法減少他們的軍力和權勢,名為「削藩」。燕王棣就帶頭對立其時的建文帝,用武力造反,自己打起旗幟名為「靖難」。

朱棣從北京出動戎行,曾在直沽順利地渡過河攻下滄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姓名,傳說渡河點選在今北大關),然後統領大軍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其時所有的反抗者,燕王朱棣自己當了皇帝。燕王把首都定在現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漸建成的。燕王朱棣當了永樂皇帝,想到天津(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戎行到直沽一邊種田一邊防衛。回想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外「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頭的意思,永樂皇帝認為這里是「皇帝的津梁」,即皇帝的渡頭,通過這個渡頭,眼前就是陽關大道。

現在天津市 歷史 博物館里還收藏一通《建築三官廟碑》,碑文中說「由此濟渡滄州」,就是指朱棣這一段閱歷,也闡明天津姓名的由來。

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和我國北方最大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位於華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匯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彎曲而過,跨過海河的各式橋梁形成了「一橋一景」的景緻。

天津因漕運而興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1]。自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多國在天津建立租界,洋務派亦在天津興辦實業,使天津成為我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我國洋務運動的基地。在領風氣之先的一起,天津近代工業、商業、金融業等發展迅速。由天津開端的軍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訊、工業等方面的近代化建造,均開我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我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天津,意為「天子渡口」,是明成祖朱棣出兵南下時在此處渡過海河,賜名「天津」,天津名稱由此得來。天津是中國少有的有確切誕生時間的城市,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404年12月23日,明朝政府築城設衛,天津正式誕生。

新年將至,再聊聊天津的得名原因r

說起天津因何得名,幾乎所有的文章都會說到:明成祖朱棣起兵與侄爭天下,在此渡河。成祖登基後,為紀念此事,在此築城設衛,命名為天津,意為天子渡河之處。r

此說沒有什麼毛病,但細想想,就有不完整的地方,讓人產生疑問。其一,朱棣爭天下時,渡河之處多了,從北京到天津就多有河汊,為何單單紀念此處?其二,為何命名為天津而不是天渡或皇渡之類的?其三,如果天津僅僅是一個紀念的地方,為何要專門派最心腹之人太子少師姚廣孝親自去勘察築城?r

簡單介紹一下姚廣孝。姚廣孝本為游僧,法號道愆,除了不研習佛經,天文地理陰陽數術風水相面文學政治無一不精,實際上是朱棣的第一心腹和第一軍師。燕王敢於起兵「靖難」,和這個精通扶龍數術的第一軍師有著直接的關系。r

區區一小衛,卻令姚廣孝親力親為,必定有天大的原因。實際上,朱棣大軍必須從天津渡河,就是這個軍師推演的結果。也就是說,燕王欲得天下,是風水天文規定了的,而絕不是什麼簡單的路過經過。此渡,上應天相,下合地勢。r

我們知道,夜間天上有條「銀河」,其東南隅,有 星座 叫「天津」,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屬於二十八宿的女宿,意為「天上的銀河渡口」。天津星官有亮星九顆,最亮者為天津四。(燕王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r

實際上,燕王出兵之時,就已經做好了遷都北京的打算,為了製造順應天意的輿論,朱棣和姚廣孝必須找到帝王學的根據。r

流經天津的海河,古代有很多稱謂,最早稱「沽」(注意讀音為「孤」),也曾稱白河、黃河等。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宋元之時,海河有一個最高大上的名字——銀河!(現在天津還有一個地標「銀河廣場」,其名大概即源於此。)r

我們看看天象:銀河東南有天津星官,為天上銀河渡口,天津四最為明亮;r

再看看地勢風水:北京東南亦有「銀河」 ,其東南應有渡口,朱家老四最有天子氣!r

還有一個旁證:現在的濱於海河的天津火車站叫天津站,當地人叫東站。可在過去,這個火車站叫老龍頭火車站,查地方誌,此地歷來稱老龍頭。r

這樣,在此所築之城,就必須合於天象,就必須叫天津!r

也就是說,天津是明王朝的王氣所在,是運脈所在。r

朱棣登基的第二年,即增設天津衛,立即由姚廣孝親自選址建衛城。其後兩年,才宣布營建北京「行在」,准備天子戍邊。r

和其他衛所相比,天津衛有幾個特別的地方:r

其一,天津衛一直是軍事單位,不屬地方州府管轄,終其大明一朝,始終直轄於中央,這在整個京師之外的衛所中較為罕見。r

其二,天津衛的士兵沒有對外征戰的任務,即使到明末,皇帝也沒有徵調天津衛的士兵。r

其三,天津衛不屬於皇帝親衛,卻只在皇帝的故鄉皖北選兵,允家屬隨遷。注意不是徵兵,是選兵。二百多年從未改例,使得天津城及周邊口音與皖北無異,成了「天津話」。家鄉子弟專守龍脈,自古皆然。r

其四,天津衛的任務是保護河漕、衛漕、海運碼頭,保護各「務」——運河關口、稅。現天津周邊的「X家務」r

的地名,就是當時河運稅務機關的遺留。也就是說,天津是大明朝的錢袋子,也是王朝後勤基地,這應該出乎很多人的預料。r

其五,天津自元朝興起,至明早期富庶繁華,成為當時的「深圳」,遠超當時州府,周邊的獨流、勝芳,亦因之興起。有文章稱天津興起於清朝洋務運動時期,是為讀書太少的緣故。r

其六,天津衛直轄於中央超過五百年。至清康熙時設天津縣,不久升天津州,隨後立即升為天津府,依舊和附近的保定府等同為直轄府。清晚期,天津作為北洋通商大臣駐地,直轄於總理衙門。只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袁世凱兼任直隸總督,而李、袁又常年在天津辦公,讓人誤以為天津是直隸總督駐地。實際上,此時直隸總督駐地一直是保定——而直隸總督也根本不是地方官。——扯遠了,另文可專談。r

總之,天津的稱謂,主要源於借名天津星官。加上本地合於天象,被帝王學認定是天子龍氣所在。袁世凱起家於天津。清帝遜位後,做民國大總統覺得不過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其背後亦有另一個「道愆」相之。後來各高官貴族紛紛寓居天津,不完全因為距離京師近,多是與天津的風水氣脈有關。r

r

r

r

津的基本字義為渡水的地方。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三岔口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在永樂二年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我來瞎逼逼一通,反正瞎說也不負責任,我個人覺得天津古稱天津衛,衛是守衛的衛,需要守衛哪裡?還有保定府,需要保哪裡?廊坊需要防哪裡?歸根結底就是京師北京,守衛、保衛、防禦以外,因為北京西北靠山區,南平原,東臨海,西北山區是很好的天然屏障,想要進出京師必須鑿山開道,所以西北山區有很多口的地方,比如說張家口,古北口,那麼南邊平原,需要有守有防,因為南邊兵馬好進入,把一般的防禦全設在南邊,借現代一句話就是,保定就是第一島鏈,最後來說說天津,回歸正題,天津名字由來,我還是一本正經的在扯淡,其實我理解天津衛的字面意思是,天為天子,津為渡口,衛為防禦體系,所以我理解的就是天子的渡口有防禦體系,防禦從海上進攻的敵人,守衛京師,而且天津為港口,天子可乘船出海,所以名為天津衛,好了不再扯淡了,以上回答都是我的理解,如果覺得說的有問題,也別見笑,因為沒在書面上學過,這些都是自己感覺的。

天津天津,天子之京,天津有這么一個霸氣的名字,還真要感謝北京。如果北京是人間帝王的靈霄殿,那天津就是人間帝王的南天門;如果說北京是人間的閻王殿,那天津就是人間的奈何橋(好像哪裡不對)。

天津在古時還是海洋,直到宋時成陸,隋修運河,南運河(潞)、北運河(衛)與海河交匯於此,固有「三會海口」之稱,這名字其實也很霸氣。金時設直沽,之後直沽炮台的名字便由來於此;元時天津又有了海津之名,也是非常貼切。

直至明朝,一位藩王率領「靖難」之師從此地出發,直搗應天,最終稱帝並將都城遷到了北京, 歷史 這才與現代接軌。這位藩王就是著名的永樂大帝朱棣;他回到北京之後,為了紀念這個龍興之地,下令築城浚池並設立衛所,賜名天津。後來李東陽在《重建三官廟碑記》中也做了解釋:天津就是「天子車馬所渡之地」,一股帝王之地油然而生。從此之後,「津以京貴」,至民國時已經成為了直轄市,所以說如果沒有北京,自然也就沒有天津的輝煌了。

說到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要從天津得名說起,公認的是當年燕王朱棣賜名,但我翻閱今晚報資料庫發現天津一詞不是從此出現,而是早已有之,主要有二:一是星官名,即天津九星,二是天津河。下面就為您詳細說說天津河的故事。

天津河的故事

天津河存在嗎?

吳廷華所作《天津縣志》後序寫道:「天津河之名,僅見於《金史》,趙宋以前未之聞也。」《天津縣志》也記載:「又據《靜海志》雲,《金史》有天津河。」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存在。

天津河的來源

據查,天津河源於一條古水——沽河,是《水經》中「笥溝」的別名,發源於沽源縣。東流南轉進入現密雲順義地區後因河床河灘均為白沙,不生草木,又被稱為白河。

其流經漢代所設的路縣境內後與溫余水交匯,又有潞水之稱。這條以白河、潞河、笥溝為別名的沽河,走向正是天津北京之間的運河,當是《金史·河渠志》中所說的天津河。它的下游各尾閭匯集之地稱為直沽,而後又得名「天津」,順理成章,不像是簡單的附會。

天津河與天津的關聯

據舊《靜海縣志》記載:界河,謂天津河,以宋遼分界得名。然而天津河的源頭和走向是哪裡,文獻沒有說清楚。如果它的走向和天津的位置有直接關聯,那麼它應是天津得名的另一說。

天津河名始於金代,如果天津得名確實源於其所臨的天津河,那麼在時間上是遠早於明代燕王賜名之說的。

天津河與天津的關系,有水文概念上的直接聯系,故此說不應輕易否定。

2.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2)天津在元朝時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界於東經116 °43′-118°4′、北緯38°34′-40°15′之間。東臨渤海,西靠首都北京和河北,北部和南部與河北接壤,天津市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天津市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6]

截至2018年末,天津市下轄1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全市生產總值(GDP)1880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3. 元代之前天津叫什麼

可能稱作直沽寨吧。其實在元代之前,天津一直沒有真正名稱,到元代時設為了「海津鎮」,成為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那麼之前天津的狀況和之後天津名稱的發展演變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

雍正年間升為天津州後又升為天津府,清朝年間天津一直作為保衛京師的軍事重鎮,清末,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是以此為政治中心。在近代,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後,天津被迫開始開放,天津出現了列強的租界,如今成為了天津文化旅遊的重要一景。國民黨統治期間,天津成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一開始屬於河北省,後於1967年改為直轄市。

4. 我國各省名稱及古代叫法

1、北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4、重慶:重慶古稱「巴」,商周時期為巴國首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5、黑龍江省: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簡稱黑。

6、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後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7、遼寧省:由於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簡稱遼。

8、河北省:相對於黃河為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1928年稱河北省。因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9、河南省: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10、山西省:相對於太行山為西。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所以簡稱晉。

11、山東省:相對於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2、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

13、湖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北。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4、浙江省:境內的浙江盤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簡稱浙。

15、江西省: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清朝時改為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贛。

16、陝西省: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稱陝西。簡稱陝。古代時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17、安徽省:以清朝時的安慶府(今安慶)和徽州府(今歙縣)的頭一字組成。因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簡稱皖。

18、江蘇省: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蘇。

19、甘肅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長掖),肅州(今酒泉)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故又簡稱隴。

20、貴州省: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黔。

21、四川省: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里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榨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設四川省,簡稱川。三國時是蜀國領土,所以簡稱蜀。

22、雲南省: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3、廣東省: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代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24、福建省: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25、台灣省: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26、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27、海南省: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簡稱瓊。

28、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29、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30、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2、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33、香港: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34、澳門:澳門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


(4)天津在元朝時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

1、二十三個省:河北省(冀)、山東省(齊)、遼寧省(遼)、黑龍江省(黑)、吉林省(吉)、甘肅省(隴)、青海省(青)、河南省(豫)、江蘇省(蘇)、湖北省(鄂)、湖南省(湘)、江西省(贛)、浙江省(浙)、廣東省(粵)、雲南省(滇)、福建省(福)、台灣省(台)、海南省(瓊)、山西省(晉)、四川省(川)、陝西省(陝)、貴州省(黔)、安徽省(皖)。

2、四個直轄市:

(1)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2)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3)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4)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3、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為「新」。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

(3)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首府銀川市,成立於1958年10月25日 ,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4)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5)西藏自治區:簡稱「藏」。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上,首府是拉薩。

4、兩個特別行政區:

(1)澳門,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西岸,北鄰廣東省珠海市,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對望,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臨中國南海。

(2)香港,簡稱「港」,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省份簡稱


5. 天津以前叫什麼

直沽。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5)天津在元朝時稱作什麼擴展閱讀

天津歷史沿革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

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6年,天津建城已有612周年。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參考資料來源:天津人民政府網-歷史沿革

6. 天津以前的簡稱是什麼謝謝大家...

應該是沽 。

我又 看了看 別的資料 :金朝在三岔河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見史籍,是天津最早的名稱。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時在直沽設「海津鎮」。直至永樂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清朝,天津升衛為州,升州為府,但「天津」二字保持此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