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特色智慧醫院有哪些
擴展閱讀
廈門哪裡的花生湯最好 2025-07-12 16:05:39

天津特色智慧醫院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26 18:13:41

⑴ 天津濱海新區有哪些好醫院

泰達心血管醫院(開發區第三大街)
天津第五中心醫院(河濱公園附近)
港口醫院(新港)
口腔醫院(外灘附近)

⑵ 北京·天津比較有名的醫院有哪些

北大醫院、301醫院、協和醫院、309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泰達心腦血管一院、天津第一中心醫院、長征醫院、天津兒童醫院、天津傳染病醫院等等。

⑶ 天津有哪些大醫院求全

和平區中醫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和平區成都道
電話:022-23399085
郵編:300000
天津市口腔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和平區大沽北路75號
電話:022-27126506
郵編:300000
天津市眼科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和平區四平東道15號
電話:022-23120936
郵編:300000
天津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河西區解放南路406號
電話:022-28332917
郵編:300211
天津市公安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和平區南京路78號
電話:022-23022411
郵編:300000
天津市血液病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和平區南京路288號
電話:022-27317276
郵編:300000
天津市骨科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河西區大沽南路365號
電話:022-23316071
郵編:300000
天津市兒童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河西區馬場道225號
電話:022-23519459
郵編:300000
天津市人民醫院
天津市
天津市轄區
紅橋區芥園道
電話:022-87729595
郵編:300000

⑷ 天津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實施方案里,關於智慧醫院是怎麼提的

《天津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在建設「三位一體」智慧醫院中,明確如下內容:
(1)加快推進智慧服務。將信息化作為天津市醫院基本建設的優先領域,建設「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鼓勵天津市有條件的公立醫院加快應用智能可穿戴設備、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和治療系統等智慧服務軟硬體,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標准化、規范化水平,落實國家和行業信息化標准。全市二三級公立醫院智慧服務平均級別力爭達到2級和3級。
(2)明確加快醫院電子病歷建設。將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納入天津市三級醫院評審標准實施細則。將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達到3級和4級,分別納入天津市二級和三級醫院評審標准實施細則前置條款。三級公立醫院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准化成熟度測評應達到三級及水平。到2025年,三級公立醫院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准化成熟度測評應達到四級及以上水平。
(3)加快實施智慧管理。全市二三級公立醫院智慧管理平均級別力爭達到1級和2級,能夠支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
在實施醫療質量提升行動中,明確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推進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病案首頁、醫學名詞、疾病診斷編碼、手術操作編碼實現「四統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加快公立醫院臨床路徑管理制度建設,鼓勵醫院利用信息化技術擴大處方審核和點評的范圍,合理診療和合理用葯指標不斷改善。
在實施患者體驗提升行動中,明確持續加強院前醫療救治能力建設,保持院前醫療救治的領先地位,強化院前院內信息聯通,確保無縫銜接。以信息化為支撐,不斷增強醫療服務連續性,將患者安全管理融入醫院管理各個環節,實現持續改進。
在實施醫院管理提升行動中,明確探索醫院後勤「一站式」服務。建設後勤智能綜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後勤管理的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降低萬元收入能耗支出等。

⑸ 請問天津有哪些好的醫院啊

天津有很多大的不錯的綜合醫院,象是總醫院、一中心、二中心、三中心、中研院、中醫一附屬、二附屬、公安醫院、武警醫院、環湖醫院。。。
還有很多知名的專科醫院,象中心婦產、兒童醫院、胸科醫院、腫瘤醫院。。。。

⑹ 天津中研院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這兩個醫院的皮膚科,哪個好啊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院區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院區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54年,是天津市開設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中醫醫療機構,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天津市三級甲等醫院,天津市十佳醫院,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全國中醫文化建設示範單位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醫院分為南北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和26萬平方米,裝備3.0T MRI、寶石能譜CT等高端醫療儀器千餘台(架),設35個臨床和技術科室,103個專病門診,開放床位2600張,在職員工2340人。醫院日均門診量8000餘人次,年門診量連續6年超200萬人次,2014年實現291.5萬人次,位居天津市各醫院門診量前列。

醫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名,博士生導師24名,天津市名中醫23名;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專科)30個,包括針灸推拿學和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學科2個,兒科、腫瘤科等國家衛生計生委重點專科4個,中醫心病學、中醫腎病學、中醫瘡瘍病學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10個,血液科、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骨傷科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專科13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基地1個;「針刺治療腦病研究」和「中醫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

近五年來,醫院共獲各級立項科研課題205項,取得科技成果鑒定93項,獲各級科技獎勵42項,其中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醫院先後與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瑞士、美國、俄羅斯、阿曼等40餘個國家建立醫療合作關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名揚海內外,並連續兩年獲得「天津城市民生貢獻獎」,成為了天津市一道靚麗的城市名片。

多年來,醫院以「中風病」、「冠心病」兩大「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核心競爭力,逐漸形成多學科齊頭並進、中西醫結合共同發展的良好勢頭。醫院始終堅持「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維護健康,造福人類」的宗旨,堅持「發揮中醫優勢,突出針灸特色,堅持『五專』模式,藉助西醫優勢學科,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現代化中醫醫院」的發展戰略,提出了「三個轉變」(由追求數量型醫院向提高質量型醫院轉變,由醫療型醫院向研究型醫院轉變,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著力打造一個中心(中國針灸中心)、兩個基地(中風病和冠心病兩個研究基地)、四個專科診療中心(中西醫結合腫瘤、中西醫結合腎病、中西醫結合兒科、中西醫結合骨傷4個專科診療中心),不斷增強醫療特色和優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努力建設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中醫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中醫醫院。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院六十載巡禮(1954-2014)

堅實的腳步,光輝的歲月

這所建於1954年的「津門第一家」,是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歷史上最悠久的中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天津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縮影。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54年,是天津市開設最早、建設規模最大的中醫醫療機構,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天津市三級甲等醫院,天津市十佳醫院,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全國中醫文化建設示範單位和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醫院分為南北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和26萬平方米,是天津市單體面積最大的醫院。該院裝備3.0T MRI、寶石能譜CT等高端醫療儀器千餘台(架),設54個臨床技術科室,103個專病門診,開放床位2600張,日均門診量8000餘人次,年門診量連續5年超200萬人次,2013年達267萬餘人次,2014年達到291萬餘人次,門診量連續27年位居天津市各醫院門診量首位。

渤海之濱,獨領風騷六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中醫葯脈搏微弱的時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醫專家,胸懷「弘揚中醫,報效祖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堅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濱的津城,扛起了振興天津中醫的鴻鵠使命,在一條以「建設路」、「多倫道」為名的路上建成了天津歷史上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中醫院。

1954年10月18日天津市中醫聯合門診部在和平區建設路41號成立,1955年12月18日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牌匾的天津市立中醫院在和平區多倫道93號成立,1958年更名為天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78年更名為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2006年更名為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天津中醫一附院)用一個甲子的時光鑄就了一座祖國醫學發展史的豐碑,同時譜寫了天津中醫一附院幾代人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輝煌篇章。

上世紀50年代醫院外景

整整60年了!從那時,到現在。天津中醫一附院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門診部現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技術門類最全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醫院之一,是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省級示範中醫院、三級甲等醫院、百姓放心醫院和「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60載流金歲月,天津中醫一附院已經由當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醫院發展成為目前擁有兩個院區(南開區鞍山西道為北院區,西青區李七庄街王蘭庄為南院區)總建築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全國單體規模最大、服務患者數量最多、擁有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最多的中醫醫院。這里有一串數字驗證了它今天在全國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醫院擁有兩個院區,現有54個臨床、技術科室,設有103個專病門診,門診量連續27年位居全市醫院首位,日均門診量近萬人次;設有ICU、外賓病房和24個住院病區,年住院患者超過4萬人次;醫院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學科(專科)30個……其他反映教學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重要指標均走在全國前列。

現如今,醫院擁有職工233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224人,衛生技術人員2075人,博士學歷125人,碩士學歷539人,正高級職稱196人,副高級職稱276人,中級職稱659人,初級職稱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醫23人;針灸學科、心血管學科2008年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立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兩個學科又入選了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

六十載滄桑,杏林暖津城

建院初期

從1954年建院後的20餘年,天津中醫一附院聚集了眾多知名的中醫名家,陸觀虎、哈荔田、趙寄凡、董曉初、顧小痴、王文錦、沈金山、胡秀璋、葉希賢、陳芝圃、李少川……,作為一代名醫,他們不僅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培養了後繼人才,而且也為中醫一附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醫院由日門診量300人次增至500人次;由新醫科第一個病房成立,到病床增至251張,醫院發展初見雛形。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天津中醫一附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0年至2000年,建築面積近8萬平米的兩幢氣勢磅礴的大廈挺拔而立,醫院病床數從251張到701張再到1300張,最高日門診量逾1.5萬餘人次。醫院秉承「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維護健康,造福人類」的辦院宗旨,高舉「院興科技,科技興院」旗幟,堅持「五專」發展模式,使古老的中醫插上了現代科技的翅膀,一躍成為杏林中的佼佼者!

跨越發展

天津中醫一附院從1954年建院到今天,這期間經歷了整整60年。在這60年的光輝歲月中,天津中醫一附院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醫院事業實現了三次跨越騰飛:

1983年,石學敏教授擔任了院長,他乘改革開放之春風,勇於改革,科技興院,以針灸學科的發展帶動全院的發展。1991年,醫院遷入鞍山西道新院址,病床由251張達到701張,成為科室門類齊全、專科特色突出、集醫教研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實現了醫院事業的第一次騰飛。

北院(鞍山西道)院區

進入2000年,經過10年的蓄勢發展,由醫院自籌資金建成的國際醫療康復大廈投入使用,醫院病床總數達到了1300張,最高開放床位達1902張。2001年我院被天津市政府確立為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實現了醫院事業的第二次騰飛。

名醫薈萃,揚名海內外

作為天津市中醫醫學中心,該院匯聚了天津最強大的名老中醫陣容,學術影響力名揚海內外。醫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中國國醫大師2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專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5名,博士生導師24名,天津市名中醫23名。多年來,該院還先後與德國、法國、瑞士、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越南、阿曼等40餘個國家建立醫療、學術合作關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學習進修生數千人,中醫特色名揚海內外。

第二屆「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

石學敏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二屆「國醫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政府授銜中醫針灸學專家,天津市名中醫,天津市針灸學會會長。他帶領的「針刺治療腦病」學術團隊獲得201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

他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取得顯著療效,該針法還用於腦外傷、多發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圍神經疾病、抑鬱症、焦慮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種疑難雜症。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的研究於199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獲天津市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並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立為十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09年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被列入「財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計劃推廣成果庫」。他率先提出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使傳統針刺手法向規范化、劑量化、標准化發展;他提出治療中風病的「石氏中風單元療法」,開發研製了丹芪偏癱膠囊治療中風病,對中風病的治療形成系列,提高了臨床療效。他創立的「通關利竅」針法治療吞咽障礙、「活血散風,調和肝脾」治療高血壓、「調神益智」治療血管性痴呆、「經筋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等特色針法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在針刺治療中風病、高血壓病、針灸標准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

他致力於國內外針灸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先後赴世界100餘個國家及地區講學,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教授

張伯禮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學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冠心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負責人,科技部"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第十屆國家葯典委員會執委兼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葯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政府授銜中醫診斷學專家,天津市名中醫。他帶領的「中醫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團隊」獲得了2012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稱號。

他創立腦脊液葯理學方法,揭示了中葯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機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開展了全國第一個中醫葯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葯循證評價系列方法和關鍵技術,為客觀評價中醫葯療效奠定了方法學基礎,促進了中醫葯臨床研究質量的整體提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積極推進中葯現代化研究,提出了名優中成葯二次開發理念,主持改造中成葯30餘個,提升了中成葯科技含量,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

第二屆「國醫大師」阮士怡教授

阮士怡教授,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第二屆「國醫大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第一批中醫葯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天津市名中醫,並榮獲天津市衛生系統「伯樂獎」。從醫70餘年,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天津市中醫學會理事、天津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及老年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他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事業近70年,是我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他推動了天津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分化與發展,創建了天津中西醫結合學科心血管學科、老年病學科。他倡導並組織了中醫葯科學研究,提出了「心-脾-腎三臟一體」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內科病的學術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益腎健脾、軟堅散結」法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設想,並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科學進步獎。阮士怡老先生從醫70餘年,如今已98歲高齡的他仍然工作在臨床和教學一線,潛心研究,筆耕不輟。

保持特色,引領津門杏林

作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該院多年來始終將專科專病建設列為醫療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五專(專科、專病、專家、專技、專葯)」的辦院特色,並逐步形成優勢。病種包括中風病、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血液病、風濕病、多臟衰竭、頸腰椎病、糖尿病足壞疽等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在國內外均有廣泛的影響,專科門診量和專家門診量已佔到全院門診量的80%以上。

針灸學科學術影響和特色療效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全國針灸專科醫療中心」,並在全國建立了48個針灸臨床分中心。心血管科學科實力規模名列全國前茅,是國家級心血管臨床研究基地,是國內最大的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科之一。兒科是全國中醫兒科專科診療中心,學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以小兒腦系疾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為特色的診療體系。腎病科是全國知名的中醫腎臟病研究中心之一,學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腫瘤科以「扶正抗癌,解毒祛瘀」為特色,是天津市最大中醫腫瘤醫、教、研臨床研究基地。骨傷科以創傷骨病手術治療、微創骨科治療,骨質疏鬆專科治療及傳統手法治療等中西醫治療為主要特色。推拿科是國內臨床規模最大的推拿專科,在推拿治療脊柱源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腸病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

大醫精誠,服務社會

多年來,該院秉承「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的價值觀念,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溫馨的健康服務。

自2010年天津市衛生行業開展人民滿意的「好醫生、好護士、好醫院」評選活動以來,該院已連續三屆蟬聯大滿貫,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口碑度廣受津城百姓贊許。近年來,該院緊緊圍繞「建成人民群眾滿意的醫院」這一宗旨,在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上,優化就診流程,加強服務管理,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便民舉措:優化就診流程,推出掛號、診療、檢查化驗、取葯、繳費、住院等就診流程一站式分布;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多種預約就診模式,極大地緩解了患者掛號難、等候時間長的大難題;實行無假日專家門診,每周六日均安排專家應診,每天晚上安排晚間門診,形成了「5+2」、「白加黑」的服務模式,解決了群眾公休日看病難找不到專家的問題;成立了疑難病會診中心,對多次就診仍無明確診斷的患者由高年資的全國知名專家進行聯合會診,為疑難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採用自動化的快速出葯系統,減少患者候葯時間,同時推出中葯代煎送葯到家服務,患者看完病後只需辦理委託代送手續即可安心回家等葯上門。該院所採取的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務措施,以及廣大醫務人員的良好醫德、精湛醫術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許。為此,該院2011年榮獲了天津市「天津城市民生貢獻獎」, 2012年榮獲了天津市「踐行天津精神貢獻獎」,2014年又榮獲了天津市「發展貢獻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從頭邁步越新天,努力建成人民群眾滿意的醫院

邁進新世紀,醫院事業不僅實現了第二次騰飛,而且在醫、護、技、葯及科研、教學等方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壯大,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醫療業務、人才培養、醫院管理等均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興旺發展時期。

2005年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醫院內科學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張伯禮教授,繼石學敏院士之後又光榮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張伯禮院士又兼任了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至此我院已擁有了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12月,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醫院終於被國家發改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准為全國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成為重點研究中風病、冠心病基地,實現了醫院學科建設上的跨越發展。2014年6月,石學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光榮當選了中國「第二屆國醫大師」,為天津的中醫葯事業爭得了榮譽。2014年12月,一座建築面積18萬平米的新院區已全部投入使用。至此,醫院兩個院區建築面積總合達到了26萬平米,固定床位2600張,開啟了醫院事業發展上的第三次騰飛。

南院區外景

南院區外景

南院區門診共享大廳

面對迎來第三次騰飛的大好時機,醫院現任領導班子及時提出了加快實施「三個轉變」(從單純的追求病人數量向追求高水平的醫療質量轉變;從以醫療工作為主的醫療機構向研究型醫院轉變;從粗放式、經驗型管理向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轉變。)的發展思路,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保障。與此同時,醫院領導班子又及時制定了新的奮斗目標,爭取在較短時期內,把醫院建設成「國內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針灸為特色的現代化中醫醫學中心」。

天津中醫一附院走過了60個春秋,它與中國中醫葯界共同經歷了一個甲子。60年前的今天,它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如今它已成長為杏林中的巨人。天津中醫一附院的發展與祖國的強盛緊密相連,同天津中醫葯事業的開拓者、建設者同呼吸,共命運。在60年的流金歲月中,天津中醫一附院所實現的三次事業騰飛,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和黨的中醫葯政策,得益於正確的辦院方向,得益於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得益於天津中醫一附院幾代人六十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和心中的夢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啟未來,志行高遠。天津中醫一附院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引領下,正積極探索具有中醫葯特色的現代化中醫院發展

⑺ 天津哪家醫院最好

天津總醫院、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天津胸科醫院、天津人民醫院

⑻ 天津哪家醫院比較好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始建於1949年,原名為中紡醫院,後與郵電、天和、恩光等醫院合並,更名為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醫院分為本部、東院、濱海醫院三部分,醫院總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1萬平方米。醫院本部主樓23層,呈「Y」字型結構。

該院是一所以器官移植、急救醫學、耳鼻喉科學為特色,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天津市三大醫學中心之一。醫院現有1100張病床,35個臨床專業科室,6個碩士研究生授權點,6個研究所,即:天津市器官移植研究所、天津市急救醫學研究所、天津市耳鼻喉研究所、天津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天津市血栓與止血研究所、天津市醫院系統工程研究所,1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即:危重病急救醫學重點實驗室。2006年被國家人事部正式批准為臨床醫學博士後工作站。天津市醫學影像、護理、病案三個質量控制中心也設在該院。

⑼ 天津著名醫院在建新院區,規劃床位350張,何時可以建成呢

天津這座城市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作為我國的直轄市之一,天津的經濟發展在以往還是非常的出色,如同北上廣深一般是很多人嚮往的發展之地,不過近些年來,天津發展的腳步放緩了很多,與其餘的幾個直轄市相比較差距漸漸地被拉大了,當然在國內眾多的城市當中天津的綜合實力還是比較的強悍,近幾年天津也在努力地發展,對於境內的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建設也非常的重視。

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濱海院區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並提升該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可以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大家對於該醫院的建設是不是很期待呢?

⑽ 天津那裡有好中醫

其實上各地都有些會的中醫生,但往往好的醫生更專注於專業領域而無暇宣傳。首先本人就是超過10年的中醫,對醫療體系,對社會十分了解。
醫生來源:
醫院也有不錯的醫生,但一般2甲,3甲醫院概率比較大,診金超過500的,徒有名聲的佔了大多數。民間好的醫生,多是十年如一日,中等的收費30-200診金,可能你會說有的不要診金,那麼這里葯價折算就是了。比如同仁堂深圳的診金是20元,但一次看病少的1700,平均3500,多的天價,7-15天。
醫生也是人,會生病,會需要生活。中國人傻的地方,會覺得這個醫生好,名醫,去給他看,十天半個月排號。實際情況是醫生一天頂多全幅精神保持6小時,特別是中醫這種高度需要邏輯運算的職業,如果有葯房配葯,可以免去抓葯時間,看診時每個病人花費20分鍾,一天峰值是18個病人。這是在初診,或難度高,細心處理的角度。所以你再看回去醫生一天接幾十個病人能治成什麼樣呢?
真正會的醫生,這里講中醫多些,大多數時間用於研究,這里分兩方面,一方面是病理醫理的研究,第二部分集中在葯物葯理配方的研究。這些研究一天保持6小時以上就算少的了。所以這里有個平衡問題,是想多接診多賺錢,還是多研究多精通。比如講我制葯的時候,發明的一味『上清散』的葯,一開始需要各種葯材都制好,其中需要酒炒,這里就算一次百斤制也需要幾個小時,然後是研磨,再調制,再測試性能。整個下來百斤葯需要花費整整3天。當然一段時間下來變成了常用葯逐漸改良製造方式下節約了時間,但目前百斤葯還是需要1天時間完成。
說這些是想提示醫生也是有一周工作時長跟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時間完成,好的醫源是十分緊張的資源。負責的醫生才會花20分鍾去看好一個病患。
葯物與專長:
醫生界認同的觀點,第一順位的是家族家傳,末位是醫學院學習。因為往往家族特有的治療方法,是前人留下的發明創造,又是不傳外人的秘法。而學校的東西,又過於中西結合,並且沒有獨特的技法。特別是在中醫界,比如脈法,你要這么理解對,那麼理解也對。那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是一個開放的學術思維,而中國的中醫院,會結合西醫觀點,說現代醫學這個那個特徵,所以這個脈象,所以是中醫的什麼什麼病。中醫當定性了之後,就變味了。特別是脈都不會的人教學生什麼是脈,還給那麼多限制的現代醫學定性。有一次我在鄉村醫生群分享自己的一個重危病例,唯一還懂點的一個副院長問為什麼用花粉,解答過後是佩服,但說到脈象上,每個人都否定,因為我講的他們沒見過,一些脈理他們說不存在。而我是見過絕脈,見過醫書上並未記載的逆循環絕脈的。
醫生有不同的專長領域,比如有的喜歡治小孩,有的治腰痛腿痛無力(當然這位8成腎虧的啊)。
最好就是醫生比較專一方面,祖傳技術或是已經有發明的療法葯物。這樣的醫生治這樣的病治癒率是有保證的。
醫患關系:
許多病人是真有病。那病名為素質。好的醫生通過最少十年的日夜努力,肩負生命安危給病人治療疾病。賺到的也是對比付出極少的收益。而病人往往想過度佔用醫生的時間,漠視其他重危病友。無限騷擾醫生個人時間。帶著0的醫學知識質疑上千上萬知識指數醫生的方案用葯。自以為是的隨意添加減少修改處方。當然騙醫騙葯也是存在的現象。在這里如果有醫生們看到,請規劃好你的工作時間,請堅定好你的收費標准(對應你技能熟練度效果的,不侮辱能力的收費),請對病人亂象勇敢說不。正常病人看到這里,相信已經懂得如何選擇醫生。有素質疾病病人看到這里,要麼修正下BUG,要麼好醫生也沒必要幫你治療。特別是懂不懂就改劑量改葯這種。我是無數次聽到誠實的病人說想一天把3天的葯喝下去會好得快。『快個毛線,下次不要找我治。』
關於我:
去年底租約到期,也累了,結束了診所,目前研究自己的醫學課題
本人擅長於疑難雜症的治療。特技為中國葯典(醫學院標准)3分之1劑量用葯,獲得3倍療效,處方視病情2-18味不等。目前有研究成功的重要項目為痛風病的康復療法,青光眼療法。若你素質沒事,到處很久找不到或治不好,可以找我試試。支持遠程
備註:帶上難的病。這樣我開心;癌症患者接晚期與終末期,帶增強CT報告,活檢報告。必須面診。
-------------------------------我是一條默默無聞的分割線,上面的是年初寫的。
我非常無奈!因為今天需要講到『階級』、價值、定價。對於經歷經驗豐富缺時間又文筆爛的人。經常只能是談話中某些話是智慧結晶與貼合現實。
聊天中prove能治痛風,是實證科學,有化驗作證。聊到價值,說世界不知道『小村莊』,本來價值幾萬美元的治療,幾個月下來不到1萬RMB。
A說:怎麼他覺得貴
想到了國民人均收入的社會真實性,說貧下中農固定月收入4.5K,工人階級6K,商業1萬,小康3.5萬。富士康普工隨便攢3個月可以買最新的蘋果手機。7500
A:比貧下中農還低的有嗎?
我:4線小縣城除以2。之所以劃出一條線,是說沒達到還需努力。
我的診金定價,對於貧下中農階級略微難承受。但以目前社會醫療水平收費。治得快費用卻是三甲醫院的五份之一。所以即使小縣城也是省著點花,騰出來的醫療就能把病治完。已經是照顧到所有人了。
至於小康階級的病人。我的收費幾乎稱之為太便宜跟「醫生不要錢」
--------------------------------------我也是一條分割線,上面是2017-8-29 PM3:00某人的對話
醫生不透露病人的隱私。哪怕能證明多麼應該得到世界認可的數據報告。醫學與我而言如同信仰。所以不要用個人的認識隨意去覺得他人應該怎麼樣。
-------------------------------------------------------上面是他面對胡攪蠻纏,被欺負後無奈的心情

未來幾年的計劃是在上海開設一家綜合門診。希望匯聚最優秀的醫生。改良管理模式。盡量做到療效=醫生收益。然而在天朝,相信我。做這樣一件事非常的難。若能開始運作。我希望大多數時間拿去挖掘好的醫生,而不會去坐診;好的醫生(無論中西醫),需要的不止是可操作性與操作環境。還需要有人文環境與學術發展環境與價值。醫生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者。給予一個人良好的心態。就必須先給予良好的環境。所以我想做的是所有人都能贏的事業(病人、醫生、投資方)。

第二件,未來10-20年帶100個學生。100個能真正入門,有良好操作準則的中醫。因為我不確定能找到多少有資格持才傲物的牛人。最差的結果。100個入門→60個執業→30個良醫→10個精準如神。起碼,一個先進理念與規則的種子有機會發芽。
--------------------------------------------------------------------------------我是一條極其淡定的分割線,上面那傢伙又在異想天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