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㈡ 天津的各種特色習俗
天津的各種特色民俗節慶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這一天亦稱作「燈節」。早晨要將前一天蒸出的「刺蝟老鼠」供於神像前、窗檯、門墩上,上午頭向外,下午轉向里,意為馱寶還家。晚飯時即食湯元,並把湯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則處處張燈結綵,燃放煙火,熱鬧非凡。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民間稱此日為龍抬頭,意為這一天龍要出來活動了。家家戶戶均食烙餅、煎燜子、炒雞蛋、炒綠豆菜(又稱「龍須菜」)。這一天還忌做針線,恐傷龍目。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這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各種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還要供奉於佛像前。有的人家還在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稱為「臘八醋」,春節吃餃子時食用。
天後宮皇會農歷三月二十三日
為紀念天後娘娘誕辰而舉行的活動,由來以久,後因清康熙帝親臨天津欣賞天後宮花會,並欽賜了會旗,此後遂改名為「皇會」。
由於天津地處海邊,世代多有靠海吃飯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所以在命運叵測的海上,人們只得祈求神靈的保佑。天後娘娘即南方所稱的「媽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每到傳說中的天後娘娘誕辰日,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這些地方到處都有法鼓、獅子、中幡、花鼓等各種表演,有時會通宵達旦。
太平花鼓會
相傳最早出現於清咸豐年間,由鳳陽人傳到西沽,所以沾了「鳳陽花鼓」的名兒。
行會時由8名十三四歲的少年依據水滸故事表演,台上4人為一班,輪流托唱,調子以鳳陽花鼓調或崑曲為主,有時也唱新編的曲詞,詞意新奇有趣。台後是伴奏的二鑼、三鑼、笛師和保護少年會眾的武會眾。行會時的四對樂器分別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鑼和花鼓。
法鼓會
原為佛教音樂,樂器由鼓、鈸、鐃、鉻子、鐺子組成。演奏時,鼓在中央,兩旁是鈸和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開始時,先擊鼓數聲,繼之頭鈸連敲四聲,之後各樂器按譜齊奏。法鼓曲牌大約有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
天津市較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五虎杠箱會
劇情、人物裝扮都以京劇「巴家五虎」為樣本,五虎為護杠箱,與前來劫杠箱者捉對廝殺。
行會時表現最精彩的是前頭的抬箱者,在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又要顧及到肩頭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時,竹竿都必須落在肩頭,而且須保證箱上的燈、旗原封不動,難度之高,不啻為一場武技表演。
重閣老會
相傳創於清道光年間,又名「節節高」。形式類似於疊羅漢,只不過沒有疊得那麼高,只有兩層而已。表演時,一個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著一個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組,共有八組,共同表演一出戲曲內容。
難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須邊走邊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僅要能舞會唱,還得掌握一定的雜技技能。
㈢ 天津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天津的過年風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參考http://..com/question/402211898.html
㈣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楊柳青,木版年畫 ,泥人張彩塑, 天津皇會, 葛沽寶輦會 ,楊柳青民間佛道樂,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北倉「蟲八蠟廟小車會
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高蹺
天津海下文武高蹺老會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海口)」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鹹水沽和葛沽一帶)。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㈤ 天津當地人結婚習俗是什麼
天津當地人結婚習俗是什麼有些仍保留的傳統習俗 新婚前一晚新郎家,一般會找來親戚家的男童,到新房裡住一晚,老例兒講究叫「童男壓床」.新人卧室的床上四角再放四個蘋果圖個吉利平安(石榴、桂圓、栗子、花生、紅棗、米也是必用的). 新婚前新娘家,母親在大喜日子裡,新娘做頭發的第一步要由新娘母親象徵性的盤起.化妝前,要由母親給新娘象徵性的清潔面容.
㈥ 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6)天津人有什麼習俗嗎擴展閱讀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㈦ 天津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的風俗有:
一、大年初一,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題取,和合之意,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
五、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
㈧ 天津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春節的風俗有如下:
1、掃塵:天津春節,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天津春節備年貨,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天津春節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