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的包子為什麼要叫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

(1)狗不理包子為什麼只在天津有擴展閱讀:
狗不理包子採用「半發面,水打餡」製作工藝。皮子薄而帶韌勁;餡以精肉斬得細而勻,加姜、醬油、香油、味精、排骨湯等。做出的包子要求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個個呈菊花形狀。
狗不理包子特點是:選料精良、皮薄餡大、口味醇香、鮮嫩適口、肥而不膩。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1973年時,毛澤東主席有一次和大家談到了天津的美食,特別想到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生活管理員吳連登為此還專程到天津,給主席買回去了「狗不理」,主席吃後特別高興。
『貳』 狗不理包子是哪個城市的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天津包子,始創於狗不理,雖然包子在天津已經流行了三百多年,但從前的包子都是大發麵皮、硬餡加菜,而狗不理創始人高貴友對包子進行了改良,才有了現在水餡、半發面的天津包子,成為全國各地獨一無二的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是,高貴友賣包子始於1858年,在侯家後三岔河口,是一間小門臉,字型大小叫德聚。因高貴友小名叫狗不理,所以人們都管這家包子鋪叫狗不理。開張之初,吃包子的主要是來往於南北運河叫賣魚蝦、青菜的商販,碼頭上扛大個兒的腳夫,周圍的鄰居住戶,那時一天能賣兩三袋面的包子。
『叄』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是什麼為何天津人都不推薦吃這個
狗不理包子在天津和北京都非常有名氣,很多外地人會因為他的名氣想去品嘗一下,但大部分的當地人都不建議去嘗試,因為真的沒有什麼特色,價格還異常的昂貴。
對於狗不理包子來說,很多天津人在吃過一次之後就不想吃第二次了,所以當別人問起他們的感受,他們非常不建議大家去打卡。
『肆』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創始人名叫高貴友,乳名叫狗子。他14歲在包子鋪當伙計,他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在師傅的指點下手藝不斷長進。三年師滿後,自己開了一家名叫「德聚號」包子鋪。
由於手藝好生意十分興隆,經常忙得沒空跟顧客說話,於是大家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後來都叫他狗不理,把他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
從此,這種包子「一登龍門,聲價十倍」,也就聞名遐邇,生意越來越紅火,慕名前來品嘗包子的顧客與日俱增,紛至沓來,常常令高貴友忙不過來。

狗不理包子簡介:
狗不理包子是中國天津的一道聞名中外的傳統小吃,該小吃以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其始創於公元1858年,有100多年歷史,該小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型大小之一。
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
『伍』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特色小吃,為什麼天津人卻普遍不吃
狗不理包子我曾經吃過,說實話我吃的比一般的包子還是要好吃一些,但是卻也能理解為什麼天津人他們大部分不太樂意吃這個包子了。

以上這兩個原因就是我覺得天津人大部分不會去吃這個包子的原因了。當然這只是我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天津人不吃這個包子的原因肯定還有自己的想法。
『陸』 狗不理包子是哪裡的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始創於公元1858年為天津三絕之首中華老字型大小之一,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等品種。其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五個褶。
狗不理包子始創於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一農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像小狗一樣好養活。狗子14歲到津學義在一家蒸食鋪做小伙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奮好學練就一手好活不幹記者寧夏自己排起包子攤。他以首次發明用水線按發面蒸出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式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實力百里的人都來吃,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得顧不上跟街坊鄰居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了,街坊鄰居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長大家都叫他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特色小吃知名度非常高,只要是去天津的人基本上都要嘗嘗狗不理包子就像去西安一定要吃肉夾饃一樣,除此之外狗不理包子在全國已是遍地開花,不敢正宗,不正宗,反正全國各地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狗不理。
『柒』 「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來
狗不理始於清朝咸豐年間,由直隸省武清縣下朱庄人高貴友創始,高貴友乳名叫「狗子」,他自幼居於天津,在當時南運河畔的劉家蒸吃鋪做幫工和學徒,高貴友用3年掌握做包子和其他麵食的手藝,然後開辦一家名「德聚號」的小吃鋪,專營包子。
由於當時德聚號的包子色香味形俱佳,生意十分興隆,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因此,很多顧客都戲稱他為「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而他所經營的包子便因此而得名「狗不理包子」。
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期間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嘗後大悅,說道:「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的香,食之長壽。」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7)狗不理包子為什麼只在天津有擴展閱讀:
1916年(民國五年),高貴友病故,其子高金銘繼承產業,轉年在南市東大街立了分號。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把侯家後老號遷址到北大關橋口。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將老號、分號合並,遷址到天祥商場後門(今遼寧路),設立新號「德聚號」。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高金銘之子高煥文繼承產業,經營至1952年歇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天津市將狗不理包子收歸國有並將店鋪遷和平區山東路,後又在南市食品街設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總店擴建。
隨著「狗不理」的發展,所經營的品種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逐漸形成6大類、98個品種的包子。技師們精心研製出以雞、鴨、魚、肉、海鮮及應時蔬菜、野菜、菌類為原料,採用蒸、煮、烤、烙等多種烹調技法做出了金針包、龍鳳包、鴛鴦包、香芹包、什錦包、大蝦韭菜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