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津市市內六區區2008年工業總產值的數據
2008年市內六區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53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520.68億元,增長21.0%。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574.61億元,增長20.1%;重工業增加值2946.06億元,增長21.2%。全年工業總產值完成12506.83億元,增長2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128.65億元,增長24.6%。
「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工業結構初具雛形。全年電子信息、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占市內六區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8.6%,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 3444.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8.4%。全年完成新產品產值3887.34億元,增長27.0%。
產銷銜接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8.80%,其中,重工業產銷率98.73%,輕工業產銷率99.12%。主要產品產量如下(見表3)。
表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天然原油 萬噸 1993.86 3.6
天然氣 億立方米 14.01 5.0
生鐵 萬噸 1520.14 5.7
成品鋼材 萬噸 3006.75 6.8
無縫鋼管 萬噸 331.57 22.2
水泥 萬噸 534.89 4.2
行動電話 萬部 9004.82 -8.3
顯示器 萬台 717.20 14.1
照相機 萬台 1014.81 42.9
電子元件 億只 2169.92 22.3
轎車 萬輛 53.81 18.4
自行車 萬輛 1853.23 14.1
工業經濟效益增速放緩。全年規模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939.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實現利稅總額1073.25億元,增長3.6%,增幅同比回落6.6個百分點。其中,實現稅金347.30億元,增長10.7%,回落4.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725.95億元,增長0.5%,回落7.7個百分點。
和平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2.1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4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0.2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0.21億元。
河西區:全區完成區屬工業增加值3.5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0%,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3.36%。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3%。其中輕工業完成3.27億元,佔40.47%;重工業完成4.81億元,佔59.53%。工業品產銷形式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2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5%,實現利潤總額2261萬元。
南開區:共有工業企業1636家,占區域內各類法人單位的18.61%;完成工業總產值163.09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58.70億元,產銷率為97.31%;工業企業稅收3.36億元,佔全區稅收的20%,其稅收是除房地產以外最大的產業。
河東區:19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6.15億元,同比增長33.58%。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9.27億元,同比增長35.01% ;實現利潤2.74億元,同比增長35.41%;實現利稅4.41 億元,同比增長 31.53%。有16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超億元,合計完成產值49億元,同比增長50.69%,佔全部產值的比重達到50.96%。41家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超過5 千萬元 ;15家企業產品銷售收入過1億元;79 家企業實現利稅超百萬元;18家企業利稅超過500萬元。 產銷率為95.6%,同比下降0.46個百分點。
紅橋區:全區限額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6.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部分重點行業實現快速發展,全區規模以上14個工業行業中,有8個行業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通用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等行業增速均超過20%。與此同時,企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累計實現營業收入6.35億元,利稅總額2435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4.8%和9.2%;企業產銷率達99.3%。節能工作取得新進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產值電耗為113度,比2007年下降6.6%。
河北區:意式工業園等5個都市工業園區相繼被認定為天津市都市工業園,入駐園區企業67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83億元,同比增長23.94%。現代服務業比重提升。
B. 2020年GDP百強城市出爐:6城首入GDP萬億俱樂部,深圳人均GDP全國第一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 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站上百萬億元,達到101.6萬億元,同比增長2.3%,是去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
與此同時,全國31個省區市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GDP也相繼出爐。盡管,較2019年各地市GDP增速均有所下滑,但與去年一季度經濟罕見地大幅下降相比,絕大部分城市經濟增速已由負轉正並逐季加速度增長。
從地域方面來看,隨著我國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城市經濟受疫情影響較小,增速恢復較快,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也全部脫貧摘帽。
相較之下,受海外疫情持續、貿易進出口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東部、東南部地區外向型經濟城市經濟恢復較緩慢,有的甚至低於全國增速。
因此,我國的城市經濟格局與發展趨勢也有了新的變化。
GDP萬億俱樂部增至23城,南京首入GDP十強
隨著江蘇南通、安徽合肥、陝西西安、山東濟南、福建泉州和福州先後披露2020年GDP突破萬億元的經濟數據, GDP萬億俱樂部得以迅速擴容,猛增至23座城市,新增城市數量為史上最多。
據時代數據統計,這23座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的經濟總量達到38.36萬億元,佔中國GDP總量的37.76%,接近四成。 從所在省份來看,江蘇省擁有的GDP萬億俱樂部城市最多,達到4座,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和南通;其次是廣東,分別是深圳、廣州和佛山。
從省會方面來看,在2020年新增濟南、合肥、西安、福州4座省會城市後,GDP萬億俱樂部城市中省會城市數量已激增至11城,「強省會」區域發展格局的越趨明顯。其中,成都已是西南地區的經濟龍頭,與重慶一起協同發展;西安則是整個西北地區的經濟支柱。
從單個城市GDP來看,一線城市依然占據榜單前四;天津GDP相對出現了「縮水」,掉出榜單前十;南京則經過不懈努力,2020年GDP實現4.6%的中高速增長,首次闖入GDP全國十強。
此外,重慶2020年GDP首次突破2.5萬億元,與一線城市廣州的經濟總量僅差16.32億元;蘇州2020年GDP首次突破2萬億元,GDP2萬億+城市擴容至6城。
深圳人均GDP首超克拉瑪依列全國第一
從城市人均GDP方面來看,以2019年末常住人口數量計算, 深圳人均GDP繼續保持正增長,由2019年的20.04萬元增至20.59萬元,首次超越石油之城克拉瑪依成為全國第一 ;克拉瑪依人均GDP則下滑至19.18萬元,位列全國第二;來自江蘇的無錫、蘇州、南京分列三至五位。
此外,內蒙古煤城鄂爾多斯人均GDP也有所下滑,由2019年的17.27萬元降至16.93萬元,掉出人均GDP全國前五;廣州人均GDP達到16.35萬元,進入全國前十;上海人均GDP增速減緩,掉出全國前十。
舟山GDP增速領跑全國,西部增速普遍較高
從城市經濟增速方面來看,浙江舟山GDP增速繼續領跑全國,達到12%,並創下12年來新高。 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舟山背靠上海、杭州、寧波等大中型城市、面朝太平洋,區位優勢明顯。藉助浙江自貿區以及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優勢,舟山加快石油貿易及其全產業鏈的發展,其中,石油化工業、機械製造業、船舶修造業和水泥及製品業等4個行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32.8%、24.3%、21.7%和14.1%,合計產值約佔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
其後, 甘肅金昌和廣西梧州是為數不多全年增速達到8%的兩座城市,2020年GDP增速分別為8.7%和8%。 金昌市地處我國西北地區,鎳資源豐富,素有中國鎳都的美譽,並圍繞現有資源大力推進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工業增加值逐年遞增,其下轄永昌縣原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已於2018年10月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梧州市地處廣西東部,位於潯江、桂江、西江三江交匯處,是廣西的東大門,也是西部大開發12個省市區中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城市,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圍繞冶金新材料產業,加快鋼鐵管材、不銹鋼、再生資源、陶瓷、鈦白、石材、林木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並興建產業園區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其下轄龍圩區、蒙山縣、蒼梧縣、藤縣4個國家級貧困縣也全部脫貧摘帽。
此外,經濟增速較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在經濟Top21座城市中,除浙江舟山、山西晉城、福建寧德和廈門4城均來自中西部地區外,其餘均來自西部地區,單廣西就有6座城市增速在6%以上。
江蘇13城全數進入GDP百強名單
盡管中東部地區經濟增速趨緩,但中東部地區城市GDP依舊強勁,在GDP百強城市佔據較大比例。其中, 江蘇下轄的13座城市GDP均超過3200億元,全部進入GDP百強城市 ;山東有11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廣東有10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
同時,中部經濟強省河南有9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東部經濟強省浙江有8座城市進入GDP百強城市。此外,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均入圍;海南、寧夏、青海、西藏4個省市區無一城市進入。
2020年GDP百強城市總榜
總體上來看,2020年GDP百強城市與2019年的百強城市名單相差無幾,但排名變動較為明顯的是廣東東莞、河南焦作、內蒙古呼和浩特及包頭。 其中,廣東東莞排名下滑5位,跌出20強;河南焦作下滑39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及包頭分別下滑6位和3位,跌出100強。此外,雲南曲靖上升13位進入百強城市;福建龍岩及四川宜賓分別上升8位和7位進入百強行列。
據時代數據統計,GDP百強城市的經濟總量達到72.05萬億元,佔中國GDP總量的70.82%,超過七成。 同時,2020年GDP百強城市的入圍門檻也有所提高,從2019年的第100位2705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第100位2802.12億元。
C. 天津和南京哪個城市工業強
天津的工業要強很多,畢竟是直轄市,而且國家的傾斜性很強。
引自天津統計局2007年數據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644.79億元,增長18.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414.63億元,增長19.4%;重工業增加值2230.16億元,增長18.0%。全年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達到10502.91億元,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075.07億元,增長20.4%。
優勢產業繼續快速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29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72.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 2824.52億元,增長5.7%,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28.0%。全年完成新產品產值3126.10億元,增長22.5%。
引自南京統計局2007年數據
行業 單位數 工業總產值 增長%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42家 1176.75億元 23.6%
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22家 926.55億元 14.6%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9家 503.88億元 34.8%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1家 481.31億元 13.9%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20家 277.27億元 14.7%
D. 中國重工業城市排行榜
根據2017年數據,中國重工業城市排行如下:1、蘇州
工業總產值3.57萬億,位居全國第一,就生產規模來說也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基地,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
2、上海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3.1萬億元,原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
3、天津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2.94萬億元,北方第一大工業城市
4、重慶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2.6萬億元,中國西部第一大工業城市
5、佛山
2016年工業總產值2.12萬億元,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
6、深圳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95萬億元,中國第一大高科技工業城市
7、廣州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955萬億元
8、青島
2016年工業總產值1.82萬億元,中國最大的高鐵生產基地,北方第二大工業城市
9、北京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74萬億元
10、煙台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63萬億元
11、無錫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5萬億元
12、東莞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41萬億元
13、鄭州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4萬億元,中部第一大工業城市
14、寧波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38萬億元
15、武漢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35萬億元
16、濰坊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34萬億元
17、東營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33萬億元
18、南京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3萬億元
19、常州
2016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億元
20、成都
2016年工業生產總值1.22萬億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分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遼中南工業基地徹底沒落,京津唐工業基地也風光不再,珠三角、蘇錫常、山東半島崛起,取代了原有的三大工業基地格局,新三大工業基地年產值都超過6萬億元。而這新三大工業基地也不再有嚴格的輕重工業之分,基本都是綜合性工業基地。
(4)天津2020年總產值是多少擴展閱讀
1、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十大重工業城市
上海、沈陽、哈爾濱、長春、武漢、天津、唐山、重慶、大連、洛陽。
2、重工業城市的分類
重工業城市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工業城市
E. 天津的簡介
法人代表只萬民目無法律欺壓善良的員工
-----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津津制葯廠
天津市津津制葯廠位於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成立於1993年,企業性質:集體企業,於2005年9月改為私有制,企業性質:民營企業,法人代表:只萬民。
1999年7月,在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政府的幫助下,天津市津津制葯廠開始招聘本科以上學歷大學生,為留住人才,只萬民口頭承諾,本科以上學歷大學生只要結婚就給房子,干滿8年房子歸個人。雙職工分偏單,單職工分獨單。至2004年底,企業陸續招聘本科以上學歷40人,在他的許諾下,結婚後的大學生確實分得了房子,並為自己的房子增添了所需的傢具。
2005年9月只萬民通過運作將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在此之前,2005年4月他打著大學生的名義,協同張家窩鎮房建共同建樓房一棟,聲稱:為了公平將舊房子收回,給大家分新房子。同時,他徹底否定了干滿8年房子歸個人的說法,(因為到2005年有很多人已幹了6、7年了,房子成為個人的馬上就可以變成現實了)並要求大學生個人出錢將房子買下,無奈之下,大學生們只好拿錢將房子買下。同時簽訂了購房協議,從張家窩鎮政府領取了房屋所有權證。
2006年1-3月,三個月的工資僅有200元,由於公司和個人之間都並未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基本生活無法保證,陸續有4人(熊寧波、張海峰、鄧淑艷、周長娣)提出辭職,公司同意解除工作關系。辭職人員願意按照購房協議,返還公司房子升值資金的50%,而只萬民卻不講信用,企圖廢除已簽訂的購房協議,要求已離職和在廠的大學生重新簽訂購房協議。
2005年3月17日,只萬民單方提出了第二份購房協議,陳雅婷、侯文峰、劉艷輝、劉雲波、萬仲柏、鄭愛紅、展曉飛7人由於對第二份協議有異議,所以離職,願意按照購房協議,返還公司房子升值資金的50%。
以上11人與公司已事實解除勞動關系,要求調動人事關系及檔案,只萬民以「房子問題」為借口不予開證明,並不準調動人事關系。
無奈之下,2006年4月份,共11人向西青區勞動仲裁委員會請求勞動仲裁。要求將人事關系及檔案調出,誰知仲裁結果是一塌糊塗,明顯偏袒於只萬民,仲裁結果是:待雙方「未盡事宜」解決完畢後方可調檔。我們詢問西青區的勞動仲裁委員會:「未盡事宜」指的是什麼?西青區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的回答竟是:「不予解釋」
對於公司未和我們簽訂勞動合同他不予追究,對於我們與公司事實解除勞動關系,卻不承認。只要不存在勞動關系就不應該扣留我們的檔案,有任何其他糾紛,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和檔案無任何關系。
至今,這11人也分別找到了新的工作單位,但由於我們的人事關系未能調出,同時被新單位視為不穩定人員,影響個人待遇,各種勞動保險及住房公積金未能繳納,這些損失誰來承擔?
F. 天津高新區的發展規劃
一、經濟發展概況
南開科技園管委會2002年在市、區政府的決策下完成組建,2003年順利實現了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政策區的體制調整和企業接轉。在此基礎上,科技園管委會對職能范圍內約12.22平方公里的土地與發展空間進行了不斷的產業引導與提升,逐步確立了「以科貿為先導,以研發為後盾,以工業為支撐」的發展思路,建立起以「IT圈」(信息技術產業群)凝聚「CBD圈」(中央商務區),以優勢工業企業領軍特色產業園,以東、西部區域相互價值拉動為產業空間特徵的我市中心科技新城區的經濟體系。
在這一經濟體系的有序、良性運轉下, 南開科技園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穩定和快速發,累計引進內、外資企業2884 戶(項),引進資金52.6億元,累計完成技工貿總收入560.4億;地區生產總值95.81億元;工業總產值344.65億元;出口產品銷售收入10.66億美元;利潤15.75億元,稅金18.94億元。其中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幅達到了30%以上。(見附表1: 02年-07年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二、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與格局
南開科技園區域面積12.22平方公里,按照經濟發展結構可細分為15個小塊狀區域,即以紅旗路為界東部7個區域,西部8個區域(見附表2:南開科技園發展規劃圖),這一結構中,東部區域科研、教育、科技商務與商業發達密集,土地與房產價格高企,產業價值大量體現在第三產業的增值服務;西部地區原為大量國有、集體企業所在地,歷經數年來的企業不斷整合,土地廠房資源不斷盤活,漸次形成現代都市科技工業的發祥地和擴張地,產業價值主要體現在有利於低能低耗、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科技工業在中心城區發展與壯大。多年來,在國家級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經濟特區模式的扶植與服務下,科技園內的工業與現代服務業各具特色,高速發展。
(一)工業發展狀況
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量化指標
2007年南開科技園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有126家,實現營業總收入97.7億元,占企業總量的52.61%;工業增加值16.8億元,佔到企業總量的51.35%;工業總產值95.6億元,佔到企業總量的91.71%;實現利潤3.1億元,占企業總量的77.51%;上繳稅金3.3億元,占企業總量的51.14 %;出口產品銷售收入2.8億美元,占企業總量的90.3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出口企業27家,累計完成出口2.8億美元,同比增長38.6%,占企業總量的90.3%。其中出口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7家,其出口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額的92.9%。
2007年納入定報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匯總主要產品9項,涉及自動化儀表、光學儀器、機械配件、化工新材料、通訊設備等多種產業門類,共計產量82萬台(套)、770噸。
2、特色工業格局
2.1咸陽北工業區、中試基地和南開工業園(西四區、西三區和西一區,見附表2)。三個區域內已逐步形成了天津愛普生有限公司(2007年銷售收入12.5億元)為代表的電子信息、天津歐波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銷售收入1.6億元)為代表的機械設備、天津九安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銷售收入2.16億元)為代表的生物醫葯三大高新技術主導產業。2007年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達到51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0.4億元,工業總產值58.9億元,利潤1.3億元,工業GDP14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總產值、利潤、工業GDP的61.8%、61.6%、41.9%、83.3%。
2.2南開工業園(西一區,見附表2)。該區域總佔地面積46.5公頃,地理位置優越,是目前市中心城區內的最完整的科技工業園。經2002年以來的不斷建設,尤其2006年南開區政府出資近千萬元,對園內展開綜合整治,使之軟硬體環境全面提升,最終達到物理界限明顯,全封閉物業管理的都市工業示範園標准。至2007年底,完成建設標准廠房25萬平方米,引進、培育企業279家,引入資金5.5億元,累計完成技工貿總收入233億元,創稅5.1億元,孵化成長起來一批像九安醫療電子、特變電工、久榮車輪、安琪爾集團、鑫茂集團、天大天發、精工醫療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光電子類企業超過30家,光電子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二)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
1、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量化指標
2007年南開科技園收入超100萬元的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企業390戶,營業收入35.89億元,實現利潤0.55億元,上繳稅金1.42億元,分別占園區總量的19.32%,13.75%,21.95%。這些企業主要涉及計算機服務、軟體業、房地產業、租賃業、商業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
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企業在計算機服務業、軟體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集中度較高,共計294戶,07年實現收入27.61億元,利潤0.43億元,創稅0.95億元,分別占園內規模上現代服務業比重的75.38%,76.93%,78.18%,66.90%。其中計算機服務業收入4.14億元,軟體業收入2.22億元,專業技術服務業收入10.98億元,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收入13.32億元,分別占園內規模上現代服務業收入的11.54%,6.20%,30.59%,37.11%。
收入過千萬的企業有34戶,雖不足企業總數的10%,但實現收入13.39億元,營業利潤0.36億元,稅收0.54億元,分別佔南開區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的37.31%,65.45%,38.03%,成為我區現代服務業的支柱企業。
2、特色現代服務業格局
天津科貿街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東一區,見附表2)。 該區域由2.6公里長的鞍山西道和2.9公里長的白堤路相交而成,因地處市內科技研發和高等教育最密集區域,科貿街匯聚了天津市最具活力的大批研發、初創、服務型科技企業。自2002年開始,國內連鎖科技賣場的三大著名品牌賽博、百腦匯、頤高數碼廣場相繼進入科貿街,進一步提升了科貿街的人氣、商氣,形成了強有力的品牌號召力。目前科貿街擁有三大品牌市場(賽博、百腦匯、頤高)4.3萬平方米,7個專業科技賣場 (中環、創元、百豪等) 2.05萬平方米,配套高、低端寫字樓,創業孵化器近60萬平方米,進駐企業5000餘家(含個體經營),年總營業額超過150億元。同時,科貿目前在建與擬開工項目8個,總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全部為科技賣場、寫字樓與配套設施,其中即將開業的科貿時代廣場為科貿街首個復合業態的大型綜合科技市場,建築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即將經營的萬兆慧谷科技總部大廈為科貿街首個5A級寫字樓,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定位於高端科技商務;剛剛竣工的農科大廈,主樓2.4萬平米全部用於農業科技相關行業的科研、創業配套用房。
經科技園多年來對項目建設的不斷推動,現在的科貿街現已逐漸結束分散經營、沿街為市、低端配套的初級經營業態,逐漸形成了以電子產品物流集散、計算機整機及配套服務、信息與通訊技術品牌經營的IT特色產業鏈為主線,以生物醫葯、節能環保、農業科技、創意設計、咨詢服務等朝陽產業孵化成長為輔線的多元發展態勢,2007年被列為天津市2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之一。
三、工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定位與布局
(一)發展定位
到2020年,力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推動和精心培育,南開科技園將成為科技人才集聚高地,高新技術產品集散中心,金融投資活躍地區,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以科技貿易、信息服務、設計服務為特徵)為主體、以科技型都市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研發、中試、小批量生產為特徵)為依託、以國內外知名企業為龍頭的服務我國北方地區,有相一定響力的科技新城區。
(二)空間布局
科技園在目前土地與空間實際利用、規劃控制初步成果,政策扶植競爭優勢,產業集群聚集程度、示範企業影響能力等綜合基礎上,將進一步優化東、西部區域的空間布局,優先發展戰略核心區,重點規劃產業集中區,定向提升特色拓展區。
1、戰略核心區(一橫、兩縱、三區)
一橫(鞍山西道及規劃延長線),兩縱(白堤路,紅旗路〈雅安道至復康路段〉),三區(科研基地,天拖科技總部商務區,南開工業園),可利用面積約4平方公里,該區地處科技園核心位置,擁有科技園范圍內人才儲備、成果轉化、科技研發、孵化集群、創新創業、科貿商務、地產投資、品牌號召等絕大部分天然資源,優勢獨特,戰略位置特殊,尤其適合現代服務業與高附加值都市科技工業聚集,是科技園東、西部區域經濟要素整合,優化產業結構最佳空間位置。
該核心區內建設與發展方向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1.1天津科貿街、科研基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東一、東二區,見附表2)
科貿街、科研基地區域面積按照自然地界重新規劃後,可利用土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在此范圍內,規劃建設科技產品賣場17個,建築面積32萬平米,科技商務寫字樓、科技孵化器52個,建築面積145萬平米,配套公寓和還遷住宅67萬平米,預計總面積建築約24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50億元,建成後的集聚區將充分利用現有的區位優勢、投資優勢、高教、科研優勢和品牌優勢,形成中心商務與貿易、生物醫葯、科技轉化、創意產業、綜合服務、教育轉化等六大功能區域,同時配置建設飲食娛樂、特色文化與國際名品三大生活配套服務帶,實施後科貿街地區經濟總量將達到年營業總收入600億元,稅收35億元。
1.2天拖科技總部商務區(西二區,見附表2)
天拖地區以原天津拖拉機製造有限公司所在地塊為改造主體。該地塊劃范圍東至紅旗路,西至簡陽路、南至保澤道、北至天拖北道(鞍山西道延長線),規劃總用地面積約99.3公頃。地塊東西兩側緊鄰中環線、城市快速路和地鐵六號線,交通便捷;地塊北邊界與天津市最活躍的天津科貿街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直接相連,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地塊西北部毗鄰天津侯台風景區和濕地公園,外部自然環境良好;同時由於地塊周邊聚集有16所高等院校、60個科研院所和3000餘家科技企業,因此是科技園乃至市、區內重點發展科技地產項目,產業優勢極其明顯。項目總建築規模約150-17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中,不低於60%用於建設商貿辦公、都市工業、科研及科技孵化器。規劃功能定位為:科工貿一體化的科技產業孵化器和成果轉化基地,產學研相結合的都市新興產業創業園,預計總投資額達到100億元,對整個科技園將產生巨大拉動作用和輻射作用。
1.3南開工業園—光電子產學研一體化實驗園
南開區政府與天津市科委簽署協議,借力南開區科教優勢、天大南大光電子學科優勢、激光研究所產業孵化技術優勢,在南開工業園東部投資22億元,擴建佔地247畝,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的光電子產學研一體化實驗區。項目功能定位為:集光電子產業生產、研發、孵化、光電子產品配套和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工業園,建設周期4-6年,預計2013年基本建成,屆時將有約1000餘家企業入駐,技工貿總收入約150億元,年創利稅約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上萬個。至2020年,基本建成總佔地1008畝,光電子產業聚集的都市生態工業園,中國「北方光谷」。
2、重點規劃產業集中區
科技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多數分布在西三、西四區域內(見附圖2),該范圍地理位置偏離中心區域,土地廠房成本相對低廉,交通便利,與東、中部地區產業互補性較強,易於科技園形成合理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比重,是科技型工業企業成長與擴張的較佳選擇,是主導科技園支柱產業的優質企業的培育基地,是科技園重點規劃的產業集中區,根據目前規劃成果,該區域可利用土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進一步劃分為兩種產業工業區。
2.1中試基地工業園
區域范圍黃河道以南,向陽路以東,宜賓道以北,咸陽路以西,可用面積約0.5平方公里。該區域為優質成長型企業聚集區,在新一輪土地與空間規劃控制的指導下,部分企業將穩步擴張規模,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目前重點發展企業有:
(1)天津華豐汽車裝飾有限公司。中日合資企業,位於長江道南側,紅日南路和向陽路之間,佔地約30畝,2007年銷售收入87364.8萬元,下一步通過整合其周邊的長蘆鹽業(約10畝)、防寒服廠(約10畝)、無線電二廠(約20畝)、塑料集團皮革廠(約40畝)等土地資源,打造汽車裝飾工業園。
(2)天津柯雅美術材料有限公司
中英合資企業,位於長江道與咸陽路交口西南側,佔地約16畝 ,2007年銷售收入23631.2萬元,下一步通過整合其周邊的汽車工業集團汽車橋廠(約15畝),擴大高級美術顏料的生產,擴大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
(3)天津宜葯印務有限公司
位於咸陽路,佔地約20畝,建築面積13198平方米。2007年銷售收入6340.6萬元。依託醫葯研究所、中新葯業集團、力生制葯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聲譽的醫葯開發、研究、生產、銷售單位,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研發優勢,延伸醫葯產業鏈條。
(4)中國汽車工業工程公司
擁有機械工業部四院、五院兩家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型綜合性設計研究單位的科技型企業,是國機集團汽車服務貿易板塊的骨幹企業。位於長江道以南,溫江路以東,冶金路以西,南面為天房住宅小區。佔地35畝,一期工程位於建設基地西部輔助研發區內,主要功能為科研實驗室及科研辦公,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二期建設設計科研大廈與綜合樓,與一期合計建築面積5.7萬平方米。
2.2機電產業工業園
區域范圍為:黃河道--芥園西路--陳唐庄鐵路支線--密雲一支路—延安路—南泥灣路,總面積約0.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科技園界限西北端,接壤外環線與快速路,是較大型為優質規模企業聚集區,在新一輪土地與空間規劃控制的指導下,部分企業將進一步擴張規模,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科技園擴展經濟量能。
目前重點發展企業有:
⑴天津市特變電工變壓器有限公司
位於南泥灣路3號,佔地約10畝,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2007年銷售收入2716.5萬元。下一步通過整合其周邊的自行車零件二廠(約20畝)、特精液壓(約20畝)等地塊建設特變電電器設備產業基地。
⑵天津市久榮車輪技術有限公司
位於密雲路三峰客車廠區內,佔地約18畝,建築面積8132平方米,2007年銷售收入5564.5萬元。通過其周邊地區廠房資源整合,打造輪胎專用檢測設備基地。
3、定向提升特色拓展區。
此類產業聚集區佔地不大、規模較小、位置分散,一般由一個優質企業集團引領局部優勢產業,有利於科技園整合產業影響力,形成多元特色產業共同發展形勢。
3.1第二冷凍廠
位於保山道,佔地約100畝,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2006年投資1億元人民幣建設1.6萬平方米冷凍食品智能交易市場和5000平米配送冷庫,建成後這將是其華北地區最大的低溫冷凍倉儲加工物流園區。
3.2儀表集團、有色金屬集團地塊
地塊總佔地面積約170畝。位於臨潼路,長江道和渭水道之間。該地塊位於長江汽貿街沿線,緊鄰紅旗路,地理位置優越,適宜發展成為儀表特色創意產業園和服務外包基地。
3.3天津市中環計算機有限公司
位於紅旗路214號,佔地約170畝,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工業小區內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是市級綠化先進單位。依託中環電子先進的科技產業,發揮其產學研一體的優勢,努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進程,將其打造為自主創新工業園典型。
3.4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
位於復康路11號,佔地約110畝,建築面積2.12萬平方米,為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塊手錶誕生地,現機械手錶機芯精密加工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適宜發展成為手錶特色創意產業園和服務外包基地。
四、急需解決的幾個難題
(一)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作為中心城區優先發展的現代服務業雖然有了明顯增長,但據我市到2011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的奮斗目標仍有很大差距。主要由於適合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中心區域,沒有在土地規劃力度,整理成本控制和產業政策導向上形成投資吸引力,嚴重影響產業與品牌聚集。
(二)產業聚集效應和關聯度不強。表現在:一是缺少大型「航母」企業,至今沒有一家企業產值突破百億元企業。二是缺乏產業鏈的關聯效應,目前除華豐汽車、小泉精密儀器、天空濾清器等汽車配套產品生產企業和郁美凈集團及其所屬公司為化妝品產業鏈影響較大外,其他產業鏈影響力還較小。三是為數眾多的民營企業做大困難,缺乏科學管理,加之以家族企業為主的特徵,缺乏吸引、使用人才的科學性,制約了其發展步伐。
(三)用於土地整理、中小型企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科技園企業發展的瓶頸仍沒有打破。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中小企業缺少與金融投資機構的交流,往往是有項目無資金或資金到位不及時,延誤了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規模化的時機。
(四)發展空間供給仍嚴重不足,尤其表現在工業用地、用房上,直接導致用地、用房需求較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無法成功引進,目前留存的工業企業因發展受限而生外遷意向。
(五)建立天津高新區整體功能定位,資源信息共享,合作共贏的體制機制。
目前,天津高新區各政策區、產業區、輻射區之間由於管理體制的制約,各自為政,功能定位體系尚有待完善,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現象偶有發生,建議高新區管委會整合資源,明確定位,促進各政策區、產業區、輻射區合作共贏。如整合土地、房產資源及產業鏈條優勢,資源共享,共同對外選商引資;再如制訂優惠獎勵政策,鼓勵南開科技園每年孵化的新興工業企業轉化到產業區發展壯大等等。
五、發展規模預測
科技園以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全面適應中心城區功能定位的要求,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科技貿易、信息資訊、設計服務等新興現代服務業,同時拓展橫向聯合,使更多的大集團、大企業、大財團的商業總部、研發中心、銷售總部、設計中心落戶南開科技園,形成科技型都市工業新優勢,從而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中心城區高新產業新格局。
據此次工業與現代服務業布局測算,2008-2010年、2011年至2015年、2016年-2020年科技園分別可引進或投入資金45億元、100億元、20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40億元、90億元。
預計到2010年、2015年、2020年,科技園企業技工貿總收入分別可達300億元、660億元、1500億元;工業總產值分別可達150億元、240億元、380億元;服務業收入分別可達70億元、320億元、900億元,就業總數分別可達8.6萬人,18.6萬人,42.9萬人。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八日
附表1:科技園2002年-2007年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單位:萬元 出口額:萬美元 年度 實現稅收 工業總產值 GDP 利潤 技工貿總收入 出口收入 2002 881 1.1 0.4 0.3 2.8 0.1 2003 15000 245137.2 56537 16000 403013 12097.8 2004 25218 407338.9 150439 25615.6 709608.6 16375.1 2005 35796.9 845514.8 194086.2 36332.9 1093977.3 19980.9 2006 50023.2 922857.5 229711.1 39366.8 1540032.4 26785.3 2007 62443.9 1025685.7 327311.1 40153.6 1857321.6 31342.9 附表2:南開科技園發展規劃圖
G. 關於天津開發區、保稅區
這些都是指區域地方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首先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英文名TEDA,中文名泰達。東區位於天津市東南,距市中心50公里,緊靠天津新港和塘沽區,東臨渤海,西臨京山鐵路,南至新港四號路,北界北塘鎮。東區面積33平方公里,西區正在蓬勃發展中。天津開發區作為濱海新區最大的經濟功能區,不僅多年來標綜合指標名列全國開發區首位,而且也為天津市經濟做出了具大的貢獻。2007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38.7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351億元,出口總額達到185億美元,分別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10.0%、12.1%和12.3%。今年,開發區GDP將躍上千億元大關,工業總產值再上一個新台階,超過4000億元。20多年來,天津開發區始終站在我國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已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級開發區。進入新時期,天津開發區正在努力構建中國新經濟平台,站在新起點,適應新形勢,引領新潮流,創造新優勢,為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大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天津港保稅區,由海港保稅區和空港保稅區兩部分組成。其中,海港保稅區總面積5 平方公里,坐落在天津港港區之內,距天津市區30公里、距北京140公里,距碼頭不到1 公里,距天津濱海國際機場38公里,京津塘高速公路直接進入保稅區。區內自有鐵路網線與國家鐵路干線相通,海運、陸運、空運和鐵路運輸便捷,構成了國際貨物多式聯運體系。空港保稅區地處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東北2.5公里處,緊鄰市區,與京津塘、津漢與京汕高速公路交匯互通,海陸空聯運體系發達,是依託空港,大力發展國際航空物流的重要載體。
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1995年1月2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代國務院正式批准,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24.48平方公里。
簡單的說,三個區域毗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