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個,我聽說北門那邊好像很亂啊還有杏園為甚麽學生不能住啊
挺亂的是說那的出租房很不正規,環境也不好,女生去不太好,如果男生去就無所謂啦。。。建議去南門旅館,環境不錯,查身份證登記。。。。那個杏園不知道讓不讓學生住,東校那個學術交流中心好像可以住。。。總之,去南門就可以了
2. 「杏園」「杏林」「杏壇」三者分別是什麼呢
杏園、杏林、杏壇雖然都有杏字,但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卻大相徑庭,分別包含了三個不同領域的意思,與金榜題名、醫學和教育有關,具體分析如下:
一.杏園是古代科舉中榜後的游宴之地,代指金榜題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杏除了口感鮮美外,它也是吉祥的象徵,與幸運的“幸”諧音,其原產於中國新疆,隨後發展到全國各地均有種植,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在此期間,它也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和文化中,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飽滿的文化寓意,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杏園、杏林和杏壇等。
杏壇主要與教育領域掛鉤,指代教學工作者傳道受業解惑的地方。而杏壇此種寓意的由來,還與我國偉大的儒學創始人孔子有關。傳說孔子在周遊列國,未得到重用回到魯國後,決心放棄仕途之路,開啟講學之路。而杏壇就是當時孔子為弟子們,傳授詩禮樂易等知識的講學場所。後來又因在宋代時,又有人在曲阜為孔子建立祖廟祭拜,並取名為杏壇。杏壇一詞就逐漸發展為教書育人的場所,例如老師的講堂。
3. 「杏園」「杏林」「杏壇」都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最講究的文化人也經常把大家所熟知的一種現象或者一樣東西給賦予更文雅更不讓一般人能看出來的名字。這些名字往往都擁有自己的典故,一般的人可能只知道如何使用這個詞語,卻不一定了解和掌握一個詞的真正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見的“杏園”、“杏林”、“杏壇”看著相似,其實都各有各的典故和內涵,使用的時候千萬別弄錯了錯解其意。01、杏園。
其實"杏園“這個詞大家一般用的比較少,確實也是因為它其實可以有很多含義,而它的多種含義中每一種解釋都有其他相對應的詞語,所以這個有點模稜兩可的詞語一般不會單獨使用。”杏園“一可以取”杏林“的意思,和當年樂善好施、醫者仁心的名醫董奉為人看病不需要收錢,只需要別人種植杏樹,自然而然後面代表了醫學的一種意思。二也和我們的”聖人“孔子有關,傳說他就是在杏園里開班授課的,所以也有一定教育場所的意思。
“杏園”有教育界的意味,也指稱醫學界,“杏林”則是中醫學界的代名詞,“杏壇”現在泛指教育界。三個詞看著相似,意義卻不同,在使用上也要多加規范和注意。
4. 我是浙師大2011人文學院新生,漢語言文學專業,求女生宿舍具體情況。
浙師大女生寢室有桃源公寓、杏園公寓、初陽公寓,桃源價格便宜,設施很不好的,杏園大部分是行知女生住,分好多檔次的,初陽一般住的是本部的,裡面有A、B、C、D、E、F幢,朝南的貴點,朝北的便宜的,一般初陽都是四人間的。還有就是啟明公寓了,裡面一般住的是研究生,條件好很多,不過我聽說也有本科生住的,我今年畢業,住杏園地,反正裡面空調啊熱水器啊什麼的都沒有的,不過學校貌似再籌劃建熱水系統,估計你能用上熱水了
5. 張鎮芳的人物生平
張鎮芳,字馨庵,號芝圃,河南項城閻樓村人,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其先世從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徙項城虹橋(老城),經過幾代人的慘淡經營,積蓄日豐。其祖上以耕讀傳家,曾於虹陽鑄書樓,藏經史等書萬卷。張鎮芳的祖父名叫張致遠,字靜齋,飽讀詩書,應童子試列前茅,仕途有望。但縣太爺放出風聲,意在索取賄賂。張氏從來是「求仁維克己,羞趨邑宰門」,因此便無意仕途。乃父張瑞禎,字恩周,又字雨延,半生苦讀。「寒窗四十載,破壁晚登龍」,50多歲才中了光緒甲午科(1894年)鄉試舉人;張鎮芳的母親劉靜齋,乃兵部侍郎銜、漕運總督劉永慶的胞姑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張鎮芳兄弟就是在嚴謹的家教中成長的。
張鎮芳在幼兒時期,剛會言語,其二老就口授《三字經》,繼教《四字鑒略》。稍長,即開講解意,使之口誦心唯。八歲入塾,孜孜攻讀詩書。父親常於書齋伴讀。每當張鎮芳讀史涉及忠孝仁愛信義之事,他父親總要大呼:「汝輩能如此,方不愧為子,無愧為人矣。」後來只要是張鎮芳讀經典詩詞文賦,父親不但危坐靜聽,而且對聲調的抑揚頓挫稍有含混失調的地方,立即指正;發現有了錯讀就嚴加斥責;課後還要分別作文,次晨交卷。平時學習中,他父親為他立了嚴格的學規,如聞雞而起,默背功課等。張鎮芳背誦詩文時,向不許點燈,只准燃兩只香火。這是為了讓他集思靜心,慢慢養成勤學強記的習慣。業師余連萼,教導有方,與他父親的指導相配合,才使張鎮芳的學業得以早成。青年時,即以八股文做得好聞名鄉里。
光緒十年(1884年),張鎮芳考上廩生,次年拔貢,秋闈鄉試為第一名舉人(解元)。
光緒壬辰(1892年),舉進士,時年二十九歲。最初被分到戶部任六品京官,一直幹了八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西狩長安。張鎮芳剛服喪回京不久,在京師失陷的當夜,同軍機處、禮部、內閣中書等一般官員,都換上便衣,准備出西直門追趕聖駕。他們西去十餘里,就見逃難人紛紛返回,聲稱前有散兵匪徒攔路搶劫,有的已被搶掠一空。此路不通,張鎮芳便轉道項城,待籌好盤纏後,又從河南往陝西,日夜兼程,歷盡艱辛,一直追到潼關,才追及鑾駕。被任命為陝西司行走,效勞兩宮。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兩宮由西安回鑾,東繞河南進入直隸。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迎駕入京時,張鎮芳會見了袁世凱。袁力勸張外調地方,並許以留魯任職。張權衡時機,未加輕諾。兩宮回京後,被恩賞為四品銜,仍在農曹供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李鴻章病死,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開始騰達。先委為銀元局會辦、直隸差委總辦,天津河間兵備道,又擢升長蘆鹽運使。張鎮芳恪盡職守,剔除積弊,為國庫增收銀兩56萬兩,還同英大使談判,使英人獨霸的開灤煤礦為中西合辦,因此升為二品京堂。
光緒三十三年(1907)袁世凱遭御史彈劾,乃自請辭去練兵大臣等八項職務。清廷明升袁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暗奪袁的軍權。直隸總督一職,才由張鎮芳代署(從一品),因此他成了滿清最後一位直隸總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張鎮芳為家鄉捐銀六萬兩,開辦百冢鋪師范學堂,比河南大學早辦六年。
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項城地勢低窪易澇,災荒更重。張鎮芳特捐銀四千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 民國元年(1912年),豫西白朗起義的戰火熾烈,幾乎威脅到袁世凱的家鄉項城。袁世凱急忙派陸軍總長段祺瑞赴豫視察。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便委任張鎮芳為河南都督兼民政長。由此,張氏門庭生輝,他的宅第也就成了旗桿高豎、石獅把門、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張帥府」。張鎮芳秉承袁氏意旨,在河南全面恢復封建舊秩序,取締革命的國民黨。宋教仁被刺後,河南革命黨人召開宋教仁追悼會,革命黨報紙《民立報》編輯寫了副輓聯稱:「目中竟無拿破崙,宜公先死;地下若逢張振武,說我即來。」竟被張鎮芳捕殺。同時,為鎮壓二次革命,他建立「軍警聯合會」。立即包圍《民立報》社,捕殺編輯部主任羅瑞青等4人。一時省城開封白色恐怖籠罩,無辜市民亦遭殃。任芝銘有詩憑吊:「帝鄉人命賤如麻,冤血三年浸碧沙。我欲招魂魂不至,腥風吹赤半天霞。」項城人最憤恨、最不能原諒張鎮芳的是他殺害了同鄉、自己選派到優級師范深造的學生、老同盟會員、省議員朱丹陛。朱曾在豫東南組織淮上軍同清軍作戰,在推翻帝制保衛共和的斗爭中,是同閻子固先烈一樣大有功勞的人。在開封白色恐怖下,朱丹陛策劃炸毀開封火葯庫後潛回項城,不料行蹤暴露,張鎮芳令軍警聯合會派20餘騎兵追捕,1913年農歷八月二十一日,朱丹陛在老項城西關校場就義,後被馮玉祥(豫督)追認為二次革命烈士。
民國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無方亂殺青年」之名將張鎮芳撤職,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民國四年(1915年)張鎮芳主持官商合股的鹽業銀行,以抗外資。原清政府的江南提督、袁世凱政府的江蘇都督、長江巡閱使張勛,一貫嚮往帝制,他的軍隊繼續留著清朝的發辮,號稱「辮子軍」,他自稱「辮帥」。
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凱死後,張勛不僅自成一個軍閥派系,還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督軍團),旨在策劃復辟。此時北洋政府內部明爭暗鬥,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總理職務,想借張勛的力量驅逐黎元洪。於是張勛就以調停之名,帶5000辮子軍進京逼黎去職。而各派復辟勢力也一齊湧向京津一帶。當年7月1日清廢帝溥儀宣布復位,還大肆封官授爵,張鎮芳被封為議政大臣兼度支部尚書。經過12天,遭到全國人民反對,復辟徹底失敗。張鎮芳以內亂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轄審理,被判無期徒刑。但張鎮芳神通廣大,為之說項者多挾有大勢力,(如東路軍司令段芝貴等)經過多方通融又由其子張伯駒以張鎮芳名義義捐賑款40萬元,判刑後隔兩天,以病為由保外就醫,送回天津,坐牢3個月後重獲自由。 張鎮芳出獄後,住天津的時間多,此間擔任鹽業銀行董事長,並未介入政治,有時回項城小住。
1920年任北方銀行董事長.。
1928年棄政從商,任鹽業銀行董事長。
1933年病卒,時年70歲,葬天津東南郊吳窯村。
著有《詩抄》一卷傳世。張鎮芳有妻妾,兩個子女早殤。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以胞弟錦芳之子家騏(伯駒)為繼子。 一、1901年袁世凱在兩宮回鸞時所奏《山東學堂事宜及試辦章程》,對我國開辦三級制的新式學堂,起到了催生作用。張鎮芳立即實踐,首先在保定捐資創辦了優級師范學堂,為強國造就新人。張鎮芳想為家鄉培養人才,凡屬陳州(淮陽)所轄區縣(淮陽、西華、項城、沈丘、太康、扶溝、商水)學子去保師上學的,食宿及學習費用全部由張鎮芳負擔。每期項城縣的學生皆10名,他們畢業後有的從軍,有的從政,多數從教,為民主共和的革命建設作出了貢獻。二次革命犧牲的烈士朱丹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二、張鎮芳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為家鄉項城捐銀6萬兩,在百冢鋪(今永豐鄉)開辦百冢鋪師范學堂,比河南大學還早辦6年。
三、張鎮芳也好善樂施,常為鄉里樂道。宣統元年(1909年)豫省受災,項城地勢低窪易澇,旱災也不斷,這年災荒更重。張鎮芳特捐銀元4000元救災,一半給項城,一半給豫省其他受災地區。 張鎮芳督豫期間,他的啟蒙老師夏雲五(字軒臣,貢生)人稱「夏老軒」,為修草河上的板橋,籌不夠建橋經費,曾北上開封,找張鎮芳。老軒步行3天,找到都督府,門衛見他滿臉風塵,衣冠不整,既不讓進,也不通報,老軒無奈亮出「牌子」:「我是張都督的恩師。」門衛稟報後儀門大開,都督親自把老師迎進帥府。寒暄間張鎮芳弄清老師來意,便沒言聲。老軒一住幾天,酒肉招待無微不至,可他再也呆不下去,便向張鎮芳提明:「鄉親們修板橋,要我向您求援,你不長不圓,中不中,今個要說清,我好回去。」張鎮芳滿臉陪笑,告訴老師說,修板橋的銀兩您來的當天就派人送回去了。我想讓老師多住幾天,所以一直沒說透。夏老軒回項後,果然錢早送到,於是他逢人便稱道張鎮芳如何尊師,張鎮芳大開儀門迎老軒也成了鄰里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四、宣統三年(1911年)袁公誠襄修《項城縣志》,缺少人、財,適值張鎮芳在直隸總督任上,異常關心,乃出資承包了修志的一切費用,並聘請豫東名士楊仲唐(字凌閣,商水縣人)、施景舜(睢縣人)為主筆,為避免在項城修志的干擾,以周口黃杏樵的杏園作修志寓所,並為志書親自作序。志成,為宣統三年《項城縣志》,這是項城為數不多的珍貴史冊。
五、民國年間,捐四十萬元所建香山慈幼院總辦公樓(即現在香山公園管理處檔案室),故用捐款人張鎮芳之名命名——鎮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