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的姓氏的來源是什麼
一、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二、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三、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四、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五、源於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1)天津靜海高姓從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高姓名人:
1、高智耀(約1206~約1271),字顯達,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擔任過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稱「高令公」。應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的戰斗中任副元帥,最後戰敗被俘,不屈而死。
2、高君宇(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錫三。山西靜樂人。五四運動時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1920年與鄧中夏共同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屆中央執行委員。他還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屆中央委員。
3、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縣城郊董店人,1907年8月出生,1939年6月24日被軍長葉挺據國共雙方指示槍斃。高敬亭是鄂豫皖根據地主要領導人,在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開始長征後,其創立紅28軍堅持斗爭,為其間各南方游擊隊最成功者。
4、高又新(1916年——1948年),遼寧錦縣(今凌海市)人,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第八期畢業。抗日戰爭時期,高又新作為優秀飛行員,有驅逐之王的美譽,曾任4大隊21中隊長。
5、高文智(1914—2003.7.28),陝西省鄜縣(今富縣)人。一九三四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貳』 中國第15大姓高姓,人口1700萬,歷史上高姓是怎麼來的
根據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高氏在中國有1710萬人。高氏在中國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068%。中國歷史上,高氏稱帝王者有十四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2011年中國高家歷史文化高峰論壇
『叄』 高的姓氏怎麼來的
高姓
高姓起源參考之一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五大姓,總人口佔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台灣。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肆』 高姓怎麼來的
高姓的來源較多。
1.傳說上古時,人們還按照有巢氏的革新,在樹上架木為巢而居。黃帝有個大臣,叫高元,通過不斷摸索和思考,終於想出了在地上架木為巢的方法,這就是最早的房屋。
房屋的發明,改進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高元因功,封為侯。他的後代以他的名為姓,這是最早的高氏。
2.姜子牙的八世孫高奚,是齊國的重臣,其妹為齊裹公的夫人,人稱高國男。公孫子無知謀殺了齊襄公後算權,高奚利用自己在宗室中威望,聯合其它大臣誅殺了無知和叛黨,迎立齊桓公繼位(參見盧姓)。齊桓公論功行賞,高奚一家皆被封邑,高奚封於盧邑。其後代以他的名為姓,是另一支高氏。
3.後燕慕容氏,本是高勾麗的分支,他們自稱是上古五帝之一高陽氏顓項的後裔,進入中原後,不少人就以項帝的族名高陽氏為姓,亦是高氏中的一支。
『伍』 高姓的來源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太和十七至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
1、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2、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4、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5、源於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
『陸』 高姓是怎麼來的
1、源於姜姓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
2、源於鮮卑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跋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3、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4、源於羽真氏
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5、源於冒姓
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6、源於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7、其他源流說
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
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
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逐漸同化為北方的高姓。
『柒』 高姓的來源和歷史
高姓來源於姜子牙的八世孫齊文公呂赤的後代。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縣。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姜子牙)的八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詳情: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
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
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
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捌』 高姓的起源從何而來
據考證,今天的高姓主要有五個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高姓人口數居全國第15位。
一、出自姜姓 炎帝之後
源於春秋時的齊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之子被封於高(有稱今山東鄒平東北部、也有稱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單人旁的xi)與齊襄公的弟弟小白是好友。齊襄公後來被公孫無知所殺,於是溪聯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內亂,誅殺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恆公。桓公繼位後,為表彰溪的功勞,便允許他以祖父的字為姓,自此得姓高。此得姓之記載,亦可見《廣韻》。
高姓在齊國得姓後,世世代代相繼擔任齊國的上卿之職,是齊國著名的官族之一。至東漢時,其裔孫高洪出任渤海郡太守,任滿後舉家留居渤海郡 (tiao)縣(今河北景縣),子孫中名賢相繼,進一步光大了先祖的基業。以致後人在論及高姓郡望時,無不首推渤海 縣。
二、出自姬姓 黃帝之後
高姓來源之一相傳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後,出自姬姓。史稱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數傳至魯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稱公子祁或公子高。其後代遂以公子祁的字高為姓。
三、源於上古 高元後人
《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相傳高元是為黃帝造高樓的建築工匠。據某些譜書記載,高姓的來源之一是高元的後人。古代建築以高為尊貴,高元築高樓技藝高超,子孫引以為榮,遂以高為姓。
四、出自鮮卑 改姓為高
相傳出自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部,據《魏書》記載:十六國之一的後燕國王慕容雲祖父慕容和,稱其是上古時期華夏族部落首領顓頊高陽氏之後。因此以遠祖的名號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高雲,在位三年。此後,其後人中便有一支以高為姓。
據《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遂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其後成為望族。
另傳,有高氏出自鮮卑拓跋部,由樓氏該為高氏。
五、出自高麗 改姓為高
相傳出自高麗族,高麗族的羽真氏、婁氏,進入中國後,改為高氏。《通志·氏族略》有「羽真之為高、楚婁亦為高」,「是婁氏該為高氏」的記載。
高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渤海(今河北景縣)、遼東(今遼寧義縣西)、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河南(今河南洛陽東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有繼(待查)等郡望堂號為世人所知。
『玖』 高姓是怎麼來的,最早姓什麼的
[高氏屬地]
渤海郡,今河北滄縣。
[高氏來歷]
史書形容高姓「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其中子孫最多、繁衍最廣的則是源出於姜姓以封地為氏的那一支。齊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有一兒子受封於高地(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是齊桓公的好朋友,因擁立齊桓公為君立了大功,而被賜以祖父名為姓,稱為高氏。
[高氏名望]
高姓家族人才濟濟,歷代都有名人涌現。如戰國時有擊築高手高漸離,為了刺殺秦王政不惜犧牲自己;東漢著名學者高誘,曾為《戰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作過注;東魏時丞相高歡,其子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齊;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才思縱橫,備受後人推崇;宋代有名將武勝軍節度使高懷德,也有殘害忠良的太尉高俅;元代有博學能文又善畫山水的畫家高克恭,還有戲曲家高則誠;明代有因反對魏忠賢而遭迫害的大儒高攀龍,有曾參加過《元史》的編纂的「北郭十友」之一的高啟,有在我國傳統醫學上聲名卓著的針灸發明人高武;清代則有著名畫家高其佩,還有續寫《紅樓夢》的文學家高鶚。
高姓人口眾多,在我國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十五位。
『拾』 關於高姓的起源
有以下幾種起源:
1、高姓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2、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亦稱格爾齊氏,滿語為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高氏。
(10)天津靜海高姓從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鄭州新鄭。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
參考資料:
網路--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