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津與河北,為什麼互相有「飛地」呢
之所以會形成廊坊市所轄的三縣市成為夾在北京與天津之間飛地的「奇觀」,這還得追溯到建國以前。在元朝,以元大都為核心的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這一塊區域是由中央政府的中書省直轄,在行省制度下這一大塊也就叫做「中書省」。1960年左右,為了緩和北京和天津的用水問題,密雲水庫和於橋水庫分別建成。70年代初,出於對水庫管理和行政原因,密雲水庫所在的密雲縣劃歸北京,於橋水庫所在的薊縣劃歸天津。於是就剩下了中間的三個縣,形成了今天的「飛地」。
河北因為完全包圍著京津,地位顯得很重要,但是同時也很尷尬。因為與首都和直轄市的行政差異分明,邊界清晰,所以形成很多對比鮮明的由行政區劃的差異導致的地理上的、待遇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既可以是分界處的檢查站,也可以是社保醫保上的高峰與深淵的對比。大廠回族自治縣,燕郊鎮,他們都屬於廊坊管轄。天津變成直轄市後,廊坊被當作京津地區隔離帶使用,廊坊口音和天津武清區都是偏北京口音,廊坊目前是河北省比較富裕的城市,武清也是天津發展最好的新區,京津隔著的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去離誰都特遠,經濟效益發展不是很好!
❷ 和北京交界的是天津哪個區
天津的薊縣與北京的平谷區交界;
天津的武清區與北京的大興區交界;
河北的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三河市被北京的大興區、通州區、平谷區以及天津的薊縣、武清區、寶坻區所包圍,與河北省其它地區分開。相當於河北省的一塊飛地。
❸ 中國被兩大直轄市包圍,卻不歸兩市管轄的飛地是怎麼回事
翻開美國的地圖,你會發現在北美洲的西北角上,有一個面積達151.9萬平方公里的地方叫做阿拉斯加州,這個州沒有和美國本土相連,反而緊挨著加拿大又與俄羅斯,這是美國的一塊飛地。同樣在我國國內也有著不少飛地,河北省的廊坊市就是其中之一。
廊坊從地理位置上說,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位於京津兩個國際都市之間。交通便利,是中國鐵路、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7條高速公路,5條鐵路干線穿越境內,10條國家和20條省級公路縱橫交錯。在旅遊方面,廊坊也值得一游。明福山莊天際的雲和小小的木屋相得益彰,香河天下第一城展現古建築的大氣,金豐農科園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十大名園,自然公園里的原始森林和上萬只野鳥的美麗圖景等等。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的優秀一定可以讓廊坊這個地方更加迅速的發展起來,期待廊坊美好的明天吧!
❹ 河北在北京與天津之間有一塊飛地,是怎麼回事其形成歷史能否介紹一下
向河北要水要地
1958,「大躍進」開始了,這一年,對於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是一場政治運動的突如其來,區劃調整和戶籍制度的變革將給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
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從保定遷往天津。
也是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了北京市,這些地方就是現在北京六環邊的第一圈衛星城;10月,河北省懷柔、密雲、平谷、延慶四個縣再次劃歸北京市,這些北部長城腳下的縣,每個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庫。這是北京建國後歷史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界,也基本成就了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
在這段歷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無從細查,但有一點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1958年密雲水庫動工了。當時的工程「運動」很大,甚至遠在廊坊的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參加了勞動大軍。同年,懷柔水庫建成。
歷史非常巧合的還有,和密雲水庫同期開工的還有遠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庫,50年後這里成了南水北調的起點。
建國後,河北一直以京津護城河的角色出現,無償地向京津提供著供水等義務,京津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作出犧牲。1952年官廳水庫修建時,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懷來縣城正好位於水庫的中心地帶,被迫搬遷。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資源由雙方共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用水吃緊,河北放棄了對這每年9億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樣向河北提出需求的還有天津。
1967年天津恢復為直轄市,1973年薊縣劃歸了天津市——因為這里有於橋水庫。於橋水庫之於天津,類似密雲水庫之於北京。1983年,又實施了引灤入津跨流域調水工程,河北每年向嚴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億立方米。
平谷、密雲規北京,薊縣歸天津,三河、香河、大廠留給了河北,最終成為現在京津之間的那塊飛地。
❺ 為什麼北京與天津之間要間隔河北的一小部分
歷史遺留問題。。。
中國最大的一塊飛地,就在中國直轄市最密集的地方:北京和天津之間,那塊飛地就是河北省廊坊市的北三縣(三河、香河、大廠)。北京和天津共同把這塊屬於河北的區域包圍起來,在那裡的燕郊鎮距離天安門只有30公里,這個距離遠遠小於密雲、懷柔、延慶等北部郊縣到城裡的距離,經濟也比那裡發達;同樣,勝芳到天津的距離也只有30公里左右,遠遠小於薊縣到天津的距離。那麼,為什麼在新中國的行政圖中,這兩個直轄市要製造一塊飛地,舍近轄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水源。
遷城為水
影響北京城建的主要有兩大水系,西南的永定河水系和東北的潮白河水系。今天的北京基本就在這兩條大河中間的位置。
三千年來,從西周的燕國都城到明清的北京城,北京的城址曾有過數次遷移。北京古代城址所以要這樣遷移,就是與當時水源的布局和變化有直接關系。
周初燕都發源於房山以北山區的聖水旁(今大石河、琉璃河),但聖水因發源於山中,漲落劇烈,不利於城市安全,東周時以薊為都遷至今北京宣武門以南一帶,直至東漢。這是因為東漢以前,永定河故道即今積水潭、北海、中南海、龍潭湖一線,也就是後來的高梁河水道。但永定河變道在東漢末年破壞了薊城。在東漢以後,北京城位移到了廣安門內外一帶,依城市西部的西湖(今廣安門外蓮花池)。當時西湖水及其下流雖小於永定河水,但比永定河安全,這反映了北京先民在選擇城址方面的重要嘗試,他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既能為城市提供充分的用水,又不會危害城市安全的合理的水源。應該說,依傍西湖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所以自東漢以後直至金亡,其間1000餘年再沒有遷移過。即使元朝建造大都城以後,其作為舊南城也仍然未廢。
元朝遷建大都城,主要是因為西湖水量衰微,不足應用,所以改依東北的高梁河水系。另外,元大都還引用北自昌平白浮神山泉、北沙河、東沙河,西自玉泉山、西山的諸多水源。明清時期,北京主要依靠玉泉山、西山諸泉,水源問題已感困難,雖然沒有到必須再次遷城的程度,但清代西郊園林的大規模興建,皇帝常年在圓明園中聽政,其意十分明顯,反映了北京布局和政治重心受水資源的影響而向西轉移。
為城引水
1949年以後,北京城的水源始終也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為此,五六十年代開辟了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從北京西部引永定河、東北部引潮白河水。
永定河引水渠的引水口在石景山三家店,在這里築了一條攔河壩,引水東到北京西便門。但是永定河流量變化很大,不需要時,它洶涌而來;需要水時,它也乾涸待澤。況且近年來永定河上游地區氣候乾旱,實際價值已成問題。因此今日北京實際上主要依重的是東部潮白河水系。
京密引水渠從密雲水庫取水,中間穿過懷柔水庫,自昌平以下,經昆明湖,與永定河引水渠匯合,入玉淵潭和護城河,大致就是元代郭守敬白浮瓮山引水渠舊線。它的建成,標志著北京城市所依賴的主要水源實質上已不再是西部的高梁河水系,而轉為東部的潮白河水系,城址雖沒有遷移,但所依靠的水源卻發生了根本的轉移。
但無論如何,京津地區脆弱的已經很難滿足這里人口和經濟的增長(現在京津冀地區有1億左右的人口)。所以從五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
現在這個史無前例、世界罕見的調水工程已經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取水,向北穿淮河、黃河,經河北從房山馬河進京,沿線經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入市區後,從岳各庄環島沿西四環北上,最後進入頤和園的團城湖。這個工程不亞於中國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
向河北要水要地
1958,「大躍進」開始了,這一年,對於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是一場政治運動的突如其來,區劃調整和戶籍制度的變革將給他們未來幾十年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
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轄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從保定遷往天津。
也是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個縣和通州市劃歸了北京市,這些地方就是現在北京六環邊的第一圈衛星城;10月,河北省懷柔、密雲、平谷、延慶四個縣再次劃歸北京市,這些北部長城腳下的縣,每個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水庫。這是北京建國後歷史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擴界,也基本成就了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
在這段歷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無從細查,但有一點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1958年密雲水庫動工了。當時的工程「運動」很大,
歷史非常巧合的還有,和密雲水庫同期開工的還有遠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庫,50年後這里成了南水北調的起點。
建國後,河北一直以京津護城河的角色出現,無償地向京津提供著供水等義務,京津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作出犧牲。1952年官廳水庫修建時,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懷來縣城正好位於水庫的中心地帶,被迫搬遷。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資源由雙方共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用水吃緊,河北放棄了對這每年9億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樣向河北提出需求的還有天津。
1967年天津恢復為直轄市,1973年薊縣劃歸了天津市——因為這里有於橋水庫。於橋水庫之於天津,類似密雲水庫之於北京。1983年,又實施了引灤入津跨流域調水工程,河北每年向嚴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億立方米。
平谷、密雲規北京,薊縣歸天津,三河、香河、大廠留給了河北,最終成為現在京津之間的那塊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