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海鮮有什麼講究
擴展閱讀
從北京到鐵嶺多少公里 2025-07-22 23:14:02
北京通州哪裡能撿到狗 2025-07-22 22:22:22

天津海鮮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 2022-12-25 10:42:25

⑴ 天津的海鮮特產有哪些 天津有哪些特色水產

1、州河鯉魚是天津市薊縣的特產。州河鯉是薊縣於橋水庫特色水產品,產地范圍為於橋水庫自然水域。州河鯉完全依靠水庫天然餌料自然生長,形成了州河鯉營養豐富、肉質緊實、咀嚼滑韌、味道鮮香的特點。州河鯉魚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楊家泊對蝦,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於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楊家泊。中國對蝦一般在30克-50克,規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蝦做的油燜大蝦乃經典名吃之最,殼薄蝦肉香酥綿軟,回味綿延。

⑵ 天津四大名吃是什麼呢

要說天津四大名吃,我覺得首先是普遍性,也就是大眾都能吃得到的,而且有其自身特點或者說特性,也就是能夠代表天津特色的,最後再說影響力,也就是其知名的廣度和其影響范圍。而不是所謂的什麼花錢評比(就是買)來的三絕四絕。

一說到天津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講究吃的城市,飲食文化就是一部美食史。這跟它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有關,天津作為皇城北京的南大門,九河下梢渤海之濱,過去是商賈聚集地,清朝租借地,近代是軍閥聚集地,現代開發開放地,自然各種美食匯集慢慢形成了津門自己的特色名吃。

天津名吃太多了,也各有特色。既然問題問的是天津四大名吃,不能狹隘的指單一品牌的單一品種。個人覺得既然代表天津,既要有廣泛性又要有天津的特點特色。

總結一下,天津四大名吃依次是:天津包子,天津海鮮,天津糕點,天津醬貨。這僅僅代表個人的觀點,隨便噴。

⑶ 天津海鮮八大碗具體指的是哪八大碗

海鮮八大碗
食物細節里的講究

吃、穿、住、行這幾個要素編織著我們的生活,它們看似平淡無奇,卻決定著生活的質量。有人將這些生活瑣事研究得透徹,循著傳統、經驗、智慧,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得講究」。

天津人就活得比較「講究」,但究竟「講究」什麼?生活中有哪些習俗?飯怎麼吃,衣服怎麼穿,其中的學問又有多少?這次,就讓壹周君為你掰扯掰扯。

在天津不少老輩人的記憶里,小時候吃飯時要是總挑肥揀瘦,惹大人生氣,就會招致訓斥:「倒霉孩子,還要吃嘛?八大碗、四大扒呀。」由此,八大碗這個名字就牢牢印在許多人的腦海里,這輩子認准八大碗是人間美味。

天津食文化學者許先介紹,在傳統天津菜系中,鼎鼎大名的八大碗源於早年在天津的駐軍——軍隊用大碗盛菜,做出的飯菜軟、爛、香、咸,原汁原味,很受兵勇歡迎。

八大碗由滿漢全席演化而來,將鋪張、奢華和板滯的宮廷菜系改造成豐儉自選的大眾菜品系列,體現出簡易、實惠和靈巧的特點

在過去,不光是食材,八大碗酒席本身也具有濃厚的天津地方特色。趙永強介紹,過去宴席每桌坐八人,涼碟酒餚,六個或十二個干鮮冷葷;主菜八道,清一色用大海碗。芡汁豐盈的菜品用大碗裝盛,用提盒外送時,湯汁不滴不灑,利於保溫。舊時人辦喜壽事,在大院或胡同空場支棚搭灶,請飯館廚師到家中做八大碗席,這叫「應外台」;平民百姓家裡來了貴客至親,可根據經濟條件向飯庄要一桌八大碗,甚為方便;商號商會款待外地老客,也常以八大碗相待,在品嘗天津風味菜品的同時洽談業務,增進友誼。

八大碗往往用於宴客之際,每桌八個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八大碗前的涼碟酒餚,是六個或十二個干、鮮冷葷。八大碗席面,可有冷盤,也可不帶。

說起「八大碗」,有這樣一段淵源。天津衛本是軍事要塞,駐軍數以萬計,官兵的吃飯問題自然是軍中要務。由於「嘴多廚子少」,軍中的廚子常用大鍋蒸、煮、燉、炒等烹飪方式,這樣一來效率高,出一鍋菜夠許多人吃;二來廚子也省事,同樣的步驟重復幾遍即可,也省去了准備過多食材和加工等環節。

軍中講究少,就用粗瓷的大海碗盛菜,官兵圍坐開吃,飯菜又爛又香,量足頂飽,很受歡迎。長此以往,軍中的烹飪之技在清末民初時傳入了民間,繼而傳入各大酒樓,並逐漸形成宴席上八大海碗菜的席面。

天津菜傳統風味菜品中「八大碗」是中國烹飪遺產中的一部分,烹制「八大碗」是一種藝術,品嘗「八大碗」則是一種文化藝術的享受。

八大碗之四喜丸子

八大碗用料廣泛、技法全面,有素有葷,多採用炒、溜、燉、煮、燴、炸、燒、靠、篤、氽等技法操作,大汁大芡,大碗盛放。

如果是壽席,酒席處還特地在席面上,用豌豆面製成壽桃,點上紅色素,以烘托喜慶氣氛。「八大碗」可拆開單吃,也可按自己口味組合成席。「八大碗」分為粗、細、高三個檔次,且有素八大碗和「回回」八大碗之分。天津的素八大碗,以 「石頭門坎」素菜館所做的最為著名。

八大碗之扒鴨條

「八大碗」其實並不是固定的八道菜,食材選料上也有著許多講究。「八大碗」有粗細、長形、四季之說,老天津衛有句口頭禪:「燒肉、丸子、雞、滑魚、火篤麵筋,要有眼力見兒就吃熘魚片,要有精氣神再吃炒蝦仁。」這些話都是指粗八大碗。

八大碗之素什錦

「粗八大碗」有溜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汆大丸子、燒肉、松肉等,或是黃燜雞塊、南煎丸子、扣肉、素什錦、侉燉魚、燴什錦丁、燴三絲、賽螃蟹,配芽菜湯。外加四冷葷,分別是醬肘花、五香魚、拌三絲黃瓜、共和豆腐。

八大碗之天津燒肉

「細八大碗」則用高檔原料製作,過去各大酒樓飯庄賣整桌八大碗。主要菜品有炒青蝦仁、燴雞絲、燒三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或是紅燒魚、全家福戴帽、燴蝦仁、葷素扣肉、魚脯丸子、黃燜整雞、羅漢齋和一道應季的山東菜,配三鮮湯。外加四冷葷,分別是醬雞、酥魚、叉燒肉、拌三絲洋粉。

八大碗之蝦仁蛋羹

「高八大碗」有魚翅四絲、一品官燕、全家福魚翅蓋帽、桂花魚骨、蝦仁蛋羹、溜油蓋、燒干貝、干貝四絲、壽字肉、喜字肉等組合成的。

八大碗之高麗銀魚

四季八大碗菜品根據春夏秋冬的變化而製作。春季用黃花魚做軟熘花魚扇,用晃蝦做炒蝦仁,用海蟹做蛋羹蟹黃,用目魚做高麗目魚條;夏季目魚、對蝦、田雞上市,用對蝦炒對蝦片,田雞在八大碗中則稱氽水雞;秋季用青蝦仁、鯉魚、河蟹,炒青蝦仁、軟熘魚扇、熘河蟹黃;冬季銀魚、紫蟹、野鴨、鐵雀上市後,細八大碗製作高麗銀魚、酸沙紫蟹、麻栗野鴨、炸熘飛禽。

八大碗之蟹黃蛋羹

隨著 社會 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大酒樓飯庄、二葷館也賣起「八大碗」,大型飯庄只賣整桌「八大碗」宴席,而二葷館賣整桌,也零賣。還有很多飯館推出了「半桌碟」小冷盤配上兩個或四個「八大碗」的品種,以滿足食客的要求。

「八大碗」經數百年老一輩廚師的繼承與發展,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以醇正的口味、古樸的津沽文化,深深地紮根於民間,為老天津衛人所喜愛。這才是老天津「味」的獨特魅力!

老天津衛宴請賓朋必備的酒席。八大碗使用燉、扒、蒸、燴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每桌八個 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時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來爽快,吃起來過癮,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 八大碗的做法有粗細之分,粗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 丸子、松肉等,細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 家常燒鯉魚等。

天津風味菜餚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八大碗有粗細之分,粗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等。細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⑷ 天津人的飲食文化和習慣

天津人飲食文化: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特色早點有煎餅果子、鍋巴菜、老豆腐、果子、燙面炸糕、卷圈、荷包蛋、糖果子、果篦兒。

天津人民俗習慣:

天津是諸多曲藝形式發源、興盛和發展的地方。其中,天津時調、天津快板、京東大鼓、京韻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曲藝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劇、河北梆子、相聲、評劇、評書、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興盛和發展的。相聲和京劇更是天津曲藝的重要代表。

(4)天津海鮮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名人故居

天津是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依河而帶海,為京畿門戶,會南北舟車,因此集八方商賈,得風氣之先,逐漸從一個小小的軍事據點逐漸演變成一個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在以後的40多年的時間里,先後設置了英、法、美、德、日、俄、意、奧、比九國租界,租界的面積是天津老城的八倍,這在全國十幾個設有租界的城市裡,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⑸ 天津的飲食文化特點 天津人喜歡吃什麼

內容簡介:介紹天津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和天津飲食文化歷史發展情況。 基本情況概述 天津位於渤海西岸,北京的東南方,是我國三個直轄市之一。天津居水陸交通要沖,是北京的門戶,也是華北地區經濟、貿易的中心,工商業發達。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歷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又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道出了天津人對海鮮、河鮮的特殊愛好。
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葦地、窪地和淺塘,滋生著大量的青蛙、蟹、蝗蟲,也是野鴨、大雁、天鵝、鵪鶉、鐵雀(比麻雀大)等飛禽棲息之地。這些都是天津人過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資源。天津的炸螞蚱(蝗)、炸鐵雀兒,遠近聞名。隨著市區的擴展,海河的整修,這些資源已日益枯竭,但人們對這些野味,仍難以忘懷。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金代貞佑元年(1213年),始被命名為直沽寨,開始形成市鎮。隨著海運、漕運的發展,其地位日趨重要,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改名為天津。至清代中葉,天津已成為漕運、鹽務並重的商業繁榮的大都會。從飲食風俗上看,有濃郁的本地特色,同時因為商人的來往,晉、魯、豫、及蘇杭的飲食,都對天津人的飲食有一定的影響。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辟力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勢力侵入天津。辛亥革命以後,天津又成了封建軍閥和下台官僚的麇集地。故而西洋飲食,宮廷、官府菜餚,閩、粵、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的市場。
擅長河、海兩鮮及野禽的烹制是天津烹飪技藝的固有特色。技法上尤講究扒、軟熘、清炒和清蒸。舊時天津著名的餐館有所謂八大成(義和成、福聚成、義升成、聚升成、聚源成、銘利成、聚和成、聚慶成),專營高檔宴席,代表菜有掙蹦鯉魚、熘黃魚扇、炒青蝦仁、煎烹大蝦、酸沙紫蟹、金錢雀脯、麻栗野鴨等。 「八大成」等是專為達官貴人、富商豪門服務的,與平民無干。比較普通的是二葷館子,包辦一般酒席,接待散座。菜餚有相當的水平,像軟硬飛禽(炸鐵雀軟脯和頭、腿、腔處的硬肉)、瑪瑙野鴨(將野鴨斬塊油炸後,加輔料勾芡而成,因鴨肉色似瑪瑙而得名)、官燒比目(凈比目魚切條滾蛋粉、過溫油、勾芡而成)、參唇腸(取三者同燒)等都極富天津地方特色。「四扒」(扒肉條、扒牛肉、扒雞腿、扒麵筋,若是「八扒」,再加扒海參、扒四絲、扒鴨條、扒魚扇)也是二葷館中的拿手菜。天津還有一種酒席處,專營上門操辦婚喪酒席,一兩桌的小規模宴席,還可派人送菜上門。其菜餚製作水平與二葷館相當,通常整桌以五碗四盤為主。普通的麵食館是市民進出的飲食店,主營水餃、鍋貼、包子等餡食,以及簡易炒菜。近幾十年,上述飲食行業的格局已有根本的轉變,市民在飲食消費上差距不大。
天津附近盛產水果,市場上常見的有鴨梨、白梨、波梨、面犁、柿子、棗、蘋果、沙果、紅果、西瓜、甜瓜、菜瓜、羊角脆、桑椹、葡萄等。外地運進的水果也很多。市民多喜食之,也以水果作為饋贈的禮品。 漢族飲食文化 日常飲食 天津一般市民階層,都是一日三餐。早餐比較簡單,稱為「早點」。或自家製作,或到街頭購買,或買一部分自家做一部分。午餐、晚餐則比較講究,各種副食的製作,也多在這兩餐。 早點 天津人早晨喜食稀飯(粥),一般多自家熬制。秋、冬、春三季,用小米或大米熬粥;夏天則多在大米中加綠豆。外購的早點有豆漿、餛飩、豆腐腦、麵茶、素丸子湯、「鍋巴菜」、餜子(油餅)、煎餅餜子、燒餅、包子、鍋貼、烏豆(爛蠶豆),甜點有湯圓、茶湯、八寶粥、小豆粥、切糕、盆糕、粽子,還有各式麻花、各式小餡蒸食、麻醬燒餅、棗餅、炸糕、素卷圈……其中,鍋巴菜、煎餅餜子是天津特有的。餜子、燒餅品種之多,也是值得稱道的。 午、晚餐 日常食用的麵食有饅頭、花捲、油鹽卷、包子、蒸餅(內夾糖、豆沙或紅果醬)、棗卷、絲糕(可摻進玉米面)、玉米面窩頭,死面餅、發面餅、燙面餅、肉餅、蔥花餅、韭菜餅、糖餅、金裹銀餅(即白面裹玉米面)、面條、餃子、餛飩等。米的吃法一般是吃米飯或粥,多吃機米(即秈米)。小站稻米量少,過節才能吃到。天津除用稻米煮粥外,還用小米或玉米面熬粥,用玉米子熬成的粥,又稱棒子粥。天津還有一種傳統的普通飯食叫「一鍋熟」。舊時家庭多使用柴灶,主副食用鍋一次做熟,故得名「一鍋熟」。例如:在鍋底熬魚、蒸蛋、蒸肉羹、煮土豆、山葯、芋頭、胡蘿卜等,在鍋幫上貼玉米面餑餑,蒸饅頭或飯。品種可多可少。熟後,往往可以擺滿一大桌,各味紛呈,五色俱全,營養全面豐富。 常食的副食品 主要有肉、魚、蝦、蚌,各類蔬菜及豆腐麵筋等。
豬肉的一般吃法是紅燒和白煮,牛羊肉大多是清燉,有時也加進土豆、山葯或大白菜,牛豐肉還可以加進胡蘿卜、蔥頭之類。肉類清炒多切成肉絲、肉片。魚類的吃法很多。小魚常炸、燴,或做成酥魚;鰣魚、鱠魚、黃花魚、 銅鑼魚等,一般是紅燒或清蒸;有時也用蝦干、鍋巴魚、金針魚做面湯。常吃的蝦有對蝦、港蝦、晃蝦、青蝦、白米蝦、琵琶蝦等,吃法除烹炸外,還用於包餃子、做撈面打鹵、燴豆腐、做蝦圓等。蚌類有麻蛤、青蛤、扇貝、蜆子等,一般的吃法是氽後蘸姜、蒜、醋吃,或與雞蛋一起炒食。螃蟹、海蟹、淡水蟹皆有。吃法或蒸或煮,蘸醋和姜未食用;也有剝蟹肉,做餡或配菜炒食的。 蔬菜中,大白菜是天津人過冬的當家菜(即主要蔬菜)。其他如小白菜、土豆、苤藍、萵筍、豆角、茄子、冬瓜、南瓜、倭瓜、黃爪、蔥頭、圓白菜、芹菜、菠菜、雪裡蕻(天津叫石榴紅、春不足)、茴香、芫荽、菜花、胡蘿卜、旱蘿卜、白蘿卜、青蘿卜、芥菜、蔓青、荷蘭豆、蛇豆、蠶豆、辣椒、芋頭、洋姜、豆芽、香椿、蒜苗、姜、蔥、蒜等,隨季而食。家庭也盛行腌菜,常腌的有疙瘩頭、芥菜、蘿卜、白菜等。也暴腌五花菜(胡蘿卜、青蘿卜、芹菜、白菜等切成丁,加鹽和花椒腌制,幾天後即可食用,吃時可加香油少許)。過去有一副對聯,說的就是腌五花菜:「腌出青黃白綠,嚼出宮商徵羽。」上一句寫顏色,下一句寫聲音。辣疙瘩菜是在腌好煮軟的芥菜中加進旱蘿卜絲,吃時加醋、油,一軟一硬,十分可口。糧食菜也是天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菜品。如豆腐、香乾、麵筋、豆腐泡、素丸子、素雜燴、粉皮、豆腐絲等,可直接食用,也可與其他菜相配,做餃子餡,或做面鹵用。
從飲食的季節變化看,春夏多食魚蝦,入秋吃蟹和螞蚱;入冬以後,天津人則喜吃什錦火鍋。天津不少人家自備火鍋,吃火鍋常用的原料有燒肉、大腸、滑魚片、蝦仁、鐵雀、麵筋、炸山葯、筍片、口蘑、海參、雞塊、雞雜、粉絲、蔬菜葉子等。 小吃 除了上文提到的早點外,天津市面上還有不少小吃,在市民們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如今老字型大小除狗不理包子鋪和祥德齋等少數尚存外,大多數已不復存在。但近百年來,天津的小吃發展迅速,食品也較那時更為豐富。下面略舉一些例子,如:楊村糕乾、熟梨糕、栗子糕、豌豆糕、喇嘛糕、蜂糕、卷圈、糯米甜食、螞蚱、糖堆(糖葫蘆)、驢打滾(豆面糕)、豆豉糕、炸三角、炸臭豆腐、爆玉米花、崩豆脆蘿卜、梨糕糖、棉花糖等。 回族飲食文化 天津回民,在日常飲食方面同漢民區別不大。不過,除禁食豬肉外,飲食上也還有一些禁食之品。在諸水產中,無鰓無鰭者不食,像魚而不叫魚者不食,叫魚不像魚者(如鱉、鱔、墨斗魚等)不食,無鱗者(如泥鰍、鯰魚等)不食,橫行的(如蟹)不食。
天津回民過古爾邦節和開齋節,飲食習俗與北京等地相同。喜、壽、嫁、娶,上午吃面條,下午吃米飯、花捲、饅頭之類。宴席規格主要有五碗四盤和八大碗。回民的八大碗中,有紅湯肉(牛)、白湯肉(羊)、氽丸子(羊)、滑魚片、拆燴雞、燴蝦仁、獨麵筋、紅燒鯉魚等。其中紅燒鯉魚用魚盤盛,因而實際上是七碗一盤。回民逢喪事,一般要宰羊(現時則購買羊肉),舊時條件好的,還要宰牛和駱駝。人死後的第五天,所宰之羊由出嫁的女兒出錢購買;第七天後宰殺之羊,要按份分贈親友鄰居,同時也送「油香」(回族民族食品,油炸面餅,製法似炸油餅,但餅面不劃破)。中國吃網溫馨提示: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聲明:此文章【】以及中國吃網餐飲網路所有刊載菜譜製作方法、文章、知識、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自行核實,由此所產生的風險均由您個人承擔。中國吃網「餐飲網路」致力打造成為提供最優秀實用美食、菜譜食譜做法,專業健康養生知識、生活竅門、食材介紹的專業生活服務平台。

⑹ 天津七月吃什麼海鮮 太美味了

1、皮皮蝦

每年夏季是皮皮蝦的產量旺季,此時它的肉質最為飽滿。一般來講,母的皮皮蝦的個頭沒有公的那麼大,而另一個區分公母的辦法是通常,母的皮皮蝦的脖子部位都會有一個白色的「王」字,公的皮皮蝦在大爪下分別有一個細細的小爪。

2、章魚

章魚有補血益氣、治癰疽腫毒的作用。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等營養元素,並還富含抗疲勞、抗衰老、能延長人類壽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天然牛黃酸。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適宜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3、扇貝

7、8月份是扇貝的盛產季節。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的食譜中,扇貝都是一種極受歡迎的貝類食物。營養學家認為,扇貝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高達61.8%,為雞肉、牛肉、鮮對蝦的3倍。礦物質的含量遠在魚翅、燕窩之上。

4、花蛤

夏季的蛤蜊肥厚,吃起來口感更好。蛤蜊的吃法很多,這個季節最好選擇清水煮蛤蜊和蛤蜊豆腐湯。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無論是清水煮還是做湯,蛤蜊都要涼水下鍋,在預熱的過程中,蛤蜊就會慢慢的張開口,這時肉也熟了。如果熱水下鍋的話,剛一下鍋,蛤蜊就會馬上張口,等煮熟了,肉就變老了,失去鮮嫩的口感了。

5、海膽

在六月尾七月頭的時間,時令海膽就有馬糞膽,七月尾到十月則有較貴價的紫海膽。海膽卵不但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所含的脂肪酸對預防某些心血管疾病有效。中醫認為海膽卵味咸,性平,具軟堅散結、化痰消腫功效。

⑺ 天津四大名吃是什麼

說起天津文化那可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今天我呢是要來說說關於天津的四大名吃。那麼同學們知道天津的四大名吃是什麼嗎?有同學就會說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啊,沒錯,狗不理算是一個,那麼剩下的大家知道嗎?不知道耶沒關系我這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6大類、98個品種。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原籍在順天府武清縣下朱庄(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耳朵眼炸糕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由回民劉萬春創制,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贏得「炸糕劉」的綽號。附近的富戶、百姓過生日、辦喜宴,借「糕」字諧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購買他的炸糕,生意越做越興隆。當時,耳朵眼炸糕選用上等黏黃米經水磨後發酵,又選上等紅小豆煮爛去皮,加上紅糖汁炒製成餡。包好後溫油(130 )下鍋,勤翻勤轉,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餡香甜爽口。

耳朵眼炸糕 歷史 悠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以及鈣、磷、鐵、鉀、鎂、VB1、VB2等營養成分,並兼有補中益氣、溫胃止瀉、安神養顏、健脾利濕、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等食療功效。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清光緒庚子年間(1900年),當時的北門外大街是去往京師的通得街大道,東西兩側的估衣街、針市街、竹桿巷等,有著全市最大的干鮮果、皮貨、染料、葯材市場。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櫃劉萬春就是由原來推著獨輪車在鼓樓、北大關一帶走街串巷流動售貨,改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做現賣。

後來,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夥,在北門外大街租下一間八尺見方的門面,掛起「劉記」炸糕的招牌,辦起了炸糕店。後劉萬春的兒子劉玉才、劉玉山、劉玉書等陸續進店。日偽時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會,起名「增盛成」。增盛成的官號不為人們接受,而耳朵眼的綽號卻流傳至今。


十八街麻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點。天津市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麻花店,與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並稱的「天津三絕」,位列其首。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里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型大小喚作「桂發祥」。這個人炸麻花有一手絕活,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後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開了店面。

開始還算是賓客滿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覺得麻花有點乏而生膩,漸漸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後來店裡有個少掌櫃的,一次出去遊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餓,就要點心吃,可巧點心沒有了,只剩下一些點心渣。又沒有別的什麼吃的,那少掌櫃的靈機一動,讓人把點心渣與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鍋炸。

結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樣,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氣撲鼻,味道可口。按照這個方法,劉老八研究在麻花的白條和麻條之間夾進了什錦酥餡。桂花、閩姜、核桃仁、花生、芝麻.還有青紅絲和冰糖。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把放置時間延長,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嶺甫種植甘蔗製成的冰糖、精製小麥粉等等。如今的「桂發祥」的招牌是由書法名家趙半知所題寫。


貓不聞餃子貓不聞餃子創立於1996年,是中國天津的著名小吃,是一家以模仿狗不理的名稱創建的品牌。貓不聞餃子最初由天津貓不聞大酒樓製作,餡有豬肉白菜、豬肉韭菜、豬肉茴香、豬肉芹菜四種,主要作為速凍食品銷售。貓不聞餃子於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貓不聞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的產品貓不聞牌速凍餃子,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和「天津四絕」。

天津貓不聞大酒樓總店位於南開區南市食品街3區1-3層58號,另在天津市開發區和包頭市設有連鎖分店。該酒樓以小吃麵食為主要特色,主要經營以煮、蒸、煎、炸做法為一體的貓不聞系列餃子,品種多達60餘個,除在餐廳現場製做的特色外,還配以川、魯、津菜。

【結束語】津門四絕是天津小吃本來只有「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但後人為了吉祥順口,就加了一個「貓不聞餃子」,與「狗不理包子」配對,同時就湊成了「津門四絕」。

天津四大名吃,公認的,應該是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貓不聞餃子。

這裡面,貓不聞餃子,山寨色彩濃厚,湊數之嫌很大,連名字都明顯模仿狗不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蹭熱度的。

可是,就算是名聞中華 美食 界的狗不理包子,外地人去了,大多很失望,遠不及期待中的美味,天津本地人,也多是覺得,商業化後的狗不理太貴,不實惠。來個外地朋友,不請好像未盡地主之誼,請了,口味上也不見得能令朋友滿意。

不僅是狗不理,很多中華百年老字型大小的 美食 ,都有盛名之下難負其實的評價,是手藝失傳了嗎?是過度商業化了嗎?是產量高品質就下降了嗎?是經營者虧了良心嗎?

其實,是我們的生活品質變了,這些老字型大小成名之時,普通老百姓一個月,甚至一年都吃不上幾次葷腥,那現在被稱之為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自是成了難得一食的奢侈品,一口下去滿嘴流油成了享受,都會有終身難忘的記憶。

而當下,物質極大豐富,普通老百姓的吃食選擇,並不低於當時的土豪,官吏。奢侈一把的時候,吃的不比帝王差。這時候,以前對名小吃有情結的人,再去吃時,自然很難找到兒時的味道了。

要說天津四大名吃,我覺得首先是普遍性,也就是大眾都能吃得到的,而且有其自身特點或者說特性,也就是能夠代表天津特色的,最後再說影響力,也就是其知名的廣度和其影響范圍。而不是所謂的什麼花錢評比(就是買)來的三絕四絕。

一說到天津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講究吃的城市,飲食文化就是一部 美食 史。這跟它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有關,天津作為皇城北京的南大門,九河下梢渤海之濱,過去是商賈聚集地,清朝租借地,近代是軍閥聚集地,現代開發開放地,自然各種 美食 匯集慢慢形成了津門自己的特色名吃。

現在一提到天津的吃,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包子,包子幾乎成了天津的代名詞,所以天津第一名吃應為天津包子。而不是單指某品牌包子。比較知名的天津包子主要有狗不理,張記,津門以及各大胡同家門口包子。

天津作為九河下梢的沿海城市,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天津的吃海鮮文化,要說吃海鮮天津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自古就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只說。所以,天津海鮮排第二。天津比較有名的海鮮有北塘海鮮,漢沽大神堂海鮮,大港海鮮一條街,寧河七裏海河蟹。

天津的糕點聞名中外,有傳統中式糕點,也有西點。工藝考究,味道精美,口感誘人。中式糕點比較有名的十八街麻花,桂順齋點心,楊村糕乾,耳朵眼油炸食品。比較有名的西點有起士林西點,近年來漸紅火的五福。所以天津名吃第三名是天津糕點。

天津的醬貨也是比較有名的,食品二廠醬貨,天寶樓醬貨。天津是回民聚集地,民族醬製品深得民眾好評,穆記,馬記,白記……以及大街小巷各種記的牛羊醬製品,可以說牛羊全身上下各個部位在天津人眼裡全是 美食 。所以,天津名吃第四名應該是天津醬貨。

天津名吃太多了,也各有特色。既然問題問的是天津四大名吃,不能狹隘的指單一品牌的單一品種。個人覺得既然代表天津,既要有廣泛性又要有天津的特點特色。

總結一下,天津四大名吃依次是:天津包子,天津海鮮,天津糕點,天津醬貨。這僅僅代表個人的觀點,隨便噴。

1、狗不理包子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庄(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伙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

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2、貓不聞餃子

貓不聞餃子其實是仿造天津狗不理包子而來的,當時的狗不理包子非常的有名,傳播速度之快,全國各地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個叫狗不理包子,那麼各類模仿也就跟著來了就有了這個貓不聞餃子了。

3、耳朵眼炸糕

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

4、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因店鋪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天津菜簡稱津菜,小吃品種繁多,還有「 小揚州 」之稱,經過 歷史 的發展,最能代表津味菜餚的有 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等, 被譽為天津小吃三絕的有 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 最為著名,在天津想吃到津味 美食 ,就到南市食品街品嘗。

如果說天津四大名吃,我個人覺得芝蘭齋糕乾也是天津的特色小吃,老字型大小品牌有幾十年的 歷史 了,吃起來口感綿軟,風味獨特,主要用稻米、糯米磨成粉加餡料蒸制而成。

全國人民都知道狗不理包子,在天津是小吃三絕之首,狗不理是清朝咸豐年間所創造的,名字是賣包子的老闆不搭理顧客,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他的包子戲稱狗不理,味道好,用料做工精細。

耳朵眼炸糕是天津食品三絕之一,也是清朝光緒年間發明的,炸糕以黏黃米麵包入豆沙餡炸制而成,外皮酥脆,餡料細膩香甜。

十八街麻花又叫桂發祥什錦麻花,也是天津食品三絕之一,只要以發酵面加芝麻、青梅、薑糖、核桃仁等輔料為主搓擰後油炸而成,酥脆香甜。

芝蘭齋糕乾是天津傳統的特色小吃,也是芝蘭齋老字型大小而得名,將近有60多年的 歷史 了,做法就是用小站稻米、糯米磨成粉,加入各種餡料蒸制而成,吃起來口感綿軟,風味獨特。

天津有十大 美食 :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石頭門坎素包、天津壇子肉、陸記燙面炸糕、官燒目魚條、曹記驢肉、芝蘭齋糕乾、北塘海鮮。

這幾個咱天津人現在一樣都不愛吃,也勸外地人別買,狗不理包子是18個褶而不是15個褶。狗不理包子現在變成宮廷包子了,價格高的不靠譜。耳朵眼炸糕跟全國的炸糕也差不多吧。十八街麻花遍地都是掛牌的,有的掛羊頭買狗肉,天天外地人上當。就是正宗的十八街總店也特貴,光包裝盒就要你15多元錢'那tad盒也身價百倍。天津人真的沒人買!只是偶爾買盒十八街麻花送給在外地朋友(去總店買),老字型大小應該是傳承,而不是拿它當成資本運作式的宰人,最終肯定是滅跡。當初狗不理已經要倒閉了,被某資本買下,靠它發財。貓不聞讓它靠邊站,瞎蹭熱度,現在誰買它啊?根本就不入流。

天津的名吃還是挺多的,像四十幾年前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都很便宜的,十分大眾化。這些個就是普通勞苦大眾的普通食品。如今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味道越來越差,而且價格也是變得越來越貴,其實也不光是天津的特產 美食 ,哪兒都是一樣的。

那個時候這幾家店鋪天天排隊,味道就是好,現在的狗不理包子還沒有天津胡同小攤的好吃,建議來天津玩的外地朋友嘗嘗煎餅果子(路邊天津阿姨三輪車的,別買外地人的,或有門店的),嘎巴菜(別吃大福來),素卷圈(別買包的像春卷的那種),喝餛飩(餛飩鋪沒拆骨肉的別吃,燙是勾兌的。

十八街的蔴花和耳朵眼炸糕(必須是剛出鍋的)確實還說的過去。狗不理包子可就太騙人了!根本就沒有六七十年代的包子質量比了!不但貴的嚇人,還難吃的很!!!貓不聞也不是過去的味了,也不知道是我們的口味變了,還是說味道和以前不一樣了。

分官方的和普通百姓認定的,官方的就是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後來又加了一個貓不聞餃子,湊了個天津四絕,也有人認為跟在後面的是果仁張,這都無所謂,因為天津本土人並不是對這幾樣很感冒,天津人本土人最長吃的應該是這四樣,煎餅果子,鍋巴菜,老豆腐,麵茶,這四樣才是天津老百姓公認的名吃。

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才是傳統天津衛名吃。你非要說天津四大,五大名吃誰也沒辦法。其實桂順齋糕點,油茶麵,月盛齋醬牛肉,醬驢肉也很有名也好吃,老一輩幾乎人人皆知。

壓根兒沒有「四大名吃」!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耳朵眼炸糕,是天津三大名吃!

有個貓不聞速凍餃子當年無恥廣告宣發,蹭狗不理熱度,說自己是第四大,結果可好,現在這兩個品牌都沒落了!

除了三大名吃,崩豆張,龍嘴大銅壺茶湯,等等品牌 美食 應該有資格競爭四大名吃。

⑻ 來天津吃海鮮,到底吃什麼

隨著渤海污染的日益加重,現在天津海鮮的招牌愈加尷尬。別的海濱城市我沒去過,就在大連生活過兩年。就說一樣海鮮,就足建天津海鮮文化的貧瘠和單一。大連的菜市場買海鮮的很多,而且種類繁多,別的不說,海膽,在天津,恐怕海膽都是外地進的貨吧?
查看原帖>>

⑼ 請問做海鮮生意有什麼講究

1、合適的城市:如果你在內陸城市,不管是食材的新鮮程度,還是運送的速度,都比較慢,所以可以去沿海進行發展,合適的城市,可以讓你的海鮮,賣的更加的放心。
2、拿到足夠新鮮、便宜的食材:已經到了沿海之後,就要去和住在沿海的漁民談生意了,說出自己的計劃,商榷彼此的合作內容,每天運送的時間、運送的數量,提前要和你的供應商商量好。
3、擁有曝光量高的店鋪:貨源已經搞定了,現在接下去就是怎麼賣出去了,有一個好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鬧市區,或者夜宵一條街這種地方是最好的,門市不需要太大,差不多就可以。
4、線上線下一起進行促銷:店鋪有了,貨源也有了,現在吸引你的客戶進來,不管是門市部,晚上夜宵開始的時候的宣傳,還有現在的網路渠道,比如微信公眾號的宣傳,比如電視廣告等。
5、供應各大酒店、快餐部:在門市銷售之外,你也可以用你第一手的優惠的價格和你的城市裡的快餐店,酒店去商談,你給他們多少的供應量,可以優惠多少的價格,你要確定你的貨源足夠新鮮,足夠多。
更多關於做海鮮生意有什麼講究,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ff40d2161583617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⑽ 天津人的風俗 特徵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游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後,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沖,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里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並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借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庄、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閑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庄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採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每遇熟人在飯庄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腌、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艷麗,雍容華貴。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系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松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復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系則重視母親家族,「娘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娘等干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接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接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致。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官員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夫「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游獵於近郊。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