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的皇帝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上海市桂平路屬於哪個區 2025-07-20 08:06:22
北京飛香港要多久 2025-07-20 08:01:31
廈門親子園什麼時候開學 2025-07-20 07:50:10

天津的皇帝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1-04 00:29:21

㈠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

天津在古代被叫做海津鎮,直沽寨和天津衛。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1)天津的皇帝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㈡ 天津的歷史有哪些

古代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
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
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
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朝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北洋政府
(1912年至1928年)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南京國民政府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
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1937年至1945年)

天津日本侵略軍佔領時期,百姓苦不堪言。日本對天津基本上實行的是武力統治。日本軍人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
由於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但是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之後,天津再無寧日。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至1949年)
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性決戰,即「平津戰役」。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月17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㈢ 天津五大道住過哪位皇帝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

㈣ 中國哪個朝代的皇帝或皇宮里的人在天津有修建住所請簡述

天津靜園。1925年溥儀來到天津張園,2年後來到同街乾園居住。溥儀隨後把乾園改名為靜園,取「靜以養吾浩然之氣」之 意。他在此「靜觀變化、靜待時機」,繼續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蟄伏待機,圖謀復辟滿清帝國。

㈤ 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在天津呆的地方

「張園」原名「露香園」,是清末湖北提督,湖北第八鎮統制張彪在天津的私宅。1924年11月5日由於馮玉祥逼宮,小朝廷霎時灰飛煙滅,1925年2月23日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離開北京。在日本人的保護下,溥儀乘車逃往天津,由日本人駕車迎往日租界。清朝的忠臣遺老張彪,得知溥儀到了天津,將溥儀全家連同宮女、太監、遺老遺少,接進「張園」。一樓為大客廳及餐廳,後面為文綉卧室;二樓為溥儀卧室及小客廳,東邊為婉容卧室及飯廳。溥儀也以皇帝之尊感激這位前清老將,將這新遷居的地方賜名「張園」。 隨來的皇親國戚,住滿「張園」。隨後,兩江總督張人俊、戶部尚書孫鐵良、工部、兵部、外交部李海寰,社會名流華世奎、劉嘉琛、朱益蕃等人也紛紛來「張園」拜謁問候。廣東水師提督李准,送來細木傢具。舊臣羅振玉,鄭孝胥、朱汝珍,貝勒載濤等每日來園恭候。皇室仍然保留了【內務府】組織,掛上了【清室住津處】的大牌匾。雖清冊減政,仍然排場宏大。溥儀住進「張園」,張彪表示關切。為報答過去皇恩浩瀚,張彪對園內諸事倍加關照,囑子學騫增崗,保護安全,子學驥陪同游覽侍奉有加,並把舊傢具全部換成英國惠羅公司的歐式傢具。為增加園內活動游樂場所,將三層「平遠樓」加蓋成四層,增加了健身、球室、琴、棋、書、畫、歌舞等活動場所。園中又加蓋一行平房小院,為來往候差之隨從和舊臣進出「張園」歇腳之處。除其政務開支由內務府照辦之外,園內另案支付全由張彪無償供應。1928年9月13日,民國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張彪因病逝世於「張園」,享年68歲。 溥儀在「張園」住了五年半,又轉到對面「靜園」居住(靜園是五四時期任制幣局總裁的陸宗興的私宅)。其實這裡面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張園」坐落在舊日本租界,早為日軍垂涎,看中這個花園和地點,想強行收買,作為軍部使用。日本人為想把溥儀遷走,服從他們的挾持,日方派特務川島芳子(女,中國名:金壁輝。),前往同張彪的兒子商洽。張家八兄弟並非一母所生,無法同居一處,所以想將「張園」出售,各得一份財產,分道揚鑣。故提出向溥儀要房租。當時溥儀並未遷出。後日方將「張園」的水、電停止供應,溥儀在1929年則不得不搬到「靜園」。1935年日本間諜川島芳子借勢強買「張園」後,則大動土木,改建大樓,將「張園」面貌大改其觀,日本屯軍作為軍部。現在的「張園」經改建和地震等破壞,以非原貌。

㈥ 清朝十三位皇帝名字分別叫什麼

清朝皇帝簡介 (這是我過來的啦)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歷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36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歷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鏟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㈦ 天津在秦始皇那個年代叫什麼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共10張
天津
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