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盤點旅遊景點的特產,不知情的千萬別亂買!各大旅遊景點都有哪些值得一買的紀念品
出去玩購買紀念品的話,一定要買當地有特色,有意義的紀念品。這樣買回來放在家裡,會感到非常開心滿足。
例如去到西藏就可以買美麗的手繪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方式,十分具有紀念價值。濃郁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金,銀珍珠,瑪瑙,松石孔雀石等,珍貴的原料,保證了其繪畫作品的璀璨奪目,經過幾百年依舊色澤鮮艷。其繪畫工藝復雜,繪畫流程繁瑣,裝裱,要求也十分嚴苛。其歷史悠久,收藏價值高,很值得購買
綉品的面料一般都採用綢,緞,紗等貴重材料,產品質量高,價格也會貴一些。綉品有很多種類,被套,枕套,頭巾,衣服,鞋子等等,種類都隨著蜀綉的發展而迅速增加。柔軟的觸感和細膩的圖案,不僅深受國內人民喜愛,也是外國遊客到四川必買的紀念品
2. 天津有什麼紀念品可以帶回家送朋友的
海歐手錶,泥人張,風箏,天塔,楊柳青年畫,天律猴子
3. 天津有啥玩的有什麼值得買的紀念品
優選泥人張,你可以去古文化街看看,送女生的話最合適!其次就是風箏魏,不過風箏到處都有的賣,沒什麼新意!
4. 天津有什麼能送人的特色食品 或者 紀念品嗎
還有果仁張、皮糖張
紀念品 還有風箏、年畫、撣子
5. 天津都有哪些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或紀念品多少錢
天津具有地方特點的工藝品:泥人張、風箏魏、楊柳青年畫、修竹齋空竹(商標就是劉海戲金蟾,所以又叫劉海空竹)、蔡氏貢撣、「
磚刻劉」磚雕、薊縣紫砂壺、天津木雕
、天津剪紙、天津地毯
這些在古文化街都能買到,至於多少錢你自己問吧!
6. 去天津買什麼紀念品
聽我的,泥人張的小泥塑,福娃、財神爺、、、真的是送親朋的好禮物,還有京劇臉譜,花錢不多,還特有天津味。吃的東西當然是麻花了,但下肚就沒了嘗嘗味道 ,而泥人張可以當擺件,留做紀念,真是不錯的東西,還有一點,花錢不多。
7. 天津有什麼特產和紀念品嗎
傳說中的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包子貴的離譜,麻花。。。相信我,真的不好吃,如果是送朋友,可以買一些,不是很貴,如果自己吃就算了,嘗都不必。。。不過,炸糕真的很不錯!!!價格也挺合理,不過最好去一些比較正規的店去買
紀念品嘛,你可以去鼓樓那去看看,有泥人張什麼的。。。暫時就想到這些
8. 天津有什麼特產和紀念品嗎大神們幫幫忙
1 楊柳青年畫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年畫之一,不僅歷史悠久(約16世紀末、17世紀初),而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富有獨特藝術風栗和強烈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其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例如《農家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新年多吉慶,合家樂安然》、《漁婦》等,以及帶有時事新聞特色的《女子求學》、《文明娶親》、《搶當鋪》等,不僅富有藝術欣富性,而且旦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這些優秀作品所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在宋、元繪畫和明代木刻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製作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畫面色彩明顯,柔麗多姿;以宣紙印刷,用國畫彩料,年久色彩不褪不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給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具特色。 1953年,當地成立楊柳青畫合作社,之後成立"天津楊柳青畫店",使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復興。1980年又成立"天津楊柳青畫社",開始對這一民間藝術的理論及創作方法進行深入地研究,並擴大生產製作。 楊柳青年畫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全國歷次畫展評選中均得到好評並不斷獲獎。俄羅斯、義大利、瑞典等國家存有大量楊柳青年畫,法蘭西等國家還出版多種有關楊柳青年畫的專著。楊柳青年畫由於多次在國外展覽,頗得各國人民的青睞。 2 風箏魏 天津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製作的風箏稱「風箏魏」。1872年魏元泰生於天津,自幼在一家扎 彩鋪當學徒,他對製作風箏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提高扎風箏的造詣,他反復研究飛禽和飛蟲 的飛翔姿態以及它們的身軀各部位的比例關系,並應用於風箏的製作。以前的風箏,以硬翅 為主,造型簡單,色彩單調,為整體式。他扎的風箏可以拆展折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折 疊後可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於收藏和攜帶。 品種:他研製的平板式、弓子式、立體式、串式和袖珍式風箏近200餘種。 特點: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 獎項:1914年,他帶著風箏,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章和證書。 3 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彩塑可以說是天津的一絕。泥人張彩塑從第一代張明山(公元1826一1906)至今已傳了五代,140多年來,泥人張的名字在群眾當中如同神話般地傳誦著。傳說,張明山袖裡 常藏泥去看戲,一邊看一邊在寬大的袖裡捏頭像,一曲未終,便捏出了各個角色,活靈活現,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給不少的名人塑過像。現在藝術博物館陳列的第二代張玉亭塑的 梅蘭芳像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藝術再現。看著這件藝術作品,猶如見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難怪人們說,泥人張把泥人都捏活了,就缺一口氣。 作品:泥人張最精彩的作品是《鍾旭嫁妹》。這是一套29個形象的巨作,人物動作、性格、表情 各不相同,或胖如蠢豬,或瘦如豺狼,或奸詐,或貪婪,或狡獪,或兇殘,形形色色,面目 可憎可笑,看了令人捧腹。新中國成立時,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銘、張鉞都只有20來歲, 但已顯示出他們卓越的才華。現在他們在天津與第五代張乃英、張紅英等繼承祖業從事泥人張彩塑藝術。 4 薊縣紫砂壺 紫砂礦是上乘的陶瓷原料。用薊縣紫砂礦燒制的紫砂壺,外觀高雅光澤,透氣不透水,壺內泡茶,數日不餿,具有觀富和收藏價值,可與全國聞名的宜興紫泥陶器、景德鎮瓷器相媲美。 5 天津木雕 天津木雕始於清代,是名揚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當時,雲、肩、趙是三家較大的木雕作坊。雲家善雕鳳,房家善雕獅,故有"房獅雲鳳"之說。木雕業以劉杏林(1879一1972)最為著名,人稱"木雕劉"。天津的木雕經過諸家名師的努力探索和實踐,集南北特色於一身,又將中國畫的構圖與木雕相結合,逐步形成木雕精美秀麗、淳樸粗獷的獨有風韻。天津廣東會館的戲台木雕,堪為天津木雕技藝的代表作。1960年,"木雕劉"普為人民大會堂精製了巨幅木雕,使天津木雕榮登大雅之堂 6 天津剪紙 天津剪紙工藝,歷史悠久,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很貼近,是一種廣泛普及的群眾藝術。剪紙常常被人們用來作節日室內外門窗裝飾,服裝、鞋面綉花圖案等。清代剪紙藝人伊德元,繼承和發展傳統剪紙技藝,棄剪采刀,專用刀雕刻,把剪紙藝術與皮影、彩繪藝術相結合,使其具有新的風格和藝術特點。在內容上,他創作了許多以傳說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使剪紙從民間手工工藝發展為藝術創作。天津的剪紙,紙條流暢,紋理清晰,刻畫精細,畫面情景交融,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是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裝飾品。 7 天津銅塑 天津銅塑屬得上的是龍寶齋的「天津絕活」系列。龍寶齋是一家專門經營銅塑工藝品的公司。公司總工藝師、民間金銅雕塑藝術家徐壽海(藝名古龍),並邀請泥塑名家逯彤、根雕藝術家張宗澤等名家為高級工藝師。公司在津門銅塑界等領域享有很好聲譽。 津渡卧龍 2005-6-27 09:20 8 天津地毯 天津生產編織地毯的歷史悠久,19世紀末,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地毯貿易逐漸興盛,許多外商爭先恐後來天津興辦地毯業,西方掀起了中國地毯熱,對天津地毯的需求劇增,使天津成為"地毯城"。從中國地毯近百年的發展來看,不記品種、質量或產量,天津地毯都名列前茅,成為中國地毯之冠。天津地毯風格多樣,品種繁多,馳名中外,織造地毯獨特的水洗絲光工藝為天津藝人首創。中國政府贈送聯合國總部的大型壁毯"萬里長城",就是天津地毯的代表作。首都人民大會堂所鋪地毯中絕大多數也是天津地毯。天津地毯在國內外展覽會上普多次獲得殊榮,被譽為中國高級藝術品。 天津著名的特種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產品遠銷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它做工精良。圖案優美,色澤光潤,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天津制毯藝人首創剪片和化學水洗的獨特工藝,使地毯「洗如錦緞,剪如浮雲」,而且花紋凸出毯面,狀若浮雕,倍增藝術效果。品種有裁絨、膠背、提花、化纖、天然色、依束等地毯以及精檔藝術掛毯。從本世紀初以來,在國內外評比中。屢次奪魁或受獎。現天津一些地毯廠可供中外旅遊者參觀、選購。 工藝:地毯選用優質羊毛為原料,經梳紡、染色、繪圖、織毯、平毯、洗毯、剪片、整理等工序製成。其中織毯、剪片為影響成品風格與質量的關鍵工藝。 特點:豐富多彩,達千餘種,風格各異。產品線條流暢,紋路清晰,花紋平凸兼有,編織密度合理,厚度適中,毛質挺拔,富有彈性,配色協調,染色牢固。 9 盤山麥飯石 薊縣盤山腳下,麥飯石儲量豐富。將石放在掌內揉搓,即粉碎如麥飯狀。麥飯石的功能很廣:將麥飯石裝入紗布袋放入冰箱中,能除去異味;將麥飯石沖洗干凈,用開水浸泡,用以洗痤瘡、濕疹、腳氣、痱子等有明顯療效;洗凈放入水中,可凈化飲用水,使水中溶存氧氣更加豐富;把它作為微量元素添加劑,用以製造醬油、醋、糖果、啤酒等13種食品,可增強口感和營養;麥飯石可改變土壤PH值,變鹽鹼地為中性土質,促進農作物大幅增產。盤山麥飯石有不同包裝,在旅遊點及商店出售,並大量開采出口。 10 甘栗 甘栗是一種香甜佳果,據記載公元前栗樹在我國就已廣有栽培,早為人民食用。天津甘栗產地集中在薊縣小港、小營等鄉。其實北京、唐山、承德等地的山區,也生長大量栗樹,所產栗子,品質特優,因為過去這些地區生產的栗子一直由天津口岸出口,故名天津甘栗(在日本,名為「天津板栗」),主要輸往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港澳等地。 栗子營養豐富,含有大量澱粉、糖、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B。栗子的食用方法很多,最為流行的是糖炒栗子。栗子還可加工成糖衣栗、栗羊羹等多種美味食品。 11 天津紅小豆 天津的紅小豆是天津地區農產品中傳統的優良品種,也是傳統的出口商品,主要銷往日本、港澳及東南亞等地。 天津紅小豆顆粒飽滿整齊,豆色淡紅光亮、白臍、皮薄、沙性大,出沙率可達75%,每百克含熱量314-337千卡,蛋白質19-21克,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紅小豆是營養價值較高的農作物,不僅供食用,且可入葯,有清熱祛濕、健脾的功能。用紅小豆製作食品用途廣泛。天津風味小吃之一耳朵眼炸糕即用紅小豆制餡;其他用紅小豆製作的豆粥、豆包、年糕、棕子、雪糕等等,深受人們歡迎 12 獨流老醋 獨流老醋產於靜海縣獨流鎮,因此得名。獨流老醋是我國三大傳統名醋之一,與山西陳醋、鎮江米醋齊名.始創於明代永樂年間,是清代康熙年間宮廷御用貢品。本品精選優質元米、紅粱、豌豆、小麥等原料,採用傳統的特殊發酵與配方.固體發酵,兩次成熟,並經天然翻曬三年而成,故稱「三代老醋」。獨流老醋色澤醬紅、香味純正,酸甜適口,韻味綿醇.久存不霉.含有較高蛋白質和維生素E、A、B1、B2及鎂、銅、錳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獨流老醋為營養豐富、有益人體健康的調味品。本品是天津市市優產品,在國內食品博覽會、農業博覽會、旅遊購物節上多次獲獎,還遠銷港澳、日本和東南亞地區。 13 小站稻 天津特產小站稻是我國著名的優質水稻之一,原產於天津南郊小站地區,始於宋遼時期,成名於清朝末年,曾作為宮庭御膳米。當年軍事重鎮「小站」位於此地,故名為小站稻。「白里透青,油光發亮、粘香適口,回味甘醇」是小站稻的特有風味。 據說,小站一帶原來是一片荒地,加上沒有水源,生產發展不起來,到1874年,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的部下周盛傳屯兵小站時,為解決軍隊糧餉問題,便挖了一條全長八十多公里長的馬廠鹼河,把南運河的水引來種稻。由於引來的南運河的水質好,水中又含有大量的腐殖質,使得這里的水稻產量高,米質好,具有獨特的風味。從此,這個荒蕪之地――小站也就變成了魚米之鄉。小站稻也因此而出了名,並且揚名海內外。 特點:小站稻米粒呈橢圓形,晶瑩透明,潔白如玉。用其作飯,香軟可口;用其作湯,清而不濁,充飢解渴。 14 青麻葉大白菜 青麻葉大白菜在天津已有三、四百年的種植歷史。《靜海縣志》中曾寫道「昔周顒稱鄉味之美,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也,味美而食久,運河沿岸產者最良。」晚菘,即青麻葉大白菜。《津門竹枝詞》中也有「芽韭交春色半黃,錦衣橋畔價偏昂,三冬利賴資何物,白菜甘菘是窖藏」的記載。 特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胡蘿卜素、糖、蛋白質等,食用的方法很多,可炒、可燉、可煮、可生拌、可腌、可作熟菜、菜餡、湯料、泡菜、酸菜、冬菜等。品質好,幫薄,纖維少,葉內柔嫩,下鍋即熟,味道鮮美。
9. 天津的博物館里有什麼
館藏精品
編輯
玉器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5]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溫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青睞,傳說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5]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
高6.6厘米 底寬9.58厘米 [6]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6]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厘米,寬9.9厘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發,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6]
瓷器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
高25厘米 口徑6.7厘米 底徑6.5厘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 [7]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艷,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7]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6.5厘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朱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里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艷麗的審美風尚。 [7]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
高8厘米 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 [8]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著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8]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厘米、口徑39厘米、 足徑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周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著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8]
書畫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
絹本 設色
縱56.3厘米 橫1706.7厘米
《萬笏朝天圖》卷,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可讓二百多年後的我們對這一盛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 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巨制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9]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厘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峰群石林立,狀似群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里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岩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准確而細致。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9]
圖畫重點描繪靈岩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著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准備的匯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我們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范瑤恭進。」范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9]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10]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脫俗的清高氣節。 [10]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10]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10]
硯台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
長24厘米 寬15.4厘米 高2.2厘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朱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制前均著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11]
硯作魚形,與「余」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 伴文人 腹中書滿 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 宋開萊藏」。 [11]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 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後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11]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
直徑18厘米 高10厘米 [12]
此硯石質蒼黑純凈,石鼓形。直徑18厘米,厚10厘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周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周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12]
顧從義(1523—1588),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今日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朴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12]
印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
長12.7厘米 寬12.7厘米 高10厘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庄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13]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衛裕祥之女。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在清朝可說是唯一的特例。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後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後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13]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後,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後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方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致,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13]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厘米 寬3.3厘米 高1.1厘米 [14]
白玉質,覆斗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極為珍稀。周叔弢先生捐贈。 [14]
青銅器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 口徑45.5厘米 腹圍148厘米 [15]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15]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15]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15]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15]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
高6.5厘米 口徑8.3厘米 底徑9.5厘米 [16]
八角棱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梁。橫梁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16]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准衡器。
10. 天津旅遊紀念品買什麼好
你好,來天津可以買:泥人張的泥塑(古文化街里有)、崩豆張的崩豆(食品街里有)、楊柳青的年畫(古文化街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