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話有一種什麼味兒
擴展閱讀
廈門西站在哪裡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鋪多少錢 2025-07-05 14:58:01

天津話有一種什麼味兒

發布時間: 2023-02-02 03:46:05

⑴ 白雪公主說天津話是什麼體驗,天津話有什麼特色

天津話和普通話的區別,最主要是語音調調不同,大部分都是口頭語,干凈利落,天津人生活節奏快,人們匆匆忙忙,由於生活環境影響所以回復也比較簡單乾脆,一般一句話就兩個字,“幹嘛?”“誰呀?”“弄嘛?”‘’各色‘’他們沒時間為你重復,所以大多數人說話都是大嗓門,天津話中還有些常用歇後語,十分生動,極具生活氣息。小編覺得天津話還是比較得勁的,天津話和普通話在聲調讀音上有明顯區別,很容易被人聽出來,普通話偏高調,而天津話則以低調為主。

其實天津口音、土語是由於歷史上地區隔絕、封閉而造成的。隨著社會經濟開放、文化教育的融合、人口流動、廣播影視傳送,天津話的語音、聲調都已在明顯地向普通話靠攏。那些准確、生動形象部分則會匯入普通話之中。

⑵ 天津話為何與遼寧(尤其沈陽)話相似

不一樣 其實天津人的祖籍都是安徽人 明朝燕王掃北的時候 燕王朱棣所帶的8W親兵 慢慢的形成了現在天津人的原型 沈陽等東北人大部分都是興安嶺遷過來的 怎麼會一樣吶

因為都生活在北方嗎 時間久了各地交通比較方便 當然有些許的同化 相同也是自然的

⑶ 天津話好難聽啊

條子不是天津人!這點要搞清楚!不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說天津話只能是個皮毛,例如蔡明在春晚上的小品,天津話說的真不怎麼樣。不過條子說的天津話算是比較地道的一個。

天津話在語言學家看來很值得研究,被稱為天津方言孤島,他和周邊地區的語言都不一樣
天津話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交接處 應該和李鴻章的淮軍入津 徽商入津 有關
天津是個移民城市,各地移民湧入天津,帶來了當地的特色,這些都是促使天津話形成的原因。晉商原來那麼興盛,天津話肯定有不少山西人的貢獻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己的方言只有自己最適應!
下面是別人寫的一篇文章,你看看吧!你會對天津話有更深的理解的。

這就是天津的style,天津的聲音,天津的旋律……
如果你在天津上學,那麼你身邊一定不乏地道的天津人,他們不一定操著一口濃重味道的口音,但他們的生活習慣大都是天津式的。
曾經有報道說天津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它雖然沒有超級大都市的澎湃氣勢,也沒有山水風景,但天津的生活節奏是舒緩的,沒有太多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作為北方的大城市,在北京的光芒籠罩下,直轄市也只成為二線城市。濱海新區的建立,高樓大廈的崛起,讓中庸多少年的天津人揚眉吐氣。
曲藝界的人如果能在天津走紅,那麼他是真的紅了,因為天津人能說能唱,生活中蘊藏著歡樂的氣息,天津人都買他的賬了,說明他真的很了不起。
不要稀奇,天津人個個會說相聲。他們會把幽默與生活相結合,隨時隨地找尋樂趣。如果你身邊的天津人總和你開玩笑,請別生氣,因為他們沒有惡意。
天津人說話很隨意,說過的閑話也許過會兒就忘得干凈,你不要追究他有什麼深層含義,因為都是些表面的內容。活著本來就不易,何苦要給自己找氣?
天津的治安出名的好,天津人與人為善、膽小怕事,但你如果有意得罪他,他絕不輕饒了你。天津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
天津的夜晚閑暇愜意,家裡養狗、遛晚兒的人數不勝數。
天津人不怎麼喜歡奮斗拼搏,因為他們的人生真諦是幸福快樂,金錢地位固然重要,但淡然的寧靜更讓人心動。

朋友,你在天津上學嗎?你喜歡你身邊的天津人嗎?我不知道這樣的天津人能不能讓各地的朋友接納。可你是在天津的土地上啊!你去過天津五大道風情街嗎?一排排小洋樓會讓你忘記了時間的流淌。你去過天津鼓樓古文化街嗎?悠久歲月的洗禮讓你重溫昔日的情懷。你來到過天津的海河邊嗎?像一條長長的綢帶跨越了城市,倒映萬家燈火。

天津,我的家鄉天津,能不能讓再多些人認可你?能不能讓再多些人接納你的兒女?有些人也許在這里生活了10年8年,但為什麼永遠也不會明白:這就是天津的style,天津的聲音,天津的旋律。

⑷ 東北話和天津話你覺得哪個更逗

東北話搞笑,也不搞笑,我覺得主要還是看從哪方面來說,如果你只是善意覺得,東北話比較有意思,那作為東北人,我們也會笑一笑說,確實挺逗的。而如果說你本身就是帶著有色眼鏡,覺得東北人說話搞笑的很垮,帶著諷刺的意味,那麼我們並不覺得東北話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畢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東北話算不上多特殊,況且東北話是比較貼近普通話的一種,而有的地方方言根本讓人聽不懂的也有很多。

再者,大多數開始了解東北話,而沒有來過東北的人,基本都是通過東北小品,東北二人轉來認識東北話的,然而這些作品,大多數都是比較誇張的,帶著很多搞笑元素,因為要在舞台上表演,所以要有吸引人的包袱,讓觀眾覺得很搞笑,帶著很多刻意的成分,我們東北人自己看那些小品二人轉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搞笑,因為那是一種表演,而東北人日常生活中,說話並沒有那樣,那麼誇張,大多數人普通話很好,當然不能否定有部分人東北話口音確實也比較重,所以當東北話作為一種表演的形式,呈現在舞台上的,不可否認,確實是搞笑的,因為他們就是為了搞笑而表演的,但日常生活中,並不覺得東北話搞笑,因為這是我們東北的方言,每個地區都有一種方式的語言而已。

⑸ 張九齡說天津話被佔便宜,天津話為何只要一張嘴就像相聲

天津話有腔調,自帶一股特別的氣息,這也跟相聲是天津的重大發源地有關,天津出了很多相聲界有名的藝人們,他們的代表腔調,讓觀眾熟悉了天津話。

⑹ 天津話的特點是什麼

天津語言,海納百川,不說官話,不打官腔,只求通俗易懂,語境准確,干凈利落,要的就是咯嘣脆。天津話為什麼干凈利落?人忙,潮起潮落,規定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走在街上頭也不抬,永遠匆匆忙忙。自古以來,馬路上有天津人看打架,卻很少見天津人站在馬路邊兒上扯閑篇。相聲大師侯寶林,概括天津話的特點,一句話,絕對兩個字:「誰呀?」「是我。」「幹嘛?」「尿尿(sui)」。這里的人說話高嗓門,為什麼?怕你聽不清,沒時間為你重復。天津人評論是非,一個字:「哏」,既是獎,也是褒,既是贊,也是貶。公理人心皆在一個「哏」字之中。
天津話能從全國眾多方言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知名品牌」,跟天津這些年出了不少相聲演員恐怕不無關系。尤其當年馮鞏主演的電影《沒事偷著樂》,一經上映,天津話一時風靡大江南北,廣受追捧,涌現出無數「業余愛好者」。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能煞有介事地來上兩句:「說你是佐羅吧,你又沒帶槍……」

天津話另一廣為人知的特點,就是把陌生女子統稱為「姐姐」。用《實話實說》現任主持人阿憶的話說,就叫「到了天津,就沒有妹妹」。六歲那年,母親領我去商店,櫃台後面的阿姨指著我叫:「這小姐姐……」

父母是西北人,早年因工作調動來津。他們所在的單位地處郊區,由於規模龐大,基本自成體系,與外界少有聯系。廠區內的職工來自天南海北,普通話才是那裡的通用語言。父輩們或許是出於對故土某種變相的懷念,對天津話大都持保留態度,在他們看來,天津話太粗,不好聽。

我也直到後來上學去了市裡才慢慢改變了這種觀念。日常接觸的,除了老師同學,什麼便利店老闆、理發店師傅、賣水果的、攤煎餅的……差不多都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操一口地道的天津口音。

上學的時候懶,經常睡到很晚起來,披頭散發,睡眼惺忪地跑去買早點,一邊等著小賣部的兩個阿姨給熱牛奶或是煎雞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們閑聊。兩個阿姨都健談,尤其喜歡問問你的家世出身,或者有無男友,總是喜眉笑眼。偶爾有來打電話的女孩,跟男朋友吵架哭鼻子,她們就拉到一旁掰開揉碎地勸,勁頭很像居委會大娘給小兩口勸架。我聽慣了她們拖著長音兒的「哎,我說」、「你呀」,凡此種種,久而久之也聽出一種別樣的溫柔。雖然不似江南女子那般柔聲細氣,倒也格外透著一股難得的親切熱絡。

然而同樣一種語言,從男人嘴裡說出來,則全然換成另一種滋味。天津的老少爺們兒,似乎個個生就的高門亮嗓,聲若洪鍾。天津梨園界花臉行也自來是人才輩出,威震海內。就連路旁擺攤兒的,吆喝起來都別具特色。干這一行的也是男子居多,不論賣什麼,大大咧咧往地上一堆,叉腰站在一旁亮開嗓子一聲吆喝,四坊八街的,就都湊攏過來。天津人買東西愛論堆兒,似乎心理上總覺得這樣才便宜實惠。不信,您拉一車蘋果去天津,精精細細碼放整齊,前面放塊小黑板寫上「1元1斤」,絕對不如胡亂往地上一堆,找個天津小夥子鉚足了精神替您喊幾聲「5塊錢4斤」賣得更快。有時趕巧了幾個攤兒連在一起,大家摽了膀子一塊兒來,那聽起來絕對是很有氣勢的。

一次我在公車站問路,一個大爺跟我比劃了半天,我走出去仍舊一頭霧水。隔了兩條馬路,就聽見他在後面氣急敗壞地大喊,訓自家孩子一般,聲音大得方圓幾里之內的人都扭過來看。我紅著臉,按他說的轉身掉頭,心裡老大的委屈。走出去幾步,想想又笑:算了,算了,換作是我,就未必肯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著這樣大的急,上這樣大的火。

轉眼來北京工作已經幾年,我自己都練就了一口標準的京片子,關於天津話的若干記憶早在心底塵封、上鎖,似乎真的將一切全部忘卻。前一陣放假,忽然心血來潮想逛天津勸業場。坐火車過去,一腳踏出天津站,迎面就撞上來一個的哥,劈頭一句「姐姐,要車嗎」,硬邦邦磚頭一樣砸將過來,砸得我好一陣頭暈目眩,半天緩過神,心底的閘門霎時打開,無限往事噴薄而出。我忍不住大樂:「要!師傅,您領我轉轉,往熱鬧地兒去!我就是想再聽聽這天津味兒……」

有一個相聲段子,說的是各地的方言,這裡面在說到天津話的時候,相聲演員說天津話的特點,就是兩個字一句。譬如一個人夜裡起來,要到院里去小解,驚動了他哥哥,於是他哥哥就向外面問道:「誰呀?」這時,弟弟就回答說:「是我。」哥哥又問:「幹嘛?」弟弟就答:「尿尿」(niàosuī),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當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是這樣說話,也不是所有的天津話都只有兩個字,如果是那樣,那也就太滑稽了。但語言簡練是天津話的一大特點,有一些本來不是兩個字的話,天津人也能把它簡練成兩個字。譬如,天津最有名的勸業場,天津人就說成是「勸———場」,那個「業」字,就不發聲了。
天津人說話齒音重,譬如把「事情」說成是「四情」,把「說」說成是「梭」。有一個笑話,天津人說話,原來是說一個面團「一揉揉短了,一抻抻長了。」經天津人一說,就成了「一優優短了,一參(cēn)參(cēn)長了。」這就是因為天津人把聲母r,讀成了聲母y,把聲母ch,讀成為是聲母c,這就是天津人說話齒音重的原因。
正因為天津人說話語言簡練、齒音重,再加上天津人說話大嗓門,所以人們都認為天津人說話粗野。確確實實,無論是在火車上,還是在輪船上,人們說話時,只有天津人說話最剌耳,更加上有的天津人說話愛指手畫腳,這一下,就更顯得天津人愛咋呼了。最近以來,一些天津年輕人,外出不說天津話,這倒也實在是顯得斯文多了。只是有的天津人齒音重得已經不好改正了,如此,以重齒音說普通話,那就還不如不說普通話了。
天津話和普通話,除了語音上面的區別之外,更重要的是,天津話還有許多天津方言,這些方言,外地人就更不好理解了。說一段地道的天津方言,看大家能夠理解多少:「夜格雀蒙眼的時候,老爺兒早就下去了,打窪里上來一個老爺們兒,一見面就鬧炸貓子,說了歸齊也沒嘛過不去的來,就是他這人各色,總跟人犯矯情,早晚我拿大鞋底子摑他。」你說說這是一句什麼話吧?這句話是說,「昨天晚上天快黑的時候,太陽早就下去了,這時候從鄉下來了一個人,見了面就鬧個沒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他這人和別人不一樣,總和別人吵架,遲早我用鞋底子打他一頓。」
自然,如今這類很土很土的天津話,就是你在天津也已經是聽不到了,但是其中的個別詞彙,你還可能會聽到,什麼「各色」呀、「歸齊」呀,直到現在天津人也還在用著。曹禺先生在話劇《日出》中,用了許多天津話,什麼「大果人」呀,就是大花生,「你這孩子也『各色』」等等等等,聽來就頗有些天津情趣。
推廣普通話,天津人說是「甩京腔」。隨著生活進步,天津人的普通話已經是越說越地道了,如今,你到小學校,孩子們說普通話,你已經聽不出他們的天津口音了,如今的天津人說話,齒音也不那麼重了,天津獨具特色的話只在上年紀人的口中才能聽到。

⑺ 白雪公主說天津話是什麼體驗,疑似有相聲的味道

最近,配音演員春老師用天津方言扮演白雪公主,很受歡迎。看完之後,網民們表示忘記了原來的版本。春老師說他從事全職配音已經三年了,主要是普通話,天津方言只是一個愛好。在他的作品中,他獨自完成寫作、編輯和配音。

天津有十幾傢具有一定規模的相聲茶館天津有100多名從事專業相聲的演員,他們每天在不同的相聲茶館給觀眾帶來樂趣。天津相聲遠近聞名。

用天津話講《白雪公主》,難道就因為天津相聲而認為講的故事有相聲的味道,天津要是沒有相聲白雪公主說天津話還帶有相聲的味道嗎

⑻ 一說話就能知道他是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他們的方言有哪些特點

⑼ 為什麼天津話和安徽話如此相似

確實,真正的天津口音和周邊地區的北京,河北,山西,山東方言不搭界,所以以前還有說法把天津方言叫:孤島方言。但是偏偏天津話和安徽話又有點相似。這里有三段故事。

一段叫「燕王掃北』,說的是明太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曾經帶兵到天津,北京一帶守衛過邊疆,他帶去士兵有一部分人是安徽人,這些人最終都留在了天津,當時,天津只算是一個衛所,所以以前有天津衛的說法,而天津衛裡面的士兵,多是安徽和蘇州一帶的。這個是 歷史 上可以查的,燕王確實從安徽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這是一次。

到了清朝時候,這個時候天津已經叫天津府了。為了抗擊太平軍,李鴻章帶領大批淮軍來到天津,天津成為淮軍的大本營。同樣道理,這次又強化了江淮方言的主體地位。

到了近代,皖系軍閥頭子段祺瑞也曾長期將天津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一度在天津成立了政府。 這些都加深了天津與安徽的聯系,兩地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相互滲透,方言上的趨同也就在所難免。

不過,一種方言的形成其實是很復雜的,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兩地的方言也僅僅是相似而已,真用來交流怕是還是有困難的。

當然,現全國推行普通話,普通話滲入方言,以後差別會越來越小,畢竟,中華民族都是一家嘛。

我是天津人!雖然是郊區的!所以回答一下!

因為我老是全國跑,所以經常遇到語言不好交流的情況!

天津人說話很有特色!在全國各地都能被聽出來,可以說是辨析度很高的一種方言!

天津人和全國各地的人在語言交流時,確實是會出現一些尷尬的情況!基本都是說:您說慢點我聽不清!這樣的事我也是經常遇到!

但是有一個地方的方言,我和他們的交流是基本無障礙的!

那就是安徽!

這個情況不難解釋!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津的由來造成了這一現象!

1、天津在公元1404年建衛,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在天津衛之前,唐朝叫「直沽寨」,元朝叫「嗨津鎮」!

2、「燕王掃北」時朱棣帶領軍隊平定北方,他帶領的軍隊主要是南方人組成的軍隊。在天津建衛後,駐守天津的軍隊是來以自安徽的士兵,其中由以安慶人為主(安慶當時是安徽的省府)!

3、當時的天津地區乃至於華北地區的人口比較少,所以朱棣下令從人口密度相對稠密的山西搬遷大量民眾,來到華北地區,進行人口發展和耕種!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就是當時的集體出發集合點!現在天津人都以那裡為祖宗發源地!

(天津人好多的地域特殊方言都是在民眾遷徙途中產生的!例如:上廁所叫「解手」,還分「解大手」、「解小手」的區分!那就是因為當時百姓故土難離,士兵將百姓的手都綁住串成一排行路,在有人要方便時就和士兵提出解開手要上茅房的要求,後來乾脆就直接簡化為「解手」,為了快速行進所以就要求男人在撒尿時只能解開一隻手,也就有了「解小手」的來源!)

4、遷徙到天津的百姓在安定後,開始了天津早期的城市建設。在天津衛駐守的安徽兵沒有返回家鄉,所以就和當地的百姓進行通婚了!時間長了繁衍的子孫逐漸多了,原來安徽兵的家鄉話和山西移民的家鄉話逐漸的混合,產生了現在的天津方言的基礎,加之天津地區的地下水含鹼量高(我家這叫「鹹水沽」),形成了很有鮮明特色的一種著名方言!

綜上所述,天津人和安徽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是障礙不大的!彼此都能聽懂!

我們今晚報的記者曾經走訪了安徽省東北部的宿州,為找到天津與皖北地區在方言、民俗、 歷史 文化等方面的相通之處,確實有了很大的感觸。

此外,宿州在結婚、出殯等民俗方面的習俗,也存在著許多與天津民俗相同之處。例如,結婚的時間和流程非常相似;殯葬的「摔老盆」習俗,還有殯葬的時間等,都與天津的民俗非常接近。

其實對於天津話的起源,一直以來就有眾多說法,其中學術界就分成了三類。

學術界的三種說法

其一,天津話是當地的土著方言,是由最早的靜海話演變而來。

其二,傳說天津第一批居民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村,查詢資料也確實發現早期的很多天津人籍貫都是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安徽、江蘇遷移來的,因此天津話源於皖、蘇。

看了這些,您覺得天津話的起源是哪裡呢?

個人覺得題目本身有點絕對化,其實天津話只是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特別是宿州地區的方言相同。而安徽的宿州地區距離天津有著七八百公里,兩地說話竟然一模一樣,就連天津人和宿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這是啥原因呢?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 歷史 上的明朝,當時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安徽皖北地區的不少家鄉父老,到天津一帶戍邊屯墾。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從天津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當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將他戍邊屯墾的地方改名為天津,當時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因此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

再加上天津所在地,在 歷史 曾是海洋,是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形成的沖積平原,因此當地的老百姓很少。這樣,朱棣帶去的人,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他們使用的江淮方言也就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地區的人較少,所以才造成天津話與安徽的皖北地區的方言特別相似。

應該說天津話和皖北話相似,尤其是宿州,明朝時燕王朱棣掃北,囤軍天津衛,帶來的都是家鄉鳳陽周圍的兵,尤以固鎮居多,此後不斷有軍人移民,成為天津衛主要群體,皖北話也成為天津衛主要語言。清朝時,李鴻章的淮軍又在此駐軍,加上民國段祺瑞的皖系還在天津成立政府。最終強化了皖北話在天津的主體地位。

大家說的天津話只是市裡人說的話,郊區人民和市裡人說話一點也不一樣,請大家不要以為天津人說話都一個味,像武清說話偏北京,寶坻、薊縣就唐山味兒,畢竟北邊的一些郊區原來屬於河北省

傳說是因為晚清時期李鴻章的淮軍大量長期都駐守在天津衛,淮軍顧名思義大部分是安徽人組成的軍隊,還有就是那時候的天津本來人口就不多,所以一下住進這么多外地人,口音被帶跑偏很正常。(個人見解)

其實准確的說,沒有一種話叫安徽話,皖北阜陽亳州屬於中原官話,與河南魯西北蘇北說話很像。皖中屬於江淮官話,與南京鎮江說話很像。皖南本地方言屬於吳語,現在皖南被同化的地方很多,吳語區被吞噬了挺多。天津話與安徽話很像,准確的說是和江淮一帶的話像,這是有 歷史 原因的。主要一是明初燕王朱棣帶領鳳陽一帶的老鄉掃北。二是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駐扎天津。三是皖系段祺瑞在天津的多年耕耘。上天好像有意為之,這些去往天津的幾次人口遷移都來自安徽的江淮一帶,所以經過多年繁衍,口音大都同化的和安徽江淮一帶方言很類似了

天津話和安徽話相似?不可能啊,我就是安徽人,不過是安徽安慶人。安慶出名的就是黃梅戲,沒來過安慶應該有可能聽過黃梅戲吧,那戲里對話的安慶方言,跟天津話沒絲毫相似的地方啊。聽安慶人說話就像聽黃梅戲里的人對話,聽天津人說話有一種說相聲的感覺。所以,題主是問的天津話和安徽某個地方的話如此相似吧?

這世上本沒有天津話,外來的移民多了,就有了天津話。

根本就沒有所謂「安徽話」這種說法,安徽之內別說皖北人聽不懂皖南方言,就算是皖南,徽州地區相鄰兩個鎮的人說話,經常都聽得雲里霧里一臉茫然。

要說天津話與安徽的方言相似,僅局限於皖北的宿州一帶,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根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而造成天津話與宿州話極其類似的原因,要追溯到明朝時期,從大量皖北居民被遷移至天津之地定居開始說起。



漢語方言,主要分成十三個語種,即官話、吳語、湘語、徽語、贛語、晉語、粵語、客家語、閩北語、閩南語、閩中語、閩東語、莆仙語。

整體來說,北方大多數地方方言都屬於官話,雖然屬於官話不同支,但大致意思沒什麼明顯差別,晉語區是北方唯一的方言區。

然而南方截然相反,由於南方水網密布山區眾多,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方言,漢語幾乎復雜難懂的方言幾乎全都位於南方地區。

說真的,南方很多地區,不同地市甚至不同村鎮出身的人,要不用普通話交流,要不就是大眼瞪小眼互相聽不懂。

天津話在北方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天津話與旁邊的河北話、北京話等都有顯著區別,天津話倒是與上千公里之外的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極其相似。

這是方言之中的「飛地現象」,就算一個地區的方言與周圍方言存在明顯不同,反而與相隔很遠的地方語言酷似,一般這種現象,都是移民造成的。



天津話與皖北宿州話酷似,也的確與移民有關,在 歷史 上,安徽與天津之間曾經有過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這造成了如今的天津話酷似宿州話現象。

地處海河入口處的天津,從唐朝開始就因為漕運而崛起,逐漸成為北方的水陸交通要沖。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發動靖難之變,朱棣登基後為紀念功勛,於永樂二年正式在此建城,定名「天津」,意為天子渡口。

天津也成為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載的城市。

朱元璋出身鳳陽府,所以早期明朝的將領與士兵大多也都是從兩淮地區招募的,朱棣受封燕王以後帶走了大量淮西子弟。

朱棣奪位之後不久就將都城北遷,隨著朱棣北遷的大量舊臣、淮西出身的士兵與他們的大量家眷,也都一起北上,其中很多都被安置在天津駐防,構成了天津早期居民。

因為明朝的建立者出身安徽,所以有這樣一層淵源,當時大量的皖北出身者被帶到了北方地區定居,他們帶去了家鄉的文化,構成了最初天津的強勢方言。



明朝時期,天津主要作為京師東部的門戶存在,人口不是太多,而當地淮西出身者大多地位比較顯赫,方言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這樣的延續,一直到了晚清時期,而清朝末期的大移民也與軍有關。

作為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鴻章同樣是安徽人,出身廬州府合肥縣,他一手創立的淮軍大本營就在天津地區,那時的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常駐天津辦公。

數萬來自兩淮的淮軍將士,還有更多他們的親眷都居住在天津城。

晚清時期,也有很多河北等地移民,在闖關東的過程中留在了天津,不過他們的整體人數不是很多而且比較弱勢,因此河北方言沒能完全影響天津話。

倒是在清朝沒了之後,原本的淮軍後代們,紛紛脫去了戎裝,也就在天津定居了下來,如此一來天津城內來自於安徽的口音比例再次不斷上升。

無論是明初時期的移民,還是清朝晚期的移民,都帶有濃厚的軍鎮色彩,兩次大規模移民都以皖北人為主,他們構成了天津城當時最強勢的早期居民。



除此之外,清朝時期兩淮地區的鹽商非常強勢富有,而當時皖北與蘇北之地,常年因為淮水泛濫而被迫遠走他鄉。

順著大運河,大量皖北與蘇北的勞工被鹽商帶到了北方,位於大運河北端的天津成為了很多人最終的落腳定居之地。

皖北與蘇北大多都屬於江淮官話的方言區范圍,大致上沒有太多的區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眾多勞工在當地逐漸也融入了當地的方言環境。

天津 歷史 上前兩次大規模的移民,主要還是因為朝廷的干預,而後來的自發性移民,則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環境影響。

正因為這段過去,皖北尤其是宿州等地的方言,成為了天津話的母方言。

由於 歷史 上大批來自江淮皖北之地的移民,構成了天津早期的強勢居民,他們的方言最終奠定了天津話的基礎,後來的其他移民數量上不佔優勢,因而被同化。

在地緣上,天津方言成為了北方的一個「方言島」,顯得非常獨特,與周圍的河北等地方言迥然不同,倒是跟千里之外的宿州相似。



當然,現實中的天津話與宿州話乃至於皖北、蘇北一帶的方言口音都極其相似,卻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仔細聽還是能夠分辨的。

按照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天津方言的母語言,位於安徽皖北地區的固鎮、蒙城與宿州包圍起來的這個三角區域之內。

大致上,也就是江蘇徐州的南部、安徽淮南的北部,渦陽縣之東、五河縣與泗縣靈璧縣以西的這一片區域之內。

當年,還是因為長期研究天津方言島現象的學者李世瑜先生,在一次觀看鳳陽雜技團表演的時候偶然發現演員們的口音酷似天津話,之後前往鳳陽考察,最終才發現這些淵源。

雖然 歷史 上其他地區的移民口音,並沒能占據天津的主流,但是多多少少還是影響到了天津方言的一些日常用語,這造成了天津話與皖北方言的差別。

天津人將鯉魚稱作「拐子」,皖北稱作「鯉魚拐子」,天津人油條叫做「果子」,皖北稱作「油果子」,大多數用語都是一樣的,但稍有區別。



至於「安徽話」,並沒有這種說法,就好像外地人說的「安徽板面」,在安徽根本就沒有,因為安徽只有「太和板面」。

安徽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在明朝之前,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的安徽地區,南北向來都不屬於同一區劃,甚至分屬不同王朝管轄。

歷史 上,安徽長期都是南北王權對峙的前沿,皖南與皖北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其明顯,而這樣的差異即便在皖南皖北成為一家子之後也並沒有消失。

在安徽,皖北尚且還好,各地之間的方言差異不是很大,但巢湖以南就開始變得復雜,尤其是在長江以南,特別是在古徽州地區。

皖南多屬於吳語和徽語重疊之地,方言本身就晦澀難懂,加上當地山區眾多,很多地方都十里不同音,別說皖北人,就算是皖南沿江地區也未必聽得懂徽州人說話

天津話,只是因為 歷史 的原因,與皖北宿州一帶的方言酷似,屬於江淮官話的「信蚌片」,而與安徽其他地區的方言,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


⑽ 北京人如何才能學會天津話並在京津口音之間自由切換

我之前在火車站遇到一個老太太,聽他的口音,我知道她是天津的那的,老太太她笑的很慈祥,我感覺她素質很高,很有禮貌,他是跟我問路的。他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天津人,讓我感覺天津人性格很好,很大氣。天津人學北京話容易,學會了可以切換自如,互不影響。(身邊例子很多)北京人學天津話難,學會了以後,會對北京話完成影響,切換就更不容易了。(至今未發現一個成功的)。


北京話

而且我覺得北京話也很有味道,那話一說起來就感覺很有文化。而且要用北京話吹牛的話,那感覺一定很爽,就像講相聲一樣。他們說一些比較地道的天津話。但是切換回北京話,感覺沒啥京味了。但沒被津味影響。他已經是我見過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