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天津的人文特點是
以下也是我在網上看到的 挺有意思
天津人很愛說,很隨和,很平易近人,天津人也很愛面子。最能體現天津人的一句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1,很多外地人覺得天津人太貧,愛耍嘴皮子,事實上我們只和我們看得起的人說話,我們把愛說是熱情的表現,是好客的表現,很難想像如果外地的同學來天津上課,我們是愛理不理的,會什麼樣?
2,天津人很俗,大街上,有好多人在打牌,下棋。旁邊還有人湊熱鬧。這是我們的民風,是祖傳的,在那些繁忙的城市,很少能找到這些景象了。
3,天津人愛面子,如果你給我面子,我一定不會為難你,如果你不給我面子那咱就撕破臉。所以,天津人之間的爭吵一般不會升級到動手,可是和外地人的沖突就不一定了,如果你動手,那咱就照死里干。
4,天津人很吃苦,但是吃苦的時候和覺悟的時間不同,所以有的孩子小時侯就非常努力,有的人長大了才明白,但是他們依舊努力,並苦口婆心的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們可得好好學習」
5,天津人愛從商,80年代末,服裝行業富了天津第一批人,隨後,玻璃,工藝品等行業又富了一批人,雖然北京離天津很近可是北京人愛仕途,天津人愛財。
6,天津人愛知足,天津人雖然愛財,但是不強求財,是你的,你也努力了那早晚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要強求,身體,心情最重要。有時面對損失我們愛說「嘛錢不錢的,樂和樂和得了。」所以天津本地人的犯罪率很低,天津治安很好。
7,天津人正直,重感情。天津人不會背後玩陰的,有一就是一,是朋友有什麼事,一定會盡全力。是敵人的毫不客氣。
8,大多數天津女孩非常珍惜自己的第一次,在現在,天津的高中,大學女生大部分非常珍惜第一次。
9,天津人愛拼搏,天津人白天為了賺錢可以非常努力,晚上可能還會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不希望自己一生平庸。
10,平時天津人愛自嘲,有事時天津人勇敢,團結。歷史上2次對倭寇的戰爭幾乎全部由天津這個小小的地方支持,包括大米,大炮,軍人。天津人的祖先大部分來自淮北,淮北人是中國最驃悍的人,為嘛涅?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梔,這是老祖宗在春秋時期對淮北的鑒定結果,窮山惡水養刁民。
天津人的祖先來自中國的各個省,所以天津人無論優點,缺點都是濃縮的。
❷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韻,本網站圍繞天津地區漢民族民俗進行描述,並以記敘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事項為主。同時以「舊時」一詞作為斷代時間標志,將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范展現在世人面前。
❸ 天津的家鄉文化有哪些
天津歷史文化
天津是北方地區媽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媽祖廟,北有天津天後宮」之說。媽祖文化是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淵源之一。「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的民間諺語,充分說明媽祖文化在天津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觀光勝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為依託,舉辦首屆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有利於保護和挖掘天津的歷史遺存,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於增強同全世界華人,特別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強海峽兩岸的友好往來與合作;有利於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帶動文化、旅遊事業和地區經濟的加快發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將舉辦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實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海內外的積極響應。經初步接洽,台灣、香港、澳門和福建地區的民間組織和旅遊部門將組織近千人來津赴會,共襄盛舉。
天津歷史文化漫步。
(1)古代天津,據發掘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戰國時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點。然而,在西漢時發生過一次大范圍的海浸,濱海平原淹沒,汪洋一片,荒無人煙。爾後,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於海河匯流源頭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後人曾形象地稱海河為「母親河」,稱三岔口為「天津的搖籃」。比喻生動親切,深入人心。
(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農耕外多以捕魚為業,故史書稱「初僅一漁堡耳」。早期人文心態如何,文字記載闕如。直沽地處北陲,遠離中原文化,發展滯後。先民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現象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遂以敬神驅鬼、祈福消災的迷信活動作為精神支柱。這一點,從許多墓葬中隨葬的神佑與避邪的祭物,可略見其端倪。
(3)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已傳布北疆。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師遠征遼東,奏捷回朝途經直沽,駐蹕於海河岸邊的慶國寺,同行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中掛甲,李世民遂敕賜更名為「掛甲寺」。這一掌故未見正史記載,屬口碑史料,縣志對此有所記述,足以憑信。由此可知,至遲在唐朝初年佛教已傳布直沽,寺廟當不止慶國寺一處。據史書記載,元至正年間,有天竺(印度)僧人海會結庵於城西北海會寺,說明直沽當時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氣候。明清時期,佛寺香火日熾,城廂內外寺廟多如繁星,《津門保甲圖說》中有圖為證。清康熙年間,天津有兩位詩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結交名士,吟詩作畫,傳為禪林佳話。近代又出現兩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虛(王福廷),修持謹嚴,造詣厚重,前者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後者被列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聲名遠播海內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淵源不容忽略。
(4)元朝定都於大都(今北京),糧食、布帛皆仰給於江南,為此開辟了海上運輸線,漕運文化、媽祖文化伴隨而來。直沽是漕運的終點碼頭,為祝禱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後建造了兩座天妃宮(天宮後),每當漕船抵達,官員隆重舉行酬神祭典,成為直沽社會生活的一大盛事,從而活躍了天妃宮周邊的商家生意。天妃宮的建立,可視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坐標,故古諺有雲:「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天妃即媽祖,傳說中的護航「女神」,在「落戶」直沽以後,又演化為兼司護佑婦嬰包括生兒育女的「子孫娘娘」,成為津沽婦女至尊至愛的膜拜偶像;後來又被頌為「三津福主」,儼然天津城的保護神了。至康熙年間,又推出「天後出巡散福」盛會(皇會),屆期全城載歌載舞,萬人空巷,猶如西方的「狂歡節」。媽祖文化滲透民俗民風領域,構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5)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命名,設衛築城,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石,再過兩年,就迎來建城600周年。天津設衛,成為拱衛京師的屏障,軍旅常駐,商販雲集,流動人口激增,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徵,文化上亦然。
《天津衛志》載稱:「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也就是說,天津接納了戍邊、漕運、經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隨而來的是軍旅文化、運河文化、江淮文化、閩粵文化、伊斯蘭文化,尤應提出的是語言文化。據語言學家考察,別具特色的天津話,母語源於江淮,人口構成的變化鑄造了天津方言。伊斯蘭文化是隨同回民遷徙而傳入的,設衛之初落戶津北天齊廟、穆莊子(後合並稱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餚也逐漸推廣開來,成為天津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方雜處,風情各異,移民文化豐富了天津歷史文化的內涵。
(6)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旋又升州為府,強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有利於商旅往來與物產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陸碼頭。咸豐十年(1860)開埠以後,內外貿易迅速增長,碼頭經濟更趨活躍。經濟發展擴大了文化發展空間。
自清代中葉以來,碼頭周邊陸續出現了許多茶館、書場、戲園,外地伶人紛至沓來,名曰「跑碼頭」。原來農村的野檯子戲班走進城市舞台,評戲、河北梆子等地方戲紮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視天津為「發祥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鼓曲走俏津門,名角輩出,為此贏得「曲藝之鄉」美譽。獨具地方風格的社火(民間集體游藝活動)由來已久,代代相傳,活躍於鄉里。民間習武之風始終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稱為「回漢雙俠」,聞名遐邇。民間工藝精美無比,楊柳青年畫早在清初就已經遠銷「三北」地區;張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賞,譽滿三津;磚雕、木雕、風箏、絨花、剪紙的製作,都有獨到之處。凡此種種,無不具有碼頭文化的魅力。尤應提及的是,民國以後,武俠、言情、警世、評書之類的通俗小說,覆蓋文化市場,並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說作者,其中名家如劉雲若、還珠樓主、鄭證因、宮白羽等人的作品,膾炙人口,暢銷一時,天津因此被稱為「通俗小說北方創作中心」。碼頭文化具有平民性與親和力,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稱市井文化。
碼頭文化屬於俗文化范疇。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稱之為「衛派」文化,與「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勢。
(7)天津歷史文化沿著兩個層面發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時代,天津文壇欣欣向榮,一派生機,這與富有鹽商對文化的投入有直接關系。其時,鹽商與縉紳熱衷於築造私家園林,不下二三十處,著名的如張霖的問津園、龍震的老夫村、查日乾的水西庄、安尚義的沽水草堂的艷雪樓;這些園林不僅花木蔥翠,亭榭玲瓏,令人賞心悅目,而且是人文薈萃之所。庄園主人廣為接納文士賓客,詩酒酬唱,揮毫潑墨,切磋學問,賞玩珍品,極盡風流雅興。其中尤以佔地百畝的水西庄為最,與揚州小玲瓏山館、杭州小山堂並稱為運河三大私家名園,或曰運河文化的三顆燦爛明珠。這種人文薈萃之風一直保持了數十年而不衰,許多馳譽南北的文宗、名流蒞臨津門,有的過境小住,有的落戶久居,推動了天津文壇的勃興。道光年間,詩人梅成棟編成《津門詩鈔》一書,內收元、明、清以來四百多位詩人、三千多首詩作,毓秀鍾靈,蔚為大觀,堪稱天津文壇的詩品總匯。鄉邦學人查為仁、金玉岡、康堯衢、崔旭、樊彬、華長卿、楊光儀等皆飽學之士,有文集傳世。在書畫藝術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濟濟,名家輩出。
文人結社之風在天津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30年代,雖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終獨領風騷。
(8)1860年天津開埠,列強佔地開辟租界,清朝統治集團興辦「洋務」也以天津為基地,從而西方文化次第湧入,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築文化、競技文化、音樂美術、娛樂文化等等,天津得領風氣之先。當時國家處於政治動盪的歷史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助於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批判,也有利於向城市近代化的過渡。19世紀末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嚴復,在天津譯書著文,宣傳資產階級「西學」,大聲疾呼「變法」、「救亡」、「競存」、「自強」,振聾發聵,喚醒國人,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
晚清統治危機四伏,列強侵略得寸進尺,妄圖變中國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風暴,即火燒望海樓教堂、義和團運動與老西開事件,驚天動地,可歌可泣!這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政治斗爭,但可巧都是因為外國傳教士的狂妄不軌而造成的導火索,也可說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雖然不排除其中帶有某種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爭矛頭直指列強侵略,敢於斗爭,無所畏懼,發揚了天津人民的愛國愛鄉精神。
綜上所述,天津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紮根民間,兼容並收,異彩紛呈。過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說法,顯然不切合歷史實際。
「吃的講究,穿的時髦」,希望天津什麼都比外地好。在當時已成為天津人的追求。
老天津風俗畫,當時的天津已展現出令人稱羨的近代文明。
天津人文歷史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古代歷史
古代天津,據發掘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戰國時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點。然而,在西漢時期發生過一次大范圍的海浸,濱海平原淹沒,汪洋一片,荒無人煙。爾後,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於海河匯流源頭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後人曾形象地稱海河為「母親河」,稱三岔口為「天津的搖籃」。比喻生動親切,深入人心。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農耕外多以捕魚為業,故史書稱「初僅一漁堡耳」。早期人文心態如何,文字記載闕如。直沽地處北陲,遠離中原文化,發展滯後。先民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現象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遂以敬神驅鬼、祈福消災的迷信活動作為精神支柱。這一點,從許多墓葬中隨葬的神佑與避邪的祭物,可略見其端倪。
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已傳布北疆。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師遠征遼東,奏捷回朝途經直沽,駐蹕於海河岸邊的慶國寺,同行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中掛甲,李世民遂敕賜更名為「掛甲寺」。這一掌故未見正史記載,屬口碑史料,縣志對此有所記述,足以憑信。由此可知,至遲在唐朝初年佛教已傳布直沽,寺廟當不止慶國寺一處。據史書記載,元至正年間,有天竺(印度)僧人海會結庵於城西北海會寺,說明直沽當時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氣候。明清時期,佛寺香火日熾,城廂內外寺廟多如繁星,《津門保甲圖說》中有圖為證。
清康熙年間,天津有兩位詩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結交名士,吟詩作畫,傳為禪林佳話。近代又出現兩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虛(王福廷),修持謹嚴,造詣厚重,前者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後者被列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聲名遠播海內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淵源不容忽略。
元朝定都於大都(今北京),糧食、布帛皆仰給於江南,為此開辟了海上運輸線,漕運文化、媽祖文化伴隨而來。直沽是漕運的終點碼頭,為祝禱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後建造了兩座天妃宮(天宮後),每當漕船抵達,官員隆重舉行酬神祭典,成為直沽社會生活的一大盛事,從而活躍了天妃宮周邊的商家生意。天妃宮的建立,可視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坐標,故古諺有雲:「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天妃即媽祖,傳說中的護航「女神」,在「落戶」直沽以後,又演化為兼司護佑婦嬰包括生兒育女的「子孫娘娘」,成為津沽婦女至尊至愛的膜拜偶像;後來又被頌為「三津福主」,儼然天津城的保護神了。至康熙年間,又推出「天後出巡散福」盛會(皇會),屆期全城載歌載舞,萬人空巷,猶如西方的「狂歡節」。媽祖文化滲透民俗民風領域,構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命名,設衛築城,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石,再過兩年,就迎來建城600周年。天津設衛,成為拱衛京師的屏障,軍旅常駐,商販雲集,流動人口激增,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徵,文化上亦然。
《天津衛志》載稱:「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也就是說,天津接納了戍邊、漕運、經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隨而來的是軍旅文化、運河文化、江淮文化、閩粵文化、伊斯蘭文化,尤應提出的是語言文化。據語言學家考察,別具特色的天津話,母語源於江淮,人口構成的變化鑄造了天津方言。伊斯蘭文化是隨同回民遷徙而傳入的,設衛之初落戶津北天齊廟、穆莊子(後合並稱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餚也逐漸推廣開來,成為天津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方雜處,風情各異,移民文化豐富了天津歷史文化的內涵。
❹ 介紹天津人文歷史的視頻,40分鍾左右的
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的天津市,地處太平洋西岸環渤海彎邊的華北平原東北部,位於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總面積1.1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商業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城600年來,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
鈴鐺閣是天津三宗寶之一,原為稽古書院中的藏經樓,代表了天津人重文重教的傳統。天津是新政時期北方廢除科舉制,提倡新式教育的推動中心。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堂」建於此,這里曾是傳播新文化和天津歷次革命運動的陣地。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位於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遺址的建築建於1719年,原為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道教寺觀,後來經多次重修,主要有山門、前殿、後殿、五仙堂等。1900年義和團反帝-爆發,5月義和團首領曹福田率領數千人進入天津,選擇呂祖堂作為義和團的活動基地,建立總壇口,抗擊八國聯軍。之後,劉呈祥、林黑兒義和團首領和獨流鎮「天下第一團」首領張德成等人,經常到此處拜壇、聚會,商議抗擊八國聯軍,指揮義和團作戰。在義和團和帝國主義侵略軍奮戰的數月期間,呂祖堂壇口成為當時天津義和團活動的中心之一。
❺ 天津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天津話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特指以天津老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天津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方言。
天津四大民間藝術為: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魏記風箏和刻磚劉。
❻ 天津因什麼而著名
南市食品街
俗話說吃在天津,穿在上海,玩在北京。天津小吃馳名中外,,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 ,耳朵眼炸糕是3大著名小吃,現在又添一絕貓不聞餃子,共4絕,另外還有如鍋巴菜,,煎餅果子等等特色小吃,在天津還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獨特餐飲和小吃,可以說,來到天津就可以吃遍全國
『鼓 樓』
鼓樓是舊時天津「三宗寶」之一,位於天津老城中心,緊鄰聞名遐邇的廣東會館,周圍與國內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後宮、呂祖堂等景點相輝映,形成了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重新修復後的鼓樓舉辦了與天津歷史有關的各種展覽,如天津危改展覽、天津住宅發展史展覽——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幾個歷史時期本市住宅的發展變遷史,此外還開辟了天津風貌和名人名居展覽,集中展示了70多處典型建築和名人名居等。
『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由宮南、宮北大街和宮前廣場三部分組成,全長580米,天後宮位於全街的中心。全街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全部建築為磚木結構,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處仿古建築群。建築格調為「仿清、民間、小式」的風格,配有油漆彩畫、磚雕、木雕。街的南北兩口各新建仿清式牌樓一座,全街有商店近百遙
塘沽外灘 (塘沽海河外灘公園是集休閑/娛樂/購物/美食於一體的景觀樂園 親水主題鮮明/內中有170米高的戲水噴泉為全國之最…)
洋貨市場 (天津濱海商貿中心 被譽為「沽上明珠」洋貨/洋味/洋品牌…洋樓/洋路/洋雕塑…)
漢沽航空母艦 (「基輔」號航空母艦 1970年開始建造/1972年下水 退役後永遠地停泊在了天津漢沽八卦灘…)
❼ 我下月去天津出差,有什麼比較有歷史的人文古跡或景點值得一看呢
天津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簡稱“津”,始於隋朝(公元581-618年)大運河的開通,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
曲藝表演
七、飲食文化
津菜是具有天津風味的地方菜系。歷經幾百年發展,逐步完善成一個涵蓋漢民菜、清真菜、素菜、家鄉地方特色菜和民間風味小吃的完整體系。這里不得不提到天津風味食品三絕,是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天津三種傳統美食。
❽ 天津地理的人文地理特徵
天津從一個軍事防禦性的城池和因漕運而興起的商埠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特大型城市,人口的數量、分布和構成都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古代天津的河漕、海運和蘆鹽之利不僅推動了整個天津商業的發展,也是天津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北宋時期,天津海河作為當時宋、遼兩國的界河,南北貿易繁榮,並吸引了人口的聚集。金、元時期,天津憑借占據「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地緣優勢,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形成了天津的商業和人口的聚集地。明代,衛城的建立,燕王朱棣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天津一帶戍邊,同時帶去了大量皖北、蘇北人,隨著當時天津內城集市的形成和發展,人口逐漸增多。清代,天津鹽業發展和鹽商的崛起加速了人口的聚集。
近代,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工商業依託天津租界的外資和河海航運樞紐的區位優勢工商業迅速繁榮,人口快速增長,在1840年天津城市人口為20萬,至1880年已達到50萬。清末民初,天津市由漕運樞紐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港口和工商業中心,至1935年,天津市總人口達到359.6萬,其中城市人口151.5萬。依據2013年天津的行政區劃范圍,天津市總人口達到了400萬。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天津市的常住人口總數為12938224人。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天津的人口結構存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是中國繼上海市和北京市之後第三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 天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歷史上天津的軍事地位顯要,因此尚武文化是天津歷史早期的文化標志。早在西漢時期,天津薊縣境內的漁陽是西漢政府北部邊防要塞。唐五代之後,天津地區又稱為宋、遼對峙的前沿陣地,常年有軍隊駐守於此。金、元時期,天津境內設置了直沽寨和海津鎮,駐有眾多軍隊。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衛築城後,大量屯兵,軍事職能更加強化,軍隊的士兵以及士兵家眷成為早期天津城市居民的主體。
古代天津軍事上的建制影響到了當時的行政區劃、城市建築布局、鄉村聚落的分布和軍事管理體制。軍隊的屯墾制度形成了天津獨特的地名文化,並促進了天津早期的農耕文化的發展。天津的方言和婚俗等習俗均與周邊河北省等地區不同,但與皖北地區一致,在北方形成了天津獨特的方言孤島和婚俗孤島,都與早期軍事移民影響有關。
❾ 天津的特色有什麼
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於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具體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
一、天津特色小吃:
食物耳朵眼炸糕 十八街麻花 狗不理包子 是最有名的。
二、天津特色工藝品:楊柳青年畫 泥人張泥人 風箏魏風箏。
三、天津特色風景:景觀水上公園、大沽炮台、天津海濱浴場。天津的旅遊景點以人文景觀為主,以自然景觀為輔。其最著名的十大景觀為:天塔旋雲、黃崖關長城、盤山、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海河公園、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和旅館街、水上公園、中環線。其中,黃崖關古長城、盤山、獨樂寺、漁陽鼓樓、白塔寺、公輸子廟、古地層剖面、翠屏度假村、八仙勝境、大沽口炮台、玉黃閣、天尊閣、望海樓教堂、古文化街、文廟、李叔同書法碑林、霍元甲故里等為天津主要的名勝古跡。還有海河公園、水上公園、清真大寺、大悲院等也是天津有名的觀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