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開發是為了什麼
擴展閱讀
永泰到廈門高鐵多久 2025-09-19 19:31:39
福州高中會考地點在哪裡 2025-09-19 19:30:57

天津開發是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5-05 08:56:30

1. 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對天津市的意義和作用 簡答 快

意義:
1,
天津濱海新區
的建設發展與開發開放,有利於提升京津冀及
環渤海地區

國際競爭力

2,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發展與開發開放,有利於實施全國
區域協調發展
總體戰略

3,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發展與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
新時期
區域發展
的新模式。
作用:
1,
濱海新區
的建設和發展,應該起到
門戶
作用。
2,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對於
區域經濟
的發展,起到輻射和拉動的作用。
3,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個核心
載體
的作用。
4,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對新技術
產業
方面起到提供
基礎設施
支持的作用。
5,濱海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
交通運輸
的基礎支持作用。
就是以上這幾個方面。

2. 天津濱海新區,是怎麼開發的

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保稅區、原塘沽、漢沽、大港三個管委會和東麗、津南區的一部分組成。

開發布局
一軸、一帶、三個城區、七個功能區
一軸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
一帶
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 天津濱海新區
三個城區
在軸和帶的T型結構中,建設以塘沽城區為中心、大港城區和漢沽城區為兩翼的宜居海濱新城
七個功能區
先進製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區、濱海化工區、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商業區、海港物流區、臨空產業區(航空城)和海濱休閑旅遊區以及若干現代農業基地。

開發的意義:
一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經驗。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有了一個基本框架,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處於攻堅階段,對外開放中也面臨不少新問題,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仍是今後的重點任務。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新特點,發揮天津濱海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可以為全國提供有益的經驗。
二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提升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天津濱海新區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北方大陸橋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門戶,內陸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增長潛力巨大。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促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發揮比較優勢,有效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三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完善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關鍵是要促進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沿海地區交通便利、開放條件優越,是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依託。天津濱海新區的開放開發,必將帶動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的發展,從而促進沿海地區優化開發,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
四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探索新時期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入世後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國際經濟,並將受到世貿規則的約束,原來特區和開發區等實施的一些優惠政策將逐步淡出。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紛紛採取措施,放寬外資准入門檻,擴大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競爭空前加劇。因此,在新形勢下,堅持高起點和國際視野,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特點,用新的思路和發展模式,推進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有利於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有利於探索出一條區域創新發展的新路。
五 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發揮天津市和濱海新區特有的優勢。濱海區位條件良好,交通設施健全,土地資源相對充足,近海油氣等資源也比較豐富,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同時,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的特大城市,發展的潛力巨大。加快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可以進一步發揮天津特有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拓寬發展的空間,增強發展後勁,提升發展水平。

3. 天津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津的發展是要走向現代化的。天津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國際化、開放型的城市。天津市發展格局中,要重點發展濱海新區,打造新的沿海經濟開發區。

4. 當年上海,深圳,天津的開發用的什麼模式

深圳經濟特區
1978年12月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79年2月國務院批轉廣東省《關於寶安、珠海兩縣外貿基地和市政建設規劃的報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內「建成對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遊客的游覽區和新型的邊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標志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正式誕生。 按照中央和廣東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開始城市基礎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1979年率先建設蛇口工業區1980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羅湖和上步城區建設蛇口、赤灣、東角頭、媽灣等港口開發建設一批工業區引進一批外資和先進技術工業開始起步建設深圳大學、圖書館等八大文化設施文化事業開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改善特區管理體制制訂有關配套法規。二是以市場為取向以基本建設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在工資制度(1979)、基建體制(1980)、勞動用工制度(1980)、價格體制(1982)、企業體制(1983)、勞動保險制度(1983)、幹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機構(1981)等方面進行改革。三是在對外開放方面創辦蛇口工業區(1979)開放沙頭角(1983)先後開放文錦渡(1978)、蛇口碼頭(1981)、梅沙(1984)、沙頭角(1984)、赤灣(1984)、大亞灣(1985)等口岸開放金融業引進一批境外銀行。四是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創造三天建成一層樓的「深圳速度」(1984)。這一時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單項突破以開放促改革。這些改革沖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為特區對外開放和建設掃除了一定障礙並對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產生重要的示範效應。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經濟特區指出經濟特區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東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的東岸,面積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萬。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制定了「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開發方針。2005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進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委、市政府明確了「一個作用、三個區」的功能定位(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成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自主創新示範引領區、現代服務業核心集聚區),標志著浦東改革開放進入了新階段。16年精心謀劃,16年堅實步履,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國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東開發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框架,浦東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獨特的國內優勢 浦東新區地處中國海岸的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緊靠基礎雄厚的上海老市區,背依物阜民豐的長江三角洲。而整個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沿岸地區的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3,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3強。 優越的國際地域優勢 浦東新區面對著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對著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就使浦東新區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是各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大門。 基礎設施 基礎建設先行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之一。浦東開發以來的十三年中,先後投入約1800億元人民幣開展基礎建設,相繼建成了大橋、隧道、公路、地鐵、煤氣廠、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項目,新區的投資環境得以不斷的改善。

濱海新區
開發建設濱海新區,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改革開放的戰略部署,從服務環渤海及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戰略角度,結合天津改革開放實際做出的一項跨世紀發展的重大舉措。經過全市上下十幾年的奮斗,天津迎來了重大歷史性機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濱海新區納入全國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為落實中央全會精神,天津市委八屆八次、九次全會對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施「十一五」發展規劃進行了全面部署。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志,天津濱海新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濱海新區處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位於天津東部臨海地區,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140萬。包括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三個功能區和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

5. 天津為何要發展濱海

當初天津為何要舉全市之力發展濱海?客觀來看,拋開產業結構問題,目前導致天津市政設施建設跟不上的原因就是沒錢,沒錢才會賣地炒房,中國第一個賣地的城市,就是2002年的天津,而為什麼天津沒錢呢,拋開行政效率等問題,根結還是攤子鋪得太大,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了。也就是老的爭議,把寶都押在濱海以及於響上了。

其實這在十年前是對的,不能說當時決策考慮不周,因為當時的確有想法分散北京經濟職能,復興天津,所以當初天津這邊舉全市之力發展濱海,為了迎娶新三板等新娘,天津下了血本。

但是很無奈的是,盡管經過一番爭奪,新三板還是只能留在北京。由於當時沒有得到預想的重視,尤其是經濟中心已經流產,所以於響乃至濱海的宏偉藍圖已經流產了,是不可能達成十年前的定位了。

於天津而言,這是個難題,就是沉沒成本效應。你已經投入的太多,讓你全身而退,不可能。但是進,就得花更大的代價,而且還不一定成功。所以為了解救濱海,解救天津,靠別人是不行了,還是得靠自己。

辦法就是重新調整濱海定位,適當減壓,把部分資本回撤到市區和其它區。衡量方法就是各區GDP進一步平衡,其實擠掉水分(比如空港都算濱海GDP),濱海的GDP也就7000億。

當初天津為何要舉全市之力發展濱海?不能說十年前的這一決策是錯的,沒有濱海新區,你能保證今天的天津會更好? 歷史 不容假設,某種程度上天津也在為我國城市跳躍式發展做出 探索 ,那就是在遠離主城區的荒地,全力打造產城融合的城市新核,成為北方經濟中心幾率有多大,現在看來,天津步子太大扯到了蛋,還得慢慢消化!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天津自改革開放以來,錯過多次發展的機會,這與為政者制定政策思路有關。

1984年乘改革開放之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中就有天津,也有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新區的主部分前身)以己稍後保稅區,可以這么說天津起步點和政策機會是很高的,雖然沒有四個當初的經濟特區政策力度和國家扶持程度大,但當時在全國也是處於領先水平的,本可以利用政策優勢把經濟開發區做大做強,可惜在邁小步不邁錯步找著機會邁大步的思路指導下,自己纏上了裹腳布,錯過很好的發展機會,本可以利用吸引外商投資的機會,借雞生蛋的機會,把經濟開發區做為一個今後天津發展的印鈔機的機會錯過了,客觀的講,雖有錯過,但機會還在。畢竟南方廣東天生經濟頭腦我們天津人基因里不具備的。錯過在所難免。

1992年鄧偉人南巡後,改革開放之風盛行,深圳上海,海南,等地均得到政策進一步開放的的首肯,天津當時是可以乘政策之風,利用已有經濟開發區已有招商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可惜,當時政策制定者存在觀望情緒,不敢試錯,總是看著別人走還走穩的路之後再走,再一次錯過天津大發展的機會。目送著上海深圳的超越。客觀的講,這和當時中央對天津定位有關,更和我們天津人小富即安,苟且偷生的性格有關。

天津最大發展機會出現2000之後,天津發展受到中央重視,原央行行長戴相龍來天津為政,借國家房地產商品化的機會天津迎來最好的發展機會,天津更加重視老城區的發展,藉由快速路的修建,激活老城區土地價值,運用金融手段及國家默許的土地財政,快速路修建,海河沿線開發,地鐵修建,京津城際,開發區與市區連線高架城鐵修建,可以說已經盤活天津的大棋,天津城市土地價值和城市發展後勁進一步激發,可以說2003前後天津可以說呈現 歷史 上最好的發展狀態,盡管當時天津大部分幹部還沉迷於過去發展思路中,但可以說我們天津借中央改革開放的大門和欽差大員的思路打開發展思路的大門讓天津幹部有機會接觸新的思想和開放搞活的思維。並且當時民營經濟也迎來最好的發展機會。只可惜的是隨著戴相龍的離任,一切又歸於平靜發展的思路,就像死水微瀾後激起的浪花,喧囂後歸於平靜,雖然其後的政策制定也是大開大合,當總體思路還是看著北京發展後,等別人的路走穩了後再走,並沒有自己城市發展的思路,錯過老城區的改造的大好機會,當時,天津的土地成本如此之低,如果當時在如此低成本土地下招商,大的房產開發公司落戶天津,天津老城區會迅速得到開發,整個城市面貌和財政環境會達到進一步改善,同時也帶動天津多個行業和民營經濟的大發展,也不會到現在由於財政的原因,土地成本高企,老城區改造舉步維艱,可以說天津錯過最好的發展機會。其後雖然中央給予濱海新區的大政策,但由於政策制定基本上沒有自己城市自己發展思路和合理的城市定位,盲目看浦東發展,以為靠中央的想法就可以得個大餡餅,盲目擴大濱海新區范圍,在沒有自己的印鈔機的基礎透支自己財政能力,攤大餅式的發展,有沒有北京得天獨厚的優勢,眼睜睜看著北京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的發展超越自己,到現在陷入進退維谷的地步,濱海新區發展陷入半拉子工程,進一步發展濱海新區,會透支財政能力,不發展又進一步失去造血機能,並且會使老城區受到制約,真心希望新的發展思路要立足天津自己,找好自己城市定位,一步一個腳印,為民所想,莫維上,一個城市發展還是要靠自己,中央政策和扶持會錦上添花,但天津的發展還是要立足自己,一個城市有一個城的性格,關鍵要激發天津民營經濟發展,扶持造血機能,國企發展不是根本他和中央政策投資密切相關,民企發展才是造血來源,有血才會骨骼強壯。希望我土生土長天津再不要因為政策思路問題錯過發展的機會。上帝與天津同在!

天津一些傻缺只想發展市裡,導致濱海新區錯過了10年的最佳發展期。這幫鼠目寸光的人把天津搞好嗎。

天津市下一步應該把天津市政府整體搬遷到濱海新區,以點帶面盤活整體經濟

沒有濱海新區天津就等著要飯去吧,因為天津的財政收入最起碼得有60%是濱海這面創造的!把塘漢大沿海連接起來發展港口物流優勢提高製造業佔比才能有錢,光買地早晚連褲衩都得賣了

天津建國後沒有再形成民營產業資本。而國企資本所涉及的行業本就狹窄,惡性競爭激烈。建國前的民營產業資本被公私合營了,變成了國有資本。與天津類似的上海因為建立股票交易所,盤活了一部分國有資本。但是天津沒有股票交易所。80年代,鄉鎮企業階段,天津一度搞得不錯,國企比較滋潤,鄉鎮企業出現了大邱庄標桿。不過後來大邱庄沉淪。目前大邱庄民營經濟仍比較活躍,可見民營資本的生命力之頑強。90年代,外資階段,上海成為外商投資中心。天津只是搞了開發區引進摩托羅拉康師傅,這些都屬於製造工廠,因為周邊河北北京與天津形不成高低搭配,不可能像上海與江浙那樣融為一體。產業上京津冀同構,都搞重化工和製造工廠。河北有煤炭鋼鐵資源專注於鋼鐵行業。相反,江浙兩省沒有資源,地少人多,揚州人修腳搓澡,溫州人剪發賣皮鞋,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因為窮反而沒得選沒得爭,只能低頭被上海引領,用好這個平台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江浙也沒什麼大型國企,地方政府只能安心發展民企,不會有天津大邱庄那樣因與國企競爭鋼鐵行業而遭打壓的情況出現。隨後的故事就簡單多了,民企發展起來了,不斷升級進化,形成民營資本。珠三角與長三角情況類似。天津不可能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甚至河北都不可能,因為京津冀地區8090年代都是中國工資高地之一,人民不夠窮,沒有低成本勞動力,大量引進農民工又有損首都圈穩定。因此必然錯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總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天津輸在民營企業發展不足,國企又陷入惡性競爭,外資隨時准備轉移,政府陷入過度負債的經營城市陷阱之中。國有體制以及經濟運行成本限制了天津的發展。不過如果能夠抓住技術進步的快車,積極發展技術類民企,發展上市公司體系,未來仍有希望。願我的家鄉越來越好。

濱海新區經歷三十多年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鹽鹼地灘塗地崛起了一座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新城。眼下遇到一些困難在所難免,我們天津人民尤其是濱海新區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難砥礪前行,濱海新區的明天會更好。

把北京的央企總部,各大銀行。金融中心全部搬到余家堡,響羅灣。塘沽就發展了北京也就不那麼擁擠了,何樂而不為呢?而且有京津塘京津高速。濱保高速。。京津高鐵。京津高鐵二線正在建設中。而且還有103國道這么多條聯絡線,北京到塘沽,非常方便,塘沽去北京也很容易。。

天津舉全市之力發展濱海是大錯特錯。不接受反駁,試回答以下問題就明白了:是荒漠上建綠洲容易還是綠洲上建花園容易?

天津雖然靠海,但天津沿海與荒漠類似,幾乎寸草不生,四季大風不斷,根本不是宜居之地。但由於有港口優勢,發展工業還是可以的,天津開發區就是成功的例子。

借開發區成功之勢,將塘沽建設成天津第二核心城市,大搞商務區、金融區,就是大錯特錯了。別不信,為什麼商務區、金融區淪為空城,造成天津市大幅舉債無法償還,看看全球成功的cbd 就知道了,哪有建在寸草不生的鹽鹼灘上的。

盡管響螺灣、於家堡的高樓看上去很氣派,但整個塘沽還是上不了檔次,給人以縣城的感覺,就是因為這片鹽鹼地你只能改造局部,無法改變全部。

我的觀點,將cbd 建在除沿海之外的任何其他區,並建設與天津港區的快速通道,cbd 都能成功,就是不能建在濱海新區。

什麼舉全市之力支持濱海新區,要沒濱海新區托著市內六區,市內六區早完蛋了,就會找濱海新區要錢建市區,有能耐就把濱海新區和市區脫離。

6. 有關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的資料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三個功能去及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組成,面積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萬人。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視察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時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城市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並題詞 「開發區大有希望」。

為落實小平同志指示,天津市在總結開發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於1994年市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的階段性目標。其基本構想是,以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為骨架,現代工業為基礎,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商貿、金融、旅遊競相發展,形成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面向新世紀的高度開放的現代化經濟新區。

十年來,濱海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與國際經濟接軌,不斷完善投資條件,力爭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1994年的112.4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1500億元,增長12.3倍,平均每年遞增20.6%。十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336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4億元。外貿出口由1994年的5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64億美元,增長31.8倍,年均遞增33.8%。工業總產值由1994年的213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3750億元,年均遞增27%。十年累計批准三資企業項目6300多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7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70多家在新區投資。新區已成為外商投資匯報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經過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灘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為主的經濟新區。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與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製造、生物制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導產業。建立起多層次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人才創業基地,一大批國際知名的企業落戶新區,一棟棟的高樓和工廠不斷建成,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正在迅速完善,一個現代化海濱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現。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區對外輻射和服務功能也不斷增強。2005年,天津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2.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41.28億元,可比增長29.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01.02億元,可比增長4.1%,二、三產業比例為84.3:15.7。全員勞動生產率24.11萬元,可比增長13.2%。天津港200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4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近70%的貨物和60%的集裝箱來自全國各地。新區與國內各省市共簽定經濟合作協議2000項,吸引投資200多億元。上千家企業為新區產業直接配套。濱海新區產業傳遞、對外服務和輻射功能日益增強,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三、濱海新區未來發展規劃

功能定位和戰略目標:

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不僅對天津,而且對推動中國北方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全局性戰略意義。新區具備了諸多發展優勢和潛力。

1.區位優勢:濱海新區地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帶和歐亞大陸橋的東起點,是中國與蒙古共和國簽約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薩克等內陸國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擁有「三北」遼闊的輻射空間。

2.交通優勢: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發達,是連接海內外、輻射「三北」的重要樞紐。同時擁有躋身世界20強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濱海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和北方航空貨運中心。

3、資源優勢:在濱海地區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建設的荒地、灘塗和少量低產農田。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98億噸,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2億噸、天然氣近2000億立方米。

4.工業基礎優勢:濱海新區是我國重要的石油開采與加工基地。電子信息業名列全國前茅。海洋化工歷史悠久,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世界知名、全國領先。石油套管產量躋身世界四強。

5.體制創新優勢:濱海新區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區、出口加工區等一批功能經濟區,已經建立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和通曉現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