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老城有哪些名人
擴展閱讀
廈門華爾頓屬於哪個區 2025-09-18 23:41:23
天津支援甘南指的是哪裡 2025-09-18 22:52:16

天津老城有哪些名人

發布時間: 2023-05-22 13:15:12

Ⅰ 天津出現過哪些名人

張伯苓(1876年 1951年)天津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愛國教育家。

張伯苓先生出生於清光緒丙子二年四月五日清明節,其生長在一個中等市民家庭,父親是一名到處奔波的戲曲琴師(沽上人稱「琵琶張」)。清末政治腐敗, 社會 動盪不安。張伯苓自幼聰穎剛直,見義勇為,常為弱者爭公討理,助人為樂,又酷愛學習,因家寒依附別人私館就讀。

此時正直清臣李鴻章大力開辦洋務,在天津成立北洋水師學堂,官費學習,每月津貼白銀四兩五錢。年僅14歲的張伯苓便考取北洋水師,苦讀5年,學習駕駛,每次考試名列第一,1894年張伯苓以優等奪魁成績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時值甲午戰敗,20歲的張伯苓被派往「通濟艦」服役3年,習槍炮魚雷和駕駛。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甲午敗績,西方列強欲食肉瓜分中國。英帝強租我山東威海衛,清廷應允。而威海衛在甲午戰爭時,為日帝所佔,列強協議英強租借,清廷派大員乘「通濟」艦輪前往辦理接收、轉租手續。張伯苓隨往,親睹「國幟三易」(接收時,先下日旗,後升國旗,隔一日又改懸英旗。),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先生為雪國恥,痛感欲救國危,非造就愛國人才不可。欲造就人才,非興辦新教育不可,發教育遂救國宏願。

1898年,張伯苓毅然棄武從文,決心興辦新學,教育救國,當年11月應津門清府著名翰林嚴范孫廷聘,在嚴館授西洋學(英、理、算、化諸科)。1901年應天津名紳王奎章之請至王館教西學,此時先生上午在嚴館,下午至王館,約六載。1904年嚴范孫先生與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中學大學教育,見日教育發達,愈感「知彼邦之富強,實由教育之振興,益信欲救中國,必從教育入手」。歸國後嚴公與先生商議成立中學堂,當年10月王、嚴兩書館合並成立「私立中學堂」。1907年中學成立4年,學生人數驟增,校舍難容。吃緊之時,津門邑紳鄭菊如在「南開窪」捐地10畝,是年2月23日教職、學生遷入南開新校,校名改稱「南開中學堂」。

張伯苓先生,為教育救國,到處奔波籌款辦學,為把南開教育創辦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曾徵求全國教育界,學術界知名人士卓見,多次出國考察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科學加以「土貨化」為我所用,辦出高水評的南開教育體系。其辦學體系宗旨在於造就人才。培養救國建國棟梁人才和領袖人才,因而治學嚴謹,禮聘名師,亦圖強建國,施行高質量水平教授。為培養我國高級建設人才,又於1919年9月25日創立南開大學,1923年9月成立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8月成立南開小學。

九一八事變後,張伯苓校長愛國抗日,曾多次組織師生到察哈爾省慰問抗日同盟軍將士,積極支持學生抗日救亡活動和愛國行為。1934年10月第十屆華北運動會在天津寧園召開,南開啦啦隊同學舉旗組成「勿忘國恥」字形,進行表演,當即受到日本領事機構的「抗議」。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瓜已伸向東北,先生高瞻遠囑,1936年3月命中學部喻傳鑒主任到四川重慶籌建南開中學,當年9月開學。

1937年「七七事變」,天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慘遭日寇轟炸,天津南開中學遷往重慶與渝合並,改名為南開中學。南開大學遷往昆明,與清華、北大合並為西南聯大。抗戰時期重慶南開屢遭日寇狂炸,南開中學不斷修整、擴展,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高質量高水平辦學,因而重慶南開在大後方享有很高的聲譽。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張伯苓校長命黃鈺生、喻傳鑒先生回津辦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復校工作。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先後三次到重慶南開中學勸張伯苓校長一同去台灣,勻被先生以「不原離開大陸,不願離開南開學校師生」為由加以拒絕。張伯苓校長從1898年至1949年11月重慶解放,他把整個一生獻給中國近代教育事業上,他把整個心血傾注在南開教學上。他制定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培養著救國力量。他主張「德智體」三育並進,則是把愛國教育放在首位。

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張伯苓先生向毛主席致電表示祝賀。同年5月周恩來總理派飛機接先生回北京。9月15日張伯苓先生欲回天津,周總理與夫人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華廳設宴餞行。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病逝,終年75歲。周總理專程來津張宅弔唁,並以「學生周恩來」名義送花圈,以誌哀思。

張伯苓先生,他不僅是一位教育理論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實踐家。他的卓越成就,曾被上海聖約翰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他是近代天津名人之一,更是天津人民的驕傲。

張伯苓 北辰區宜興埠人

溫家寶 北辰區宜興埠人

霍元甲 西青區精武鎮人

周汝昌 津南區人

李瑞環 寶坻區人

趙麗蓉 寶坻區人

於敏 寧河區人

穆祥雄 北辰區天穆鎮人

楊連弟 北辰區北倉鎮人

狗不理包子創始人狗子高貴友 天津市武清區下朱庄人

郎平 武清區人

馬季 寶坻區人

天津出現過哪些名人。這個問題問題實在是問得相當大了。探討這個問題,最好從近代的天津 歷史 中尋找答案。由於天津開放早、地理位置優越,商貿往來發達,因而在中國近代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同時也培育和吸引了很多的人才。 這里只能對近代天津名人做一個簡短的羅列介紹,無法全面覆蓋,也希望有了解的其它小夥伴來做更多的擴展討論。 提到天津本地名人,大都會從文化藝術類的名人談起,以下羅列了幾位影響力較大、知名度較高的 歷史 名人。

張伯苓 ,教育界大師,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小學創始人及校長。而南開不僅在重慶成立了南渝中學,更成為了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後來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

嚴范孫 ,教育家、學者,是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與張伯苓一起創辦了南開系列學校,被稱為「南開校父」。對於天津人來講,或許提到嚴范孫大家一時有些反應不過來,可是提到 嚴修 ,大家可能一下就知道說的是誰了。

李叔同 ,藝術家,佛學家,法號弘一,對,沒錯, 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弘一法師 。他同時也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可謂無人不知,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

張明山 ,民間藝術家,泥人張第一代,眾所周時天津泥人張形神畢肖,栩栩如生。也有傳泥人張張明山只需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一會兒便可做成了。

梅貽琦 ,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出生於天津,是南開中學第一期學生,也就是說,是張伯苓建校的第一期學生,後成為庚款留學生赴美學習,歸國後任教於清華大學。

孫菊仙 ,著名京劇演員,扮老生,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以上羅列的皆是對近代發展變革影響較大的天津人,接下來談一個和天津有著深厚淵源的重要人物。

梁啟超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文學家,參與了戊戌變法後開始了政治避難,辛亥革命勝利後,歸國定居,選擇的定居地就是天津,同時也受聘於南開大學。1915年,袁世凱謀劃復辟,在天津的梁啟超也與學生蔡鍔共同謀劃「護國運動」,為中國的民主進程做出了貢獻。

以上說到的這些 歷史 名人只是天津名人的一部分, 嚴復、張愛玲等大批優秀人士也曾在天津居住、停留甚至發展過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說也說不完。

最重要的不是天津擁有過如此多的優秀人物,而是如此多的風流才子都曾在天津駐足過,促進了天津的文化和發展的繁榮。

曾經有人說過,干表演藝術這一行的,無論你在北京,上海闖下多大的腕兒。如果得不到天津人的認可,就不算個角兒。

天津人懂表演藝術,更在這方面培養了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角兒。

天津是中國相聲的窩子,相聲界的代表人物侯寶林就是天津人。馬三立的相聲成就也有目共睹。

長江後浪推前浪,現在火得一塌糊塗的德雲社班主郭德綱也是地道的天津人。

一曲《探清水河》征服了無數女粉絲的張雲雷,在天津市紅橋區還能查到他兒時的記錄。

歌神張學友。祖籍在塘沽大沽地區,每次開演唱會,都會向歌迷們強調自己是天津人。

劉歡在大陸歌壇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也是咱天津人。 在 體育 館小學念的小學。

歌唱家蔣大為也是,天津人多少讓人有些意外,他生於天津市和平區,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唱得盪氣回腸。

還有陳道明,張國立、陳寶國、劉佩琦、賈靜雯等等一大堆,不客氣的說,大半個 娛樂 圈的一線演員都和天津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駱玉笙藝名小彩舞,京韻大鼓藝術的傑出代表,一曲《重整河山待後生》讓人們熟悉了這位老藝術家。

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國人大多知道的經典歌詞,出自李叔同的《送別》。

李叔同的一生堪稱傳奇,是少有的全才式人物。民國大師林語堂曾有評價說:

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父親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

由於父親李筱樓晚年喜愛佛經,尤其愛禪,李叔同自幼受其熏陶,經常模仿僧人誦經拜懺,佛種深種。

十八歲時與當時天津大商家俞氏之女結婚,可謂家庭美滿,人生得意。象所有年輕人一樣,正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好年紀。

但時值百日維新之際,由於贊同康有為,梁啟超的主張,堅決變法,被當局定為逆黨,不得已,全家避禍與上海。在1905又遠渡日本,直至1910年才得已回到故鄉天津。

回到天津後,曾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自此開始了多姿多彩的一生。

李先生真是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樣樣精通,幾乎無所不能了。而且,每一樣都是獨樹一幟,都在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尤為難得的。

尤其李先生對於佛界的貢獻,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直至今日仍有大批的擁躉。李先生出家的因緣並非巧合

或許上天早有安排,一位多才多藝的才子出乎意料的在杭州出家為僧,這在今日可能不少人不能理解,但在當時這不是件不好理解的事,至少在李先生的身邊朋友來看,這是件有功德的好事,是可喜可賀的。

李先生出家落發在杭州虎跑寺,受戒在杭州靈隱寺,靈隱寺是當時杭州規模最大的寺院,當時的靈隱寺是由慧明法師做大師父,李先生曾受到大師父的指點,受戒後的李先生一心向佛,潛心戒律,自此開始了他的學佛生涯。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出入佛門時,弘一法師同其他人一樣,先從僧人必讀的經典開始,進而博覽群經,弘一法師的為人為學皆是如此,除非不做,要做就會認真徹底。

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凈土法門,是博覽眾長的。

弘一大師不僅在佛家內部博覽眾長,在佛學開示上也經常儒佛同講,他在一次對初學的開示上曾講:

弘一大師的教化,不拘一格,不一定佛家的學識,必須靠佛家的經典才可解釋,經常運用儒家的見識來講解佛家的觀點。已儒入佛,雖非弘一大師的首創,自古高僧大德皆有之,但於近代更為突出的首推弘一法師。

如若細述弘一大師之功德,絕非幾千言可以詳盡,而且,弘一大師不僅僅是在佛家的成就。在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等方面,貢獻也是極為突出的,但可能因為是有德高僧德緣故,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被低估了。我是德元空道,歡迎評論分享,交流指正。

武長順最有名!

還有馬艷紅,她老家是薊縣白澗鎮官善村的。

江西督軍陳光遠(武清崔黃口人),公安部消防局長孫倫(武清大孟庄人)

倪志福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孫健國務院副總理,夏寶龍現任政協副主席。

焦菊隱,於是之,石揮,牛犇。

曹錕,李純。

Ⅱ 天津有哪些名人

1、查為仁,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別墅水西庄。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

2、梅成棟,清代鏈禪詩人。字樹君,號吟齋,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

3、張明山,名長林。泥人張第一代。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

4、孫菊仙,字寶臣,號學年。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5、張兆祥,字和庵。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

6、嚴修,字范孫,號夢扶。清末翰林。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

7、華渣告世奎,字啟臣,號璧臣。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如喚明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

Ⅲ 天津現在有哪些名人故居對外開放

1、曹禺故居

曹禺故居,坐落在河北區民主道上,坐東朝西,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館內收藏了大量歷史資料和近3000張館藏照片,可以讓大家很清晰的看到曾經的曹禺故居全貌。

2、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及「飲冰室」書齋坐落在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46號,佔地2500平方米。2002年10月在梁啟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啟超紀念館」。梁啟超1912年在結束了長達15年流亡生活歸過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



3、溥儀的靜園

溥儀的靜園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上,內部裝飾很優雅,經過翻修後恢復了它當初的模樣,是3A景區。

4、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5、霍元甲故居

霍元甲故居紀念館整體建築為軸線對稱式布局,由神道、石獅、享殿、石牌坊、寢園組成。陵園還設有霍元甲生平事跡陳列館。展覽包括四部分:幽燕之初露鋒芒;奮發智勇,永雪國恥;創建精武,強國強種;愛國精神,發揚光大。

Ⅳ 天津的名人故居有哪些地方

天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這片土地上也曾發生過不少著名歷史故事,在天津生活過的名人是真不少,也留下了不少名人故居,那麼天津的名人故居有哪些地方?

1、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穗啟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

張學良在這里居住的時間大約在1925年至1932年之間。這一階段他一度成為全國陸海軍副總司令,春風得意馬蹄疾。這也是張學良將軍軍政上最為活躍的時光,這一段時間里,他曾率軍征戰四方,也曾在父親被炸身亡後苦心維持局面,也曾凜然易幟促成全國統一,也曾經歷九一八痛苦的洗禮。尺此在如此紛繁的事務中,這座「少帥府」始終為張學良將軍扮演著一個「家」的角色。如今這里張學良故居博物館,藏有300餘件物品,全景再現了當年張家在天津法租界的生活。

地址:和平區赤峰道78號

2、梁啟超故居紀念館

梁啟超紀念館位於河北區民族路,主要是由梁啟超先生的故居和飲冰室書齋組成。
「故居」樓內以「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為主題,分12個展室,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戰爭、巴黎和會等,最後一間展室展現的是梁啟超的家庭及其九個子女的概況,館內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梁啟超的一生以及其功績。

故居內「飲冰室」書齋部分為兩層半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風格建築,一樓為梁啟超工作區。書房為主題。二樓是梁啟超生活區,室內陳設中西相兼,融華夏書香與西洋氣魄為一體。這是梁啟超最後兩年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中國文化史》、《儒家哲學》、《辛稼軒年譜》(未完)等著名文章的誕生地。

地址:天津河北區民族路44號

3、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李叔同故居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餘間,佔地1400平方米。院內建有游廊和小花園,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書房,取名「意園」,是李叔同1910年從日本學成重返故里時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圖的意願。院內花園游廊環繞,雕梁畫柱交輝,室內陳設精緻,環境幽雅宜人。為津門名人故居建築中的一支奇葩。後來,由於住戶繁雜,年久失修,糧店後街60號逐漸失去了本來面貌。

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糧店後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後又對故居內部進行了裝飾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紀念館」,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參觀。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總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分為園林景觀和故居兩部分。

地址:天津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

4、靜園

靜園位於和平區鞍山道70號,建於1921年。靜園內主要建築為前後兩幢磚木結構二層西式小樓,以及書房、庫房等。園內曲徑長廊蜿蜒通幽,怪石清泉點綴其間,設有地燈,樓東還修有一個網球場,周圍庄牆環繞,裝飾講究。

該建築原名乾園,是民國時期參議院議員、駐日公使陸宗輿的住宅。1929年7月,清遜帝溥儀攜婉容、文秀由張園遷此居住。由溥儀的「靜觀變化、靜待時機」,得名靜園。靜園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70號靜園

5、慶王府

慶王府,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陵族迅慶道(原英租界劍橋道)55號,始建於1922年,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特殊保護級別的歷史風貌建築。慶王府原為清末太監大總管小德張(張蘭德)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歷時一年,於1923年建成,在原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1925年,清室第四代慶親王載振從小德張手中購得此樓,後舉家遷入,因而得名"慶王府"。

歷經百年更迭,如今這座傳世府邸在精心修復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現為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整理有限責任公司旗下項目,成為文化旅遊、商務會議、餐飲休閑等功能齊備的城市文化休閑空間,愜意私密的紅酒吧、浪漫優雅的庭院景觀咖啡廳更是歇心養性的至佳之選。

地址:中國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

Ⅳ 天津歷史名人有哪些

天津歷史名人 天津名人

【查為仁】(1695~1749)清代詩人。

字心谷,號蓮坡,又號蓮坡居士。

天津人。

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建查氏園林此尺手別墅水西庄。

查為仁於此廣置圖書金石鼎彝,結納國內著名文人、學者。

杭世駿、江沆、厲鶚等著名文學家、經學家、詩壇領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書畫,或埋頭經史,或著書立說,或鑒賞金石、書畫、圖籍,產生了大量詩詞、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學藝術事業以水西庄為中心進入了極盛時期。

其文人之盛,與揚州馬氏玲瓏山館、杭州趙氏小山堂南北並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勝地。

查為仁本人也大展才華,與厲鶚合箋《絕妙好詞箋》被收入《四庫全書》。

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蓮坡詩話》3卷等。

?

【梅成棟】(1776~1844)清代詩人。

字樹君,號吟齋。

天津人。

道光年間倡立輔仁學院,主講席10餘年。

曾在天津水西庄與文人名士結成梅花詩社,有許多詩作在士林傳誦,是當時天津詩壇公認的領袖。

著有《欲起竹間樓存稿》、《四書講義》、《管見篇》、《吟齋筆存》等,輯有《津門詩抄》。

【張明山】(1826~1906)民間藝術家。

名長林。

天津人。

泥人張第一代。

幼初入塾,即喜為粘土之戲。

經成年累月地細心揣摩與刻苦實踐,對捏塑泥人技術終獲獨得之秘。

操作時優游自得,若不經意,而得心應手。

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摶困運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

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

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

【孫菊仙】(1841~1931)京劇演員。

原名濂,字寶臣,號學年。

天津人。

早年是武秀才,曾參與鎮壓太平軍。

30多歲以後由業余愛好京劇而下海從藝,師事程長庚,唱老生,噪音寬亮,唱腔淳樸蒼勁,能以氣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孫派,與汪桂芬、譚鑫培齊名。

孫戲以《完璧歸趙》、《逍遙津》、《罵楊廣》等著名。

孫菊仙不僅演技高超,品德也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賣高價票,90歲高齡時,還在津京兩地為慈善事業舉行義演。

在上海演出時,被旅滬天津人親切地稱為老鄉親,後來叫響,他便以老鄉親為藝名。

晚年終於天津故居。

?

【張兆祥】(1852~1908)畫家。

字和庵。

天津人。

師從孟綉村,多才多藝,通曉西洋照相技法和詩文書畫,尤擅寫生,畫花鳥,並吸收郎士寧西洋畫法,開一代畫壇新風,自成一派。

其作品傳世甚少,尤為寶貴。

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石榴花》,色彩濃艷,風姿絕倫,堪稱珍品。

其弟子陸文郁等人也在畫壇名噪一時。

?

【嚴修】(1860~1929)教育家。

字范孫,號夢扶。

天津人。

清末翰林。

任貴州學政時,倡新學,以奏請開經濟特科名於世。

1897年任滿辭歸,熱心於鄉里興學。

先約張伯苓來教家塾,後又辟私宅為敬業中學堂(今南開中學前身),又聯合士紳創辦民立第一、第二小學,協助地方當局辦起多所官立小學與半日學堂、補習所等多種教育機構。

之後,在私宅創辦女子小學、保姆講習所(幼師)、蒙養園,對天津新式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與促進作用。

1918年與張伯苓創辦南開大學。

晚年倡組城南詩社、崇化學會,講義理、訓詁之學。

著述存稿有詩、文、日記、函札多種,輯錄出版有《嚴范孫先生遺著》、《嚴范孫先生古近體詩存稿》等書。

其書法俊逸瀟灑,嫵媚多姿,為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一。

【華世奎】(1863~1941)書法家。

字啟臣,號璧臣。

天津人。

清內閣閣丞,民國成立之後,以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

同嚴修組崇化學會,主其事。

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功力甚厚。

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字大1米,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

書法作品小至蠅頭小楷,大至徑尺以上榜書,結構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蒼勁森嫌挺拔。

居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

?

【周學熙】(1865~1947)實業家。

字緝之,別號止庵。

安徽東至縣人。

1894年中舉。

初官於浙江,後為山東候補道員。

1900年入直隸總督袁世凱幕下,主持北洋實業。

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業,回國後曾作直隸工藝總局總辦、天津道、長蘆鹽運使,民國後兩度出任北洋 *** 財政總長。

任期內在天津先後創辦商品陳列所、植物園、鐵工廠、高等工業學堂、教育用品創造所、灤州煤礦公司、啟新洋灰公司、京師自來水公司、耀華玻璃公司、華新紡織公司以及天津中國實業銀行等,成為一個典型的企業集團,奠定了北洋實業的基幹,本人亦成為與南方張謇齊名的著名實業家。

著有《止庵詩存》、《止庵詩補集》。

?

【張相文】(1866~1933)學者。

字蔚西,號沌谷。

江蘇泗陽人。

光緒丙戌歲試補博士弟子員,後棄科舉,殫心新學,尤喜中外地輿科學。

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學專攻史地,後轉該校教習。

1901年編寫初、中等地理教科書。

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堂長,出版《地文學》,將生物界納入地理學,有開創意義。

與張伯苓、吳鼎昌等創辦中國地學會,任會長,編輯《地理雜志》月刊。

1920年從事佛學研究。

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跡遍塞外,考證秦長城之舊址所在,發現成吉思汗陵寢故址及其碑誌,糾正當時歷史學家之誤,對學術界頗有貢獻。

著作有《佛學地理》、《南園叢稿》等書。

?

【梁啟超】(1873~1929)學者,政治家。

字卓如,任甫,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人稱任公。

廣東新會人。

1890年入京會試得識康有為,拜為師,並接觸西學。

1895年從康有為入京,協助其發動公車上書,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文,風靡大江南北,與康有為並稱康梁。

1898年再次進京,辦理保國會,參與新政,多次上書請廢八股、設編譯局、獎勵工藝製造。

7月光緒皇帝召見,命其籌備京師大學堂,主持譯書局。

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漢報》、《新民叢報》,主張君主立憲,參加保皇會。

辛亥革命後回國,在津創辦《庸言》月刊,後在袁世凱 *** 任職。

察覺袁的復辟野心後,於1915年定居天津。

同年袁謀稱帝愈急,梁啟超策動其學生蔡鍔回滇起義,親自在寓所草成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送滬發表。

袁倒台後梁啟超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辦《改造》半月刊,並在清華、北大任教。

此後即脫離政界在津專心著述,完成《清代學術概論》、《墨子校譯》、《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專著,並在南開大學及寓所書房飲冰室講學授課。

著述收入《飲冰室合集》,共148卷,約1400萬字,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經濟、法律、道德、宗教等許多學科,時間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

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學術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頗有見地的著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張伯苓】(1876~1951)教育家。

名壽春。

天津人。

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之戰,憤然立下教育救國大志。

1903年隨嚴范孫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

1917年,張伯苓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學的組織方式。

1919年,由江蘇督軍李純贈50萬銀元,張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帶購地400畝,建造校舍,創辦了南開大學。

1923年創立南開女子中學。

1928年,又建南開小學,從而完成了南開由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

後來,又於1931年成立南開經濟研究所,次年成立應用化學研究所。

1936年在重慶成立南渝中學。

1938年任國民參政員並當選為副議長,1945年出席 ***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

張伯苓和嚴范孫創立的南開大學、中學、小學,是中國近代私立學校的典範,培育了周恩來等眾多英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王襄】(1876~1965)學者。

字綸閣,號?室。

天津人。

從20歲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國較早鑒識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學者。

所著《??室殷契類纂》、《??室殷契文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還著有《流沙墜簡勘誤記》、《秦前文字韻林》、《古文源流臆說》、《古陶今?》等書。

王襄的書法也頗具功力。

1949年後任《甲骨文會集》編委,天津文史館館長,天津市政協委員。

?

【李叔同】(1880~1942)藝術家,佛學家。

原名文濤,法號弘一。

天津人。

童年讀詩書,喜好舊詩詞,擅長書法金石。

1905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與音樂,並與曾孝谷、歐陽予倩組春柳劇社,主演《黑奴籲天錄》、《茶花女》等名劇,開中國話劇運動的先河。

回國後曾執教於天津、上海、杭州、南京。

全國教音樂、西洋畫的教師,多得其親傳,豐子愷、劉質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

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詩人、音樂家、畫家、書法篆刻家,均有名作問世。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專研戒律,被尊為南山律宗大師,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僧。

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曾影印成書。

?

【馬千里】(1885~1930)教育家。

名仁聲。

天津人。

南開中學、北洋大學畢業。

曾在南開中學、直隸女子師范學校任教,既是周恩來的老師,又是鄧穎超的老師。

馬千里是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擔任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 *** 日貨委員會主席,發動群眾 *** 罷市, *** *** 。

大革命前後,馬千里積極支持 *** 的革命活動。

資助周恩來赴日留學,周恩來旅歐時常與馬千里通信往來。

馬千里還將周恩來寫的《警廳拘留記》、《檢廳日錄》在自己創辦的《新民意報》上發表。

1921年,馬千里創立天津達仁女校,積極支持鄧穎超、劉清揚等組織女星社,開展婦女解放運動。

還曾擔任葯王廟小學校長、河北省立一中校長、南開校友總會主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曾兼任天津紅十字會幹事長和副會長,一生忘我工作。

?

【劉奎齡】(1885~1967)畫家。

字耀辰。

天津人。

南開中學首班畢業生,自幼學習郎世寧畫法,研究五代、宋、元諸家,尤其是明代呂紀、清代沈銓的畫技,並將西洋畫之色彩、透視比例融合於中國傳統工筆國畫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其作品纖細逼真,神態自然,以《孔雀圖》最為著名,深得徐悲鴻贊揚,在中國近代畫壇獨樹一幟。

?

【劉鳳鳴】(1889~1978)民間藝術家。

*** 。

天津人。

15歲開始隨外祖父馬順清學習刻磚技藝。

馬順清是天津著名刻磚藝人,在清道光年間,將天津磚刻發展為獨立於建築之外的民間藝術,並開創了堆貼法,擴大立體空間,使作品層次分明。

劉鳳鳴繼承和發揚了馬順清的貼磚法,創造了天津刻磚的獨特風格,被譽為刻磚劉,以立體和半立體透雕見長,在方磚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鳥獸形象生動逼真,構思精巧,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教育家。

安徽懷寧人。

蒙古族。

1931年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南開大學理學院院長。

1947年任南開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化學會理事和天津科協主席。

是中國有機農葯研究事業的開拓者,曾在1956年參加周恩來親自主持的科技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擔任綜合組組長,先後發表過40餘篇論文,研製成功10多種農葯,並培養了大批人才,是中國教育界一代名師。

【哈荔田】(1911~1989)醫學家、教育家。

河北保定人。

*** 。

出身中醫世家,早年師從國醫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譽津門,在中醫診治和理論研究上造詣頗深,尤擅長婦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響應 *** 號召,創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聯合診所,又遵照周恩來親自指示,創建天津中醫學院,為教育和培養中醫人才、弘揚中華傳統醫學付出畢生辛勞。

其醫術之精、醫德之高蜚聲中外,所診治過的患者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層領導或海外政要,無不交口稱贊,臨終之前還堅持為群眾義診

Ⅵ 天津的名人有哪些

天津名人眾多,簡單介紹幾位:
1.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覆師、威海易幟之辱,奮然立教育救國之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嚴修之聘,教其子弟,遂與嚴修成為天津最早提倡民辦教育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鹽商王奎章家館。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嚴修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合並嚴、王二館,辦起一所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不久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1907年校名改為「私立南開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伯苓代表直隸赴美參觀漁業博覽會並考察教育
2.曹錕 民國十大軍閥,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中華民國主要領導人
3.李純 北洋直系軍閥 (1874~1920)
4.劉趕三,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丑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
5.卜庸,原名汝宣,號榮久,1908年出生於河北省薊縣城關鎮板橋(現屬天津市)一個世代勤勞苦做的貧寒之家。由於反動政府昏庸腐敗,封建軍閥混戰頻仍,地痞惡霸敲榨0,卜庸一家掙扎在死亡線上。為了改變家境,含辛茹苦的父母節衣縮食供卜庸上學。卜庸牢記父母的囑托,每天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勤學苦練,手不釋卷,就連往返的路上,都在默默地背誦課文。當時的薊縣,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鄉村裡可見到的書籍十分稀少,卜庸每得到一本書,總是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地閱讀。1922年春,他以各科均優的成績升入薊縣唯一的高等學堂——薊縣完小。
6.馮鞏,出生於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於相聲演員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
7.王毓寶(1926- ),著名天津時調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採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並形成了自己質朴、爽朗、甜潤的風格。
8.郎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運動員,郎平,1960年12月10日出生於天津市,中國籍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與美國名將弗羅拉·海曼、古巴名將米雷亞·路易斯並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現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
9.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Ⅶ 天津的名人有哪些

郭德綱,馮鞏,馬三立,劉歡 都挺有名.霍元甲(1869-1909年),出生於天津的武術世家,自幼苦練武功。他的武功不僅繼承了祖鍵友傳絕技,而且旁參各派,博採眾長,練就了超群武藝,曾打敗了當時號稱天下無敵的俄國猜汪大力土和英國大力士,力挫日本柔道隊,大振國威。為了強國強民,他在上海創辦了上海精武體育會,孫中山曾為之題寫「尚武精神」幾個大字。後來,霍元甲被人以治病為名投毒害死。

Ⅷ 天津歷史名人

天津歷史名人:

1、曾國藩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2、馮國璋

馮國璋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是直系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

3、梅貽琦

梅貽琦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到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

4、於敏

於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於今天津市寧河區蘆台鎮,是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5、李叔同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Ⅸ 2020天津國慶假期可以游覽哪些名人故居

說起天津大家可能會想起相聲,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歷史上還有很多人物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一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然而許多名人故居至今仍保存完好。天津還有眾多的名人故居,國慶小長假期間,可以去哪些名人故居游覽呢?

官方數據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10月1日的全國旅遊數據,10月1日全國接待國內遊客1.22億人次,同比增長7.54%,,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030億元,同比增長7.19%,眾所周知天津人傑地靈,不僅許多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在此被見證,同時也被很多歷史風雲人物作為曾經的居住地。

張學良故居

坐落於和平區赤峰道的張學良故居,據說故居修建於1921年,原為旗人貝勒所修,1924年張學良以張壽懿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於二三十年代長居於此。這座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台,室內寬大考究,接待室、中餐廳、西餐廳,乃至大廳的每個角落,都能讓人感受到軍閥大將曾經奢華的生活。張學良在此處居住七年,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這棟宅子承載著張學良一生中太多的美好,這里不但記錄了張學良與趙一荻趙四小姐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也記錄了張學良的獨子在此誕生。如今的張學良故居極力還原了當年的原貌與內飾,彷彿屋內的時間從來沒有流逝,院外車水馬龍,園內靜謐古雅,屋內外眺,黃葉飄搖,詩情畫意,恍惚間帶你穿越回90年代。

地址:和平區赤峰道78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

票價:45元/張(含固定場次免費講解)

霍元甲故居

霍元甲居住的地方是小三合院式清代的民宅,這里有著霍元甲生前習武、務農、生活的珍貴照片和資料,整個陵園佔地規模有悶派六十多畝,共分為四個區域,如:陵墓區、展覽區、習武區和休息區,去這里參觀的遊客還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李連傑的電影《霍元甲》,這里參觀的門票是60元,學生是半價,需要用1-3個小時的時間參觀,開放時間是早上的9點到下午的5點。

曹禺故居紀念館

曹禺原名萬家寶,天津人,是我國著名劇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曹禺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主道東側,建築風格中西結合,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始建於清末,東至民主道21號院牆,西抵民主道27號院牆,北起南臨民主道23院牆,23號院(前院)坐南朝北,有過道二層,前後兩個獨立小樓,23號院佔地面積510.89平方米,建築面積483.29平方米。25號院佔地面積401.55平方米,建築面積343.82平方米。此故居內,充滿了曹禺一生的記憶,甚至在他最著名的戲劇之中都可以找到這座宅院的影子,這里記錄著他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

地址:河西區意式風情區民主道23號岩銷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閉館

門票:免票,憑身份證即可入場

梁啟超故居

這個地方主要分為紀念館與舊居,梁啟超的故居是一幢風格獨特的民居,青磚土瓦,讓人看著古香古色,進入紀念館,迎面的是一尊銅像和兩棟淺灰色的二層小洋樓,梁啟超端坐在洋樓之間,給人一種學者的大家風范,出了故居門,旁邊有兩棵石榴樹,一個個掛滿了枝頭,這讓我聯想到了他的思想傳遍天下,故人不在,活力依舊在。去這里的門票是10元,學生是半價,需要用1-3個小時的時間參觀.

地址:河北區民族路44號

開放時間:周粗罩游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李叔同生於天津河北區,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同時也是新文化運動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膾炙人口的《送別》便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故居便坐落於坐落於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總佔地面積4000_,分為園林和故居兩部分。園林佔地面積2600_,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紀念亭和涼亭等組成。瀑布自山頂傾瀉而下,注入人工湖,山下涼亭與小橋、流水交相互映,園內芳草碧綠,花木繁盛,充滿典雅、幽靜的江南韻味。「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悠揚的《送別》回盪在紀念館內,落葉隨風飄盪,行走其中,令人陷在那曠遠寧靜純澈清透的意境里不可自拔。

地址: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30(16:3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

這就是天津的2020國慶中秋免費的一些名人故居,去天津旅遊千萬不要錯過了!

Ⅹ 天津五大道有哪些名人故居它們背後有哪些歷史呢

今天上官將為大家介紹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的五大道景區,在186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天津被劃為通商口岸,隨即英、法、美、德、日等九國相繼在天津劃分租界,簽訂北京條約。當年在九國租界中面積最大的美英租界就是五大道景區。

天津五大道,無數名人故居建於此地,曾居住過兩位總統和多名領導

大理道兩邊各式的歐陸風格的單體小樓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是大理道三號蔡成勛舊居。蔡成勛是天津人,曾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這座小洋樓是在西式風格的庭院中建起了中式祠堂,成為五大道風貌建築中的一景。是大理道57號有一棟英式建築,它就是潛伏諜報博物館,據說電視劇潛伏中的原型人物活動地點就是這里了。位於大理道66號的是和平賓館,原是孫振芳的舊居,解放以後改為政府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