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在戰國時期屬於哪一國
前期屬於燕國,戰國末期屬於秦國。
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天津在北京旁邊一並屬於燕國。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此時天津屬於燕國
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此時戰國沒有結束天津屬於秦國。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1)清末時期為什麼都在天津做生意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Ⅱ 天津人的由來
不少天津人都聽老人講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村,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2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
天津方言,
不是天津地區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舊城為中心的一個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島內人們所說的土語,即天津話。這個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一帶接近唐山一帶方言,西南和東南則接近靜海方言。由於方言島內居民祖先可能是來源於明初的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北部。因此,這個方言區內的語言與「島」周圍的天津土語有很明顯的區別。純天津方言應該是靜海、津南地區的口音,再匯集安徽、江蘇等地口音,才有了今天的天津方言。
天津早期人口構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對天津話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說天津人來自安徽是不恰當的。天津總體來說是個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匯聚於此。
Ⅲ 天津的經濟
1860年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以後,西方多國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創造了近代中國100個第一。
天津自從清末民初時期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近現代工商、金融業興盛繁榮。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前二十餘年間,天津市沒有一項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天津逐漸失去在中國經濟的領軍位置。
自2005年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國家發展戰略,並批准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的經濟重新展現出活力,並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2006年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天津完整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並將「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十一五規劃和國家戰略,設立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1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天津市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代,增速連續多年位於全國領先位置,天津已經形成了中國唯一「雙城雙港」城市形態。
2008年起,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開始落戶天津舉辦,匯聚了數千全球政界、商界和學界精英人士參與討論世界經濟議題,而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永久會址位於建設中的北塘國際會議中心。截至2014年8月,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156家在天津落地生根,投資項目共465個。
2014年12月12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獲得批准。同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試驗區總面積為119.9平方公里。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政府設立在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屬中國自由貿易區范疇。主要涵蓋3個功能區,天津港片區、天津機場片區、以及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預計2015年3月1日左右掛牌。
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評估審定,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8.1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0.51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7723.60億元,增長9.2%,其中,工業增加值6981.27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8604.08億元,增長9.6%,佔全市生產總值的52.0%,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為1.3 : 46.7 : 52.0。 天津歷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GDP)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份 GDP(億元) 增長速度 地方財政收入 增長速度 備注 20158.19 9.3%2666.99億元11.6%201415722.4710.0%2390.02億元15.0%濱海新區獲批自由貿易區201314370.1612.5%2078.30億元18.1%2012 12885.18 13.8% 1760.02億元 21.0% 2011 11307.28 16.4% 1455.00億元 36.1% 天津經濟總量超過蘇州 2010 9224.46 17.4% 1068.81億元 30.1% 濱海新區經濟總量超過浦東新區 2009 7521.85 16.5% 821.99億元 21.6% 2008 6719.01 16.5% 675.62億元 25.1% 2007 5252.76 15.5% 540.44億元 29.7% 2006 4462.74 14.7% 417.05億元 25.7% 濱海新區獲批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5 3663.86 14.5% 331.74億元 28.2% 濱海新區進入十一五規劃 天津工業發達、門類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中國傳統與當前重要的工業城市。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等曾開創中國化學工業的先河。天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台電視機、第一部電話、第一架照相機、第一台汽車發動機、第一隻手錶的產地。自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天津開始採取依靠重大工業項目拉動的策略優化產業結構,已經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國防工業等八大新興支柱產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50家在天津設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
天津已經有大飛機、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已形成「三機一箭一星一站」產業格局,天津成為全球唯一兼有航空與航天兩大產業的城市。包括航空航天領域的空客A320總裝線、新一代運載火箭、特種飛行器生產基地、直升機產業基地、無人機產業基地、機翼組裝生產、航天器製造產業基地;石油化工領域的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渤海化工園、精細化工基地;冶金機械領域的天鋼擴能、海鷗精密機械加工基地、濱海機電工業園、中國南車集團天津工業園、中國北車集團天津工業園、中船重工天津臨港造修船基地;電子信息領域的電子加速器生產基地、藍鯨海量存儲項目、生物晶元研發基地;生物醫葯領域的金耀生物園、百特大輸液增資擴能項目;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京瓷太陽能新工廠、風電產業聚集地、大功率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北疆發電廠等。
天津市著名本土工業企業有:天津鐵廠、渤海鋼鐵集團、渤海化工集團、天津一汽、天士力集團、天獅集團等。 金融
天津的金融業發源於古代,興盛於近現代,並在當代以濱海新區為載體成為中國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的先試先行的示範區。
自2003年以來特別是濱海新區納入國家戰略以來,國務院鼓勵濱海新區在金融和土地等重大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天津現有本地銀行有渤海銀行、天津銀行、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天津農商銀行、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等。其中,渤海銀行是1949年以來首個總部設立於天津的銀行,首創在發起階段引入境外戰略投資的舉措。
2008年9月,天津股權交易所(天交所)在濱海新區注冊營業。截至2011年9月19日,在天交所掛牌的企業已經突破100家。
2009年12月,中國國內第一家股份制商品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式開業,亦是國內唯一設立監管委員會、受省級地方政府直接監管的商品交易所。
2010年11月,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正式啟動交易,是全球首家由政府發起、中國首家受省級地方政府監管的份額化的文化藝術品交易所。
商業
天津商貿中心的作用不斷加強,成為全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和輻射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全市超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貿設施已有128個;濱江道、和平路、服裝街、食品街、鼓樓商業街及塘沽解放路、大港勝利街等陸續得到建設、改造;勸華、家世界、濱江、友誼等20多家商貿集團逐步做大做強;非公有制商貿經濟快速發展,已佔到全市商貿經濟總量的70%以上;家樂福、伊勢丹、大榮、新世界、華潤、歐尚、沃爾瑪、麥德龍、萬客隆、海信、樂天、萬達等一批外資零售企業和麥當勞、肯德基等外資餐飲企業紛紛落戶津門,大型倉儲超市、便利店、專賣店、連鎖店等新型業態蓬勃發展。
外貿
天津從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入手,加大了對內對外開放的力度,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日益形成,天津已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和發展的熱土。
對內開放成效顯著。全市吸引內資協議額、到位額分別以年均12.86%和15.2%的速度遞增。大連萬達、深圳萬科、北京聯想、山東魯能、和平海灣、非速傳媒等一批國內知名大公司和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落戶津門,為天津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Ⅳ 天津曾經在中國排第二的城市,為什麼現在擠不進前三
曾經在中國排第二的城市,現在擠不進前三
中國的城市排名很有意思,北上廣名列前茅,是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後,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提升自己城市的影響力,今天要說的這個城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提到它大家就會想到那裡的美食以及有趣的口音。這個地方就是天津。
天津自古因而興起,明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當年朱棣造反後定都北京,他很清楚天津是北京海面的屏障,所以在這里設立衛所,也就是天津衛。所以天津的建城史並不長,而且也並沒有很重要的軍事意義,所以並不能稱為大都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天津逐漸變成一個交通樞紐,南北的交流使得天津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城市。
到了清朝,天津的地位就更高了,它成了北方的交通重鎮,特別是漕運該海運後,天津的海港優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清末年間,政府連吃敗仗,將天津的一部分劃出去變成了租界,使得天津在民俗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些西洋味。
相對於當時中國的其他地方,天津是開放的,這里有租界,有洋人做生意,還有軍閥,在這個時期,天津的經濟,教育,文化都突飛猛進,趕超北京。
解放後,天津成為直轄市,地位也很高,也算是一線大城市但是比起北上廣的發展總是差了點,教育、科技、經濟都不夠拔尖,所以天津應該找好自己的城市定位,有了發展的方向和動力,天津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Ⅳ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5)清末時期為什麼都在天津做生意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Ⅵ 近代中國發生在天津的重大事件。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民國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數以百計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遺老進入天津租界避難,並圖謀復辟。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侵佔時期日本對天津基本實行武力統治。日軍對天津肆意燒殺搶掠,加上當時天津水災,使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被抓走的「勞工」達5萬人。天津曾於清朝大量開辟租界,日軍佔領初期租界內還算比較安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行佔領其他國家租借地後天津再無寧日。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
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