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方人上大學選天津還是合肥
北方人上大學選天津
天津,簡稱「津」,別稱津沽、津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中國北方的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現代製造業基地。
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⑵ 天津和安徽哪個比較好
2019年最新
天津市gdp 14000左右
安徽省gdp37000左右
天津人均GDP較高,全國前列
天津作為直轄市,是和省一個等級的。
天津高校有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河北工大等
安徽主要有中國科大 合肥工大 安徽大學等
天津是北方重要工業城市,北方第二大城市,實力很強,但近年來有點走下坡路的樣子,期待天津產業轉型升級。安徽省還是個貧窮省份,發展潛力巨大,2019年安徽gdp全國11位,人均GDP第12位左右,人均GDP剛剛超過湖南和海南。
天津是京津冀核心城市,安徽省是長三角新客,底子薄,但是未來發展可觀,處於上升期。
⑶ 天津師范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哪個好一些
心理學等方面天津師范大學強一些,天津師大地理位置更好一些
綜合實力,安徽師大要強一些吧
安徽師大非211/985中算挺不錯的,以師范見長
中文、化學、地理、英語、數學、生物、生態學、歷史、政治、音體美等專業實力比較好『該校是省部共建的安徽省省屬重點大學,本科生在省內錄取分數線超過一本20 --25分,校友會全國高校綜合排名113
安徽師范大學(Anhui Normal University)簡稱安徽師大(AHNU),位於長江流域區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安徽省蕪湖市,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與民國時期著名的國立安徽大學一脈相承。
安徽師范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安徽省屬重點大學,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首批四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之一,是全國首批具有接受公費來華留學生資格的高校、全國首批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高校、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學校具有副教授自審權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也是安徽省優先建設的綜合性大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截至2014年7月,校園共有3大校區,佔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總值2.57億元,圖書館藏275.2萬冊。各類在籍學生37400餘人,其中,研究生4800餘人,普通本科生21800餘人,留學生200餘人,成人本專科生16000餘人。
國家級特色專業:
地理科學、漢語言文學、生物學、歷史學、[英語、電子信息工程、教育學、音樂學、化學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師范大學共用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5個,50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個博士後流動站。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6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15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省、部重點學科18個,其中A類重點學科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化學、生物學、生態學
省級重點學科:
中國古代文學 、漢語言文字學、教育學原理 、人文地理學、 有機化學、 生態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共黨史 、課程與教學論 、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音樂學 、專門史、 應用數學、 分析化學、 自然地理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1月,學校有教職工2279人,其中專任教師1412人,正高職稱350人,副高級職稱616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席教授7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8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7人,5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省級教學名師,12個省級教壇新秀。[1]
2015年11月安徽師范大學官方公布的學校簡介:
安徽師范大學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學校坐落在具有「徽風皖韻、千湖之城」美譽的國家級開放城市——蕪湖,瀕臨浩瀚長江,傍依靈秀赭山,集江南自然之神秀、匯安徽人文之靈傑,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優先建設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學」項目建設高校。
學校前身是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的省立安徽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成建制遷至蕪湖。後又經歷安徽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皖南大學(劉少奇同志題寫校名)、安徽工農大學等幾個辦學階段。1972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安徽師范大學(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2005年,蕪湖師范專科學校整體並入安徽師范大學。
在8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劉文典、周建人、郁達夫、蘇雪林、陳望道、朱湘、朱光潛、王星拱、楊亮功、程演生、陶因、張慰慈、丁緒賢、項南、許傑等一大批知名的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先後匯聚在菱湖之畔、鏡湖之濱,著書立說,弘文勵教。經過一代代師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培育後學、薪火相繼、言傳身教,砥礪出「厚重朴實、至善致遠、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淀出「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風,培育出「勤學慎思、質朴謙遜、知行合一、求實求新」的學風,凝煉出「厚德、重教、博學、篤行」的校訓。建校以來,累計為國家培養全日制高等專門人才20餘萬名。
學校現有文學院、政治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歷史與社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體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7個學院,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並辦有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附中、附小和附幼。
學校學科門類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形成了博士——碩士——學士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5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個博士後流動站,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學科建設重大項目,87個本科專業。有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3個安徽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安徽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個安徽省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410餘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810餘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講席教授7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28人、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7人,5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省級教學名師,12個省級教壇新秀。各類在籍學生37400餘人,其中,研究生4800餘人,普通本科生21800餘人,留學生200餘人,成人本專科生16000餘人。
校園佔地總面積195.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0.06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4.75億元。學校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藏書豐富,種類齊全,現有圖書285萬冊,古籍善本600多種,其中《洪武正韻》為國內唯一全本、元刻明遞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為海內珍本,還擁有國內外主要網路資源及資料庫,館藏資源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學校辦有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安徽師范大學學報》、《高校輔導員學刊》、《學語文》、《安徽師大報》等多種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和報紙。
學校是全國首批獲准招收公費留學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學校先後接收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長短期進修和學歷教育留學生3000多人次,與美國、英國、德國、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的幾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與學術交流關系,並與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共建了孔子學院。
學校還是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基地、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安徽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安徽卓越司法人才培養基地、安徽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幹部培訓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安徽省旅遊中職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學校正在圍繞「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在更高的起點上大力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開放活校、依法治校、文化榮校」戰略,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美好安徽」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以上數據截至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