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朱元璋天津哪裡人

朱元璋天津哪裡人

發布時間: 2025-08-06 13:08:33

『壹』 朱元璋的資料急急急『』『』『

你好:
朱元璋像(30張)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漢族,原名朱重八(也稱朱八八),後取名朱國瑞(1328-1398),《明太祖實錄卷一》日—「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其先顓頊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內)。出生於元朝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公歷1328年10月21日)丁未時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太平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重八隻得離鄉為遊方僧。後於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因其友湯和(疑似)的一封信,參加了起義軍,並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養女馬氏嫁與了他,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大腳」馬皇後。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 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澧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明洪武元年(1368年),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率後妃、太子和大臣,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軍進入大都,元朝至此北遷,蒙古在南方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與殘暴,漢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專制集權,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並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點的人。
成功秘訣
1.網羅天下名士。如:劉基、章溢、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 2.恪守「九字方針」。「九字方針」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方針是開國功臣李善長提出的。 3.打造「鐵軍」,重用同鄉。 4.打好關鍵戰役。如滅了在武昌稱漢王的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 5.重視農業,興修水利。
治國
1、發展生產,阜民之財 2、節約開支,省民財力 3、節省工役,減輕負擔 4、宣傳教化,加強法治 5、打擊貪官,澄清吏治宮廷成員
名來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入征後改名為朱元璋,所謂璋,原是利器
宰相
李善長 胡惟庸
功臣
01.追封王 徐達 常茂(因常遇春在柳河川病死,故封其子常茂代父 受封) 鄧愈 馮勝 李文忠 李善長 02.封公 藍玉 傅友德 康茂才 金朝興 郭英 丁德興 馮國用 耿再成 胡大海 廖永安 茅成 俞廷玉 俞通海 張德勝 趙德勝 顧時 陳德 郭興 王志 吳良 吳禎 華高 楊璟 吳復湯和 曹良臣 薛顯 仇成 張赫 濮英 韓政 周武 丁普郎 03.封侯 孟善 耿炳文 陸仲亨 唐勝宗 周德興 華雲龍 鄭遇春 陳桓 謝成 李新 費聚 俞通源 俞通淵 廖永忠 曹震 胡海 葉升 張龍 張銓 朱亮祖 張翼 王弼 趙庸 陳文 韓成 花雲 桑世傑 孫興祖 汪興祖 王勝 何真 梅思祖 黃彬 胡美 曹興 陸聚 納哈出 張溫 朱壽 蔡仙 張子明 04.其他 文豫章 何文輝 花茂 繆大亨 武德 寧正 王銘 葉旺 袁興 袁義 鄭用 劉成 郭雲 欒鳳 徐司馬 丁玉
參謀
劉基 朱升 葉琛 葉兌 章溢 陳遇 孔克仁 范常 郭景祥 毛騏 樂韶鳳 陶安 王濂 單安仁 錢用壬
家族
父親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 朱初一 母親淳皇後陳氏 兄弟朱興隆(南昌王) 姊妹 太原長公主、曹國長公主。 侄子 朱文正 皇後 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馬氏,安徽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生懿文太子標、秦愍王樉、晉恭王棡、太宗棣(後改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 妃嬪 孫貴妃,陳州人。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生懷慶公主 李淑妃,壽州人,父李傑 胡充妃,生楚王朱楨 郭寧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生魯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陽公主 胡順妃,生湘王朱柏。 趙貴妃,生沈王朱模。 李賢妃,生唐王朱桱。 劉惠妃,生郢王朱楝。 達定妃,生齊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麗妃,生伊王朱彝。鄭安妃,生福清公主。 韓妃,生遼王朱植。 余妃,生慶王朱栴。 楊妃,生寧王朱權。 周妃,生岷王朱楩、韓王朱松。 皇子 朱標,(1355~1392)長子,懿文太子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晉恭王 朱棣,四子,燕王,靖難之役後成明成祖,其改國都北平(今北京) 朱橚,五子,周定王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達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達定妃出)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肅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韓妃出) 朱栴,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樂朝廢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歷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後,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後,1381年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自縊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侄女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琛(淮安衛指揮使)。 兒媳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擴廓貼木兒,安徽臨泉人)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晉王朱棡娶謝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潭王朱梓娶於顯女;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編輯本段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於赤貧的農家,因此是出身於中國社會的最底層,他是唯一的具有這種背景的一代皇朝的開國之君。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於濠州縣(今安徽中部鳳陽縣,在重要的鐵路交叉線和工業城市蚌埠的正東南)的鍾離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塊乾旱和時疫肆虐的土地上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餘孩子都因家庭無力撫養而已送人扶養或嫁出。到了14世紀30年代淮河地區已經變成了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它的彌賽亞式的教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們的支持。人們相信,在這個最黑暗和孤寂的時刻會發生轉變,重新出現明教的光明,而彌勒佛會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統治這個世界,使人們的命運來個戲劇性的烏托邦式的改變。年輕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個算命先生和在13世紀70年代反抗過蒙古最後征服階段的漢人軍隊的老戰士——給這個童子的耳朵里灌滿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險的種種奇妙故事。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長時期的環境。 1344年當朱元璋16歲的時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個星期內,時疫並伴隨著夏季的蝗蟲和旱災奪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和還生活在家裡的已婚的長兄的生命。他的長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僅有的倖存者。苟活下來的人因太窮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親人,更不用說去扶養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個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以實踐他在幼兒生病時他父親許下的願。與此同時他已長大成人,變成了一個高大強壯的小夥子,其顯著特點是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這副奇異的樣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品質。他無疑地具有這些品質,可是他興起於赤貧而無文化的農民之家,而後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一個新興偉大王朝的開國之君,這個故事就有些像虛構小說那樣的不真實。
加入義軍

『貳』 天津人是從哪裡遷來的

而根據有關資料,也確實發現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籍貫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記載,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話來自山西;第三種說法認為天津人是「燕王掃北」時從江蘇、安徽移來的,因此天津話的來源於蘇、皖。根據目前從歷史及語音等角度考證,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

「燕王掃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帶戍邊。同時他也帶去了不少家鄉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蘇北人等——戍邊屯墾。後來朱棣奪取帝位,親賜天津這個地名,在此築城設衛,即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並且從安徽及蘇北來的軍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家眷、親屬等也隨他們遷入天津。這樣,他們占據了當地的上層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內其他地區的人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與靜海音包圍天津方言島的態勢。

『叄』 朱元璋簡介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簡介,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個人簡歷欄目。

朱元璋簡介

公元1368年登基

公元139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8年--去世:公元1398年(在位30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年號“洪武”.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他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1328~1398)中國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定居濠州(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17歲時 ,因父 、母 、兄皆死於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 1351 ) ,紅巾軍 農 民 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投奔起義軍郭子興部。他以智勇過人,得為子興心腹 ,並娶其養女馬氏為妻 。後繼 郭 子興而成為義軍首領,在家鄉一帶逐步擴充隊伍 , 隨後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勢力漸增。

至正十五年,他依託小明王韓林兒。不久,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 ,取採石( 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當塗),並於次年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 。此後 ,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 ,相繼攻取常州 、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

朱元璋消滅東南的孤立元軍後,即開始與元末各割據勢力展開較量。二十三年他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敗死。二十四年,自立為吳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張士誠。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於滁州,中路沉之於江,農民起義軍政權滅亡。於是朱元璋改明年為吳元年(1367)。

此後,他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順利進軍中,朱元璋於吳二年正月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七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98年的元代滅亡。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雲南。至二十年 ,山西、陝西以及東北平定,全國統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著手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 ,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制。

他的限制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制、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朱元璋採取薦舉 、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他鑒於元代官吏貪污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

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污吏,辦法之嚴酷為歷史上所罕見。他的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為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極內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他制訂了《明律》和《大誥》,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明初,朱元璋還實行分封制 ,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治。由於北元回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邊防線上的塞王兵力尤為雄厚,洪武後期,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後來卻因此奪得他的繼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見靖難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他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塑像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

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

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 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 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在吞並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建立大明

清朝康熙皇帝評價朱元璋“治隆唐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

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肆』 天津人真是安徽人的後代么

天津市區大多是安徽兵繁衍的後代。明朝燕王朱棣帶領從安徽招募的老弱殘兵,守衛天津(當時叫直沽),並埋李臘發動了奪帝的靖難戰爭,這些天津人將周邊河北省的百姓基本殺光了。

朱棣奪帝後賜名天津,這些安徽兵留在天津繁衍後代,形成最初的天津人。
史書上對靖難戰爭有記載
「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青轔白骨,怵驚心目」 。

李鴻章擾衡、袁世凱在北洋練兵也是招募的安徽兵,這些安徽兵大多留在天津繁衍後代。所以天津市區大多數是安徽兵繁衍彎滑的後代。
http://wenda.sogou.com/question/39467145.html

『伍』 天津衛民間故事

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地,叫群臣獻名。

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一點六萬多人。

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2、水鬼

話說這是在民國時期的天津,在那時期也被人們稱為天津衛,說是在當地的一個小村莊,村莊裡面有一對老夫婦,且叫這對夫婦為王氏夫婦吧!這對老夫婦五六十歲的樣子,為了生計就在村莊不遠處的小河邊種了一片葡萄林,因為那時候害怕別人投啊!

就在葡萄園的旁邊搭了一個窩棚,平時小兩口就在吃喝在這個窩棚裡面,守著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這個老王頭就有點不高興了,因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裡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頭的窩棚就在河邊。

那個時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頭琢磨了這個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著了,但是突然覺得腹部一陣疼痛啊!就要上廁所,但是他們平時解決這個問題都是到河邊的大樹下,這時候老王頭就沒有辦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隨後一咬牙,拿上手紙就一溜煙兒跑到這個大樹下,正准備解褲子,就聽見一陣怪風。

隨後只見河面上出現了兩個人形的東西,只有一隻腳,咚~咚~咚的就跳到了離大樹不遠的地方,老王頭借著月光看了個一清二楚,這兩人紫色的臉,綠色的長舌頭,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嚇得老王頭話都不敢說,隨後這兩個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換盞間只聽一個水鬼說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轉世了,等了三年終於等到機會了,明年午時三刻在村子裡面的井口,有一個瘸子,臉上還有一顆痣的年輕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時候我就把他拖下水,當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賀喜哥哥啊!」

隨後又和這個水鬼開始喝酒,這時候老王頭嚇得一動不敢動啊!最後那兩個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裡消失了,此時的老王頭已經是癱軟在地上了,褲子也濕了,一溜小跑趕緊跑回了自己的窩棚。

冷靜下來的老王頭就琢磨,明天午時三刻有一個瘸腿的男子要到成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覺得不對勁,村子裡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嗎!村子不大,裡面的人他都認識,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對勁,他決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飯以後,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後恰好午時三刻,他干凈跑到村子井口邊,此時遠方恰巧來了一個男性,一看確實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頭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啊!自己遇見了就不能不管啊!

隨後他就把這個年輕人保住了,大喊道「這人欠我錢不還,大家趕緊來幫幫忙啊!」隨後折騰了半天,抬頭一看,午時三刻已經過去了,他就叫這個小夥子到了一個隱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說了一遍,小夥子聽完,那叫一個感動啊!

千恩萬謝的謝完了老王頭,老王頭自己也覺得這個事情辦得漂亮,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時候,才想起自己沒吃午飯啊!飢腸轆轆的,恰好此時路邊有個路邊攤,就坐下點了幾個小菜,開始吃起來了,酒過三巡,老王頭突然抬頭看見一個道士模樣的人。

「南無無量天尊,施主可否賞貧道一頓飯啊!」老王頭心想這有啥,吃吧!隨後叫了一些酒菜,這個老道也是不含糊,頓時甩開了腮幫子大吃一通,吃完後老道就說「貧道不能白吃你的飯,我給你說件事,你自己聽聽」這個老道就把老王頭今天早上救小夥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

隨後又說道「你可闖了大禍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給救了,他們今晚必定要來找你報仇啊!」老王頭一聽,撲通一下,跪在了地上,連說「老神仙救救我啊!」接著老道就說「我遇見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這個水鬼,這樣你伸手過來」隨後就在老王頭的手裡寫了一個「雷」字!

囑咐他今晚水鬼來找他,你就他這個手拿出來對著水鬼,這個是「雷符」能傷到水鬼,隨後你趕緊趁此機會向南跑,跑到太陽出來才停下,這樣你就得救了,老王頭聽見後趕緊給老道道謝。隨後回到了家裡,他趕緊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個人留下來。

明天早上再給自己送飯來,晚上的時候,老王頭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突然就聽見窩棚外面傳來了咚~咚~咚的聲音,隨後兩個水鬼跳進了窩棚,大喊道「老賊,拿命來!」老王頭趕緊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聽「轟隆」一聲,兩個水鬼應聲而倒!

老王頭趕緊推開門就尋了南方開始跑,只聽身後水鬼追來,「老賊,休走,拿命來」,嚇得老王頭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兩個多小時,跑到了一個山林裡面,隨後看見了太陽才停了下來。

隨後老王頭就倒在了地上,這一倒下就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他趕緊回到了葡萄園,只見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園的葡萄也不見了,後來才知道,老道和那個小伙聯合起來騙了老王頭,偷走了老王頭的葡萄。

3、漢沽城區南有一個營城庄。清光緒年修《寧河縣志》說,「營城去邑五十餘里,唐太宗有高麗之役,因築土城駐中軍。」故名營城。清乾隆年間詩人邵蘭譜有《營城題詠》:天策神威鎮八方,垂衣猶欲捐扶桑。樓船選將方懸月,城堡屯兵劍拂霜。誰識垣牆猶歷歷,只看煙水正茫茫。

行人休問初唐事,古壘荒丘伴夕陽。明、清兩朝,營城為海口軍事重地。明永樂三年,調海防千總邵益謙戍防於此。清順治三年設營城營,後改為營城汛,與北塘、新河合稱「海口三鎮」。清咸豐九年在營城西南沿河兩岸築炮台四座,設兵營兩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時,營城守軍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漢沽區政府所在地。《寧河縣志》載:唐太宗東征凱旋,其中軍駐營城,「其前軍、後軍則更屯它村。所謂前後寨上者是也。」所以舊時有前寨上、後寨上之稱。民初之後,寨上即為漢沽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寧河縣志》載,其附近還有一處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東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灑金坨」。相傳是因唐軍東征凱旋時駐扎於此,曾在高坨子上灑落金銀而得名。此村現屬營城鎮,是天津市最東端的行政村。

4、薊縣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東征時築台擂鼓點將之處;「東二營」、「西二營」是李世民東征時於此地駐扎兵馬的兩個營盤;「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於此安營紮寨,初名大、小安寨,後改今名;「驗甲宮」是李世民東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鎮」原名「商君店」,因傳說戰國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後唐太宗東征至此,因地名諧音「傷軍」犯忌,故改名「邦軍店」,後民間演化為「邦均鎮」;「馬伸橋」是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御馬勞乏伸腰,故村名馬伸腰,後演化為馬伸橋。

5、作為宋遼戰爭的另一方,關於遼國和蕭太後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寶坻區有「打扮庄」,相傳遼國蕭太後督軍南下,與宋兵交戰,曾在此築梳妝樓,梳洗打扮,故名。

寶坻區大口屯鎮綉針河東岸有毗鄰兩村——大小「綉針口」,相傳遼代建村,綉針河當時為蕭太後的運糧河,此處為巡查護衛運糧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區有黃花店鄉,始建於遼代會同年間(938~947),據《畿輔通志》轉引《東安縣志》載:「省抑宮在安次南,遼會同中建。以禁嬪妃之有犯者。元時屢遷廢後於其地。今屬武清縣,俗名皇後店。」此地原屬安次縣,明初劃入武清縣。

今稱「黃花店」,系由「皇後店」諧音演化而來。與之對應的地名是泗村店鄉的「太子務」,遼代成村。傳說遼太子曾前往皇後店(軟禁失寵遭貶後妃的冷宮),探視被罷黜的母親,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後演化為太子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