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天津歷史上多少年了
擴展閱讀
天津哪裡收購玉米 2025-08-27 17:41:46

天津歷史上多少年了

發布時間: 2025-08-27 15:19:29

㈠ 天津有多少年歷史了。

古代時期

天津始於隋朝(公元581-618年)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近代時期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天津作為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十一五」期間是天津歷史上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全市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6.1%。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城市地位的顯著提升。隨著濱海新區被列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天津又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這顆渤海明珠必將更加璀璨。

(1)天津歷史上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㈡ 天津有多少年歷史

天津地區為退海之地,又是沖積平原。約在4000年前,天津市區露出海底成陸。至遲到戰國時期,天津市區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余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無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廠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㈢ 天津有幾百年的歷史

602的歷史。
天津的歷史沿革如下: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築城設衛,稱「天津衛」。17世紀以來,天津地區經濟、社會有了進一步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860年被辟為通商口岸,工業生產和口岸貿易額僅次於上海,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1931年,天津有商號17000多家,以現代機修工業為主的工業及手工業4000多家,外貿出口佔全國總量的25%。1935年,天津有華資銀行10家,分行、支行93家,外資銀行16家。新中國成立時,天津建成區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179萬,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變更,1973年後形成目前的轄區范圍和區縣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