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時的天津府和現在天津市管轄范圍一樣嗎
不一樣的。具體范圍可參看清史稿的地理志。
……府治天津(今天津市大沽鎮,府、知同駐)。轄:天津(今天津市大沽鎮,府、知同駐)、鹽山(今河北省鹽山縣)、青縣(今河北省青縣)、慶雲(今山東省慶雲縣)、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靜海(今天津市靜海縣)共6縣;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1散州。
⑵ 元代之前天津叫什麼
可能稱作直沽寨吧。其實在元代之前,天津一直沒有真正名稱,到元代時設為了「海津鎮」,成為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那麼之前天津的狀況和之後天津名稱的發展演變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梳理一下。
雍正年間升為天津州後又升為天津府,清朝年間天津一直作為保衛京師的軍事重鎮,清末,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是以此為政治中心。在近代,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後,天津被迫開始開放,天津出現了列強的租界,如今成為了天津文化旅遊的重要一景。國民黨統治期間,天津成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後,一開始屬於河北省,後於1967年改為直轄市。
⑶ 天津有個帶府的地名在哪,挨著白廟挺近的,求解答
北辰區宜慶府,屬於城鄉結合部
⑷ 天津別稱是什麼
天津,簡稱津,別稱天津衛、津門、津沽、沽上、沽。
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4)天津叫什麼府擴展閱讀
在遠古時代,天津曾是渤海的一部分,陸地是逐漸沖積形成的。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周朝時期,屬於幽州。戰國時期,分屬於燕國和齊國。西漢時期隸屬漁陽等郡。唐朝中葉以後,天津已成為南方大米、絲綢北運的碼頭。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金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後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鹵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元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允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並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並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⑸ 天津的古稱是什麼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⑹ 天津在古代叫什麼
天津在古代叫津沽、津門、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天津所在地原來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天津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後,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衙門遷津。同年中華民國成立,天津改為縣,屬直隸省。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至今。
(6)天津叫什麼府擴展閱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界於東經116 °43′-118°4′、北緯38°34′-40°15′之間。東臨渤海,西靠首都北京和河北,北部和南部與河北接壤,天津市總面積11916.85平方千米。
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天津市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6]
截至2018年末,天津市下轄1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1559.60萬人。全市生產總值(GDP)18809.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⑺ 清朝天津府在哪裡包括今天的哪些地方
略過之前朝代不談,到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時,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開始注意到直沽的重要性,並賜名為“天津”。明成祖重視這個地方,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他發動“靖難之役”時,便是沿著大運河南下的,而一個重要的渡口,就是直沽,也就是今天的天津。
最早的天津設在三岔河口西南,在今小直沽一帶,後來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增設了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到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時,清政府做出調整,將三處合並為一,並強化管理。因此,天津又常被稱作“天津衛”。
到民國時,天津府的建制也是經常變換,但總體上還是越來越受重視。後來,天津還曾是河北省省會,之後又晉升為直轄市,成為北方重要的大型都市之一。當然,如今的天津市更是今非昔比,是一座正在騰飛崛起的大都市了
⑻ 天津都有哪些美稱
1.「津沽」——天津地區號稱「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謂「七十二沽」,如塘沽、漢沽、葛沽、鹹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實「七十二」系泛稱,並非確數。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稱「沽水」,可見「津」與「沽」密不可分,「津沽」並稱,順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詩文書畫上常署名地望為「沽上」。津門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對海河風光的藝術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濱」的意思。
3.「海門」——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勢,後成天津別稱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門月夜」,天後宮匾額題詞亦為「海門津筏」。
4.「津門」——眾水匯聚,逶迤至津,河海會流於此,故名「津門」——這是從自然地理角度的詮釋;海防重鎮,漕運樞紐,護衛京師,故名「津門」——這是從政治軍事角度的註解。明人撰《直沽棹歌》:「雲帆十里下津門,日落朝平不見痕;葦甸茫茫何處泊,一燈明處有漁村。」
5.「三津」——名有兩解:(1)北運河、南運河在三岔河口交匯為海河,是為「三津」;(2)天津衛與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故名「三津」。天後宮有「佑衛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額,南門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業公會」和「三津胡同」,可見此稱由來已久。
⑼ 天津古代時候叫什麼名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直沽寨;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改名為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⑽ 天津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歷史上天津用過海津鎮,直沽寨,天津衛這些名字。
天津現在的位置是古代由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改道南移,天津海岸線固定。最遲至戰國時期,此處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時期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等物資北運的水陸碼頭。海河曾是宋遼的「界河」,南北為宋、遼分治。
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如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金朝在三岔口設立軍事重鎮「直沽寨」,當時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代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糧倉,興建天後宮。1316年,在直沽設「海津鎮」,是當時的軍事重鎮和漕運中心。
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同其侄建文帝爭奪皇位,在此渡河南下奪取政權。永樂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正式下詔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築城設天津衛。
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明廷在天津陸續設官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清朝天津先後改衛為州,升州為府。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時間那段時間里,天津的名稱沒有變化,一直延續「天津」的稱呼。
(10)天津叫什麼府擴展閱讀:
從遠古走來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黃河,歷史上三次經天津入海,以驚人的造陸能力淤積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還殘存著一些貝殼堤,考古學家說,這是古海岸線的遺跡。天津的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經歷了無數的歷史開合與時代變遷。
天津一名由來,始於中國的明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後,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於北平,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後,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為與朱允炆爭奪皇位,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的「靖難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於1402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
朱棣登基後,對他爭奪天下時經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後,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駐軍1.6萬多人。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