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喪事一般辦幾天
一般兩三天;
流程如下:
1、辦理死亡手續: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2)遺體整容;3)遺體告別;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漢族喪事
新中國成立前,漢族的喪事比較繁瑣(天津為例),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
1、送終: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
2、更衣: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3、報喪: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4、燒倒頭車: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5、5送紙: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6、吊紙:(即弔唁) 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吊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7、磕孝頭: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8、批榜: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❷ 辦白事都要用到哪些東西辦喪事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忌諱
多少少明白點,這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承。這不是封建迷信。是人類世界中的延續……!
喪家操辦喪事會涉及到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具體事項,也就是說,要辦好喪事並非容易。不少家庭由於事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一旦事情發生了,往往會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結果使傷心事留下了遺憾。今天老於給朋友們祥細道來……!這知識都學雜啦!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投訴(報喪):家裡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請事戶族長輩協同料理幾日發殯。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遠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過五天。孝子出門報訴,身著孝服,手執喪棒,有一熟悉亡者親屬的人領著前去報訴,孝子每到一家側跪門邊,等被請的人見面,孝子叩頭後再離開。絕對不能進家門。
二、超薦。(做道場、行大禮),道場分僧人道場、陰陽道場兩種。僧、陰陽道場可在同一靈場堂念誦,但須僧念道停,輪換開進行,僧人超薦不破土、不上墳,送葬素齋素食不收報酬,但不是佛門子弟不去念經。陰陽道場有隨堂食、三報食、鐵罐食三種形式。凡家族少、兒孫少、家庭貧寒者多舉行隨堂食吊喪形式;家庭經濟較富裕,亡人生前積恩布德、生財有道、勤儉持家好,眾人尊敬的人家多舉行三報食(報大地、報祖先、報父母養育恩)的吊喪道場;極少數家庭經濟殷富。房舍數院、田地數頃,亡人生前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過「壽喜」(七十歲)眾人尊敬,後輩兒孫又在官場為官的,老人歿後兒孫為亡者「鐵罐食」場面雄偉熱鬧,(有三個高貢,五個道士組成的念經道場)吹、念、紙活、輓聯、出喪都十分講究。
三、香蠟。靈堂要點香,日夜不停,絕對不能斷了香火,蠟燭也一個道理。每天吃飯時間要先敬逝者,把飯盛好放於靈前桌上,筷子要豎插,不能橫放。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後,亡靈停放靈堂內,吊喪期間家庭婦女(妻、兒媳、出嫁女兒)跪於靈前門外兩側麥草上致哀,有吊喪者一來即大哭不止,哭聲時斷時續,直至客走為止。夜間有兒子守靈。
五、移靈。移靈過程中,親屬哭泣切忌淚水掉在逝者臉上,移靈過程中打傘擋住頭部。
六、燒轎。出門的頭天夜裡23點至1點(子時),將逝者衣物、紙糊的童男童女、聚寶盆、搖錢樹、現代人還加了電器等,在外邊燒掉,意思是送行、探路。
七、出殯不能走回頭路,去和回要選不同的路線。
八、出殯時孝子執白幡,隔一段時間面向幫忙者跪下謝恩。
九、入土後,不能哭(入土為安),要圍繞墓地轉三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裡辦喪事的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二、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
重喪,重,重復,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習俗講究,舉行葬禮的日子一定要避開重喪日,以免家中再發生親人去世的情形。
三、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四、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五、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六、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民間喪葬風俗習慣有哪些
1、指路 ——人死後要舉行宗教事儀、指路,在此期間,同時舉行系列的活動,讓死者到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2、喪服——死者一般都穿藍褲、白布衫。人們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棉衣。兒女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將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對死者進行告別,但有些區域根據死者的生辰,讓當地的「先生」選適合的日期進行追悼會。
4、出殯——出殯時,親屬批麻帶孝,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均按火化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人壇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牛,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血祭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在西方國家,則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後死者以重疊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時需將先下葬者挖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習俗為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參照最古老的習俗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間常用百年好合來祝福婚姻永恆,但對逝者所指人生的歸宿——永恆的安祥)
8、焚燒——人們傳統焚燒錫箔、黃紙、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等);早時蒙古族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焚燒錫箔等是受漢族的影響。
9、服喪——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室韋傳)載: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設靈堂、祭百日、周年。服喪期間,穿素服、食素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安葬注意事項
(一):在給先人下葬之前,陽世後人如果信仰虛空法界一說,那麼務必要找自己信得過的堂口師傅,做好風水地理查看和擇吉安葬等相關事宜。陰宅風水一說,傳承千年,源遠流長,在虛空法界里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好的龍穴旺地,子時下葬,丑時後人即可沐得福報;壞的凶穴煞地,一日下葬,禍延千年。陰宅風水,務必慎重處理,萬萬不可,自已為是,胡亂安葬,最後不光先人無法安息,後人也霉運連連。
(二):在給先人下葬時,禁忌「熱死熱埋」。無論先人年紀大小,無論死亡原因,均應在死亡12小時至72小時以內妥善安葬為佳,年紀越大的,停放的時間應越長,譬如常說的「大三天」、「小三天」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如遇特殊情況,如客死他鄉、後人未歸等原因則除外。這里還要說一點,就是如非特殊情況,在先人故去後,最好不要放入冰棺,因為這個時候故去先人屬於中陰身期,某些思維意識尚存,冒然的將遺體安放在冰棺內,容易導致先人墮寒冰地獄及餓鬼道。
(三):在給先人下葬時,均應盡早「入土為安」。如有特殊信仰的先人,也可以進行天葬和水葬。現今社會,不光活人住的樓價飆高不下,就連死人的墓地也是價格不菲。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因在故去後很難找到合適的墓地,故皆需要在殯儀館、火葬場等地暫存骨灰。在這里建議所有的陽世後人,在自己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是將先人盡早「入土為安」為萬全之策,大善之舉。
(四):在給先人下葬時,無論土葬或是火葬,均應「打傘遮陽」及「喊山引魂」。「打傘遮陽」就是在下葬時,先人的遺體、骨灰等均不能直接被陽光照見,需由後人打一把黑傘或是席棚遮陽,以免陽光爆嗮先人遺體,導致先人魂飛魄散。「喊山引魂」指的是在下葬之前,後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和死祭,以助於先人魂魄歸來,安於陵寢。
(五):在給先人下葬前,墓穴內,務必暖炕,不可冷穴,不可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見。挖好墓穴後,搭好土龍,擺放七星完畢之後,就要在墓穴內焚化暖炕錢,待燃盡後,方可下葬。挖好的墓穴上方,同樣是需要用黑傘或席棚來遮當日光、月光和星光。
(六):在給先人下葬前,墓穴內,不可留有任何活人腳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了活人的手印、腳印,應馬上用紙錢將印記抹平後,再行下葬。更要注意的是,活人的身影不可映在墓穴中和棺木上,以免氣場沖撞,死人壓活人,導致犯呼不斷。
(七):在給先人下葬時,若有孕婦、產婦、生肖犯沖者必須迴避大吉。這點在先人的葬禮時同樣需要禁忌。犯沖主要以本命沖和六沖為主。本命沖,就是和先人相同生肖的活人在先人穿衣、入殮、開光和下葬時都必須轉身迴避;六沖,就是和先人相差六歲及【六的倍數】年紀的活人,在以上情況時,同樣需要轉身迴避大吉。
(八):再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回家時,均不可回頭。以免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尤其是那些身體虛弱及具備靈異體質的後人,禁忌回頭觀望。
(九):在給先人下葬後,所有人回家進門前,務必洗手、照鏡、除穢。洗手之後,一定要照照鏡子,這樣喪氣、晦氣、煞氣等就不會干擾活人了。
❸ 辦喪事得講究
新中國成立前,喪事煩瑣,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送終 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更衣 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中文名
喪事
拼 音
sāng shì
基本解釋
指人死後殮葬、哀悼等事情
對應詞
喜事
相關禮儀
報喪,入殮等
地 位
中國傳統習俗
目錄
1釋義
2概述
3布依族喪事
4漢族喪事
1釋義編輯
詞目:喪事
拼音:sāng shì
基本解釋
[funeral affairs;funeral arrangements] 指人死後殮葬、哀悼等事情
對應詞喜事
詳細解釋
1. 泛指人死後殮奠殯葬等事宜。
《周禮·地官·牛人》:「喪事共其奠牛。」《南史·宋紀上·武帝》:「己卯,禁喪事用銅釘。」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陸珪》:「 陸 固好動,既惡小舲狹隘,又不耐喪事之擾,竟舍舟從陸。」 朱自清 《背影》:「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2. 特指靈柩。
《後漢書·伏湛傳》:「詔 隆 中弟 咸 收 隆 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 琅邪 作冢。」《南史·宋紀上·武帝》:「使兼太尉持節護喪事,葬以 晉 禮。」
2概述編輯
報喪 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接帳(關中地區外戚要送帳,以表哀悼)
燒倒頭車 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送紙 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吊紙(即弔唁)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吊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磕孝頭 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入斂 人死後第二天中午或晚上進行大斂入棺,謂之入斂,又叫成斂。成斂前鋪棺,然後,死者由孝子包頭,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圍塞棉花、草紙、死者衣袖放入2個面餅、1支九連環,謂之「打狗棒」。蓋棺前,死者家屬用棉球蘸香油,擦死者口、鼻、耳、眼,然後,由繼承人「下扎」將棺蓋釘死。全家痛哭,鄰里、親友持紙帛、果品前往弔唁。
送行 入斂後,孝子拉著掃帚,拿託命紙及死者先前舊衣,端著靈牌,前往五道廟迎接亡魂。吹鼓手奏哀樂,所有吊喪者均繞廟3周,呼死者上車,後將命紙、舊衣放入紙車中焚燒,孝子大哭,親友北面行禮,孝子答禮,謂之「送行」,俗稱「接喪」。
出殯
出殯 又曰發送,指埋葬死者的禮儀。出殯前,親友在靈前行禮祭奠,棺木抬出堂院,停放門口外。吹鼓手奏著哀樂,長子或其他繼承人在棺前摔碎孝盆,扛起幡桿,長媳抱罐,其它子女及親友緊隨其後,走向墓地。靈柩有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男人走到前面,婦女坐車在後,死者女婿沿路撒紙錢。有身孕的婦女不能到墓地。用彩紙糊成的飛禽、走獸、搖錢樹、陰陽宅、童男、童女等須成雙成對,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時,兒子跪在靈前,哭聲不斷,直到重新抬起為止。到墓地後,先焚燒隨葬品,後落棺入穴,長子埋第一銑土,其它人則埋土成墳,招魂幡插上墳頭,入土為安。下葬時,兒媳們均搶墓前一把土,俗稱「搶財土」,相傳誰先到家誰先發財。
復山 出殯後第三天,要到墳上祭掃。屆時用小豬、雞、豆腐等供奉,燒化香亭、紙馬,謂之「復山」。喪事到此便告結束。以後每年清明全家備祭口到墓前祭掃。
祭日 死人埋葬第3天,親人到墳前祭祀,用秫秸7根,橫三豎四插在墳上,明曰「為死者插房子」。墳頭重新填土,謂之「圓墳」。每7天一祭,直到「七七」。「五.七」時祭奠規模較大,家中兒女均到,墳前燒紙祭奠。死者死去100天,謂之「百日」,兒女均到。死後一、二、三周年,均舉行儀式,兒女親友持紙帛、供品到墳前祭奠;設酒席款待親友,謂之「做周年」。
孝服
孝服 死者的嫡系子孫,批麻戴孝(縣內滿族,不批麻戴孝);旁系子孫,戴孝不批麻。死者有曾孫時,謂之「白喜」。曾孫戴孝,鞋帽上有紅布條。持供品弔唁,近親給孝袍、孝帽各1件;遠親給孝帶1條,男人系在腰間,女人系在頭上。死者兒女穿孝3年,父母雙亡,其鞋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守孝期間,兒女不給長輩拜年,不辦喜事。
棺木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富戶所有棺木多以松、柏木為料,窮戶所有棺木多以柳、楊、雜木為料,棺木前刻有「壽」字。貧苦人家也有葦席埋葬者。富戶人家年過六七十歲就准備棺木,窮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後才開始做棺木,叫「趕熱活」。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提出移風易俗,喪事簡辦。1960年,全縣各公社建公墓,遷舊墳於公墓,薄棺埋葬。1969年1月開始火化,1975年全縣基本實現火葬化。土葬和喪事大辦之風又有抬頭。
3布依族喪事編輯
馬關縣布依族喪事習俗較繁瑣,履行若干儀式:
給死者安慰喊話。剛斷氣時,給亡人喊話,即「你頂不起天應丟心了,你去要走黃泉大路,不要走毛草棵,你去要喝清涼水,不要喝迷昏湯」等語言。給亡人洗澡、理發、換新衣服,放含口銀(用一小點碎銀放在死者的舌頭下面),意為死者有穿有吃、富裕。拴壽發帶,用白棉線拴在死者的腰上,死者幾歲拴幾根,另添爹一根,娘一根,天一根,地一根。選「吉時」將死者裝入棺內,墊、蓋完畢後用金竹枝、桃樹枝拍掃棺木,邊拍邊喊:「生魂出、死魂入棺木」靈柩停在堂屋中央,點長明燈在棺材底下。親戚來吊喪時,孝子執孝棍叩頭,吊喪者燒化錢紙敬亡人。孝子披麻戴孝,吃素飯、忌五葷,碗筷要用灰水洗擦乾凈。不坐高凳子,不上樓,不睡高床,鋪地鋪在堂屋棺材左右兩側守教;待安葬後,喝了芫麻湯表示開葷,才能喝酒、吃油、吃肉。做早起晚散:對壽高的死者要辦齋事,富者請道師來為死者辦一、三、五、七天的齋。
死者停柩於堂屋時,由道師帶著死者的後輩唱「朝安」,「祖世苦情」孝歌,內容為:一講死者生前凄苦,二訴說後代人對死者的悲傷。
打望山錢,死者有幾歲打幾張,再加天一張、地一張、爹一張、娘一張。請道師先生尋龍脈墳地,算出殯送葬之「吉日」。送葬時,敲鑼打鼓,放鞭炮。男女孝子繞棺悼念,卧於路上搭三步橋,一、二步向前方,第三步轉回頭,身孝墊給亡人渡過。殯送至墓地,孝子先開挖。挖好後,用硃砂、雄黃、大米在井正中畫八卦,而後放一隻雄雞進井去稱,「跳井」。棺井冥錢「暖井」,隨及移動棺柩入於井中,撥准方向,先由孝子先捧三把土蓋棺,幫忙者才掏土蓋棺,壘砌面墳墓。埋葬結束後,當天晚上,請道師全家人「叫魂」。
孝子守孝三年,在婚喪喜事中不坐首席,坐於側席:孝聯不貼紅聯,貼黃、綠聯、貼滿三年後,才貼紅聯。
自亡人亡日起,每隔七日燒一次錢紙,要燒到五七為止,子才換衣服,洗孝帶,孝帕要包至一百天,滿了一百天焚化百日冥財萬貫,才洗孝帕,滿一周年,還要燒一次周年冥財萬貫包。
做齋事,多為過去有錢人家辦理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喪葬習俗也逐步簡化了。
4漢族喪事編輯
新中國成立前,漢族的喪事比較繁瑣(天津為例),講究封建禮儀,主要過程為:
送終 長輩絕氣前,晚輩守在身旁,直到咽氣,謂之「送終」。
更衣 死者在彌留之際,脫下舊衣,更換壽衣,用白線扎腿,根數與卒年齡相等。
報喪 人死後立即派人去親友家送信,謂之「報喪」。
燒倒頭車 人死後,全家痛哭,將屍體停放在靈床上,靈床前設香案,擺供品,孝女燒紙七刀半(1刀紙100張),在門外燒紙車、紙馬,謂之「燒倒頭車」。
送紙 孝子手捧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至五道廟祭祀神鬼,其他親人隨孝子後面痛哭,謂之「送紙」,亦稱「報廟」。
吊紙(即弔唁) 人死後,鄉親鄰里人買些「燒紙」前去弔唁,並寬慰家屬,吊紙者多為女性。由死者兒媳行禮、陪祭。
磕孝頭 親友靈前吊喪,孝子磕孝頭。意為老人死亡,晚輩有罪,以磕頭來向親友謝罪。
批榜 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於門側,男左女右。父亡,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母亡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❹ 天津葬禮
天津葬禮習俗:殮期
殮期指的是人死後至入棺這個階段。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對以孝著稱的門徒曾子說過:「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
泉俗凡己50歲或做「公(爺爺)媽(奶奶)輩」者,在病危臨終之際,均要「上廳邊」,即讓其卧於本家或祖厝廳堂邊由四塊床板臨時搭成的簡易床鋪上,兒孫,媳婦都守候在旁送終。死者即將斷氣時,親眷要邊哭邊為其更換壽衣,穿上鞋襪,動作要快,如遲至斷氣後,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壽終正寢後,當即用其被單復蓋軀體與面部,親眷圍屍慟哭,治喪即告開始。
孝男出門,自池旁、埂邊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塊,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於屍體腳端處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為安」,並置米飯一碗,上插竹筷一雙,稱「腳尾飯」,或叫「辭生飯」。親眷要不斷地續香,焚燒冥紙(說是陰間使用的紙幣),為死者前往陰間准備足夠的「盤纏」。為讓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須點白燭一支或油燈一盞,要注意不使熄滅,稱「點腳尾燭」。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為備「百年」之後啟用所「豎」之「生壽」(俗稱「起大厝」),以及壽終之後「做功德」時所焚燒的紙糊大厝(內有紙糊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傭人、汽車等),可謂是對死者的衣、食、住、行諸方面都考慮到了,而且類似的做法,在整個喪葬儀禮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出現。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一塊白布,或於原貼紅聯處覆蓋白紙,讓周圍的人們都知道,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我國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聯婚就成為加強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間關系的極其重要的感情紐帶。故《禮記.昏義》在記述婚姻的功能時,首先強調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聯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產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懷疑女兒在夫家受虐待而死於非命(有的也確為事實),就糾集人馬前往親家「吃人命」的事時有所聞。因此民間在為女性長輩舉辦喪事時,十分注意姻親關系,並形成了一些相應的習俗,這在新編的《安溪縣志. 風俗志》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收殮前,孝男年長者要手提小桶,領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門口,取水一碗進屋洗屍,余水傾倒門外,然後為死者舉行「辭生祭」,即可入殮。入殮時,凡生肖五行與死者相剋者,均應迴避,以免犯「沖煞」,收殮後,孝男孝女需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稱「送草」,或叫「送腳尾」。事畢,再由道士在室內外進行一些祓凶驅邪的儀式,俗稱「收烏」(或於守靈結束進行)。
❺ 天津白事的風俗習慣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分南禮、北禮之別,「大戶」與「小康之家」之別。
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這里指的是喪家老人死亡,夠得上大辦白事的人而言)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包括請、設、找。賃、訂、購、制以及其他各項。
順序:
1.請總管 總管是為了籌備操持好這項喪事的人,他必須有辦此種事的經驗,並能與社會有關行業聯系。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以有條不紊地挑起擔子。喪家的白事能否辦得順當,與總管關系非常大。
2.設賬房 喪家一般是找親友擔當賬房。他專管白事當中的各種開支,並設立賬目,包括登記親友送來的奠儀和輓聯、祭幛、匾額、花圈、紙活及送的「唪經」等等,其後還要算清開銷,付給勞務費。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屍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壽字,架凳兩個上面也有金花圖案。
4.刻棺木 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宅早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後現由喪家到材鋪看成棺或材料,選好原料運至家門口現由材鋪工人製作。壽材式樣也有南北之分。舊社會的土葬僅在棺材這一項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錢。最講究而貴重的(也是少見的)為陰沉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柏木,一般能說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圓,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殮,然後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後還要在棺頭寫字(白色扁字),棺後畫蓮花。
5.找棚鋪 白事搭棚分幾種。有的只搭平棚,講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帶花活。有的搭暖棚,兩麵包細席,設天井子,吊藍團鶴天花板。大門口的棚要搭過街樓,起樓子及過脊,掛五彩網。院內棚安裝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門帶欄桿,月台(靈台)錦地錦帶欄桿,棚內寬敞亮堂,可掛祭幛、輓聯及念經時的「水陸」。此外為招待弔唁親友,在胡同開闊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價頗貴。
6.租賃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並在靈桌上擺的五供盤、茶壺、茶碗等用具,要從白貨鋪租賃。
7.找茶房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系,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茶房頭在這些活動中最應謹慎行事,每一個節骨眼兒上全要做到合乎禮節要求,不能稍有疏忽。主家有幾種親戚如姑太太、姨家太太、舅家等等專門愛「挑刺」。過去有一大家辦白事,在茶房服侍孝子行禮和成服的禮節中出現漏洞,結果姑奶奶打了茶房頭一個耳光子1所以有些較有名聲的茶房頭輕易不敢應大戶的活。不過他們卻賺錢不少,一場大白事下來,他們可分到千數元錢(幾個茶房分),他們在每一種活動中都算錢,如送孝服算一份,念經行禮又一份,祭門、送路、接三等等只要有一項活動就拿一份錢。
8.找白貨鋪 即在白貨鋪租賃喪事過程中用的東西,如喪榜架,以及出殯時一切旗、鑼、傘、扇、雪柳及各種出殯時儀仗用具、用物。
9.請吹鼓手 吹鼓手有兩種,一種是吹奏「大樂」的班子,使用嗩吶、長號、大鼓、大鑼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種是細樂班子,樂器有笙、管、笛、雲鑼等,俗稱「十番樂」。
10.訂扎彩 即扎制紙人紙馬等。有的扎制精細,高如真人,著絲、麻、綢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銀山、樹木,以及房屋、室內全堂傢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況訂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講究在人還沒死預先將孝服趕作好。孝服有區別,本宅應帶孝的人孝衣下擺禿茬不收邊,外姓親戚孝服都收邊。另外本宅內的男女僕人都給孝衣一件,收邊。所有孝服白事過後主家不收回。裁縫店是隨來人通知馬上現做。
12.訂酒席 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回教席面,也需備素席。這些都是預先在大飯庄請師傅來本宅安灶現作。舊社會還有一些專白吃的人,即使和辦紅白事的主家不認識,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設法溜進去坐下來就吃。大棚內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誰也不認識誰,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頭就走,有的吃完了這輪吃那輪,這是常有的情況。
13.零星購置 如小油燈、瓦盆(又叫喪盆,是棺材出堂時孝子摔的盒)、壽罐,用紅頭繩纏繞,送殯時由主婦抱在懷內;其次如白骨頭簪子、白頭繩(系頭用)等等,不一而足。
14.租白轎、租馬車 白轎是為孝婦出殯時乘坐,馬車是為送殯的老幼婦女親友所用。
壽衣
死者的壽衣頗為復雜。民國以來不管死者過去有無「功名」,一般大戶人家都按「官服」穿戴(清王朝官服)。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綉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如過去有功名則更麻煩,武官則是武將穿戴。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綉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製的。
珍珠有它的許多用場,如男女鞋尖上各釘一粒,在人口內含一粒,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綉花平金,上綉海水江牙(涯),分七雲、九雲,雲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並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後服飾扮裝。
總之,關於壽衣及附屬飾服盡極奢華之能事,不是一般平民百性所能負擔的。
布置
1.室內布置 人死之後各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重孝子屋內的床單、門窗掛簾、椅套墊等全部換上白布的,但在孫媳室內要全換上「靠」色布的。
2.外廂布置 所有各房門都用白紙封其中心,像貼春聯一般。街門的門框、門心也封白紙。
通報
1.報喪 一切布置停當後,開始向親友報喪。報喪帖是粉色紙條,以家中老僕人的名義出帖,其內容為:
家老爺(或老夫人、大老爺、大夫人)諱XXX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訂於X月X日X時大殮,特此奉聞。家人XXX叩稟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趕印若干份,分送親友(事先開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達),以此迎接弔唁之人。
2.立喪榜 喪榜形似舊式大帽鏡,上裝一花牙於帽,高約5尺左右,寬3尺,中心用白紙寫文,放在大門內。
3.掛佐錢紙 黑漆木桿,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白紙一縷(上琢錢印),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門過道。
4.立幡桿 在大門外用三棵杉篙,上塗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桿頂裝一紙糊的「童子騎仙鶴」。
還有一則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門,不立幡桿,其靈床也不能停在過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殮及孝服
1.小殮的程序大體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在老人斷氣前開始為死者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之後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邊各層壽衣則由忤作辦。
2.領香 人斷氣後,點燃一股香,由屋內送到大門外,扔在街上。同時燒紙人、紙馬、紙轎,意思是叫死人騎馬坐轎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時,也要請「陰陽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寢」。壽衣穿好,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左右手各放一金銀元寶。
靈前有小桌,上放香爐、燭扦、油燈、白蠟、供果。點上一支倒頭香(燒兩頭),然後一張張地燒紙錢,未大殮不得供飯食,大殮後燒紙才能捲起來燒。
3.「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著僕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爺或孫姑爺獻孝服,
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弔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有句諺語:「孝子頭,滿街流,見了誰都先叩頭。」姑爺輩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線羅馬褂,帽子上加一條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帶,孫姑爺則在背後加一紅絨球。
送孝是給未過門的媳婦(XX孫媳)。由家人用托盤一個,上邊放一塊白布,用紅絨線打上十字襯上紅線托,送到女方,是一種象徵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開紅線,拿去白布,接著放賞錢。如果這些女方在喪家出殯前送上挽帳等奠禮,則喪家要給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喪家孝服分南禮北禮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帶扎肚子。有的在帽子兩旁釘一老錢綴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殮時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長,名曰「請麻」,放在材內。再有用白布封鞋,後跟釘一塊紅布,其意是為
後輩人「留福」。
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一些舊社會常有封建餘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一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1.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念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桿,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念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2.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一位「全人」老太太,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3.入鹼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一時鑼聲瘮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一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布一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一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一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一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4.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燒一次,一「七」燒一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5.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念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台後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台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經的念到一個階段,家人就大哭一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念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6.唪經 一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念經,都是一「七」一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一棚經的價錢也不一樣,一般說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念經這個「節目」也很復雜。這一天廟里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綉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扦、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綉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桿上掛一布幡。這都是廟里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一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綉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一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8.放焰口 這個項目分兩種,一是「接三」之後有一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種形式更為復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台下到經台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一木仙鶴,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鍾,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台,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台,共四層,有四米來高。念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念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9.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10.開吊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門外有一組吹鼓手,一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一陣,通知宅內。靈台上兩邊跪著孝子,台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一上台行禮,台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台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扦),來客下台,旁邊茶房打鍾,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一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聞 謹擇於X月X日禪經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一表現。
12.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一桌。
13.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一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抬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硃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紅,一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
出殮前後
1.送路 整個程序進行到「設宴」、「送路」已接近出殯的前夕。設宴招待客人前面提過,不再贅述。送路,是在晚飯後,前導是旗鑼傘扇和死者官銜板,繼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導客人前行,後邊是外姓親屬、本族直系親屬順序,最後是孝子由兩名茶房架著,手托紙制牌位,走到空曠地方焚燒,和尚吹打一通,完畢後孝子叩頭謝客,客散。執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為止,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家人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還要「掃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綵綢線。
3.撿罐 辭靈的後一項是撿罐。將預備好的壽罐內裝五種雜糧,再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筷子由茶房拿著,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面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路,放棺頭上。這都由茶房操作,待發引時由「全人」將罐放在兒媳婦懷中抱著,坐轎或車送葬。
4.發引 就是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5.參靈 所請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台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6.喪家發引准備 由「全人」准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要准備扶孝婦的人,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7.祭門 棺將出門,由茶房將大門關閉,貼白紙兩條,此時由「祭門官」(需請有聲望的武職官員)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茶房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
祭門後,門外所排列的出殯儀仗隊都要按行列順序經過喪家門前出發,因此大殯中的這些隊伍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8.紙活種類 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面是開路鬼、大頭鬼。紙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傢具」,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僕人」、「丫環」、「小童」等,最少是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扎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煙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9.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亮杠」。起棺時移到大杠。其時對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出殯
1.儀仗隊的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它的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綉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綉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 接著是花圈、輓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活、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綉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3.茶桌 在出殯經過的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系,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4.路祭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5.留靈謝客 送殯客人可以在留靈謝客之際離去。全程中可停幾次。
回靈以後
1.大回靈 殯到留靈謝客,幾乎是全部過程已到尾聲。
到了墳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杠下地後,其餘執事都要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托著安放在住宅內。
2.邁火 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全人」發給一塊糖果。
3.安靈 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4.圓墳 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錁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回來後孝子們脫孝服,每人取一個紅糖餡的熱饅頭,名曰「冷手抓熱饅頭」。
白事程序終結。
參考資料:http://dlibrary.tjl.tj.cn/minsu/mslt/mslt-9.htm
❻ 參加葬禮有什麼講究
參加葬禮有以下講究:
1、穿戴:參加葬禮,不要穿顏色艷麗的衣服,不要穿運動服、休閑服,男女皆應選擇黑、灰、藍等簡單、深色款式的衣服。女士避免妝容過重,盡量選擇佩戴素色首飾。
2、神情舉止:參加葬禮,切忌大聲喧嘩,嬉笑打鬧。無論是出於好奇,還是其他原因,不要注視逝者家屬。不要大聲哭泣,葬禮應是平靜、肅穆的送逝者最後一程。
3、白事飯:參加完葬禮後,逝者親屬一般會安排白事飯,答謝賓客。如無特殊情況,盡量參加,一是葬禮一般清晨舉行,葬禮後早已飢腸轆轆。二是,吃白事飯,去除身上晦氣,避免「白忙活」。
4、出殯用車:用車幫親朋好友出殯,一般對方都會給出車費,民間說法叫「買路錢」,如對方不懂,可以要根煙,避免「白忙活」。
5、公墓下葬:從殯儀館,送逝者骨灰到公墓下葬時,盡量不要站在背陰處,其次民間說法,不要讓自己的影子映射到墓穴,以防和逝者一起埋葬,影響運氣。
❼ 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喪葬習俗講究:
1、指路:親人離世,需要舉行相關儀式」指路」。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舉行相應活動,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沒有灰塵,是享福的。
2、喪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藍褲。人們認為白色象徵純潔,藍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紋,不穿棉衣。子女親手給逝者穿衣。逝者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要超過3天,然後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及告別儀式。但部分地區,讓當地的」先生″,根據逝者的生辰八字,測算合適的日子舉行追悼儀式。
4、出殯:過去出殯時,親屬披麻戴孝,靈車上遺體腳朝前。現在出殯有所不同,因殯葬改革,遺體需要火化。火化後,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裝入布袋中,最後裝入骨灰盒,一般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過去習俗,死了人,根據窮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獻,大至豬牛,小至雞。逝者如年歲較髙,供品被視為福物,可以分給親屬。祭獻的雞,多留給幫忙送靈下葬的親友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的講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輩合葬一起,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部分地區,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時,需要將者骨灰盒請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過去都是遺體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區參照過去習俗的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恆的安詳。
8、焚燒:傳統習俗,是焚燒元寶、黃紙、紙質生活用品。
9、服喪:古時的守孝習俗,近代更變為祭七(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和周年。服喪期間,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❽ 我想知道天津殯葬的所有風俗及整個殯葬儀式的全部流程~!如果有哪位大哥姐姐知道請幫幫忙~!謝謝~~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
在天津辦喪事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儀式,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
程序如下(以漢族葬禮儀式為例)
在老人煙氣之前,要請大了(liao三聲)負責整套喪葬儀式的布置安排及調遣。
小殮:
直系親屬站立老人兩旁,開始進行小殮(為老人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穿壽衣,在穿壽衣的同時,兩旁兒女的眼淚不可以滴到壽衣上。
壽衣:
天津辦喪事的壽衣一般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綉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綉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製的
,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綉花平金,上綉海水江牙(涯),分七雲、九雲,雲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並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後服飾扮裝。
倒頭或叫入殮:
穿好壽衣並待老人即將咽氣時,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稱床板)上,腳要頂牆,牆上面要掛紗簾。在炎熱的夏季可以在杠房租賃冷藏棺來停放,避免屍體腐爛,然後由大了在亡靈口中放一枚金錢,為了是讓死者順利地渡過冥河,冥河上有舟子負責撐船,亡靈口含的錢就是付給冥河舟子的船費,另有說法是投胎的時候 要給孟婆的湯錢。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在其腳下放兩捆整打的燒紙,還要在海被的四個角上放四枚錢幣,在左手放一個金元寶,右手放一個銀元寶。
靈堂布置:
亡靈頭前擺放供桌,上面正中央放亡靈的遺像,右邊放狹食罐子(亡靈的飯碗),在前面正中央擺放香爐,裡面點3隻香,快燒完時再點燃3隻,兩旁為可以燒48小時的白蠟,以及貢品,最前面放一隻油燈,不可以熄滅,供桌前面放一個火盆,供孝子賢孫為亡靈燒錢所用,亡靈腿兩邊擺放直系親屬敬獻的花籃,(所有花籃或花圈應該掛黑色輓聯,右邊為上款一般寫父親大人千古或母親大人千古,左邊為落款一般為晚輩xx敬輓)要按照輩分排列,還要擺放紙活童男童女,和兩捆卷好的燒紙。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所有房間的燈不可以關閉。
孝服:
兒女親友要穿孝服(一般是在亡靈咽氣前買的,也可以請鄰居街坊一起手工縫制)男子著孝帽子,帽子上有金錢及麻繩(男左女右)孝褲子,褲帶(系在孝褲上),腰帶(系在上衣外面),腿帶子(系在孝褲腿上)黑紗(男左女右)女婿們佩戴白紗,有的地方穿孝還要有綳鞋步,女性沒有孝帽子,要帶頭帶子,包裹在前額上,後面兩根帶子要過腰,未婚女性佩戴短頭帶,並且頭帶上有花楞,孫(女)輩分的要分別在孝帽子,黑紗或綳鞋布上的正中位置佩戴一枚紅絨球,外孫(女)輩分的要將紅絨球佩戴在偏邊,曾孫輩分的紅絨球應為兩枚。孝服材料為粗白布,女婿們的孝服為漂白布。其他非親屬關系的弔唁者,只佩戴一隻黑紗,所有第3天准備到火化場送行的弔唁者都要在胸前佩戴白花
門前布置:
請杠房(棚鋪)師傅在門前搭棚,棚子內點長明燈,不可關閉,還可以擺放一些整打的燒紙,還有紙牛紙馬(死者男性要扎紙馬,女性要扎紙牛)死者年齡超過60歲還要有一抬紙轎,棚子內也可以供親友們休息。大門兩旁擺放旁系親屬和其他親朋好友敬獻的花籃和花圈,門前立挑錢紙(在白蠟木桿上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刻有錢印的白紙一縷上,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為男性或凹形為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放置)大門旁邊的牆上要貼門報上書「恕報不周 x宅之喪」字樣,來通知別人家中正在辦喪事,意思是請寬恕我們沒有及時通知您,事情沒有考慮周全,多擔待的意思。門前還要點長明燈,一般都是普通燈泡,也是不可關閉 。
燒紙:
燒紙為長方形草紙,上面用月子以橫7豎5的排列方式刻上錢印,錢印輪廓要清晰可見,橫著將每張燒紙捲起時,錢印要鼓起。
(在陰間每個錢印面值為35銀錢,每張燒紙的面值為1225銀錢7x5=35,35x35=1225)老人咽氣的時候由兒女在火盆內燒幾張燒紙打路,使亡靈能夠順利通過鬼門關,然後每6小時燒一次(6點和12點)並且口中要念叨爸爸(媽媽)拿錢啦,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念經: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請4棚經,即僧道禪尼來念,沒有條件的可以請師傅經,一般都是杠房師傅代念,不過念的絕對是正經經文並非相聲版本。
一般以《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地藏菩薩本願經》《阿彌陀經》《心經》 《金剛經》 《大悲咒》等經文來為亡靈超度。
行禮:
在亡靈頭前行禮,所有直系和旁系的晚輩行大禮,磕4個頭,同時杠房師傅叫號「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再叩首」直系晚輩行禮後要跪在亡靈兩旁陪禮。旁系晚輩給亡靈叩首時,亡靈兩旁的所有直系晚輩應陪叩4個頭,小輩給亡靈叩頭時候,只有直系小輩陪叩。
所有朋友以及街坊鄰居行禮鞠躬禮,鞠4個躬,同時杠房師傅叫號「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再鞠躬,孝子謝禮」此時跪在亡靈兩旁的所有直系親屬應磕1個頭還禮。所有晚輩在接待自己前來弔唁的朋友時,應立即出門迎接,並且下跪磕1個頭表示感謝人家。
吃飯:
喪事吃飯也很有說法,不可以吃餅類,如烙餅,燒餅,煎餅,餡餅等等,也不可以吃條狀食物,如面條,粉絲等等,只可以吃饅頭或米飯,主要以饅頭為主。然後燉一鍋肉,供大家吃 但是第3天亡靈火化後,辦喪事的主家應該大排宴席款待所有弔唁者,可以請廚師來到家中料理或者到飯店宴請大家,主食依然是饅頭或米飯。
送路:
倒頭的轉天晚上9點或者10點進行送路儀式,儀式第一項為開光,所有親屬站在一旁觀看,由杠房師傅代理,用棉花沾酒精擦拭亡靈的眼睛耳朵和嘴,開眼光開耳光和開嘴光,接下來是開全光,開光時杠房師傅要念吉祥話,開光結束後杠房師傅會詢問親屬是否滿意,然後用一面小鏡子由亡靈頭部照到腳部,讓亡靈自己「看」一遍,最後把小鏡子摔碎。第二項就是送路,由親朋好友搭著紙牛紙馬,紙轎子,童男童女,和一部分花籃花圈,其他人都拿著一隻點燃的香,同時還要念經,一起浩浩盪盪來到十字路口或大路上,然後點燃所有紙活和花圈,全晚輩按照輩分跪列兩個縱向,面向火堆磕4個頭,然後從另一條路回到靈堂,回靈堂的途中,所有的人不可以回頭觀看,更不可以望向火堆。送路的時候天上最好有星光和月光,那麼亡靈可以順利的通過望鄉台
辭靈和出殯:
送路的轉天早上就要出殯了,如果送路之前沒有進行開光儀式,那麼出殯之前進行也可以,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人員每人拿一個小饅頭和一枚硬幣,亡靈的長子(女)扛著寫有「西方接引」的陰魂幡,兒媳(或女婿)雙手托著骨灰盒,長孫(女)雙手拖著亡靈的遺像,亡靈的次子(女)手持「哭喪棒」所有準備參加出殯的晚輩在跟在後面走出門外,在出門之後有親朋好友在靈堂燃放鞭炮,其他留守在門前按照輩分面對面跪為兩個縱向,男女各一個縱向,長子面前放一個用紅紙包裹的磚頭,手裡拿一個泥碗或普通飯碗,當杠房師傅們將亡靈抬出大門時候,長子將泥碗摔碎在磚頭上,口念「爸爸(媽媽)留財」,然後全體晚輩磕4個頭,直系親屬跟隨著棺材一起上靈車
其他親朋好友上其他車輛,一同開往殯儀館,途中過地道,過路口,上橋下橋的時候坐在靈車裡面的親屬要撒買路錢(白紙錢和花瓣)
到了殯儀館首先亡靈的長子持《居民死亡殯葬證》辦理火化手續,然後所有親屬來到悼念大廳進行悼念儀式,奏響哀樂全體人員默哀,默哀完畢後緩緩圍繞亡靈一圈告別。最後所有人員來到殯儀館的焚化園焚化剩下的花圈花籃,同時所有晚輩下跪磕4個頭,全體人員將手中的小饅頭和硬幣以及胸前的白花擲向焚化園,所有不參加圓墳的人員斯扯自己身上的孝服也投向焚化園。所有人回到家後,有人在門前點起火盆,所有人邁過火盆,然後拿一個小的糖饅頭和一塊冰糖吃掉。
圓墳:
火化的第3天,參加園墳的親友依然著孝服(或不著)去殯儀館取骨灰,殯儀館一般都有圓墳的場地稱為祭奠園,也有專業人員或非專業人員指點,一般家屬都會給這些人員一些錢和香煙,親友們把骨灰盒放好,要點燃整股的香,還要燒紙錢、上供品,所有晚輩按照備份磕4個頭(或鞠躬),然後燒掉死者的遺物,並由死者未婚的孫子和孫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進行「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最後燃放鞭炮。離開祭奠園的時候不可以回頭。圓墳後,將骨灰暫存在殯儀館的骨灰存放處,至此葬禮基本結束。
燒期(七)紙
死者的直系和旁系親屬每隔7天的晚上燒一次紙,共燒7次 地點在十字路口或大路上,最好還是有星光和月光。
更加完善的答案請網路我用戶名
❾ 天津喪事禮儀流程包括什麼呢天津傳統的喪事共有幾個步驟呢
在天津辦喪事禮儀非常有講究,而天津白事市場服務又是非常的混亂。針對天津喪事流程灰色收入行情,天津國墓商城,致力於規范殯葬市場,揭露行業內幕,為天津市民營造和諧、文明的殯儀服務氛圍。天津傳統的辦喪事共有以下幾步:小殮:直系親屬站立老人兩旁,開始進行小殮(為老人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穿壽衣,在穿壽衣的同時,兩旁兒女的眼淚不可以滴到壽衣上。壽衣:天津辦喪事的壽衣一般男性共穿七件。倒頭或叫入殮:穿好壽衣並待老人即將咽氣時,由床上抬到吉祥板(俗稱床板)上,腳要頂牆,牆上面要掛紗簾。靈堂布置:亡靈頭前擺放供桌,上面正中央放亡靈的遺像,右邊放狹食罐子(亡靈的飯碗),在前面正中央擺放香爐,裡面點3隻香,兩旁為可以燒48小時的白蠟,以及貢品,最前面放一隻油燈,不可以熄滅,供桌前面放一個火盆,供孝子賢孫為亡靈燒錢所用。孝服:兒女親友要穿孝服。燒紙:燒紙為長方形草紙,上面用月子以橫7豎5的排列方式刻上錢印,錢印輪廓要清晰可見,橫著將每張燒紙捲起時,錢印要鼓起。
❿ 辦喪事不能穿紅衣嗎為什麼
辦喪事不能穿紅衣,要從兩方面說起:
1、中國是禮儀之邦,婚喪嫁娶人情交往,都是人們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文明,這也是人類跟動物或者其它生物最重要的區別。喜慶的婚禮用紅色表達生活的美好和激情。喪禮上則用黑白這些莊重的眼色表達對先人的尊重,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公序良俗。
2、色彩本身是有溫度的, 所謂白色純潔,紅色熱情,藍色憂郁雖然通俗,但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辦喪事本來心情沉重,來一個紅色,顯得既荒誕又滑稽。
《易經》或者古代的皇帝的帝王之術一直說,要順天道。其實大到國家和宇宙,小到一個人和一件事,一定要順從事物的本質,而紅色衣服跟庄嚴肅穆的紅色完全相悖,所以不能穿紅色。
(10)天津辦喪事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古時候,在人剛死的時候,活著的人要到屋頂上,面朝北方,為死者招魂,這種招魂的習俗稱為"復"。它的意思目的就是為了召喚死者的靈魂回到死者的身體里。靈魂回體後,才可以舉報喪事。招魂這種習俗,古今中外都有。
因為人們認為,死人的魂魄雖然可以回來,但是它自己卻回不來,所以就需要,專門的法師為死者招魂了。而且在我們出土的漢墓堆里,就有專門對招魂的繪畫記載,這對我們了解古代的"招魂",有了很大的幫助。再往後一點,就記載了古人死後,要給他洗好澡,換上新衣裳。
這個習俗到現在也一直在延續,因為這代表著,他是體面的過好這一生,也可以下輩子投個好胎。然後,儀式的話就是"殮"了,這個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就是給死者穿裡衣,裡衣穿的越多,表示出身的越顯赫。大殮就是把屍體裝進棺材裡。入殮的時候,需要在死人的嘴裡放一口飯。
去送葬的人也有送葬的規矩,那就是要穿白色衣服。親近的後輩也要披麻戴孝,在吃飯方面,要戒酒戒肉,吃上個把月的素材,為死者超度,去往極樂世界。在送喪是會有專門的樂師,唱輓歌,也是給死者超度用的。
這種延續下來,就成了我們現在農村流行的喪事過後要舉辦一次晚會,表示新的開始。在古代如果是帝王逝世的話,會把他生前用過的東西,像車馬,首飾,配飾等日常用品。
其他隨葬的東西也很多,金銀首飾是不能少的,珠寶瓷器,武器玉器什麼的更不在話下。以前帝王的一個墓穴陪葬的東西,可就是半個國家的小金庫了。越是國力強盛的國家,陪葬品就越多越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