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天津資料 » 有什麼文化是天津的
擴展閱讀
天津市寧河區哪個街鎮好 2025-05-22 21:56:12
上海光輝制葯生產哪些葯 2025-05-22 21:39:07
杭州模擬木地板多少錢 2025-05-22 21:28:12

有什麼文化是天津的

發布時間: 2022-06-09 09:10:06

㈠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㈡ 天津四大文化是什麼

1、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文學

天津文學是「津味文學」和「衛派文學」的集合,在某一歷史階段曾間斷性地呈現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說」的出現,但置放到一個更為長遠的歷史視域來看,「天津文學」的地域性和傳承性都不那麼明顯。

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壇是由解放區來的作家、詩人、戲劇家主導的,他們自身也成為天津文壇的主體,如孫犁的《風雲初記》和《津門小集》等,都在這時期誕生。天津作家馮驥才是天津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小說、散文眾多,《挑山工》《珍珠鳥》等多篇文章入選教科書。

㈢ 天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1、天津時調: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2、天津快板: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
3、京東大鼓: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㈣ 天津的家鄉文化有哪些

天津歷史文化
天津是北方地區媽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媽祖廟,北有天津天後宮」之說。媽祖文化是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淵源之一。「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的民間諺語,充分說明媽祖文化在天津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觀光勝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為依託,舉辦首屆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有利於保護和挖掘天津的歷史遺存,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於增強同全世界華人,特別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強海峽兩岸的友好往來與合作;有利於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帶動文化、旅遊事業和地區經濟的加快發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將舉辦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實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和海內外的積極響應。經初步接洽,台灣、香港、澳門和福建地區的民間組織和旅遊部門將組織近千人來津赴會,共襄盛舉。
天津歷史文化漫步。
(1)古代天津,據發掘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戰國時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點。然而,在西漢時發生過一次大范圍的海浸,濱海平原淹沒,汪洋一片,荒無人煙。爾後,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於海河匯流源頭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後人曾形象地稱海河為「母親河」,稱三岔口為「天津的搖籃」。比喻生動親切,深入人心。
(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農耕外多以捕魚為業,故史書稱「初僅一漁堡耳」。早期人文心態如何,文字記載闕如。直沽地處北陲,遠離中原文化,發展滯後。先民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現象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遂以敬神驅鬼、祈福消災的迷信活動作為精神支柱。這一點,從許多墓葬中隨葬的神佑與避邪的祭物,可略見其端倪。
(3)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已傳布北疆。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師遠征遼東,奏捷回朝途經直沽,駐蹕於海河岸邊的慶國寺,同行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中掛甲,李世民遂敕賜更名為「掛甲寺」。這一掌故未見正史記載,屬口碑史料,縣志對此有所記述,足以憑信。由此可知,至遲在唐朝初年佛教已傳布直沽,寺廟當不止慶國寺一處。據史書記載,元至正年間,有天竺(印度)僧人海會結庵於城西北海會寺,說明直沽當時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氣候。明清時期,佛寺香火日熾,城廂內外寺廟多如繁星,《津門保甲圖說》中有圖為證。清康熙年間,天津有兩位詩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結交名士,吟詩作畫,傳為禪林佳話。近代又出現兩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虛(王福廷),修持謹嚴,造詣厚重,前者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後者被列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聲名遠播海內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淵源不容忽略。
(4)元朝定都於大都(今北京),糧食、布帛皆仰給於江南,為此開辟了海上運輸線,漕運文化、媽祖文化伴隨而來。直沽是漕運的終點碼頭,為祝禱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後建造了兩座天妃宮(天宮後),每當漕船抵達,官員隆重舉行酬神祭典,成為直沽社會生活的一大盛事,從而活躍了天妃宮周邊的商家生意。天妃宮的建立,可視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坐標,故古諺有雲:「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天妃即媽祖,傳說中的護航「女神」,在「落戶」直沽以後,又演化為兼司護佑婦嬰包括生兒育女的「子孫娘娘」,成為津沽婦女至尊至愛的膜拜偶像;後來又被頌為「三津福主」,儼然天津城的保護神了。至康熙年間,又推出「天後出巡散福」盛會(皇會),屆期全城載歌載舞,萬人空巷,猶如西方的「狂歡節」。媽祖文化滲透民俗民風領域,構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5)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命名,設衛築城,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石,再過兩年,就迎來建城600周年。天津設衛,成為拱衛京師的屏障,軍旅常駐,商販雲集,流動人口激增,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徵,文化上亦然。
《天津衛志》載稱:「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也就是說,天津接納了戍邊、漕運、經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隨而來的是軍旅文化、運河文化、江淮文化、閩粵文化、伊斯蘭文化,尤應提出的是語言文化。據語言學家考察,別具特色的天津話,母語源於江淮,人口構成的變化鑄造了天津方言。伊斯蘭文化是隨同回民遷徙而傳入的,設衛之初落戶津北天齊廟、穆莊子(後合並稱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餚也逐漸推廣開來,成為天津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方雜處,風情各異,移民文化豐富了天津歷史文化的內涵。
(6)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衛為州,旋又升州為府,強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有利於商旅往來與物產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陸碼頭。咸豐十年(1860)開埠以後,內外貿易迅速增長,碼頭經濟更趨活躍。經濟發展擴大了文化發展空間。
自清代中葉以來,碼頭周邊陸續出現了許多茶館、書場、戲園,外地伶人紛至沓來,名曰「跑碼頭」。原來農村的野檯子戲班走進城市舞台,評戲、河北梆子等地方戲紮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視天津為「發祥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鼓曲走俏津門,名角輩出,為此贏得「曲藝之鄉」美譽。獨具地方風格的社火(民間集體游藝活動)由來已久,代代相傳,活躍於鄉里。民間習武之風始終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稱為「回漢雙俠」,聞名遐邇。民間工藝精美無比,楊柳青年畫早在清初就已經遠銷「三北」地區;張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賞,譽滿三津;磚雕、木雕、風箏、絨花、剪紙的製作,都有獨到之處。凡此種種,無不具有碼頭文化的魅力。尤應提及的是,民國以後,武俠、言情、警世、評書之類的通俗小說,覆蓋文化市場,並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說作者,其中名家如劉雲若、還珠樓主、鄭證因、宮白羽等人的作品,膾炙人口,暢銷一時,天津因此被稱為「通俗小說北方創作中心」。碼頭文化具有平民性與親和力,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稱市井文化。
碼頭文化屬於俗文化范疇。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具有俚俗特色的天津文化可稱之為「衛派」文化,與「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形成鼎足之勢。
(7)天津歷史文化沿著兩個層面發展,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即儒雅文化。
在「康乾盛世」時代,天津文壇欣欣向榮,一派生機,這與富有鹽商對文化的投入有直接關系。其時,鹽商與縉紳熱衷於築造私家園林,不下二三十處,著名的如張霖的問津園、龍震的老夫村、查日乾的水西庄、安尚義的沽水草堂的艷雪樓;這些園林不僅花木蔥翠,亭榭玲瓏,令人賞心悅目,而且是人文薈萃之所。庄園主人廣為接納文士賓客,詩酒酬唱,揮毫潑墨,切磋學問,賞玩珍品,極盡風流雅興。其中尤以佔地百畝的水西庄為最,與揚州小玲瓏山館、杭州小山堂並稱為運河三大私家名園,或曰運河文化的三顆燦爛明珠。這種人文薈萃之風一直保持了數十年而不衰,許多馳譽南北的文宗、名流蒞臨津門,有的過境小住,有的落戶久居,推動了天津文壇的勃興。道光年間,詩人梅成棟編成《津門詩鈔》一書,內收元、明、清以來四百多位詩人、三千多首詩作,毓秀鍾靈,蔚為大觀,堪稱天津文壇的詩品總匯。鄉邦學人查為仁、金玉岡、康堯衢、崔旭、樊彬、華長卿、楊光儀等皆飽學之士,有文集傳世。在書畫藝術方面,天津也是人才濟濟,名家輩出。
文人結社之風在天津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30年代,雖不免曲高和寡,但始終獨領風騷。
(8)1860年天津開埠,列強佔地開辟租界,清朝統治集團興辦「洋務」也以天津為基地,從而西方文化次第湧入,諸如基督教文化、近代科技文化、西方教育模式、西方建築文化、競技文化、音樂美術、娛樂文化等等,天津得領風氣之先。當時國家處於政治動盪的歷史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有助於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批判,也有利於向城市近代化的過渡。19世紀末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嚴復,在天津譯書著文,宣傳資產階級「西學」,大聲疾呼「變法」、「救亡」、「競存」、「自強」,振聾發聵,喚醒國人,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知識分子。
晚清統治危機四伏,列強侵略得寸進尺,妄圖變中國為殖民地,在天津曾三次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風暴,即火燒望海樓教堂、義和團運動與老西開事件,驚天動地,可歌可泣!這是侵略與反侵略的政治斗爭,但可巧都是因為外國傳教士的狂妄不軌而造成的導火索,也可說是中西方文化猛烈碰撞。雖然不排除其中帶有某種程度的「排外」色彩,但斗爭矛頭直指列強侵略,敢於斗爭,無所畏懼,發揚了天津人民的愛國愛鄉精神。
綜上所述,天津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紮根民間,兼容並收,異彩紛呈。過去曾有「天津是文化沙漠」的說法,顯然不切合歷史實際。
「吃的講究,穿的時髦」,希望天津什麼都比外地好。在當時已成為天津人的追求。
老天津風俗畫,當時的天津已展現出令人稱羨的近代文明。

天津人文歷史
天津地區從新石器時代始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直至遼宋數千年的不斷開發,在原始聚落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區因地利而成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輸轉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鎮;明朝設衛築稱之後,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天津漸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的商業城市;到清代中葉以前,天津得河槽、海運和蘆鹽之利,已迅速發展成為北方的商業集散中心、拱衛京師的畿輔重鎮。從咸豐十年(1860〕被迫開埠至民國時期,是天津崎型發展階段,一方面,作為工業大城市不斷向近代化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開了歷史的嶄新篇章。在距今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便已開始在此聚居和勞動生息了。薊縣城東五里發掘的圍坊遺址,即為原始社會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殷商時期,天津北部山區分布著戌狄等少數民族的一些小國。西周及春秋時期,這一地區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戰國時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屬趙、燕兩國,為燕、趙、齊爭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范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里的制鹽業在當時已佔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里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庄,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置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古代歷史
古代天津,據發掘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戰國時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點。然而,在西漢時期發生過一次大范圍的海浸,濱海平原淹沒,汪洋一片,荒無人煙。爾後,隨著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於海河匯流源頭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後人曾形象地稱海河為「母親河」,稱三岔口為「天津的搖籃」。比喻生動親切,深入人心。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農耕外多以捕魚為業,故史書稱「初僅一漁堡耳」。早期人文心態如何,文字記載闕如。直沽地處北陲,遠離中原文化,發展滯後。先民無法解釋許多自然現象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遂以敬神驅鬼、祈福消災的迷信活動作為精神支柱。這一點,從許多墓葬中隨葬的神佑與避邪的祭物,可略見其端倪。
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已傳布北疆。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師遠征遼東,奏捷回朝途經直沽,駐蹕於海河岸邊的慶國寺,同行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在廟中掛甲,李世民遂敕賜更名為「掛甲寺」。這一掌故未見正史記載,屬口碑史料,縣志對此有所記述,足以憑信。由此可知,至遲在唐朝初年佛教已傳布直沽,寺廟當不止慶國寺一處。據史書記載,元至正年間,有天竺(印度)僧人海會結庵於城西北海會寺,說明直沽當時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氣候。明清時期,佛寺香火日熾,城廂內外寺廟多如繁星,《津門保甲圖說》中有圖為證。
清康熙年間,天津有兩位詩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結交名士,吟詩作畫,傳為禪林佳話。近代又出現兩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虛(王福廷),修持謹嚴,造詣厚重,前者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後者被列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聲名遠播海內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淵源不容忽略。
元朝定都於大都(今北京),糧食、布帛皆仰給於江南,為此開辟了海上運輸線,漕運文化、媽祖文化伴隨而來。直沽是漕運的終點碼頭,為祝禱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後建造了兩座天妃宮(天宮後),每當漕船抵達,官員隆重舉行酬神祭典,成為直沽社會生活的一大盛事,從而活躍了天妃宮周邊的商家生意。天妃宮的建立,可視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坐標,故古諺有雲:「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天妃即媽祖,傳說中的護航「女神」,在「落戶」直沽以後,又演化為兼司護佑婦嬰包括生兒育女的「子孫娘娘」,成為津沽婦女至尊至愛的膜拜偶像;後來又被頌為「三津福主」,儼然天津城的保護神了。至康熙年間,又推出「天後出巡散福」盛會(皇會),屆期全城載歌載舞,萬人空巷,猶如西方的「狂歡節」。媽祖文化滲透民俗民風領域,構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命名,設衛築城,奠定了城市發展的基石,再過兩年,就迎來建城600周年。天津設衛,成為拱衛京師的屏障,軍旅常駐,商販雲集,流動人口激增,顯現出移民城市的特徵,文化上亦然。
《天津衛志》載稱:「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也就是說,天津接納了戍邊、漕運、經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隨而來的是軍旅文化、運河文化、江淮文化、閩粵文化、伊斯蘭文化,尤應提出的是語言文化。據語言學家考察,別具特色的天津話,母語源於江淮,人口構成的變化鑄造了天津方言。伊斯蘭文化是隨同回民遷徙而傳入的,設衛之初落戶津北天齊廟、穆莊子(後合並稱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餚也逐漸推廣開來,成為天津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方雜處,風情各異,移民文化豐富了天津歷史文化的內涵。

㈤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5)有什麼文化是天津的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㈥ 最能代表天津特點的的文化有哪些

一·天津方言
天津話是中國北方方言中的一種,流行於天津及其周邊地區。天津地區各處方言仍有些許區別。天津話以南開區的語音最為純正,南開區相當於舊城裡地區(也就是天津僅有的四條正南正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所圍起來的地區)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區和娘娘宮。中國人類學家李世瑜,在比較了天津話與周邊方言的特點後,認為天津話是一個孤立的方言島,提出了「天津方言島」學說。即天津話不是由周邊的方言演變而成,而是被周邊相似方言包圍的,像一個孤島一樣的獨立的方言區。他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天津話與以宿州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區的方言最為接近,並認為,天津話脫胎於此。 蚌埠、鳳陽一帶方言只與天津話的陰平(一聲)都讀低平調,其他的音調都與天津話有差距,特別天津話是沒有入聲字,而蚌埠、鳳陽的方言都保存了許多入聲字。而宿州地區的方言則與天津話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話與當地人對話中,當地人甚至沒能認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見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勝
全市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盤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薊縣(1991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樂寺
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樓教堂
天津利順德飯店舊址
南開學校舊址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勸業場大樓
天津市中國大劇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三·曲藝文化
1.相聲
相聲是北方曲藝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劇性藝術。在相聲形成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其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藝術手段。語言明快幽默,模仿維妙維肖,諷刺犀利辛辣。相聲一般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等部分組成,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位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位演員出台,一問一答。群口又稱「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員表演。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2.評書
曲藝曲種。形成於清初,第一代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詳。評書只說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氣氛。評書藝術以結構嚴謹取勝,一部長篇包括幾個「柁子」(段落),一個柁子可分為幾個「梁子」(故事),一個梁子又分為若干「和子」(懸念)。
說書技巧主要有四種:一是「開臉兒」,表現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二是「擺砌末」,描述人物活動環境;三是「賦贊」,贊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稱「串口」,誇張地描繪人物、景物及事件。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氣氛,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說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評說書中人物作為的,叫「評」。天津評書藝人有王致久、張傑鑫、常傑淼、陳士和、姜存瑞等.
3.單弦
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4.天津快板
本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曲目多為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為清代中葉流行於河北省中部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後經河北省高陽縣藝人馬三峰創新使這一曲種日趨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為一人站演,說唱並重,演員自擊鼓板,唱詞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層板腔體,有三種板式。說唱語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語,唱腔朴實,曲調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幾個主要流派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趙(玉峰)派、馬(增芬)派。
天津還有兩個西河大鼓藝術世家:郝家(郝英吉、郝慶軒、郝艷霞、郝秀潔等)、田家(田士傑、田起山、田蔭亭等)。著名演員還有王艷芬、艷桂榮、陳鳳雲等。

㈦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30項)

民間美術
(共計2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1 楊柳青木版年畫(含東豐台木版年畫) 天津楊柳青畫社西青區寧河縣
02 泥人張彩塑 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 張氏傳人

民間舞蹈
(共計8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3 掛甲寺慶音法鼓 河西區
04 楊家莊永音法鼓 河西區
05 大沽龍燈 塘沽區
06 漢沽飛鑔 漢沽區
07 劉園祥音法鼓 北辰區
08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寶坻區
09 海下文武高蹺 津南區
10 蟲八蠟廟小車會 北辰區

傳統戲劇
(共計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 天津京劇 天津京劇院
12 評劇 天津評劇院寶坻區
13 衛派河北梆子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

傳統手工技藝
(共計2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 風箏魏風箏 南開區魏氏傳人
15 楊村糕乾製作工藝 武清區

民俗
(共計3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6 天津皇會 南開區
17 天津天後文化信仰 南開區河東區
18 葛沽寶輦出會 津南區

曲藝
(共計6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9 天津時調 天津市曲藝團
20 京東大鼓 寶坻區
21 天津相聲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22 駱派京韻大鼓 天津市曲藝團
23 李派快板書 天津市曲藝團
24 雷琴拉戲 天津市曲藝團

雜技與競技
(共計5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5 回族重刀武術 紅橋區
26 攔手門武術 河東區
27 霍氏練手拳 西青區
28 北倉少練老會 北辰區
29 北少林武術 薊 縣

傳統醫葯
(共計1項)
序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0 天津隆順榕中葯生產技藝 河北區

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共計50項)

民間文學
(共計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Ⅰ-1 排地歌謠東麗區
2Ⅰ-2 秦城歌謠寶坻區

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共計3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Ⅱ-1小王莊民間吹打樂 大港區
4Ⅱ-2韓家墅上善道樂 北辰區
Ⅱ-3鑼鼓藝術
5北塘飛鈸 塘沽區

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共計5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Ⅲ-1東於庄同樂花鼓河北區
7Ⅲ-2金獅大轎河北區
8Ⅲ-3塘沽河頭落子塘沽區
9Ⅲ-4高王院蓮花落武清區
10 Ⅲ-5寺各庄竹馬會武清區

傳統戲劇
(共計1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 Ⅳ-1寶坻皮影戲寶坻區

曲藝
(共計0項)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雜技與競技,共計9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2 Ⅵ-1競技麻將和平區
13 Ⅵ-2無極拳東麗區
14 Ⅵ-3鮑式八極拳北辰區
15 Ⅵ-4李式太極拳武清區
16 Ⅵ-5畢式"一指禪"拿手推和平區
17 Ⅵ-6永良飛叉武清區
18 Ⅵ-7大六分村登桿聖會靜海縣
19 Ⅵ-8獨流通背拳靜海縣
20 Ⅵ-9古典戲法和平區

傳統美術
共計2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Ⅶ-1剪紙
21 楊柳青剪紙 西青區
22 大鄭剪紙 東麗區

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共計23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3 Ⅷ-1盛錫福氈禮帽製作技藝和平區
24 Ⅷ-2老美華手工製鞋技藝和平區
Ⅷ-3服裝製作技藝
25 老美華中式連袖男裝製作技藝和平區
26 老美華津派旗袍製作技藝和平區
27 Ⅷ-4匯蚨源吉祥手工布藝技藝 紅橋區
Ⅷ-5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28 義聚永高糧酒傳統釀造技藝和平區
Ⅷ-8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29 義聚永玫瑰露酒傳統釀造技藝和平區
30 義聚永五加皮酒傳統釀造技藝和平區
31 Ⅷ-9天津"狗不理"包子製作技藝 和平區
32 Ⅷ-10 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製作技藝 河西區
33 Ⅷ-11 天津"耳朵眼"炸糕製作技藝 紅橋區
34 Ⅷ-12 大福來鍋巴菜製作技藝 紅橋區
35 Ⅷ-13 子火燒、一品燒餅製作技藝 薊縣
36 Ⅷ-14 赤土扣肉製作技藝 東麗區
37 Ⅷ-15 獨流老醋釀造技藝 靜海縣
38 Ⅷ-16 沙窩蘿卜種植與窖藏技藝 西青區
39 Ⅷ-17 古銅(銀)鎏金器修復及復制技藝 河西區
40 Ⅷ-18 津門蔡氏貢撣製作技藝 南開區
41 Ⅷ-19 劉海空竹製作技藝 南開區
42 Ⅷ-20 周記宮燈製作技藝 東麗區
43 Ⅷ-21 皮影雕刻技藝 薊縣
44 Ⅷ-22 盆罐村制陶技藝 寧河縣
45 Ⅷ-23 "一掌金"速算技藝 寶坻區

傳統醫葯
(共計1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46 Ⅸ-1 達仁堂清宮壽桃丸宮廷 天津中新葯業集團股份
秘方及其傳統制劑工藝 有限公司達仁堂制葯廠

民俗
(共計4項)
序號 編號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Ⅹ-1廟會
47 潮音寺民間廟會 塘沽區
48 獨樂寺廟會 薊縣
49 Ⅹ-2運河文化(楊柳青段)西青區
50 Ⅹ-3天津茶樓文化南開區
(註: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類別和編號根據國
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分類和項目代碼設定)

㈧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韻,本網站圍繞天津地區漢民族民俗進行描述,並以記敘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事項為主。同時以「舊時」一詞作為斷代時間標志,將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范展現在世人面前。

㈨ 天津市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游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後,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沖,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里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並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借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庄、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閑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庄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採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每遇熟人在飯庄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腌、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艷麗,雍容華貴。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系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松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復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系則重視母親家族,「娘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娘等干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接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接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致。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官員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夫「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游獵於近郊。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㈩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楊柳青,木版年畫 ,泥人張彩塑, 天津皇會, 葛沽寶輦會 ,楊柳青民間佛道樂, 林亭口高腿子高蹺 ,北倉「蟲八蠟廟小車會

楊柳青

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高蹺

天津海下文武高蹺老會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海口)」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鹹水沽和葛沽一帶)。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