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立冬的特點及風俗習慣
1、立冬的特點: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
2、立冬的風俗習慣:
(1).立冬的時候有冬泳這一習俗,冬泳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在冬季身體健康,並能夠有效的鍛煉。
(2).立冬的時候要吃綠色的蔬菜,說是可以讓人在冬季身體健康,補充營養。
(3).立冬的時候還要吃羊肉湯,因為羊肉湯有滋補暖陽禦寒的效果。
(4).立冬吃餃子,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習俗。立冬節氣,勞動者會藉助今天的節日,好好的休息一天,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5).立冬吃狗肉,冬季的天氣寒冷,需要增加一些溫性的肉質,比如牛肉,狗肉,羊肉,還有肌肉,魚類來增強營養。
② 立冬北方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立冬都有哪些習俗:
1、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著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代人延續著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好吃不過餃子」,在秋冬之交,餃子當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帶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檯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2、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煉。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戶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因為,冬季里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沖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組織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煉時更要做好充分准備活動,循序漸進。
3、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4、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准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歲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5、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葯一起煮來增加葯補的功效,中葯為當歸、川芎、芍葯、生地四味葯。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型大小葯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葯,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據常州一些老人回憶,舊時就有補冬的風氣,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醫院的膏方門診就開始熱起來了。
專家提醒,冬季進補宜「溫補」,不宜「寒涼」,並不是所有的鹼性食物都適合在冬季進補,應多食溫性或平性食物。蔬菜類如山葯、洋蔥、南瓜、大頭菜、黑木耳、薺菜、紅薯、土豆、芋頭等。水果類如山楂、石榴、木瓜、龍眼、橘子、檸檬等。堅果類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飲料類如:咖啡、牛奶、豆漿等。
6、拜師
冬季里,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
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7、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閑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③ 立冬這天各地都有什麼風俗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 補 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 冬 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④ 立冬有什麼風俗
1、吃餃子
(1)、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2)、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3)、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2、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3、補冬
(1)、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2)、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裡,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3)、在冬季人們應該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宜過量的補,要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易於消化的食物。簡言之,冬至時,在民間有補冬的習俗,而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應該注意調養身體的方式和方法。
(4)天津立冬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
1、「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2、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
3、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4、"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
5、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立冬節
⑤ 立冬當天有什麼講究嗎
立冬就代表著冬季的到來,也是冬天後的第一個節氣。我們養生就會吃餃子、糯米、游冬泳等。
立冬習俗:北方立冬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習俗:南方立冬愛吃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立冬習俗:立冬遊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河南">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立冬習俗:滿族燒香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⑥ 「立冬」當天應該吃什麼有哪些習俗
我們都知道,其實在不同的時間段裡面,在不同的地區,他們的習俗以及飲食也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那麼有些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立冬當天應該吃什麼呢?有哪些習俗?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其實我覺得應該要吃那種高熱量的食物,比如說吃狗肉,這些就是我們南方的一些習俗了,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每個人而言,了解這方面的問題對我們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現在如果我們感覺到非常寒冷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要在家裡面安裝一些取暖的工具,比如說空調和取暖器之類的。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一問題的相關認識,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有用。
⑦ 立冬的忌諱
1、忌日曬過長: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里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後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後到室外鍛煉。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後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並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乾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裡。
5、忌「小疾」不治:立冬後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不要因為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⑧ 立冬節氣傳統習俗有哪些
不同地域的人民,是如何過立冬的?
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立冬,又來了。「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關於冬,人們總是有著太多的期許與想像。接下來跟小智一起看看各地人民立冬的民俗美食吧!
⑨ 立冬有什麼講究
1、立冬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2、補冬不可盲目「進補」: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
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
3、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⑩ 立冬有哪些習俗么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我國有「迎冬」「補冬」習俗。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立冬南方北方各有不同的習俗,下面介紹一些各個地方不一樣的習俗,讓大家分享下。
北京立冬吃餃子、涮羊肉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說,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說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立冬吃餃子——「交子之時」,「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至於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中國吃網提醒,北京這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里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里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將料里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
南京立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不過南京人畢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蔥遠沒有北方人那樣豪爽瀟灑,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時節,家裡的餐桌上就多了個小碟子,平時裡面只留有香醋什麼的,可一到開餐前主婦們就會添上綠白相間的剁碎的蔥末子,再滴上誘人的香油,分明是給這盤大蔥做了個誘人的「廣告」了。再有燒肉、燒魚裝盤後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你要想吃魚或肉那鮮蔥花就一並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那青白玉般的蔥兒又帶來冬季里的健康。
台灣立冬吃羊肉
在寶島台灣,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中國吃網提醒,吃羊肉時最好搭配豆腐,它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還能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蘿卜做成一道菜,則能充分發揮蘿卜性涼,可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以前在鄉下還有劈蔗的游戲活動。參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節上的芽和氣根削去,然後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桿,使其穩立在地上;右手拿著刀,刀背朝著尾稍,聽到一聲:「一、二、三、開始——」的號令後,迅速把刀口翻轉過來,疾速朝蔗桿中心直劈下去。只見刀光一閃,勢同破竹,轉眼直刷刷地被劈為兩片,先完成者為勝。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以前潮汕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卜、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