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廈門資訊 » 廈門到象洞多久
擴展閱讀
廈門華爾頓1275怎麼樣 2025-05-20 23:37:01
中國到廣州要多久 2025-05-20 23:31:48
廣州哪裡檢查艾滋病 2025-05-20 23:31:10

廈門到象洞多久

發布時間: 2022-06-24 03:20:36

❶ 龍岩有幾個汽車站

龍岩有兩個車站。
你坐廣西的車到的是新汽車站,在同一個站也有到長汀的車子。可以直接買票。

❷ 象洞的盛產是什麼

地處武平縣東南的象洞,是福建省優良種雞——象洞雞的產地。它可與馳名中外的長汀河田雞媲美。
象洞四面群山懷抱,形成一個開闊,平底鍋狀的盆地,冬暖夏涼,有著禽畜繁殖的良好條件。象洞雞公雞羽毛呈金黃色,背寬胸大,身軀較短,雞腳比普通雞要長。小公雞飼養半年可達二斤,飼養一年可長成七八斤,重者可達十斤以上。母雞有黃、土黃、褐花斑和黑花斑四種毛色,大小隻有公雞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象洞雞種的形成有200多年的歷史。1974年以來,上級有關部門幾次對象洞雞進行考察和鑒定,認為象洞雞體型大,骨骼粗,耐粗飼料,覓食力強,肉質鮮嫩,沉積脂肪性能好,既適宜雞場大量飼養,也適宜農家小群飼養。如今,當地已建立了種雞場,雞種不斷地向外地銷售,飼養象洞雞的地域也日益擴大。 閩西特產——武平象洞雞,俗稱胡須雞,具有雞胸寬、體短豐滿、胡須發達等特徵,其肉質脆嫩、香甜,聞名於閩西粵東。因其養殖難度大,目前還是以戶養、山養為主,每年有五萬只左右銷往廈門、深圳、廣州等地。

❸ 鷹潭文明城市作文

不斷完善的海西現代交通網路,極大地推動了20城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往來。記者 祝敏松 攝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程。30個年頭,改革開放春潮滾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風生水起、氣象萬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思路的探索、形成和實施,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福建的實踐,伴隨著福建改革開放30年的宏偉歷程。 這是一片蓬勃發展的熱土。福建的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浙江的溫州、麗水、衢州;江西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揭陽,20座城市矗立於海峽西岸,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對外開放、服務全局。於是,一個全新的經濟板塊,崛起於祖國的東南沿海。 大機遇、大變革,千載難逢;大挑戰、大跨越,千山萬水。同處海西的閩浙贛粵4省20市8000多萬人民,豪情滿懷、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正致力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轉變觀念、打通關卡,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四省融通中逐步形成 20座城市,一片熱土。30年來,這片熱土上發生的變化,演繹著的傳奇,都離不開這相連的山水,相近的文化,相親的骨肉之情。 在漳州平和縣和潮州饒平縣交界處的深山窩里,有一個小村莊,叫矮子坑村,分屬閩粵兩省管轄。村民們講客家話,祖祖輩輩戶插戶、屋挨屋居住著,相互幫忙,相互照顧。前年6月山洪暴發,一戶福建村民的房屋倒塌。廣東村民不約而同地請他來自家居住。去年,廣東村民王火源要蓋一幢新房子,福建村民也紛紛伸出援手幫忙。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西20城,就在這種互助互通中發展著、融合著。 30年來,閩浙贛粵4省尤其是邊界地區的交流合作,更如涓涓細流,點點滴滴,長年累月,終於匯成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澎湃大潮。 大潮所至,地理如何阻隔! 道路通,百業興。改革開放,特別是海西戰略提出以來,福建與周邊三省區域內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形成。比蜀道更難的閩道,漸成通衢。 長期以來,福建只有一條鷹廈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 1986年以後,福建對鷹廈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 海西戰略提出以後,福建鐵路建設驟然提速,近4年每年至少開建一條高等級鐵路。目前,連接溫州、福州的溫福鐵路,連接福州、廈門的福廈鐵路,龍廈鐵路,都在緊張建設中。西起江西向塘東至福建莆田的向莆鐵路,將廈門、汕頭、深圳三經濟特區「串起」的廈深鐵路,已於2007年底開工建設。未來4年,福建境內將新建成鐵路1200公里;至2020年,將新建、改建鐵路約3000公里。 與此同時,高速公路也縮短著海峽西岸城市間的距離。 2004年,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漳龍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使福建提前一年實現各設區市4小時內通達省會城市的目標。福廈漳高速公路,連接福州、泉州、廈門和漳州,正由現在的雙向四車道擴大為八車道。目前,從閩浙交界處到閩粵交界區,行車時間已縮短至原來的1/3。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高速公路計劃建設里程2061公里,讓絕大部分縣市30分鍾內上高速。屆時,福建將有4條高速公路大通道與江西相連,各有2條高速公路與浙江、廣東相接。 交通設施的完善,打破了長期以來制約海西20城交流合作的地理限制,極大地推動了海西20城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往來。 自從詔安縣太平鎮通往廣東饒平縣漁村鎮的水泥鄉道修通後,兩省的村民往來更加頻繁了。平時太平鎮放電影或演戲,漁村鎮坎下村村民張顏順,就常帶著家人「跨省」去看。前年台風,村裡通往饒平縣的大橋被洪水沖毀。村民正為救災物資運不進村發愁時,饒平縣民政局人員卻帶著救災物資來了。原來,廣東省的救災物資從高速公路借道詔安縣的鄉道運到了坎下村,詔安縣還派出大型推土車為他們清除途中的塌方。 道路這一有形關卡的暢通,促進了區域內思想觀念的交流、碰撞與激盪,帶來了政策層面上各種無形關卡的暢通,開辟了省際交往更為廣闊的空間。 江西上饒市位於贛閩浙皖四省交界,根深蒂固的「農業立市」思維,讓上饒的區位優勢無法轉換成經濟優勢,錯失了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90年代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好時機。 面對新世紀新機遇,上饒提出「掉頭向東,通江達海,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思路。 上饒「通江達海」的強烈訴求,得到福建省的熱烈回應。去年,福建熱情邀請上饒在海峽西岸網洽會上免費設立展館。 藉助海西網洽會的知名度,上饒宣傳自己的投資環境,短時間就取得成果:有意在內地投資農業產業化開發的台灣海峽協會,登錄上饒館後,及時與萬年縣聯系,並前往考察,目前項目正在洽談中;德國法蘭克福一家設備器材公司多次咨詢萬年縣一家公司的自動設備…… 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共同訴求,也推動了區域內部大通關機制的形成和完善。 福建擁有海峽西岸最多的港口。海西港口立足於成為大陸通往海峽東岸(台灣)的一個主要門戶港,成為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 今年3月19日,廈門和贛州《關於加強兩地口岸合作、推進贛州無水港建設的協議》簽約儀式在贛州舉行。 「從2005年6月28日第一單集裝箱從贛州東站發往廈門起,公司通過海鐵聯運的集裝箱每年翻番,2005年204個標箱,2006年508個,2007年1068個,贛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內陸『無水港』。」提起閩贛口岸「鐵海聯運」方式,廈門港務物流贛州分公司業務代表湯熙用數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鐵海聯運」是福建省發揮港口優勢,為省內山區和內陸省份服務的一項具體舉措。它將鐵路和港口連為一體,內陸貨物從鐵路運輸到港口後無需再辦理其他運輸手續,可直接裝船運輸。 近年來,福州、廈門海關全面加強與周邊海關的區域協作,開通了廈門港與三明、江西南昌、廣東梅州等地的多條「海鐵聯運」綠色物流通道,實現內陸省區鐵路運輸與海運的順暢銜接,享受「港口就在家門口」的無水港的便利。 2007年9月,福建又出台一系列關於鼓勵中西部省份從福建省港口進出口貨物及投資建設碼頭泊位的規定。 快捷的交通網路,迅捷的通關速度,大大增強了海西20城之間的經貿互動,也進一步凝聚了海西20城齊心協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共識。 區域協作、經濟整合,海西20城總體實力在「海西板塊」中共同提升 當今世界,以地緣經濟為紐帶的區域整合勢頭發展迅猛。加強區域內部經濟的合作與協調已經成為振興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途徑。 海西20城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省際區域協作不斷深化,區域經濟不斷整合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央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國內各地區之間更要互相開放。要打破封鎖,打開門戶……大力促進橫向經濟聯系。」 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精神,提出和實施了「大念山海經」的發展戰略,促進省內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 上世紀90年代,我省加強省際區域協作,廣泛開展了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多元的聯合與協作。福建與周邊地區成立了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協作區、閩粵贛十三市經濟協作區、閩粵贛三邊經濟技術協作區和閩浙贛皖福州經濟協作區四個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探索中不斷推進。 進入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進程、兩岸三地經貿關系日益密切的發展新形勢,福建省委、省政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於2004年提出並開始實施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 海西建設是區域共同發展的需要,反映了區域內各個城市的共同願望,不僅為福建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也為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搭建了新平台。 對此,溫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姜增堯深有體會:「溫州有區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長三角不可能完全介入,珠三角地緣比較遠,因此,我們要乘上海西這艘船。」 隨著海西影響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溫州客商越過閩浙邊界的福鼎分水關,到海西各地投資創業。在寧德,除了福鼎處處有溫州商人的足跡外,在閩東其他各縣(市、區),能闖敢試的溫州人都十分活躍。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從浙南溫州、台州等地前來閩東創業的客商不下5萬人,創辦各類大小企業10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 粵東地區人多地少。同處海西這一區位特點,讓他們想到利用福建豐富的農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與漳州、龍岩和三明市開展農業合作。汕頭每年從福建調入大量的蔬菜、花卉等農業物資。特別在台風季節,漳州、龍岩、三明等地大力支援,年年幫助汕頭度過台風過後的蔬菜短缺難關。 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腹地的閩浙贛地區在生態環境、經濟實力、產業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近年來,閩北、贛東、贛南、浙西南等區域都提出建設綠色產業區。江西提出要建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基地、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的基地、勞動力輸出的基地和旅遊觀光的『後花園』」;浙江麗水將自身發展定位為「秀山麗水,浙江綠谷」,衢州提出「抓住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兩大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定位;福建南平則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綠色腹地」,形成以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為核心,綠色農業、生物醫葯產業、綠色旅遊業等綠色產業優勢互補的綠色經濟聚集區。 今年5月12日,來自閩浙贛粵4省20個城市的代表聚集武夷山,共同簽署了《海峽西岸20城市環境保護協作武夷山宣言》,加強區域環境保護協作,攜手保護生態環境,共同推動科學發展。 共同打造以綠色產業為主導的「中國綠谷」,成為閩浙贛地區將豐富的資源、區位、生態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優勢, 推進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的戰略選擇。 海西20城經貿往來如日中天,四省間的旅遊合作也如火如荼。 廣州——福建三日游已成為廣東旅遊的經典線路,閩南遊已成為潮汕地區遊客周末度假的主要線路,而赴閩西的自駕車游也是潮州市旅遊局每個黃金周的保留項目。 在衢州市旅遊局市場部,記者讀到一份《浙贛閩皖邊際游線路手冊》的宣傳資料,其中「衢州——武夷山三日游」被作為該市重點推介線路。衢州市旅遊局副局長鄭兵認為,跨省旅遊合作對於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旅遊產業都有直接推動作用,衢州市將在主動對接中加大合作力度,提升區域旅遊產品的競爭力和知名度。 憑著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政策,依靠國家各部委和各大央屬企業的大力助推,在海西20城的共同努力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開始顯現磁吸和輻射效應,產業集聚不斷升溫,區域內要素流動速度加快,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海西板塊」強勢崛起。 百姓受益、社會和諧,海西20城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改革開放推動了發展,海峽西岸20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使海西20城8000多萬人民得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海西人民共同享有。 閩北贛東交界處有一個葫蘆形田畈,「葫蘆」的頂部是鷹潭貴溪市樟坪鄉西排村,底部是南平光澤縣寨里鎮山頭村。 幾十年前,山頭村建了一座小水電站,雖然裝機容量很小,但還是用木頭電桿,把照明電送到西排。1998年,山頭村實施農網改造用上高壓電,西排村也實現了同步改造,而且水泥電桿往山頭村民農田中間過,也沒誰說要一分錢補償。 去年,經多方努力,光澤電信公司又為西排村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目前,山頭村正在搞電視光纖聯網工程,過不了多久,電視光纖也會拉到西排村……一樁樁一件件,西排村巧用山頭村這個「支點」,只花很少的錢,就為村民辦成幾件大事。 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海西人民共同分擔。 贛州是我國最大、世界著名的臍橙生產、加工基地。春節前後持續雨雪冰凍災害,讓臍橙主產區的贛南果農們個個眉頭緊鎖——冰凍不僅凍壞了他們的果樹,也冰封了臍橙的銷路。 同在海西天空下,福建各界危難時刻伸援手。從政府部門、大型企業、批發商到零售商,都積極行動起來,想方設法幫助解決贛南臍橙滯銷問題。 2月10日,春節假期尚未結束,福建省經貿委即向我省贛南臍橙的主要銷區貿發部門下發通知,要求積極組織當地果汁生產企業、水果經銷商、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以及批發市場水果經營大戶與江西方面接洽采購事宜。 作為福州水果最主要集散中心的福州果品批發市場,一方面為江西來的水果運輸車輛開辟綠色通道,對贛南臍橙的銷售減免手續費,免費為駕駛員和江西來的經銷商安排住宿;另一方面優先安排批發攤位,保證水果快速銷售;同時,還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幫助經銷商了解市場狀況。 經過多方的努力,贛南果農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 利民為民的舉措,海西人民相互借鑒。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省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6畝,而人均林地面積4畝,南平、三明、龍岩等林區,農民人均林地面積高達14.51畝。 長期以來,由於集體林產權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林業發展緩慢,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1998年9月,永安市洪田村誕生了一個「分山到戶」的決議,洪田村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為全國林業體制機制的綜合改革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省委、省政府敏銳地意識到,推進林改,是山區林區走出困境、加快發展的根本出路。很快,我省做出了全面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決定,及時推廣洪田村的經驗。 永安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永安林農在全國第一個喊出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心聲。 福建的林改經驗迅速在江西、浙江等周邊省份得到推廣。如今,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鋪開。 社會平安,海西人民共同維護。 閩粵贛邊界龍岩、梅州、贛州三市自1996年建立治安聯防協作關系,10多年來,協作區各成員單位刑偵民警齊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作戰,有力打擊了各類跨區域、流竄刑事犯罪活動。 2007年10月16日,龍岩市公安局接到江西瑞金警方的協助請求——瑞金市某食品公司出納曾某攜帶公司農民工工資款24萬余元,乘車向龍岩方向潛逃,請求協助攔截抓捕。當晚8時許,犯罪嫌疑人曾某在龍岩永定縣落網,24萬元工資款被悉數追回。 統計資料顯示,僅2007年,各協作單位為兄弟縣局破獲各類刑事案件594宗,其中重大案件218宗,協助抓獲犯罪嫌疑人259名,追捕網上逃犯133名,追繳贓款贓物價值309.6餘萬元。 生態文明,海西人民共同建設。 閩西、粵東同飲一江水。發源於長汀的客家母親河汀江,自北向南穿過龍岩市的4個縣一路奔流而下,進入廣東省境內被稱為韓江,流經梅州、潮州、汕頭、揭陽等地,也是潮汕人的母親河。 為了保護這條閩粵兩省的共同母親河,2003年8月,閩粵贛十三市黨政領導第八次聯席會議修訂通過的協作章程中有一條規定:「加強區域內江河流域等水系的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4年8月初,根據廣東蕉嶺縣群眾反映,武平縣立即處理本縣象洞鄉養殖業污水排入蕉嶺多寶水庫的問題,遷走養殖場,圓滿解決了這起跨省界水污染事件。 2006年龍岩市出台了《關於加強汀江流域水資源保護的決定》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汀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流域各縣(區)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確保了河水的甘甜。 目前韓江水質達到國家優良標准,是廣東水質最好的飲用水之一。 優勢獨特、先行先試,海西的對台前沿平台優勢充分發揮 閩台兩地一衣帶水,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改革開放以來,獨特的對台區位優勢使福建成為兩岸區域經濟整合的橋梁和紐帶。 自1981年第一家台資企業來閩落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國務院陸續批准在福建設立四個台商投資區,再到2004年海西戰略提出後,我省積極拓展「六求」作為,閩台交流合作由單向到雙向、由點到面在多層次、多領域全面展開,一直走在大陸各省前列。 福建的最大優勢在於對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並且得到各方面的強烈呼應,很重要的原因也在於海西獨特的對台區位優勢。 近年來,隨著台海局勢的不斷緩和、兩岸關系的不斷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不斷在對台合作中佔得發展先機。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成為中央惠台政策的實驗區和先行地,成為開展兩岸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員交往交流的前沿平台,成為兩岸產業對接和經貿合作的連接點。 「5·18」、「6·18」、「9·8」等一系列展會,成為海西對接台灣的平台。 5月18日,第十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在福州舉辦。為讓海西人民共享兩岸經貿交流成果,今年海交會首次設立海峽西岸經濟協作區板塊展,展示協作區投資環境和協作發展的成果,成為「立足海西、聯結兩岸、面向世界」的一流經貿盛會。 今年的「6·18」,正式更名為「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動兩岸產業界、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促進閩台產業對接和海西產業優化升級。 此外,漳州「花博會」,以花為媒開兩岸花卉交流先河,為兩岸農業企業創造了更多商機;莆田「藝博會」,推動兩岸的文化和經貿交流;晉江「鞋博會」,通過舉辦海峽兩岸鞋業沙龍、繼續設立中國台灣館以及攜手台灣東森電視台展開媒體合作等經貿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打好海西牌…… 藉助各種平台,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台優勢,已經成為海西20城的共識。各城市對兩岸交流合作都有更多期待,也做好了充分的聯動准備。 藉助海西的平台,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合作,是浙南溫州、麗水、衢州三市的共同願望。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潘平平說,溫台農業互補性強,特別是在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農業服務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溫州希望能借鑒漳州和福州的經驗,向國家申辦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 潮汕、梅州等地都與台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海西戰略提出後,粵東各地積極融入海西,充分發揮對台交往的優勢,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去年10月,粵台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在汕頭市舉行。交流會同期舉辦的「兩岸產業合作與企業創新」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認為,地緣相近是汕頭、台灣兩地合作最重要的優勢之一,汕頭應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主動、積極地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密切跟台灣的合作。 揭陽與台灣交往也源遠流長。6月初,揭陽市委書記陳弘平在與來訪的廈門黨政代表團座談時提出,要成立揭陽台商協會,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合作,大力引進台資,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局中體現揭陽的作用,凸顯揭陽的特色。 大力吸引台資,也是江西實施大開放戰略的重要方面。江西連續10屆參加在廈門舉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連續4屆舉辦贛台經貿洽談會。得益於海西的平台效應,通過辦「贛台農業懇談會」、「贛台經貿合作研討會」,贛台交流合作成果迭出,在贛台資逐年增加,台灣百大企業已有十餘家落戶江西。 發揮對台優勢,著力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也為區域內各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新途徑。 廣泛認同、士氣高昂,20城共同把海西建設推向新階段 2007年10月,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七大在北京召開。 會議通過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海峽西岸」第一次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說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已經成為黨中央的決策和全黨的意志,獲得了方方面面的廣泛認同。 海西20城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把握海西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 就在這一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上了一個新台階。 作為海西主體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持續向上的良好勢頭。全省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增長15.1%;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284億元,增長26.8%。在對台交流合作方面,2007年全省新批合同台資25.6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三成,對台小額貿易進出口達6389.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五成多;全年「金馬澎旅遊」成行1271個團組3.08萬人次,是前三年累計數的一倍多,接待台胞超過80萬人次,進一步凸顯了福建對台先行先試的作用。 2007年,溫州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57億元,邁入GDP超2000億元城市俱樂部。 梅州市GDP1978年才8.2億元,到2007年突破了400億元,經濟增速創13年來新高。 2007年,撫州全市引進外資134個億,其中有四成來自福建;有6萬多福建客商在撫州興業,在撫州的閩企超過1500家,有10多位閩商成為撫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 就在這一年,福建提出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福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深化項目帶動,實施品牌帶動,著力民生,著力民心,發揮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構建擴大對外開放的平台、推動全國區域合作的平台、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平台。 撫州市委書記鍾利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海西先行,我們要推動運作機制對接,把撫州建成承接閩商、台商產業轉移的基地、海西農產品供應基地,還要把撫州建設成為閩台生態旅遊示範區。」 衢州江山市市委書記傅根友認為,江山作為「浙閩咽喉」,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方面的一些產業協作在已有基礎上,應繼續先行。 …… 從這一年開始,海峽西岸經濟區20城間的合作進入一個新時期。 2007年召開的溫州市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擴大對內開放,積極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同全國各地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2007年底出台的《汕頭市「十年大發展」戰略規劃綱要》提出,把汕頭建成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經濟協作區重要中心城市、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板塊、溝通珠港澳與泛珠三角區域重要通道。 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批復《海峽西岸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這是繼京津冀城市群之後,國家批復的又一區域城市群協調發展規劃。 根據規劃,未來的海西城市群應憑借自身良好的生態本底、活躍的經濟氛圍、兩岸同源的文化優勢,在國家的支持下,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環境,努力建設成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連接『兩洲』、輻射中西的沿海增長極,兩岸文化交融、社會和諧的示範區,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先行區」。 6月16日,福建9市和毗鄰的浙江溫州、江西上饒、撫州、廣東汕頭、梅州等市在福州簽署協議,成立海峽西岸人力資源交流與合作聯盟。 聯盟將加強區域人才網路合作,構建區域間網上人才公共服務平台,共同組織區域間、城市間的網上招聘會;在地緣相近的城市之間、台商相對集中的區域之間、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之間定期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項目成果交流洽談會等;在人才智力引進、人才培訓、人才派遣、勞務合作等人力資源服務方面開展多方位合作。 6月18日,首屆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協作懇談會在福州召開。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負責人圍繞「交流、協作、發展、共贏」這個主題,共同探討在海峽西岸經濟區這個大背景下,如何推動海西區域內工商聯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整合閩浙贛粵20城市工商聯的資源優勢,促進城市間的經貿往來,共享海西科學發展的成果。會上還簽署了《海峽西岸20城市工商聯協作框架協議》。 …… 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我國最早實行改革開放的區域,包括廈門、汕頭兩大經濟特區在內的區內20城,在中國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寫下壯麗篇章。 如今,黨的十七大向海西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歷史賦予海西人民的光榮而神聖的使命。蓬勃發展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如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滿載著海西20城市繁榮發展的共同願景,揚帆遠行。 (記者 劉 輝 賴文忠 吳美章 潘綉文 鄭武平)

❹ 問題郵政編碼

福州市 0591 350000
鼓樓區 0591 350000 台江區 0591 350000
倉山區 0591 350000 馬尾區 0591 350000
晉安區 0591 350000 閩侯縣 0591 350100
連江縣 0591 350500 羅源縣 0591 350600
閩清縣 0591 350800 永泰縣 0591 350700
平潭縣 0591 350400 福清市 0591 350300
長樂市 0591 350200
廈門市 0592 361000
思明區 0592 361000 海滄區 0592 361000
湖裡區 0592 361000 集美區 0592 361000
同安區 0592 361100 翔安區 0592 361100
莆田市 0594 351100
城廂區 0594 351100 涵江區 0594 351100
荔城區 0594 351100 秀嶼區 0594 351100
仙游縣 0594 351200
三明市 0598 365000
梅列區 0598 365000 三元區 0598 365000
明溪縣 0598 365200 清流縣 0598 365300
寧化縣 0598 365400 大田縣 0598 366100
尤溪縣 0598 365100 沙縣 0598 365500
將樂縣 0598 353300 泰寧縣 0598 354400
建寧縣 0598 354500 永安市 0598 366000
泉州市 0595 362000
鯉城區 0595 362000 豐澤區 0595 362000
洛江區 0595 362000 泉港區 0595 362100
惠安縣 0595 362100 安溪縣 0595 362400
永春縣 0595 362600 德化縣 0595 362500
金門縣 0595 362000 石獅市 0595 362700
晉江市 0595 362200 南安市 0595 362300
漳州市 0596 363000
薌城區 0596 363000 龍文區 0596 363000
雲霄縣 0596 363300 漳浦縣 0596 363200
詔安縣 0596 363500 長泰縣 0596 363900
東山縣 0596 363400 南靖縣 0596 363600
平和縣 0596 363700 華安縣 0596 363800
龍海市 0596 363100
南平市 0599 353000
延平區 0599 353000 順昌縣 0599 353200
浦城縣 0599 353400 光澤縣 0599 354100
松溪縣 0599 353500 政和縣 0599 353600
邵武市 0599 354000 武夷山市 0599 354300
建甌市 0599 353100 建陽市 0599 354200
龍岩市 0597 364000
新羅區 0597 364000 長汀縣 0597 366300
永定縣 0597 364100 上杭縣 0597 364200
武平縣 0597 364300 連城縣 0597 366200
漳平市 0597 364400
寧德市 0593 352000
蕉城區 0593 352000 霞浦縣 0593 355100
古田縣 0593 352200 屏南縣 0593 352300
壽寧縣 0593 355500 周寧縣 0593 355400
柘榮縣 0593 355300 福安市 0593 355000
福鼎市 0593 355200

9個地級市;26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45個縣。
福州市 轄5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鼓樓區 台江區 倉山區 馬尾區 晉安區
福清市(玉屏街道) 長樂市(吳航街道)
閩侯縣(甘蔗街道) 閩清縣(梅城鎮) 永泰縣(樟城鎮) 連江縣(鳳城鎮) 羅源縣(鳳山鎮)
平潭縣(潭城鎮)
廈門市 轄6個市轄區
思明區 海滄區(海滄鎮) 湖裡區(禾山鎮) 集美區(集美街道) 同安區(大同街道)
翔安區(新店鎮)
莆田市 轄4個市轄區、1個縣
城廂區 涵江區(涵東街道) 荔城區 秀嶼區(笏石鎮)
仙游縣(鯉城街道)
三明市 轄2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梅列區 三元區
永安市
明溪縣(雪峰鎮) 將樂縣(古鏞鎮) 大田縣(均溪鎮) 寧化縣(翠江鎮) 建寧縣(濉城鎮)
沙 縣(鳳崗街道) 尤溪縣(城關鎮) 清流縣(龍津鎮) 泰寧縣(杉城鎮)
泉州市 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鯉城區 豐澤區 洛江區 泉港區(山腰街道)
石獅市 晉江市(青陽街道) 南安市(溪美街道)
惠安縣(螺城鎮) 永春縣(桃城鎮) 安溪縣(鳳城鎮) 德化縣(潯中鎮) 金門縣
漳州市 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薌城區 龍文區(步文鎮)
龍海市(石碼街道)
平和縣(小溪鎮) 南靖縣(山城鎮) 詔安縣(南詔鎮) 漳浦縣(綏安鎮) 華安縣(華豐鎮)
東山縣(西埔鎮) 長泰縣(武安鎮) 雲霄縣(雲陵鎮)
南平市 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延平區
建甌市(芝山街道) 邵武市(昭陽街道) 武夷山市(崇安街道) 建陽市(潭城街道)
松溪縣(松源鎮) 光澤縣(杭川鎮) 順昌縣(雙溪街道) 浦城縣(南浦街道) 政和縣(熊山鎮)
龍岩市 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新羅區
漳平市(菁城街道)
長汀縣(汀州鎮) 武平縣(平川鎮) 上杭縣(臨江鎮) 永定縣(鳳城鎮) 連城縣(蓮峰鎮)
寧德市 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蕉城區
福安市 福鼎市(桐山街道)
壽寧縣(鰲陽鎮) 霞浦縣(松城街道) 柘榮縣(雙城鎮) 屏南縣(古峰鎮) 古田縣
周寧縣(獅城鎮)

回答者: fsl271996464 - 助理 二級 2009-7-22 20:07
2006年轄:9個地級市;26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45個縣。
福州市 轄5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鼓樓區。
鼓樓區 台江區 倉山區 馬尾區 晉安區
福清市(玉屏街道) 長樂市(吳航街道)
閩侯縣(甘蔗街道) 閩清縣(梅城鎮) 永泰縣(樟城鎮) 連江縣(鳳城鎮) 羅源縣(鳳山鎮)
平潭縣(潭城鎮)
廈門市 轄6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思明區。
思明區 海滄區(海滄鎮) 湖裡區(禾山鎮) 集美區(集美街道) 同安區(大同街道)
翔安區(新店鎮)
莆田市 轄4個市轄區、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城廂區。
城廂區 涵江區(涵東街道) 荔城區 秀嶼區(笏石鎮)
仙游縣(鯉城街道)
三明市 轄2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梅列區。
梅列區 三元區
永安市
明溪縣(雪峰鎮) 將樂縣(古鏞鎮) 大田縣(均溪鎮) 寧化縣(翠江鎮) 建寧縣(濉城鎮)
沙 縣(鳳崗街道) 尤溪縣(城關鎮) 清流縣(龍津鎮) 泰寧縣(杉城鎮)
泉州市 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豐澤區。
豐澤區 鯉城區 洛江區 泉港區(山腰街道)
石獅市 晉江市(青陽街道) 南安市(溪美街道)
惠安縣(螺城鎮) 永春縣(桃城鎮) 安溪縣(鳳城鎮) 德化縣(潯中鎮) 金門縣
漳州市 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薌城區。
薌城區 龍文區(步文鎮)
龍海市(石碼街道)
平和縣(小溪鎮) 南靖縣(山城鎮) 詔安縣(南詔鎮) 漳浦縣(綏安鎮) 華安縣(華豐鎮)
東山縣(西埔鎮) 長泰縣(武安鎮) 雲霄縣(雲陵鎮)
南平市 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延平區。
延平區
建甌市(芝山街道) 邵武市(昭陽街道) 武夷山市(崇安街道) 建陽市(潭城街道)
松溪縣(松源鎮) 光澤縣(杭川鎮) 順昌縣(雙溪街道) 浦城縣(南浦街道) 政和縣(熊山街道)
龍岩市 轄1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新羅區。
新羅區
漳平市(菁城街道)
長汀縣(汀州鎮) 武平縣(平川鎮) 上杭縣(臨江鎮) 永定縣(鳳城鎮) 連城縣(蓮峰鎮)
寧德市 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蕉城區。
蕉城區
福安市 福鼎市(桐山街道)
壽寧縣(鰲陽鎮) 霞浦縣(松城街道) 柘榮縣(雙城鎮) 屏南縣(古峰鎮) 古田縣
周寧縣(獅城鎮)
參考資料:http://www.xzqh.org/quhua/35fj/index.htm

城市名稱 郵政編碼 城市名稱 郵政編碼 城市名稱 郵政編碼 城市名稱 郵政編碼
福州 350000 古田 352200 崇安 354300 永春 362600
閩侯 350100 屏南 352300 泰寧 354400 漳州 363000
長樂 350200 南平 353000 建寧 354500 龍海 363100
福清 350300 建甌 353100 福安 355000 漳浦 363200
平潭 350400 順昌 353200 霞浦 355100 雲霄 363300
連江 350500 將樂 353300 福鼎 355200 明溪 365200
羅源 350600 浦城 353400 柘榮 355300 永定 364100
永泰 350700 松溪 353500 周寧 355400 上杭 364200
閩清 350800 政和 353600 壽寧 355500 武平 364300
莆田 351100 邵武 354000 廈門 361000 漳平 364400
仙游 351200 光澤 354100 同安 361100 三明 365000
寧德 352100 建陽 354200 泉州 362000 連城 366200
惠安 362100 南靖 363600 清流 365300 長汀 366300
晉江 362200 平和 363700 寧化 365400 東山 363400
南安 362300 華安 363800 沙縣 365500 尤溪 365100
安溪 362400 長泰 363900 永安 366000 詔安 363500
德化 362500 龍岩 364000

❺ 福建武平謝氏簡介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謝氏文化,璀燦奪目,光耀人寰。我們謝氏家族歷史悠久,源於炎、黃兩帝,乃炎黃優秀子孫之一脈。謝姓於夏朝立姓,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同樣久遠,即從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一帶)受姓開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裔孫繁衍百餘代。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描述謝邑和謝氏狀況的詩句有二十多句,這是全國百家大姓中所罕見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分布於現今的河南許多地方外,有一支遷徙山東,有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入湖南。戰國時又有一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四川,後又分三支,一支遷蜀郡,一支遷雲南,一支遷貴州。漢代,謝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陳留郡陽夏南遷浙江會稽郡上虞東山等地的謝氏人丁興旺、人才濟濟。晉代,謝氏發展為眾所仰望的名望大族。僅東晉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間,謝家見於史傳的聞達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達33人,文韜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為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顯赫、文化修養最深遠的姓氏之一。武平謝氏就是這個系脈的後裔。宋理宗時,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孫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錢塘遷入福建邵武黃基堡村,為入閩始祖之一。琚公有五子:九聰、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後來九聰公子太寶公在長汀做官(宋榮祿大夫),再由邵武遷長汀,後遷武平,為武平始祖之一。太寶公在武平發展數代後,其叔九明公之玄孫百五郎公因與兄弟百九郎公情誼較深,也直接由邵武遷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一叔九嶷公自邵武黃基堡遷徙汀州寧化,再遷江西石城,後又從石城轉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孫千一郎公(申伯76世)又遷武平民主的林榮均營村。還有幾支脈派也在武平發展,成為武平謝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安公系文樂公派由寧化遷上杭黃潭百一郎公裔法端公,遷徙武平長居開基;另一是廣東興寧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脈翠英公裔遷來武平城關發展;還有一脈為龍岩適中子榮公系的映斗公遷到武平中山,開發其祥。這些謝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是優秀客家民系之一。他們分居在全縣的16個鄉鎮33個村莊。按人口多寡,謝氏在全國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縣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為:萬安鄉上鎮、下鎮、賢溪、捷文、小密(共計2900餘人);象洞鄉光采(共計1900餘人);東留鄉黃坊、新聯、蘭畲、桂坑、背寨、龍溪的象湖、中坊的謝坊和上貴湖(共計1200多人);平川鎮城南(共計200多人);城廂鄉東雲(共計330餘人)、長居(共計230多人)、汾水和凹坑(共計300餘人);十方鎮葉坑、處明、和平、熊新新塘邊(共計800餘人);岩前鎮和安(共計50餘人);中山鎮城中、新城(共計1200餘人);民主鄉高書、林榮、坪畲(共計420餘人);中赤鄉上赤、中赤、平沿(共計400餘人);下壩鄉224人;大禾鄉130人。
梁山鍾靈,平川毓秀。在這風光秀麗、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來,孕育了二十餘代、成千上萬的謝氏兒女,現有人口一萬多人。他們同飲平川水,共耕一方土,繼承謝氏「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的耕讀傳家文化傳統,發揚客家崇文尚武、艱苦創業的精神,歷代文風蔚起,名儒踵至,涌現了不少風雲人物,有叱吒政壇的榮祿大夫、知府和廳局級領導幹部;有博學多才的進士、貢生、博士、碩士;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有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總經理、企業家。如明、清時代的謝廷耀、謝文富、謝煜、謝和、謝曜、謝翔河,民國時期的謝秉瓊、謝伯鎔、謝鳴珂、謝肇齊及建國後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謝成珂;原省新聞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老紅軍謝畢真,老革命謝掄瓚、謝啟發、謝佑蓮(女)、謝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長謝祝珂;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檢查室副主任謝泰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外交部駐英國大使謝榮生;主任記者、編輯謝海陽、謝軍;教授謝揚光、謝維章、謝總延、謝冠奇及在社會科學諸方面卓有建樹的史學博士謝重光;省三建公司總經理謝耀金;省優秀企業家、省勞模謝瑞英等,都是武平謝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一顆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上,為民族的振興發展、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謝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時期的謝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國(今越南)國王寶座。但大多數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閩、粵沿海地區先遷台灣,進而再播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直接遷海外的。我縣遷海外及台灣等地宗親,大多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去台灣的,有的就學去美國、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台灣的有謝化成、謝蘭輝、謝劍平、謝國群、謝國忠、謝進儒、謝生初、謝振南、謝誠美、謝晃炎等共百餘人;旅居美國的有謝肇齊子謝行昌、平昌,謝李淑馨兒女謝劍光、絳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謝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謝掄瓚子女等人。還有的宗親旅居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遷往縣外定居的宗親星羅棋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遷往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寶公裔孫,據江西榮勝宗親來信說,現已發展到十多萬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國前後因工作關系遷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謝泰萬、謝壽光、謝小平;旅居大連的謝有問;旅居上海的謝海陽(祝珂子)、謝維章、謝軍;旅居海南的謝祝長、謝楊華;旅居甘肅蘭州的謝維垣;旅居江蘇蘇州的謝羅彬、謝國英;旅居廣東深圳的謝明成、謝春華、謝春昌,廣州市的謝晉光、謝爭光、謝劍光、謝勇東,番禺市的謝明魁,梅州市的謝世龍、謝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謝冠奇、謝文濤、謝英群;旅居湖南長沙的謝世流等等。還有旅居本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縣的宗親約計幾百人。
國有正史邑有志,家族有譜人有傳。武平於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謝氏最早遷入武平的是太寶公,在宋末元初,約於公元1300年左右。在這七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謝家遺址勝跡遍武平,家乘譜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謝氏家祠」,始建於明代中季,後經幾次修復,成了全縣的謝家總祠,前後三棟,寬敞無比、巍峨壯觀(現已廢),現保存了「五馬流芳」牌匾一塊;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一「成茂公祠」(原縣賓館址);花崗岩條石建成,威武雄壯,是為念七郎謝成茂所建(現已廢);萬安鄉下鎮村有開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謝屋,即念一郎公祠),十一世祖維達公祠(址在井下窩)、維行公祠(址在大謝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裡,即芬齡公祠);上鎮村「爵一公祠」(址在南門樓);象洞鄉光采村開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廂鄉長居村的「寶樹堂」,十方鎮葉坑村的「謝氏家廟」;熊新新塘邊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鎮新城村的朝陽門謝氏家祠「儒林第」;民主鄉林榮村均營的「千一郎公祠」;東留鄉中坊村謝坊的「東山世第」……這些是謝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場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廂鄉東雲村長崗上的太寶公墓(現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謝屋灣飛鵝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鎮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鄉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萬安的維達公墓。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武平外遷到上杭湖洋、廣東差乾的宗親,他們認定是武平太寶公裔孫,由武平高梧遷上畲,再遷上杭湖洋後,遷廣東差乾的。但他們把太寶公裔成茂公與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一,誤傳了幾十年(有專門考證文章)。而我們開基所在地武平於明、清時期的兩座墳墓仍存,碑文字跡清楚,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兩個祖公,不能混淆,現附錄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謝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鄒氏一娘 孺
中憲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鉅鹿: 謝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鍾氏 夫
關於譜牒,武平謝氏幾乎村村都有,一般都以手抄家譜為主。清朝時,進士謝耀主編的《平川謝氏族譜》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一部,全書共七卷。民國時期謝氏手抄譜本更普及於民間。長居、均營、朝陽門、葉坑等地的譜本逐趨完善,反映也比較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國運昌隆、文化復興,修譜工作也先後展開,長居明金主編的《謝氏族譜》、中山元昌、熾昌等人編寫的朝陽門《謝氏族譜》,萬安任珂主編的《萬安謝氏簡史》,台灣德興為象洞編寫的《謝氏族譜》等等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這是歷史前進的里程碑,是祖輩繁衍生息的勞動結晶,是歷史的寶貴遺產。武平謝氏於2004年抓住歷史發展機遇,萬眾一心,通力合作,由觀光主編了全縣的《武平謝氏族譜》。這是一件慎宗追遠、敦親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一本反映武平謝氏淵源、文化,縱貫古今的謝氏文明史,在謝氏家族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後祝願:梁山寶樹枝繁葉茂,平川芝蘭奼紫嫣紅。
武平謝氏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