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廈門的風俗習慣
廈門地處閩南,閩南文化源遠流長,保留了很多獨具特點的習俗,逢年過節時這些傳統習俗便體現得尤為濃烈。除了農歷春節、上元節鬧元宵、踩街、鬧花燈、舞龍舞獅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慶儀式外,廈門還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節掃墓踏青(閩南地區的掃墓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心理),端午節吃粽子和抓鴨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餅。
�0�2 上元節�0�2
�0�2 又稱「燈節」或「元宵節」,是紫微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卦,預測一年的福禍,祭酒之後燒金紙,而後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
�0�2 這時的大街小巷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會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活動。�0�2
�0�2 端午節�0�2
�0�2 又叫「五月節」。廈門一帶的端午節既有和我國其它地方共同的內容,如吃粽子、劃龍舟,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內容,如抓鴨子、抓豬等競技活動。
�0�2 龍舟競渡一般在集美的龍舟池舉行,如果你剛好在端午前期間去廈門,不妨去那裡看看。
�0�2 抓鴨子是一種考驗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木柱去打開一隻盛鴨子的木箱,然後再跳進水裡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0�2
中秋節
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是人們闔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廈門人對中秋節特別重視,許多旅居海外的鄉親以及港、澳、台同胞,屆時都紛紛踏上歸途,與家人好友團聚,共 享天倫之樂,暢敘別後情誼。
�0�2 當年鄭成功率部駐扎在廈門,中秋節前後,士兵們開始思念家人。部將洪旭為了激勵士兵先國後家的鬥志,便巧設「中秋會餅搏狀元」,用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讓士兵輪流擲骰子,根據骰子紅豆的多寡,可中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餅。由於搏狀元活潑有趣,鄭成功批准從8月13日至18日,軍士按單雙日分批輪流賞月搏餅。
�0�2 這種中秋節玩會餅搏狀元的習俗,300多年來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 廈門的餅店在中秋節前後大量生產會餅上市,有餡餅、廣東餅、餅乾式或三者綜合。�0�2
�0�2
�0�2
廈門人的諱忌�0�2
�0�2 在嬰孩面前勿講「猴」。因恐嬰孩患「猴損症」。如須談猴, 應改說為「爬樹」或「山人」。�0�2
�0�2 見嬰孩體胖,不可當面嘉嘗其「肥」,須言「好看」。抱時亦不可言「重」。�0�2
�0�2 以「中指」指人,極為無禮。�0�2
�0�2 以掃帚打人,最為恥辱。�0�2
�0�2 客至掃地,意念逐客,有辱於人。�0�2
�0�2 以六碗菜請客,最為不敬。(清舊制,凡臨死刑之犯,官以六饌餉之,以示皇恩涪大。)�0�2
�0�2 親友喜慶宴席,匆打碎盤碗碟。新婚之日尤為諱忌。�0�2
�0�2 媒人到家談婚,不可奉茶,謂奉茶事難。�0�2
�0�2 產婦之房,未滿月不可進。�0�2
�0�2 與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飯上,謂系祭鬼,有失禮儀。�0�2
�0�2 喪後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亂入人家。喪家亦不能到別人家拜年。�0�2
�0�2 兒童匆戴兩頂帽,忌長不高。�0�2
�0�2 屋中張傘,屋內易漏。�0�2
❷ 農歷七月初七有什麼風俗習慣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星宿崇拜演化而來,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經歷史發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人們常在這一天,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成為七夕的傳統習俗。
❸ 七月七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七夕節介紹
1、農歷七月初七被稱作「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等,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當天有拜七姐、接露水、對月穿針、坐看牽牛織女星、乞求姻緣、游七姐水、儲七夕水等風俗。
2、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3、「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習俗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4、這節日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四大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❹ 農歷七月初七要拜什麼神呢
牛郎織女,哈哈
❺ 廈門人在樓下拜拜,不知道是拜什麼呢
地藏菩薩聖誕日,農歷七月三十
❻ 農歷七月初七有哪些主要習俗
1、折疊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