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的歷史發展
福建簡稱「閩」。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福建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伊斯蘭教等重要文化發源地和商貿集散地,福州、廈門曾被辟為全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閩江口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和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福建在歷史上曾經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在宋、元時期,隨著港口的對外開放,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福建與海外貿易往來頻繁,進入經濟鼎盛時期,在全國占據重要的位置。明清兩代,福建的絲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造船業、造紙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自從封建統治階級實行閉關自守的「海禁」以後,福建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近代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後,福建經濟每況愈下,基礎脆弱,結構畸型,到1949年已處於全國沿海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省份之一。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並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岩州為永春縣、龍岩縣;廢除廳制,改平潭、雲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岩、長汀 、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台、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1950年04月0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岩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設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署和龍溪專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1953年,原由晉江專署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署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撤銷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岩專區管轄。撤銷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並將三元、明溪二縣合並改稱三明縣。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署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並入南平市。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岩、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1981年撤銷龍岩縣,改為龍岩市(縣級),由龍岩地區行署代省管轄。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擴大福州市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歸福州市,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市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同年,還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裡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並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989年08月21日起,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1990年08月15日起,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1994年,全省共設地級市7個,2個地區;縣級市15個,48個縣,18個區。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1]2014年12月13日起,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岩市永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