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海公園主要由那四部分景點組成
北海景點眾多,一般分為: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團城景區四大區塊。 小西天
小西天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建成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為母親孝聖皇太後祝壽祈福而建的。主體建築為極樂世界,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橫梁跨度13.5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築,
殿四面窗扉、楠扇細鏤花紋,殿內高處懸掛金匾,上書「極樂世界」為乾隆御筆。上方為金光燦燦的八角穹窿團龍藻井,十分庄嚴。殿四面環水,有橋可通,東西南
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欄石橋,整體建築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殿內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
二十六尊羅漢佛像,山下繪滿海水,以象徵佛界普陀勝境,故有「羅漢山」和「海島」之稱。
鐵影壁
元代遺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塊礫岩
雕成,因顏色和質地似鐵,故稱鐵影壁。壁高1.89米,長3.56米,兩面淺雕雲紋異獸,刻工古樸渾厚。鐵影壁原是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古廟前的照壁。
明初,此壁被移到德勝門內護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胡同內),1947年壁身移至北海公園。1986年北海公園從鐵影壁胡同找回基座,從而使這一文物得以復
原。
九龍壁
九龍壁是原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0米,長25.52米。壁的兩
面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而成。兩面各有九條彩色大蟠龍,飛騰戲珠於波濤雲際之中。壁上共有大小蟠龍635條。中國現存三座古代九龍壁,唯獨這座是雙面壁,它
是中國琉璃建築藝術的精華。
靜心齋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佔地面積約八千七百平方米。是北海最精巧的一處園中之園。靜心齋原為明代普通
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7年)在擴建「西天梵境」時修建了靜心齋(當時稱鏡清齋)也稱「乾隆小花園」。園內主要建築有鏡清齋、抱素書屋、韻琴
齋、碧鮮亭、焙茶塢、罨畫軒、沁泉廊、枕巒亭、石橋等。靜心齋東枕山,西倚寺,南面滄波,園內亭、榭、廊、軒、石橋、水池、疊石、假山以及樓台,殿閣建築
形式既不失北方園林宏偉壯麗的氣魄,又有江南園林小巧玲瓏的情趣,是中國造園藝術的珍品。
快雪堂書法博物館
始建於乾隆四十四年( 1775 年),院內還有澄觀堂、浴蘭軒兩座大殿。四周由彩繪游廊連接,快雪堂東西兩側的游廊內嵌有晉代至元代二十位書法家八十篇墨跡石刻四十八方,其中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乾隆皇帝所做的快雪堂記最為著名。
五龍亭
建
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 年),中為龍澤亭,左為涌瑞亭、浮翠亭;右為澄祥亭、滋香亭。原是帝後及近臣垂釣賞月的地方,乾隆二十八年( 1763
年)將木製弧形橋改為石橋,並安裝了青石欄板、柱子。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年)欄板、柱子遭八國聯軍破壞,
1974年照原樣予以恢復。現存五龍亭成為人們眺望白塔及北海湖光山色和休息的地方。
西天梵境
「西天梵境」又稱大西天,東臨靜心齋,西與大圓境智寶殿相依,南與瓊華島貫成一線,是北海最負盛名的景區之一,原為明代西天禪林喇嘛廟,清代於 1759 年重修,並向西擴展,1980 年經重新修繕後對外開放。 濠濮間
濠
濮間是北海公園的一處園中之園。「濠」與「濮」均為中國古水名。據《莊子.秋水》載,莊子與惠施游於濠梁之上,莊子說:「魚兒出來了,魚兒真快樂。」惠施
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魚之樂?」莊子反駁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之樂?」據此人們修此小園,園內小橋幾近水面,以供帝後觀魚、垂釣。乾隆皇帝曾在
此園宴請大臣。
畫舫齋
畫舫齋位於北海東岸,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掩映在山林中的一處獨立院落。前殿為「春雨淋塘」,中
有水池,北為正殿「畫舫齋」。東西各有一處精巧別致的院落,東為「古柯庭」,西為「小玲瓏」。整個畫舫齋朱廊環繞,結構精巧,環境別致,形似停泊在北海湖
邊的一條大船,原引用歐陽修的《畫舫齋記》而造其形,得其名。乾隆皇帝經常到此遊玩,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後也常來這里游宴、聽評書。
先蠶壇
先
蠶壇位於北海東北隅,總佔地面積17000平方米。原為明代「雷霆洪應殿」舊址。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先蠶壇」,成為後妃們祭祀「蠶神」的地
方。院內建築有「觀桑台」、「親蠶殿」、「後殿」、「先蠶神殿」、「神櫥」、「蠶署」、「井亭」、「牲亭」、「蠶所」、「游廊」、「桑園」、「浴蠶池」
等。東面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蠶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東邊的一支水系。整體建築宏偉,構造精美,綠瓦紅牆,色彩艷麗。先蠶壇是北京九壇之
一,是現存較完整的一處皇室祭祀場所。 永安橋
建於十三世紀,是連接團城和瓊島的紐帶。橋用漢白玉石砌成。橋兩端各立牌坊一座,北為「堆雲」,南為「積翠」,故為「堆雲積翠橋」的嘉名。
永安寺
永
安寺位於北海白塔山南麓。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是清世祖福臨應西藏喇嘛惱木汗之請修建的
,名白塔寺。初建時,寺內建築有正覺殿、普安殿、聖果殿、宗鏡殿、轉角房、順山房和白塔。正覺殿為山門。乾隆六年(1741年)改稱永安寺。乾隆八年
(1743年)對永安寺進行擴建,增設法輪殿、鍾樓、鼓樓和永安寺山門。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勝、滌靄二亭。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於二亭內各立一碑,分別攜刻乾隆御制《白塔山總記》和《白塔山四面記》。
永安寺是一組反映宗教文化的建築群落。它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色彩斑斕,蔚為壯觀。由於歷史的原因,寺內的部分建築已毀,造像亦已無存。1993年,公園管理處對永安寺進行了全面修葺,並復原了寺內原有的全部建築和造像,使永安寺再現了當年的風彩。
瓊島春陰碑
「瓊島春陰」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瓊島春陰碑立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攜刻乾隆皇帝御書「瓊島春陰」四個大字。其它三面分別攜刻乾隆題詩。
閱古樓
閱古樓平面近似橢圓形,實為兩個半圓左右圍合而成的上下兩層樓,樓形別具一格。樓內沿牆壁鑲嵌著由梁詩正等奉命編次的魏晉以來歷代名墨跡的鉤摹石刻,共495方,清代帝後常來此閱賞古代翰墨。樓內四壁嵌滿《三希堂法帖》石刻,這些是中國古代書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銅仙承露盤
銅仙承露盤是清乾隆皇帝仿漢武帝故事而建。於石座上豎漢白玉蟠龍柱,柱頂端立一雙手托盤的銅人,通高6.6米。據記載,漢武帝曾在建章宮神明台置仙人承露盤,用以承接露水,相傳用其服葯可以長生不老。清乾隆皇帝立此並非為了承露,乃是綴景之物。
智珠殿
智珠殿,半月城位於瓊島東麓山腳下,座西面東與陟山橋相對,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智珠殿建在半月城城台上,紅牆綠瓦,雄偉壯觀,四面有五個牌樓相對,中軸對稱、布局別致是我國古建築中比較少見的,殿內原供奉文殊菩薩一尊。 團城
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金代為大寧宮一部分。元代稱圓坻,亦稱瀛洲。島四周砌圓形城牆。城高4.6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周長276米。團城上殿宇堂皇別致,松柏蒼勁挺拔。1961年國務院將團城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光殿
承光殿是團城的主要建築,元代稱儀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稱承光殿。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推出單檐卷棚式抱廈一間,建築結構別致精巧,是北京宮殿中少見的形式。
玉
瓮玉瓮又稱「瀆山大玉海」,製作於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
豬、海犀等出沒於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瓮放置瓊華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瓮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
(1745年)發現後,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將玉瓮陳設於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
各賦詩一首,刻於亭柱之上。玉瓮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㈡ 北京的北海公園白塔介紹
北海公園白塔的位置_北海公園白塔的簡介?
白塔,位於北京市北海公園瓊華島上。白塔建築清朝時期,是一座藏式喇嘛塔。白塔的修建得到了當時皇帝的恩准,白塔上圓下方,變化多端,塔頂設有寶蓋和寶頂,塔身裝飾有日、月和火焰,寓意著佛法好比太陽和月亮,光芒四射,福耀大地。
白塔佇立在瓊華島的頂端,代表著整個北海公園。白塔雖然庄嚴肅穆,但是依舊給人強大的親和力。站在山腳仰望整座白塔,便會產生虔誠的敬佩情懷。白塔處於瓊華島的中軸線上,是瓊華島的中心,同時也是整座北海的中心,有著君權神授的寓意。1679年。白塔在一次地震中毀於一旦,1680年又斥資重建。在1967年的唐山大地震中,白塔的塔頂被震塌,人們又在其中發現了兩顆舍利子,證實了白塔實際上是一座舍利塔,是一座象徵著神權的建築,這也是帝王宮廷的一大特色。 在白塔的周圍還修建了天王殿、七佛寶殿、意珠心鏡殿等建築,被賜名為大聖壽萬安寺。白塔至今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數次地震和戰火紛亂,但是由於政府的細心維護,至今仍舊保存完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多次撥巨款對其進行全面的搶修,力求以最原始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現在,白塔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它已經成為了北京一座標志性的建築。
更多關於北京的北海公園白塔介紹?,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5f836161573228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㈢ 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景點
1、北海公園主要由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團城景區所組成的。
2、全園的中心是瓊島,島四面臨水,中央建藏式白塔,南有永安寺,隔橋與團城相對。島北建長300米帶延樓的游即。
3、各式園林建築布在島上四周,如珍藏三希堂書法石刻的閱古樓;精美的銅仙承留盤;觀景、辦公的悅心殿、慶霄樓;別致的半月樓等,北坡堆疊的龐大的仙山洞府,構築巧妙,堪稱國內園林中的典範。
4、畫肪齋,湖東岸有濠濮間、畫肪齋兩處園中園,東北角為蠶壇,現畫肪齋、蠶壇被外單位佔用,不對夕研放,湖北岸土山後,原為闡福寺、萬佛樓、天王殿等寺廟建築,現在僅存天王殿一座楠木大殿和門前七彩琉璐坊近年正在修復天王殿後院及九龍壁後面的兩座大殿。
5、濠濮間湖濱五龍亭,原為帝後垂釣、看煙火和觀景的地方,建於水中,有曲橋相連,築造鵝致。北岸的園中園靜心齋,為清乾隆讀書處,造園手法高超,園中大假山宏闊雄奇,氣勢非凡。
6、在西板橋下車,從東門進去,就可以看到白塔,瓊島,永安寺 沿著河堤往北走,途徑畫舫齋,蠶壇,靜心齋,有著名的九龍壁,五龍亭,極樂世界殿。
㈣ 北海公園有哪些景點
1、古柏
2、蘭亭八柱亭
3、社稷壇
4、唐花塢
5、習禮亭
6槐柏合抱
㈤ 北海公園的景點介紹
1、小西天
小西天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建成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 年),是清乾隆皇帝為母親孝聖皇太後祝壽祈福而建的。主體建築為極樂世界,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橫梁跨度13.5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築,殿四面窗扉、楠扇細鏤花紋,殿內高處懸掛金匾,上書「極樂世界」為乾隆御筆。
㈥ 北海公園的塔叫什麼
叫白塔,北海白塔,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志性景點。北海白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6)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是銅做的擴展閱讀
北海公園景點:
1,鐵影壁
元代遺物,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塊礫岩雕成,因顏色和質地似鐵,故稱鐵影壁。壁高1.89米,長3.56米,兩面淺雕雲紋異獸,刻工古樸渾厚。鐵影壁原是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古廟前的照壁。
2,九龍壁
九龍壁是原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高5.96米,厚1.60米,長25.52米。壁的兩面用七色琉璃磚瓦鑲砌而成。
㈦ 北海公園主要由幾部分組成,分別是什麼
北海景點眾多,一般分為:北岸景區、東岸景區、瓊島景區、團城景區四大區塊。
北岸景區包括小西天、鐵影壁、九龍壁、靜心齋快雪堂書法博物館、五龍亭、西天梵境。
東岸景區包括濠濮間、畫舫齋、先蠶壇。
瓊島景區包括永安橋、永安寺、瓊島春陰碑、閱古樓、銅仙承露盤、智珠殿。
團城景區包括團城、承光殿、玉瓮。
北海公園(Beihai Park),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約71公頃,水面佔583市畝,陸地佔480市畝。
(7)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是銅做的擴展閱讀
北海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達到0.69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0.39平方公里)。湖口瓊華島上建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北海北岸是幾組宗教建築,有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等,還有五色琉璃鑲砌的九龍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戲珠於波濤雲際,造型生動,色彩明快。
全園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有著「仙山瓊閣」的之稱。全園布局以瓊島為中心,山頂白塔聳立,南面寺院依山勢排列,直達山麓岸邊的牌坊,一橋橫跨,與團城的承光殿氣勢連貫,遙相呼應北面山頂至山麓,亭閣樓榭隱現於幽邃的山石之間,穿插交錯,富於變化。
㈧ 北海公園
歷史沿革
【傳說】
北海的建設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葯,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瀕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採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徵"太液池","瓊華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台"則象徵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跡。
建園歷史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園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園林是根據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仙境建造的,歷經遼,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戰國時代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葯,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築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於是降旨在建章宮後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徵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後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
北海園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的。北海和中南還是太液池,瓊化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們不僅能看到瓊化島上的猶如仙境的亭台樓閣,而且還能看到神人庵、呂公洞以及銅仙承露盤等傳說中的仙島景物。北海不但保留著把神仙宮苑幻想意境用高超的造園藝術實現於歷史上高峰期的基本形態,而且還把寺廟園林、江南文人園林和宗教名勝藝術的成就融合在整個宮苑之內,其規模之宏大,歷史之悠久,藝術成就之高超,確實是中國皇家園林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巧得天下,建都於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使古老的北海煥然一新。
㈨ 北海公園介紹北海公園十大必去景點
北海公園介紹 北海公園十大必去景點?
瀏覽量:1620
時間:2022-03-23 16:02:14
作者:喬喬
北海公園介紹
北海公園有哪些介紹?
北海公園十大必去景點?
1.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園林具有北方園林的宏偉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的優雅魅力,並儲存了皇宮的宏偉和宗教寺廟的庄嚴。2.永安寺: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寺內所有建築、藻類裝飾、石雕、木雕、泥塑、繪畫六項技都很優秀,構成了一個整體。優於陝西永樂宮和峨眉飛來殿。觀音樓、大廳、西廂側廳、天王殿、古永安禪院山門等古建築依然存在。3.永安橋:俗稱大石橋。橋的欄板上裝飾著柿子圖案和卷雲圖案。柱外的鼓石上刻有鹿、虎、麒麟、犀牛、羊、蝴蝶等圖案。橋北側有兩條龍探頭,橋南側露出一對龍尾。從遠看,它呈現出兩條龍背橋的趨勢,造型生動巧妙。
北海公園有什麼意義?
北海公園是迄今為止為止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公園。北海公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園林藝術風格而聞名。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屬於古代皇家園林。整個公園以海為中心,佔地71公頃。它是中國最古老、最完整、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美麗的湖光山色,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風格,令世人驚嘆,更加流連忘返。
1
上一篇
下一篇
北海公園介紹 北海公園十大必去景點?
瀏覽量:1621
時間:2022-03-23 16:02:14
作者:喬喬
詳細介紹北海公園景點?
北海公園景點介紹
1、小西天
小西天建於清朝乾隆33年(公元1768年),建於清朝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它是由清朝乾隆皇帝為母親孝順的聖太後祈禱的。主樓為極樂世界,總面積1200平方米,橫梁跨度13.5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築。寺廟四周的窗戶和楠扇都是精心雕刻的圖案。寺廟高處掛著金色的牌匾,上面寫著極樂世界作為乾隆御筆。
2、鐵影壁
元代遺物,牆壁呈棕褐色,由中性火山塊礫岩雕刻而成,因其顏色和質地如鐵,故稱鐵影壁。1.89米,長3.56米,兩面淺雕雲紋異獸,刻工古樸渾厚。鐵影牆原本是建德門(今德勝門)外一座古廟前的照牆。
3、永安橋
它建於13世紀,是連接團城和瓊島的紐帶。這座橋是用白做成的。橋兩端有一座牌坊,北有堆雲,南有積翠,故名堆雲積翠橋。
4、銅仙承露盤
銅仙承露盤是清朝乾隆皇帝仿漢武帝的故事建造的。在石座上豎立白玉盤龍柱,柱頂豎立一雙手托盤的銅人,通高6.6米飯。據記載,漢武帝曾在建章宮神明台設置仙人露台承接露水。據說用它吃葯可以長生不老。清朝乾隆皇帝立此不是為了揭露,而是為了裝飾風景。
㈩ 北京北海公園有什麼建造歷史
傳說,浩瀚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叫做蓬萊、瀛洲和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統一我國之後,曾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葯,可是一無所獲。
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似乎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
而發源於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納源於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經北京和天津之後進入海河,最終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遷之後,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島名為"瑤嶼"。地勢像極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為歷代皇室看中的風水寶地。
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的"白蓮潭"建立了"瑤嶼行宮",因開挖湖泊堆積泥土,日漸形成了水中島嶼,稱為"圓砥"。
據《遼史》記載: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
《洪武北平圖經》中記載"瓊華島遼時為瑤嶼",都可以證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國滅遼國後,改燕京為"中都"。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擴建了"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間,金世宗完顏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園建造了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
又將挖湖的泥土用以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在瓊華島上建造廣寒殿的同時,在圓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從這個時候開始,以瑤嶼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就逐漸形成了皇家宮苑的格局。
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了"廣寒殿"等建築。
1260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國的第五任"大汗"。由於向南奪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制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親信霸突魯和劉秉忠的建議,決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於1215年被蒙古軍隊徹底摧毀,忽必烈採納太保劉秉忠的規劃,選擇以金中都東北郊外的大寧宮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經常住在大寧宮。
在建設元大都期間,曾在永安寺遺址中殘存的"釋迦舍利之塔"塔基下,發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鐵塔,鐵塔中有一銅瓶,瓶中存有釋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為奇特的是,瓶底還有一枚銅錢,錢上鑄有"至元通寶"4個字。忽必烈聞知後大為高興,因為他的年號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銅錢居然已有"至元"的年號,這豈非天意昭示,他這個"至元皇帝"確系真命天子嗎?
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國策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佛教聖物佛舍利的出現,更有利於推行"以佛治心"的國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為"帝師",接受過八思巴舉行的"金剛灌頂"儀式,他希望藉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當然也是在借崇佛來強化西藏對朝廷的歸順。
為了供奉佛教聖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中明確指出:恆慮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為基,莫如起塔,冀神龍之扶護,資社稷之久長。
因為忽必烈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所以他選擇了帝師八思巴推薦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來負責永安寺白塔的設計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語"浮屠"的譯音字。佛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凝結成的小顆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樣式來源於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