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人喜歡吃什麼菜,北京人喜歡吃什麼口味
待客飯
餃子北京人的待客飯。餡分葷素兩種。葷餡以豬、羊肉為主,老北京人不吃魚餡餃子。素餡以白菜或韭菜為多,蘿卜、豆角、茄子、柿子椒等也可。包好的餃子,水煮的稱水餃,入籠蒸熟稱蒸餃,以油煎熟稱「鍋貼」,先蒸熟再煎制者叫「蒸呵炸」(「蒸食炸」)。
包子種類也不少,採用發面,包葷餡或素餡。若擀成大皮,攤放餡料捲起來,切段或不切段,上屜蒸熟,北京人稱之為「懶籠」。若包以豆沙餡,呈半球形,則稱豆包。包糖餡則稱糖包,糖包多包成三角形,故又多稱為糖
三角
面條分切面和抻面兩種。當下家庭很少自己擀制面條了,多從糧店購買加工好的切面(有濕、干兩種),極為方便。抻面是將餳好的軟面團揉成條後,再抻拉入鍋煮制,面條比專業廚師抻制的粗得多,但吃起來筋道。將調料直接加在煮麵的湯水中,連湯食用,叫熱湯面。撈面以炸醬或打鹵佐食者,稱為炸醬面、鹵面等。
副食蔬菜中,秋冬季節以大白菜為主。大白菜秋末冬初收獲。對於冬春季缺蔬菜的北京人來說,大白菜是絕不可少的。大白菜除鮮食外,還能漬成酸菜,保留到春天食用。北京人冬季常食的蔬菜還有蘿卜、胡蘿卜、菠菜。冬季也有黃瓜,但價格昂貴。《學圃余疏》上說:「王瓜(按:即黃瓜),出燕京者最佳,種之火室中,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
《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元日進椿芽、黃瓜一芽一瓜,幾半千錢」。現代郊區暖棚生產蔬菜,價格雖貴些,但一般市民均能購到所需鮮菜。北京夏秋兩季,西紅柿、扁豆、茄子、柿子椒、元白菜、冬瓜等幾十種蔬菜相繼應市,產量頗豐。
近些年,南方的生菜、蓊菜、榨菜、菱白、苔菜等幾十種蔬菜也引種成功,北京人的蔬菜供應更充足了。也有不少人喜食鹹菜或醬。如水疙瘩(腌芥菜頭)、腌雪裡蕻、腌蘿卜、醬疙瘩、醬蘿卜、醬黃瓜、醬柿子椒、醬茄包、八寶醬菜等。此外還喜食醬豆腐(腐乳)、臭豆腐、豆腐乾、豆腐絲等。過去前門外延壽寺街王致和的臭豆腐譽滿京城。北京特有的家常菜有炒麻豆腐、素咸什、白菜芥末墩兒、炒疙瘩絲兒、
炒雪裡蕻等。炒麻豆腐麻豆腐原是粉坊里的一種副產品,呈綠色糊狀,略酸。炒時多用羊油,下干辣椒段炸一下,放入青豆嘴兒(用水泡至剛出芽兒的大青豆)、胡蘿卜丁,翻炒後倒入麻豆腐,炒透即成。此菜紅、黃、綠相間,煞是好看。
素咸什用鮮姜絲、胡蘿卜絲、筍絲、干豆腐絲、醬黃瓜絲同炒,放糖少許,撒上熟芝麻鹽,出鍋時放些香菜即可。白菜芥末墩兒將大白菜去老幫兒和菜頭切段,用沸水氽燜一下,趁熱撒上鹽、白糖、芥末面,逐層碼嚴,澆上米醋,趁熱焐嚴,二至三日後即可取食。炒疙瘩絲兒把腌制的芥菜頭切成細絲兒,摻上青豆嘴兒一起炒制。炒雪裡蕻將腌雪裡蕻切成小段,與青豆嘴兒炒制,或與肉絲兒一起炒,也頗有風味兒。
【結束語】總的來說,北京市民由於經濟條件不一樣,口味也雜,很難舉出更多的典型家常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口味偏咸鮮,講究濃厚、爛熟。飯店供應的京式菜,注重吊湯和使用澱粉,烹調方法可以概括為爆、炒、燒、燎、煮、炸、熘、燴、烤、涮、蒸、扒、、燜、煨、煎、糟、鹵、拌、氽20個字。
㈡ 農歷2月2北京人吃什麼
二月二,即是龍抬頭,老北京在美食方面喜歡吃以龍命名的食品,比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又如龍眼、龍鱗、龍須等,以此來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順風順水,獲得好的收成。
1、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北京人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2、「龍抬頭,吃豬頭」。
老北京人嗜好吃豬頭肉,尤其必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要殺豬宰羊准備年菜,燉豬肉時留下豬頭在二月二這天祭祀佛祖 。
3、吃 「龍耳」,即是餃子。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4、吃「食龍膽」,即是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吃「龍須面」,即是面條。
北京人喜歡在二月二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而得名。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2)北京人吃什麼長大的擴展閱讀
二月二北京的其他習俗
1、二月二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獲得福星高照。
農歷二月二理發據說能使有紅運當頭,獲得福星高照。在這天家長們都會給孩子理發,討個好彩頭,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因此,理發店當日的生意往往會比較好。還有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龍、寶龍、金龍等。
2、接「姑奶奶」回娘家。
據說,按老北京的老禮兒姑奶奶不許見娘家正月的燈,亦不能住娘家。即便正月初二到娘家拜年,也必須趕在張燈前離開娘家,特別是新婚的姑奶奶。而二月二則是過了正月的第一個雙日,於是就把這天定為接姑奶奶的日子。
3、屋內屋外打掃衛生。
二月二在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前後,此時各種昆蟲包括毒蟲的活動開始頻繁,為了避免毒蟲的傷害,人們舉行一些含有驅蟲意味的活動。如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牆壁、門戶、床炕等,以避蛇蠍、蚰蜒、老鼠等蟲物。
㈢ 北京人喜歡吃什麼
1、豆汁兒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㈣ 北京猿人吃什麼
北京猿人吃果實,野獸。
北京人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捕食野獸。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叢生,猛獸出沒。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難的斗爭。
(4)北京人吃什麼長大的擴展閱讀
北京猿人體質特徵:北京人的顴骨高突。平均腦量均為1043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為162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厘米,其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鼻子寬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齒粗大,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㈤ 北京人最喜歡吃什麼
北京烤鴨[呲牙][呲牙][呲牙]
滿漢全席,餃子,各種小吃。北京人家中用的是小盤小碗,外地人去北京家中吃飯,根本就吃不飽,不如東北家中大盤大碗讓你吃個夠。
炸醬面,蒸饅頭,荷苞蛋,大米飯,西紅柿炒雞蛋。
炸醬面,香椿,苣蕒菜,薺菜
炸醬面,打囪面,甜點。
炸灌腸,麻豆腐,北冰洋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看電視劇或者電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北京人吃的炸醬面。每次看到演員手捧著一碗面,然後里邊放著各種佐料做的炸醬。攪來拌去的,就饞的我恨不得立即也來上一口。
老北京炸醬面不僅是遊客來到北京必吃的,也是深受眾多北京人喜愛的當家菜。炸醬講究、還配上多種應季菜碼,開胃又實惠,不過北京最好吃的炸醬面,應當不在館子里,那得是北京人家裡自己親手做的。
再一個就是北京的火鍋,北京人叫支鍋子。下館子說「支個鍋子」。涮肉多用銅鍋兒。涮肉時以「上腦」、「三叉」為上品。肉片講究手工切,切肉時,不僅要切薄片,還講究斷絲切,即頂刀切。湯講究清湯。在涮肉之前,涮上幾片羊尾巴油,立刻就能讓底湯鮮美起來,叫「肥湯」。涮肉時,羊肉顏色稍變,沒有肉的血紅色就可以吃了。太久就老了,吃不出羊肉的鮮嫩。北京火鍋講究地道。
還有就是北京的烤鴨。有一次我去北京,在天安門附近的烤鴨店吃的烤鴨,又脆又香,半隻烤鴨,我和我同事兩個人全部吃光。而且他那個烤鴨做法真的是很獨特的,果木燒制,要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烤出的鴨子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皮層酥脆,外焦里嫩,並帶有一股果木的清香。片鴨可是技術,一個鴨子,要片出108快連皮帶肉的鴨肉片。常用的吃烤鴨的佐食品有二種,一為荷葉餅;一為空心芝麻燒餅。
說也奇怪,在別的城市吃的這種北京烤鴨就感覺沒有在北京那麼地道的感覺。
北京人喜歡吃的應該還有好多,只不過我都沒有了解,有機會去北京好好嘗試一下。
北京人最喜歡吃什麼?其實這個話題有點太不著邊際了!就說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飯來說,其實和大多數北方家庭都差不多。最常吃的無非是饅頭,花捲,烙餅,面條,米飯,包子,餃子這些。
像是吃饅頭,花捲,米飯之類的主食時,主要就是各種炒菜,熬菜,燉菜,紅燒肉,紅燒魚,清蒸魚,油燜大蝦這類的,這些年買各類海鮮海產品比較方便,家裡自己做海鮮的也多了起來。吃烙餅時,很多家都會就著紅燒帶魚吃,或者做魚頭泡餅,那叫一個香。面條,主要以各種打鹵面,豆角燜面,雜醬面(炸醬面)為多,夏天更喜歡吃麻醬面,調好麻醬,准備好各種菜碼,面條煮好過幾遍涼水,這酷暑荒天兒的吃上兩碗,嘿,別提多得勁兒了!
餃子,包子,主要以韭菜,茴香,大白菜,胡蘿卜,豆角,芹菜餡兒,西葫蘆,白蘿卜,雞蛋韭菜餡兒居多,也有愛吃雪裡蕻,酸菜餡的,看各家喜好了。
早點以油餅兒,油條,芝麻火燒,打鹵面,配雞蛋湯,餛飩,豆腐腦兒,羊雜兒為主,也有喜歡牛奶,麵包抹黃油,夾乳酪的,喜歡泡麥片粥,小米粥就鹹菜的什麼都有,至於,什麼焦圈,炒肝,鹵煮火燒,驢打滾,豌豆黃之類的,鹵煮,炒肝還行,其他的不過是逛街時餓了嘗嘗而已!還真沒多少人拿它當正經吃食兒。
北京人多了,喜歡吃什麼的都有,其實現在已經沒多少真正意義的北京人了,四九年北京幾十萬人,現在兩千萬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後來來的人,飲食習慣也千差萬別。
這個因人而異,我自己比較喜歡涮肉,爆肚,鹵煮,豆汁兒,疙瘩兒湯,炒肝兒,麵茶,糊塌子,驢打滾,糖火燒,京醬肉絲,白水羊頭,炙子烤肉,都是小菜,北京這邊大菜有名的不多
㈥ 北京人早餐一般都吃什麼
北京吃早餐的地方不多,最典型和最地道的,算「護國寺小吃」了。吃的都是回民的風味,證明回民是比較勤力的。
「護國寺小吃」給華天飲食集團購買,一共開了七家,每一間都要加上「華天」這兩個字,應該已是半官半私,自負盈虧的經營。
到哪一家好呢?當然是去龍頭,在護國寺街,人民劇場附近的那一間去。
賣的有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象鼻子糕、撒子麻花、麻團、麵茶、雜碎湯等等,一共有八十種小吃。
從小看老舍先生的作品,對豆汁的印象極深,第一次到北京就到處去找,結果給我在牛街找到,現在流行懷舊,每間風味小館都賣豆汁了。
當地人吃了幾百年幾千年的東西,一定有它的文化,我一向對當地小吃都要嚐一下,這是對這個地方的一種尊敬。
豆汁是榨了豆漿之後的渣,再發酵後加水煮出來的東西,當然帶酸,也很餿,吃不慣的人一聞就倒胃。我照喝,喝出個味道,還來得個喜歡,喝豆汁時一定要配焦圈和鹹菜。
甚麼叫焦圈?這和麻花、開口笑等等,都是用澱粉炸出來的。從前生活困苦,有點油已是美味。從小吃的話,經濟轉好也會記得,長大了就一直要吃下去,看你是不是土生土長。外來的人吃不慣,就覺得不好吃。
肉類很少,我叫了一碗羊雜碎,算有點內臟吃,但湯極羶,愈羶愈好,不喜歡羊肉的朋友最好迴避。又要了一碗羊肉面,只有幾片薄得像紙的肉,但也覺得很滿意了。
北京作為首都是非常繁榮的,它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為繁華的城市之一,所以幾乎不只全國各地 美食 ,全世界的各地 美食 很多也都找的到。不過現在這也是一個繁忙快節奏的城市,不少忙碌打拚的人可能很少有時間慢下來品嘗一些傳統早餐了,所以我們下面分享一些比較傳統的本地特色的早餐。
【麵茶】
這算是一種不太多見的早餐了,名字里帶這個「茶」字但是其實是一種米糊狀的食品。現在它一般是由糜子面、小米麵做的,然後上面淋上用一點香油稍微澥開的芝麻醬,再撒上點芝麻鹽,進餐的方式其實准確的說是「喝麵茶」,沿著碗邊用嘴「忒嘍」著就吃到香濃的麵茶了。
【豆汁、焦圈】
說起豆汁那就是鼎鼎大名了,哪怕很多沒吃過的人可能也聽過,在早餐小吃中也是有著「榴槤現象」的 美食 ,就是喜歡的人覺得過癮、夠味兒,不喜歡的人是真的一口都接受不了。焦圈就是跟油條稍微有點類似的東西,一種炸的金黃酥脆的橢圓形的麵粉油炸食品,可以搭配蘸著豆汁吃,不過哪怕接受不了豆汁的人來個焦圈還是不錯的。
【糖油餅】
不同於一些以糖做餡,或者把糖揉進麵粉里的做法,這種糖油餅是把一層糖面貼在油麵餅的外層,然後油炸成誘人的紅色,口感上是香甜松軟的。不過現在好像不那麼多見了,有些人可能去護國寺那邊吃,但是普遍還是覺得黑窯廠街的好一點吧。
【豆腐腦】
這個是我個人來講最愛的一種了,不管是口蘑、羊肉打鹵的,就還是豬肉、黃花菜打鹵的都不錯,再來點辣椒油或者蒜汁也很棒。我個人是喜歡豆腐腦搭配油條的組合,覺得比豆漿油條還好吃,當然了我們上面說到的糖油餅搭配也不錯。
上面這些早餐 美食 有沒有你喜歡的呢?也歡迎評論分享你最喜歡的或者你家鄉有哪些特色的美味早餐 美食 哦!
對於 美食 、 健康 飲食和 美食 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一說到北京人早上吃什麼,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燒餅豆漿油條這些傳統早點,可真要細說起來,北京人的早點可遠不止於此。像豆腐腦、糖油餅、包子也都算是深受大眾喜愛的花樣。
豆腐腦我首推玉華台,這是大教的老字型大小,再有就是清真的烤肉宛、鴻賓樓和又一順了。之所以選擇這種老字型大小,無非因其名聲響亮,選材和用料自然也相對講究。首先來說就是豆腐腦的豆腐用的好,這幾家的豆腐腦基本不出湯,從頭吃到尾,鹵也不會見稀。更重要的是鹵湯都是肉湯,就著豆腐腦,一口下去,濃香四溢,一般的街邊小攤是不會給這么足的料的。
再說說杏園和玉華台的包子,包子個個捏得勻,蒸得透。有很多人起大早,專程排隊就為杏園家頭屜包子,就碗炒肝或者豆腐腦,吃飽喝足一整天都舒坦。而玉華台的包子不僅餡兒豐富還特別便宜。有醬肉餡兒、豬肉筍丁、豬肉圓白菜,素餡的有香乾芹菜和胡蘿卜素餡兒。肉餡兒的不膩,素餡兒的還有肉香。特別是湯汁浸入包子麵皮的口感真是絕了!
常駐北京的朋友不少都知道黑窯廠的糖油餅,他家的糖皮最足實,幾乎不露白邊,炸的又酥又脆,咬起來咯吱作響,既有面香又有焦糖香。雖然是個人的,但味道卻不比老字型大小差。當然想去老字型大小的朋友還可以去烤肉宛,糖油餅的糖足,夠酥脆,雖然不比黑窯廠,但也算是非常不錯了。
北京人早餐一般都吃什麼?
大家好,我是小董,我的回答是:
在一天的飲食之中,早餐更是我們不能缺少的一頓。尤其是注重 養生 的朋友都說,晚飯可以不吃,但是不能缺少早餐,正是因為大家對於早餐的重視,我們可以看見各地都有著自己的早餐特色 美食 ,甚至還形成了特定的早餐文化。而且早餐可不是豆漿油條這么簡單,全國無數個城市,形成了幾百種早餐地域特色。
雖然每個地方的早餐特色很多,其實有不少人對這個地方比較關心,那就是我們的首都北京,京城這么繁華的地段,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會不會是早餐大雜燴,沒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你這么想,那就真大錯特錯了,因為北京的飲食文化早已經根深蒂固,就連早餐也是 美食 眾多,充分透露出自己的早餐風格,足以令北京人早起的胃得到安慰,這里就來介紹幾種非常有名的北京早餐小吃。
——【北京早餐之「十萬個為什麼」】——
1.經典的炒肝是什麼?
答:這道 美食 可以算是北京的早餐名片,它最開始是在宋代開始,當時是熬肝和肺,現在經過老北京慢慢的改良,已經成為以肝臟和大腸為主料,然後裡面加入蒜等配料。最後再加入一些澱粉進去,讓湯汁變得粘稠,雖然它的名字叫做炒肝,但是裡面確實豬大腸為主,而且這道 美食 並不是炒出來的,而是像胡辣湯一樣燉煮出來的美味。一道成功的炒肝,裡面的湯汁油光鮮亮,而且豬大腸爽口,豬肝鮮嫩美味,再配上茴香餡的包子,可是讓北京人趨之若鶩。
2.豆汁是什麼東西?
答:在老北京人眼裡,豆漿遠遠不及豆汁的味道。不過這種灰綠色的液體,在外地人眼中真的是太過恐怖,豆汁其實是綠豆發酵之後的酸液,問起來的味道太過沖鼻子,但是在北京人的眼裡,那就是少不了的美味。喝豆汁兒的最好搭配就是鹹菜和焦圈,北京人喜歡先喝上一口豆汁兒,讓你吃一口酥脆的焦圈,再來上一口鹹菜,熱乎的豆汁兒和鹹菜焦圈,也是北京人少不了的特色。
3.麵茶是什麼 美食 ?
答:在北京那些老胡同中溜一圈,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沒有招牌的麵茶館,幾乎都是幾個桌椅,然後吆喝著吃麵茶。其實麵茶就是將小米麵給熬成糊狀,類似一種膠質,然後在最上面澆一層濃厚的芝麻醬,這種芝麻醬可是貨真價實不摻和水,最後在撒上一層芝麻,這樣一碗熱騰的麵茶就完成了,混合著芝麻香,以及小米麵的清香,冬天喝上一口暖乎乎,那真的是非常舒服。
【北京早餐小貼士】:
1.地道的北京人吃炒肝,都不是直接用勺子盛著喝,而是說著碗沿直接用嘴吸。
2.北京人甘之如飴的豆汁,其實味道有一種酸臭味,沒喝過的外地人會忍受不了。
3.北京人吃炸焦圈必備的是豆汁,豆漿反而不熱門。
在北京站附近吃到過一家好吃的早點店,那就以這家店的早點來舉例回答這個問題吧。兩年前從青島初來北京,我一個人拖著不算厚重的行李箱,凌晨六點下了火車。對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是北京站帶給我的,繁鬧而擁擠。
猶記當時下了通宵硬卧,餓了一晚的肚子在咕咕亂響。本打算乘公交車直奔目的地,卻在北京站東公交站附近被老式大喇叭里傳來的「包子、油條、豆腐腦……」的叫賣聲引到這里。
楊國福麻辣燙,有商鋪的地方就有它。但這家店面卻內藏乾坤。
事實上,這里只有中午和晚上才售賣麻辣燙,早上會以供應早點為主。
在和店老闆閑聊時,他一直憨憨的笑,哈,店家想多賺份早餐錢的心思早就被我看透了。
店裡人很多,附近的居民、來往的旅人紛紛在這里匯聚。
兩年來,每個需要早起到北京站趕車的清晨,我都會提早十分鍾出門,到這里吃上一頓熱乎乎的早飯。
它替這座城市給了我最初的溫暖。
廚房是開放著的,衛生狀況一目瞭然。
這里早點的種類雖然沒什麼新花樣,不過是米粥、鹵蛋、油條、豆腐腦、小籠包雲雲。但!他家早點的味道卻足以在平凡中稱艷,尤其是和周圍其它早餐店相比。
大眾點評的榜單足以證明。
每到工作日就懶起吃早餐,正在考慮慢慢改掉這個毛病。這不,今早就專程早起,九點多到了這。
心心念念的豆腐腦已經售空,恨自己沒有再多早起一會兒。旁人都不知道,它家的豆腐腦有多好喝。
其他的很多早點也都賣光了。最後沒多點,一共三份東西,一個人吃足矣。
小籠包
小籠包一屜十個,尤以豬肉大蔥餡的最香,其次豬肉香菇的也著實不錯。
小籠包雖然很小一隻,但餡料滿滿
肉餡足夠濕潤,卻並不油膩。豬肉應該是事先經過了敲打,入口是掩藏不住的滑嫩。
自己在家裡做包子的時候就怎麼也和不出這樣的餡來。打算找個機會拜師學藝一下。
油條
在火車站附近能吃到這么正宗的油條已經很是難得。它家油條現炸現賣,油條出鍋到與牙齒相遇甚至不超過一分鍾。
半月前來這里,親眼見著兩個高鐵乘務員提著二三十份豆腐腦油條風風火火的從這里跑出去,想必是為了能讓同伴們吃上一口焦脆的油條吧。
豆漿
很多人認為豆漿和油條是天生一對,但我一直認為豆腐腦才是油條真正的歸宿。
甜豆漿泡著油條。比起把它們都吃掉,我更喜歡將油條浸入豆漿的過程。
吸飽了豆漿汁的油條依舊有脆韌的口感,小時候關於泡油條的記憶一股腦兒地涌了上來。
但油條泡豆漿有個壞處:泡完的甜豆漿上面漂著一層油花,油乎乎的讓人看了難以下口。
這也是我不喜歡豆漿配油條的原因之一。
最後吃得超飽一共才付了十幾塊錢,這般價格簡直可以跟小時候胡同口的早點攤媲美。
溫馨提醒:楊國福(北京站店)早餐供應時段在5:00am-9:30am。
盡量早去,這里的早餐一定值得你早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的早餐文化也走了很大的改變。記得在80年代時(本人70年代末出生),北京隨處可見國有的早點鋪子和路邊推著「早班車」(板兒車),那時的早點種類真挺多的,有吃豆漿配油條的,有吃豆腐腦配油餅的,有吃包子配炒肝的,大米粥,小米粥,綠豆粥,餛飩,炸丸子,豆泡兒湯,豆汁兒,麵茶,豆包兒,糖火燒,糖三角,糖耳朵,最盯時候的是大燒餅叫油餅那一口下去絕對的過癮只是有點費腮幫子 。那時的東西也都將就,豆漿是鮮豆子的磨的,濃濃的都香味兒,不像現在要不就是什麼味兒都沒有,要不就是一把豆子加一壺開水放在攪拌機里打出來糊弄事兒。那時的豆腐腦北京人都叫它老豆腐,吃法也與現在有些區別,有放鹵汁的,有放白糖的,有什麼都不放的,那時的鹵汁絕對的講究,肉末,黃花兒,木耳,雞蛋這都必須有的,吃時再澆一勺辣椒油,您就吃去吧,美死了!現在呢?豆腐腦剛盛好還沒吃呢,先開始出湯兒,一碗變成2/3塌豆腐,1/3水,再看那鹵,醬油加澱粉加碎雞蛋花,我就想說一句你這叫什麼玩意兒!那會要是有點錢的話早點必須包子炒肝,因為只有這玩意兒解饞,包子必須豬肉大蔥,一口下去必須順著開口流油,那會吃包子燙嘴太正常了,炒肝就更不用說了,一勺下去必須有肝兒有有腸兒,想想哈喇子都快出來了。可現在!包子有餡兒嗎?我更想問問老北京的包子那麼好吃,可現在怎麼都變成吃小籠包了?更可氣的是到處都出現掛著什麼老北京蒸包子的牌子專門賣包子的,我就想問問您吃過老北京包子嗎?別的不說就您那包子的面都對不上呢,哎!喲。。。剛發現似乎有些跑題了,言歸正傳啊,現在北京的早餐基本有三種,早點攤兒,就是租用其他小飯館兒的地早上賣早點,您要是想去吃的話,晚上9點以前奔著辦公區域,小區門口什麼的都能找到,但味道和衛生。。。。。再一種是街邊早班車或小檔口,雞蛋灌餅,手抓餅,煎餅,說到煎餅我再都個嘴,大家想必都知道煎餅的全稱叫煎餅果子,這果子指的是油條,早先北京的煎餅都是裹油條的,後來出了薄脆猜多了這么個選擇,現在油條的不能說沒有了,但也確實不多了,原因很簡單成本高做起來費事!行,沒問題,但您到把這薄脆弄好點啊,哎!這最後一種就是老字型大小的店,白魁老號,護國寺小吃,慶豐包子(本人不吃,原因是與早先的味道差距太大),杏園餐廳,天興居,紫光園等等,謝謝老字型大小還是能吃到些許滿意的味道!北京,我希望它發展的越來越好,同時我也希望能為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留下更多美好的東西。
早餐一碗面就可以了。不要那麼奢侈。
北京本地人極少在街頭小店吃的,一般不上班的在家吃,上班的在單位食堂吃。我們單位食堂早餐一般是:油條,糖油餅,素包子,肉包子,蒸餃,鍋貼,蛋糕,發糕,茶雞蛋,荷包蛋。稀的有:豆腐腦,豆漿,大米粥,小米粥,疙瘩湯,酒釀湯圓。
吃貨界最懂減肥,減肥界最懂 養生 的晶晶湯博士來作答。這題問的,肯定是想知道老北京早餐吃什麼,也就是住胡同里拎著籠子遛鳥,愛跟街坊逗貧嘴的那種。北京這么大,每個區住的人口成分都不一樣,而且由於現在把街邊小店都拆除了,早餐店只剩下那些大型連鎖餐飲店。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了,而是全國人的首都,吃的東西也很雜。
西北邊 中關村一代住著高級知識分子和 科技 人才們,他們的老家來自五湖四海,吃的早餐也都是以方便快捷為主,超市買的牛奶、麵包,街邊買的茶葉蛋、煎餅、雞蛋灌餅都有。北京的煎餅果子和天津的不一樣,裡面夾的是薄脆而不是油條,現在是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薄了,刷的醬裡面有的還會加上醬豆腐和韭菜花。
西城 有很多大院,機關、部委、軍隊的,這些人的祖籍大部分也都不在北京,來自五湖四海。但是這種國家單位員工一般都不用擔心自己早餐吃什麼,單位都有食堂,一日三餐都提供。食堂會提供多種多樣的早餐,雞蛋、油條、粥、大餅、包子、饅頭等全國各地流行的常規早餐都有。吃粥的一般都會配有品種豐富的醬菜,六必居的肯定是最好的。六必居的醬菜一般都是用甜面醬、黃醬腌制的,口味咸中帶甜。比較出名的有醬瓜、蘿卜、八寶菜、黑菜等。其中甜醬黃瓜的做法已經有400多年的 歷史 了。
東邊 CBD 周圍住著各種高級白領、外國人、演藝圈人員,沒個英文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那種。這幫人一般不會起大早,上班時間最早九點,多數是十點,所以早餐很多都是隨便吃兩口然後就等著吃午餐了。星爸爸或者Costa打個咖啡,買個牛角包是最常見的。也有去便利店買豆漿、飯團子的。到了周末,東邊人會去「洋氣十足」的餐廳吃個早午餐Brunch。法式吐司、英式烘豆、美式烤培根、比利時華夫餅,都要一份,一頓吃全了。
南城 ,才是真正提籠子遛鳥的老北京所在。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惡名遠揚的豆汁就不說了,家裡沒有三代在北京的都喝不慣這個怪東西。
豆腐腦,北京人吃的是鹹的,一般澆的是黃花菜、木耳、口蘑、羊肉炒的鹵。還要淋一勺蒜泥和辣椒油。
糖油餅,老北京范兒的是一面是白面、一面是紅糖和面的,粘在一起炸的。
炒肝配包子,東興居其實是最有名的,包子是要豬肉大蔥餡的,炒肝裡面不僅有肝,還要有大腸 ,再用厚澱粉勾芡,最後撒上大量的蒜泥。真正的老北京吃炒肝不用勺子,而是之間捧在碗用嘴溜著碗邊嘬。
北京人早餐非常豐富,其匯聚了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特色 美食 ,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早餐搭配有如下幾種:
第一、最有北京特色的早餐(雞蛋湯)
雞蛋湯配小籠包:北京人早餐喜歡和雞蛋湯、豆腐腦等,豆腐腦全國各地都很多,但雞蛋湯真的好想是北京地區特別流行,燒好的湯中打入雞蛋,放入紫菜,給幾滴香油,吃起來既熱乎,又有營養,非常具有北京特色。在配上一籠剛出籠的小籠包,北京最喜歡的是鮮肉的小籠包。很有特色。
第二、煎餅配豆漿
北京大街小巷有很多賣煎餅的,大多打著山東煎餅、粗糧煎餅的招牌,不過據說今年經過整治後已經很難得能有在街上看到煎餅了,甚是可惜,煎餅可是我們中華小吃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款啊,北京的煎餅口味眾多,但大多放入的油雞蛋、可加雞柳、火腿腸等,放上些黃豆醬、薄脆、鹹菜等非常有特色。在配上一杯豆漿,早餐生活如此美好。
第三、油條配豆漿或豆汁
油條大家都認識,但要稍微解釋一下豆漿和豆汁。這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食品,豆漿黃豆炸好後煮開。豆汁是做粉條後發酵的副產品,口味酸咸,外地人很難吃得慣豆汁。
第四、北京傳統小吃(燒餅配炒肝等)
北京早餐中能代表北京風格的還有很多,燒餅、各種烙餅、炒肝、燒麥、各種各樣的粥,總能找得到你喜歡的哪一款。
第五、老北京炸醬面和其他各地的神面
老北京炸醬面、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面、酸辣粉,反正北京是匯聚全國 美食 的城市,所以在北京你能吃得到全國各地的 美食 ,在早餐這就是最好的縮影。
㈦ 北京人常吃什麼
北京菜
1、形成:
北京是元朝古都,各地進貢的貢品豐富多彩。交通四通八達,各地物產源源進入北京,這些都為京菜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歷史上北京城,受草原飲食文化和華北平原農耕飲食文化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北京菜是由宮廷菜、官府菜、庶民菜、少數民族菜和寺院菜構成的。
2、特點:
(1)精於選料,講究時令。
(2)烹調細膩。
(3)講究刀工,講究火候,講究調味。
(4)講究制湯、澄鹵。
3、代表菜:
京菜代表菜有"北京烤鴨"、"涮羊肉"、"烤肉"、"烤乳豬"、"水晶肘子"、"酥魚"等。
http://www.tyeat.com/shipu/jing.htm24道北京菜譜
傳統北京菜譜大全
春餅卷菜
麵粉100克,水30克,圓白菜、火腿各50克
洋蔥、荸薺25克,鹽2克,醋1克,薑片15克,香油50克
製法:
1.將圓白菜、洋蔥、火腿、荸薺切片,並用沸水將圓白菜、洋蔥燙一下撈出瀝干水,然後放入火腿、香油、醋、鹽拌勻。
2.將麵粉用水調勻,烙製成薄面餅。
3.將拌勻的調料放在薄面餅上捲起即可食用。
蔥燒海參
特點:北方名菜,從山東源入,以水發海參和大蔥為主料,海參清鮮,柔軟香滑,蔥段香濃,食後無余汁
用料:海參100克,姜,醬油各25克,白糖15克,熟豬油125克,大蔥200克
料酒20克,精鹽4克,清湯250克,濕澱粉250克,味精,糖色各三克。
做法:海參切成寬片,煮透後控去水分,將豬油燒至六成熟時放入蔥段,炸
至金黃色時撈出,蔥油備用。清湯加蔥,姜,精鹽,料酒,醬油,白
糖,海參,燒開後微火煨2分鍾,撈出控干。豬油加炸好的蔥段,精鹽
,海參,清湯,白糖,料酒,醬油,糖色,燒開後移至微火煨2-3分
鍾,上旺火加味精用澱粉勾芡,用中火燒透收汁,淋入蔥油,盛入盤
中即可。
鍋三夾火腿
製法:(1)把豬肥膘肉與雞胸脯肉剁成末,放在碗里,加鹽、料酒(10克)、薑末、味精(少許)一並攪拌成餡。把火腿切片。雞蛋打在碗里攪拌均勻。(2)把煮熟的瘦豬肉切成9厘米長、4.5厘米寬的片,放在砧板上,豎起來挨著擺6片成長方形。把拌好的餡平鋪上面,錯開肉縫再擺上火腿片。把另一部分白肉片蓋在火腿片上,而後壓實,使之成為夾好的火腿塊。(3)從每塊火腿塊中間橫切一刀,1塊變成2塊,然後把麵粉撒在上面。(4)炒勺放入大油用文火燒熱,把火腿塊的4周在雞蛋糊中蘸蘸,然後放入勺內煎成金黃色,再加入豬骨湯、料酒和味精。(5)湯汁收干以後,把火腿塊擺入盤內一邊。(6)麵包去皮後,切成12片。把每片平著片開成蚌殼狀,上屜蒸軟,取出擺入盤內另一邊。(7)將生菜葉洗干凈消毒後,切成小塊,擺在火腿盤周邊,上面澆上甜面醬、撒上白糖。用麵包夾火腿,就著生菜吃。
煳肘
主料:豬肘肉1~2公斤。
調料:腌韭菜花20克,大蒜泥20克,乳腐汁30克,辣椒油40克,醬油80克。
製法:(1)豬肘肉(去骨)放在旺火上燎成焦煳色,皮上起小泡。(2)把肉放溫水裡泡20~30分鍾,刮洗干凈,放清水鍋里煮熟(煮法同「白肉片」)。(3)帶皮切成薄片,碼在盤里。(4)把掩韭菜花、大蒜泥、乳腐汁、辣椒油、醬油等調料放在小碗里調和均勻,隨同肘片一起上桌,即可蘸吃。
醬汁活魚
主料:活鯉魚1尾,薑末15克,甜面醬125克,熟豬油125克,白糖125克。
製法:1.將活鯉魚去鰓、鰭,颳去鱗,開膛去內臟洗凈,在魚身兩面每隔0.83厘米距離橫切1刀(切到魚骨為止,不要切斷魚腹)。然後,手提魚尾在開水鍋中約燙2至3分鍾,使刀口張開,除去腥味。2.將炒鍋放在旺火上,先下人熟豬油、白糖、甜面醬,用清水100克調均,再續入清水1150克。燒開後,放入燙好的魚,湯再燒開時,改用微火約火靠20分鍾。待湯汁已剩2/3,再用旺火燒開。最後,將魚撈出,放入盤內。3.將有湯汁的炒鍋繼續放在旺火上,用手勺不斷攪動(防止糊底),待湯汁火靠濃後,燒在魚上,再撒上薑末即成。
京都排骨
特點:北京風味菜,成菜色澤紅亮,味厚汁濃,外焦里嫩。
原料:豬排骨700克,生菜,番茄醬各60克,香菜30克,油50克.
製法:將排骨用醬油太白粉,水,紅粉腌制20分鍾後,下油鍋炸至酥鬆撈出.在油鍋中將番茄醬,辣醬油,糖炒香,倒入排骨快速拌炒即可.
涼凍綠豆肘
製法:(1)把豬肘刮洗干凈。把綠豆淘洗干凈。(2)用沙鍋盛上清水2公斤放旺火上燒開,加入白礬、綠豆和肘子,用文火慢慢煮,待肘子快熟時撈出。(3)把將熟的肘子(皮向下)放在碗里,把蔥、姜、鹽等放在上面,再倒入撈出綠豆的原湯,上籠屜用旺火蒸爛,揀去蔥、姜,潷去原湯。(4)撇掉原湯上的浮油,過籮後,再倒回盛肘子的碗里,然後把它晾涼。(5)把涼肘子連湯放入電冰箱,待凝凍後取出,切成薄片,擺在盤內即可上桌吃。
木須肉
特點:北方家常菜,成菜色澤鮮艷,香氣濃郁,咸甜可口.
原料:豬腿肉絲200克,雞蛋4個,木耳25克,豬油75克。
製法:將雞蛋打入碗中,加精鹽攪拌,在油鍋中炒熟雞蛋。鍋內再加豬油,蔥末熗鍋,放入肉絲煸炒,放入料酒,醬油,味精,隨後放入雞蛋,木耳翻炒即可。
松子扒肉
製法:(1)將豬肉從中間橫片開成兩半,把帶皮那半用火烤煳皮,而後用溫水泡軟,用刀刮洗干凈後擦乾水,皮向下用刀把肥膘剞成較深的斜格花紋。(2)將另一半不帶皮的肥肉切成小肉丁,瘦肉剁碎,一起放入碗里,加入松子仁、雞蛋(2個)、料酒(30克)、姜(30克)、濕澱粉(40克)等,拌成較軟的肉餡。(3)於剞好花紋的肥膘上抹上一層澱粉面,然後把調好的肉餡平攤在上面,用刀輕輕地剁剁,讓餡浸進去紋里去,再把餡周邊及上面抹平,跟原來的肉形一樣。(4)用雞蛋(1個)、濕澱粉(餘量)攪拌成糊漿,抹在方肉四周及肉餡一面。(5)把植物油倒在炒勺內,放旺火上燒熱,把方肉皮向下放入,使帶皮的一面炸成黃色,翻過來炸好另一面後撈出來。(6)在沙鍋底放一層碎骨頭,再逐層放入方肉(皮向下)、冰糖、料酒、蔥、姜、醬油、味精和雞湯等。把蓋蓋好,放文火上燒開,煨40~50分鍾,把肉翻過來再繼續煨,待肉上色以後再翻過來煨,煨爛為止。(7)把湯汁潷出來,把肉(皮向上)扣在盤里,撈出碎骨頭,湯汁濃稠後倒在肉上即可。
湯泡肚尖
製法:(1)把豬肚尖(豬肛賁門處)洗干凈,用刀片去外皮、颳去油絲。把肚尖裡面用刀每隔1~1.5毫米寬切一直刀,深約2/3厚,而後橫著刀紋每隔2~3毫米寬切斷,切成5~6毫米寬、2~3厘米長的坡刀片。(2)用開水泡發干口蘑,擇洗干凈後,片成1~1.5毫米厚的片,再洗兩次,然後把油菜芯洗干凈。(3)旺火上架上炒勺,倒入雞湯,加入口蘑片、薑片和味精、鹽(4克)。湯燒開後撇去浮沫,放入油菜芯,隨手把湯倒入容器里,澆上雞油。(4)把炒勺放在旺火上,倒進500克開水,再加入料酒、味精。(5)水燒開後,放進肚片氽一下,馬上撈出擺在盤里,撒上胡椒粉,同雞湯一起送上餐桌,把肚片再倒入雞湯中即可。
鮮嫩珍珠雞腿肉
製法:1、將雞腿肉片成大片,約0.5厘米厚,然後切成2厘米寬的塊,加少許味精、老抽、料酒、蛋清、濕澱粉漿好。為食街2、炒鍋置於火上,加入花生油,待油溫升至七成熱時將珍珠葉炸脆撈出,瀝油,圍在盤子的邊緣。油溫六成熱時,下入雞塊,滑透後撈出。留少許底油,下入川椒醬煸炒,下入滑好的雞翻裹均勻,淋少許明油,盛在圍在珍珠葉的盤中即成。
一品肉
原料:帶皮五花肉750克,冰糖250克.
製法:豬肉用沸水煮10分鍾,再用涼水泡20分鍾,撈出後切成方塊,再在沸水中煮10分鍾.冰糖用熱開水化開後倒入鍋中,豬肉用竹箅子托住放入鍋中,加精鹽,料酒,蔥段,姜塊,小火煨至八成熟.另一鍋將白糖炒至起泡發紅,倒入煨肉的鍋中,再用小火煨至素爛即可.
特點:傳統北京菜,特點是菜形完整,皮紅肉爛,肥而不膩.
炸卷肝
製法:(1)把豬肝洗凈後,切成15×3×0.3厘米的長薄片。把豬網洗凈後撕成厚薄均勻作卷肝用。(2)網油擺平成長方形,鋪上豬肝片子一端約離邊緣1/3處,然後撒上鹽、蔥、薑末於肝片上,將它捲成卷,再用馬蓮草每隔2~3厘米綁一道。(3)把卷放入開水鍋內,用文火煮25~30分鍾撈出來。(4)把植物油倒入炒勺內,用旺火燒熱,放進卷肝炸成金黃色撈出,解開馬蓮草,隨即切成圓片後撒上鹽即可。
香糟酒肉
製法:(1)把選好的肉洗干凈,切成12厘米見方塊,放入開水鍋里燒開,撇凈浮沫後,用微火煮8~9成爛,撈出晾涼。(2)將晾好的肉去皮,橫紋切成薄片,澆上香糟酒即可食用。
筒子肉
製法:(1)先將蔥、姜(去皮)、花椒切製成細末,豬肉剁成肉泥,一起盛入碗里,拌入鹽、料酒、味精、濕澱粉(10克)、香油、白肉湯,拌成餡。(2)把雞蛋打在碗里,加入白面、濕澱粉(餘量),攪拌成糊漿。(3)將豬網油洗干凈後,切成20厘米見方的塊。在各塊的一頭,把肉餡攤成1厘米粗的餡條。在未攤肉餡的網油上抹上一些雞蛋糊漿,而後捲成2厘米粗、20厘米長的卷,上屜蒸10分鍾左右,取出晾涼,切成10厘米長一根。(4)在旺火上架上炒勺倒入植物油,燒熱,將網油卷沾上雞蛋糊漿,慢慢放入油里炸1~2分鍾,至金黃色即可取出,切成小段即成。
松鼠黃魚
製法:(1)將黃花魚的鱗、鰓、鰭去掉,割下魚頭另放。開膛掏出內臟,洗干凈後,用刀順脊骨片成僅剩魚尾相連的兩半,把脊柱骨和小刺全剔除掉。然後,在兩半魚片的靠內臟面用刀剞成麥穗形花紋(深0.5厘米、寬0.3厘米)。(2)撒上一層鹽,滴上一層料酒,塗上一層濕澱粉。(3)在炒勺內倒入植物油,放在旺火上燒熱,先把魚頭炸一下,撈出後用刀劈開拍扁。當油開始冒青煙時,把魚放入炸成焦黃色,撈出來,與炸好的魚頭對在一起平放於盤中。(4)把料酒、醬油、雞湯、白糖、醋等加在一起,調成芡汁待用。(5)在炒勺內放入熟大油燒熱,下入蔥、姜、蒜末,煸炒幾下後,烹入調好的芡汁。芡熟以後,滴入熟植物油(50克左右),攪拌均勻澆在炸好的魚上,把香菜洗凈消毒後切成3厘米長的段,放在魚盤邊上即成。
藕絲羹
原料:藕500克,雞蛋3個,瓊脂100克,蜜餞銀杏80克,蜜棗60克,玉米粉150克,糖30克。
製法:將藕切成2厘米的長段,在沸水中氽一下,把瓊脂,蜜餞,銀杏切成與藕同等大小的塊,將雞蛋打碎放入碗中,裝滿水攪拌,上蒸鍋蒸5分鍾取出,將藕,瓊脂,蜜餞,銀杏排在蛋羹上,把200克水放在火上煮沸,加入澱粉和糖藕汁,裝盤即可。
晾肉
原料:白糖180克,料酒10克,蔥50克,姜50克,味精適量。
製法(1)將瘦肉切成順紋的長條。而後於肉條下邊用刀平片(不斷)。揭開上邊的片翻過來,照樣再次平片,反復把肉條片成條帶形狀,吊在通風陰涼處晾乾,而後取下用溫水洗干凈。(2)用冷水把條麵筋洗干凈,擠出水分後,切成小段,同時把姜切成小片,把蔥切成小段待用。(3)用旺火燒鍋,倒入植物油,待冒煙時,放入麵筋炸成金黃色後撈出來。(4)繼續用旺火燒鍋倒上開水(浸沒肉10厘米左右),放入晾乾的肉條,燒開後,改用文火煮1小時許,把肉條撈入冷水內洗凈。(5)把紅曲粉放在大容器內,用1,500毫長開水沖解,稍晾一會待用。(6)把鍋放在旺火上,倒入香油燒熱,加入蔥姜稍炒幾下,再放白糖炒化後,加醬油、料酒、味精,同時把晾好的紅曲粉水用細篩漏入鍋中,淹沒肉即可。燒開以後,放入炸好的麵筋和煮好的肉條。再燒開後,移入文火上煨1小時左右,到湯汁將凈發粘時,連湯帶肉盛入大盤晾涼即成。
京醬肉絲
原料:豆腐750克,肉茸150克,雞蛋1個,料酒20克,味精1克,精鹽5克,麵粉15克,濕澱粉30克,蔥、姜絲、醬油各10克,清湯100克,油50克。
製法:1.豬里肌肉切成細絲,用精鹽、酒、醬油、香油腌10分鍾,將蔥切成細絲後鋪在盤中;2.將鍋燒熱後用60克溫油將肉絲泡熟撈出;3.鍋中再放入50克油澆熱,倒入甜面醬、糖、醬油、香油炒香,再加入過好油的肉絲拌炒,即可盛入鋪有蔥絲的盤上,食用前攪拌一下。
叫花雞
製法:1、將光雞去腳爪肋下取臟,用刀背敲斷腿,翅,頸骨入壇,加醬油,紹酒,精鹽腌漬一小時;2、將雞取出,將丁香,八角碾末,加山奈末遍抹雞身,
3、炒鍋入熟豬油,炸蔥,姜起香後撈去,再將蝦仁,雞肫丁,香菇丁,豬肉下火腿丁,蝦米入炒鍋顛炒幾下,加紹酒,醬油,綿白糖炒至斷生,待涼後塞入雞腹,雞頭塞入刀口,腋下放丁香用豬網油包緊雞身,外用鮮荷葉包裹數層用細麻繩扎緊,把酒譚泥碾成粉加清水拌和起粘平攤濕布上,捆難置泥中間用濕布兜起,使泥緊粘揭去濕布,用包裝紙包裹,在戳一小孔;4、將雞裝入烤箱,旺火烤約四十分鍾取出,用濕酒壇泥封孔再烤半小時,用小文火烤八十分鍾,再用微火烤九十分鍾,取出敲去泥,去繩,荷葉裝盤,淋芝麻油即成。
黃燜魚翅
原料:水發黃魚翅1750克,鴨子750克,老母雞3000克,白糖15克,干貝245克,紹酒25克,熟火腿250克,蔥段250克,精鹽15克,姜塊50克。
製法:1.將魚翅整齊地碼放在竹箅子上。2.將干貝用溫水泡開後,用小刀去掉邊上的硬筋,洗去表面泥沙,放入碗中,加適量的水,上籠蒸透,取出待用。3.將火腿肉5克切成細末,待用;將火腿肉45克切成薄片,待用。4.將兩只母雞、一隻鴨子宰後煺盡,由背部劈開,掏出內臟,用水洗凈血污,待用。5.將水發魚翅連同竹箅子放入鍋內,將洗凈的雞鴨放在另備的竹箅子,然後壓在魚翅上面,將蔥段薑片也放在鍋內,注入清水,用大火燒開後,潷掉水,去掉蔥段薑片,以去掉血腥味。6.注入鍋內4000克清水,放入45克火腿肉片和蒸過的干貝,用大火煮15分鍾,撇盡沫子,再用小火燜火靠6個小時左右。這時下火,先將雞、鴨、火腿、干貝挑出,揀凈雞、鴨碎渣,取出魚翅(連同竹箅子)。7.將燜火靠魚翅的濃汗放入煸鍋內,燒熱,再把魚翅(連同竹箅子)放入煸鍋,煮一小時左右。然後加入清湯及干貝湯,用火煮開,放入雞油、糖、鹽、燉煮2~3分鍾,使其入味後,取出放在平盤里,將魚翅翻扣在另一盤里內;將鍋內的魚翅濃湯放入少量水澱粉,收成濃汁。這時,將濃法澆在魚翅上面,撒上火腿末,即成。
海紅魚唇
原料:水發魚唇750克,精鹽25克,蟹黃125克,蔥段10克,紅胡蘿卜100克,姜塊5克,濕澱粉15克,雞鴨湯600克,紹酒20克,熟豬油125克,味精7.5克。
製法:1、水發魚唇用涼水冼凈,切成長10厘米、寬1.65厘米的條,放入開水鍋里氽一下,初步去掉腥味。撈出後檢查一下,把比較軟的挑出來,放在碗中待用;把蓁比較硬的放在另一碗中,加入紹酒5克、精鹽1克、味精2.5克、蔥段、姜塊和雞鴨湯300克。上屜用旺火蒸約10分鍾,直蒸到魚唇象豆腐一樣柔軟時取出。然後,將以上兩碗魚唇合在一起,潷去原湯待用。2、將胡蘿卜洗凈削去皮,切成細絲。把熟豬油倒入炒鍋中,用旺火燒至三四成熱,放入胡蘿卜絲,立即改用微火炸10分鍾。待豬油變成紅色後,撈出胡蘿卜絲,史留紅油待用。3、將雞鴨湯100克倒入炒鍋中,加入精鹽0.5克、紹酒5克、味精1.5克,放入魚唇,隨即用微火煨煮。待湯燒開後,潷去湯,將魚唇整齊擺在盤中。4、將炒鍋置於火上,倒入一半紅油,放入蟹黃和紹酒5克、精鹽0.5克、味精2克、雞鴨湯100克,用旺火燉至6至7分鍾,使紅油和紹酒等味都滲入蟹黃中。待蟹黃成為碎末時,再淋入調稀的濕澱粉勾芡,使汁變稠。這時,端下炒鍋,倒入剩下的一半紅油,炒成蟹黃紅汁燒在魚唇上即成。
干烙白蟮
特點:北京風味名菜,此菜鱔魚肉制鮮嫩,且有祛風,補虛等功能.
原料:白鱔300克,生菜150克,味精1克,精鹽4克料酒15克,糖色3克,油50克.
製法:將白鱔切段,用熱油咯煎;勺內炒糖色,烹料酒,加適量水,味精,精鹽,魚放於勺內烙熟撈出,置盤內.生菜為其四周即可.
醋椒魚
原料:活鱖魚1尾,薑末5克,香菜10克,白鬍椒粉2.5克,雞湯1000克,熟豬油50克,蔥10克,醋50克,紹酒10克,味精2.5克,薑汁5克,芝麻油10克,精鹽3.5克。
製法:1.將活鱖魚一尾(約重90克)去鱗、鰓、鰭,開膛去內臟,洗凈後,用開水燙一下,再用涼水洗一遍,颳去魚身外面的黑衣,然後,在魚身的兩面剞上花紋:一面剞成十字花刀(即先坡著刀在魚體上每隔1.65厘米寬切入1刀,深及魚骨,再直著刀在已切的刀口上交叉切,即成十字花刀);另一面則剞成一字刀(即直著刀生隔1.65厘米寬橫切1刀,深及魚骨)。香菜洗凈清毒,切成長2厘米的段。蔥一半切成長3.3厘米的細絲,一半切成末。2.將熟豬油倒入炒鍋里,置於旺火上燒熱,依次放入胡椒粉、蔥末和薑末,煸出香味後,倒入雞湯,下入薑汁、紹酒、精鹽和味精。這時,將鱖魚在開水裡燙4~5秒鍾,使刀口翻起,除去腥味,隨即放入湯中(花刀面朝上)。待湯燒開後,移到微火上,約燉20分鍾,放入蔥絲、香菜段和醋,再淋芝麻油即成。
蔥扒雞
原料:填鴨1000克,大蔥,料酒各10克,油菜湯200克,豬油150克,玉米澱粉30克,醬油20克。
製法:將鴨入沸水煮至八成熟後去骨。大蔥切成3厘米長段,放入沸豬油中炸至棕色,將蔥取出和鴨子一同放入大碗中,加料酒,味精,精鹽,湯,將鴨子蒸熟。將一勺湯燒開後加入味精,料酒,精鹽和醬油,用玉米澱粉調稠。將煮好的鴨子扣入盤中,澆汁即可。
醋椒魚
特點:著名北京魚湯菜,此菜講究用活魚.成菜魚肉鮮美清醇,湯色乳白,酸辣適口.
原料:桂花魚一條,精鹽5克,香菜,蔥段各15克,醋50克,奶湯100克薑片,蔥絲,香油各10克,胡椒面,白鬍椒各2克,料酒20克,味精3克,熟豬油25克。
製法:魚用開水略燙即刻放入涼水,在魚背上切成十子化刀,放入沸水中氽一下。豬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蔥,姜,白鬍椒炸出香味加入清湯,料酒,精鹽,沸後5分鍾,撈出調料,放入桂魚,湯滾後移小火燉15分鍾,用旺火燒開,加入味精,胡椒粉,裝入魚盤內,撒上香菜,蔥絲,淋醋,香油澆上湯即可。
干燒雞翅
特點:四川風味菜,成菜色澤深紅,雞翅香嫩,味咸鮮辣
原料:雞翅250克,豬板油75克,豆瓣30克,雞蛋2個,干豆粉40克,花生油50克,清湯150克。
製法:將雞翅用精鹽,料酒,胡椒面碼勻,雞蛋,干豆粉調成糊,將雞翅拌勻,板油去皮成粒,用熱油炒熟。將雞翅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將豆瓣炒出紅色加湯稍煮後,放入油丁,姜,蒜,蔥加醬油,料酒,白糖燒透入味,加味精裝盤即可。
合菜蓋被
製法:(1)豬肉切成3厘米長的簾子棍絲,豆芽菜去兩頭洗凈,菠菜擇好洗凈切寸段,粉絲煮熟碼在盤中。(2)起鍋放底油燒熱,投入肉絲煸炒,放入蔥絲炒出香味,放入豆芽菜旺火烹炒,倒入醬油、鹽、料酒、薑汁、味精,放菠菜翻炒,淋少許明油出鍋,盛在盤中的粉絲上。(3)另起鍋放有將雞蛋煎熟,出鍋蓋在盤中菜上即可。
黃燜魚翅
特點:著名北京譚家海味菜,此菜選用珍貴的黃肉整翅以慢火燜制,汁味濃厚,為人們稱道。
原料:水發魚翅1750克,鴨子750克,老母雞3000克,熟火腿250克,精鹽,白糖各15克,料酒,干貝各25克,蔥段250克,姜塊50克。
製法:干貝上籠蒸透,火腿5克切成細末,45克切成薄片。魚翅,雞鴨,蔥段,薑片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燒開去水,去蔥段薑片。鍋內加4000克水和火腿片和干貝大火煮15分鍾小火燜六小時後取出。煸鍋珠魚翅1小時,加清湯及干貝煮開,放入雞油糖鹽煮2-3分鍾取出,翻扣在盤中,鍋內濃湯加澱粉收汁澆在魚翅上,撒上火腿末即可。
烤方
製法:(1)選用皮約1厘米厚、帶有正中7根肋骨的肉l塊,用刀將肋骨從中間斬斷(不能斬斷肋肉)。把肉皮朝下放在砧板上,用刀把四邊修齊,製成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的長方塊,再用削尖的竹筷在肉面上戳許多小眼(深至肉皮),以便在烘烤時讓熱輻射深部,並使氣體排出。(2)用鐵叉雙齒從肉塊第二根與第六根肋骨之間,順骨縫叉入。叉到7厘米處,翹起叉尖,使之走出肉面,隔7厘米再叉人,最後叉尖從另一邊叉出,再用2根兩頭削尖的竹筷橫叉在肋條肉的兩邊,別在叉齒上,使肉塊平整地固定在鐵叉上,這樣在烘烤時,不致肉熟爛後下垂。(3)當爐膛內蘆柴燒至無火苗、無煙時,把肉塊(皮朝下)伸人爐膛內(離底火高約13厘米),烤約20分鍾,至肉上水分烤乾、肉皮呈黑釉色時離火。用濕布將肉皮潤濕一下,颳去肉皮上的焦污。再按前面的方法,烘刮一次。然後在肉皮上戳小孔眼再放人爐膛內用微火烤約20分鍾。當肉皮再呈黑釉色時取出,刮凈皮上糊焦物,翻過來將肉骨向下烘烤均勻,至肋骨肉收縮,骨頭伸出時取出。經過4次烘烤,3次刮皮,皮已很薄,肉已均勻烤熟。最後,將肉皮朝下用微火烤半小時,使肥膘油滲進肉皮,發出「吱吱」響聲時。抽去烤叉、竹筷,用刀刮盡肉皮和周圍的焦屑,即成烤方。(4)先將烤方的肉皮取下,用鐵勺拍碎上桌,再將裡脊肉切成薄片,最後將肋條肉切成薄片。分裝盤中。上桌時帶甜醬、花椒鹽、蔥白段,用空心悖悖夾食。
鹿茸三珍
原料:鹿茸20克,水發魚翅,海參,干貝,雞脯肉各250克。
製法:將鹿茸,干貝加調料上鍋蒸制。將海參,魚翅,用開水氽透將雞脯肉切成末,拌入雞蛋清和調料。將魚翅,海參,干貝,雞肉丸和鹿茸一起放入汽鍋中加清湯調料蒸制1小時即可。
生菜扒雞腿
特點:北方風味菜餚,特點是汁味濃厚,肉質細嫩
原料:雞腿500克,生菜250克,湯100克,油80克。
製法:將雞腿用刀背拍松,放醬油下鍋炸至淺紅色。炒勺內放油加蔥姜煸炒出味,加料酒,醬油,湯,白糖,味精,將雞腿放入,水干時出鍋,改刀碼置盤內生菜上即可。
酸辣腰卷
製法:(1)將豬腰子去掉脂皮洗干凈,切除腰臊後,順腰子片成1~2毫米厚的薄片,加入鹽、料酒、蔥段(5克)、薑片(3克),浸漬4~5分鍾。(2)把香茹去掉蒂後洗干凈,玉蘭片,剩餘的蔥、姜切成細絲,干辣椒、泡菜切成碎末。(3)把干澱粉(12克)撒在雞蛋清中攪拌成糊漿。把腰片用干凈布展干放平,用約一半雞蛋清糊漿抹在腰片上。(4)把香菇、玉蘭片、蔥姜絲均勻地放於腰片的下邊,一個一個的捲成卷。(5)把炒勺放在旺火上、倒入熟大油,燒至4~5成熱,用腰卷蘸上蛋清糊漿,逐個入油炸成黃白色後撈出。(6)把炒勺放旺火上,倒入適量熟大油燒熱,把干辣椒末和泡菜末煸炒一下,而後加入雞湯、醬油、味精。燒開後用澱粉加水攪勻後勾成濃汁。(7)把炸好的腰卷倒入炒勺內,輕輕地顛翻幾下,把芡汁掛勾再滴上香油即成。
五彩鴛鴦蛋
製法:(1)將雞胸脯肉、豬肥膘肉同時洗干凈剁成肉泥。蝦仁切成末。同放在一碗內,加雞湯調散,再加入蔥、薑末、鹽、味精(1克)、雞蛋清、料酒(半量)、濕澱粉等,用筷子順時針攪拌,使其發粘成茸狀。(2)把松花蛋外殼剝掉,切成兩半,分別在每塊上塗抹和好的雞肉泥,成為原來的極樣子。(3)在雞肉泥上面,用5種小料碼成5行,一齊擺在盤內,然後上籠屜蒸10分鍾左右,熟後取出,即成鴦鴛蛋上即成。
杏核肉
製法:(1)把豬肉刮洗干凈後,切成1.5厘米見方的塊。用開水泡透杏核,剝去外皮,用紗布包好待用。(2)用旺火燒炒勺,放入大油和冰糖一半量,炒至褐色,加入切好的肉塊翻炒。(3)肉炒成紅色後,加入蔥、姜、料酒、醬油和杏核,再加入腌沒肉塊的清水,燒開後倒入沙鍋內,放在文火上慢慢熬,注意不斷翻動,以免燒糊了。(4)把肉煮至快爛時,放入餘量冰糖,再煮一會兒,取下炒勺,拿出杏核包解開紗布,將杏核鋪在碗底,把煮好的肉塊讓皮向下擺在杏核上,倒入些原湯,上籠屜蒸爛。(5)把肉碗扣在盤里,把剩餘的原湯燒開放入濕澱粉勾成粘汁,澆在肉上即成。
炸卷果
製法:(1)把牛肉的筋膜剝除以後,剁成末,加入蔥花和薑末。把格炸捏碎後連同濕澱粉(120克)、花椒粉、鹽一起加入,攪拌均勻。分次加入清水180克左右,不斷攪拌成均勻的肉餡。(2)將油皮攤平,均勻的灑上濕澱粉(最好攪成汁)。把肉餡做成兩個圓條(約20厘米長),分別放在油皮上捲成卷,用旺火蒸熟,取出後即成卷果。(3)把做好的卷果,放在干凈布上,捲起來捏實後,去掉布,晾涼後再切成5~6毫米厚的片。(4)把炒勺倒入植物油,放在旺火上燒到剛冒煙時(約7成熱),放入卷果片,炸2~3分鍾,見餡已呈紅色即可撈出盛入盤里。
蒸蛋羹
特點:北方家常菜餚,成菜色澤乳黃,松軟滑嫩,清香滑口,老少均宜.
原料:雞蛋3個,熟豬油20克,蝦米,干貝,火腿丁,鹹肉丁各15克.
製法:將雞蛋敲入大碗中打散,加入蝦米,干貝,火腿丁,鹹肉丁,精鹽,味精,蔥花後調勻.在碗中徐徐加入300克溫水,邊加邊攪動,最後放熟豬油,入鍋隔水蒸,約10分鍾即可.
芫爆百葉
原料:牛百葉250克,精鹽3克,香菜75克,醋5克,蔥末10克,清湯40克,薑末5克,熟雞油25克,胡椒粉2克,芝麻油15克。
製法:1、將百葉清理後,隨冷水下鍋,煮3小時7成爛時,離火泡冷。2、把百葉平鋪砧板上,剔去黑色外層切成長5厘米、寬1.3厘米塊,再煮1分鍾。香菜擇洗干凈,切成長3厘米段。3、將熟雞油倒入炒鍋內,用旺火燒熱,下入蔥末、薑末稍一冒出香味,迅速放入百葉塊爆炒幾下,隨即加入清湯、精鹽、胡椒粉、醋和香菜段,顛翻幾下,淋上芝麻油即成。
五香魚
製法:1.將魚刮鱗,去頭,去鰭,去尾取內臟,沖洗干凈待用。2、用刀順魚脊骨由頭向一破兩片,再斜刀改成小塊,用鹽、蔥姜、醋、醬油、料酒腌30分鍾入味。3、鍋中留油,油八九成熱時下魚,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待用。4、鍋中留底油,油熱後先下大料、桂皮、花椒煸炒片刻,再加入蔥姜,煸炒後依次加入適量醬油、料酒、醋、鹽、糖、味精(稍後放),最後下魚,加水,水量以稍低於魚量為宜。先用大火燒開,然後改用小火火靠,直至汁濃味厚。取出魚放於凈盤中。鍋內濃汁打明油,淋在魚上面即可。晾涼後入冰箱待上菜。
湯泡肚尖
製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