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圍了多久
擴展閱讀
全身檢查福州哪裡做的 2025-05-10 07:39:28
天津哪裡能看到朝鮮電影 2025-05-10 07:34:59
福州倉山玻璃店哪裡有 2025-05-10 07:14:06

北京圍了多久

發布時間: 2022-04-25 11:24:33

『壹』 長城可以圍北京多少圈(快,我現在就要)

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明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險長度為2592.2千米。
由於我國歷史上有二十多個朝代和諸侯國修築過長城,而且每個朝代和諸侯國修築長城的位置和長度都不一樣,因此,它的長度要分情況,具體計算。

北京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
那麼你可以算一算,能全圍上么?

『貳』 除了土木堡、庚戌,明朝北京城還被圍困了幾次啊蒙古算,清軍的也算…… 能不能稍稍講一下過程

明崇禎二年1629年 己巳之變 皇太極圍北京

『叄』 明朝的時候有幾次北京被圍是怎麼解救的

第一次是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擄走,蒙古也先帶兵來犯,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和於謙等人奮起抵抗,這是常說的「天子鎮國門」,另外就是1644年李自成打過來,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這就是常說的「君王死社稷」

『肆』 北京保衛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元朝被推翻後,一部分殘余勢力逃往漠北,歷史上稱作「北元」。後來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北元瓦解,分成韃靼和瓦剌等部。到了15世紀中葉,瓦剌部在其首領脫歡、也先的統領下逐漸強盛起來,並統一了蒙古各部,控制地域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逼大明疆土,成為明王朝北方的勁敵。

這時候,明朝統治集團內部宦官王振專權,政治黑暗,貪污成風,土地兼並日益加劇,農民大量流亡。政治的腐敗與經濟的蕭條,導致了明朝軍事力量的不斷削弱,北部防線逐漸南移。也先看到明朝邊境防禦日漸空虛,就不斷派兵南下襲擾,並乘勢步步進逼,把自己的疆域逐步向南擴展。

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派使者向明朝貢馬,謊報朝貢人數,企圖多領賞品,王振由此下令削減馬價,雙方引起糾紛。也先早就想發兵南下,於是便抓住這次機會,以明廷侮辱貢使、削減馬價為借口,糾集大軍進犯大同,並分兵向遼東、宣府、甘肅等地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邊報傳至朝廷,王振不顧眾臣的勸阻,竭力慫恿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打算借皇帝親征之名,嚇退瓦剌軍隊,也趁機抬高自己的聲望。明英宗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在王振的挾持下決定出征。

八月十四日,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遭到瓦剌軍的堵截包圍。翌日,瓦剌軍佯退,王振下令移營就水,陣勢大亂。瓦剌騎兵乘機進攻,明軍倉猝應戰,將士傷亡過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群臣相對而泣,上下一片驚慌。十七日,皇太後孫氏和皇後錢氏接到英宗派人送來的密信,信中要求多送金帛贖回自己。皇太後急忙命人搜索宮中珍寶,裝了八車送往瓦剌,結果毫無迴音。皇太後沒有辦法,只好命鄖王朱祁鈺(英宗弟)代理朝政,召集眾臣商議戰守對策。

朝議中,翰林侍講徐理說:「我觀驗星象,看出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解救國難。」徐理話一出口,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義正辭嚴地斥責道:「倡議南遷的人,該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教訓難道大家忘了么?現在應立刻調集勤王之兵,誓死守衛京師。」於謙的意見得到了皇太後、郵王以及多數朝臣的支持。於是,朝廷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負責部署保衛北京的事宜。

這時,北京城內疲兵羸馬不足十萬,政局動盪,人心惶惶,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於謙受命於危難之秋,針對這種形勢,決定先從穩定政局入手。

一天,鄖王臨朝理事,眾臣哭訴王振的罪行,紛紛提出族誅王振以安人心的要求,朱祁鈺遲疑不敢答復。王振的黨羽馬順上前喝斥,激起眾怒,被群臣一擁而上當場打死。同時被打死的還有宦官毛貴、王長。又有人乘勢捉住王振的侄子錦衣衛指揮王山,一時群情激憤,朝班大亂。郕王嚇得六神無主,正要退避。於謙挺身而出,上前拉住郕王,勸他當眾宣布馬順等人當死,百官無罪,這才將混亂的局面安定下來。接著郕王下令處斬王山,誅王振黨羽及全族。朝中的宦黨勢力受到打擊,人心漸漸趨於穩定。

內患既除,但國不可一日無君。郕王監國攝政,遇大事總不敢決斷,這對明王朝的戰守非常不利。於謙等文武大臣多次勸諫,說服了皇太後和郕王,擁立郕王即位稱帝,統一朝政號令,從而扭轉了動亂的局面。同時,這也從政治上打擊了也先,使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詭計不能得逞。

穩定了政局,於謙又從各地選拔出有才乾的將領,組成抗戰的指揮集團,開始著手調兵籌餉,整軍備戰。於謙等人首先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直隸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緊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京畿、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訓練,以備調遣;將通州(今北京通縣)可供京師一年之用的數百萬石糧米運入北京,加強了後勤實力。接著於謙組織軍民加固城牆,並疏散城外周圍居民,加大防禦縱深;又命工部趕造兵器戰車,同時將南京庫存的軍用物資趕運來京;還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盔甲兵器,以充實戰備。經過這些措施實施,短時間內就組織起22萬兵強馬壯的守衛大軍,明軍的守城實力迅速得到了加強。十月,也先率瓦剌軍分三路大舉攻明。東路兩萬人馬取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作為牽制力量;中路五萬人馬,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由也先自率十萬主力,挾持明英宗,經大同進攻紫荊關(今河北易縣紫荊嶺),企圖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奪佔北京。也先由熟知紫荊關設防部署的被俘太監喜寧引導,率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擊,攻克了紫荊關。此後,又揮師南下,經易州(今河北易縣)北上直逼北京。

於謙得到瓦剌入侵的戰報後,立即奏請景帝朱祁鈺,急調各地宗室的部隊進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軍夾擊瓦剌軍。接著於謙召集抗戰指揮集團,商討作戰方略。

針對敵人的來勢,兵馬司提出,拆毀城門外民房,實行堅壁清野,以利於戰守。都督王通發表意見說:發動軍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築工事據守。總兵石亨則主張軍隊全部撤入城內,盡閉九座城門,堅壁死守。眾將領雖然意見不盡一致,但都認為瓦剌軍來勢兇猛,應先避敵鋒芒,以守為主。於謙不同意這些意見,認為不應該消極防禦,他向眾將領陳述了自己的主張:「瓦剌現在氣勢囂張,據守不戰則表示我們害怕他們,這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不能示弱,讓他們輕視我們。我認為應該列陣於城外,用沖鋒來迎戰他們。」眾人聽後,也覺得拒敵於城外更為主動,都同意了於謙的主張。最後,於謙同眾將領協商制定了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相互配合的作戰部署。

於謙隨即將調集的二十二萬軍隊依城列陣於九門之外,都督陶瑾、劉聚等將領分別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等城門下,於謙則同石亨指揮諸軍,並親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在德勝門外,擋住瓦剌軍的來路。同時派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楊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內。

布置完畢,於謙下令閉門誓師,宣布任何人即使戰敗也不得退入城內。並規定,將領臨陣不顧軍隊先退的,斬首;軍士不聽將領指揮先退的,後隊斬前隊。於謙躬擐甲胄,身先士卒,眼噙淚花,號召守城三軍:「要用我們的頭顱與熱血,來雪皇帝被俘的奇恥大恨!」十月十一日,瓦剌軍主力逼近北京。也先命軍隊列陣於西直門,而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想要迫使明廷獻城投降。於謙不為所動,決定先發制敵,打一打也先的氣焰,於是命令都督高禮、毛福壽率軍出擊,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十餘里)北,打敗了瓦剌軍先鋒,斬殺數百人,奪回被俘者千餘人。這天晚上,於謙又派薛斌率軍潛入瓦剌軍營,偷襲成功。瓦剌軍受此兩挫,士氣大為折損。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沒想到北京守軍陣嚴氣盛,戰鬥力這么強,開始感到有點驚恐。也先料想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於己不利,便採納了降閹喜寧的計策,遣使入城,邀明廷派大臣「迎駕」議和,妄圖誘於謙、石亨等人前來,將其扣留,使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於謙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但為了揭穿也先的詭計,掌握主動,遂派趙榮、王復前往談判,同時,於謙下令守城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

也先見於謙、石亨等重要將領未到,就借口來使官小,不與談判,要明廷派於謙、石亨、王直等人前來。這時朝中主和派又乘機大倡和議之策,景帝一時難以決斷,就派人徵求於謙的意見。於謙堅定地回答:「現在我只知道有戰事,其他事一概不願聽到。」並勸景帝說:「當前應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於謙的一番話,堅定了景帝抗戰的決心,粉碎了也先的陰謀。

十三日,也先撕下了議和的偽裝,集中主力向德勝門發動進攻。於謙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設置伏兵,派小隊精騎主動迎擊,交戰後佯裝敗退,誘敵進入設伏地域。也先果然中計,率萬名騎兵緊追不舍。范廣出其不意,指揮「神機營」突然發射神銃、火箭,打得瓦剌軍暈頭轉向。石亨乘機率伏兵投入戰斗,前後夾攻,瓦剌軍死傷無數。號稱鐵頸元帥的也先弟弟勃羅和平章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這時才發現明軍主力就在德勝門,於是急忙撤軍,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

都督孫鏜率西直門部隊迎擊瓦剌軍,殺敗了瓦剌軍先鋒。但也先不斷增兵,孫鏜力戰不支,想退入城中。負責監軍西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城門,讓城上守軍發射火器轟擊瓦剌軍,配合孫鏜守軍戰斗。這時高禮、毛福壽和石亨率援兵從彰義門、德勝門趕到,會合孫鏜三面圍攻瓦剌軍。瓦剌軍抵擋不住,在也先的率領下倉皇向西南方向退去。

十四日,也先整頓兵馬,再次進攻彰義門,於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明軍前隊以神銃轟擊,後隊列弓弩繼進,將瓦剌軍擊退。這時,景帝所派的監軍太監率數百騎企圖搶前爭功,沖亂了明軍的陣勢,副總兵武興中箭犧牲。瓦剌軍乘勢反擊,追至土城(在德勝門外)。在此危急時刻,土城居民紛紛爬上屋頂,大聲呼喊,向瓦剌軍投擲磚石,配合明軍打擊瓦剌軍。僉都御史王弦和都督毛福壽又率援軍趕到,再次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此時,進攻居庸關的五萬瓦剌軍也遭到守關明軍的頑強抵抗,被迫撤退。也先見北京城防守嚴密,屢戰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要挾作用,在得到中路軍兵敗居庸關的消息後,又獲悉各地勤王軍即將到達,他害怕後路被切斷,於十五日夜間偷偷拔營撤走。於謙發現也先撤軍,立即派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並急令明軍乘勝追擊,又在固安(今河北固安)、霸州(今河北霸縣)殲滅瓦剌軍萬餘人,擒獲其將領四十八個,奪回被擄人口、牲畜數以萬計。至此,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瓦剌敗退後,於謙繼續加強北方邊鎮的防務。也先幾次出兵南犯,都被擊退。在武戰不勝、求和不成的情況下,瓦剌被迫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無條件釋放英宗回朝,恢復了對明朝的臣屬關系。其後,瓦剌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勢力漸漸衰敗下去,明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才得以解除。

『伍』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是什麼時候

1900年5月28日至9月7號

『陸』 皇太極兵圍北京城的詳細情況,且細述廣渠門之戰

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數萬清兵繞道蒙古,以避開忠於明朝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的防區。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連陷遵化、三屯營,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彥國自盡。京師震動而戒嚴,同時詔令各路兵馬勤王關。薊遼督師袁崇煥對後金此舉,已有所料。為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皇帝上疏,說:「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崇禎二年五月十六日到吏部事兵部呈於兵科抄出之《欽命出鎮行邊督師薊遼等處兵部尚書臣袁崇煥謹題為乞汰冗官以紓國用等事》)說得很清楚,薊門比較薄弱,應當設重兵把守。不僅如此,袁崇煥又上了一道奏疏,說:「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向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為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向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
「九月己丑,袁崇煥以清兵欲西,先請駐寧遠增戍關門,至是遣參將謝尚政等往備。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曰:此虗警耳。遣其眾歸,師果不出。」(《崇禎實錄》卷二)
「崇煥隨奏:『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遂以王威為請。兵部以王威新奉部劾,不肯即予,留難移時。」(石匱書後集)
蓋崇煥自任復遼,殫精拮據;甫及期年,錦寧一帶,壁壘改觀。正擬器械馬匹,稍有頭緒,決計渡河,惟慮薊門單弱,請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
但是,袁崇煥的兩次上疏,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派出的援軍也被遣回。不幸的後果被袁崇煥言中了。
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軍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時薊鎮「塞垣頹落,軍伍廢弛」,後金軍沒有遇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順利突破長城,於三十日,兵臨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師東北方向,距離京師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
雖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煥主要分管山海關外防務,薊遼總督劉策分管關內防務。但是,袁崇煥作為薊遼督師,對整個薊遼地區的防務都是責無旁貸,況且後金鐵騎正是從山海關外而來。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煥從寧遠往山海關,途經中後所,得報後金軍已破大安口。袁崇煥做出以下軍事防禦部署:
其一,嚴守山海關。因為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已經調到關內,寧遠總兵祖大壽也帶精銳隨袁崇煥入關,所以袁崇煥命前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守山海關,防止後金乘機奪關。
其二,嚴守京師要道。袁崇煥命參將楊春守永平,游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鄒宗武守豐潤,游擊蔡裕守玉田。
其三,嚴守京畿地區。在靠近京師東北方向的薊州、三河、密雲、順義嚴密布防,防止後金從東北路入京。袁崇煥命保定總兵曹鳴雷等駐薊州遏敵,自率大軍,以總兵祖大壽作先鋒,駐薊州居中調度策應。命宣府總兵侯世祿守三河,保定總兵劉策守密雲。
袁崇煥一面進行總體部署,一面阻截後金軍南進,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為皇太極的軍隊突破了龍井關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東的重鎮,袁崇煥想把後金的軍隊阻截在這里,他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四千兵馬,馳救遵化。他率部急馳三晝夜,行350里,到達遵化以東的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不讓入城,趙率教只好縱馬向西,馳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趙率教率援軍至遵化城外,與後金貝勒阿濟格等所部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誤入埋伏,中箭墜馬,力戰而亡,全軍覆沒。趙率教戰死,是明軍的重大損失,袁崇煥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將,失去了救援京師的最佳時機。
當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後金先勸降,遭到拒絕。後四面攻城,明巡撫王元雅憑城固守,頑強抵抗。第二天,遵化「內應縱火」,遵化城陷落。巡撫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縊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殺。接著,後金軍進攻遵化東面的三屯營,副總兵朱來同等潛逃,總兵朱國彥把逃跑將領的姓名在大街上張榜公布,然後偕妻張氏上吊自盡。初七日,後金軍破三屯營。明朝喪失了將後金軍堵在遵化的機會。
遵化失陷,馳報明廷,人心大震,朝野驚恐。時「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志」(《崇禎長編》卷二八)。皇太極命留兵八百守遵化,親統後金軍接著南下,向北京進發,逼近薊州。這時,袁崇煥親自帶領九千兵馬,急轉南進,實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後金的軍隊阻截在薊州。
第二,薊州阻截。袁崇煥於十一月初五日,督總兵祖大壽、副將何可綱等率領騎兵,親自疾馳入關,保衛北京。至此,袁崇煥在關外的三員大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全部帶到關內,可見袁崇煥已經下定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誓死保衛京師。初十日,袁軍馳入薊州。薊州是橫在遵化與通州之間的屏障,距離北京東郊通州約140里。袁軍在薊州阻截,「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崇禎長編》卷二八)。皇太極曾兩次敗在袁崇煥手下,這次就沒有同袁崇煥軍隊硬碰,而是從東北方向通過順義往通州進發。這樣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軍隊的計劃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離北京只有40里,袁崇煥緊急率領軍隊往通州進發,力圖把皇太極軍隊攔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煥的軍隊到達河西務。河西務在天津和北京之間,大約離北京120里。這時候皇太極軍隊已接近通州,他揣測到了袁崇煥的軍事意圖,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煥決戰,而是取道順義、三河繞過通州,直奔北京。這樣,袁崇煥在通州攔截的軍事意圖又落空了。
從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煥這時的戰略目標是將後金擋在京師以外,並部署軍隊依託城池來防守抵禦。因為袁崇煥與後金征戰多年,深知後金騎兵野戰的優勢,明軍唯有依城作戰,才能取勝。趙率教的四千騎兵在平原野戰,全軍覆沒,就是明證。
雖然袁崇煥決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敵眾」,堵塞八旗軍入京師之路。但是,袁崇煥設計的三個阻截都沒有成功,這樣戰線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煥在河西務舉行軍事會議,議商進取。會上,副總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趨敵,不宜入都。且敵在通州,我屯張家灣,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務,敵易則戰,敵堅則乘,此全策也。」(《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就是說,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煥說:「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詐異常,又如薊州,顯持陰遁,不與我戰。倘徑通都城,則從未遇敵之人心,一旦動搖,其關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閑暇)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周文郁《邊事小紀》卷一)河西務會議之後,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120里,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於十九日抵達北京外城廣渠門外。其實,袁崇煥統兵入薊時,明朝官員中就傳說他有引導後金兵進京之嫌,故崇禎帝下令袁崇煥不得越薊州一步,而他竟然毫無察覺。現在他又擅自率部進京。所以,從他抵達京師的那一刻起,袁崇煥實際上已經身陷腹背受敵的局面,只是他還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顧不得關注自己。
同時,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也來到北京城德勝門外扎營。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衛戰即將開始。
袁崇煥率領關寧九千騎兵,於十一月十九日,趕在皇太極之前馳抵京師城下。第二天,保衛京師的戰斗就打響了。
京門初戰首先在德勝門外打響,城外明軍,主要是大同總兵滿桂和宣府總兵侯世祿的勤王部隊,另外參加戰斗的還有城上的衛戍部隊。
德勝門之戰: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親率大貝勒代善和貝勒濟爾哈朗、岳託、杜度、薩哈廉等,統領滿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後金軍先發炮轟擊。發炮畢,蒙古兵及正紅旗護軍從西面突擊,正黃旗護軍從旁沖殺。後金兩軍沖入,邊殺邊進,拚搏廝斗,追至城下。城上明軍,奮勇彎弓,又發火炮,轟擊敵軍。不久,侯世祿兵潰,滿桂率軍獨前搏戰。城上明兵,發炮配合,但誤傷滿桂官兵,死傷慘重。滿桂身上多處負傷,帶敗兵一百多人在城外關帝廟中休整。第二天,守軍打開德勝門的瓮城,供滿桂的殘兵休養。就在德勝門之戰的同一天,廣渠門也發生激戰。
廣渠門之戰當天,莽古爾泰率滿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二千往擊袁崇煥軍,此時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九千關寧鐵騎屯沙窩門外。這場廣渠門大戰,九千關寧鐵騎血戰數萬八旗軍及蒙古兵,自巳(巳正10時)至酉(酉正18時),炮鳴矢發,激戰8小時,轉戰10餘里。戰斗中,一敵軍掄刀砍袁崇煥,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莽古爾泰箭如雨下,袁崇煥身中數箭,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由於袁崇煥身先士卒,拚死力戰,關寧鐵騎倍奮砍殺,莽古爾泰軍被擊敗。袁崇煥部將游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浚等,直追敵軍至運河邊。敵軍忙迫擁渡,冰陷,淹沒者無數。此一戰,關寧鐵騎殺敵千計,清軍勁旅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三部都被擊潰。 關寧兵亦傷亡數百。
這一役之後,清兵眾貝勒開會檢討。皇太極的七哥阿巴泰按軍律要削爵。皇太極說: 「阿巴泰在戰陣和他兩個兒子相失,為了救兒子,才沒有按照預定的計劃作戰,然而並不是膽怯。我怎麼可以定我親哥哥的罪?」便寬宥了他。可見這一仗清軍敗得很狼狽。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煥又用鄉導任守忠策,以五百火炮手,潛往海子,距皇太極軍營里許,四面攻打,皇太極軍大亂,隨移營出海子。

『柒』 明朝山海關外還有明朝的城池,就連關內的北京都被圍了幾次,關外的城池那豈不是很不安全,天天被劫掠

不是的,山海關以外的明軍主力固守戰略要點,如同銅牆鐵壁。清軍沒有辦法攻破才選繞道避開寧遠-山海關一線,從防禦薄弱的蒙古方向突入內地,直逼北京,沿途劫掠人口物質,燒殺是家常便飯。後來國內局勢吃緊,明軍主力放棄山海關以外全部戰略要地,撤回山海關,使得清軍不費一槍一彈,明軍一撤,清軍就去佔領就行了。清軍就是強盜集團,通過劫掠明朝物質財物,然後讓晉商渠道等把劫掠金銀財寶換成物質,晉商得到不少好處,不斷壯大,同時也出賣內地情報給清軍,這也是為啥清軍突入明朝內地如此順利的原因...

『捌』 北京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了

北京的歷史有三千多年。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

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通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從這一時期起,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8年10月,河北省所屬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縣劃入北京市。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銷密雲、延慶兩縣,設立北京市密雲區、延慶區。至此,北京告別縣治時代。

(8)北京圍了多久擴展閱讀: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玖』 中國的北京市有多少年的建城史和多少年的建都史

北京是有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800多年的建都史。

建城史的來源: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建都史的來源:

元朝: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也就是元大都。


(9)北京圍了多久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拾』 圍著北京三環跑一圈要多久啊

北京三環路大約是48公里,按照世界頂尖馬拉松選手來估算大約需要3小時
如果不是在比賽中,讓他們跑,估計需要5小時(車太多了,路口也多,過不去呀)
如果是普通人跑一圈,體力能堅持下來的話,我估計需要8-10小時,
你要跑,我建議晚上10點後,車少了,但是需要帶上身份證別帶錢,遇到夜查還能解釋,並且沒有公交車了,逼你必須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