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市白雲區田心村江氏由來
春秋時期的。江姓的來源有三個,一是以國名為姓氏,源於嬴姓,伯益之後,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陵,成立江國,春秋時江國被楚國所滅,所留下來的。
B. 苗鄉侗寨里的漢文化古城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席捲神州。新媒體、自媒體諄諄告誡,「少出門,不聚會,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流行病學專家罕見的成為超級「網紅」,口罩取代「愛馬仕」蝶變為新春最暖心的奢侈品。為助力疫情防控,不給祖國添亂,多數人只得自覺在家閉門修身。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政府倡導復工復產,「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在嚴控疫情的態勢下,確保防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承蒙單位徵召,收拾行裝,逃離小區,開赴「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貴州黔東南(州)。
貴州是疫情低風險區,高速公路暢通無阻,但在沿線服務區如廁公共衛生間、進小賣部購物都需要用手機掃描「貴州健康碼」。與成都、重慶、昆明等全國其他地方設「紅黃綠」三碼而必須持「綠碼」通行的做法不同,貴州健康碼總共有五種顏色,分別用「紫、紅、橙、黃、綠」對應匹配「醫院隔離、集中隔離、居家隔離、自我觀察、正常通行」五種管控措施,其中「黃碼」和「綠碼」都可以不用隔離,經測量體溫正常可進出社區(小區)、村寨和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2月29日,四年一回,這是奧運會和世界盃級別才有的禮遇。今年多出來的一天,在這天賜的日子裡,工作隊一行人持「黃碼」從苗嶺明珠、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出發,驅車經滬昆、天黃、松從高速公路,盡情賞閱沿途苗鄉、侗寨、自然風光。兩個多小時後,在新化收費站下道,右轉駛入縣道850,約6公里快到國道242線平交路口時,一座融入苗、侗、漢文化的寨門躍入眼簾,門洞頂部有《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手書的「隆里古城」四個大字(圖一)。寨門的兩側是幾個連綿的小山坡,據說有五個,人稱「五馬坡」。
那五個小山坡宛如五匹駿馬,從黎平方向奔騰而來,卷來的山脈橫展成一大平壩溜入隆里古城東門,這是古城的「龍脈」之源。春天到來的時候,五馬坡上,枯木吐綠,芳草如茵,別有一番滋味,因此得了個「五驄春曉」的美名。
時已至午後,工作隊人車進駐錦屏縣隆里古城新區,置景觀工程項目部於新區「農家園民宿」。
隆里,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698-757年)被貶之地,歸屬唐武德七年(624年)設置的「龍標縣」。王昌齡因一首《梨花賦》而遭人中傷,被朝庭貶謫龍標尉,故又稱王龍標。「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唐代詩仙李白(701-762年) 聽聞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所寫的詩句。當年王昌齡來到隆里,為開化教民,創建龍標書院(圖二)。其謫居期間,傳教授學、變革民風頗有德行,為隆里的文化繁榮夯實了基礎。僅明清兩代,龍標書院就培養出進士3人,舉人18名(含武舉2人),貢生60人,入仕為官知縣以上的15人。因此,「進士及第」的王昌齡被當地人尊稱為「王狀元」。王昌齡在隆里住了多久不可考,歷史沒有過多記載,後人為紀念他,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建了「狀元祠」,又在其旁邊的龍溪河上用大青石砌成了「狀元橋」,還有鄉紳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稱「狀元墓」。王昌齡,字少伯,近期隆里人在龍溪河岸又集資修建了「懷伯亭」,以表緬懷先賢之心。
隆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屯兵之地。明初洪武十一年至十八年(1378-1385年),湘、桂、黔邊區的侗族人民,在吳勉(1334-1385年,侗族,元朝末年五開衛即今黎平人)的領導下,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吳勉在斗爭初期取得節節勝利後,聯合侗族各部自稱「鏟平王」,古州(今榕江)一帶十二個長官司(土官世襲的地方政權)均響應之,其隊伍迅速發展「號二十萬眾」,聲勢震驚整個侗族聚居的湘、桂、黔邊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楨為鎮壓吳勉起義,調集江南九省共30萬官軍進剿。上黃(今黎平中潮一帶)一戰,內奸背叛,起義軍失利,四萬餘人慘遭殺害,吳勉及其子吳祿被俘,被解送京師南京英勇就義。此段時期,朱楨在隆里(當時稱龍里)設守御千戶所(圖三),隸屬於湖廣都司五開衛(今黎平),遣派1000餘名調北征南的江南官兵受命屯墾戍邊鎮守於此,同時興建古城。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為鎮撫苗疆再次修築古城,遷江南九省富戶入籍落戶,並加駐1000餘官兵充實千戶所。小小的一個衛所,很快形成了「城內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人,七十二口井」的中興局面。隆里原名龍里,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取「隆盛之意」把「龍里」改為「隆里」。隆里古城經過600多年,形成一個以漢人為主的集軍事、村落為一體的古城鎮。2004年被列為國際生態博物館,2007年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8年創建為國家AAAA級景區。
隆里,是中國工農紅軍兩次經過之地。1934年9月,紅軍第六軍團從新化沿放浪沖方向進入隆里,以口頭、標語和傳單等形式向群眾宣傳革命主張,贏得群眾支持;同年12月20日前後,中央紅軍一支部隊從黎平敖市方向進入隆里,紅軍在龍標書院前搭台召開群眾大會,宣傳打土豪分田地和北上抗日等革命主張,晚上還和古城群眾舉行聯歡晚會,紅軍離開時,群眾敲鑼打鼓、鳴放鞭炮送出北門,紅軍取道狀元橋,往婆洞向遵義挺進。紅軍之兩過隆里,與古城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遺憾的是,現今遍尋古城內外,找不到一絲證明紅軍兩次經過的痕跡。即便是久負盛名的龍標書院門前,也沒有標識標牌標注紅軍曾經在此召開過群眾聯歡大會。只是在古城東門外廣場的路邊角落,有一塊錦屏縣人民政府2006年9月18日豎立的石碑,上面刻有「紅軍長征過隆里簡介」(圖四),這是僅有的紅色注腳。
隆里是為數不多的貴州壩子,連綿起伏的山巒,繞城流淌的河水,完美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其地形地勢與平川沃野的明朝開國都城——南京,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屯戍的江南官兵於是就照著南京的建築搬來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城。隆里古城近似正方形,城垣始建為泥土夯築,明朝天順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邊。
全城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門為清陽門,又名戍門,明代建有三層高戍樓,清代改建鼓樓祀神,原有兩道城門,外門已不存留,是隆里標志性建築。東門主要是作為官員、軍隊等進城之門,取「紫氣東來」之意。
南門為正陽門,設置了內外兩道城門,即在門洞前築有一堵圍牆,不明就裡的人以為是一條死胡同,其實出門洞轉九十度彎再出一道門就能到達城外。這種明阻暗通、虛實結合的布局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當地人管它叫做「勒馬回頭」。南城門的外門向東南「祥迎五馬」(五馬坡位於東南方),故稱「正陽門」。
西門為迎恩門,同樣設置了「勒馬回頭」式的內外兩道城門,因為明清時皇上的聖旨下達,多是從洞庭湖經清水江及支流亮江河逆龍溪河自西而進,在此接聖旨並叩謝皇恩,故稱「迎恩門」。
北門為安定門,古語中「北」、「敗」音相近意可互通,而「敗」字無疑犯了兵家之大忌,故北門常年閉門不開,是名副其實的「安定門」,門上修雲霄廟,供奉黃河女神以鎮水。為便於軍民逃避戰爭劫難,在旁邊的東北角開設一個便門連接地道通往城外。
古城的城垣上設有跑馬道(圖五),便於東南西北各城門間的調兵遣將,快速響應,機動作戰。
古城內部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至今600多年,城內格局依然完整如初,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街道20餘條,全用鵝卵石立面鋪成花街路面,鑲嵌出各種圖案。城內以坐北朝南的千戶所衙門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三面分別開三條主街(北門常閉而沒有北向主街),以「丁」字街道結構作為主要軸線。城中不開「十」字路口,緣由還因「十」與「失」諧音,作為軍事城堡,其為禁忌,而開「丁」字,寓意「人丁興旺,城池永固」。這「丁」字布局,使城堡像一座「迷宮」,明白的人知道路往兩邊延伸去了,初來乍到的人,還真以為那「丁」字口就是路的盡頭。
東街稱來龍街,西街叫仁壽街,尤以南街最特別,名蜈蚣街。南街全長93米,寬8.5米,鵝卵石鋪就成一條巨大的蜈蚣圖案。蜈蚣頭朝上(觀音堂即隆里守御千戶所方向),腳朝下(南門即正陽門方向),蜈蚣背寬2米,腳長2.5 米,共56隻腳。蜈蚣街的得名,來源「腳踩吳三桂」的傳說。「蜈蚣」即「吳公」,指「引清兵入關」的平西王吳三桂。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庭廢除衛所制後,吳三桂派員到隆里所收繳千戶所官印,變軍戶為民戶,從此當地人失去了軍籍身份,因而非常痛恨吳三桂。由於「蜈」與「吳」同音,後來當地人在整修街面時,砌成一條蜈蚣圖案(圖六),旨在使千萬人、千萬年用腳踩吳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古城的民居建築大多還保留著漢文化的特色,其建築形式、藝術手法均具明顯的徽派建築特徵。民居大門上掛有標志著屋主籍貫、身份的匾額:「蘇湖世第」表明先祖來自太湖之濱的蘇南浙北;「會稽第」表明先祖來自紹興地區;「濟陽第」表明先祖源自山東地區;「關西第」表明先祖來自陝西關中以西地區;「雁門第」表明先祖來自山西雁門關周邊;「耕讀第」表明,農業勞動與挑燈夜讀兩不誤;「書香弟」意取文化之家,讀書之族,以知書識禮為立家之本;「科甲第」原為江姓住宅,江氏祖先江有本是科舉出身,中進士,官至知府,其後裔改住宅為「科甲第」,取科甲隆盛之意。民居內每戶必有一後門,且後門戶戶相通,目的是為了軍人家眷躲避戰火,戰事來時家家互相通告,由後門撤離至安全地帶。
許多明代屯軍家庭經數百年繁衍生息,已發展成較大的家族,建立了宗祠。古城中的宗祠都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均始建於清代。江氏宗祠,磚砌牌坊式門樓書「將軍第」,以顯示先祖獲封「武略將軍」。其它如東王宗祠、所王宗祠、西王宗祠(圖七),都屬於王姓家族。古城內的江氏、王氏等古宗祠,由國家撥款與家族集資、捐資對其牌樓彩畫、雕刻、圍牆、地坪及祠內木結構等逐一維修,並逐步將各家族的遷徙、人物等史料整理列展祠中。
王姓是隆里所的第一大姓,其先祖王祐(923-986年),大名府莘縣(今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人,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任監察大臣。王祜秉性耿直,本應做丞相的他,仕途異常坎坷。直至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之弟)即位後,64歲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職一個多月就病死了。壯志難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觀察次子王旦聰敏過人,前程可喜,便親手在自家院中栽植槐樹三株,十分自信地預言:「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據史料記載,周朝宮廷外植有三株槐樹,百官朝見天子時,眾臣之首的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公」皆面槐而立。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王祐植樹30年後,王旦果真做了丞相。隨著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傳,宋朝以後,「三槐」幾乎成了王姓的代稱。
隆里古城有幾支王姓,分別是源自江西的東王氏、源自安徽的所王氏、源自山西的西王氏,均稱「三槐」王氏。王氏自明初屯軍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 代,計600多年。
西王氏在隆里所是最早出名的,其先祖隆里人王大臣,在明隆慶元年(1567年)赴長沙應試,中丁卯科第13名舉人,成為黎平府轄區的開科中舉第一人,其後裔取堂名為「開科第」。西王氏是隆里的書香之族,詩書傳家,代不乏人。
隆里古城號稱有「七十二姓人、七十二口井」,可以想像當時人煙的稠密、市井的繁榮。古城的地下,盛滿了龍溪河滲入的水,於是當地人就鑿井取水,這些井有公用的,也有家庭私用的。七十二口水井分布於各街巷和宅院,開挖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決飲食、洗浴和消防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慮到軍事上的需要。一旦城堡遭到圍困,長時間的對峙,糧草和水源是「命門」,隆里四周良田千畝,種一年可以吃三年,但水源必須在城內就地解決。遍地水井,就不足為奇了。繞城走一圈,隨處可見有「名」的水井:西街靠古城中心有一口井,因為是姓董的人家所開,故稱「董家井」;千戶所衙門內有口井,稱「太極井」;官街上的一口井,稱「官街井」。
隆里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同時也融合周邊苗侗民族文化元素,以玩花臉龍、唱漢戲、吟故事最具代表性,被譽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寶」。
花臉龍的起源,據當地《龍標志略》記載,是從宋太祖趙匡胤建功立業後《藍季子會大哥》(又名《戲皇嫂》)一則戲的傳統故事演化而來,明代屯軍時帶入隆里,清代臻於成熟,傳承至今。現在,隆里設立有花臉龍臉譜傳習所,為古城內外熱愛花臉龍臉譜的學生、成人等提供學習交流的平台,為近百名學生提供古城文化、藝術方面的學習機會,開設有舞蹈藝術班、花臉龍美術班、花臉龍表演班、書法國學班等各項主題班。在千戶所衙門門前的清代古戲台(圖八),逢年過節都會有「花臉龍」表演。
隆里的古建築群,因明代在此設置「守御千戶所」而形成,基本保存明清建築風格,包含城內街區、民居、宗祠、廟宇、書院、城牆和城外的橋梁、寺廟等建築,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2013年3月5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憑這樣的重量級名頭,就能引無數英雄競相傾倒。
說至此刻,應該在古城找找「茬」了,否則,七、八十天算白住了,也不利於今後的「回頭看」。
在標志性建築青陽門外,豎立一塊10平方的原石剖面,上刻「隆里古城簡介」,言「古城東西長二百一十七米,南北寬二百二十二米,周長一千五百餘米,平面總體呈長方形布局」。人們的基本常識是「長」應大於「寬」,「長217米,寬222米」?在長寬尺寸幾乎相當時,應該說是一個近似正方形,偏要說成「平面總體呈長方形布局」?況且這四條邊長相加,永遠得不出「周長一千五百餘米」的結論(圖九)。
同樣在青陽門外廣場,兩周前舉辦「五一」慶祝活動,宣傳主題為「隆里古城634壽誕」「致敬防疫一線工作人員」(圖十),就是說隆里古城有634年的歷史了。如前所述,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今年已是2020年,不需要計算器也能算出應為「635壽誕」,也許都是新冠肺炎惹得禍。
回歸主題:隆里古城,苗鄉侗寨里的漢文化古城,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原味生態、民風古樸,古城不收門票,真的值得一游。這里有楓橋式的公安派出所,夜不鎖門、治安良好,龍標書院、生態博物館(疫情期暫閉館)、隆里守御千戶所等主要旅遊景點免費開放。最重要的一點,這里是疫情期間的世外桃源,出門不需要戴口罩。
最後,用本地的廣告詞收「句號」,「我在貴州等你,等你在隆里相遇」。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七日
於隆里古城新區
C. 白雲區石崗村屬於哪個街道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黃石街道
石崗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黃石街道境內. 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周邊擁有百萬葵園、廣州東方樂園、陳大夫宗祠、等景點景區,擁有白雲清明節風俗、石井義勇祠、安順地戲、哈尼族二月二祭龍節的故事、廣東醒獅、等民俗文化,擁有雞公欖、廣州美食——骨湯桂林米粉、粉果、白雲豬手、等特產。
特產介紹
三色龍蝦
三色龍蝦「三色龍蝦」是廣州酒家特級廚師黃振華創制的,在第二屆全國烹飪大賽和盧森堡90世界盃烹飪賽中獲金牌,故又名「金牌龍蝦」。
「三色龍蝦」採用生剝龍蝦肉,運用粵菜特有的拉油炒法,配以紅蘿卜、筍、西芹、腰果等,炒出的龍蝦肉嫩而爽脆,造型生動,色彩繽紛,色香味型俱備。歐美人食龍蝦很講究,烹制方法也很多,但「三色龍蝦」與西式烹制的完全不同風味,體現了中國菜的特點,完全可與歐美龍蝦媲美。
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白雲豬手是廣州歷史名菜之一。廣州幾乎每個酒樓都設有這菜式。其製作方法是將豬手(前腳)洗凈斬件先煮熟,再放到流動的泉水漂洗一天,撈起再用白醋、白糖、鹽一同煮沸,待冷卻後浸泡數小時,即可食用。
食之覺得皮爽脆;肉肥而不膩,帶有酸甜味,醒胃可口,食而不厭,頗有特色。因泉水取自白雲山,故名為白雲豬手。
粵海黃秋葵
黃秋葵屬名羊角豆,是錦葵科秋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非洲東北部,以嫩果供食,營養價值較高。
D. 江氏祠堂的介紹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江村的江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20年)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於江氏家族的總祠,也就是江村的總祠。,最初為江允宗公而建,所以又叫允宗公祠。距今近600年歷史。它一共四進兩廂兩明塘三天井。第一進在民國時期被燒毀,現在可以看到祠堂兩邊斷牆殘磚的痕跡,大門兩池清水,是原天井下的明塘,蓄水用於防火。兩池中間三步兩拱橋,通往二門。站在橋上抬頭向上看,門樓上有許多木雕、磚雕,這些雕刻「文革」時雖遭破壞,但精美依故,她匯集並體現了古徽州磚雕、木雕、石雕的漢族傳統藝術精華。宗祠是凝聚漢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E. 江氏祠堂的廣東省深圳市沙井鎮布涌村江氏大祠堂
位於深圳市沙井鎮布涌村204號。布涌是江氏家族聚居地,據《江氏族譜》記載,江氏先祖於南宋年間遷來深圳地區,至今已有八、九百年歷史。江氏大宗祠和其周圍的古建築是江氏家族開發沙井的歷史見證。江氏大宗祠是布涌江姓的總祠,宗祠的蚝殼山牆是其主要的特色之一,中、後堂木作梁架上的木雕藝術極為精湛,有龍雲托腳及各種吉祥動植物和人物故事圖案,是研究民間藝術、工藝和風俗習慣、文化等的實物。江氏大宗祠內保留了傳統的營造手法,如明清時期嶺南建築較少使用的櫨斗和梁架上托腳等這些唐宋時期的盛行構件,對於沙井乃至深圳的古代建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琅岐街鰲山北麓上岐江氏宗祠上岐江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琅岐街鰲山北麓,始建於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祠坐南朝北,分三進,風火山牆,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正廳為抬梁穿斗式木構架。主座寬16米,深40米,面積640平方米;包括右邊妥遺祠,總面積1100平方米。民國時期重修時,海軍上將薩鎮冰、陸軍上將林之夏、福建省府主席楊樹庄,以及中央立法委員劉通等為宗祠撰寫柱聯。20世紀90年代重修時,又增現代書法家潘主蘭、朱棠溪、鄭乃?等書寫的柱聯。祠內保存1塊端石鐫刻的《明奉政大夫戶部郎中江文沛墓誌銘》,系明代三進士吳文華、詹洪基、陳長祚之作。
F. 保護文物古跡需要我們一起行動填保護好還是掩護
保護文物古跡的措施
近年來,在省文物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xx縣文體旅局、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不斷夯實工作基礎,積極推進文物執法,在文物搶救、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xx縣博物館建設工作
xx縣一直沒有自己的博物館,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建一座博物館十分必要。xx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根據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建設的需要,為展示我縣的傳統文化,提高全縣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挖掘和保護文化遺產,20xx年政府投入5000餘萬元興建了博物館,2013年再次投入3100萬元用於博物館的室內布展工作。xx博物館位於城南新區,莊子大道與仁和路的交叉口,是xx的一項重要文化建設工程。博物館與南側的城市展覽館總佔地面積44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博物館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博物館的造型取自於青銅方樽和漢闕,兩館之間用一脈斜坡緩緩相連,像一列正在行進中的高速動車,昭示著xx社會經濟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前更快更好的發展。兩館是xx燦爛的古代文明和光明發展前景之間的對話,在時間和空間上表達了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xx博物館分地上四層,地下一層(2800平方米),布展面積約4000平方米。負一層是庫房區,一層是接待、服務大廳和臨時展廳,二層、三層為固定展覽區域。二層是被專家形象地譽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尉遲寺遺址》展廳,系統介紹了原始先民生產和生活的場景,觀眾可體驗到當時的原始風貌,領略和感知xx先民的廣博智慧。三層是《古蒙神韻》展廳和《楹聯之鄉》,展示xx厚重的文化和館藏的珍貴文物。
為彌補縣博物館展品的不足,縣文物局邀請省博物院青銅器修復專家金學剛對館藏的一批青銅器、象牙化石進行了修復,共修復青銅器26件、象牙化石2個。文物局還組織人員下鄉徵集民俗文物,共徵集民俗四輪大車3輛,木製播種機1件,木犁子3件,紡車1件,這批展品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反映了xx淳樸敦厚的民俗風情。
xx博物館陳列突破了通史展覽的陳列結構,立足創新、科學選題、精心取捨,充分利用館藏文物突出展示xx史前、春秋戰國的輝煌。場景設計錯落有致,新穎獨特;陳列語言運用豐富和諧,文物展示富有節奏感,置身xx博物館,給人以濃厚的歷史氣息和明顯的時代精神。xx博物館的陳列在注重學術、藝術定位的同時,又能以人為本,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心理,寓教於美,寓教於樂,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xx縣博物館於今年4月對外免費試開放,接待了亳州市第一季度經濟調度會和省、市領導以及縣內、縣各部門組織的參觀近萬人,社會反響巨大,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二、以文物普查為抓手,夯實工作基礎
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契機,夯實文保工作的制度。普查工作中逐步形成縣文體旅局指揮,縣文物局具體實施,各鄉鎮、街道(社區)等有關部門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xx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77處,其中新發現191處、復查86處;調查登記消失文物36處。基本上摸清了分布在這些鄉鎮文物點的保護現狀。所有普查結果均以「一戶一檔」要求製作成文物電子檔案,並對已公布的文保單位專門劃定了保護控制地帶,所有電子檔案已上報省文物部門資料庫。20xx年下半年,縣文物局再次對縣城內的古建築進行復查,對復查後的古建築如何保護利用,提出了建議,已上報給縣有關部門。
G. 江氏祠堂的廣東省揭陽市港畔村江氏家廟
江氏家廟坐落於廣東揭東縣港畔村東部,江氏家廟是龍砂鄉8村共有的祖祠,為紀念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
正門門額為花崗石刻的「江氏家廟」4字,雄渾大度,有行家稱其「虎卧鳳翔,沉著渾厚」。門匾的背面是「僾見愾聞」幾個行書大字,落款為:「甲辰秋月之吉」。甲辰為清雍正二年(1724),距今是288年。
龍砂「江氏家廟」建於雍正二年七月。「江氏家廟」自建成之後就創作了3副對聯,代代相傳,直至今天。①龍棲梅嶺雲從集;砂納江泉鯉化來,嵌「龍砂」兩字,點明是龍砂江氏之祖祠。②港邊漁火騰雙鳳;畔上柳風策六鰲。嵌「港畔」兩字,點明祖祠所地是港畔村。③思我祖宗樹立梅龍迎鳳客;成爾子孫溉滋江水毓鱗兒。嵌「思成」兩字。這副對聯在祖祠後廳「思成堂」兩邊。「思成」兩字為何意,龍砂江氏人士都懂得,是紀念遠祖思成公。思成是夏朝人,又叫元仲,號胤初,是江姓的始祖,從思成傳到江萬里有110世,從江萬里傳到現今龍砂江姓的「倫」字輩,是27世。這三副對聯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龍砂「江氏家廟」在大門正前方約6米處,有兩只大石獅,建於露天處,俗稱「淋雨獅」。是用黑麻石雕成,石獅連同基座有兩米多高。左雌右雄,雌的含珠,雄的踩球,很是威武。這「淋雨獅」很有來頭,據說,自建祠之後,文官至此皆下轎步行,武將即下馬步行,誰也不例外。究其原委,說是該祠的先祖當過「相」級者,後代才准建「淋雨獅」,這與族譜中所記一樣,是又一有力的佐證。
H. 沙井周邊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不收費的
一、沙井街道境內有一批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古建築,分別為:江氏大宗祠、永興橋、圍頭井、聖帝宮、觀音天後廟、洪聖古廟、碧澗公家塾、靜樂陳公祠、陳氏宗祠、昇平圍圍牆、宋政議大夫陳朝舉墓等等。
其中:
1、宋元明清歸德鹽場遺址位於沙井沿海及近岸一帶;
2、曾氏大宗祠景區位於沙井街道新橋社區內;
3.江氏大宗祠位於寶安區沙井街道步涌村
二、沙井街道還擁有沙井新八景,分別為:海上田園風光、沙井蚝殼牆景區、沙井蚝業景觀、曾氏大宗祠景區、西海堤自然景區、市民廣場綜藝景區、沙井文物景點、洪田火山公園。
I. 問歸期|慶福樓中歸去來
美國,紐約上州。大熊山麓下有我一間小小的書房。每當上午的陽光灑進來照到書架上那個竹製模型,遠在大洋彼岸夯築一圈的高大圍牆、中央敞開的天井,以及沿屋牆排開一間間房屋的長長杉木迴廊,便忽忽然閃現到眼前來。
其實土樓一直是在那兒的。遠在被世界矚目之前,遠在我意識到它和我關聯之前,它就已經凝立在那兒,承受風雲變幻,歷經人世滄桑。
福建龍岩,原本偏遠荒蕪。我的先人們為亂世之生計維艱所迫,輾轉落腳到了那裡。為了抵禦匪盜的侵襲和野獸的威脅,他們將松軟粘土幾番壓實夯打,建起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大大小小的土樓。一座又一座,青山綠水間彼此連絡有親的族人分而不離,團結互助,自給自足。
永定縣湖坑鎮上的南溪水尾土樓群中,那棟四四方方的「慶福樓」總有一百五十年上下的歷史了。在現存兩萬余座當中,這一座規模不算大,也沒有特別顯著的特色,卻是我江氏數代人繁衍生息的空間。
上個世紀初的某一天,我的曾祖父江森球公跨出「慶福樓」高高的門檻,穿過樓前的曬坪,踏著南溪中一塊塊大青石涉水而過,背著行囊下南洋。通往外鄉的黃土路上,他曾經回頭留戀地張望過嗎?他的腳步,曾經彷徨過嗎?那個時候,他的長子次子,我的祖父書拔與叔公書源,尚在幼年。或許,家中妻兒有土樓里眾多婆姨妯娌照應,他可以不用掛慮太多;又或許,前方的道路有族中叔伯兄弟引領,他也不會擔憂太多。更何況,客家的男丁成年以後總要出去闖盪,這是代代相沿的老規矩,他根本沒想過違背,或者遲疑。
於是曾祖父就走了,一去整整十年。在南洋,落地之後要維持生計,生活安定下來之後要掙錢,他是怎麼一步一步走過這些歲月?他都做過些什麼經歷過些什麼?沒有人知道。在家鄉,我的曾祖母從田間地頭到屋裡灶前,又是怎樣憑藉自己一雙大腳,奉養長輩,管束一雙幼子?也沒有人能告訴我。
家鄉的老人們只還記得,曾祖父性格果決機敏,且為人忠厚仗義,深得族人信任。因此十年後返鄉之時,他帶回了自己的積蓄,也帶回了同鄉們交給他的財物。在接下來的十年間,他經常往返於南洋與家鄉之間,把家鄉下南洋的青年子弟和小媳婦們送出去,再為滯留在異邦的親友攜帶書信、押運錢物返回。直到1942年以後,抗日戰爭的烽煙四起,路上實在不太平,曾祖父才不再遠行,留在土樓里領著子侄耕讀持家。
1929年,我曾祖父母的幼女,我的小姑婆出生之時,祖父書拔和他的兄弟書源都已長成挺拔魁梧的青年。當其時,由於地理位置遠離政治軍事要沖,閩西地區的土匪勢力非常強大。不少地方政權由郭鳳鳴、盧興邦、陳國輝等大股土匪武裝控制,有些地區幾乎遍地皆匪,尤以永定縣境內為甚。當代學人張永曾撰文記載:「接近龍岩之太平豐田二里,土匪擄人勒索成為常事,往往僅有數里之路,本地人亦行不得。小鄉村之小姓農民耕牛農具被掠,無以耕作,多流離別處或亦當匪,因此有許多田地無人耕種。當軍隊下鄉來剿匪時,同樣禍害農民,因為所謂軍隊也不過是被(何應欽在北伐戰爭中)收編的大股土匪而已。」
周圍人心惶惶,土地大片荒蕪,社會環境眼看著倒退到原始部落爭斗的原始狀態,懷揣著一腔年輕的激情和干勁的祖父在家鄉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來。1931年,來不及等已訂親的媳婦過門,他決定和他的幾個堂兄弟們一起,翻山越嶺到廣州大埔求學。
而在家鄉,綁票、暗殺、攔路劫掠的事情不斷發生,匪患愈演愈烈,終於波及到我家。據我小姑婆回憶,事情發生時她剛記事,大約是在我祖父離家兩年之後的某一天。一個陌生人給「慶福樓」送來一封信,一封山中土匪的恐嚇信。他們綁架了鄰村的蘇家大小姐,索要三百銀元贖金。蘇家無力償付,要求他們將這封信轉交給我的曾祖父。因為這位蘇大小姐,正是為我祖父訂下,而未曾過門的媳婦。
曾祖父如數繳付了銀元,贖出蘇大小姐並將她接回了「慶福樓」。可憐這位年輕弱女子被劫持到深山裡,數日風餐露宿,擔驚受怕,已經病骨支離,在我家樓中只生活了短短十八天便命喪黃泉。
我家無辜地人財兩失,難免令蘇家過意不去,提出讓他家二小姐再許給我祖父做填房,曾祖父為此寫信去徵求我祖父的意見。祖父已從廣州到了廣西宜山,並經由他的叔父江森桐公介紹,在當地稅務局謀到了差事。祖父見信後回復道,此時森桐公已另外為他提了一門親,對方是在梧州市興業縣為官的江西金氏。於是蘇家的提議就此作罷。
森桐公與金家老太爺是朋友,見金家五小姐與我祖父年貌相當,便出面保了這個媒。金家五小姐上過新學,不僅識文斷字,而且憑自己的土地測繪技術在當時的政府部門工作。這位當年就能夠自食其力的新女性,便是我的祖母。
1936年,祖父祖母在廣西柳州成親。家父建文與姑母建華、二叔建中相繼出生之後,我祖父母帶著他們回鄉省親。家鄉的老人至今記得我祖母乘坐的轎子出現在南溪之畔的情形。我祖母容顏端麗,態度斯文,與土樓里客家女人的粗放簡約大不一樣,令他們印象十分深刻。
一時間「慶福樓」中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祖孫子媳大團圓,那是「慶福樓」最熱鬧也最溫馨的時光吧。家父這一年大約五、六歲光景,早上起來穿著鄉間罕見的小中山裝小皮鞋倚在大門口,看著他的父兄叔伯赤足荷鋤往田間去,渾然不懂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只是覺得新奇有趣,更不可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已進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夜。
假期結束,我祖父先行返回廣西柳州稅務局任上,大約半年後祖母帶著家父兄妹也相隨而去。不久,我叔公書源又沿著曾祖父的腳蹤隻身下南洋,「慶福樓」就冷清了,曾祖父母身邊只還剩下一個幼女,我的小姑婆。而我叔公江書源一去南洋,在彼處成親、生兒育女,再也沒有機會回來。
日軍的鐵蹄自北向南,一路燒殺搶掠。歷史的動盪顛簸里,我祖父母為躲避戰亂,在廣西境內柳州、宜山等地幾經搬遷輾轉,期間我的二叔、小叔、小姑姑相繼出生,祖母的娘家卻漸次人丁凋零。解放初期,祖父帶著妻兒到桂林投靠開襪廠的一位鄉親,從此桂林成為我們這一支江氏子孫安身立命的地方。
而在永定的老家,我的小姑婆也長大成人,嫁入巫家,離開了「慶福樓」,後來隨夫婿遷往龍海定居。五十年代中期,辛勞一生的曾祖父辭世,祖父返鄉將曾祖母接到桂林奉養。從此,「慶福樓」離我們就很遠很遠了。盡管它一直是在那裡的,傍著青山綠野,以及曬坪前面長流不斷的南溪。
家父在桂林完成了中學的學業,於1954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就讀,二叔建中數年後也考入廣西農學院。有很長一段時間,家中的生計靠我祖父拉木板車維持,致使我大姑姑不得不早早輟學去打工,掙錢幫補家用。其間捉襟見肘之處,不難想見。
家父在廣州,大學畢業之前受到「反右」運動的沖擊,被下放到偏遠的廣西昭平縣林場「勞動改造」。他的個人問題因此一再蹉跎,直到經人介紹認識家母。蒙我外祖父通達,兩人於1967年成婚。
我出生之前數月,曾祖母謝世,安葬於桂林。她生前肯定會思念土樓,肯定想過再回去看看的吧,然而今天看來這樣簡單的一個願望,在那個年代裡竟奢侈得無法實現。到我兩歲,家母也被下放,我則被留在桂林,跟著祖父母長大。
祖父有一個藤編的小小箱子,裡面裝著糧票布票戶口本,以及他與親友往來的重要信件,以及一本翠綠色封皮的《江氏家譜》。他說,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永溪」。因為按照家譜上的排行,我是江氏的「永」字輩,因為家鄉永定的老屋前有條小河,叫「南溪」。
從小,地理就念不好。尤其是各地物產,地形特徵什麼的,簡直束手無策。可是對於「永定」這個毫不起眼的地名及其位置,一下子就記住了,每次在地圖上一眼就能找到。
祖父說,永定甜菜乾顏色烏黑油亮,配上五花肉,無論炒燉蒸煮都香甜鮮美;他指著寄自緬甸的彩色照片,告訴我裡面那個剃光頭的小和尚叫「永春」,是書源叔公的長孫,我的堂兄;他說家鄉戲里的木偶比我還高,眼睛嘴巴都會動,還分生旦凈丑……南溪在我童年的歲月里飄忽,如一種相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心頭平穩地,緩慢地,悄無聲息地流動。
可不知為什麼,祖父從來不曾對我仔細描述過土樓,我一點兒也不知道祖父口中的「老屋」,我祖輩父輩生長於茲的所在,是一座和我所見過的任何可以稱作「房舍」的東西都大不一樣,後來要成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一份子的獨特建築。
想來「鄉愁」之於遊子,更多的是對那一方土地的眷戀,以及對骨肉至親的懸望。這種眷戀與懸望里遙遠的「家」,其間點點滴滴的細枝末節都可供反復咀嚼回味。至於「家」的實體是斗室還是深院,是茅屋還是「世界物質遺產」,倒沒有那麼重要了。
七十年代末期,我們家乃至整個中國,都終於走出政治運動的陰影,希望的田野上一派陽光朝氣。家父與眾位叔叔、姑姑們的工作都得以重新安排,我祖父也終於可以回老家省親了。彼時我面臨初中升學考試,不能請長假隨行。祖父見到了小姑婆一家,帶回來家鄉烏黑油亮的甜菜乾。祖父說,我也應該回去看看,客家人可以散居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卻不能不回去,人人如此,這也是老規矩。
上初二那年,永定鄉下來了一位書樓叔公,專程到桂林探訪我祖父母。書樓叔公在桂林盤桓的數天,是我陪侍在側,深得叔公鍾愛。他臨走前和祖父商定,讓我次年暑假回鄉省親。可當年閩道之艱難尤勝於蜀道,交通並不便利。祖父不放心我獨自上路,家裡經濟情況又不允許他帶我同行,事情就這樣被擱置下來。此後,每年差不多過完春節,書樓叔公就會在來信中問:今年暑假回來吧?如此我考完高中,又要考大學,暑假一個接一個來了又去,直到祖父卧病沉重了,我仍然無法成行。垂危的病榻之上,祖父對我說,他這一生俯仰無愧於天地,亦無憾恨。囑我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有機會,要回老家去。
祖父過世之後,我一路讀書,一路走,書讀得越多,人也走得越遠,最後竟然也遠涉重洋到了美國,比南洋還要遠的異邦。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不是一種宿命,客家子弟註定要漂洋過海的宿命。
到書樓叔公過世以後,沒有人再喚我「永溪」,也沒有人再和我提起永定了。我和老家的距離,有一陣子很遠很遠,與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瓜葛。我大洋彼岸的鄉愁里,融合了兒時全部記憶的桂林山水,相比之下要具體得多。
直到1999年,在賓州伯利恆小城簡陋的公寓里,那個很尋常,沒有任何先兆的仲春夜晚,我接到一通從加州打來的電話。那頭陌生的聲音細細查問我的姓名家世,然後,他說出一句話,語氣非常慈愛溫和,卻讓我震驚得手都發抖:「孩子,我是你的叔公。」
——這便是我祖父生前念叨過無數遍,1938年與他一起離開家鄉去廣東求學的堂弟江際臣公,那本翠綠色封皮家譜的主要編撰者。
際臣叔公曾就讀於中央陸軍官校,畢業後供職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49年隨軍撤往台北,此後與我祖父再未謀面。找到我的時候,叔公已年屆八十高齡,因身患絕症被台北榮民總醫院送往加州醫治。
我旋即飛去和他見面。在他手裡,我見到了一本圖文並茂,印刷精美的雜志,一本關於土樓以及客家文化的介紹專刊。
指點著封面圖片上那個龐大的灰黑色圓形建築物,際臣叔公告訴我,這就是老家,這就是土樓。六十年代初,美國人在衛星照片中發現福建西部崇山峻嶺間這些樓群,還以為是核反應堆,其實土樓不過是我們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築,隨後,土樓以其將古老的夯土技術發揮到登峰造極地步的功能完備、結構巧妙,引來舉世矚目。
在那次相聚短短的兩三天里,叔公慢慢告訴我,南溪邊上那幾座彼此相依的五座土樓統稱「水尾樓」,其中包括我家方形的「慶福樓」,也包括他家圓形的「天一樓」。這是第一次,遠遠地,驚異而模糊地,我看見了我祖父口中的「鄉下老屋」。老家從模糊迷離的概念中一下子跳脫出來,變成眼前一幅幅清晰的畫面——山依樓旁,水過樓前,家在樓中。水因山而添靈秀,山因樓而增雄渾,樓因人而有了靈魂。
通過際臣叔公穿針引線,古老的「慶福樓」也遠遠地看見了我。方形圍牆上屋脊的灰黑色,山頭柿子成熟的深紅,在老家親人們盼歸的殷切呼喚里,越來越生動,越來越清晰。我從電子郵件不間斷地往還中,知道鄉下修了大路,知道龍岩有了飛機場;從電話里,我聽見永定城中過年的爆竹聲聲,我聽見老家親人吃團圓飯的笑語……慶福樓和南溪,以及親人們對我血濃於水的牽掛,越來越近了。
本來,際臣叔公說他要領著我一起回去的。不僅要回永定,還要去緬甸、馬來西亞,去認一認流散在那裡的宗親長輩。可惜這個計劃最終未能實現,際臣叔公於2001年底在台北去世。
2006年春,我收到「海外華文媒體聚焦海西」活動的邀請函,看到行程表上「龍岩」兩個字赫然在目,根本連想也來不及想,立刻決定要回去。
終於回來了。祖輩父輩們口中傳講的永定,終於變成我腳下堅實的土地、眼前實在的山水風物和耳邊似懂非懂的客家鄉音。老家的姑姑伯伯、兄弟姐妹,明明素未謀面,卻讓我從他們臉上的輪廓和表情里,看見了熟悉的線條和血脈相連的溫情。兩萬余座土樓,說多不多,說少也絕對不少,可只要我報上姓名,江氏族人立刻就知道我應該歸於哪一座。到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白,所謂「根」,並非一個虛無渺茫的意象,而是一個真切實在的物象。而這個物象對於異鄉的客家子弟來說,究竟有多麼強韌的牽引力。
終於回來了。麗明姑姑陪著我,踏上了那條已鋪上柏油的黃土路,沿我曾祖父、祖父、父親離鄉的足跡,走進湖坑鎮,見到了一直守護著曾祖父墳冢的萬松叔。萬松叔家的新居建在南溪的另一邊,與土樓隔水相對,南溪里昔日的大青石,換成了他親手築成的水泥礅。踏上去,看見南溪的潺潺流水以及溪邊土樓的剎那,我呀地叫出聲來,焦急的心隨即妥貼:啊,該在的都在這兒等我,多好。
其實從來沒見過,即使在夢里也缺乏想像的憑據,只因為這里的一石一木與我俱有親緣,所以一點兒也不覺得陌生。我一步步走近,「慶福樓」黑色鎏金的楹聯就在眼前:「慶由善積,福自天申」。我仰頭凝視那幾個的大字,慶福,慶福,是吉慶有餘,福祚綿長嗎,是嗎?是嗎?當土樓落成之日,我的曾祖題寫下這個樓名之時,是怎樣的心情?簡簡單單的「慶福」二字里,包含著他對子孫後代怎樣殷切的期許,怎樣深厚的祝福?
穿過曬坪,一腳邁進門檻,立刻感覺到那些源遠流長的血脈連通,正從腳底下的泥土中慢慢滲透出來。左手邊是我曾祖母圍繞過無數次的灶台。一口巨大的鐵鍋架在上面,彷彿曾祖母隨時會邁著一雙大腳進來,為我舉起洗塵的炊煙;樓上,書源叔公的房門深鎖,南洋欲歸無計的永恆悵惘關滿一室;小姑婆的閨房裡,她頂著紅蓋頭起身,即將嫁為人婦的腳步遲疑就在眼前;迴廊上,祖父的身影時隱時現,笑看我乍然面對這一切不由自主的暈眩;童稚的父親依然穿著小中山裝新皮鞋,將天井中央那一眼依然清光凜冽的水井指給我看……
上下三層樓,二十四間房,男女老幼的身影來來往往,笑語喧嘩,頓時熱鬧起來。夯土高牆與杉木迴廊,威嚴與親切,久遠與此刻,列祖列宗與我,在屋頂圈成的四方天空之下,一時間滿浴柔和溫暖的陽光。
終於回來了。土樓對面蔥郁的山坡上,曾祖父長眠的墓前,萬松叔把點燃的香高舉過頭,在碑前為我祝禱:「小溪回來看望您老人家了,她是從很遠的美國回來的啊。您在天之靈保佑她平平安安,健康幸福。」
我俯伏祭拜,視線在那一刻一片模糊。
高投鄉的江氏宗祠,專門為我敞開了大門,堂兄教我祭拜的禮儀,我焚香跪拜以告:我回來了。握著年逾七十的大伯、伯母滿是老繭的手,我和堂兄弟們嬉笑把盞:我回來了。離開永定,乘車乘船抵達龍海的石碼鎮,白發蒼蒼的小姑婆拉著我的手不肯放,我淚流滿面——我回來了。在兩代人幾十年的懸望之後,我到底回來了。無論走得多遠,無論定居何處,客家的子孫總要回到祖居之地,代代如此,人人如此,這是老規矩。
常聽人說,客家人和猶太人很相似,都是歷史上被迫大規模遷徙的族群,都世代固守自身的文化傳統,都注重教育,都堅忍、勤奮而刻苦。然而,猶太人是沒有根的,我們客家人卻有這樣一片廣闊、美麗、經濟騰飛的祖居地可以依託。根深而葉茂,遊子的鄉情是綠葉對根在文化上,情感上的歸依。遊子與故土的雙手一握,血脈就此重新相連。必有根對綠葉輸送的營養,源源不斷,更有綠葉對根回報的情意,生生不息。不管我的一雙手多麼小,不管還有多少間阻,這一握傳遞的暖意,從此將不會消散。
難於蜀道的閩道,現今已是通途。在我回去之前,家父領著桂林的叔叔姑姑們就回去過。後來,家父和家母和我一起領著我先生、我弟弟,以及我那兩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又再一次返回永定省親。
客家土樓,人說是神秘莫測又誘人探尋的土樓,如今之於世界,是受到特殊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於我,則並不神秘也無需探尋,它總是在那裡的。櫛風沐雨百數年的「慶福樓」,屹立成我心上一枚穩穩的紙鎮,凝重而深情地壓住了我,萬里關山之外的鄉情。於我在異邦生長的孩子們,也有了實實在在的親緣,以後當她們在美國的土地上再看見土樓的圖片或者再聽人說起,她們也會述說另一段她們自己與「慶福樓」的故事。
「慶福樓」。從此,在紐約州的大熊山下,只要我們一回眸便能看見——山依樓旁,水過樓前,根在樓中.
J. 江氏大宗祠深圳是寶安區沙井鎮步涌村204號具體在哪裡
江氏大宗祠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步涌村南邊路
更多▼
類別: 風景區
公交車站: 步涌市場 /步涌工業區站 (500 米) 338路, 756路, 779路空調
從 步涌工業區站 步行到 步涌村, 寶安區, 深圳市, 廣東省 大約 5 分鍾
1. 從步涌工業路向北方向,前往大園根一路 98 米
2. 在大園根一路向左轉 300 米
江氏大宗祠
步涌村寶安區, 深圳市, 廣東省
曾氏大宗祠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大街
更多▼
類別: 風景區
公交車站: 沙井汽車站 (400 米) 310-315線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