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分徵答.請問中山.沙崗墟的墟期是什麼時候
農歷逢三、六、九
另有文章詳細介紹
北方稱為「趕集」,廣東叫做「趁墟」。喧帶褲早沸熱鬧的賣場,極具傳統特色的交易方式,這種在現代城市中較為鮮見的市場形態,卻是中山市民身邊一道亮麗的風景。
雖然在中山土生土長,但沙崗墟於我並不清楚其源自何時何處,只知從前是設在太平路一帶,那裡還有「豬仔街」、「賣鴨街」、「染布巷」等,應是有較長歷史了。
記得小時候,逢墟期常去看馬騮戲、玩蛇和閹豬閹雞的,稍長些又與小夥伴去淘舊貨,揣著過年兜得的利市錢,買上幾個「滾珠轆」(舊軸承)來製作小板車玩,就像現在踩滑板那麼時尚。墟里擺賣的都是農副產品和一些舊料攤,趁墟的除了城裡人更多的是四鄉農民。依稀記得當時石岐的商貿盛會應該就只有「沙崗墟」和「物資交流」了。
改革開放以後,沙崗墟從太平路遷至柏苑、松苑,之後又由於市容美觀和交通便暢等需要,再搬到現在的起灣道旁。隨著城市品位的提升,沙崗墟並未被湮沒,不僅保留著傳統的特色,還跟著時代的步伐煥發出新貌。
所謂「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現在的沙崗墟不再是擺地攤、甩平貨的農雜貿集市,上沙崗墟不但能淘到價廉物美的物品、尋覓到玩家踏破鐵鞋都難以求得的器件,還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坊間民俗市井風情。逛墟成了不少中山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還吸引了很多鄰市和港澳的客人。
身邊一些頗有生活情趣的人,常去墟里流連,搞些家居DIY的或侍弄魚蟲花鳥、錢幣陶瓷的,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樂趣。有個同事早前就淘獲了幾件心頭好,其中一個美國軍壺和一座英國古鍾,造型十分別致,做工精巧,還能使用,當然,主要還是作玩賞收藏之用。逗鳥、品茶、觀魚、集幣等坊間閑趣,都可以在此找到交集。
吆喝叫賣是古裝劇中常有的橋段,是時尚服飾品純伏牌店也採用的推銷招數,其應是始於集市。沙崗墟的攤販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像方言雜燴,奇腔異調的現場「廣告」——吆喝念唱起來雖然有些俗氣,但大都詞句巧妙流暢,詼諧誇張。一個賣玻璃刀的檔主,帶著齊皖魯調的念白有章板節奏、婉轉妙趣,俗而不粗鄙,很有山東快書的味道。圍觀的看客也多是沖著他的吆喝唱做,算是一種俗趣。
粵人都有信賴傳統驗方和生草葯的習慣,因而沙崗墟的草葯攤檔非但沒有式微,且相當火紅。有病要求醫,但如熱氣上火、偶感風寒或腸胃濕熱等小毛病,家有老人或懂點醫道的都會到墟里買點木患仔、黃絲雞蘭等。很多華僑回鄉都會在沙崗墟廣購草葯或托親友捎寄。
生活趣味、鄉土情懷,是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精神依歸。琉璃廠、潘家園屬於北京城的大腕和款爺,香港荷里活道是張五常、董橋等大師才子寄趣的地方,沙崗墟不可與這些地方相比,對中山人來說,卻相似於昔日秦淮河畔於南京人,系著中山人心中的情結,也吸引過食家蔡瀾、銀髦寫手歐陽應霽等外埠雅士。我想,中山人再稍微著意經營打造,可以成為民俗商旅文化的舞台。
身邊一些頗有生活情趣的人,常去墟里流連,搞些家居DIY的或侍弄魚蟲花鳥、錢幣陶瓷的,都可以在這里尋到趣味。生活趣味、鄉土情懷,是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精神依歸。
相關鏈接:
墟以大型的榕樹頭為入口標志,以橢園形蠢雀下沉式的文化廣場為中心,中間有空地近30000平方米,設有可擺賣3000個攤位的墟日市場;北面中段建有一座約2800平方米三層高的墟場管理中心(包括派出所、工商、稅務、管理辦公室等功能);南面是一條長約250米,建築面積為3600平方米的「花鳥魚蟲街」,主要經營花、鳥、魚、蟲、古董、郵票、陶瓷和精品等。
這里設有公共汽車總站,有10路、17路和19路A、B線等多條線路連接市內各地,方便市民趕集。
來源:中山商報
<< 沙崗墟美的史話 >>
少年時,總喜歡站在山上聽風響,躺在草地上看白雲,日子過得輕輕忽忽的,像夢.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什麼叫做美呢?那時還說不出來.
一百年,在歷史的長河是短暫的一瞬。一百年間,由於人們的觀念變化,中山人的在面貌也隨之發生變化,而美也隨之發生變化.中山市的沙崗墟,正是其中一個美的變化,
沙崗墟遷移多次,仍然稱做沙崗墟。水有源,樹有根,沙崗墟有其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
我邑民間貿易,宋代有10處。明初洪武年間,石岐迎恩街(今工人文化宮一帶)形成墟市,旺市西移,商賈開設批零大戶「十八間」(今中山老人仍將三元廟至石岐大廟下叫十八間)。擺地攤的墟市向東移,分別在拱辰路南端所前市、登瀛橋南門市和學宮前的塹頭市設了集市。弘治元年(1488年),縣衙規定集中在東附廓,名曰「東門墟」,集市期定為三、六、九日,地近沙丘小崗,民間俗稱「沙崗墟」。雖是成交農副產品為主,然而販布頗盛(參閱《嘉靖志》)。墟市逐漸擴大到染布巷、豬糠廠(街)、豬仔街、賣鴨街、蓑衣街、貓兒狗仔巷(今三帥坊)。
清光緒前半期,沙崗墟遷往渡頭鄉(今尚有舊鋪字跡)。後來,遷在石岐南門外麻洲街、南洲街、碼頭街一帶。百多年後的今天,中山老人仍沿習對這一帶叫做「新墟」。
幾個版本的《香山縣志》敘述「光緒十八年創設沙崗墟」。據考證「創設」:一是官府認可的名稱東門墟改叫沙崗墟;二是從新墟遷回城區;三是太平路東段各小巷擺賣,引導他們遷出大街上。從此,官方文件有了沙崗墟這個名詞。辛亥革命後,沙崗墟一步一步地伸展到榕樹頭,再向西到達打銅巷、界木廠(街)、板坊街、後崗涌,銜接甲子橋、青雲橋,貨船由這里入墟市。得雲、新嘉賓、古記幾間茶樓和街邊粥粉面、甜品檔很興旺。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的產品不經二道販子轉手買賣,而是在上午直接入墟,下午買生產資料或生活用品回村,沙崗墟比以前更旺。可是,1954年4月,縣市場管委會成立,再成立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戴紅袖章人員查得緊,嚴肅處罰倒賣者。1958年公社化後,憑大隊證明可入墟出售「非統購」產品。隨著計劃經濟農村交售各類農產品任務愈來愈繁重。墟市十分凋零。1962年後,允許完成計劃外超任務農產品上市,部分自負盈虧的合作廠社,超計劃產品可以上市。價格比收購價高,賣者多點錢收入,買者不憑證可買到所需用品,沙崗墟又旺了。
文革期間,為了「防止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中山39個墟市全面關閉。不過,還是有人暗中做買賣。1968年縣革委撤消關閉令,公布《規定》,允許完成任務後的一些農產品可以集市貿易,但很多商品還嚴禁上市,包括柑桔橙等。 1970年,墟市遷到悅來中路與中山路交界的花圃周圍處。晴天曬、雨天淋,政府試圖用這種方式「限制」。後來,又將沙崗墟遷到湖濱路,規定農歷一、六日墟期。不久,又根據全佛山地區新歷1、6號為墟期,而擺設沙崗墟,結果墟市陷於癱瘓。
進入80年代,雖然1978年12月中央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方針,社員聯產責任也是實行幾年了,但有關人士仍然心有餘悸,墟市仍未興旺起來。到了1985年,才逐步恢復沙崗墟,墟市先設在華柏市場附近,再遷到柏苑新村與竹苑新村交
到現在沙崗墟遷移到起灣道,總算有一個穩定的地理位置,而政府為了給不斷興旺的沙崗墟增添群眾性文化氛圍,發揮墟內原有文化廣場"以文促商、以商促文"的作用,加快經濟文化一體化步伐,促進兩個文明的發展,石岐區高度重視廣場文化建設,今年投入60萬元將沙崗墟中心文化廣場改造成能容納近5000名觀眾的石岐電影文化廣場,並在2000年9月3日落成啟用,成為中山市首個電影文化廣場。新落成的石岐電影文化廣場除了保留原有中心文化廣場的建築特色外,還增設了適合大型文藝表演、傳播電影文化的多功能舞台,配備了相應的燈光、音響等高質量的視聽設備和專業的電影放映隊伍,建立健全和完善了電影文化廣場的管理制度,以確保電影文化廣場活動的持久繁榮。
沙崗墟這美的變化正如同中山市美的變化,中山市由一個小小的填區發展到現在這繁榮的城市,人民的生活由貧窮到現在的富裕.人民的居無定所到現在高樓大廈.每一處都蘊含著中山的美變化.這就是小年時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來源:http://www.oncity.cc/zs/show.php?id=56 作者 林穎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