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

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2-07-24 15:15:27

㈠ 深圳這個名字是誰取的,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這個名字永樂皇帝起的,深圳名稱的由來是: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史雖只有40多年,擁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有著6000多年的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廣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1)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創造了一連串的經濟發展奇跡: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由197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27萬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491倍,年均增長21.6%;外貿進出口總值從1980年的2000多萬元發展到2019年的2.98萬億元,剔除匯率因素增長2.5萬倍。

從1993年起,出口規模連續2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稅收規模從1980年的0.2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8000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產出4.1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㈡ 深圳為什麼叫深圳

深圳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㈢ 深圳古時候被稱為什麼

深圳古時候曾被稱寶安縣、新安縣。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3)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深圳歷史沿革: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轄深圳經濟特區外原寶安縣區域。1981年3月,深圳升格為副省級市。1982年1月,成立羅湖區,轄經濟特區全部范圍,鹽田區域為羅湖區管轄。1982年9月,沙頭角鎮作為縣級鎮從羅湖區劃出;1983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設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區辦事處。

1984年5月設為管理區,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原上步)、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其中沙頭角、羅湖2個管理區合並組建羅湖區。1992年11月,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區、龍崗區(1993年元旦實施)。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1997年10月,國務院批准增設深圳市鹽田區(1998年實施),轄從羅湖區劃入的沙頭角鎮和鹽田、梅沙2個街道。

1998年3月,以沙頭角為中心的區域從羅湖區析出,設鹽田區,仍為特區范圍。2004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2007年5月,光明新區成立,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地處深圳西部。

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為推進以大工業區為中心的東部片區統籌發展,促進深圳市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將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和原龍崗區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為坪山新區。2010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延伸到龍崗、寶安。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2011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寶安和龍崗新增兩個功能新區,分別為「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

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掛牌啟動。 2016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以龍華、大浪、民治、觀湖、福城、觀瀾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龍華區行政區域;以坪山、坑梓2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坪山區的行政區域。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深圳市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2018年5月,國務院批復廣東省設立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區人民政府駐光明街道廣場路1號。

201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揭牌,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㈣ 深圳名字的由來

深圳市,又稱為「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平方公里,其中,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㈤ 深圳是從什麼時間開始叫這個名字的

深圳———

帶有移民色彩的「墟」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參考資料:http://life2v.szonline.net/content/2003/200310/20031023/108841.html

㈥ 改革開放前深圳叫什麼「深圳」地名的由來

改革開發前深圳的曾用名有:寶安縣、新安縣。「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

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


(6)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深圳的地標建築

1、電子大廈

1981年1月20日,深圳第一座地標性建築——電子大廈,破土動工,次年8月竣工 。樓高20層,69.9米的高度,成為當時深圳第一高樓,並且在以後的歲月里,擔負起帶動深圳一個電子工業的重任。

2、國貿大廈

電子大廈建成後不久,1982年,一座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無法迴避的建築——國貿大廈拔地而起。國貿大廈共53層,160米,是我國建成最早的綜合性超高層樓宇。從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7個月即竣工,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建成。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創造了上的新記錄。

3、賽格大廈

賽格廣場是華強商圈最具特性的寫字樓,是有深圳賽格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鋼管混凝土結構大廈。總高355.8米,總建築72層,地上72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達到17萬平米,是深圳市跨世紀的標志性建築,建成時為深圳的第二高度,僅次於地王大廈。

賽格廣場的電子市場更是揚名全國。營業面積達到了40000平米,匯聚3000商家。成交額佔全國電子產品總成交額的三分之一,年銷售額40-50億元。

4、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平安金融國際中心,位於深圳市福田商業中心區地段,福華路與益田路交匯處西南角,毗鄰購物公園,與深圳會展中心相對,該樓發展為一個包括商場、寫字樓及酒店的大型商業綜合項目。

5、京基100

京基100位於羅湖蔡屋圍金融中心區深南東路5016號,地處羅湖蔡屋圍金融中心區商圈,它是由深圳知名地產商—京基集團傾力打造,由國際著名的英國TFP擔當設計。

建築外形簡潔流暢,彷如傾瀉與城市中的瀑布,演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項目總面積逾60萬平米,建築高度448.1米。

㈦ 深圳特區是哪一年哪一月成立的

深圳特區是1980年8月成立的。

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別合作區。

深圳特區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㈧ 深圳建立於什麼時間,以前叫什麼名字

深圳建立於1979年3月 以前叫寶安縣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希望採納

㈨ 深圳市的名字由來

由來:「深圳」一名始自明永樂八年(141O年),因所處環境、河溝(南方人習稱圳或涌)縱橫,故名。清康熙七年( 1668年)在新安縣邊境修築了深圳、鹽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1座墩台為邊陲哨所,以後逐漸成墟。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深州鎮。

1979年3月撤寶安縣設立深圳市;市政府駐深圳鎮。1979年8月撤深圳鎮,「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來。。1980年正式確立廣州、深圳、廈門、珠海、汕頭五處為通商口岸。深圳自立門戶,獨立成市。

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因深圳河流經,河溝深浚得名。康熙《寶安縣志》卷3: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俗稱水溝為圳。鎮因深圳河為名。

(9)深圳這個稱呼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深圳:

秦朝時期,深圳就被列入大秦帝國的版圖中,當時的深圳被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也把它歸入了廣東省境內,方便實行郡縣制。

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的活躍發展,使南方經濟不斷進步,而當時的深圳正好是海港,自然備受關注,因為水運要靠它。它是南海貿易的重要樞紐。商人都十分關注之地。

元、明代時期,由於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南移,南方的貿易更是不斷飛速發展,由於深圳的海港優勢,地位進一步提高。逐漸被單獨列為一個縣,當地還發展香料產業,由於距海較近,還發展「鹽業」,來增加當地人們的收入。還有當地人們出口珍珠,牟取商業利益。

深圳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其發展速度之快,程度之高,短短30幾年創造了一個「深圳速度」這樣的奇跡,在國內乃至全球都是罕見的,如今已是國內四大一線城市。

㈩ 深圳的歷史來由是什麼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於現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瓮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後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南山區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域,並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並築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於田」的虔誠

福田區,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後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裡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於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願望。

福田區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現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加上村落位於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緻。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名稱來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於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於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於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後,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後終於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卧,「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於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的名稱,得於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於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製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製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製」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後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後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於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於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了一場較大規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並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築於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築「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海疆、屯田衛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佔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禦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兩次鴉片戰爭,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