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誰知道關於廣州龍潭
人們都說,中國是龍的故鄉,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海珠區華洲街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名字就叫做「龍潭」。這是一個典型的嶺南古水鄉,縱橫交錯的河水把村莊分割成幾塊,四座清光緒年間建的石橋(分別叫「迎龍」、「利溥」、「匯源」、「康濟」橋,建橋時刻名於橋上。),把原村頭與西約、南約、中約、東約連貫起來,參天古榕樹立於橋頭岸邊。在這個村莊,留傳著不少關於龍的故事。
龍潭村所處位置,遠古時是古海海底,「古海岸遺址」離龍潭只有數百米之遙。千多年前,這里浮現為陸地,河涌彎彎曲曲穿過,陸續就有人在此活動,捉魚蝦,開墾耕作,陸續有「南下大軍」入住、發展……
我們的祖先把「龍」作為圖騰。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認定這里就是「龍」出沒的場所。
龍潭何時建村難以查考,但村中有幾根幾十厘米粗的「紅米石」柱, 早年市文物處的人士已認定為是「明朝建築」的「遺物」。是明朝的什麼建築物?現難查考。現在龍潭西約正對著匯源橋的位置,有一座「洪聖殿」,這座洪聖殿建於清朝。洪聖殿兩邊走廊等建築物已拆走,保留主座大殿,大殿正面牆壁上畫有壁畫「龍」,這幅用墨畫於百多年前的畫,雖受到一些損壞和部分被復蓋,但還可以清晰看到二條生動的龍的龍頭部分。在洪聖殿後面,原來有一棵多人合抱才抱得過的巨型古榕樹,上面已斷,中間通空熏黑(可能被雷電擊過),相傳「龍」就是從這里「升天」的。直至六十年代,這棵古榕還存在。它雖然中間通空了,但靠西一邊還有部分樹皮及枝椏還存在,它頑強地生長著。後來,這棵古榕被人砍伐了,在此建了房子。
過去,每當冬季,長時間不下雨,珠江水咸潮湧上,靠喝河水生活的龍潭人,河水太咸不能飲用,於是就在洪聖殿前地堂對開的石坎外邊,挖一穴,清冽甘甜的「龍口水」就會湧上來。家家戶戶拿著水埕(瓦罐)和蚌殼(打水工具),到此排隊取水回家煮飯燒茶。每年遇至咸潮均如此。人人都很多謝龍王爺的恩典。
在龍潭村的東南部,原本建有一間「張王爺」廟,上面有龍、鰲魚等裝飾,惜此廟於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被拆毀了。雖然這座廟被拆幾十年了,但本村的龍舟每次經過,都必定擂一通鼓,表示龍舟在此廻龍,表示敬意……
由於傳說這里是龍的居所,是龍出沒的地方,由此得名「龍庭」,後又改名為「龍潭」。
據了解,龍潭村的龍舟活動始於清朝。龍潭較早的龍船應該是原埋藏於西約邊那艘「洪聖宮」龍船,它大約建造於清中期。這艘船是用「杪木」造,因木質相對較差(不是坤甸木),這艘龍船基本已枯廢了,解放前已經棄用了。
日本侵華時,兵荒馬亂,人人自危,有誰去扒龍船呢? 日本投降後,恢復了龍舟活動,但把持活動的都是一些豪強,他們帶備長短槍械去,既顯威風,也防備沖突:當時很多人都提心吊膽。
解放了經過土改,人們翻身當家作主了,生活趨於穩定,「飽暖思娛樂」。於是人們便自發地組織起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把原屬「光遠堂」的龍船(戰亂時被人偷掉「龍纜(筋)不能使用」)「翻疊」(即重新修造)成為村民的「新船」,原屬「善慶堂」的龍船稱為「舊船」,一對船供全村村民使用,不分姓氏、宗族。這兩艘龍船始造於清晚期,從始造至今已有一百多處歷史了。「新船」混有一部分鐵杪木,而舊船則純是 「坤甸」木。相傳舊船是優良師傅造,為新滘地區最好的二、三艘龍船之一。一九五六年,舊船代表村參市政府組織的在廣州「海角紅樓」舉行的龍舟賽上,首次奪得錦標歸。
扒龍船一向以來都是男人的專利,女同胞是無緣接觸的,傳統龍船尤其是這樣,就連龍船從橋底經過時,橋上的行人也要避開,橋上的圍觀者常有被驅趕的不愉快事件發生。不過,近年來也偶爾聽說有女氏扒鳳艇。
起 龍 船
「四月八,龍船透低挖」。每年到了農歷四月初八,就要准備起龍船了。起龍船,就是把去年端午節扒完後藏好的龍船,從涌底里挖出來,洗干凈准備好今年端午節用。
在起龍船的幾天前,找個有太陽的日子,把龍船鼓抬出來曬一下,以備起龍船時用。到了起龍船時,把鑼鼓搬到藏龍船的岸邊,先燒上香燭,再放炮仗,跟著敲鑼打鼓就開始挖龍船了。經過一番努力,龍船就可以浮出水面,把船上的泥洗干凈,就把船撐到預先用竹木搭好的船澳上,等水漲時就把它固定好,讓船身風干下,就可以進行修葺了。首先是用桐油灰等修補下,再就是上龍纜扎龍根,最後就是用桐油或者豬油,把龍船從頭到尾塗抹一兩次,這樣就可以等待下水了。
把龍舟從泥中挖出來,這個是每年龍舟節前的第一曲,首先來一個拜祭儀式。燒香響炮仗更是少不了,看來三條龍要挖上來都要花不小時間。儀式結束,村中的青壯年迫不及待下塘起船。海珠區東南部,有個延續數百年的古村落:龍潭村。
長久以來,它不動聲色地躲在都市霓虹的一隅。歲月如水,靜靜地淌過小橋,繞檐而去。青牆剝離,殿宇林立,縱然世事紛擾,它依然如流水般安詳著。
直到某一天,文史專家來到這里,驚喜地發現,在這座村莊已經略顯現代化的外表之下,仍保留著古老的書院、精美的宗祠廟宇。推開那扇厚重的大門,彷彿推開一個新的世界。還有一座座如今難得一見的牌坊,深藏著村莊一件件鮮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遊走在龍潭村,在潺潺流水間,在蒼翠的古榕下,撫摸那斑駁的青磚,穿越古老的石板橋,時光在剎那間彷彿是靜止的。聆聽在這里生活了數百年的村民講述這座村莊的古老與現代,講述每一件古物背後的故事,那是一段如歌般美麗的似水年華……
獨特風俗「娘瑪誕」
昔日龍潭村,是個風光旖旎的富庶之鄉,有句俗語:「有女嫁龍潭,檸檬變做橙」,意指生活甜蜜如橙。而淳樸的龍潭村民,建立了眾多宗祠、廟宇,延續著一些古老習俗,「娘瑪誕」就是其中獨特的一個。
龍潭村民口中的「娘瑪」,就是天後娘娘。以前,無論村中大小事務、婚喪嫁娶,都要到娘瑪前燒香,用擲聖杯的方法徵求她的意見。
相傳,龍潭開村之初,河面漂浮著一塊木頭,徘徊數日不見離去。有好事者走近細看,發現它酷似女子模樣,鄉親們認定這是聖物,於是請來能工巧匠,把木頭雕刻成天後神像,燒香敬拜。
每年的「娘瑪誕」,都是龍潭村的大節日。從3月19日開始,村民就會把娘瑪抬出來游鄉,各家各戶輪番拜祭。到3月23日正誕,娘瑪菩薩便會重新選擇居所,事先選出的候選村民,用擲聖杯的方法,決定由誰家迎接娘瑪回去安放。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娘瑪被安放在龍潭村的祖廳內,每年龍船出船前,村民都會給娘瑪上香,祈求她的保佑。
水鄉美景舊曾諳
滄海變良田
處處幽蘭白蓮
數千年前,離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兩公里的龍潭村,仍沉睡在茫茫煙波中。
悠悠珠江,與南海碧波,共同變幻著古老羊城的滄海桑田。不知何時開始,隨著海岸線南移,龍潭村一帶漸漸浮出水面,原來的礁石變成山岡,逐漸形成幾座頗具規模的島嶼,即如今東、中、西約的雛形。這幾座小島溪流密布,流水潺潺,相互間有清澈的小河分隔,芳草萋萋,綠樹點點,魚蝦鮮美,最早來到這里的,是一些水上人家,他們在這里捕魚撈蝦,收獲甚豐。
人們在龍潭村定居的歷史,大約始於宋末。這條村的先民,從中原或被貶、或逃難、或隨軍,南下入粵。他們先在廣東的珠璣巷落腳,再輾轉來到龍潭村。最早到龍潭村的,是楊、車、馬三個姓氏的人們,他們在舊時龍潭村村頭附近,圍墾出一個圍,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取名叫做「三姓圍」,後來又叫「三盛圍」。
從元代到明代,又有黃、白、何、李、杜、吳、陳、梁等姓氏陸續遷入,原來的幾個姓氏反而遷走。這八個姓氏在這片土地上,傍水而生,興建祠堂,共同開辟良田上千畝,和睦聚居長達數百年。
隨著其他姓氏相繼遷入,「三姓圍」已失去了其意義。由於這里四面環水,水乃龍棲息之所,並且,相傳這一帶曾有一條修煉成精的龍出現,因而,這里更名為龍庭村。後來,可能由於為了避皇帝的諱,又因為當時各村械鬥不斷,附近的十三鄉,經常來挑釁尋事,於是改名為龍潭村,有「龍潭虎穴」非輕易取之意,希望能起到阻嚇作用。
處處幽蘭白蓮
時光的巨輪,慢慢向前推進。在小橋、流水的靜謐間,似水年華在古老龍潭村悄然流走。在清代,龍潭村屬廣州府番禺縣茭塘司河南堡管轄,漸漸發展壯大,成為珠江南岸一條有名的水鄉村落。
這里盛產水果,村內外遍植楊桃、鳳眼果、龍眼、李樹等果樹,並且景色特別優美。水若環帶,山列如屏,一河兩岸,古榕參天,白蓮處處,荷葉田田。如今在龍潭村興仁書院里,仍有一塊《興仁書院助銀碑記》,上面有一段文字,淋漓盡致描述了龍潭村當年美景:「其山則蔚然深秀,其水則潺然有聲,芙蓉芰荷之滴瀝,幽蘭白蓮之芬芳,洵一都之勝地也……」
如今,龍潭村的標志性牌坊門樓,氣宇軒昂地聳立在寬闊的新滘中路邊,另外一座舊門樓,位於村的西北面。但據老一輩龍潭村村民回憶,龍潭村早期的門樓,是在舊門樓幾十米以外的地方。那座消失的門樓,古色古香,牆體的青磚被歲月磨得光滑,門樓頂部的瓦面,被風雨打得斑駁,越發顯出其古樸。門樓上鑲嵌著一塊石額,上面刻著「龍潭通津」幾個大字。
原來,以前出入水網縱橫的龍潭村,陸路是很不方便的。如果非要從陸路進村,就只有走那條彎彎曲曲、屬於大塘或新村的泥濘田基小路。因此,在村中穿梭往來的,多是吱呀吱呀的木船小艇,因而有了「龍潭通津」此名。
當年,從村頭門樓進入龍潭村後,不遠處便是迎龍橋。那是一條兩米多寬的小橋,用長達六七米的麻石板鋪成。清澈的河水,在橋下緩緩流淌,隨珠江每天兩次漲退潮。橋的附近,生長著盤根錯節的古榕、高大的紅棉樹、挺拔的水松,還有一片簕竹林,風掠過竹樹,發出「沙沙」的聲音,竹影婆娑,景緻十分迷人。直至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不少人到龍潭村,從西北面村口進入,馬上被這里的景色吸引。
由於龍潭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有一段時期,小洲、土華、小谷圍南北二亭村等村的村民,要出省城,這里是必經之路。這些地方的村民,常常要在土華村的老鼠崗,搭艇到龍潭村一個叫新李的地方,然後走路到張王爺廟,在張王爺廟前再搭艇,穿過「樂善好施」牌坊、龍潭西約,來到村頭門樓。從門樓出來後,再走經大塘村、墩和、鷺江村,到達下渡村,在下渡搭艇過河北。
尋覓舊時光
「樂善好施」牌坊
綸生白公祠
仲夏一個清早,明媚的陽光中,我們來到龍潭村。在都市化進程中,灰色的鋼筋水泥,漸漸代替往昔的青磚灰瓦,大量外來人口,也開始住進這條古村。然而,龍潭村古老而深邃的美麗,依然在不經意間流淌。從轟鳴的大馬路轉進村中,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河水緩緩流淌,雖然不太清澈,但勾勒出村莊的獨特布局:人字形的水道,圍出一個小島,那是村裡的中約。河邊,石欄護岸,一排蒼翠的古榕,如一頂頂華蓋,灑落一路綠陰,長長的須根垂到水裡,與水色交相輝映,令人不禁遙想這里曾有過的古老歲月。陸地與小島間,有一座座石板橋相連,人們在上面悠然地行走……
龍潭村的古典氣質遠不止於此。龍潭村老村長何禮謙,在這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帶我們在村裡穿梭,認識一個真實而古老的龍潭村。
「樂善好施」牌坊
離村口不遠,我們看到一個三間四柱的花崗岩牌坊,何禮謙說,它是龍潭村最珍貴的文物之一:「樂善好施」牌坊。這個牌坊是目前廣州唯一的皇帝用來表彰慈善家的牌坊,與龍潭村歷史上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名人:白綸生有關。白綸生,號進賢,自幼家貧,心地善良,15歲起到廣州堂舅父開設的洋行當雜工。由於他生性聰明,且勤奮好學。白綸生的人生,在1841年發生轉折。他由於幫助一個遭遇困境的英國商人,簽下一份合同,被堂舅父開除。這個英商知道後,心生愧疚,拿出1萬兩銀作訂貨款,交給白綸生,鼓勵他自設商行。白綸生先是開辦經營草席的席庄,後來又開辦悅盛號商行,經營爆竹及雜貨業。因經營有方,恪守信用,生意日益興隆。20多年後,成為廣州的知名富商。
發跡後的白綸生,積極向社會賑災捐款。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廣州與幾位富商一起出資創辦愛育善堂,為貧民贈醫施葯、贈衣施棺等。愛育善堂是廣東省內第一家民間善堂,頗有影響,後來成為廣州清末的九大善堂之一。此外,白綸生也捐款給方便醫院、四廟善堂、廣濟醫院等慈善機構,成為清末廣州一個有名的慈善家。
光緒十六年(1890年),湖南發生大水災,白綸生捐出巨額賑災款,受到官府嘉獎,授予道員職銜。次年二月,兩廣總督李瀚章上奏朝廷,光緒皇帝下聖旨恩准為其父母題「樂善好施」牌匾、建牌坊以表彰。
如今,在這個通面闊約8米,高達8.6米的牌坊上,「聖旨」二字依然清楚,「樂善好施」四個大字很是醒目。在次間門額上,可見「光緒十七年二月,兩廣總督部堂李奏奉」字樣。
何禮謙說,這座牌坊飽經風雨,得以保存下來很不容易。「文革」時,村民為保護這個牌坊,用石灰和灰砂遮蓋起來,換成「為革命種田」等字句,這座牌坊才得以倖存。如今牌坊上仍殘存一些黃色的邊框線,那是後來恢復原貌時留下的痕跡。
綸生白公祠
告別牌坊,何禮謙帶我們穿過古橋,在西約密如蛛網的小巷裡穿梭。耳邊飄盪著各地不同口音,兩側是密密麻麻的幾層高的握手樓,抬頭望,只能看到一線藍天。正當你要惋惜它的變遷時,卻驀然發現,腳下仍是那行走了數百年的麻石板,它們曾承載了一代代龍潭村人無數的夢。
在這一片灰色的「火柴盒」中左穿右拐,我們很快來到一塊平地,一座規模宏大的古老祠堂出現在眼前。它位於龍潭小學旁邊,遠遠望去,那色彩斑斕的人字形封火山牆、雕刻精美的灰塑博古脊,令人眼前一亮。漸行漸近,只見祠堂厚重的大門此刻緊緊鎖閉,上方的石門額,「綸生白公祠」五個金色大字閃閃發亮,兩邊是一副對聯:「清芬長慶集,遺愛報恩祠」。
何禮謙告訴我們,這是龍潭村目前保留下來的唯一一間白氏宗祠,也是最精美的一間。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白綸生出資動工興建這間祠堂,精雕細琢,歷時27個年頭,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完成。建成時,白綸生早已去世,村民緬懷這個大善人,於是稱該祠為綸生白公祠,俗稱白家祠。
綸生白公祠共有前後四進,分左右三路,我們從左路小門進入。從沒想過一個鄉間祠堂可以修得如此精美。那磨得光滑的青磚牆,歷經百年,依然平整得像用熨斗熨過一樣;地上的白泥地階磚,歷經歲月洗禮,雖然有的地方出現小窟窿,但異常筆直的結合線,明顯可以看出當年工匠的苦心。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細節處的精緻:無論是斗拱、柱樑,還是柱基,都有精細的石刻、木雕、磚雕或灰塑,造型生動,繁而不亂,細心端詳,像是欣賞一件件藝術品。尤其是正間檐簾的描金木雕,線條流暢,配以當時仍很少有的彩色玻璃裝飾。
「我聽村裡的老人說,當時在珠江南岸,像這間祠堂這樣,用這樣好的材料,同時請來這么好的師傅建造,是很少有的事。」何禮謙說。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闖進祠堂大肆進行搜掠,當時,欄桿上有一隻銜珠石獅,日軍想把裡面的石珠拿走,就用刺刀把獅子的牙齒打碎,但石獅各部分結合太好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把珠子取出來。
在龍潭村村民眼中,這間祠堂和廟宇一樣,有著一抹神秘色彩。據說白綸生去世後,有村中父老夢見他身穿官服,坐在公堂,勸人為善,因此人們紛紛傳他死後為神。當年,綸生白公祠落成之時,南海名士潘衍桐曾撰賀聯,下聯是:「生而為正士,歿合為明神,比歲口碑流播,謂此老主持冥律,夢中來告,勸善渾如在世時」。裡面所說的,就是白綸生死後為神的傳說。
②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東海鎮上龍潭新村四巷郵編是什麼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東海鎮上龍潭新村四巷郵編是516500
③ 上海有個地方叫龍潭的知道嗎
這你要分清,是在市區,還是在郊區。要是在市區的話,滬太路就有一個地點叫龍潭的,具體地點是:滬太路靠近大華,不到中環線(看下圖),要是在郊區那龍潭就多了去啦。
④ 行政區劃代碼查詢
崑山市各鄉鎮的代碼,這個可以在國際統計局網站查詢,具體步驟參考如下。
1、打開電腦瀏覽器,網路搜索【國家統計局】如圖。
⑤ 銅陵郵政號碼
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官大道中段銅化新村24400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官大道北段義安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官大道北段車站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北段建設新村244009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環湖南路映湖山莊24400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官大道南段建華新村24402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義安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寶山新村244009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北段源東新村244009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市建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淮河大道南段歐洲一條街244003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長江西路(過鐵道範圍)24400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長江西路(不過鐵道範圍內)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淮河大道中段(沒有此郵編)244003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淮河大道中段(不存在)24400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淮河大道中段(淮河大道中段)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學士路244061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銅南小區)244009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2951號,3588號)244003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中和園)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石城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石城大道龍潭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蕪路田苑新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新苑小區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義安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義安大道北段世紀曙光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石城大道北段井湖都市家園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長江東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都大道中段長江西村2440000562安徽省 銅陵市 銅官山區 銅官大道南段磷銨新村2440210562
⑥ 安徽銅陵市銅官山區花園新村屬於什麼社區
官塘社區位於銅官山區西北部,於2010年8月22日成立。轄區范圍東起石城大道中段、南至北京西路、西起銅官大道、北至翠湖一路,區域面積約2.6平方公里,由原官塘、花園、新苑和龍潭社區大部分組成,包括官塘新村、花園新村、龍潭新村、新苑小區、豪邦康城、翠竹園、翠竹苑、阿奎利亞、富麗花園、聚福園、錦綉花園等11個居民小區
屬於官塘社區
⑦ 銅陵市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銅陵市下轄3個市轄區、1個縣。銅陵市人民政府駐銅官區湖東路666號。
具體介紹如下:
1、銅官區
銅官區是銅陵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轄區面積98.1平方千米,轄1鎮、1街道、23個社區。坐落在安徽發展第一方陣——皖江城市帶,處於「八百里皖江」的中心地段,是「兩山一湖」著名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門。
區域人文和自然景觀豐富,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天井湖與銅官山、烏木山相映成趣,形成了「四季常青、綠色環城、濱江含湖」的生態城市格局。
2、郊區
郊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是著名的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風景區的北大門。區域面積266.72平方千米,轄1鄉2鎮2個街道,下轄17個行政村、14個社區。
境內擁有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九華山「頭天門」大士閣、瀾溪老街、和悅老街、南泉禪寺以及白浪湖、祠堂湖等主要景點。大通鎮2014年入列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3、義安區
義安區位於安徽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接繁昌、南陵,南鄰青陽、貴池,西北隔江與樅陽、無為相望。下轄4鄉4鎮,總面積845平方千米。義安一名始現於唐文德元年(888年),是中國青銅文明發祥地之一,礦冶歷史迄今已有三千餘年。
境內金牛洞古采礦遺址、木魚山古礦冶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鳳凰山風景旅遊區、天井小鎮文化旅遊區,以及太陽島、雙龍洞、大明寺等景點。
4、樅陽縣
樅陽縣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安慶市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宜秀區、迎江區毗鄰。
北與合肥市廬江縣、蕪湖市無為縣接壤;東與銅陵郊區交界,南與池州貴池區隔江相望。面積1808.1平方千米,轄鄉鎮轄22個鄉(鎮)、238村、20社區、140居民小組。
(7)深圳龍潭新村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銅陵位置境域:
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東與蕪湖市繁昌縣、南陵縣接壤,南與池州市貴池區、青陽縣交界,西與安慶市宜秀區、迎江區、桐城市毗鄰,北與合肥市廬江縣、蕪湖市無為縣相鄰。
介於東經117°04』—118°09』、北緯30°38』—31°09』之間,南北最長約56千米,東西最寬約103.9千米,總面積3008平方千米。東距蕪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慶市80千米左右,距省會合肥市125千米。
⑧ 銅陵市龍潭新村76棟在本次的拆遷范圍嗎具體的政策是什麼
一、房屋徵收范圍
龍潭新村二麻宿舍區(龍潭新村1、3、4、5、6、7、8、72、75、77、78、79棟)改建項目范圍內各類建築物、構造物及其附屬(以批准規劃建設的界限為准)。
76棟不在該范圍內
⑨ 重慶涪陵龍潭新村海拔高度
平均海拔有1000米左右。
涪陵區地處四川盆地和盆邊山地過渡地帶,境內地勢以低山丘陵為主,橫跨長江南北、縱貫烏江東西。地勢大致東南高而西北低,西北--東南斷面呈向中部長江河谷傾斜的對稱馬鞍狀。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間。
區內地貌類型多樣,以丘陵、台地為主(共佔54.4%),其次為低山(佔31.1%)、中山(佔13.3%)、平壩(僅佔1.2%)。地貌格局形成條嶺狀背斜低山與寬緩的向斜谷地相間有序排列,而被長江、烏江河谷橫斷為江東、江北、江南三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