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設計大廈
我想對你說你很有膽量 但就是有些不太現實 我現在就是搞設計工作的 就連一小構件 自己有時還得翻圖集和規范 不是每個人都能隨便搞設計的 就算有那本事也得拿到 結構師和相關的資格證書 因為你要對人家的生命安全負責 這東西都是終身負責制 何況是那麼高的大廈 那都是通過招投標 設計院通過方案的競爭得來的 設計方面有難度 但也不是不可逾越 關鍵看個人 你考取相關的資格證書 那時你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想學不能很盲目 應該 有些針對性 建議你可以向建築裝飾和室內設計方面發展 這方面起點都不是很高 祝願你早日成功
高層建築的歷史
從遙遠的古代起,無論中外,都有人企望建造高聳的建築,但這僅是一種幻想。於是,人們想出了種種替代的辦法,例如,建築物本身無法造得高大,便先堆築出實心的高檯子,然後在台頂造房。距今五、六千年前,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出現被稱為山嶽台的建築。它們下部是分層堆築的高台,周邊有坡道或階梯通往上面,在台頂上建造房屋。在中美洲,古代的瑪雅人、多爾台克人、阿茲台克人和印加人也有類似的建築,被稱為金字塔式廟宇。它們都是為了宗教性目的而造的。這類建築有的被稱為「通天塔」,通天是建造這類建築物的人的內心目的。
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通常建有很高的鍾樓。德國烏爾姆大教堂(14-16世紀)的鍾樓高達161米。在那個時代,磚石建築達到這樣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盡管鍾樓內部空間狹小,不能容納一般的活動,但仍是中世紀建築史上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在我們中國,古人也早就想造高樓,也採取在高台上建房子的辦法。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競相建造這樣的建築,所謂「天子有三台」(《五經異義》)。東漢末年,曹操在他的鄴城曾建有名的「銅雀三台」。君王之外,有錢人也都偏重高樓。《洛陽伽藍記》說「清河王懌……第宅豐大,逾於高陽。西北有樓出凌雲台,俯臨朝市,目極京師,古詩所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者也。」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高台建築。
中國先前建造的最多的高聳的建築物是佛塔。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它建於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是少見的十二邊形的塔,底層直徑12.6米,高39.5米。壁體厚5米,中間是一個5米直徑的空腔。此後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建造了許多塔,形式多種多樣,它們點綴著中國大地,成為許多地方的標志性建築。各式各樣的塔的優美身影,融入周圍的環境,積淀在人民的集體記憶之中,難以忘懷。
絕大多數的塔的內部空間狹窄,不能上人。不過有一個例外,那是山西北部離大同不遠的應縣的一座木塔。木塔的正式名稱為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木塔建於公元1056年,即遼代清寧二年。塔為八角形,從外面看是五層,但內部又有四個暗層,實有九層,塔的總高度為67.3米,最底下一層直徑37.27米,最上一層直徑還有19米多,木塔外形龐大,內部空間寬闊。內部有樓梯通向各層,人可以上到頂層。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當地政府曾經在塔內召開過會議,這對於珍貴文物建築當然是不應該的,但由此可知這座木塔與其他佛塔實在不同,它是一座可以容納人在其中活動的超過六十米高的高層建築。這里要提請大家注意,這么高大又可以上人的佛塔,除了基座用磚石,塔頂和各層挑檐鋪瓦外,其他部分竟全部由木材構成,其餘部件也全部用的是木材。而應縣木塔竟然以其原有的木料在原址屹立了九百五十年!它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和最高大的木構建築。應縣木塔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然而,驚嘆歸驚嘆,要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上面所舉的那些歷史上的較高的建築,畢竟只是當時建築領域中的特例。第一、少而又少;第二、並非很高;第三、並不真正實用。其所以如此,原因在於19世紀以前,房屋的高度受所用的土、木、磚、石等主要建築材料本身性能的限制;同時也由於其時社會生產和生活還沒有使用高層房屋的實際需要。因而,在用磚石蓋房子的地方,建築物一般不超過五、六層,在用木料造房子的地區,一般多為單層和兩層建築,超過三層的就不多見了。
第一次高層建築時期 (1890~1900 年) V/ X8W-
一、工業革命後建築技術成就 /MlIY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歐洲和美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這時期,城市化發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長。為了在s較小的土地范圍內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積。 建築物不得不向高空發展。另一方面,鋼結構的發展和電梯的出現則促成了多層建築的大量 建造。 ~Ih@u6QAG
19世紀初,英國出現鑄鐵結構的多層建築(礦井、碼頭建築),但鑄鐵框架通常是隱藏在磚石表面之後。1840年之後的美國,鍛鐵梁開始代替脆弱的鑄鐵梁。熟鐵架、鑄鐵柱和磚石承重牆組成籠子結構,是邁高層建築結構的第一步。 Wv_K ?8
19世紀後半葉出現了具有橫向穩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屬結構。幕牆概念產生,房屋支撐 結構與圍護牆分離。在建築安全方面,防火技術與安全疏散逐步提高。六十年代,美國已出現給排水系統、電氣照明系統、蒸汽供熱系統和蒸汽機通風系統,1920年代出現空調系統。由於乘客電梯的出現,建築突破5層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離)。1845年奧迪斯 在紐約舉辦安全電梯展覽。奧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發明,切斷纜繩,電梯箱仍安全地懸掛在半空中。1857年在紐約城百貨公司安裝了第一台蒸汽驅動安全電梯。18世紀70年代,蒸汽電梯被更快的水力電梯取代。1890年奧迪斯發明了現代電力電梯。 14A! }3#6
1870 年後,高層建築的技術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紐約公正生命保險大廈被認為是高層建築的早期版本,因為除了高度和結構外,它採用了幾乎全部必需的高層建築技術元素。建築採用裝飾性的法國雙重斜坡屋頂,雖只有5層,但高度達到130英尺,並且在辦公樓中首次使用電梯。可以說它是電梯建築或原始高層建築的最早實例。 1871年芝加哥發生火災,建築中鐵部件的失敗教訓促成了建築防火設計的進步。建造者 開始在鐵梁和鐵柱外面覆蓋面磚,並應用空心磚樓板,提高金屬骨架的耐火性能。1879年,威廉·詹尼設計第一拉埃特大廈,這個七層貨棧是磚牆與混凝土混合結構。1880 年巴黎建起高312m 的埃菲爾鐵塔,1889年工程師埃菲爾在鐵塔的斜腿上使用了雙轎箱的水力電梯,其中一部能到塔頂。 終於在1885年,真正的高層建築誕生了--10層高的芝加哥家庭生命保險大樓建成。 從此高層建築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 。 -I,H1O
二、高層建築發源地--芝加哥 :?[1kvmL2
1820年芝加哥只是一個遙遠的湖邊小鎮。但在南北戰爭後城市迅速發展,40年後成為 美國開發西部的前哨和航運與鐵路樞紐,鐵路延伸1.77萬公里,每天進出75趟客運列車。 這時期城市人口高速增長,城市發展惡性膨脹,規劃、建築質量低劣。 4;uoaL*
然而,1871年10月8日夜,芝加哥的城市發展戲劇化地停止了。當晚8時左右,芝加哥郊區的一個農家牛篷里,一隻母牛踢倒了一盞油燈,牛篷隨即起火,在風力作用下,火勢不斷擴大、漫延,最終越過兩道河流,一直燒到芝加哥的市中心。48小時之內,燒毀房屋18000幢,使10萬人無家可歸,300 人被燒死。大型商業建築和政府建築中的所謂防火構造設施成為悲劇性的笑話。火災中,外露的鑄鐵被熔化,熔化的鐵水使火焰不能到達的地方起火。火災後芝加哥的建築防火變得謹慎和嚴密,重建計劃開始考慮使用防火材料和技術,而不是從前的木材和裸露的鑄鐵。 大火過後,城市重建十分迫切,因而也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大規模的重建有利於合 理規劃,有利於發展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也有利於電梯的發明與改良。由於城市土地昂貴, 建築向高空發展比購買更多的土地更為經濟。在建築技術上,由於採用鋼框架結構,結構自 重減輕,穩定性提高在築可以建得更高。電梯廣泛使用,使5層以上的建築成為實用。以上 各種因素結合起來,促成了高層建築的誕生和發展。 Su| k%Es
1880年後的十餘年間,芝加哥取得高層建築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美國其它城市由於受1873年起持續多年經濟蕭條的影響而無重大建設。大量的建築設計任務吸引了一批有才華的建築工程師(也是建築師)聚集到芝加哥,如: ·詹尼 (設計第一棟高層建築--家庭生命保險公司大樓) ·布思海姆 (設計信託大樓一第一個採用大面積玻璃外牆) ·魯特 (設計蒙納諾克大樓--世界最高磚結構建築) ·沙里文 (高層建築之父) 在這一批巨將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芝加哥學派"。這時期的建築有一個革命性的建築技術:放棄傳統的石頭承重牆,採用一種輕型的鑄鐵結構和石頭 或陶磚外牆,框架與外牆分離。 ;ssk )
三、第一棟高層建築 D1G4~1-
1885年建成10層高的家庭生命保險大廈(詹尼設計, 1931年被拆除),通常被認為是世界第一棟高層建築。結構上沒有承重牆,整個建築的重量由金屬框架支撐,圓形鑄鐵柱子內填水泥灰,1至6層為鍛鐵工字梁,其餘樓層用鋼梁。標準的梁距5英尺,支撐磚拱樓板。磚石外立面,窗間牆和窗下牆為磚石構造,象幕牆一樣掛在框架之上。建築史稱它為"鋼鐵結構進化中決定性的一步". e6G`<J6_n
四、高層建築形式的探索 Gb3`N3Ae>
盡管當時的建築技術(結構、設備等)已取得很大進步,但建築師們仍在為尋找恰當的高層建築形式而奮斗。 一方面,工程師在創造性地發明新的科學技術,他們高效地建造橋梁、火車站、展覽廳; - y`St>?2
另一方面,建築師們卻束縛在傳統風格中不能自拔。他們需要尋找一條道路跳出進退兩難的處境,在維護傳統價值的同時不得不反映全新的爆炸性的城市環境一一過速發展的芝加哥先驅精神和新的房屋建造方法。 -C$05@s
19世紀末流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府邸風格可作為高層建築的原型,但隨著建築不斷升高,府邸風格已很難實現,因而必須探尋新的設計構圖方法。設計者試驗在不同樓層坡上各種文藝復興的風格(如羅馬式、古典式、安娜皇後式等)。通常依靠幾何處理,把府邸式堆放在建築頂部,或者拉長府邸的中部,因此得到巨人的秩序(例如羅馬式的拱和往式垂直伸長)。 < t/=
芝加哥高層建築風格的經過三次演變 Y?DaG|C7fU
1.原始高層建築風格,強調水平部分,頂部為府邸式。 j;3w@ri
2.擴展府邸式風格或三段式構圖,運用柱式隱喻(如基座、往身、柱頭),伸長中間部分。 裝飾為羅馬式或哥特式,如大檐口、半圓拱、薄檐口、磚石結構。 3.商業風格("芝加哥框架"),不強調立面構圖,而是明確地表現支撐結構和自然的表 面。形象特徵為:大方窗,無檐口,窗下牆凹部有裝飾或無裝飾,塊狀和板狀體量。 N j.5rSwG
(-)原始高層建築風格 家庭生命保險公司大廈表現了原始高層建築風格,建築的立面沒有表現"骨架--外 表"的概念,而是表現傳統的承重磚窗間牆--在水平層以含糊的羅馬復興風格來組織。該 建築的重要特點是為美學而隱藏技術。 原始高層建築的代表作是理查遜設計的芝加哥馬歇爾商場(1885-1987年,1930年被拆毀建停車場),建築模仿羅馬建築先例,但風格上又類似文藝復興宮殿。從堅實的基座到頂部的垂直連續窗,比例完美,表現出平衡、統一、簡化以及視覺的明晰。圓拱清楚地表現了承重牆的本質、力量和厚重(圓拱形符合磚結構的受力特點),同時引出向上的動勢,使建築顯得高聳。 ?uAw`v"X
(二)三段式(擴展宮殿式)高層建築風格 馬歇爾商場的視覺秩序,反映出簡潔、樸素的完美構圖,不可多也不可少。這一點強烈影響著沙里文.幫助他塑造高層建築形象。沙里文在他的兩個著名作品--馬車大廈和信託銀行大廈中,通過擴展宮殿式風格來試驗他的構成藝術、構造的自然本質和時代精神的理想。 在聖.路易斯馬車大廈,沙里文使用成熟的鋼結構框架。只有底層的柱距顯示結構,上部一半的柱子是假的,這種方法掩蓋了鋼結構的自然特性。摩天樓的高度由垂直的樓身分割,向上的動感包含在沉重的水平檐日內,細致的裝飾使立面產生較有機的質量。 沙里文最偉大的成就可能是布法羅的信託銀行大廈。在這里,抽象的構圖超過三段式劃分。沉重的基座負擔起上部的塔身,在各方面預示本來的國際式建築風格。檐口不但是上升的樓身的結束,而且似乎是垂直元素的自然生長。
北京的高層建築發展經歷了一個發展、控制、發展、再控制的歷史過程。1979~1990年,北京建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年竣工建築總面積從500萬平方米遞增至1000萬平方米以上,10層以上高層建築年竣工建築面積從30萬平方米遞增至400萬平方米以上。1989年12月,北京市政府為保護首都歷史文化名城特點,發布嚴格控制高層住宅建設的第42號令,高層住宅建設迅速減少;其他高層建築由於1990年亞運會閉會後,大型公共建築興建較少等原因而下降;但從1993年以來,北京建設出現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建設用地緊張,適當提高建築層數勢在必行;1994年1月,市政府批准修改控高令;2003年1月,市政府發布第119號令,廢止1989年發布控制高層住宅建設的第42號令。2002年和2003年,年竣工建築總面積突破3000萬平方米,年竣工高層建築面積突破1300萬平方米。1989~1992年的四年中,10層以上高層建築比重由36.8%降至24.8%;而2000~2003年的四年中,則穩定在41.4%~43.8%。
1989~1991年建成的三座北京最高建築曾分別採用鋼筒中筒結構和鋼框架、預制剪力牆結構。1998年建成的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營業辦公樓採用鋼框架一支撐結構。1999年建成的國貿二期與10年前建成、平立面相同的國貿一期相比,鋼框架外柱柱距由3米擴大到9米,核心筒由鋼結構改為現澆型鋼混凝土筒。
2000年至今,鋼框架——現澆型鋼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有所發展,如CBD的LG大廈、北京財富中心(核心筒採用爬模施工)、世紀財富中心和北太平庄橋東北側的城建大廈等;全鋼結構也在採用,如中關村金融中心和北京電視中心等。除上述鋼結構和鋼混結構工程外,北京近年高層寫字樓和綜合樓的豎向結構選型基本上為現澆框架-剪力牆和框架-核心筒,跨度較大的屋蓋和梁則較多選用鋼結構。胡世德認為,城市需要有不同層數段的建築,不同功能、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層數不同。北京今後高層建築的重點仍是量大面廣的住宅和以商務辦公樓、綜合樓、旅館、傳媒通信建築為代表的公共建築。
Ⅱ 高層建築歷史是怎樣的
從遙遠的古代起,無論中外,都有人企望建造高聳的建築,但這僅是一種幻想。於是,人們想出了種種替代的辦法,例如,建築物本身無法造得高大,便先堆築出實心的高檯子,然後在台頂造房。距今五、六千年前,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出現被稱為山嶽台的建築。它們下部是分層堆築的高台,周邊有坡道或階梯通往上面,在台頂上建造房屋。在中美洲,古代的瑪雅人、多爾台克人、阿茲台克人和印加人也有類似的建築,被稱為金字塔式廟宇。它們都是為了宗教性目的而造的。這類建築有的被稱為「通天塔」,通天是建造這類建築物的人的內心目的。
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通常建有很高的鍾樓。德國烏爾姆大教堂(14-16世紀)的鍾樓高達161米。在那個時代,磚石建築達到這樣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盡管鍾樓內部空間狹小,不能容納一般的活動,但仍是中世紀建築史上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在我們中國,古人也早就想造高樓,也採取在高台上建房子的辦法。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競相建造這樣的建築,所謂「天子有三台」(《五經異義》)。東漢末年,曹操在他的鄴城曾建有名的「銅雀三台」。君王之外,有錢人也都偏重高樓。《洛陽伽藍記》說「清河王懌……第宅豐大,逾於高陽。西北有樓出凌雲台,俯臨朝市,目極京師,古詩所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者也。」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高台建築。
中國先前建造的最多的高聳的建築物是佛塔。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它建於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是少見的十二邊形的塔,底層直徑12.6米,高39.5米。壁體厚5米,中間是一個5米直徑的空腔。此後歷史上各朝各代都建造了許多塔,形式多種多樣,它們點綴著中國大地,成為許多地方的標志性建築。各式各樣的塔的優美身影,融入周圍的環境,積淀在人民的集體記憶之中,難以忘懷。
絕大多數的塔的內部空間狹窄,不能上人。不過有一個例外,那是山西北部離大同不遠的應縣的一座木塔。木塔的正式名稱為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木塔建於公元1056年,即遼代清寧二年。塔為八角形,從外面看是五層,但內部又有四個暗層,實有九層,塔的總高度為67.3米,最底下一層直徑37.27米,最上一層直徑還有19米多,木塔外形龐大,內部空間寬闊。內部有樓梯通向各層,人可以上到頂層。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當地政府曾經在塔內召開過會議,這對於珍貴文物建築當然是不應該的,但由此可知這座木塔與其他佛塔實在不同,它是一座可以容納人在其中活動的超過六十米高的高層建築。這里要提請大家注意,這么高大又可以上人的佛塔,除了基座用磚石,塔頂和各層挑檐鋪瓦外,其他部分竟全部由木材構成,其餘部件也全部用的是木材。而應縣木塔竟然以其原有的木料在原址屹立了九百五十年!它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和最高大的木構建築。應縣木塔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然而,驚嘆歸驚嘆,要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上面所舉的那些歷史上的較高的建築,畢竟只是當時建築領域中的特例。第一、少而又少;第二、並非很高;第三、並不真正實用。其所以如此,原因在於19世紀以前,房屋的高度受所用的土、木、磚、石等主要建築材料本身性能的限制;同時也由於其時社會生產和生活還沒有使用高層房屋的實際需要。因而,在用磚石蓋房子的地方,建築物一般不超過五、六層,在用木料造房子的地區,一般多為單層和兩層建築,超過三層的就不多見了。
第一次高層建築時期 (1890~1900 年) V/ X8W-
一、工業革命後建築技術成就 /MlIY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歐洲和美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這時期,城市化發展迅速,城市人口高速增長。為了在s較小的土地范圍內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積。 建築物不得不向高空發展。另一方面,鋼結構的發展和電梯的出現則促成了多層建築的大量 建造。 ~Ih@u6QAG
19世紀初,英國出現鑄鐵結構的多層建築(礦井、碼頭建築),但鑄鐵框架通常是隱藏在磚石表面之後。1840年之後的美國,鍛鐵梁開始代替脆弱的鑄鐵梁。熟鐵架、鑄鐵柱和磚石承重牆組成籠子結構,是邁高層建築結構的第一步。 Wv_K ?8
19世紀後半葉出現了具有橫向穩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屬結構。幕牆概念產生,房屋支撐 結構與圍護牆分離。在建築安全方面,防火技術與安全疏散逐步提高。六十年代,美國已出現給排水系統、電氣照明系統、蒸汽供熱系統和蒸汽機通風系統,1920年代出現空調系統。由於乘客電梯的出現,建築突破5層的高度限制(徒步可行的登高距離)。1845年奧迪斯 在紐約舉辦安全電梯展覽。奧迪斯令人信服地演示他的發明,切斷纜繩,電梯箱仍安全地懸掛在半空中。1857年在紐約城百貨公司安裝了第一台蒸汽驅動安全電梯。18世紀70年代,蒸汽電梯被更快的水力電梯取代。1890年奧迪斯發明了現代電力電梯。 14A! }3#6
1870 年後,高層建築的技術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紐約公正生命保險大廈被認為是高層建築的早期版本,因為除了高度和結構外,它採用了幾乎全部必需的高層建築技術元素。建築採用裝飾性的法國雙重斜坡屋頂,雖只有5層,但高度達到130英尺,並且在辦公樓中首次使用電梯。可以說它是電梯建築或原始高層建築的最早實例。 1871年芝加哥發生火災,建築中鐵部件的失敗教訓促成了建築防火設計的進步。建造者 開始在鐵梁和鐵柱外面覆蓋面磚,並應用空心磚樓板,提高金屬骨架的耐火性能。1879年,威廉·詹尼設計第一拉埃特大廈,這個七層貨棧是磚牆與混凝土混合結構。1880 年巴黎建起高312m 的埃菲爾鐵塔,1889年工程師埃菲爾在鐵塔的斜腿上使用了雙轎箱的水力電梯,其中一部能到塔頂。 終於在1885年,真正的高層建築誕生了--10層高的芝加哥家庭生命保險大樓建成。 從此高層建築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蓬勃發展 。 -I,H1O
二、高層建築發源地--芝加哥 :?[1kvmL2
1820年芝加哥只是一個遙遠的湖邊小鎮。但在南北戰爭後城市迅速發展,40年後成為 美國開發西部的前哨和航運與鐵路樞紐,鐵路延伸1.77萬公里,每天進出75趟客運列車。 這時期城市人口高速增長,城市發展惡性膨脹,規劃、建築質量低劣。 4;uoaL*
然而,1871年10月8日夜,芝加哥的城市發展戲劇化地停止了。當晚8時左右,芝加哥郊區的一個農家牛篷里,一隻母牛踢倒了一盞油燈,牛篷隨即起火,在風力作用下,火勢不斷擴大、漫延,最終越過兩道河流,一直燒到芝加哥的市中心。48小時之內,燒毀房屋18000幢,使10萬人無家可歸,300 人被燒死。大型商業建築和政府建築中的所謂防火構造設施成為悲劇性的笑話。火災中,外露的鑄鐵被熔化,熔化的鐵水使火焰不能到達的地方起火。火災後芝加哥的建築防火變得謹慎和嚴密,重建計劃開始考慮使用防火材料和技術,而不是從前的木材和裸露的鑄鐵。 大火過後,城市重建十分迫切,因而也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大規模的重建有利於合 理規劃,有利於發展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也有利於電梯的發明與改良。由於城市土地昂貴, 建築向高空發展比購買更多的土地更為經濟。在建築技術上,由於採用鋼框架結構,結構自 重減輕,穩定性提高在築可以建得更高。電梯廣泛使用,使5層以上的建築成為實用。以上 各種因素結合起來,促成了高層建築的誕生和發展。 Su| k%Es
1880年後的十餘年間,芝加哥取得高層建築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美國其它城市由於受1873年起持續多年經濟蕭條的影響而無重大建設。大量的建築設計任務吸引了一批有才華的建築工程師(也是建築師)聚集到芝加哥,如: ·詹尼 (設計第一棟高層建築--家庭生命保險公司大樓) ·布思海姆 (設計信託大樓一第一個採用大面積玻璃外牆) ·魯特 (設計蒙納諾克大樓--世界最高磚結構建築) ·沙里文 (高層建築之父) 在這一批巨將的不斷努力下,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芝加哥學派"。這時期的建築有一個革命性的建築技術:放棄傳統的石頭承重牆,採用一種輕型的鑄鐵結構和石頭 或陶磚外牆,框架與外牆分離。 ;ssk )
三、第一棟高層建築 D1G4~1-
1885年建成10層高的家庭生命保險大廈(詹尼設計, 1931年被拆除),通常被認為是世界第一棟高層建築。結構上沒有承重牆,整個建築的重量由金屬框架支撐,圓形鑄鐵柱子內填水泥灰,1至6層為鍛鐵工字梁,其餘樓層用鋼梁。標準的梁距5英尺,支撐磚拱樓板。磚石外立面,窗間牆和窗下牆為磚石構造,象幕牆一樣掛在框架之上。建築史稱它為"鋼鐵結構進化中決定性的一步". e6G`<J6_n
四、高層建築形式的探索 Gb3`N3Ae>
盡管當時的建築技術(結構、設備等)已取得很大進步,但建築師們仍在為尋找恰當的高層建築形式而奮斗。 一方面,工程師在創造性地發明新的科學技術,他們高效地建造橋梁、火車站、展覽廳; - y`St>?2
另一方面,建築師們卻束縛在傳統風格中不能自拔。他們需要尋找一條道路跳出進退兩難的處境,在維護傳統價值的同時不得不反映全新的爆炸性的城市環境一一過速發展的芝加哥先驅精神和新的房屋建造方法。 -C$05@s
19世紀末流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府邸風格可作為高層建築的原型,但隨著建築不斷升高,府邸風格已很難實現,因而必須探尋新的設計構圖方法。設計者試驗在不同樓層坡上各種文藝復興的風格(如羅馬式、古典式、安娜皇後式等)。通常依靠幾何處理,把府邸式堆放在建築頂部,或者拉長府邸的中部,因此得到巨人的秩序(例如羅馬式的拱和往式垂直伸長)。 < t/=
芝加哥高層建築風格的經過三次演變 Y?DaG|C7fU
1.原始高層建築風格,強調水平部分,頂部為府邸式。 j;3w@ri
2.擴展府邸式風格或三段式構圖,運用柱式隱喻(如基座、往身、柱頭),伸長中間部分。 裝飾為羅馬式或哥特式,如大檐口、半圓拱、薄檐口、磚石結構。 3.商業風格("芝加哥框架"),不強調立面構圖,而是明確地表現支撐結構和自然的表 面。形象特徵為:大方窗,無檐口,窗下牆凹部有裝飾或無裝飾,塊狀和板狀體量。 N j.5rSwG
(-)原始高層建築風格 家庭生命保險公司大廈表現了原始高層建築風格,建築的立面沒有表現"骨架--外 表"的概念,而是表現傳統的承重磚窗間牆--在水平層以含糊的羅馬復興風格來組織。該 建築的重要特點是為美學而隱藏技術。 原始高層建築的代表作是理查遜設計的芝加哥馬歇爾商場(1885-1987年,1930年被拆毀建停車場),建築模仿羅馬建築先例,但風格上又類似文藝復興宮殿。從堅實的基座到頂部的垂直連續窗,比例完美,表現出平衡、統一、簡化以及視覺的明晰。圓拱清楚地表現了承重牆的本質、力量和厚重(圓拱形符合磚結構的受力特點),同時引出向上的動勢,使建築顯得高聳。 ?uAw`v"X
(二)三段式(擴展宮殿式)高層建築風格 馬歇爾商場的視覺秩序,反映出簡潔、樸素的完美構圖,不可多也不可少。這一點強烈影響著沙里文.幫助他塑造高層建築形象。沙里文在他的兩個著名作品--馬車大廈和信託銀行大廈中,通過擴展宮殿式風格來試驗他的構成藝術、構造的自然本質和時代精神的理想。 在聖.路易斯馬車大廈,沙里文使用成熟的鋼結構框架。只有底層的柱距顯示結構,上部一半的柱子是假的,這種方法掩蓋了鋼結構的自然特性。摩天樓的高度由垂直的樓身分割,向上的動感包含在沉重的水平檐日內,細致的裝飾使立面產生較有機的質量。 沙里文最偉大的成就可能是布法羅的信託銀行大廈。在這里,抽象的構圖超過三段式劃分。沉重的基座負擔起上部的塔身,在各方面預示本來的國際式建築風格。檐口不但是上升的樓身的結束,而且似乎是垂直元素的自然生長。
北京的高層建築發展經歷了一個發展、控制、發展、再控制的歷史過程。1979~1990年,北京建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年竣工建築總面積從500萬平方米遞增至1000萬平方米以上,10層以上高層建築年竣工建築面積從30萬平方米遞增至400萬平方米以上。1989年12月,北京市政府為保護首都歷史文化名城特點,發布嚴格控制高層住宅建設的第42號令,高層住宅建設迅速減少;其他高層建築由於1990年亞運會閉會後,大型公共建築興建較少等原因而下降;但從1993年以來,北京建設出現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建設用地緊張,適當提高建築層數勢在必行;1994年1月,市政府批准修改控高令;2003年1月,市政府發布第119號令,廢止1989年發布控制高層住宅建設的第42號令。2002年和2003年,年竣工建築總面積突破3000萬平方米,年竣工高層建築面積突破1300萬平方米。1989~1992年的四年中,10層以上高層建築比重由36.8%降至24.8%;而2000~2003年的四年中,則穩定在41.4%~43.8%。
1989~1991年建成的三座北京最高建築曾分別採用鋼筒中筒結構和鋼框架、預制剪力牆結構。1998年建成的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營業辦公樓採用鋼框架一支撐結構。1999年建成的國貿二期與10年前建成、平立面相同的國貿一期相比,鋼框架外柱柱距由3米擴大到9米,核心筒由鋼結構改為現澆型鋼混凝土筒。
2000年至今,鋼框架——現澆型鋼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有所發展,如CBD的LG大廈、北京財富中心(核心筒採用爬模施工)、世紀財富中心和北太平庄橋東北側的城建大廈等;全鋼結構也在採用,如中關村金融中心和北京電視中心等。除上述鋼結構和鋼混結構工程外,北京近年高層寫字樓和綜合樓的豎向結構選型基本上為現澆框架-剪力牆和框架-核心筒,跨度較大的屋蓋和梁則較多選用鋼結構。胡世德認為,城市需要有不同層數段的建築,不同功能、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層數不同。北京今後高層建築的重點仍是量大面廣的住宅和以商務辦公樓、綜合樓、旅館、傳媒通信建築為代表的公共建築。
Ⅲ 四川樂山大佛景點介紹
四川樂山大佛景點介紹
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推薦,相信你也一定很感興趣的呢。四川樂山大佛景點介紹,我們來看看下文。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旅遊景區
樂山大佛景區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凌雲禪院、海師洞、九曲—凌雲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天堂、麻浩崖墓、烏尤山等。陳運和《樂山大佛》中詩稱「山是一尊佛 參拜,庄嚴雄偉 佛是一座山 仰視,氣勢崴嵬」。
凌雲勝景
凌雲山各峰上的寺宇,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在此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雲山上,山更增色。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閃光燈同時開鑿的。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階,沿崖遷回而下,可到大佛腳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繞過佛腳是位於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懸崖絕壁間。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 約500米,與大佛右側 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回環曲折的旅遊路線。
凌雲寺是建於唐代,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宇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既使人有佛法庄嚴之感,又表明了凌雲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是凌雲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於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築。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佛國天堂融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繪為一體,景色優美,仿唐式古建築有天橋、天門、 天梯、雲台、雲梯、三大寶殿等。
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遊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集中仿製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採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該漢代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雲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現存廟宇系清以後的建築,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寺廟。
;Ⅳ 西遊記主要故事有哪些
1、孫悟空官封弼馬溫
美猴王戰勝了混世魔王,花果山上喜氣洋洋,小猴們每日操演武藝,十分快樂。悟空闖入東海龍宮,向龍王索取鎮海神針——如意金箍棒。
這棒雖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卻大可撐天著地,小可變針,藏入耳內。悟空酒醉睡去,忽見兩個陰差前來索命,悟空大鬧閻羅殿,命判官取出生死簿,一筆勾去了猴類的生年死月。
龍王、閻王上玉帝處告狀,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撫猴王,請他上天作官。悟空欣然前往,在武曲星君的捉弄下,玉帝封他做了弼馬溫。
當悟空明白了自己不過是個馬夫後,大怒之下回轉花果山,扯起大旗,自稱齊天大聖。玉帝不能容忍,叫托塔天王與哪吒率領天兵神將,殺向花果山。
2、受阻獅駝嶺
八百里獅駝嶺上,有幾個魔頭為害,一為青獅,二為白象,三為大鵬。孔雀公主對他們所為甚為不滿。大鵬卻暗戀著孔雀公主。 唐僧師徒行至獅駝嶺,公主幻化人形,警告唐僧。
卻見唐僧儀容瀟灑,芳心為之所動。 悟空變化小妖前去探路,打入了妖怪洞府。悟空與青獅鬥法,唐僧卻被孔雀公主掠去。
悟空以為師父被妖怪捉去,與青獅、白象苦鬥,打破了陰陽寶瓶,鑽進了妖怪肚中…… 唐僧被孔雀公主掠入了孔雀台中。公主願與唐僧結百年之好,唐僧不為所動。
卻勸公主珍惜千年修行之身。公主惱怒,將唐僧迷倒,欲強生成婚。卻被大鵬一起捉入了獅駝嶺。 悟空打敗了青獅、白象,驅趕著他們去獅駝嶺尋大鵬討要師父。
悟空等到了獅駝嶺,不但沒有找到師父,反被大鵬一並捉去。三個魔頭歡慶勝利,大鵬逼迫孔雀公主成婚。 悟空為救師父,幾番苦鬥,還是勝不了大鵬。惱怒之際,去西天找如來講理,如來親自將大鵬收走。
3、三借芭蕉扇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火焰山是必經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獨芭蕉扇可以扇滅。芭蕉扇是鐵扇公主的寶物。悟空第一次向鐵扇公主借扇,鐵扇公主一扇子扇飛悟空,悟空變成小蟲進入鐵扇公主的肚子折騰,鐵扇公主給了一把假扇。
悟空變成牛魔王騙走真扇,牛魔王變成豬八戒騙回真扇;悟空大戰牛魔王,鐵扇公主借出芭蕉扇,悟空扇滅火焰山,唐僧師徒向西趕路。
4、三打白骨精
有一個白骨夫人一心想吃唐僧肉,但又害怕孫悟空火眼金睛識破本相,於是三次分別變化為村姑、老婦和老翁,打動唐僧的憐憫之心。
唐僧果真上了白骨精的當,但三次均被孫悟空識破,金箍棒打死。唐僧卻誤認為孫悟空濫殺無辜,決心趕走悟空。悟空熱淚盈眶。唐僧想起往日師徒之情,也不免傷心落淚。
5、天竺收玉兔
天竺國布金禪寺中一個不明來歷女子的哭聲,引起了唐僧師徒的關注。天竺國公主騎象擇親,一箭射中唐僧之帽。國王為公主和唐僧舉行盛大婚禮。
悟空救起欲投河自盡的寺中女子,問明女子原是天竺國真公主,一年前被黃風颳走。悟空揭破秘密與假公主打鬥。嫦娥下界收服假公主——月宮搗葯的玉兔,真公主才得與父母團聚。
Ⅳ 濟寧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在濟寧市中,主要的歷史文化有著很多不同,而且在濟寧市中的很多文化也是主要的發祥地之一,對此濟寧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盤點濟寧最著名景點太白湖風景旅遊度假區:太白湖位於濟寧市區南6公里處。199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尼山文化旅遊度假區:位於曲阜市、鄒城市和泗水縣交界處,距曲阜市區僅20公里,距日東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出口僅7公里。尼山是先師孔子的誕生地。尼山擁有多處反映孔子生平的遺跡,其中近千年歷史的尼山孔廟和書院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是發現和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區之一。

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現在太白摟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游廊環繞,佔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四周院內,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詩酒英豪」四個大字石刻,字體豐碩,道勁豪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線鐫刻的「三公畫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賀知章在右,線條流暢,體態浪漫,風流典雅。登樓晚眺,高樓聳立,車水馬龍,濟寧市容,盡收眼底。實為人們休閑之佳地。太白樓名傳於世千餘載,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Ⅵ 西遊記里的經典故事
大鬧天宮
在花果山帶領群猴操練武藝的猴王因無稱心的武器,便去東海龍宮借寶。龍王許諾,如果猴王能拿動龍宮的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就奉送給他。但當猴王拔走寶物之後,龍王又反悔,並去天宮告狀。
玉帝採納了太白金星的主張,誘騙猴王上天,封他為弼馬溫,將他軟禁起來。猴王知道受騙後,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豎起「齊天大聖」的旗幟,與天宮分庭抗禮。玉帝發怒,命李天王率天兵天將捉拿猴王,結果被猴王打得大敗而歸。玉帝又接受金星的獻策,假意封猴王為「齊天大聖」,命他在天宮掌管蟠桃園。
一日,猴王得知王母娘娘設蟠桃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沒有請他。猴王火冒三丈,大鬧瑤池,打得杯盤狼藉,他獨自開懷痛飲,又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收羅了所有酒菜瓜果,回花果山與眾猴擺開了神仙酒會。玉帝暴怒,傾天宮之兵將,捉拿猴王。交戰中猴王中了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老君將他送進煉丹爐,結果不但沒有燒死,反使猴王更加神力無比。於是猴王奮起反擊,把天宮打得落花流水,嚇得玉帝狼狽逃跑。
Ⅶ 祖國風光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峨眉山市東31公里的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庄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鑿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大像閣」,宋時稱「天寧閣」。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可以從大佛兩側的山崖上看到幾十處孔穴,那是當年建造樓閣時,安置樑柱的地方。
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樂山的紅沙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比花崗岩軟,是很好的適宜於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後,容易受到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樂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贊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
樂山大佛的來歷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 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樂山大佛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構造拾趣
觀賞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大佛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
【發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布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相關介紹
發源於川北大雪山的岷江,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下,已經是一條水面開闊的大江了。在這里,同波濤洶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匯合。世界上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樂山凌雲大佛,位於凌雲山上三江匯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這座凌雲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凌雲山共有9個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廟,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贊。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
1989年一位廣東遊客在大佛附近發現了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為巨佛的發髻、睫毛 鼻樑、雙唇和下顎;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設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觀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樂山市濱江路「福全門」。
景區主要景點
樂山大佛景區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凌雲禪院、海師洞、九曲—凌雲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天堂、麻浩崖墓、烏尤山等
凌雲勝景
凌雲山各峰上的寺宇,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在此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雲山上,山更增色。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同時開鑿的。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階,沿崖遷回而下,可到大佛腳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繞過佛腳是位於大佛左側的「凌雲棧道」。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懸崖絕壁間。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峻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 約500米,與大佛右側 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回環曲折的旅遊路線。
凌雲寺是建於唐代,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既使人有佛法庄嚴之感,又表明了凌雲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是凌雲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於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築。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
佛國天堂融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彩 繪為一體,景色優美,仿唐式古建築有天橋、天門、 天梯、雲台、雲梯、三大寶殿等
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遊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集中仿製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採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墓中保存著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不僅包括了各式漢代建築、畫像石棺、人物服飾、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以及書法題刻。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該漢代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卧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雲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現存廟宇系清以後的建築,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寺廟。
地區氣候條件
樂山地域處於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低、東北高,高差懸殊,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度附近,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 ,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 。年平均降水量絕大多數地區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份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大於或者等於0℃積溫為6100-6500℃,大於或者等於10℃積溫5269-5662℃,大於或者等於20℃積溫2930-3376℃,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葯材等的主要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樂山市氣象災害以低溫、乾旱、洪澇為主。低溫危害以春季低溫影響最大,能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種爛秧;乾旱以春早、夏旱為主,乾旱嚴重時,部份地方人畜飲水均發生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的多發區,降水強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達525毫米,創全省之最,加之又處於三江匯合處,洪澇影響較大。
【旅遊服務】
游覽樂山大佛和凌雲山,可以從成都搭公共汽車或旅遊車前往,有高速公路連接成都。從成都到樂山的高速公路於1999年全線貫通,全長為169公里。從樂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車。因此,游覽樂山,觀賞大佛,可以和游覽峨嵋山安排同一遊程。
至樂山交通:
外省來成都的遊客可從成都新南門(旅遊客運中心)汽車站乘坐直達巴士,全程高速公路,2個多小時可以到達。
自駕車的遊客可以從,成都永豐立交橋進入成雅高速公路(成樂在中途分道)。
樂山也通火車和輪船,成昆鐵路經過樂山、從昆明方面來的客人,可乘火車,樂山在成昆鐵路線上有兩個站——樂山站(夾江,可在此觀看摩崖石刻——千佛岩)以及峨嵋站。樂山港客輪直發重慶、宜賓等沿江各地。
Ⅷ 西遊記的第62回是什麼
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正乃修身
內容簡介:
唐僧師徒四人熄滅了火焰山,又西去不知多久,又到了一個新的國度——祭賽國。只見那宮殿堂皇,可與東土大唐相較,在城中行間,突見一行僧人披枷帶鎖、被人欺辱,唐僧念同道之誼,讓行者前去查看,於是這些僧人將唐僧師徒請到他們寺廟之中,詳細告知。
唐僧聽完僧眾的哭訴,一時感慨萬千,於是欲夜掃金光塔叫悟空陪同,掃至快頂層時三藏因累讓悟空掃完餘下兩層,結果在最後一層行者捉到了兩個魚怪,也從他們口中得知了金光寺被冤的真相,於是師徒四人打算幫寺里僧人掃除冤情。
次日,四人帶著兩魚怪面見皇帝,講前晚之事嚴明,皇帝就請師徒幫忙捉妖取回寶物,悟空欣然答應,便帶領八戒去往妖怪處,打算奪回國寶。
Ⅸ 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景點
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載。
1996年12月6日,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靈寶塔又名凌雲塔,因其聳立在凌雲寺後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於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確 」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的結構和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
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既可以採光,又能供遊人四處眺望。南面可見藏經樓、東坡樓;西面江水似天外瀉來,三峨如舟浮雲海;北面鳥瞰樂山全城。
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
靈寶塔已成為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凌雲寺寺門正中懸巨大金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
凌雲禪院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後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 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築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今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凈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內最後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 沫若堂位於靈寶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萁而成,青磚灰瓦,樸素雅緻。這是為紀念出生於樂山沙灣的郭沫若而建的。門額「沫若堂」三字為楚圖南所書,門兩側是著名作家馬識途撰寫的對聯。
堂前約10米的台階上,屹立著一尊郭沫若全身銅像,高約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崗石巨筆,筆桿上鐫刻女神、屈原、鳳凰涅粱圖案。巨筆直指藍天,象徵郭沫若永世不滅的成就。
沫若堂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所在,陳列著郭沫若生平事跡圖片和各種著作版本,以及有關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覽。 樂山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有一條險峻的棧道,自上而下盤旋九曲,這便是「九曲棧道」,是與修建佛像同時開鑿的。 棧道頂端有一長廊式亭閣,棧道第一折的經變圖雕刻精細,並刻有樓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棧道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階,沿崖遷回而下,可到大佛腳底。
棧道開鑿於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開放,全長約500米,北端與大佛相連,南端與碧津樓相連,與大佛右側的九曲棧道一起構成一條回環曲折的旅遊路線。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岩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該漢代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凌雲山對岸的烏尤山,四面環水,孤峰卓立,枝葉茂盛,翠竹陰深。山上的烏尤寺,建於唐代中葉,正殿是大雄殿,結構嚴謹,燦爛輝煌。佛殿側是羅漢堂,500餘尊泥塑彩飾佛像,神采各異,十分壯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爾雅台在烏尤山西面的懸崖絕壁處,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 爾雅台原址在現在的曠恰亭處,1921年重建時遷至現址。爾雅台原為三層,整體相連,曲折有趣。解放後維修時拆去第二層,保留了頂層和底層。頂層後又改名為聽濤軒,爾雅台僅餘一層。